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防疫人物
A. 疫情期間十個感動人物
1、鍾南山。疫情爆發以來,鍾院士始終心繫祖國,心繫湖北人民。他呼籲大家不要出門,居家防護。然而他卻在當天逆行湖北,當時的湖北已經是疫情最嚴重的地方,他沒有恐懼,始終把祖國放在第一位。
2、李蘭娟。一個70多歲的老太太,本該是享清福的年齡,現在依舊在疫情最前線戰斗。武漢疫情爆發,李蘭娟院士及團隊便到達了武漢一線。在醫院晝夜不停、爭分奪秒地阻擊疫情。
3、韓紅。疫情爆發的時候,韓紅第一時間來到湖北。籌備物資,捐款捐物,因為一直在超負荷工作,韓紅還病倒了。但是她依然心繫湖北人民,為湖北人民做著自己的貢獻。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她做到了公眾人物應該有的態度和行動。
4、王辰。在武漢病毒疫情很嚴重之時,他提出建設方艙醫院,並指出方艙醫院重點收治確診的新冠肺炎輕症患者,此舉能解決目前定點醫院收治容量有限的問題,同時能使確診輕症病人得到醫療照顧、與社會隔離,能減少大量輕症患者在家庭、社會中的傳染性。
5、陳薇。2020年1月,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陳薇院士帶領專家組進駐武漢。他帶領的團隊緊急展開的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開始運行,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加快了確診速度,挽救了眾多病患者的生命。
6、張伯禮。他提出中醫進行新冠病毒治療的方案,強調治急症是中醫的強項,而中醫對人體的抵抗力具有很強的增強作用。
7、李文亮。作為一名放哨人,他已經遺憾去世了。但是不管怎麼樣,是他首先將病毒爆了出來,只可惜當初並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他是英雄,也是武漢大學的驕傲。
8、張思兵。臨危受命,擔任武漢火神山醫院院長。作為曾經參與過非典防治的老兵,這次的擔子更重了,但是他毫不畏懼,在他的眼裡,早日戰勝病毒是支持他前進的最大動力。
9、王行環。作為另外一所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感染者醫院的院長,在這種危急的時刻需要負責這么多事物,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他沒有退縮,他是我們最應該追的「明星」。
10、張文宏。在病毒疫情爆發以後,各種謠言四起,很多普通民眾並沒有專業的知識來分辨這些謠言真假與否。這個時候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醫生站了出來,他以「說人話」的特點,為大家答疑解惑,收獲各年齡層無數粉絲,成為「沒有注冊ID的網紅」。
B. 在「防疫」戰中令你最感動的人物是誰請「描述」他的事跡表達你的感動之情100
防疫站中。最令人感動的是,救死扶傷的那些逆行者。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冒著生命危險。不顧小家顧大家。那些白衣天使。都應該給他們慶功。
C. 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專家經過多輪討論,最終證明了很多人對衛生防疫人員提出的關於在候鳥遷徒中建立觀測站
1,防疫人員意見不科學。2,建立候鳥觀測站不可行。3,專家討論證明,建立候鳥觀測站不科學。
D. 近代的醫學人物有哪些
中國最早生物化學家先軀,生物化學開拓者,奠基人,中國近代和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吳憲(1893-1959),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12年赴美入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造船工程,後改習化學,1916年獲理學士學位後留校任助教;1917年被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錄取為研究生;1919 年獲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1946年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兼營養研究所所長。吳憲一生發表研究論文163篇,專著3種。他開拓的領域主要包括:臨床生物化學、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化學、免疫化學、營養學以及氨基酸代謝等方面,此外,還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美國學者里爾頓·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將他譽為「中國化學的巨人」,並評價道:「毫無疑問,吳憲是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最偉大的化學家,或者說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當他在1919年發表他的第一項研究時,在中國還沒有任何一類的化學研究。他在國際上,是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美國化學會會員、美國生物化學家協會會員、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會會員、荷蘭《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顧問委員、原德國自然科學院名譽院士、美國亞拉巴馬州科學院院士、美國自然科學榮譽學會(Sigma Xi Society)會員,以及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營養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他的名字被收入《國際醫學名人錄》(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國名人錄》(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學家傳記大辭典》(Dictionary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書。他開拓的《一種血液分析系統》引發了一場血液化學方面的革命。吳憲對於國際生物化學和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卓著,並贏得了國際學術界的崇高聲望和在中國科學界崇高的地位。
中國近代和現代化學,細菌和病毒學的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鰲峰坊人,改名高士其,棄仕途旁和金錢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愛錢,以科學家造福中國。1927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30年又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中國為記念他的貢獻,把國際的一顆行星命名為高士其星。科學家,化學家。細菌和病毒學家的中國化學科普事業的先驅和奠基人。
E. 岳西縣抗曰英雄人物有哪些
王步文是岳西的抗日英雄,他的墓地在大別山烈士陵園。
F. 中國現代十大名醫
沒有「中國現代十大名醫」的說法,知名的有鍾南山、林巧稚、鄧鐵濤、吳咸中、任應秋等。
1、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福建廈門人,1936年10月出生於南京,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中國抗擊非典型肺炎的領軍人物,曾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廣州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會長。
鍾南山出生於醫學世家;1959年9月,在首屆全國運動會上,鍾南山以54.4秒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欄冠軍,創造了當時的全國紀錄。
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2007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
鍾南山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重點開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統常見疾病的規范化診療、疑難病、少見病和呼吸危重症監護與救治等方面的研究。
4、吳咸中
吳咸中,男,滿族,1925年8月出生,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51年起即用中醫葯治療常見病症,全國老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西醫結合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5、任應秋
任應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出生於四川省江津縣(今重慶市江津區),4歲即就讀私塾,及長,入江津縣國醫專修館攻讀經學,其間曾求學於經學大師廖季平。
當時廖季平已年逾七旬,甚喜其聰敏好學,故悉心指點,並傳授治學之法,使任應秋在治經學、訓詁學、考據、目錄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以後研究中醫學奠定了文學方面的根底。
G. 中南大學出過哪些人物,越著名越好
1、湯飛凡:
湯飛凡(1897年7月23日—1958年9月30日),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畢業於湘雅醫學院(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在病毒學發展的早期,他用物理方法研究闡明病毒的本質。1955年他首次分離出沙眼衣原體,是世界上發現重要病原體的第一個中國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個中國人。
他對中國的生物製品事業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在抗日戰爭期間和抗日戰爭勝利後兩次重建中國最早的生物製品機構——中央防疫處,並創建了中國最早的抗生素生產研究機構和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主持組建了中國最早的生物製品質量管理機構——中央生物製品檢定所。
2、張孝騫:
張孝騫,男,內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消化病學的奠基人。畢生致力於臨床醫學、醫學科學研究和醫學教育工作。對人體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潰瘍、腹腔結核、阿米巴痢疾和潰瘍性結腸炎等有較深入的研究。在醫學教育方面有他獨到的見解,培養了骨幹人才。
3、王淀佐:
王淀佐,遼寧省錦縣人,中國礦物工程專家,現代浮選葯劑分子設計理論創始人,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61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今中南大學);1985年晉升為中南工業大學校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2010年,為表彰王淀佐在國際礦物加工浮選理論方面的創新性成果以及對中國礦物工程科學技術的展做出的巨大貢獻,王淀佐榮獲「國際礦物加工大會終身成就獎」,成為首位獲獎中國人。
4、黃伯雲:
黃伯雲,湖南省益陽市南縣人,粉末冶金專家,「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的發明人。
1969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特種冶金專業;1980年赴美留學,先後獲愛阿華州立大學工學碩士、博士學位;1986年進入田納西大學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院士;2001年任中南大學黨委常委、校長。
1986年—2003年,黃伯雲帶領團隊日夜拼搏,終於打破了國外對」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的制備技術「的封鎖,該技術在獲2004年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5、孫永福:
孫永福,男,漢族,中共黨員,1941年2月26日出生於陝西省長安縣,籍貫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中國工程院院士,鐵路工程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常務副部長、中國鐵道學會理事長。
1958年7月,孫永福畢業於天水鐵路工程學校;1962年12月,畢業於長沙鐵道學院;1962年12月至1964年9月,在鄭州鐵路局工務處橋梁科工作。1964年10月至1984年12月,先後任鐵道部第二工程局技術員,副處長,代處長,副局長,局長,黨委副書記。
1984年12月至2006年8月,先後任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鐵道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務院青藏鐵路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正部長級)。
H. 炎炎夏日防疫人員仍然在堅持戰斗,他們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020年,有一批人從新年伊始至今一直在不停歇的工作著。2020年是全民皆兵的一年,大家都在為防疫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防疫人員不管是在新年伊始的寒冬還是在烈日灼燒的炎夏,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不曾動搖過,他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所有學習的。
一、不畏嚴寒、酷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
不論是寒冬還是炎夏,今年在各個緊要關口,都可以看到那些手拿檢測儀器的防疫人員。他們對出入各場所的人員健康狀況進行把控,第一時間對發生的異常情況進行溝通處理。作為防疫人員本身也存在著被感染的風險,說他們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即使有擔憂還是依然堅守在防疫的第一線,這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敬佩的。
I. 1840―1949年間著名的醫學相關人物
吳尚先(1806—1886),清代醫學家。名樽,原名安業,字尚先,又字師機,晚號潛玉居士、潛玉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所著《理瀹駢文》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外治專著,對中醫外治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探索,提出了外治法可以「統治百病」的論斷,被後世譽為「外治之宗」。
凌奐(1822-1893年)清代醫家。原名維正,字曉五,一字曉鄔,晚號折肱老人。歸安(今浙江吳興)人。凌雲十一代孫。師從吳古年。撰有《飼鶴亭藏書志》三卷。通曉男婦、大小方脈等諸科,求診者盈門,太平天國期間授天醫醫院仙官,曾為李秀成等治病。
陳蓮舫(1837~1914) 清末醫家。名秉鈞,又號樂余老人,青浦陳氏十九世醫。早年隨祖父陳濤侍診,得其傳而過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懸壺上海北海路,求治者門庭若市。翌年應聘赴湖北為兩廣總督張之洞治病,逢張之幕僚李平書,與之結為莫逆交。光緒二十九年兩人與中醫朱紫衡等創立醫學會,光緒三十二年又相與創辦上海醫務總會,以研究中西醫術為宗旨
更多可參看:http://ke..com/fenlei/%E5%8C%BB%E5%AD%A6%E5%90%8D%E5%AE%B6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號之庵,江蘇鎮江人。民國8年(1919年)就讀於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師事孟河名醫丁甘仁及經方大家曹穎甫,又問學於國學大師章太炎,學業兼優。民國14年畢業後在上海開業行醫,並任職於廣益中醫院,一度兼任上海市紅十字會醫院中醫部主任。編有《葯物學》四卷。
伍連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中國現代醫學第一人。公共衛生學家,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先驅。1910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權總醫官,深入疫區領導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動下,中國收回了海港檢疫的主權。他先後主持興辦檢疫所、醫院、研究所共20所,還創辦了哈爾濱醫學專門學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前身)。他與顏福慶等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並創刊《中華醫學雜志》 。
劉瑞恆(1890~1961),我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字月如,直隸南宮人。他於1903年考入北洋大學堂,1906年未畢業即送美留學,入哈佛大學讀書。他是我國著名醫學專家,中國創傷醫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公共衛生事業創建者,首批哈佛大學留學生之一。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省鄞縣塘溪鎮人。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外科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
黃家駟(1906年7月14日-1984年5月14日),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人。胸心外科學家,醫學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