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注冊制
① 中國股市現在是注冊制嗎
不是,還是審核制。
15、16年的時候已經把注冊制提上日程了,但由於市場情況發現重大改變,目前是暫緩了注冊制的推進,不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注冊制遲早都是要來的。
如果答案滿意的話,麻煩你採納一下!你的採納是我繼續答題的動力。也可在雪球搜「股市中的凡人」
② ipo注冊制在中國是否成熟
我個人認為制度就是制度,沒有什麼成熟不成熟之分,忍得住改革陣痛,就可以進行改革。
IPO實際上的注冊制,在中國一定是可行的,但中國資本市場也需要為此前的投資渠道供給不足付出一定的代價。注冊制其實並不代表不進行監管,其重點還在於責任方面,實行了注冊制,其證監會的監管權力不會放棄,其監管責任當然也無法放棄,也就是說,即使實行了注冊制,如果股市出現些許問題,以反對注冊制的一群人為主還是會站出來挑證監會的毛病。話說目前的IPO審核制度人人都知道有問題,但卻沒人提得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原因就是無論怎麼改革,市場責任矛頭都不會變,都集中在證監會身上,甚至包括股民買了股票之後,上市公司不守規矩套現出逃也怪罪在證監會身上,股民不會去怪罪高價賣給他們股票的人,只會遷怒證監會這個活靶子。
那麼證監會的監管責任一方面源於國務院授權,另一方面和其他政府部門一樣,源於監管權力本身。簡而言之,就是上有領導指揮,下有權責空白,領導命令必須執行,權責空白就是矛頭所向。包括證監會的制裁製度,真的是衙役把眼睛瞪得很大,但手裡卻沒拿板子,不推出真正的矛頭,或者替罪羊也好,就不可能擺脫眾矢之的的命運。
注冊制的改革,其實更像是把權責空白的權留下,責扔掉,我個人認為目前改革後的制度、政策還不明確,基於留權棄責的思維,光說一句注冊制是容易的,而責的空白如果找不到人來抗,那豈是說棄就能棄得出去的?中國IPO注冊制已經呼之欲出,但究其唯一的實質性障礙,還在責任上,對於不守信、不誠實、把規則視同形式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如果沒有明確、柔性、與時俱進且能夠有效執行的監督方法和制裁製度,那麼注冊制其實也只是換湯不換葯,如果換湯不換葯,那還談什麼成熟不成熟?還不是領導一句話的事?原來由張三負責審批,現在歸李四負責管理注冊,僅此而已。
③ 中國 股市 注冊制 什麼時候實施
2020年6月12日,證監會發布創業板改革並試點注冊制相關制度規則,創業板注冊制落地回6月15日起深交所將開答始受理創業板在審企業的IPO申請。隨著第一隻新創業板新股上市,創業板交易制度也將發生劇變,交易方面比如漲跌停限制將擴大到20%,上市前5個交易日不設漲跌幅,停牌情況、被ST、退市等。
④ 中國現在有注冊制市場嗎
中國注冊市場工,商,稅檢等機關要查的營業執照,辦證資質等,另外招聘的老師要有資格證書。
⑤ 中國的注冊制會呈現怎樣的特點
從國外成熟資本市場的發展路徑來看,各國在新股發行方面主要採取的是注冊制,但細節上略有不同。那麼,中國的注冊制會呈現怎樣的特點?這一輪改革又會給資本市場的參與方帶來怎樣的影響?
一、發行提速預演練
注冊製作為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重大變革,將極大地簡化企業發行上市程序、降低上市門檻,增加資本市場的包容度和覆蓋面。
隨著注冊制推出,A股市場上一些估值較高的中小盤股承受較大壓力。研究機構認為,注冊制將影響A股估值體系。最近幾年A股估值結構呈現明顯的成長周期特徵——創業板估值溢價持續攀升。
不過,從更高層面的中國經濟轉型角度來看,注冊制改革被賦予了更「厚重」的預期。
注冊制推動股權融資崛起,促進轉型創新。
房雷也指出,投融資體系的變革意味著直接融資佔比的顯著提升,股權市場的地位在加強。
注冊制改革中明確提出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這可以讓那些現階段無法盈利但卻擁有較高成長性的企業直接受益。直接融資比例的提高,將暢通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的退出渠道,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通過注冊制改革讓好的企業更容易從資本市場拿到錢,讓有能力的創業者從企業上市獲得豐厚的財務報酬,這和決策層鼓勵創新的態度相符。
雖然注冊制改革會放寬市場准入門檻,給二級市場帶來供給和業績壓力,但同時作為相對市場化改革,有助於完善A股市場制度體系,增強中小企業投融資能力,從而刺激企業經營活力,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公司治理。
二、中國注冊製取長補短
中國注冊制未來能否成功實施,信息披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將是關鍵,這需要中國證監會多多吸取境外資本市場的成熟經驗,取長補短,不斷完善現有制度。
證券發行注冊制是指證券發行申請人依法將與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和資料公開,製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機構審查,主管機構只負責審查發行申請人提供的信息和資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的一種制度。
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的發行機制大多以注冊制為基礎,美國市場的發行注冊制被認為是全球最高效的,美國注冊制下信息披露制度、累計投標詢價制度、自主配售制度、超額配售選擇權都是市場化的機制,對我國注冊制的實施具有借鑒意義。
英國的核准發行制度重在簡政放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的決定作用;自律監管,強調交易所的一線監管;注重信息公開,強化信息披露,保護投資者利益等方面值得中國借鑒。
德國則是英美製度的「綜合體」,它實行的是核准制和注冊制相結合的「中間型」發行制度,針對不同市場制定差異化的發行標准,滿足多層次企業的融資需求。它同樣強化交易所在證券發行中的核心作用。而在監管方面,德國實行的是律法監督和自律監督相結合的監管模式。很明顯,在滿足多層次企業融資需求方面,德國的情況與中國非常相似,而在強化信息披露方面,也是中國資本市場近年來改革的重點。
中國注冊制不可能完全效仿海外市場,肯定要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的整體情況來綜合考慮。實行注冊制的核心是讓市場供求規律發揮作用、自我調節,才能真正還原股價信號,並有效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功能。這個過程中,需要減少過度行政管制,讓市場對IPO節奏和IPO定價擁有足夠的話語權和決定權。
三、「證監法網」鋪路
注冊制改革需要務實、周密的部署,推出也會有一個過程。在實踐中不斷磨合與完善,改革的效果也是逐步體現的,所以注冊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會是一勞永逸的改革。
近年來,證監會為注冊制的推出做了很多的工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加大打擊資本市場違法犯罪的力度,同時強化資本市場的信息披露。旨在通過對資本市場的過程監管的強化,配合IPO注冊制改革的落地。
證監會主席肖鋼2013年11月在上證法治論壇題為「證券法的法理與邏輯」的演講中指出:「由公眾交易的特殊性所決定,證券法應當把維護公眾投資者的權益,作為基本價值追求。我認為,證券法本質上就是一部投資者保護法。」草案強化了發行過程中的信息披露,強調參與發行各方,包括發行人、保薦人、中介等的責任,強調對欺詐發行、虛假陳述等違法行為的追究,加入了集體訴訟的規定,這些都為保護投資者增加了強有力的工具。
簡政放權進一步深化,也是未來注冊制改革下的看點之一。比如證券法修訂草案還進一步取消部分行政許可事項,包括要約收購義務豁免,境內企業境外發行上市,證券公司設立、收購或者撤銷分支機構、變更注冊資本、變更章程重要條款,在境內設立、收購或者參股證券經營機構等。
證監會將在不改變現行法律法規和證監會關於發行審核程序規定的前提下,採取措施進一步優化工作流程、規范工作要求,包括簡化見面會方式、優化再融資安排、完善中止審核程序、依法處理舉報事項、自主確定公眾股發行比例、自主確定主承銷商數量等。
四、參與方整戈待旦
《證券法》修訂案重構了證券發行審核體系。新法將提高證監會的權力范圍和地位,強化其對特定市場的處置權,證監會將變身保護資本市場的「警察」;交易所將承擔審核企業的責任,作為一名為投資者爭取更好交易的談判者;中介責任得到強化,中介變身「市場看門人」,也將是整個信用機制的重要一環。由證監會一肩挑的模式轉變為證監會、交易所、中介各司其職的責任鏈條。
新股發行是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改革,具有涉及面廣、長期性和不斷博弈的特點。我國股市仍然以散戶為主,即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散戶的信息處理能力仍待考驗;審核權的下放,大批公司申請上市,對交易所的審核能力形成很大挑戰;我國的中介機構是否足夠強大,如何規制他們充當「市場看門人」,而不是與壞公司同流合污,也是個問題。構建一個像美國一樣成熟的資本市場,各方的力量互相配合互相監督,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何況,美國的資本市場也並不完美。
⑥ 在中國實行注冊制會不會造成垃圾股遍地的局面
股票是一種廣義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會有供給和需求。我已經在新股發行從核准制轉變成注冊制會帶來哪些影響? 中簡單介紹過股票發行制度的歷史沿革。直到今天,股票的供應仍然是非市場化的,發行速度和發行家數掌握在證監會手中,發行價格也被強行壓低。一級市場現在就像是買彩票,中簽以後每一簽都能帶來近萬元的收益,很典型的如最近的蘭石重裝,可以去數數多少個漲停。
雖然高溢價發行一定意義上解決了上市公司高溢價發行被詬病「圈錢」的問題。但是這是以全民大抽獎派發福利,同時破壞證券市場新股定價功能為代價的。投資者對新股的鑒別能力又回到了股市最瘋狂的那段時間,新股的各家公司之間,除了發行價以外,沒有人關心是以多少倍市盈率發行,是什麼行業,募投項目准備做什麼都不重要,只要買到就賺錢了。如果說證監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這樣,那我也無話可說,但如果說對比一下當初實現市場化的一些口號,恐怕只是背道而馳。
有人喊,注冊制了股市就是吸血鬼,大肆圈股民的血汗錢了。而事實是否如此呢?是,不能否認短期內肯定會有很多破爛公司甚至造假公司擠破頭地上市,但是股市不是繳稅,沒有人用國家強制力逼公民買股票。新股供應市場化,而資金面不變的結果就是雖然很多公司通過了審核,但並不代表這就能上市。因為所謂的IPO實際上分為兩個步驟,第一個叫公開發行,第二個叫上市交易。上市交易的前提是公開發行了約25%或10%股本(原股本4億股為分界線,以上可發行10%)。
在上市交易前公司要首先向一級市場投資者增發新股,包括大型機構投資者和散戶。那麼如果市場上的股票供應大大增加,一天有100家企業同時公開發行。那麼唯一的結果就是投資者不再敢根本不看公司信息就投資了,而這100家企業當中恐怕也只有最多20家能完成發行,剩餘的80家無人問津。過去的那些利潤馬馬虎虎,增長平平,夕陽產業的企業將都無法完成發行。能夠完成發行的將會是那些具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較高利潤且現金含量較高的、新興行業這三個特性中佔到一條的。最終傳統的重資產、低毛利的工業企業將會不太有可能獨立IPO,而是通過上市公司平台橫向整合的方式漸漸集中起來,這對於這些產業來說規模化才能帶來效率最大化。而資本將會格外青睞那些具有更好前景的企業,這個過程就實現了資本導向的轉變。
另一方面,力推注冊制也是為政府減輕負擔的一種措施。因為歷史原因,中國政府習慣性地大包大攬,掌控了很多權力和利益,但也帶來了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和管理難度。證監會的管理思路也是如此,投資者本來應該是自行決策,自行承擔風險的。但是過多的進行風險控制,並且以行政的方式設定各種准入門檻,各種事項審批,導致了一些違反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現象出現(盡管並不是不合邏輯的),而這些現象會帶來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典型的就是打新股,一旦打中帶來過高的收益率,導致整個資金市場利率飆升,市場都在借錢去打新股。這些行政化的風險控制同時也導致投資者教育遠遠不足,散戶的行為經常有一些非理性的訴求,證監會也承擔了相當的罵名。而如果真正的注冊制實施,證監會的角色必定要向事後監管大大傾斜,變為專門從事反證券欺詐和反財務造假的一支新的專業執法機構。實際上美國的SEC執法部門占據了相當的資源,嚴厲查處不僅僅是樹立了美國證監會的法律權威,每年更是有可觀的罰金收入,除了維持自身運作還能上繳國庫數億美元之多。證監會也從散戶的痛罵中完全解放出來,成為投資者的真正保護者。
但說了這么多,這么好的注冊制能不能真的實現呢?目前來看還不是很樂觀,因為需要很多法律基本框架的支持,例如更為嚴厲的證券欺詐刑事和經濟處罰(我覺得造假上市的實際控制人和股東就應該承擔無限責任)、投資者集體訴訟辦法、更完善的退市辦法(亞馬遜虧損好多年,在中國早就先ST後退市了)等等。如果按照總理的最新要求,上市不需要持續盈利了,那需要修改證券法等底層法律,這一圈基本制度建設全部完成恐怕得好幾年。而在這過渡時期,恐怕還得按老樣子加點新花樣這么來。
但是回到問題「會不會造成垃圾股滿地」呢?到那個時候法律制度完善了,垃圾股會有很多想要上市,會有一些能上市,但是他們都會被市場淘汰或者被監管機構打飛出局。留在裡面的質量會比現在高。
⑦ 為什麼說「注冊制」不適合中國A股
1、「注冊制」並不是不適合中國A股,只是需要改善,從而與中國的國情結合才是合理的。盡管注冊制開啟的不一定是牛市,但它一定會給中國整個資本市場帶來一個歷史性的轉折,資本市場將在國民經濟發展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會使未來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跟之前有非常大的不同。注冊制意味著IPO市場化,發行定價、發行數量、發行節奏、上市定位都要市場化,發行失敗也將會出現。
2、「注冊制不可以單兵突進」的話言猶在耳,但IPO已經單兵突進了。截至上周末,今年IPO數量已經達到267家,募集資金1745億元。但是如果把上半年和下半年劃分開來,可以發現上半年的IPO數量是70家,下半年是197家,下半年是上半年的2.81倍。如果再作細分,從周周IPO算起,短短8周不到兩個月時間里的IPO數量是104家。按照周周IPO的速度測算,全年的數量可以達到600家。
3、2016年3月1日,國務院對注冊制改革的授權將正式實施。注冊制,即所謂的公開管理原則,實質上是一種發行公司的財務公開制度,以美國聯邦證券法為代表。它要求發行證券的公司提供關於證券發行本身以及同證券發行有關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說明書為核心。另外,注冊制還主張事後控制。
⑧ 中國股市注冊制什麼時候開始
2015年年底中國證監會曾計劃從2016起逐步實行注冊制,但隨著2106年初股市連續熔斷,證監會不得不出來澄清說2016年3月1日是指全國人大授權決定二年施行期限的起算點,並不是注冊制改革正式啟動的起算點,改革實施的具體時間將在完成有關制度規則後另行提前公告。
注冊制對股市長期是利好,但是短期絕對是利空,目前股市這么脆弱,估計沒有上半年是不會再提注冊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