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有哪些著名舞蹈
⑴ 漢代比較盛行的是哪種舞蹈
漢代經濟的增長和物質財富的積累為統治者的聲色享樂和奢侈鋪張提供了條件,加專之上層屬社會濃厚的歌舞習俗,官宦人家往往蓄養著大量的女樂和歌舞藝人,其中有很多傑出的人才。據史書記載,漢代盛行一種注重腰功與袖式變化的舞蹈———「翹袖折腰」之舞。漢高祖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就擅長表演這種舞蹈,漢高祖曾對戚夫人說:「為我楚舞,吾為苦楚歌。」(《漢書•張良傳》)這種舞蹈風格源自先秦楚地,它的風行是漢代統治者欣賞音樂歌舞時傾向於「樂其所生」(《漢書•禮樂志》)的緣故。
⑵ 漢代的舞蹈有哪些特點
漢代有許多以武器為道具的舞蹈,如「劍舞」、「棍舞」、「刀舞」、「干舞」、版「戚舞」等應是古代武權舞的遺存。
漢代舞蹈已經脫離了「樂舞」的統一體,與歌唱、器樂一樣成為了獨立的藝術門類。不僅如此,當時的文人還用文學體裁來描述舞蹈活動———即創作所謂的「舞蹈賦」。東漢傅毅就有一篇直題作《舞賦》的文學作品,張衡的《觀舞賦》、《南都賦》等作品中也真實地描寫了當時的舞蹈盛況。
⑶ 試述漢代舞蹈發展的成就
漢代初年,高祖劉邦喜好民間的楚聲、楚舞,並把俗樂舞用於宮廷祭祀。漢武帝擴大了「樂府」機構,任命李延年為協律督尉,大力採集民間樂舞,記錄了吳、楚、燕、代、齊、鄭各地歌詩 314篇,樂府中的樂工舞人有800餘名。為了政治上的需要,還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國賓客。角抵年年增變,內容日趨豐富,因而又稱為百戲。
百戲中包括的項目有:
①雜技──尋、跳丸、走索、沖狹等。
②幻術──吞刀、吐火、易牛馬頭等。
③武打──棍舞、劍舞、刀舞、對打等。
④假形舞蹈──鳳舞、魚舞、龍舞等。
⑤舞蹈──巾舞、舞、鐸舞、舞、長袖舞、盤鼓舞、《巴渝舞》、建鼓舞、雙人對舞。
⑥歌舞戲──東海黃公,總會仙倡。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戲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漢代樂舞是一個廣收並蓄,融合眾技的時代,舞蹈受雜技、幻術、角抵、俳優的影響向高難度發展,豐富了傳情達意的手段,擴大了舞蹈的表現能力,從《盤鼓舞》這一節目體現出來。它既有「羅衣從風,長袖交橫」,飄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騰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復雜的技巧。
《盤鼓舞》不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講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現內在的詩意,對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眾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戲的出現。
《東海黃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師黃公厭服白虎,表演人與獸斗是角抵戲的典型套路。黃公的法術不靈,終為白虎所殺,富於諷刺喜劇色彩。另一出《總會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圖騰舞蹈和巫舞的進一步發展。
(3)漢代有哪些著名舞蹈擴展閱讀
在華夏舞蹈的藝術長河中,漢舞以其清新、蒼勁、壯美的藝術風格獨領風騷。在歷經春秋戰國那凡有血氣、皆有爭心的大爭之世,,大漢勁舞以其狂級之勢,向世人展示了漢民族舞蹈藝術的泱泱風采。
同先秦樂舞的規矩雍雅和盛唐樂舞的華麗輝煌不同,大漢舞風洋溢著感性、豪放、質朴的藝術魅力,煥發著實現了大一統政治局面之後,中華民族的勃勃生機。
⑷ 漢代的舞蹈有哪些
那是在西漢時期,長安宮廷里出了一個舞技絕倫的女子,她叫
「趙飛燕」,原名宜主,是西漢漢成帝的皇後和漢哀帝時的皇太後。她因為容貌姣好,舞技出色,所以深受漢成帝劉驁的專寵,貴傾後宮。趙飛燕父親趙曼是漢代宮府的家奴,日子過得窮困潦倒。趙飛燕生下來後,趙曼因為無力撫養,他便將趙飛燕送給別人家撫養。當天晚上,趙曼總是夢見嬰兒在哭。趙曼不忍心,他又把趙飛燕抱回家中勉強養活。而趙飛燕因為家窮,很小去陽阿公主家做了一名歌舞伎。趙飛燕天資聰明過人,她練就迷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
漢成帝劉驁喜歡游樂,他經常與富平侯張放出外游樂。有一次,漢成帝在陽阿公主家見到趙飛燕後,他大為歡喜,很快就召趙飛燕入宮,封為婕妤。
漢成帝極為寵愛趙飛燕,沒多久就立趙飛燕為皇後,從此趙飛燕開始顯赫一時了。
趙飛燕勾人魂魄的眼神、清麗動人的歌喉、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下子就傾倒了漢成帝。趙飛燕的秀麗姿容,輕盈身材和出眾的舞技,使得她在後宮嬪妃中如鶴立雞群。趙飛燕表演的一種舞步,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輕移,令漢成帝十分著迷。
當時,長安宮廷中有一灣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間有一個小島,叫做「瀛洲」。漢成帝命人在上面築起一個高約13米的檯子。
有一次,趙飛燕身穿美麗透明的薄紗在瀛洲檯子上跳舞,下面有樂隊伴奏。漢成帝親自指揮,看著高台上的趙飛燕飄飄欲仙的樣子,漢成帝格外高興。
趙飛燕玩得正在興頭上的時候,忽然一陣大風襲來,趙飛燕薄薄的衣袖也就隨風飄舞起來了,好像她也要隨風飄去一般。
漢成帝很是著急,他趕忙命人用力拉住趙飛燕的衣裙。自此以後,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帶走,他特意為趙飛燕建造了一個名為「七寶避風台」的住所。
還有,因為那一次意外,待到風停舞罷後,趙飛燕的裙子被人抓出了皺褶,從此以後,後宮中開始流行了一種有皺褶的舞裙,名為「留仙裙」。
甚至,漢成帝還為趙飛燕特製了一個水晶盤,他命令宮人托起盤子,讓趙飛燕在盤子上起舞,這樣倍增飄逸輕盈之美。趙飛燕還擅走一種特別的舞步,這種舞步叫做「踽步」,她走起來花枝顫然,姿勢非常優美。
漢代宮廷舞女除了趙飛燕以外,還有一個舞技高超的女子李夫人。李夫人出身於世代從事音樂歌舞的樂人家庭,李延年是李夫人的哥哥。後來李延年因為擅長歌舞受到漢武帝喜愛。有一次,李延年在漢武帝酒宴前獻歌道: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了後嘆息說:「好歌!但是世上真的有這樣的絕色佳人嗎?」
李延年便將自己的妹妹李夫人引薦給漢武帝。於是漢武帝便召見李延年的妹妹,他發現李夫人果真妙麗善舞,舞技高超絕倫。漢武帝非常喜歡李夫人的歌舞,便立她為夫人了。
後來,漢武帝在宮中時時欣賞李夫人的高超舞技,他也越發喜歡這個絕代佳人了。
但是好景不長,幾年後李夫人去世,漢武帝無比懷念李夫人的舞技,於是他命令畫師將李夫人生前的形象畫下來,然後將畫像掛在甘泉宮,這樣他就可以時時回憶起李夫人昔日美妙的歌舞表演了。
漢代還盛行一種《劍舞》。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中原大地紛爭不斷,因此習武之風盛行。那時由於金屬冶煉的技術不斷提高,「劍」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愛戴。
漢代人們大多佩劍,這也逐漸成為一代代文人武士的必備行頭,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劍舞》流行於漢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記載漢代《劍舞》表演情形的史籍中,最有名的當數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了,其中《項羽本紀》就講述了「鴻門宴」的故事,原文是這樣描寫的:
范增數目項王,舉佩玉塊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王,庄不得擊。
後來出土的畫像石上也有關於此事具體刻畫,在漢代,也許是劍器原本就充滿了動作性,也許是漢代樂舞的表演者們對舞劍有特別的偏好,所以《劍舞》形象在出土的畫像石上所見極多。
在河南出土的一塊畫像磚上,就有3人共同舞劍的生動景象。左側一人坐胯虛步,右臂揚起,劍鋒向下,似乎正在做出擊准備。中間一人身形碩大,立掌待勢。更加精彩的是畫面右側的舞劍者,手揮雙劍,大弓步,與中間一人對峙,極富動感。
其他《劍舞》的形象,有橫劍馬步蹲襠者,也有平劍蓄勢待發者,還有拔劍怒目而立者,這些形象各顯神氣,有的《劍舞》表演者手持一把劍,還有的表演者舞動雙劍。
漢代的《干戚舞》,也被稱為《盾牌舞》,這種流傳於上古大神刑天的舞蹈在漢代也非常著名。後來山東微山出土的畫像石上,就記錄了這種盾牌之舞。
在畫像右方有一對舞人左手執盾牌,右手執刀,做蹲襠步姿勢,兩人一攻一守,一進一退,正在對峙比武。兩人的盾牌高近一米,寬約0.3米,為長方形。
右方舞人,頭挽椎髻,精神抖擻,盾牌移在左側,露出大半個身體,好像要進攻一樣;而左方的舞人戴著面具,他拿著盾牌掩護,身體後躲,刀豎身後,明顯他已經呈現敗勢了。
還有,漢代《建鼓舞》形象也非常多,除了《建鼓舞》之外,多數鼓舞都沒有特定的名稱,但是在後來出土畫像中卻極為常見。
《建鼓舞》,也稱作《應鼓舞》,是漢代當權者召集號令以及開府問事時禮儀所用的鼓,這些鼓既代表著某種禮樂規格,又象徵著使用者的權勢地位。根據古籍《禮儀·大射》中記載:
建鼓在阼階西。建鼓的形制一般是以兩根立柱吊懸一面大鼓,立柱腳下有四足,如同卧獅之腳,立柱上方裝飾著華蓋,並有鳳鳥的形象,很是好看。
《建鼓舞》舞者有的是在建鼓伴奏下起舞的,也有邊擊打建鼓邊作舞姿的。
後來出土的畫像磚石上與建鼓一起出現的舞者,大多數都是男性,這也許能夠說明《建鼓舞》是一種很有陽剛之氣的舞蹈表演吧!
《建鼓舞》的舞姿也是各種各樣,有騎馬蹲襠式,有大弓箭步的,有跨步跳擊的,有擊打之後向後折腰的。
⑸ 漢朝樂府有哪些舞蹈種類和名家
舞蹈種類:長袖舞、巾舞、七盤舞、劍舞、棍舞、刀舞、干舞、鐸舞、鞞舞、相和大麴、百戲;
舞蹈名家:李延年、邯鄲姬、戚夫人、趙飛燕、孫鎖
⑹ 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舞蹈家
春秋戰國時代的西施、旋波和提謨,漢代的戚夫人、趙飛燕,晉朝的綠珠和謝尚,南北朝的張靜琬、孫荊玉、潘貴妃、張麗華、艷姿,唐朝的安叱奴、武廷及、關盼盼、肖煉師、韋氏、灼灼,宋代的菊夫人、嚴蕊,元代的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清代的魏長生、裕容齡等。由於篇幅所限,這里只介紹幾位有代表性的著名舞蹈家,和他們創作和表演的代表作品。
一、西施,是春秋時代著名的宮廷舞人。越王勾踐為向吳國復仇使美人計,把西施送給錯庸好色的吳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後,終日沉溺在歌舞和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據記載,為西施表演《響屐舞》,夫差在御花園的一條長廊中,命人把廊挖空,放進大缸,上面鋪木板,取名「響屐廊」。西施腳穿木屐,裙系小鈴,在婀娜優美舞姿中時,木屐踏在木板上,發出沉重的「錚錚嗒嗒」回聲和裙上小鈴清脆歡快的「叮叮當當」聲相互交織,別有一番迷人的風味。吳王為西施所迷,荒廢了政務,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越王勾踐趁機發兵打敗了吳國,夫差被迫自殺。
二、趙飛燕,原名宜主,漢代的著名舞人。為陽阿公主家的婢女,她聰明伶俐、身材窈窕,學習歌舞時精心、刻苦,所以出人頭地。由於她的舞姿特別輕盈,故人稱「趙飛燕」。後被漢成帝看中,召入宮中,封為「婕妤」(女官名),數年後立為皇後。
趙飛燕,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相傳漢成帝為趙飛燕造了一個水晶盤,令宮人用手托盤,趙飛燕則在水晶盤上瀟灑自如地舞蹈,由此可見其舞蹈的功力。還有一個傳說:「漢宮中有個太液池,池中突起一塊陸地,叫瀛洲,洲上建高榭(音謝。是修築在高土台上的敞屋),高達四十尺。趙飛燕穿著南越進貢的雲英紫裙,碧瓊輕綃(音肖,薄紗),表演歌舞——《歸風送遠之曲》,成帝以文犀箸(或作簪)敲擊玉甌(音歐。玉甌是玉盆或玉盂)打拍子,馮無方吹笙伴奏。歌舞正酣,忽然起了大風,飛燕隨風揚袖飄舞,好像要乘風飛去。成帝急忙叫馮無方拉住趙飛燕。一會兒,風停了,趙飛燕的裙子也被抓皺了。從此宮中就流行一種折疊有皺的裙子叫「留仙裙」。據傳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吹跑,還特地為趙飛燕築起了「七寶避風台」居住」。(王克芬:《趙飛燕》,載《中國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三、楊玉環,唐代著名的舞蹈家,她生得豐滿艷麗,是盛唐典型的美人。她音樂素養很好,會演奏多種樂器,歌舞尤為出色。據傳她除了擅長表演《霓裳羽衣舞》外,她跳的《胡旋舞》也有很高的舞蹈技藝。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霓裳羽衣歌》記述了這個舞蹈給予他的深刻印象,其中「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雲欲生。」描寫了《霓裳羽衣舞》的舞蹈動態美和感人的藝術魅力。天寶四年,唐玄宗封楊玉環為貴妃,自此對她寵愛到極點,她的全家也都當上了大官,他們自由出入宮廷,十分專橫跋扈。天寶十五年,「安史之亂」起,唐玄宗逃往四川,楊貴妃同行。當時潼關失守,人們對唐玄宗窮奢極欲引起的戰亂非常憤慨,路過陝西馬嵬坡時,六軍不發,逼迫唐玄宗下詔令將楊貴妃縊死。(參見董錫玖:《「飄然轉旋迴雪輕」——唐代舞蹈家楊玉環》,載《中國古代舞蹈家的故事》
四、公孫大娘
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時的唐宮的第一舞人。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以舞《劍器》而聞名於世。她在民間獻藝,觀者如山,應邀到宮廷表演,無人能比。她的《劍器舞》風靡一時。她在繼承傳統劍舞的基礎上,創造了多種《劍器》舞,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 世事浮雲,以公孫娘子盛唐第一的技藝,最終結局卻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終。然而,她的蓋世技藝是與中國歷史上的兩座文化高峰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因為她,我們才有幸看到了草聖張旭的一卷絕妙丹青,才有幸讀到了詩聖杜甫的一首慷慨悲涼的《劍器行》,就連畫聖吳道子也曾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1]成就三聖之道,這位絕代佳人當再不寂寞。
⑺ 漢朝的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內涵和功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中國文化古籍里就有「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為歌舞」「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等有關原始舞蹈的記載。我們在殷商甲骨文中便見到了「舞」這個最早的文字,它描繪出一人雙手執牛尾和鳥羽而舞的形象。青海出土的馬家窯類型舞蹈紋彩陶盆,則再現了早期集體舞蹈的風采。西周初期制定的雅樂體系,標志著樂舞文化進入了成熟期。春秋戰國時,諸侯征戰,「禮崩樂壞」,民間舞蹈蓬勃興起,表演性舞蹈有了新的發展。大批專業歌舞藝人的出現,成了推動當時歌舞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統治階級對聲色享樂的追求是這支隊伍存在和壯大的主要原因。著名的「楚舞」以細腰為美,細腰一時成為審美的時尚,以致出現了「楚靈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的眾人餓飯減肥的現象。這種審美觀一直延續至漢代,纖瘦苗條是漢代婦女對美的追求。
在繼承前代舞蹈藝術的基礎上,又通過對西域樂舞的交流吸收,漢代把中國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後世中國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綜合性的大型舞蹈——百戲,以及多人共舞、雙人對舞等多種舞蹈形式都很流行,加上伴奏的隊伍和各類樂器道具的陳列,豐富多彩,氣勢恢宏。歌舞成了人們生活中的普遍需求,不僅是女性,男性能歌善舞者也很常見,「馬步」「弓箭步」等英武舞姿一直流傳至今。一塊漢畫像石上刻畫的一對雙人舞,簡朴傳神、剛勁瀟灑。這種形象和當代的舞蹈幾乎沒有區別。
值得一提的是漢代留下了許多傑出的舞蹈藝人的姓名,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因她那出神入化的舞技而被漢成帝所寵愛的「學歌舞,號曰飛燕」的趙飛燕了。傳說她「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河南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上的舞女正是這種身輕若燕的舞蹈形象,特別有意思的是畫磚左上角雕刻的一隻飛燕,明白向人們表明了它的主題。除趙飛燕外,高祖的寵姬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妙麗善舞」等等,都是名噪一時的舞蹈家。由此也不難推斷玉舞人在漢代廣為流行的原因了。統治階級上層對歌舞的愛好和支持是漢代舞蹈繁榮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史籍記載,高祖劉邦在平定了淮南王英布叛亂之後的返回途中,於其老家的沛宮設宴,召集鄉親們飲酒,並親自擊築,高唱他本人創作的《大風歌》。在歌唱中起身舞蹈,慷慨抒懷,還激動地流下了眼淚。皇室親王們對歌舞的迷戀,後妃們本身便是舞蹈高手,這些對漢代舞蹈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漢代舞女的舞蹈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舞袖」,古諺「長袖善舞」,可見古人對舞袖的欣賞和喜愛。運用道具作舞,是我國傳統舞蹈的一大特點,漢代舞蹈幾乎都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曼妙靈動,千姿百態。舞袖技藝的發展提高,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舞蹈的表演功能。「巾舞」是加長了的舞袖,從而使其更多變化,更具表現力。除「舞袖」外,另一特點是「舞腰」。腰是牽動人身的樞紐部位,它的扭動變化,既舞動了上身,又帶動了下肢,使動作前俯後仰,左右傾折,豐富善變,綽約多姿。「舞腰」動作要求舞人練就一身柔功,做到「繞身若環」「柔若無骨」,是很不容易的。「翹袖」「折腰」是當時舞蹈技巧中具有代表性的尖端技術,二者組成了美妙的舞姿,一直傳承至今。
⑻ 漢代舞蹈的特點是什麼
漢代舞蹈的特點是博採眾長,技藝向高難度發展,結合舞蹈與雜技的《盤鼓舞回》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此答外,以長袖為特徵的《袖舞》,雙手執長巾而舞的《巾舞》,也是漢代著名的舞蹈。
豐富多彩的漢代舞蹈,都是各種樂舞藝人的辛勤成果,但由於他們被社會賤視,史籍中很少留下他(她)們的名字和事跡。我們較熟悉的漢代著名舞人趙飛燕和戚夫人,雖然能靠出色的舞藝爬到統治階層中,但最後都落得悲慘下場,從中我們亦可了解到一般歌舞伎人的辛酸。
⑼ 漢代以舞具為名的四舞的內容是什麼
漢代以舞具為名的四舞的內容是什麼?可以從歷史書上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