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心理學實驗

著名心理學實驗

發布時間: 2020-12-12 11:09:04

Ⅰ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這本書裡面的研究都是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可以看看。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的

1.一個腦還是兩個腦(斯配里)
大腦左半球「擅長」於語言、寫作、數字運算、閱讀等,是主要的語言中樞。大腦右半球則在加工人像、解決空間關系問題、符號推理、藝術活動等方面更有優勢。斯配里切除胼胝體,做了關於割裂腦的研究。大腦右半球能以一種非語言的方式理解語言。正常人左右半球的聯系也不完全充分。比如形成某種情緒的信息,沒有以語言的方式存儲起來,大腦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結果就可能是你感到傷心,卻說不清原因。

2.豐富的經歷=更大的大腦?(羅森茨維格)
皮層是大腦對經驗做出反應的部分,它負責行動、記憶、學習和所有感覺的輸入。經驗使大腦皮層迅速地增重。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嗎?(鮑查德和萊肯)
通過對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研究發現,他們不僅在外表上極為相似,其基本心裡和人格也驚人地一致

4.小心視崖!(吉布森和沃克)
兩個月的嬰兒已經有了知覺深度,大多數動物出生就具有這種功能。作者得出:這種能力是天生的,如果通過嘗試錯誤學習獲得這種能力,可能會帶來過多潛在的、致命的危險。

5.所見即所學(科林•特恩布爾)
感覺是通過感官從周圍環境中獲取信息,知覺是我們處理大量感覺信息並賦予其意義的過程。使用得最頻繁的知覺策略叫「圖形-背景策略」(天生)。我們還使用「知覺恆常性」(經驗)。「大小恆常性」通過原始森林人對開闊平原的看法得出,是習得的。

6.REM睡眠,即快速眼動睡眠(阿瑟瑞斯基)
通過剝奪被試做夢的機會,發現:剝奪做夢,被試做夢的數量和REM時間都有所增加,以補償被剝奪的夢,稱為「REM反彈」。使用酒精製品或某些葯物會抑制睡眠使人保持在NREM睡眠。一旦停止使用這些東西,過於強烈的REM反應會妨礙他們的睡眠,特別是嗜酒成癮的人,這種反彈可能會導致幻覺出現。

Ⅱ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比較著名的實驗非常多的,比如:
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斯金納
嘗試錯誤學習實驗——桑代克
頓悟實驗——柯勒
潛伏學習實驗——托爾曼
恐懼是如何形成的——華生
津巴多模擬監獄實驗 ——津巴多
霍桑工廠實驗——埃爾頓·梅奧
波波玩偶實驗——班杜拉
阿希實驗 ——阿希
羅森塔爾實驗——羅森塔爾
……

Ⅲ 心理學有哪幾大著名的實驗

專業回答

1、從眾實驗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
2、服從實驗
心理學家米爾格爾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從實驗,是其一系列有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最有影響的一個研究。
樣的社會助長現象。
3、「遲延滿足」實驗
4還有羅森塔爾實驗
耐人尋味的心理實驗
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
感覺剝奪實驗
3對1規律
謝謝採納!

Ⅳ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這本書裡面的研究都是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可以看看。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的

1.一個腦還是兩個腦(斯配里)
大腦左半球「擅長」於語言、寫作、數字運算、閱讀等,是主要的語言中樞。大腦右半球則在加工人像、解決空間關系問題、符號推理、藝術活動等方面更有優勢。斯配里切除胼胝體,做了關於割裂腦的研究。大腦右半球能以一種非語言的方式理解語言。正常人左右半球的聯系也不完全充分。比如形成某種情緒的信息,沒有以語言的方式存儲起來,大腦左半球就不可能提取它。結果就可能是你感到傷心,卻說不清原因。

2.豐富的經歷=更大的大腦?(羅森茨維格)
皮層是大腦對經驗做出反應的部分,它負責行動、記憶、學習和所有感覺的輸入。經驗使大腦皮層迅速地增重。

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嗎?(鮑查德和萊肯)
通過對分開養育的同卵雙胞胎研究發現,他們不僅在外表上極為相似,其基本心裡和人格也驚人地一致

4.小心視崖!(吉布森和沃克)
兩個月的嬰兒已經有了知覺深度,大多數動物出生就具有這種功能。作者得出:這種能力是天生的,如果通過嘗試錯誤學習獲得這種能力,可能會帶來過多潛在的、致命的危險。

5.所見即所學(科林•特恩布爾)
感覺是通過感官從周圍環境中獲取信息,知覺是我們處理大量感覺信息並賦予其意義的過程。使用得最頻繁的知覺策略叫「圖形-背景策略」(天生)。我們還使用「知覺恆常性」(經驗)。「大小恆常性」通過原始森林人對開闊平原的看法得出,是習得的。

6.REM睡眠,即快速眼動睡眠(阿瑟瑞斯基)
通過剝奪被試做夢的機會,發現:剝奪做夢,被試做夢的數量和REM時間都有所增加,以補償被剝奪的夢,稱為「REM反彈」。使用酒精製品或某些葯物會抑制睡眠使人保持在NREM睡眠。一旦停止使用這些東西,過於強烈的REM反應會妨礙他們的睡眠,特別是嗜酒成癮的人,這種反彈可能會導致幻覺出現。

7.夢,並不浪漫(霍布森和麥卡利)
作者認為夢是在REM中,人們試圖對大腦自發產生的隨機神經電沖動的解釋。理由在於夢的時間是固定的等。這是一種自我的內部激活,當它到達了腦的更高級的認知結構,人就試圖從中尋找意義。大腦喚醒記憶中的表象來與腦干激活所產生的信息資料相匹配。我們會忘記夢,是因為在REM睡眠階段,大腦中某種將短時記憶轉變成長時記憶所必需的化學物質受到了抑制。

8.催眠(斯潘諾斯)
作者認為所謂催眠狀態下的行為實質都在人正常的自主能力范圍之內。被催眠的被試會產生某種期望。大多數行為科學家認為,人不可能違背自己的意願而被催眠。

9.條件反射(巴普洛夫,他本人是由生理科學轉向心理學的)
通過狗在各種條件下唾液的分泌情況,發現中性刺激是如何變成條件刺激,同時產生條件反射。經典條件反射理論是支撐現代心理學發展的理論基礎之一。

10.情緒化的小阿爾伯特(華生和雷諾)
行為主義者認為,行為是通過外在的不同的環境和情景刺激而產生的。華生指出,情緒反應是我們對環境中某種特定刺激的條件反射。小阿爾博特的恐懼產生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

11.迷信行為(斯金納,被稱為激進行為主義者)
他認為所有的行為,不管是內部的還是外部的,都可以由它產生的環境後果來解釋。即你的行為的產生的後果(好結果)使你在類似的情況下會重復這種行為。如果是另一種情況(壞結果),你將很少重復這一行為。行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被稱為「強化」和「懲罰」他設計的斯金納箱得到了六隻迷信的鴿子。

12.攻擊行為(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奠基人)
通過波比娃娃研究榜樣對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不需其他強化物,就習得暴力行為。此研究應用於減少媒體暴力對青少年的影響。

13.自我實現預言(羅森塔爾)
如果我們預期某一事物將以某種方式發生,我們的期望就會傾向於讓它變為現實。通過教師期望效應對學生表現的影響研究,證明了「人際期望」這一理論。

14.你在哪一方面更聰明(加德納)
作者歸納出八種智能:語言,音樂,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動,人際,自我內省,自然觀察

15.心中的地圖(托爾曼,「認知-行為主義」奠基者)
探究內部心理活動的存在。通過老鼠走地圖的實驗(「潛伏學習實驗」和「空間定向」實驗),證明了有機體形成了一種廣泛的地圖,一種認知「地貌」。這一觀點形成了「認知心理學」。

16.記憶並不可靠(羅夫斯特)
作者認為回憶並不是准確的在現,而是對實際發生事件的一種重構。她證明,重構式記憶是你用新信息和現存信息去填補你回憶某種經歷所出現的遺漏的結果。記憶會調整和改變的。 在司法程序中,提問中措辭的細微差別都可能改變一個人對事件的記憶。實驗證明,提問中一些錯誤的假定前提會使目擊者在重建對某事件的記憶時把未曾出現在事件中的物體包括進來。

17.愛的發現(哈洛)
愛和情感可能是與飢餓和乾渴一樣強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們更強烈。哈洛通過研究猴子與絨布母猴和鐵絲母猴之間的依戀程度,發現接觸安慰在依戀關系的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他認為,成功養育的關鍵是接觸安慰,而不是哺乳能力。

18.客體永久性——智力的發展(皮亞傑)
客體永存概念是所有智能的基礎。皮亞傑通過觀察自己的孩子,得出了關於認知發展的概念,既:智力或認知的發展達到某個特定的階段,個體才會有特定的推理思維水平,否則,無論經過多少次學習也學不會這種能力。

19.道德的形成(柯爾伯格)
作者通過向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提供10個道德兩難故事,並從孩子們對這些故事的評價,分析總結出了六個道德發展階段,三個道德水平。極少數人能達到階段6,這類人的道德判斷將建立在對普通道德行為准則的信仰之上。當法律與道德相沖突時,個體將依據自己的道德准則做出決策而不考慮法律。決定道德的是個體內在的良心。兒童學會道德的階段是逐漸深入的。

20.讓你愉快的控制力(蘭格和羅丁)
此處的控制力指你所擁有的,能夠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個人事件的能力。當我們擁有控制力時,我們便是更快樂和更有成就的人。研究者通過對一個養老院的不同老人控制力的分配,最後導致老人們不同的健康狀態的研究中證明,對於一個被迫放棄控制力與自我決策權的人,如果我們給他一種較強的自我責任感,那麼他的生活質量便會提高,生活態度會變得越發積極。所以,在絕大多數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個人行為的選擇程度的確是一個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標。

21.性動機(金賽)
通過對男性和女性性反應的各個階段進行直接的系統觀察和生理測量,研究者發現人類的性反應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人類性反應周期」,依次為興奮期、持續期、高潮期和消退期。他們的研究主要是探討性功能不全的問題,之後幾乎所有的性治療都是建立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之上的。

22.我能讀懂你的臉(埃克曼)
作者認為表達基本情緒的面部表情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他們通過讓新幾內亞東南部高原的一個原始部落族人聽與情緒表達相關的故事,並同時辨認表情,證實了人在出生時這些情緒就已經在生物學意義上形成了。

23.生活、變化和應激(霍爾姆斯)
應激是情緒的極端形式。研究者證明, 在生活中,當人們必須做出某種重大的內在心理調整,以適應某種外部變化時,其患病幾率將相應地上升,我們稱這些外部變化為生活應激。作者制定了一份《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通過被試給各個生活應激事件的打分,試圖找出人們 的生活應激分值與患病幾率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此表在預測與應激有關的疾病方面是有效的。

24.認知失調(費斯廷格)
當你的行為和你的態度發生矛盾時,為了與行為保持一致,你的態度將會有所改變。當你同時經歷兩種或多種彼此不協調的心理過程時,這便是認知失調。一旦出現了這種情況,它將導致不同程度的不適感和緊張感,其程度取決於該認知失調對你的重要程度。進而,這種不適感會促使你做出某種改變以使它減弱,既然你不能改變你的行為,你只得改變你的態度。當個體的失調很嚴重時(如為了很少一筆錢而做出與內心想法相悖的行為),其態度和觀點的改變幅度將是最大的。或者說,引起撒謊行為的壓力越大,則改變原有觀點的傾向越弱。認知失調和勸說這兩個基本過程足以使我們改變自己原有的觀點和態度。此外,你面對自己的言行不一致的機會越多,你所體驗到的認知失調就越嚴重,因而你改變自己行為的動機也越強。

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嗎(朱利安 羅特)
作者認為人們把自己的行為後果歸因為運氣、命運或者是他人力量的影響時,這種人持有內控點;與之相反,如果人們把行為後果歸因於自己的行為和人格特徵,則他們就具有一種內控點。個人所有的具體學習經歷使其對強化是內控還是外控形成了一種總體預期。羅特製作了I-E量表,此表測量的是一個人的人格特徵中內控或者外控的程度。他認為內、外控傾向形成的可能原因有三:文化差異、社會經濟水平的差異及父母教養方式的差異。

26.男性化、女性化……還是雙性化?(貝姆)
男性化和女性化並不是同一個維度的兩級,相反,它應該成為衡量人類性別的兩個獨立維度。一個更協調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兩種行為,他們比極度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更快樂,心理適應能力也更強。當一個人從一種生活環境轉移到另一種生活環境時,雙性化的性別特徵更可以為增加行動的適應性提供有利條件。貝姆發明《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SRI),此表是由一系列人格特徵或特質組成的,作者使用的是符合社會期望或贊許的性別特徵。

27.和心臟賽跑(弗里德曼和羅森曼)
人格特質使我們能夠較穩定地預測出某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所作所為。作者通過研究A型行為模式和B型行為模式的人發現,某些特殊行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嚴重生理疾病患病幾率。

28.個人與集體(川迪斯)
如果不考慮一個人的文化背景,那就根本無法全面或准確地了解這個人。川迪斯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被界定為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的特定文化,正以一種復雜和廣泛的方式決定著其成員的行為和人格。它也對成員的身體健康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29.這兒,誰是瘋子(羅森漢)
作者安排一部分假病人進入精神病院,觀察醫生多久能發現這些病人是正常的,證明了在醫院環境中,正常人不能從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鑒別出來。他認為這是因為過於強大的精神病院環境影響了醫務人員對個體行為的判斷。當一個病人被貼上「精神分裂症」的標簽,精神分裂症就成為他的核心特徵或人格特質。從標簽被貼上的那一瞬間,醫務人員也就明白,他們理解病人的所有行為起源都來自於標簽。

30.你再次獲得防禦!(安娜 佛洛依德)
弗洛伊德假設,人格是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一般來說,弗洛伊德的人格觀是動態的,即自我不斷地試圖用超我的道德去平衡本我的需要和慾望,以此來決定你的行為。大多數的人不存在反社會或越軌行為,這是因為在三個人格部分之間有這個檢查和平衡系統。但是如果這個系統出故障,即不被接受的本我慾望擠進你的意識並開始擊敗你的自我,你將經歷一種非常不愉快的、被稱為焦慮的情況,雖然你感到焦慮和害怕,但你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因為產生焦慮的原因並沒有完全進入意識。安娜 弗洛伊德確定了十種防禦機制,本章討論了5種原始防禦機制——壓抑、退行、投射、反向作用和升華作用。
壓抑的作用就是把煩惱沖動擠出意識層。它可產生心理問題並以神經症的形式表現出來。
退行是一種被自我用來防止焦慮的防禦機制。這種焦慮使人退回到發展的早期階段中那種要求很少和相對安全的行為。
投射是你開始把你無意識中的慾望看成是別人的行為,這樣把焦慮外化,進而減少焦慮。
反向作用是當一個人感到不可接受的、無意識的「邪惡」沖動,為了避免焦慮,人們表現出與本我真實慾望相反的行為,這些行為通常是被誇大甚至是強迫的。比如恐同症,即為了避免自我壓抑的同性戀傾向所引起的極端焦慮而採用防禦機制,一個在無意識中有同性戀傾向的人,可能會有攻擊或毆打同性戀這種極端相反的行為,以迴避他們真實的慾望和與此關聯的焦慮。
升華作用是人們找到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軟化無意識中被禁止的慾望所產生的能量。

31.習得性抑鬱(塞里格曼)
你的行為至少部分由一種信念所決定,即相信自己的行為會產生某種後果,這種後果是與行為相對應的。作者相信黨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他將停止這種嘗試,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得太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能夠控制的情況。這時,他便產生了習得性抑鬱。作者通過對狗把狗分為可逃脫組合不可逃脫組,並施以電擊的實驗證明了自己的看法。

32.擁擠導致行為失常(卡爾霍恩)
作者通過觀察在不同白鼠密度環境下的白鼠的行為反應,發現擁擠會導致行為淪喪,對解決問題能力會產生消極影響。當科學家對攻擊行為、不孕症、精神疾病或各種形式的社會沖突等問題進行進一步了解和干預研究時,常會參考卡爾霍恩關於擁擠和行為病理學的研究。

33.為自己挑選心理治療師(史密斯和格拉斯)
作者通過搜集大量關於心理治療效果的文獻並重新分析發現,第一,心理治療是有效的;第二,不同類型的心理治療所產生的療效差異是可以忽略的;第三,研究者和治療師所掌握的有關心理治療效果的知識和信息還太少。在選擇心理師的時候,最重要的並不是考慮他所採用的治療方法,而是你對心理治療的期望,以及心理治療師的特點。

34.緩解你的恐懼心理(沃爾普)
沃爾普治療恐懼症的基礎:你習得了一個無效的行為(恐懼症),現在你必須消除它。他認為,如果一個反應在引起焦慮的刺激呈現時能抑制焦慮的產生……存在與刺激和焦慮之間的聯結將被消弱,即兩種反應彼此抑制,在既定時刻,只有一種反應可以存在。通過不斷聯想和身體放鬆——系統脫敏法,可以消除恐懼。

35.投射出真正的你(羅夏)
羅夏發明了羅夏墨跡測驗,他認為一個人把墨跡看成是什麼東西,常常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他真實的內心世界。

36.編個故事吧!(默瑞)
默瑞發明了主題統覺測驗(TAT),該測驗把注意的焦點全部集中在被試解釋的內容方面,然後這些內容將被分析,以揭示隱藏在被試無意識中的沖突。默瑞指出這一測驗的理論基礎的一部分是「大量的文學創作是作者自身經歷或幻想在意識或潛意識中的表現。」

37.言行不一(拉皮爾)
在美國曾對亞裔存在著嚴重的偏見與歧視的時期,拉皮爾曾經與一對中國夫婦開車環游美國。大多數的旅館和餐廳、咖啡店都非常友好地接待了他們。在旅行結束後,拉皮爾給這些地方寄信詢問他們是否願意接待中國人,51%的旅館或餐廳回了信,幾乎所有的回信都表示他們不願意接待中國人。這項研究發現假設性情景的口頭回答(即態度問卷)不能預測一個人在面對某一真實的特定情景或特定人物時將如何表現。

38.從眾的力量(阿希)
作者通過操縱群體看法,觀察個體面對群體一致性的壓力時的反應,發現團體壓力能有力影響從眾行為。同時研究還發現:1.一個同盟者就能抵抗從眾效應;2.個體對團體的歸屬感越強,越容易順應團體的態度與行為;3.團體規模在一個合適的大小人才會產生從眾效應;4.近代研究發現,性別對從眾效應沒有影響。

39.你會伸出援手嗎(達利和拉塔內)
1964年,美國紐約的Kitty Genovese在返回公寓時被一個男人用刀刺死,在整個過程中有38個人目睹這一襲擊事件,但最終只有一個人報了警。Kitty不幸身亡。心理學家認為,正是由於觀看事件的目擊證人太多而降低了個體提供幫助的意願。這是一種「責任擴散」的現象——在突發事件中,旁觀者越多,人們心裡的某種想法就越強烈,即「有人會去幫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當我們作為群體的一員,我們的大腦會立即把握機會,認為自己的個人責任也變少了。達利和拉塔內設計了一個模擬情景的實驗證實了這個觀點。同時在分析中,他們也認為,我們沒有去幫助當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們害怕難堪或被嘲笑。最後我們應該記住,要永遠像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場時一樣去行動。

40.無條件服從?(米爾格拉姆)
米認為,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傾性,即使這個命令違背他們自己的道德和倫理原則。在某些情況下,服從傾向是如此強烈而根深蒂固,它抵消了個人的道德、倫理,甚至是同情。他設計了一個無傷害電擊實驗(被試對此毫不知情),以此觀察被試對實驗者的服從程度。此實驗也證明了他提出的理論。
了解我們極強的遵從權威的傾向後,我們可以設法使自己提防不受歡迎的或應該受到譴責的命令。

Ⅳ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心理學家長久以來一直尋求著關於 「我們怎麼感知這個世界、什麼因素激發我們的行為」 的答案。他們也在揭開這些秘密的神秘面紗上獲得了很大的進步。過去的一個世紀,除了為在增加社交場合提供對話素材,一些十分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揭露了一些心理學上的普遍規律,往往都是關於人性的令人震驚的事實。下面是可能會改變理解自己的觀點的10個心理學實驗。
我們都有成為惡魔的潛在可能

在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具有爭議性的實驗,是1971年斯坦福大學的監獄實驗。它從微觀上展現出社會環境會怎樣影響人的行為。由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領導的研究者們,在斯坦福的心理大樓的地下室設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且挑選了24名大學生(沒有犯罪記錄以及被視為心理健康)去扮演囚犯和監獄的警衛。然後研究人員通過使用隱蔽攝像頭觀察囚犯(必須每天24小時留在監獄里)還有獄警(每8小時輪班)。
實驗原本打算持續兩周,但因為獄警的虐待行為,實驗在實驗的第六天就被迫中止——有時候他們甚至讓囚犯遭受心理折磨——從囚犯展現出極度的情緒緊張和焦慮可以看出。
「獄警對囚犯的攻擊升級,讓他們脫得赤裸裸的,把袋子套在他們頭上,最後強迫他們做一些讓人羞辱的關於性的行為,」Zimbardo 這樣對《美國科學家》說。「6天之後我不得不結束實驗因為這個實驗實在是失控了 —— 除了擔心警衛會怎麼對待囚犯之外,我晚上都睡不著覺。」
我們沒有注意到在我們的前方正在發生什麼
試想一下,你知道你周圍將會發生什麼事嗎?你可能沒有像你認為的那樣保持清醒。在1998年,哈佛大學和肯特州立大學針對大學里的路人展開關於人們對即時環境的警覺程度。在實驗中,一個演員向路人迎面走來,然後向他問路。當路人向演員指示方向的時候,有兩個人拿著一扇大木門從演員和路人之間經過,在幾秒內完全阻擋了他們的視線。在那段時間內,本來的演員會替換成另一個演員,不僅他們的身高、體格不同,連衣著、發型還有聲線都不一樣。超過一半的被試都沒有注意到這個替換改變。
這個實驗是最先闡明「變化視盲」的現象的實驗之一,它僅僅向我們展示了對於現有提供的視覺場景,我們是非常選擇性地接受——那似乎顯示出我們比想像中還要依賴我們的記憶和模式識別。
延遲滿足很困難——但如果延遲滿足,我們會更成功

斯坦福在19世紀60年代末有一個很著名的實驗,是測試學前兒童的抗拒即時滿足的的誘惑的能力。這個實驗引申出很多關於意志力和自製力的一些很有力的觀點。在這個實驗中,4歲的孩子們進入到一個房間里,在他們面前的事放在碟子上的一塊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他們要不就把棉花糖吃掉,要不就等15分鍾後研究人員回來,他們會獲得兩塊棉花糖。
雖然大部分的孩子都說他們會等,但是他們很多都難以抗拒面前的吸引然後屈服了——在研究人員回來之前就把棉花糖吃了,這里有《時代》的跟蹤報道。成功延遲整整15分鍾的孩子一般的採取了迴避策略,例如別過頭去或者蓋著自己的眼睛。孩子們的行為意義很深遠: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青年時期很少會過於肥胖、有毒癮或其他行為問題,他們將來的生活也會更成功。
我們可能有非常矛盾的道德沖動體驗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在1961年進行了一個相當令人驚恐的著名實驗,是關於人們當被要求傷害他人的時候,內心關於個人道德和服從權威的想法,進行了激烈的斗爭。
Milgram希望通過進行這個實驗,可以在二戰這個災難後深刻理解納粹戰犯可能保有的永不可饒恕的行為。為了達到研究目的,他共同測試一對被試,一個擔當「老師」,另一個擔當「學生」。如果學生答錯問題,老師被要求對學生進行電擊(學生大概是坐在對面的房間,但實際上他不會受電擊)。取而代之,Milgram會播放一些喊叫聲,聽起來就像是那個學生處於痛苦之中。假若那個「老師」在研究的壓迫中表達出希望停止電擊的意願,實驗人員會促使他繼續下去。在第一次的實驗中,百分之65的被試執行了最痛苦的、最後的450伏電擊(標記為「XXX」)——即使許多被試明顯處於有壓力的狀態,對於繼續進行電擊也感到不自在。
盡管這個研究被普遍認定為對權威盲目服從的警告,《科學美國人》最近再次提起這個研究,並主張這個實驗結果更傾向於暗示深刻的道德矛盾。
「人類的道德自然包括移情的傾向,仁慈、友善地對待我們的同胞親屬和群組成員,再加上一種排外的傾向,殘暴、惡毒第對待其他部落的人,」記者 Michael Shermer如此寫道,「電擊實驗所反映的並不是人們的盲目服從,更多的是植根於人們心中的矛盾的道德傾向。」
近日,一些評論者也對Milgram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其中一位評論家就特別提到,在耶魯大學進行的實驗記錄表明百分之60的被試實際上違抗執行最高電壓的命令。
我們很容易會因權力而貪污腐敗

事實上,那些有權力的人有時候會對他人呈現出權力感和無禮感,這背後也蘊含著心理學原理。2003年,一個發表在《心理學評論》雜志上的研究里,學生三人一組並且共同寫作一篇短論文。兩個學生被指示去寫論文,而第三個是負責評估這篇論文,然後決定那兩個學生分別會獲得多少錢。在合作的中段,研究人員拿來了一碟餅干,一共五個。雖然通常最後的那一塊都沒人吃,但是「老大」幾乎總是把第四塊餅干吃掉——還要吃得拖泥帶水,嘴巴大張。
「當研究人員在科學實驗中向被試給予力量,他們更有可能用可能不恰當的方式,和他人有身體上的接觸,或者用更直接的方式和別人調情,做出有風險的抉擇和賭博,在談判中首先提出報價,說出心中所想,還有像甜怪餅[1]那樣吃餅干,在下巴和胸前都是餅乾的碎屑,」心理學家Dacher Keltner,研究的領導人之一,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更大善意科學中心的雜志上這樣寫道。
我們在社交群體里尋找忠誠,而這樣很容易被群體間的矛盾吸引

這個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心理學經典實驗,在心理學基礎上有希望、有可能解釋為何社交群體和國家會捲入與其他國家的矛盾中——以及他們可以學習怎樣再次合作。
研究的領導者Muzafer Sherif 要求每組為11個小男孩的兩個小組(他們都是11歲)去俄克拉何馬州的穴州立公園進行「夏令營」。這兩個小組的人(分別命名為「鷹」和「響尾蛇」)分別花了一個星期從分散的,變為一起游戲和建立友誼,同時對另外一組的存在一無所知。當這兩個小組整合在一起,男孩們開始互相以名字稱呼對方,而當他們開始在各種游戲中相互較量,更多矛盾隨之出現,最終這兩個組都拒絕和對方一起吃飯。在研究的下一個階段,Sherif 設計了一個實驗,通過讓他們一起享受悠閑的活動(結果不成功)然後讓他們一起解決難題,去嘗試讓他們和解。最後他們開始緩和了沖突。
我們只需要一樣東西讓我們快樂
持續了75年的哈佛授權研究——是歷史上進行過的最具廣度和深度的實驗之一——伴隨著268位來自1938~1940屆的哈佛男大學生(現在他們正好邁入他們的90歲)大約75年,定期收集他們生活的各種層面的數據。普適的結論?愛真的就是一切,至少當我們要決定長時的幸福和生活的滿足感的時候,它是如此。
研究的長期負責人,精神病學家George Vaillant,和赫芬頓郵報說到有兩種幸福:「一種是愛。另外一種是尋找一個適合生活的方法,不會把愛拒之門外。」舉個例子,一個被試開始研究的時候他在未來所有方面的穩定性都是最低分的,然後他之前也嘗試過自殺。但是在他生命最後的日子,他是最幸福的人之一。為什麼?就像Vaillant所解釋的那樣,「他用他的一生去尋找愛。」
擁有強烈的自尊心和社會地位的時候,我們會有更好發展

獲得名聲和成功不僅僅是提高自我——這也可以是長壽的關鍵,這是根據著名的奧斯卡得獎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多倫多新寧醫院、婦女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奧斯卡獲獎演員和導演比那些被提名卻沒被選上的人更趨於長壽,獲獎的男女演員比落選的同行要多活近4年。
「我們不是說你獲得奧斯卡獎就可以長壽,」Donald Redelmeier,研究的領導作者,對ABC新聞這樣說,「不然人們就該去上表演課程。我們主要的結論僅僅是社會因素是很重要的……它表明個體內部自尊對於健康,以及保健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我們一直嘗試為我們的經歷辯護,讓這些經歷對我們有意義。
每個以大一新生的身份參加心理101編號課程[2]的人,都對認知失調很熟悉——一個主張人類有避免心理矛盾、不和諧現象或者互斥理念的理論。在一個被廣泛引用的1959年進行的實驗,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要求被試去完成一系列很枯燥無聊的實驗任務,就像是在木門把手上轉動釘子,持續一個鍾頭。他們最後獲得1美元或者20美元,然後他們要去告訴那些「等待中的被試者」這項任務很有趣。那些只收獲1美元的被試者會說謊,把實驗評價得很有趣,比那些收獲20美元的被試者的評價還要高。結論?那些獲得更多錢的被試者,感到自己有充分理由去用1個小時執行這個死板的任務,但是那些只獲得1美金的被試者則感到自己需要為自己浪費了的時間做解釋(還有減少自己的信念和行為之間的失調程度),於是他們騙說這個活動很有趣。
換而言之,我們經常讓自己撒謊去讓這個世界看起來更符合邏輯、更和諧。
我們十分認同刻板印象

在社交群組的基礎上,對不同種群的人抱有刻板印象,進行種族劃分或等級分類是我們幾乎都會做的事,即使我們盡力不這樣做——刻板印象可以使我們對整個群體得出不平等和有潛在危害的結論。紐約大學NYU心理學家John Bargh的對於「社會行為的自動化」揭示,我們經常依據無意識的刻板印象判斷一個人——而我們禁不住這樣想,但行為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也傾向於接受在社交群體里我們是其中一人的刻板印象。在一個研究中, Bargh發現,還原不清晰的關於年老的單詞——"Florida,"(佛羅里達州)[3] "helpless" (無助的)和"wrinkled" (有皺紋的)的這個任務的被試,實驗之後相對於其他對照組——還原不清晰的單詞但不是關於年老的意思而言,在走廊里會走得極度的慢。Bargh在另外兩個比較研究重復了這個發現,這有力證明了刻板印象基於種族和禮貌。
「刻板印象是一些太過火的分類方式,」 Bargh對今日心理學這樣說,「當我們採用刻板印象,我們會以我們面前的人的性別、年齡、膚色分類,我們的意識會根據這些信息反應過來,認為他們不友善,愚蠢,動作緩慢,弱小。這些品質不是單看外表就能斷定的,這樣並不反映出真實情況。」

Ⅵ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普通心理學:感覺剝奪實驗、睡眠剝奪實驗、艾賓浩斯記憶實驗;

發展心專理學:視崖實屬驗(知覺發展)、三山實驗(前運算認知)、猴籠實驗(依戀理論)、海因偷葯實驗(道德發展);

社會心理學:布魯納錢幣實驗(社會認知)、羅森塔爾實驗(認知偏差-皮格馬利翁效應)、拉皮爾實驗(態度)、米爾格拉姆電擊實驗(服從)、阿希實驗(從眾);

人格心理學:經典條件反射實驗(巴甫洛夫)、小阿爾伯特實驗(華生)、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斯金納)、觀察學習實驗(班杜拉)、小白鼠迷津實驗(托爾曼)、雙生子研究實驗(高爾頓遺傳論);

管理心理學:霍桑實驗(霍桑效應);

教育心理學:桑代克貓籠實驗(試誤說)、奧蘇貝爾學習實驗(下位學習理論)、布魯納學習實驗(上位學習理論);

生理心理學:海兔實驗(條件反射的生理運行機制)。

Ⅶ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經典實驗]從眾實驗 心理學家阿希(S.Asch,1951)關於知覺方面的從眾實驗最為著名。典型的實驗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兩張,一張畫有標准線段,另一張畫有比較線數。被試7人一組,其中6人是實驗助手(即假被試),第6人是真正的被試。被試的任務是,在每呈現一套卡片時,判斷a\,b\,c三條線段的哪一條與標准線段x等長。 實驗開始前幾次判斷,大家都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從第7次開始,假被試(助手)故意作出錯誤的選擇,實驗者開始觀察其被試的選擇是獨立還是從眾。面對這一實驗情境,真被試在作出反應前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問題:是自己的眼睛有問題,還是別人的眼睛有問題?是相信多數人的判斷,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在確信多數人的判斷是錯誤時,能否堅持自己的獨立性?阿希從1951年開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復這項實驗,結果發現:? ·大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試始終保持獨立性,無從眾行為;? ·約有15%的被試平均作了總數四分之三次的從眾行為;? ·所有被試平均作了總數三分之一的從眾行為。?
[經典實驗]發現學習教學實驗 布魯納設計過一個發現學習的教學例證。教學內容是引導8歲兒童發現二次方程式的因式分解的規律。實驗教學中首先讓兒童玩弄並熟悉表示數量的積木塊:大正方形(x乘x)、長方形(1×x)、小正方形(1×1),以獲得知覺經驗。然後在教師的提問、啟發下,兒童在按要求搭出一個比一個大的正方形的過程中,不斷進行各種探究、操作,並對其記錄、對照。他們逐漸領悟到隱藏於如下記錄中的重要規律: x 2+2x+1=(x+1)(x+1) x 2+4x+4=(x+2)(x+2) x 2+6x+9=(x+3)(x+3) x 2+8x+16=(x+4)(x+4) x 2+10x+25=(x+5)(x+5) 當x以2,4,6,8,10……的比例遞進,另一行的增加是1,4,9,16,25……時,則方程的右邊的數字是以1,2,3,4,5……遞進。
[經典實驗]服從實驗 心理學家米爾格爾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從實驗,是其一系列有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最有影響的一個研究。 ?實驗的被試是通過廣告招聘來的40名職業不同的男性,每次實驗付酬4.5美元。實驗主試告訴被試,實驗是為了研究懲罰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實驗時,兩人一組,一人當學生,一人當老師,師生角色由抽簽決定。教師的任務是朗讀配對的關聯詞讓學生記憶,然後教師呈現某個詞時,學生在四個備選中選擇其中之一。如果選錯,教師就按電鈕給學生施以電擊作為懲罰。電擊強度從15伏到450伏,分30個按鈕,電鈕下方對應標明「弱電擊」、「中等電擊」、「特強電擊」、「劇烈電擊」、「極劇烈電擊」、「危險電擊」,最後兩個用「××」標記。 由於事先的安排,實際上每組只有一個是真的被試,另一個是實驗者的助手,即假被試。抽簽結果,真被試總是當教師,假被試總是當學生。另外,這些電擊也是假的,但為了使作為「教師」的真被試深信不疑,實驗前,首先讓其接受一次強度為45伏的真電擊,作為懲罰學生的體驗。結果「教師」感覺雖然45伏電擊微弱,但已感到難受。 實驗開始,「教師」和「學生」分在兩個房間,被牆隔開,相互看不見,可以用電訊傳聲的方式聯系。然後在「學生」的胳膊上綁上電極,這是為了在學生發生錯誤選擇時,可由教師施以電擊懲罰。而且實驗者把「學生」用帶子捆在椅上,向「教師」解釋說是為防止他逃走。在實驗開始時,「學生」故意出錯,教師給予電擊,當學生多次出錯,教師電擊的電壓升到75伏時,有人開始呻吟。隨著「學生」錯誤不斷,「教師」電擊的電壓值不斷升高,而「學生」則叫喊怒罵,哀求討饒,踢打牆壁,最後停止叫喊,似乎已昏厥,這些聲音只是放錄音而已,而教師並不清楚。作為被試的「教師」不忍心繼續做下去,問主試怎麼辦?實驗主試嚴厲督促「教師」堅持做下去,並表示一切後果由實驗主試承擔,與「教師」無關。這時,充當「教師」的被試既要執行實驗主試的懲罰命令,又要承受被懲罰者「學生」反抗的壓力,內心沖突很厲害,出現了出汗、顫抖等現象,但即使如此,仍有65%的被試服從了命令,直到給予答錯的「學生」電擊高達450伏。另有35%的被試,作了種種反抗,拒絕執行命令,他們認為這樣做太傷天害理。實驗結束後,實驗主試公開了真實情況和實驗目的,以消除被試「教師」的緊張、焦慮和內疚。

Ⅷ 有哪些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1、從眾實驗
2、服從實驗
3、競爭實驗
4、羅森塔爾效應實驗
5、皮亞傑品德發展階段論專實驗
6、人際關系的屬相似性因素實驗
7、社會助長現象實驗
8、「遲延滿足」實驗
9、「感覺剝奪」實驗
10、情緒實驗
11、人為什麼會感到快樂?為什麼會感到痛苦?
12、為什麼女孩子愛笑?
13、印刻實驗
14、視崖實驗
15、霍桑實驗
16、神奇的"莫扎特效應"
17、蔡格尼克效應
18、責任分散效應
19、習得性無助實驗
20、證人的記憶
21、如何表揚孩子?
22、評價自己與評價他人哪一個更客觀?
23、用綠墨水寫紅字
2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5、「見錢眼開」
26、汽車相撞之後地上是否有碎玻璃?
27、美國人真的沒有種族歧視了嗎?
28、第一印象重要還是第二印象重要?
29、想自己曾經發生的錯誤還是想自己曾經獲得的輝煌?哪個辦法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30、中國人有兩種不同的假設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