當前位置:首頁 » 注冊證書 » 古代起名

古代起名

發布時間: 2020-11-24 00:06:31

⑴ 起古代好聽的名字

首先你要確定一個姓,最好有詩意一點,比如林、夏、唐、蘇什麼的,因為這樣顯得很古風,然後就要有一本字典啦,用在古代名字中的字千萬不要過於現代化,不然就沒有古風的感覺了,你也可以翻翻宋詞、唐詩什麼的,借用裡面的典故也好。給你推薦幾個字:顰、眉、青。再給示範個;蕭依瑟、馮玉瘦(這個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陰)
還有就是起名字最好不要用沫、菲那種字作為姓,不然會顯得很不切實際很非主流。

⑵ 古代名人名字

1、韓愈(唐朝文學家)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2、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

3、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稱先主,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

4、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5、李清照(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⑶ 古人怎樣起名字

:「名字」一詞,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個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個各自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盡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乾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系,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復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松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松』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型大小,也有3字、4字型大小,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個字,真可謂古今一大奇觀。

因為古人取號有較大的隨意性,並且不必加以避諱,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飽受文字獄和避諱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們在名字之外更取別號來表現自己。當時的大多數人都取一個別號,但有些人的別號也有好幾個。如清初畫家石濤法名弘濟,別號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瞎尊者,達4個之多。

綜上可知,我國古人的稱謂遠比現代人復雜,他們有姓名又有字、號。這種姓名字型大小的並存,既適應了當事人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的需要,也為中國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⑷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親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己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姓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名與字是有關系、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系,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4)古代起名擴展閱讀:

姓名是中華名文化的脈承之一,它是人們以血脈傳承為根基的社會人文標識。姓名是人們在社會中必不可少的符號與標識,它是人在社會人文交流必須的信息表達、交流、傳播的一種工具;

它還是人們在描敘自己的能量與另一個能量之間的延續氣場的一種載體。姓名就是名主的長輩為名主傳承的思想,也是別人對自己的邏輯思想的記憶。

⑸ 古代人在取名上有哪些講究

⑹ 好聽的古代名字

這是我以前用的資料。。。一直存在電腦上,忘了從哪來的了
很有用處,不過還是勸你自己想的好,自己創造的,總感覺最好
前面是幾個常用的姓氏,後面是名字。


慕容
歐陽
上官




司徒








思煙、冰琴、夜藍、痴夢、依丹、香冬、綠萍、向菱、映寒、香陽、含冬、曼霜、春白、南霜、醉絲、之南、新真、雨露、天煙、冰雲、寄芙、如筠、醉容、若香、涵荷、天風、亦兒、采雪、谷香、依巧、若絲、凌山、冬煙、安蕾、從霜、山寒、芷芹、綺芙、雅風、涵柔、飛南、又冬、寒絲、憶靈、曉卉、安夏、含真、樂嵐、夢筠、含蓉、笑萱、如珍、天彤、向絲、依靈、妙蕊、元荷、新曼、凌雲、碧露、翠夏、半容、春南、千凡、又蕊、安荷、初蘭、安陽、代晴、曉彤、醉珊、從易、平彤、平卉、含真、之彤、懷青、幻雪、初柔、慕春、飛玉、秋晴、映兒、之風、語雲、覓易、南曼、憶柔、安瑤、映雲、曼絲、平真、幼凡、寒風、靈玉、傲文、思雙、冷青、秋竹、碧霜、春雲、沛芹、語巧、綠嵐、念凝、書雪、醉雙、山陽、念柳、平筠、醉南、慕桃、碧巧、曉露、尋菡、沛白、平靈、水彤、安彤、涵易、樂巧、依風、紫南、亦絲、易蓉、紫萍、惜萱、詩蕾、尋綠、詩雙、尋雲、孤丹、谷藍、惜香、谷楓、山靈、幻絲、友梅、從雲、雁絲、盼旋、幼旋、爾藍、沛山、代絲、痴梅、覓松、冰香、依玉、冰之、妙夢、以冬、碧春、曼青、冷菱、雪曼、安白、香桃、安春、千亦、凌蝶、又夏、南煙、靖易、沛凝、翠梅、書文、雪卉、樂兒、傲絲、安青、初蝶、寄靈、惜寒、雨竹、冬蓮、翠柏、平凡、亦玉、孤蘭、秋珊、新筠、半芹、夏瑤、念文、曉絲、涵蕾、雁凡、谷蘭、靈凡、凝雲、曼雲、丹彤、南霜、夜夢、從筠、雁芙、語蝶、依波、曉旋、念之、盼芙、曼安、采珊、盼夏、初柳、迎天、曼安、南珍、妙芙、語柳、含蓮、曉筠、夏山、爾容、采春、念夢、傲南、問薇、雨靈、凝安、冰海、初珍、宛菡、冬卉、盼晴、冷荷、寄翠、幻梅、如凡、語夢、易夢、千柔、向露、夢玉、傲霜、依霜、靈松、詩桃、書蝶、恨真、冰蝶、山槐、以晴、友易、夢桃、香菱、孤雲、水蓉、雅容、飛煙、雁荷、代芙、醉易、夏煙、山梅、若南、恨桃、依秋、依波、香巧、紫萱、涵易、憶之、幻巧、水風、安寒、白亦、惜玉、碧春、憐雪、聽南、念蕾、夢竹、千凡、寄琴、采波、元冬、思菱、平卉、笑柳、雪卉、南蓉、谷夢、巧蘭、綠蝶、飛荷、平安、孤晴、芷荷、曼冬、尋巧、寄波、爾槐、以旋、綠蕊、初夏、依絲、憐南、千山、雨安、水風、寄柔、念巧、幼楓、凡桃、新兒、春翠、夏波、雨琴、靜槐、元槐、映陽、飛薇、小凝、映寒、傲菡、谷蕊、笑槐、飛蘭、笑卉、迎荷、元冬、書竹、半煙、綺波、小之、覓露、夜雪、春柔、寒夢、爾風、白梅、雨旋、芷珊、山彤、靈萱、沛凝、白容、樂蓉、映安、依雲、映冬、凡雁、夢秋、醉柳、夢凡、秋巧、若雲、元容、懷蕾、靈寒、天薇、白風、訪波、亦凝、易綠、夜南、曼凡、亦巧、青易。冰真、白萱、友安、詩翠、雪珍、海之、小蕊、又琴、香彤、語夢、惜蕊、迎彤、沛白、雁山、易蓉、雪晴、詩珊、春冬、又綠、冰綠、半梅、笑容、沛凝、念瑤、天真、含巧、如冬、向真、從蓉、春柔、亦雲、向雁、爾蝶、冬易、丹亦、夏山、醉香、盼夏、孤菱、安蓮、問凝、冬萱、曉山、雁蓉、夢蕊、山菡、南蓮、飛雙、凝絲、思萱、懷夏、妙丹、語卉、尋蓉、谷霜、書春、亦絲、夢真、凡菱、妙丹、綺亦、香竹、凝夏、迎凡、翠巧、雨筠、孤曼、沛文、水蓮、易青、新蕊、思柳、初筠、曼卉、靖蕊、覓楓、醉薇、曼巧、芷卉、春香、冷天、幼兒、曼夢、初柏、憐真、覓曼、笑絲、友露、山天、綠雲、覓雪、語桃、思煙、冰琴、夜藍、痴夢、依丹、小柳、香冬、綠萍、向菱、映寒、香陽、含冬、曼霜、春白、南霜、醉絲、之南、新真、雨露、天煙、冰雲、寄芙、如筠、醉容、若香、涵荷、天風、亦兒、采雪、谷香、依巧、若絲、凌山、冬煙、安蕾、從霜、山寒、芷芹、綺芙、雅風、涵柔、飛南、又冬、寒絲、憶靈、曉卉、安夏、含真、樂嵐、夢筠、含蓉、笑萱、如珍、天彤、向絲、依靈、妙蕊、元荷、新曼、凌雲、碧露、翠夏、半容、春南、千凡、又蕊、安荷、初蘭、安陽、代晴、曉彤、醉珊、從易、平彤、平卉、含真、之彤、懷青、友柳、幻雪、初柔、慕春、飛玉、秋晴、映兒、之風、語雲、覓易、南曼、憶柔、安瑤、痴蕊、恨易、映雲、曼絲、平真、幼凡、寒風、靈玉、傲文、思雙、冷青、秋竹、碧霜、春雲、沛芹、語巧、綠嵐、念凝、書雪、醉雙、山陽、念柳、平筠、醉南、慕桃、碧巧、曉露、尋菡、沛白、平靈、水彤、安彤、涵易、樂巧、依風、紫南、亦絲、易蓉、紫萍、惜萱、詩蕾、尋綠、詩雙、尋雲、孤丹、谷藍、惜香、山靈、幻絲、友梅、從雲、雁絲、盼旋、幼旋、爾藍、沛山、代絲、痴梅、冰香、依玉、冰之、妙夢、以冬、碧春、曼青、冷菱、雪曼、安白、香桃、安春、千亦、凌蝶、又夏、靖易、沛凝、翠梅、書文、雪卉、樂兒、傲絲、安青、初蝶、寄靈、惜寒、雨竹、冬蓮、綺南、翠柏、平凡、亦玉、孤蘭、秋珊、新筠、半芹、夏瑤、念文、曉絲、涵蕾、雁凡、谷蘭、靈凡、凝雲、曼雲、丹彤、南霜、夜夢、從筠、雁芙、語蝶、依波、曉旋、念之、盼芙、曼安、采珊、盼夏、初柳、迎天、曼安、南珍、妙芙、語柳、含蓮、曉筠、夏山、爾容、采春、念夢、傲南、問薇、雨靈、凝安、冰海、初珍、宛菡、冬卉、盼晴、冷荷、寄翠、幻梅、如凡、語夢、易夢、千柔、向露、夢玉、傲霜、依霜、靈松、詩桃、書蝶、恨真、冰蝶、山槐、以晴、友易、夢桃、香菱、孤雲、水蓉、雅容、飛煙、雁荷、代芙、醉易、夏煙、山梅、若南、恨桃、依秋、依波、香巧、紫萱、涵易、憶之、幻巧、水風、安寒、白亦、惜玉、碧春、憐雪、聽南、念蕾、夢竹、千凡、寄琴、采波、元冬、思菱、平卉、笑柳、雪卉、南蓉、谷夢、巧蘭、綠蝶、飛荷、平安、孤晴、芷荷、曼冬、尋巧、寄波、爾槐、以旋、綠蕊、初夏、依絲、憐南、千山、雨安、水風、寄柔、念巧、幼楓、凡桃、新兒、春翠、夏波、雨琴、靜槐、元槐、映陽、飛薇、小凝、映寒、傲菡、谷蕊、笑槐、飛蘭、笑卉、迎荷、元冬、書竹、半煙、綺波、小之、覓露、夜雪、春柔、寒夢、爾風、白梅、雨旋、芷珊、山彤、爾柳、沛柔、靈萱、沛凝、白容、樂蓉、映安、依雲、映冬、凡雁、夢秋、醉柳、夢凡、秋巧、若雲、元容、懷蕾、靈寒、天薇、白風、訪波、亦凝、易綠、夜南、曼凡、亦巧、青易、冰真、白萱、友安、詩翠、雪珍、海之、小蕊、又琴、香彤、語夢、惜蕊、迎彤、雁山、易蓉、雪晴、詩珊、春冬、又綠、冰綠、半梅、笑容、沛凝、念瑤、天真、含巧、如冬、向真、從蓉、春柔、亦雲、向雁、爾蝶、冬易、丹亦、夏山、醉香、盼夏、孤菱、安蓮、問凝、冬萱、曉山、雁蓉、夢蕊、山菡、南蓮、飛雙、凝絲、思萱、懷夢、雨梅、冷霜、向松、迎絲、迎梅、聽雙、山蝶、夜梅、醉冬、巧雲、雨筠、平文、青文、半蕾、幼菱、尋梅、含之、香之、含蕊、亦玉、靖荷、碧萱、寒雲、向南、書雁、懷薇、思菱、憶文、翠巧、懷山、若山、向秋、凡白、綺煙、從蕾、天曼、又亦、依琴、曼彤、沛槐、又槐、元綠、安珊、夏之、易槐、宛亦、白翠、丹雲、問寒、易文、傲易、青旋、思真、妙之、半雙、若翠、初蘭、懷曼、惜萍、初之、宛絲、寄南、小萍、幻兒、千風、天蓉、雅青、寄文、代天、春海、惜珊、向薇、冬靈、惜芹、凌青、谷芹、香巧、雁桃、映雁、書蘭、盼香、向山、寄風、訪煙、綺晴、傲柔、寄容、以珊、紫雪、芷容、書琴、尋桃、涵陽、懷寒、易雲、采藍、代秋、惜夢、爾煙、谷槐、懷蓮、涵菱、水藍、訪冬、冬卉、安雙、冰嵐、香薇、語芹、靜珊、幻露、訪天、靜柏、凌絲、雁卉、訪文、凌文、芷雲、思柔、巧凡、慕山、依雲、千柳、從凝、安夢、香旋、凡巧、映天、安柏、平萱、以筠、憶曼、新竹、綺露、覓兒、碧蓉、白竹、飛蘭、曼雁、雁露、凝冬、含靈、初陽、海秋、香天、夏容、傲冬、谷翠、冰雙、綠蘭、盼易、思松、夢山、友靈、綠竹、靈安、凌柏、秋柔、又藍、爾竹、香天、天藍、青楓、問芙、語海、靈珊、凝丹、小蕾、迎夏、水之、飛珍、冰夏、亦竹、飛蓮、海白、元蝶、春蕾、芷天、懷綠、爾容、元芹、若雲、寒煙、聽筠、采夢、凝蓮、元彤、覓山、痴瑤、代桃、冷之、盼秋、秋寒、慕蕊、巧夏、海亦、初晴、巧蕊、聽安、芷雪、以松、夢槐、寒梅、香嵐、寄柔、映冬、孤容、曉蕾、安萱、聽楓、夜綠、雪蓮、從丹、碧蓉、綺琴、雨文、幼荷、青柏、痴凝、初藍、憶安、盼晴、尋冬、雪珊、夢寒、迎南、巧香、采南、如彤、春竹、采楓、若雁、翠陽、沛容、幻翠、山蘭、芷波、雪瑤、代巧、寄雲、慕卉、冷松、涵梅、書白、樂天、雁卉、宛秋、傲旋、新之、凡兒、夏真、靜楓、痴柏、恨蕊、樂雙、白玉、問玉、寄松、丹蝶、元瑤、冰蝶、訪曼、代靈、芷煙、白易、爾陽、憐煙、平卉、丹寒、訪夢、綠凝、冰菱、語蕊、痴梅、思煙、憶楓、映菱、訪兒、凌蘭、曼嵐、若楓、傲薇、凡靈、樂蕊、秋靈、谷槐、覓雲、水凡、靈秋、代卉、笑天、白夏、又青、冬梅、從珊、又香、雪容、以彤、冷萱、夜卉、念雁、爾陽、水荷、孤陽、之卉、依薇、妙雙、醉巧、痴海、惜筠、從筠、碧白、曼珍、覓晴、寄蓉、慕雁、水丹、幼霜、凝綠、又松、丹山、元旋、憐雲、覓丹、向槐、水冬、天青、語絲、懷芹、曼彤、雪綠、從冬、凌春、問風、凌寒、代藍、幼白、山雁、若薇、芷藍、寄藍、谷之、海凡、新柔、靖之、涵桃、懷雁、懷桃、含雲、雨凝、幻玉、寄蕾、憐雙、詩丹、亦梅、向露、水竹、雨筠、書凝、紫雲、冬雁、翠荷、小凝、念霜、水蕊、友槐、雅柏、青寒、夏蘭、迎真、醉芙、以柳、半槐、爾晴、以兒、以菡、訪旋、友容、沛海、秋荷、雪瑤、之柳、恨玉、山白、凌雙、憶蓮、又易、平藍、憶藍、寄柔、冰芹、醉竹、靜筠、樂曼、紫山、巧青、安真、綠松、易雁、靜梅、宛丹、憶風、依白、訪真、香凝、寒綠、雨荷、雅萱、曉巧、芷楓、映夢、沛柔、初風、幼綠、盼煙、宛雲、涵霜、笑真、之雙、語寒、醉冬、海亦、又曼、詩青、從文、之薇、傲蕊、又旋、冰筠、巧安、采陽、巧荷、靖珍、書陽、綠雲、夢萱、翠蓮、采荷、千柔、幻露、代丹、安露、沛風、秋亦、之靈、靜絲、以藍、寒靈、水曼、丹旋、雅雲、平青、語玉、代靈、雅松、采亦、憶青、水雲、以陽、雁旋、含蘭、雨青、笑巧、孤蝶、映風、海風、飛之、含陽、涵蘭、曼菱、冷海、靈煙、冷海、幻蓉、惜曼、海亦、憶筠、靈冬、紫玉、依煙、沛靈、丹琴、靈蕊、靜綠、冰蕊、盼凝、碧雁、初珍、語楓、南綠、友芹、香琴、又蓉、雨菱、思雙、海真、紫筠、易蝶、思雲、小雪、天雲、念雁、平綠、慕珍、訪曼、念瑤、青山、又容、問綠、丹菡、傲琴、含雲、惜風、樂彤、從柳、巧雁、含之、宛旋、憶梅、笑桃、凡雲、沛亦、夢竹、之綠、初菡、聽夢、如竹、綺寒、千蕊、采珍、沛春、痴安、曼安、痴梅、夏蓉、山天、南春、樂白、尋翠、迎荷、靈荷、南芹、凡晴。凡白、沛綠、平柔、幼柳、紫柔、安天、依菱、凌晴、巧凝、飛竹、綠波、以琴、雅珍、山彤、若松、夏海、傲夏、冷綠、半亦、丹翠、念凡、碧兒、夢凝、孤波、紫安、香萱、思柔、水翠、書柔、憶雲、元之、綺柳、之霜、幻南、迎雙、曉陽、半芙、書容、訪松、以秋、小竹、亦夢、春兒、雪春、涵真、寒晴、樂青、依竹、初玉、夏柳、新柔、雁香、之雁、訪波、半菡、冷桃、夜風、念雪、夜梅、向絲、元雪、沛安、雨琴、含天、香蓮、雅蓉、從波、笑卉、山雲、水秋、樂安、凡蘭、平卉、雪柔、凌凡、海薇、初靈、笑曼、谷巧、寄陽、以蓮、亦絲、訪南、靜容、亦陽、爾雲、翠冬、平萱、恨煙、書萱、幻桃、新丹、巧凡、詩嵐、如蘭、聽容、思凡、元桃、雪珊、靖香、從天、惜旋、元雪、憶楓、雁雲、巧之、覓珍、代陽、靖彤、香松、安白、又春、千萱、書容、惜海、憐雁、盼山、山雁、丹冬、樂易、又之、幼芙、妙菡、又竹、天容、新槐、從之、憶夏、谷香、冷琴、樂亦、安晴、沛夏、曉菡、覓蓉、憶青、夏嵐、夏夢、憐青、青靈、雪夏、夢梅、如白、慕丹、曉容、亦雙、巧蓮、憐冬、丹琴、憐珍、碧凡、綠亦、雨玉、沛南、從凝、傲旋、香蓉、千筠、雁凡、映凡、以煙、冰春、友翠、初芹、爾薇、凌筠、半寒、青曼、香柏、夏蝶、念槐、紫雲、翠霜、從陽、之山、紫晴、從青、靜卉、凡槐、友陽、白蓮、綠荷、寄菡、如旋、山冬、谷青、凝珍、靈兒、靜翠、夜柳、香之、谷翠、曉易、夏絲、友旋、巧松、飛柏、綺絲。念珊、綠蘭、易丹、丹琴、采蓉、水蓮、盼玉、寒凡、初文、涵柳、詩之、雁翠、雪夢、妙蝶、寒蕊、夜柔、寄雪、爾卉、憐絲、秋香、白瑤、雪梅、千兒、白風、友露、香槐、從寒、元青、樂青、夢春、冷南、又萱、碧秋、訪蝶、巧煙、白卉、樂槐、碧海、碧凡、綺薇、靖梅、綺風、懷南、宛陽、海青、宛芹、映柏、以煙、采冬、寒海、語藍、南芙、盼柳、雁嵐、水蕊、憶琴、千凝、若秋、傲陽、雨寒、海蓮、半山、傲嵐、芷瑤、向凝、小風、千冬、亦白、元春、采露、凌珍、妙松、笑容、凌芹、凝蓮、如香、之山、念寒、雪琴、沛芹、妙菡、涵露、凌玉、幼筠、醉柔、春翠、曉桃、幼薇、慕玉、盼萱、語萍、安亦、丹煙、以柔、懷雙、惜雲、雨寒、綺冬、以文、代瑤、又兒、白凝、白真、映亦、宛風、醉梅、冷旋、安雁、秋波、綠薇、青梅、沛旋、樂菱、語蝶、凝風、問夏、尋露、語香、問容、以文、靖煙、幼柔、思蝶、書文、夏翠、覓絲、香靈、凌巧、聽菡、白玉、冷天、樂冬、冬晴、傲夏、惜珊、映嵐、雅蓉、孤風、芷琴、雪柏、尋文、從珍、凝梅、曼萍、若波、涵雁、含珊、宛芙、依竹、靜彤、秋巧、凡珊、半松、之楓、懷丹、雅之、依山、笑薇、綺彤、靜晴、谷筠、爾青、綠露、冷丹、憶南、傲桃、爾蓉、春絲、紫容、谷翠、醉曼、憶晴、亦之、小雪、尋蘭、之容、依冬、夢雁、訪梅、樂松、映亦、南蓉、憐絲、幻珊、含蕾、沛菱、春風、曉萍、幼南、元秋、采春、寄真、雁真、書波、映藍、芷冬、雪蕊、含山、雪靈、妙萍、雁嵐、冰芙、含彤、聽雁、又之、友海、安晴、半柳、白筠、冬瑤、夏易、小柳、詩夏、從玉、千靈、含冬、秋玉、南玉、孤風、映珍、以蕾、靖蘭、詩雲、芷蕊、妙易、尋春、冷琴、傲南、盼露、友槐、曉波、迎春、飛松、笑春、冰玉、以春、惜巧、友竹、孤真、凝荷、雪南、香彤、幼雙、傲雙、盼松、南兒、夢安、懷露、笑桃、念南、夢夏、訪柏、夏藍、安萱、綺南、安卉、香楓、青梅、凌易、映雲、惜萱、半芙、靖晴、易蝶、天柔、如蕾、憶梅、友香、小煙、覓珍、谷文、慕雙、迎山、靜筠、笑曼、憐蕾、含嵐、靈蘭、亦雲、水珊、友青、依嵐、書波、寒山、迎珊、元翠、雅雪、慕柳、春芹、平柳、綠蘭、初真、之蓉、曉菡、思波、青容、傲瑤、訪兒、采春、丹珊、之夢、香綠、雪真、如靈、妙凡、詩巧、映梅、夢蕾、語風、樂藍、巧雙、白香、幻菱、代萱、尋山、冰雲、若旋、孤梅、新雪、書波、山瑤、凡綠、夏雪、翠雲、從萍、沛亦、靜夏、含容、夜露、青絲、夏波、尋薇、惜真、向蘭、孤雙、依彤、曼萱、慕夏、聽寒、依彤、語青、千波、半荷、寒易、醉天、曼玉、採薇、安兒、小柔、向卉、語陽、妙寒、聽荷、秋夏、芷容、天彤、代易、依秋、問萱、海瑤、妙山、新蘭、千玉、香凡、盼楓、夜瑤、醉霜、向卉、南翠、夢青、翠雪、恨蓉、夢寒、寒天、半晴、醉夢、幻瑤、碧竹、青夢、山亦、新芙、冬夏、妙旋、又珊、友凡、沛柳、青夏、安蘭、靈藍、南曼、懷兒、丹藍、尋陽、友楓、傲菡、凡菱、平煙、映真、秋之、訪薇、雁竹。迎蕊、妙蕊、雪山、天煙、冬荷、靈曼、如彤、雅楓、妙夏、語薇、妙柏、妙巧、綠柳、如夏、白蘭、天春、若雪、冰絲、小春、靖薇、詩凡、凌菡、沛蓮、巧芹、代兒、半雙、若藍、沛桃、凝青、凡波、又冬、綠松、千霜、從秋、覓雁、綺靈、尋芹、香雙、寄秋、初菡、新霜、幼綠、夏萍、如山、寄山、冬卉、碧芙、曼霜、幼白、采蕊、秋亦、海雁、尋雲、半夢、爾露、語蓉、沛寒、幼青、痴雲、宛筠、夢容、綺梅、之蕊、秋竹、天卉、海芹、宛陽、香雁、巧易、之蓮、以蕾、代楓、巧風、亦海、紫夏、天柳、冷露、凌旋、芷夢、懷瑤、慕易、冬山、若芹、向夢、痴安、妙綠、覓雪、南陽、翠安、樂琴、宛南、天風、若松、如雙、青柔、安寒、香山、憐蓮、盼南、初霜、小真、爾容、又珍、盼菡、白珍、巧蕊、妙藍、翠旋、以柔、綺南、含雁、采香、尋白、如寒、曼旋、笑晴、痴雙、白旋、綠筠、憐蕾、之夢、以嵐、懷桃、千白、青亦、雁梅、向筠、翠槐、春柳、南瑤、南香、夜雲、迎旋、青芙、語秋、冷風、尋安、爾煙、孤凡、寄柳、冰夢、綺之、若巧、宛曼、水冬、靜蘭、夜兒、寄萍、丹蘭、丹青、雁柳、問文、從卉、宛竹、冷絲、飛菱、千霜、千彤、傲易、碧菱、醉安、慕珊、懷陽、幻煙、沛薇、憐嵐、念香、爾真、問蘭、采萍、盼萍、孤霜、涵芹、向雁、白松、巧風、如香、春蕊、千亦、妙風、雨雁、寒蕾、從之、曼楓、又薇、傲風、又蓮、冬安、紫丹、寒珍、采霜、半芹、夏珍、向夢、安晴、恨珍。碧易、亦瑤、盼曼、凡柏、水嵐、友易、初之、代春、傲萱、恨文、綺南、凌蝶、詩兒、曼萍、采菡、南卉、憶安、凡海、山楓、紫霜、靜芹、憶蓮、涵亦、代秋、慕波、夢蘭、代萱、青彤、思絲、懷蓮、安真、采冬、谷彤、新香、秋瑤、恨琴、宛瑤、盼之、芷安、綠雪、夜夏、妙丹、語卉、尋蓉、谷霜、書春、亦絲、夢真、凡菱、妙丹、綺亦、香竹、凝夏、迎凡、翠巧、雨筠、含槐、孤曼、沛文、水蓮、易青、新蕊、思柳、初筠、曼卉、靖蕊、覓楓、醉薇、曼巧、芷卉、春香、冷天、幼兒、曼夢、初柏、憐真、覓曼、笑絲、友露、山天、綠雲、覓雪、語桃、思煙、冰琴、夜藍、語雲、依丹、香冬、綠萍、向菱、映寒、香陽、含冬、曼霜、春白、南霜、醉絲、之南、新真、雨露、天煙、冰雲、寄芙、如筠、醉容、若香、涵荷、天風、亦兒、采雪、谷香、依巧、若絲、凌山、冬煙、安蕾、從霜、芷芹、綺芙、雅風、涵柔、飛南、又冬、寒絲、憶靈、曉卉、安夏、含真、樂嵐、夢筠、含蓉、笑萱、如珍、天彤、向絲、依靈、妙蕊、元荷、新曼、凌雲、碧露、翠夏、半容、春南、千凡、安荷、初蘭、安陽、代晴、曉彤、醉珊、從易、平彤、平卉、含真、之彤、懷青、幻雪、初柔、慕春、飛玉、秋晴、映兒、之風。

⑺ 古代取名方法

古代取名有五個原則:信、義、類、假、象。

1、所謂信,即以出生時與生俱來的特殊標記為名;

2、所謂義,是根據出生時的祥瑞現象命名;

3、所謂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

4、所謂假,是可以假託萬物之名;

5、所謂類,是可以取與其父親類似的名字。

事實上,古人起名基本上是遵循這些原則。不過,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出現了很多犯忌的怪名,如熊狂、不壽、圉、乞、丐等等,現代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另外,還有宜臼、杵臼、惡來、洩父等名,也讓很多現代人難以理解。

商代流行以時取名,帝王均以天干字為名。到了周代,這種取名方式仍然流行,不僅取天干字,也取地支字,如以午、申、寅等字命名。

另外,還用四季名稱、月亮朔望、霜、雪等字命名,如楚王熊嚴有四子,其中老大和老二的名字是伯霜、仲雪。

(7)古代起名擴展閱讀:

周人取名崇尚質朴

中國的姓名文化雖然源遠流長,但周代以前的歷史記載不像後來那麼多,人名有限,我們只能從帝王譜系中找出一些上古時期的取名規則。周朝建立後,史籍漸多,名人輩出,有足夠的資料供我們了解各種姓氏的來源和變化多端的取名方式。

就取名而言,通過閱讀《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等書,便會發現西周和春秋戰國的取名方式既崇尚質朴,不拘一格,又追求吉祥,時有禁忌。

取名崇尚質朴是三皇五帝以來的傳統,從周人的祖先後稷的名字就可見一斑。後稷的名字叫「棄」,這個名字是他的母親姜原(又作「姜嫄」)給他取的。

傳說姜原有一次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足跡,隨後懷孕,足月後生下一個兒子,她認為不吉利,便把男孩丟棄在一條窄巷,

卻發現路過的牛馬都避開不踩他,於是她想把男孩放在人煙稀少的山林,結果發現山林里也有很多人。無奈之下,她只好把他丟在結了冰的溝渠上,但還沒離開,就有大鳥飛過來,用翅膀把孩子保護起來。姜原此時覺得這孩子很神奇,便抱回去把他養大。

因當初想丟棄他,便給他取名「棄」。這種質朴的取名方式,也被周人繼承下來,人們不認為像「棄」這樣的名字很賤很難聽。

如周莊王時的周公名叫「黑肩」,魯成公叫「黑肱」,晉成公的名字更難聽,叫「黑臀」,但當時人們都覺得不足為奇,根據生下來的生理特徵取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⑻ 古代取名怎麼取的

分享到QQ空間新浪微博網路搜藏人人網騰訊微博開心網騰訊朋友網路空間豆瓣網搜狐微博網路新首頁QQ收藏和訊微博我的淘寶網路貼吧更多...網路分享 您的瀏覽器上網速度比全國89%的用戶要慢,趕快升級到高級的瀏覽器吧!什麼是瀏覽器? IE8中文瀏覽器 網路瀏覽器 谷歌瀏覽器 火狐瀏覽器 X 網路首頁 | 登錄 注冊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地圖 網路 文庫 經驗 網路知道 >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同問古代取名方法 2010-10-17 18:50 提問者: 赫高思雪 | 瀏覽次數:4747次 我來幫他解答 圖片符號編號排版地圖 您還可以輸入9999 個字 古人姓名字型大小 一、古人姓與氏 1,古姓的產生與居住地有關 舜姓姚,據說其居住地為姚墟。 姜,住在叫姜的水邊。 2,與傳說有關 禹的族號為姒,據說他們以薏苡為食。 姬(跡),傳說是踩大腳印有孕 3,後來以職業為氏 如:史氏、巫氏、師氏等 4,以官職為氏 如司馬氏、司空氏等 上古貴族有姓有氏,平民無姓也無氏。 周朝以後,規定「同姓不婚」,「同姓為婚,其後不蕃」,要「合二姓之好」。 「姓別婚姻,氏別貴賤。」 貴族女子稱姓,男子稱氏。 貴族女子出嫁前,稱,排行+姓,如孟姜、伯姬、仲子、季羋等。 出嫁給國君,則稱,配偶的國名+自己的姓,如秦姬、芮姜、息媯等。 出嫁給大夫,則稱,大夫的封邑+自己的姓,如趙姬、棠姜等。 史書追述時常用:配偶的謚號+姓,如武姜(鄭庄公母)、文嬴(晉襄公母) 二、古人名與字 1,命名之禮 古人生三月,剃發取名,男子總角,女子樹丫形。 2,命名之道 蘇洵《名二子說》: 取名「軾」,想讓兒子不要虛有其表,而要做實實在在有用的人。 取名「轍」,希望兒子免禍。 取名因時代與社會風尚不同而有不同的習慣。 商朝常用天乾地支取名。天子常用天干(如盤庚),貴族常用地支。 周朝時,根據將出生時的情況加以神秘化取名。如周文王名姬昌(昌盛,當時天象不同)。 孔子,其父五女還想生子,就又娶妻,因年齡相差太大,不合古禮,而稱野合。因拜泥鰍山而生,故取名為丘。孔子生子時,有人送他一隻鯉魚,因而取名孔鯉(又諧音禮)。 春秋戰國時期,農耕生產尤其是畜牧業發展快,取名出現以下情況: ①以動物為名,如陽虎、觸龍、項燕、西門豹等。 ②以賤以丑為名。如晉惠公生子圉,妾(女兒)名「惡、乞、痤」 由於社會動亂,王位不穩,取名低賤,不引人注意,容易存活。 ③職業+名:(出身低微而有一技之長者) 如庖丁、師況、輪扁、優孟等 魏晉之時,追求高雅生活和風趣風流,取名中常用「之」等,如王羲之、王獻之、楨之、微之 族譜:唐宋開始,明清為盛。孔家族譜,1744年乾隆皇帝欽賜三十字:希、言、公彥、程、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少、紹、念、顯、揚。 3,成年禮與加冠稱字 ⑴冠禮: 先佔卜吉凶,然後請長輩、族長、師父保姆和有名望的人,一定要在宗廟里舉行。女子較簡單,只是把頭發紮起來。男子較復雜,要三加冠(緇布冠——表示成年,武冠——表示有服兵役的義務,文冠——表示以後可以參加宗廟祭祀)。這個冠主要是束發用的。 ⑵字的文化意義: ①敬名。除了父母師長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權利 ③強調人要有社會責任感 ⑶名和字的聯系 ①同義式,屈原名平字原,《爾雅》說「廣平曰原」。曾鞏,字子固。宰予,字子我。周瑜,字公瑾。諸葛瑾,字子瑜。 ②近義式,秦觀,字少游。陸游,字務觀。 ③反義式,曾點字皙(點,小黑也)。朱熹,字元晦(元為排行)。趙孟頫,字子昂(頫,即俯) ④用典式。潘岳字安仁(仁者樂山,岳即山) ⑤嵌行式。曹操,字孟德(《勸學》「夫是謂之德操」)。班固,字孟堅。 伯(孟)仲叔季 元(長)次幼稚少 上古貴族男子的字全稱用三個字,如孔子,字仲尼父(排行+字+美稱) 秦漢以後,命字大體上承襲了先秦兩漢,但又向尊老化(如多用公、卿、翁、君、侯、子等字)和美辭化(多用孔、大、美、景、巨、偉、貴、惠、文、逸、承、彥等字)發展。 如蘇武,字子卿。王莽,字巨君。杜甫,字子美。司馬相如,字長卿。王羲之,字逸少。 4,稱名與字的習慣 書面寫法上的講究: 先秦,字在名前: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字+名) 漢以後,名在字前:孔融文舉,陳琳孔璋,王粲仲宣。也有少數例外,如劉夢得禹錫。 近代,1925年會員錄:孫中山先生文、黎宋卿先生元洪、張雨亭先生作霖。 稱法上的講究 尊對卑稱名,字稱名。 稱字表尊敬,後來演變為只有平輩同儕之間稱字才表敬。卑對尊、下對上不能稱字,尊對卑也不能稱字。尊對卑稱字,往往表示特別的尊寵,如劉邦稱張良為子房,蔣介石稱韓復渠為尚方兄。父稱子不會稱字。 文天祥,原號履善,皇帝說他是「天之祥,宋之瑞」,故又號宋瑞。因不滿官場,又改號文山、野人,意在隱居。元人入侵後,愛國不降,又號浮休道人、三了道人,表示寧死不降。 三、古人的號 稱別人的號以表示尊敬。 自己稱號一般只用於自己的作品中。 帝王謚號: 上古至隋,一般1~2個字,如劉邦謚號高,劉秀謚號光武,曹丕謚號文。 唐至清,唐弦宗定為7個字,趙匡胤10 個字,明太祖16個字,乾隆23個字。 大臣謚號多為1~2個字,如諸葛亮謚號忠武,歐陽修謚號文忠,岳飛謚號武穆。 文官中最好的謚號為文正,武官中最好的謚號是忠武。 私謚:因品節名望高而為友人所贈,如陶淵明謚號靖節先生,韓愈給孟郊謚號貞曜。 廟號: 祖——太祖——高祖 宗——太宗——高宗 清:努爾哈赤為太祖,順治為世祖(入關),康熙為聖祖(名曰守成,實為開創)。 上古至隋,帝王代號用謚號代替。 唐至元,帝王代號用廟號代替。(因謚號太長,年號多變,習慣) 明清,帝王代號用年號代替。 廟號在前,謚號在後。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