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美國知名並購

美國知名並購

發布時間: 2020-12-12 19:05:17

Ⅰ 近20年中國被外國收購的知名品牌有哪些中國現在還有哪些名牌拜託了各位 謝謝

在中國,誰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會首選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這玩意現在壓根就不是咱中國的東西,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葯與我國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 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 西安楊森 這其實只是醫葯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葯集團,早在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西安楊森雖然名字里有個西安,其實早就百分之百屬於比利時了,中國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先說這么多吧,再說下去,別說你,我擔心我自己都被嚇到。這些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認為是中國的,結果呢,都他娘的是外國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咱中國人感個冒,避個孕現在都掌握在別人外國人手裡了。 南孚 南孚是電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還是首選南孚電池。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貪婪是魔鬼,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老闆。 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所謂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誰? 匯源。回想09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喚起多少保衛民族企業的呼聲,聽聽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的解釋,可口可樂兼並匯源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可口可樂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匯源果汁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一個外國公司,這兩個外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兼並不涉及中國的投資政策,說白了根本不關你民族品牌啥事。 蘇泊爾。做為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在2006年被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這個發源浙江的中國名牌,現在已經不折不扣的成了法國貨。 大寶。「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麼熟悉的廣告語啊。咱們天天見的大寶,其實早在2007年就投入美國強生門下了。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老美不要,對於外來資本來說,蝦米也是肉。何況中低端市場真的是蝦米嗎?別忘了咱中國可是有13億人。 金龍魚。這個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廚房裡的食用油,其實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是人家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有的。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和路易·達孚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換句話說,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 娃哈哈。當年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時,娃哈哈老總宗慶後還一度扛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勾起了廣大國民的無限愛國情懷,結果呢,宗慶後在收購爭論的數年前早就拿到美國綠卡了,人家早變成美國人了,嘿,你說你一美國人跟咱談啥民族情懷呢? 雙匯。這個內地知名的火腿腸品牌,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兩年後,高盛又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這不由的讓人想起投資大鱷羅傑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 個別城市水產公司。咱自己吃的水肯定是咱自己的吧!那可不一定。告訴你你還別不信,其實咱好多城市喝的是外國水。且看法國威立雅在中國的「輝煌戰績」:1997年進入中國城市水務市場,取得天津淩庄水廠20年特許經營合同;2002年收購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股權,經營期限50年;2007年獲得蘭州供水45%股權;3月獲得海口水務集團50%股權;9月奪得天津市北水業49%股權轉讓專案,在天津的服務范圍擴張至200平方公里。以威立雅為代表的外資步步為營,一步步佔有中國的水資源! 中華牙膏。怎麼排這個第一,著實為難,想來能排第一位,必須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算去算來,也只能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了。畢竟你可以不上網、不買車,但你不能不吃飯、不喝水、不刷牙。也許大多數老百姓打死也不會相信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的 ——它上面不是有中華兩個字么?不過早在1994年初,聯合利華就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 類似的還有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眼看一個又一個行業被納入外國資本的懷抱,而我們,我相信絕不止我一個人,依然滿懷愛國情懷的支持著已經變為洋貨的曾經的民族品牌。

滿意請採納

Ⅱ 最近美國連續並購案,這是怎麼了

這是歷史性世界性金融危機,公司出現問題,被並購是好事情,使公內司得到資金支持,容他們都是上市公司,股價低於價值,有實力的公司在這個時間擴大自己的實力,還可以帶來投資收益,雙豐收,解決那些負債問題,經濟就會見底啦,
企業重組是正常的事情

Ⅲ 美國上市公司的收購方式以及深層次原因的分析!!

主要有要約收購、協議收購和集中競價交易收購,(一)要約收購

要約收購是指要約人通過向目標公司所有股東發出在要約期滿後以一定價格購買其持有的股份的意思表示而進行的收購。收購人發出的收購要約具有以下特徵:第一,是按照一定價格購買股份的意思表示。由於控制權本身具有價值,因此一般認為收購價格應該高於市場價格;第二,向目標公司所有股份持有人做出;第三,除收購失敗的約定以外,要約不得附有條件。

根據收購人是否自願發出收購要約為標准,要約收購可以分為強制要約收購和主動要約收購。前者是指收購人已經持有目標公司股份達到一定比例並擬繼續增持或者從一定比例以下擬增持並超過該比例股份時,必須向目標公司全體股東發出購買其持有的股份的要約,以完成收購;後者是指收購人自主決定通過發出收購要約以增持目標公司股份而進行的收購。

根據要約收購的標的是否是目標公司股東持有的全部股份,要約收購可以分為全面要約收購和部分要約收購,前者是以目標公司全部股東持有的全部股份為標的的要約收購,後者是指以目標公司全部股東持有的全部股份的一部分為標的的要約收購。

強制要約收購是一個頗多爭議的制度,採用的國家主要有法國、英國及其原屬殖民地。支持該制度的觀點認為,收購人在收購成功後可能會以其控股地位侵害少數股東利益。因此,有必要要求已獲得控制權的收購人以不低於其為取得控股權所支付的價格向其餘所有股東發出收購要約,為小股東提供退出機會。

反對該制度的觀點認為,首先,強制要約收購不過賦予受要約人全部出售其股份的機會,不能消除要約過程中小股東的受「壓迫」問題。其次,強制要約制度會大大增加收購人的收購成本,減弱了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在我國,《股票條例》和《證券法》建立了強制要約收購制度,證監會頒布的《收購辦法》對該制度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將觸發強制要約收購義務的持股比例定在30%,規定收購人不論以何種方式從30%以下擬增持至30%以上,或者已持有30%而擬繼續增持的,均應發出收購要約。

主動要約收購因其收購股份比例一般低於100%,因此各國在對待主動要約收購的態度上各不相同。如英國採取個案審批主義,《城市守則》規定,所有主動要約收購均應取得收購與兼並專門小組的同意。如果要約不會引致要約人持有目標公司30%以上投票權,該要約收購通常會獲得同意。如果要約可引致收購人持有目標公司30%以上股份,則一般不能獲得同意,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要求進行強制要約收購。而美國等國家對此則採取法律許可主義,收購人可自由地進行要約收購,這些國家通常沒有強制要約收購制度。

我國《收購辦法》確立的主動要約收購制度和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不同,即如果要約收購30%以下的股份,採取法律許可主義;當收購方預定收購的股份超過被收購公司已發行股份30%,又只打算繼續進行部分要約收購時,必須向中國證監會申請豁免強制要約收購。從這點看,這種情形則又採取個案審批主義。簡而言之,我們認為,根據現行規定,收購人可以主動要約的方法收購目標公司30%以下的股份,也可以以主動要約的方法向全部股東的全部股份發出要約。但是如果要以主動要約的方式向全部股東介於30%-100%的部分股份發出要約,則必須事先得到中國證監會的批准。

(二)協議收購

協議收購是指收購人在證券交易所之外,通過和目標公司股東協商一致達成協議,受讓其持有股份而進行的上市公司收購。協議收購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協議收購的主體具有特定性。協議收購的出讓方為目標公司的特定股東,受讓方為收購人。而要約收購方式和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的出讓方都是不特定的。第二,協議收購以收購人和目標公司股東訂立股權轉讓協議為形式要件。第三,協議收購的交易程序和法律規制相對簡單,交易手續費低廉,可以迅速取得對目標公司的控制權。第四,協議收購方式可以和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同時使用,而要約收購只能單獨運用。第五,雖然《收購辦法》明文規定允許協議收購上市公司流通股,但在實踐中協議收購的標的主要是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原由在於:我國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份都是非流通股,往往只有收購上市公司的非流通股才能達到控股目的,而且其收購成本遠較要約收購低。

《收購辦法》還明確規定了協議收購流通股的相關程序,對《證券法》規定的協議收購的標的是否包括流通股做出了明確,體現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監管與時俱進的精神。這些合理規定有必要通過《證券法》的修改,上升為法律。

收購中的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制度之價值目標在於:保證收購各當事人處於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尤其是保障目標公司中小股東免受收購人在收購過程中類似突襲行為以及有關當事人內幕交易、操縱價格等行為的侵害。因此,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制度是整個上市公司收購法律制度中的重點,也是監管機關對上市公司實施監管的有效手段。

和證券發行、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出發點相同,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制度目的也在於使投資者充分獲得信息,避免因為證券市場信息不對稱造成目標公司中小股東利益受損、操縱價格等現象發生。但是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制度又具有不同於證券發行、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特點,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信息披露義務人不限於發行人,上市公司收購人也承擔信息披露義務;第二,在信息披露的具體制度上不僅要求收購人披露收購交易的詳細內容,還要求收購人根據其持股情況逐步披露其持股情況,用以提醒目標公司股東上市公司收購的情況。

和國外相關制度比較,我國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制度存在以下一些問題。首先,信息披露制度缺乏彈性,更多地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例如,在信息披露的持股信息披露制度中,未根據披露人是否具有取得控制權的意圖對股東持股變動的披露義務做出區別。投資者在購買股票時不一定是出於獲得控制權的意圖。再加上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非常集中,使得對於不具有取得控制權意圖的股東來說,根據持股變動報告書的規定所作的信息披露似乎過於嚴格。因此,本文認為可根據購買股票的意圖確定披露內容,一方面既可以提高信息披露的效率,同時也節約整個社會信息披露的成本。

其次,信息披露制度在遵循重要性原則方面有待進一步完善。所謂重要性原則主要是指信息披露不是越全面越好,而應將那些足以影響投資者決策的信息予以披露。這一方面有利於投資者及時准確地獲知信息,而不至於很多重要信息被湮沒在信息的海洋中;另外從整個社會的角度和收購過程來看,則可以達到節約成本與提高收購效率的雙重目標。

第三,在收購信息披露制度的一些具體規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確定收購人意向階段,潛在收購人是否應當披露有關信息,這些信息的具體內容如何規定等。

第四,目標公司董事會信息披露制度中,沒有規定在發生收購活動時,目標公司董事會應在可知曉的范圍內披露自身利益與要約收購成功與否之間的關系。而《被收購公司董事會報告書》規定:董事會應聲明公司全體董事沒有任何與本次收購相關的利益沖突,如有利益沖突,相關的董事已經予以迴避。這一規定令人費解,因為出具董事會報告是一項披露義務,並非就一項決議進行表決,有利益沖突的董事應當重點披露,何來迴避之說?我們認為應予以完善。

最後,我國現行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對違反有關收購信息披露規定的法律責任問題內容涉及比較少。《收購辦法》涉及上市公司收購信息披露法律責任的規定只有兩條,而且這兩條主要是針對收購人的,而對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的法律責任沒有涉及。我們認為,應當就進一步細化收購信息披露的法律責任。

Ⅳ 國內外企業並購的演變及特點

一、美國並購歷史回顧
美國的並購歷史是西方並購歷史的集中反映和代表。從1898年起 ,美國企業已經掀起了五次並購浪潮。
1.第一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發生在1898年到1903年之間。它以橫向並購為特徵,使資本主義迅速從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形成了一大批壟斷企業。這五年期間,美國的工業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100家最大的公司規模增長了400%,並控制了全國工業資本的40%。這次浪潮終止的原因有二:第一,美國在1903年出現經濟衰退,股市低迷,股價大跌,並購資金來源不足;第二,以《謝爾曼法》的制定為標志,美國國內掀起了反壟斷運動的高潮,政府開始抑制導致壟斷的並購行為。
2.第二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以1929年為高潮。第二次並購浪潮的最大特點是相當規模的縱向並購的出現。雖然橫向並購仍為主流,但是縱向並購風行一時。這次並購主要發生在汽車製造業、石油工業、冶金工業及食品加工業,它加強了第一次並購浪潮的集中,也加強了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1929年爆發的美國經濟危機導致該次並購浪潮的終結。
3.第三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發生在「二戰」以後的整個20世紀50至60年代。它以混合並購為最大的特點。通過這次跨部門和跨行業的混合並購 ,美國出現了一批多元化經營的大型企業。這次並購浪潮終結於70年代的石油危機。
4.第四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持續到80年代末,以1985年為高潮。它有以下幾個特點:(1)高風險、高收益的「垃圾債券」這種新型的融資工具的出現,為杠桿收購(LBO)與經營者收購(MBO)創造了條件。杠桿收購(LBO)與經營者收購(MBO)的結合創造出一批全新的「積極投資者」。他們集投資者(委託人)和經營者(代理人)於一身,有更大的動力去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從而降低了企業的代理人成本;(2)分解式交易(Divestiture Transaction)為許多綜合型大公司採用。通過分解式交易,母公司將其子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分離出去,或者把它出售給別的企業。據估計,此類交易占總交易量的1/3左右。通過這類交易,企業經營者甩掉了包袱,把主要精力放在最有效率的業務上,由此提高了企業的經營效率;(3)敵意收購的比例較高。
美國從1990年起開始陷入經濟衰退,轟轟烈烈的第四次並購浪潮也進入暫時的低潮。
5.第五次並購浪潮
這次並購浪潮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持續至今,以2000年至2001年高新技術領域的並購為高潮。它有如下特點:(1)跨國並購風起雲涌。比如美國得克薩斯公用事業收購英國能源集團,美國環球影城公司收購荷蘭的波利格來姆公司,德國的戴姆勒收購了美國的克萊斯勒,英國石油收購美國阿莫科石油;(2)強強聯手引人注目。如:美國花旗銀行和美國保險巨子旅行者集團的合並金額高達725億美元,成為全球業務范圍涵蓋最廣的國際金融集團;艾克森以近79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的美孚公司,締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國在線公司和時代華納公司組建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交易案金額高達 1400 多億美元,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網路傳媒集團;(3)大多數企業逐漸放棄了杠桿收購,財務性收購讓位於戰略性收購,企業開始更多地從自身發展的戰略角度來考慮並購問題。
二、我國並購歷史回顧
並購在我國是改革開放之後才出現的事物,從1984年至今短短20多年的時間,並購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我國的並購歷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探索階段(1984—1987)
1984年7月,保定紡織機械廠和保定市鍋爐廠以承擔全部債務的形式分別兼並了保定市針織器材廠和保定市鼓風機廠,拉開了中國企業並購重組的序幕。隨後,並購開始在中國的各大城市展開。這一時期的並購有以下特點:(1)並購數量少,規模小,都在同一地區、同一行業進行;(2)政府以所有者身份主導並購,其目的是為了消滅虧損,減少財政包袱;(3)並購方式主要是承擔債務和出資購買。
2.第一次並購浪潮(1987—1989)
1987年以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企業並購重組的政策,促成了第一次並購高潮。據有關部門統計,80年代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和13個計劃單列市共有6226個企業兼並了6966個企業,共轉移資產82.25億元,減少虧損企業4095戶,減少虧損金額5.22億元。這段時間企業並購的特點如下:(1)出現了跨地區、跨行業並購;(2)出現了控股等新的並購方式;(3)並購動因由單純消滅虧損向提高企業經營活力、優化經濟結構發展;(4)局部產權交易市場開始出現。
3.第二次並購浪潮(1992—2001)
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促進了我國企業並購重組的進程。隨著產權交易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發育,上市公司出現,外資並購國企和中國企業的跨國並購不斷涌現。這段時間的企業並購特點如下:(1) 企業並購的規模進一步擴大;(2)產權交易市場普遍興起,在企業並購重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上市公司股權收購成為企業並購的重要方式;(4)以資本為紐帶的混合式並購有所發展,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企業集團;(5)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紛紛參與並購,並購的主體不再局限於國有企業。
4.第三次並購浪潮(2002至今)
2002年中國正式加入WTO,既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又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接軌。中國政府先後制定了一系列並購法規,如《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上市公司股東持股變動信息披露管理辦法》、《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和《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等。這些法規的制定必將引發新一輪的並購高潮的涌現。

Ⅳ 1989至2007年,美國並購(M&A)的經典案例有什麼謝謝!

可以寫:聯想收購DELL的PC業務
明基收購西門子的手機業務
TCL收購法國的阿爾卡特業務

Ⅵ 默多克在歐洲和美國都收購了哪些公司

進入20世紀復60年代後,默制多克開始走出澳大利亞,向歐洲和美國大舉擴張,接連收購了英國多家報紙和出版社。在美國,默多克又出資收購了赫赫有名的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並由此組建了在美國觀眾中的收視率名列第一的全美第四大電視網——福克斯電視網。默多克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美國總統。

Ⅶ 美國歷史上6次並購浪潮對中國有何意義和借鑒

都伴隨著大規模的並購浪潮。

而反觀中國,資本市場上的並購活動多表現為政策驅動、 制度驅動,而不是技術驅動、產業驅動。這是轉型經濟體在特 定階段的特殊現象,並不能代表並購市場的未來發展潮流。

第三,金融創新是重要的外部推動力量。大規模並購交易 的實現,依賴於可行的支付工具,包括發行普通股、優先股及 債券、衍生品等。在第四次並購浪潮中,「垃圾債券」、「杠桿 收購」等金融創新,使得「以小搏大」成為可能,並購形式 更加多樣化。

而反觀中國,目前資本市場上的並購支付工具有限,並購 融資渠道狹窄,限制了並購市場的繁榮。

第四,投資銀行在並購浪潮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第 一次並購浪潮中,摩根、希爾等投資銀行家的策劃,推動了鋼 鐵、鐵路等行業整合。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高盛集團等 獨立投行的崛起,投資銀行廣泛參與並購交易,到第五次並購 浪潮時,各大投行從並購業務中都獲得了不菲的傭金,有的甚 至超過了其他投行業務收入。

而反觀中國,並購財務顧問業務目前更多體現為通道業 務、牌照業務,投資銀行能夠發揮創造性的空間有限。 從19世紀末至今,美國經歷了 6次比較大的並購浪潮。

第一次浪潮發生於1893年美國第一次經濟危機之後,高 峰期為1898—1903年,結束於1904年。這輪並購浪潮的主要

特徵是橫向並購,目的是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佔有率,實 現規模效益,抵禦經濟危機的風險。通過並購導致的企業形式 首推託拉斯,其最直接的結果是企業數量的急劇減少和單個企 業規模的迅速膨脹,同時產生了一大批壟斷性的企業集團。

第二次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與第一次浪潮相比, 此時橫向並購雖然仍占較大比重,但同時出現了相當規模的縱 向並購,寡頭及規模經濟仍是此次並購的重要動機。一個副產 品是,並購後公司的形式雖然仍以控股為主,但並購所導致的 產權結構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並購並未導致企業產權的絕 對集中,相反,各股東的持股率越來越低。這次並購浪潮,奠 定了美國工業結構的基礎,更重要的是確立了現代企業管理的 基本模式,即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最後分離。1929年爆發 的美國經濟危機導致該次並購浪潮的終結。

第三次浪潮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60年代後期達到高 潮。此次並購浪潮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混合並購超過橫向並 購居於主體地位,二是跨國並購異軍突起。由於全球經濟一體 化的萌芽,大企業經營的空間分布開始出現多樣化發展的趨 勢,但同時也給專業化的中小企業發展留下一定空間。至70 年代初,美國企業的總數比50年代初增長了 80%以上。本次 浪潮因石油危機而平息下來。

第四次浪潮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1985年進入高峰期。 此次並購浪潮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從並購規模上看,各年 並購交易的支付總額大幅提高,大型並購的數量大幅增加;其 二,由於杠桿收購策略的運用和垃圾債券融資手段的出現,出 現了「小魚吃大魚」的案例。此外,跨國並購初露端倪。

第五次浪潮於20世紀90年代初緊接著第四次浪潮迅速掀 起。這是一次國際化的浪潮,主要發生在信息產業、民航、鐵 路、軍工和金融等行業,無論是並購企業還是目標公司的規

模 都很大。這次浪潮有4個新的特點:一是在總規模上創造了歷

第一部分產業性並購I

史記錄;二是相當多的並購發生在巨型跨國公司之間,出現了 明顯的強強聯合趨向;三是金融業的並購明顯加劇;四是大多 數企業放棄了杠桿收購,改以投資銀行為主操作。此次浪潮的 顯著特點是基本以友好兼並為主,進行主動的強強聯合,顯示 出現代企業經營中的「策略聯盟」。

第六次浪潮在2003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第五次並購浪潮 結束後三年即發生;2006年,並購浪潮達到高峰;到2007年 次貸危機展開,第六次並購浪潮逐漸退去。相對於前五次並購 浪潮,尤其是剛剛過去不久的第五次並購浪潮,第六次並購浪 潮有以下顯著特點:①資源收購大量發生;②PE基金的廣泛 參與;③現金支付比例提高;④估值回歸理性。管理層盲目自 信的情緒有所調整,競爭要約等哄抬並購價格的情況有所減 少,被收購方的估值水平回歸理性。

通過分析美國
歷史
上6次並購浪潮,我們發現以下規律可 供中國借鑒:

第一,6次並購浪潮都發生在美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時 期,同時也是股市繁榮時期,「牛市」更容易激發並購活動。 如下圖所示,陰影部分代表了並購浪潮持續的年份。

國實際GDP(取對數)----道瓊斯指數(取對數) 並購浪潮與宏觀經濟、股票市場景氣程度的關系示意圖

第二,技術革命是企業並購的內生動力和催化劑。新興技 術的出現和成熟給產業格局帶來劇烈震盪,幾乎每次技術革命

Ⅷ 為什麼說美國並購路易斯安那在歷史上僅次於獨立宣言

路易斯安那購地案(英文:Louisiana Purchase),美國於1803年以大約每英畝三美分向法國購買超專過529,911,680英畝(2,144,476平方公里)土屬地的交易案,該交易的總價為1500萬美元或相當於8000萬法郎(如以國內生產總值相對比例計算,此數在2004年相當4178億美元)。購地所涉土地面積是今日美國國土的22.3%,與當時美國原有國土面積大致相當。

這次購地之後美國國土面積翻倍,確實可以說這次事件在歷史上僅次於獨立宣言。

Ⅸ 美國媒體業近年並購頻繁 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借鑒意義]商業價值總經理萬寧向南都記者表示,美國至少有三分之一媒體停止內印刷,轉型新媒容體。產業力量推動的並購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傳媒行業企業,收購目的為內容資源。包括國內也是如此,一些大公司也投資媒體,這屬於資源獲取型。還有一類為媒體行業間的並購整合,不僅有大媒體擴張,也有小規模媒體趁著媒體低估值「以小吃大」。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閻玉則表示,來自傳媒行業的力量整合,多為借機完善產業鏈。Philip Vassallo表示,美國人仍然需要閱讀,不過閱讀和收視的習慣發生了巨大改變。紙媒最近的發展情況不妙,行業受沖擊明顯,但是新聞的持久價值並未改變。讀報、聽廣播、看電視,加上移動終端提供新載體,大家的選擇多了,而不是某種形式的消亡。研究消費行為,並在兩個方向進行投資將有助於媒體的發展,第一是智力資本,也就是打造內容優勢。第二是彈性戰略,對於不斷變化的客戶端進行快速調整和反應。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