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中醫著名方劑

中醫著名方劑

發布時間: 2020-12-14 10:09:29

⑴ 為什麼很多人說中醫是騙人的

中醫應該叫中國古代傳統醫學,西醫應該叫西方現代醫學。現代醫學是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為基礎的學科!就算你拿核彈把世界上所有的外國人殺光了,中國的醫生也會繼續研究現代醫學,而不會再把中醫當成主要醫學。那我想問你,假如外國人都死光了,中國人用外國人的理論基礎研究出來的葯,算西葯還是中葯呢?!
古代人根本不懂現代科學,比如金生水,古代人認為金屬會生出水來,無中生有。皇帝想治病,要喝無根水,用雨水或露水,可笑至極;金屬受熱變成水,液態的金屬也還是金屬!!水克火嗎?水的比熱容最大,可以迅速把火的熱量吸走,但是如果火大水小,水反而會促使火燒得更旺!金克木嗎?一張撲克牌,如果速度夠快,可以砍斷鐵板……所以五行相生相剋,全是胡編亂造的東西。古代有很多葯方,都是憑借經驗總結的,正確的也就1%,只能治一些小病。比如感冒發燒,古人寫1000個配方,把1萬種植物都寫一遍,總有幾個會蒙對了,有些甚至不用吃葯自己就好了,他就認為是葯用對了!西葯的生效時間都是30分鍾-2小時,一旦你吃了葯,2小時還沒見效,那就是葯不對症!反倒是中醫整天BB需要長期服用一段時間才能見效,那時候人體都自愈了,他就敢吹噓是自己葯治好的!上學時都做過化學實驗,兩瓶溶液倒在一起,發生反應只要瞬間就完成了。所以正確的葯進入體內,很快就可以生效。一旦說什麼要長期服用幾個月幾年的,那都是假葯無疑!
有很多中醫吹說青蒿素是中葯,實際民間可能有幾百種配方,99%都是胡編亂造的。屠喲喲的團隊測試了上百個配方,全都無效,錯誤的中醫為什麼不吹?在測試了黃花蒿後,發現了青蒿素,對瘧原蟲有效。不能加熱,要用乙醚提取出來。而且含量太少,口服吸收不好。最後做成栓劑,從肛門直腸給葯,塞入腸道,這樣效果最好!這和古醫書中榨汁喝的說法就大相徑庭了,非要說是中醫貢獻,太可笑了!如果這樣說的話,青黴素是從青黴菌離提取出來的,古醫書也有人說吃黴菌治病的,大部分都中毒死了,難道所有的黴素也要吹成中醫發明的嗎!
最可笑的是,現代人不再相信玉皇大帝,如來佛祖了,變成上帝和外星人了;死後也不是被牛頭馬面帶進閻王殿了,變成靈魂升天了;轉世也不是喝孟婆湯投胎了,變成進入平行宇宙了。中國的迷信,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逐漸改良了。。。現在有很多中醫,號稱自己在某某古醫書基礎上改良了配方,可以治療某某疾病。合著鼓吹幾千年的中醫老祖宗還不如你,你學了十多年就改良了?你比古代神醫厲害啊!如果你真的吹噓古代中醫,那所有古醫書上面的配方,你就不能改。只要你改了配方,就代表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古醫書不過如此,還不如你!
還有些垃圾說什麼中國古代好多配方都失傳了。合著流傳下來的幾十萬個配方大部分都是錯誤的,是因為真的都失傳了?如果你對每一種疾病,都寫出10萬個配方,讓人家一個個檢測,說不定真有一個會蒙對的,那你所謂中醫有什麼意義呢!!!

⑵ 生化湯的正確配方

生化湯主要由當歸、川芎、桃心、烤老薑、炙甘草組成。其中當歸可以養血補血,版川芎可以行權血、活血,而桃心則可以破血化淤,烤老薑可幫助發汗、驅寒氣、健胃,炙甘草可補脾和胃,整個方子的目的就在養血、活血、補血、祛惡露。
生化湯是一種中醫方劑,「生化」是生新血化舊瘀的意思。生化湯出自清代著名醫學家傅山的《傅青主女科》。

搜狗問問

(2)中醫著名方劑擴展閱讀:
生化湯必須遵照醫囑服用。生化湯有很好的排淤血功效,但產婦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生化湯。如果醫生檢查身體後認為沒有服用生化湯的必要,一定不要私自亂用,以免對身體恢復造成不良影響。

生化湯有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抗血栓、抗貧血、抗炎及鎮痛作用。生化湯在月子餐中又有壓腹餐之稱,意思是生產後喝到的第一口食物,,因此又有「產後第一湯」的美譽。

⑶ 湖北中醫葯大學怎麼樣

截至2018年抄6月,學校擁有2個一級學科博襲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6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擁有15個國家中醫葯管理局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優勢學科,1個省級重點特色學科,1個省級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2個省級優勢學科群。[1]

校園石刻(6張)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中醫學、中葯學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中醫學、中葯學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民族醫學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中醫學、中葯學、中西醫結合、葯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護理學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臨床基礎、中醫醫史文獻、方劑學、中醫診斷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骨傷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五官科學、針灸推拿學、民族醫學、中西醫結合基礎、中西醫結合臨床、葯物化學、葯劑學、生葯學、葯物分析學、微生物與生化葯學、葯理學、臨床檢驗診斷學、護理學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翻譯

⑷ 中醫的歷史有多少千年了

中醫學,亦稱「漢醫」,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由漢族創造的傳統醫學,以古代中國醫學實踐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後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主導中醫幾千年,現代專業中醫院校都是教和學古典中醫理論,千年不變,功力深厚,定力無邊。

(4)中醫著名方劑擴展閱讀: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葯,神農炎帝更是嘗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

相傳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黃帝祝由科》。

在中國, 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里將純粹的醫葯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葯庫)、史(管記錄)、徒若幹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

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

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四診」方法,即「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

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

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七經」。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

到了西漢時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於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

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

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葯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

到了公元6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太醫署」,署內分醫、葯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葯、醫師、葯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580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葯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葯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

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

傳統中醫以湯葯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

在明朝(1368年-1644年),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葯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17、18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葯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葯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

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采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醫

⑸ 秦漢時期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農業生物學秦漢時期由於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氾勝之書》,《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傷寒雜病論》等著作標志了我國農學、天文學、數學、醫學等達到了新的水平。紡織、機械、冶金、建築、造船等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世界文明做出的重大貢獻。氣象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二十四節氣的全部名稱的記載,西漢初更有了二十四節氣的完整的記述。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積累的氣象知識的重要成果,至今對指導農業生產仍有重要作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已有天平式溫度計的記載。歐洲在一千六百多年後才有天平式溫度計。東漢王充已發現空氣濕度與弦的張力變化的關系,這已包含毛發式濕度計的原理。西漢時,在當時的首都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的長安宮的靈台(觀象台)上已設有候風儀"相風銅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固定式候風儀之一。漢代我國已有地方向中央匯報雨量的制度。約公元82年,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根據實際觀察對雷、雨等天氣現象作出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解釋。他在《雷虛》篇中批判了把打雷說成是"天怒"的謬論,列舉五條證據說明"雷者,火也";在《說日》篇中批判了把下雨歸於天神的迷信妄說,指出"雨從地上","雲載而行,雲散水墜,名為雨矣。"東漢崔寔所編的《農家諺》收載了許多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氣象知識的天氣諺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氣諺語集。物理學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對我國古代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當時採用商鞅方升作為標准量器,標准量器的製作和檢定已相當精確,對現存的量器的測定表明,誤差在1%以內。我國人民很早就把度量衡和音律聯系起來。《漢書·律歷志》載有以固定音調的竹管樂器的管長為長度標准以及以管的容積和管內所能盛的粟的重量作為容量和重量的標准。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萬畢術》中載有我國關於透鏡聚焦的最早記載。《淮南萬畢術》中還有關於人造磁體的最早記載以及磁體同性相斥的記載。西漢時我國已有原始的潛望鏡的記載。西漢時我國人民對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已有一定的認識,西漢末的《尚書緯·考靈曜》中載:"地恆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閉牖(音有,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西漢末年,我國已有關於摩擦生電和尖端放電現象的記載。《春秋緯·考異郵》中載有,經過摩擦的玳瑁能夠吸引細小的物體,《漢書·西域傳》中載有:金屬制的矛的尖端放電的現象。東漢王充的《論衡·是應》中有司南勺的記載。河南南陽東漢墓出土的石刻上有司南勺的圖畫。司南勺是指南針的前身。磁性指示方向器具的發明是我國古代人民的重大貢獻。王充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他在《論衡》中提出人聲在氣中的傳播和在水波相似的觀點。王充在《論衡》中發揮了關於物質性的"氣"的學說,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物質性的陰陽二氣交感變化而產生的。他還提出"天地不生故不死,陰陽不生故不死",這已包含了樸素的物質不滅思想和時間無限的思想。王充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對東漢以後自然科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東漢王符(生卒年代不詳)明確地指出人的眼睛能看見物體是由於物體受到光的照射。水利東漢時我國人民已應用虹吸管引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針對各諸侯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的狀況,採取了"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史記·秦始皇本紀》)的措施,使治黃工作進入了新的階段。公元前219年,史祿(或稱監祿,名祿,姓不詳,史、監都是官稱,生卒年代不詳)主持開鑿了著名的靈渠(在今廣西興安縣),聯結湘江和灕江,溝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唐代以後又在渠上設置斗門(船閘),使工程更加完善。靈渠溝通南嶺南北水路交通,在歷代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從秦到西漢中期,我國人民在寧夏平原開鑿了許多引黃灌溉水利工程,形成灌溉系統,使荒涼的寧夏平原成為塞外江南。漢武帝時,在關中平原開鑿了白渠等一系列渠道,形成大規模的灌溉區域,使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漢武帝時在今陝西大荔縣修築龍首渠,於商顏山(今大荔縣北的鐵鏈山)開鑿十餘里的隧洞工程,運用了井渠法:"因岸善崩,乃鑿井,深者達四十餘丈,……井下相通行水。"漢代時,我國新疆地區各族人民已開始大規模開鑿"坎兒井"(即井渠)。"坎兒井"適應當地 易滲漏和蒸發快等特點,成為古代新疆地區的主要灌溉設施。公元前132年,漢武帝時由水工徐伯(生卒年代不詳)主持勘測設計自長安通向黃河的漕渠,渠長"三百餘里",三年後鑿成,便利了航運,還可灌溉"民田四萬余頃"。公元69-70年,王景(生卒年代不詳)領導幾十萬民工大規模治理黃河,修築堤防千餘里,採取了裁彎取直、疏決壅塞、建造水門等許多積極的治河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漢代關於治黃的理論研究也有了發展,提出了許多治河方案,如王莽時張戎(生卒年代不詳)就認為黃河"一石水而六斗泥"(近年實測與此大致相同),主張利用水勢沖刷河床等。漢代時,我國人民為了同海潮作斗爭,開始在浙江杭州附近修築海塘。其後,歷代勞動人民在東海岸陸續興建了規模巨大的海塘工程,著名的錢塘江海塘長達二百公里。海塘是我國古代的偉大工程之一。公元204-219年,曹操為了軍事和運輸上的需要,先後派人開鑿了睢(sui)陽渠、平虜渠等許多渠道,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和長江水系。醫葯學秦始皇贏政繼承和發展了秦孝公時期的醫事制度,在政府中設太醫令、太醫丞以掌管醫葯。秦始皇還曾組織醫生編纂整理先秦的醫葯書籍。西漢時,侍醫李柱國於公元前26年整理醫書,共得醫經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公元前二世紀,西漢名醫淳於意(公元前215年-?)作"診籍",這是作病例記錄的開始,《史記·倉公傳》中有他所記載的二十五個"診籍"。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和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屍體保存至今均仍十分完整,皮下組織尚有彈性,內臟也保存完好,說明當時已有相當先進的屍體防腐技術。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左右的帛書醫書中有關於脈法、灸經和醫方等著作,帛書醫方中載有內、外、婦產、小兒、五官等科五十多種疾病的二百八十多個醫方和二百四十多種葯品,是我國現存最古的醫方。我國人民很早就很重視體育醫療,戰國時的《行氣玉佩銘》(約公元前380年左右)和《莊子·刻意》中都有體育醫療的記載。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療體育圖解。公元25-57年左右,漁民"涪翁"(姓名和生卒年代不詳)是精通針灸法的民間醫生,著有《針經》、《診脈法》等著作,但均已失傳。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專著,它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葯物知識,記載了三百六十五種葯物,包括人參、甘草、當歸、大黃、麻黃、黃蓮等大部分現代常用中葯。其中關於用麻黃治氣喘、海藻治甲狀腺腫(卷2)、常山(蜀漆)治瘧疾(卷3)等的記載都是世界上最早的,這些葯物療效顯著,至今仍廣泛使用。甘肅省武威縣東漢墓出土的醫方簡牘中所載的葯物已有膏、湯、丸、散、醴、滴、栓等許多劑型,反映出當時我國葯劑學已有相當高的水平。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約公元141年-?)成功地用口服全身麻醉葯麻沸散進行全身麻醉,作腹腔外科大手術,這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傑出成就。他還創"五禽戲",提倡體育療法。公元196-204年間,東漢末張機(張仲景,約公元150-219年)著《傷寒雜病論》,他收集了許多民間驗方,總結了古代勞動人民與疾病斗爭的經驗,對病理、診斷、療法、方劑等作了全面論述,比較系統地總結了"辨證(症)施治"的原則,把中醫臨床治療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至今仍然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是中醫學的重要典籍。其中關於肺膿瘍、黃疸、痢疾、闌尾炎等的治療方法以及關於人工呼吸的記載等,都有很高實用價值。地理學公元前一世紀末,西漢揚雄的《蜀都賦》中記載了當時四川地區有"火井",表明西漢時我國人民已發現天然氣井。在四川成都和邛崍(qióng lái)縣出土的東漢畫象磚上的煮鹽圖表明當時可能已利用天然氣煮鹽。約公元347年東晉時成書的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更明確地記載了以天然氣煮鹽。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采和利用天然氣的國家。西方到公元1668年英國人才開始利用天然氣。西漢時成書的《爾雅》中的《釋地》、《釋丘》、《釋山》、《釋水》等篇對地理和地質現象作了一些記載和分類,反映了當時的地學知識,其中一些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馬王堆三號西漢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左右的三幅地圖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地圖,其中長沙國南境(今湖南、廣東和廣西交界地區)地形圖中的主要城市、河流、山脈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山脈採用類似於現代等高線的畫法,說明當時地圖學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漢張騫(?-公元前114年)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東漢班超(公元32-102年)出使西域時,也曾於公元97年派遣甘英(生卒年代不詳)到達今伊朗一帶。據《漢書·地理志》載,漢武帝時我國與朝鮮、日本間的海上交通已相當發達,我國海船還自廣東一帶出發遠航至現在的印尼、緬甸、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地,開辟了我國和這些國家之間的海上運輸。"絲綢之路"的開辟和遠海的航行,使人們活動的領域更為廣闊,促進了人們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化,對我國古代思想家的樸素唯物主義宇宙論和自然觀產生了一家的影響。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航海至我國南海諸島一帶,很早以前就在島上居住和從事生產勞動。近年來在西沙群島等地發現了許多漢代以來的古錢和古瓷器,還發現了唐宋時代的居住遺址。公元前一世紀的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是我國最早的經濟地理著作,記載了我國古代手工業地理和礦冶事業發展的情況。東漢王充在《論衡·書虛》中明確地指出了潮汐與月亮的運行有關。公元一世紀末成書的《漢書·地理志》記述了漢以前疆域政區的變遷概況,是我國最早的沿革地理著作。《漢書·地理志》中有我國關於石油的最早記載。公元132年張衡主持創制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器。設在當時首都河南洛陽的地動儀,曾准確地記錄了公元138年甘肅東南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歐洲約一千七百年後才有地震儀。化學化工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中出土了大批身高1.8米左右的陶兵俑和與真馬形體相當的陶馬。陶兵馬俑造型生動,製造精美,體型高大,反映了秦代制陶技術的高水平。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已經有煉丹術的記載,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煉丹術的出現在客觀上為化學的發展積累了一些知識。我國煉丹術約於八、九世紀傳入阿拉伯,十二世紀傳入歐洲。我國是世界最早使用殺蟲葯劑的國家之一。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萬畢術》中載有雄黃燃燒後的氣體(三氧化二砷和氧化硫)可以殺蟲的現象。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也有用汞和硫化砷等葯物殺滅寄生蟲的記載。歐洲到1763年瑞典人席勒(Karl Wilhelm Scheele)才製成含砷的殺蟲葯劑。《淮南萬畢術》中還載有從硫化汞中可以提取汞等化學知識。公元二世紀,東漢魏伯陽(約公元100-170年)著的《周易參同契》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煉丹術專著。書中描述了汞有揮發性並能與硫化合,第一次記載了用兩種元素合成化合物。書中還記述了鉛丹(四氧化三鉛)能被炭還原為鉛。他還提出了物質起化學變化時配方比例的粗略概念。建築工程秦始皇時,為了抵禦北方民族奴隸主的騷擾,從公元前214年開始,數十萬軍民在秦、燕、趙等國原有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著名的萬里長城,長城"起臨洮(今甘肅岷縣),至遼東,延袤萬余里。"萬里長城是古代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秦始皇時大修馳道,東起山東半島,西至甘肅臨洮,北抵遼東,南達湖北一帶,主要線路寬達五十步,道旁植樹,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築路史上的傑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陸通道,形成了全國規模的交通網。至遲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中有磚牆, 磚質堅硬。磚的發明是建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漢代建築已廣泛使用磚,木結構建築技術也漸趨成熟,還有了多種拱頂結構和高達四、五層的樓房。●天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公元前170年左右的帛書《五星占》中,載有公元前246-前177年間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還記載了金星的會合周期為584.4日(今測為583.93日),並已注意到金星的五個會合周期為八年(與今測值只差2天零10小時),表明當時對行星運動的觀察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公元前145-?)、平民落下閎(音洪)(生卒年代不詳)和鄧平(生卒年代不詳)等人制定《太初歷》。《太初歷》採用"八十一分法"(即定一朔望月為29天零43/81日)和有利於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統一的較完整的立法。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記載了五百多顆恆星的位置,還記錄了恆星的各種顏色以及各種雲狀、雲速、雲距等。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時已認識到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漢書·天文志》詳細地記載了公元前32年10月24日出現的一次極光,這是世界上較早的精確的極光觀測記錄。我國古代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極光記錄,為研究太陽活動和地磁變化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漢書·五行志》有世界上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的記錄。西漢末年我國已有樸素的關於地球公轉的思想。東漢賈逵(公元30-101年)明確指出黃道和赤道有一交角,在我國首先利用黃道坐標系測定天體的位置。他還發現月亮的視運動有快慢,並測定了近點月。東漢張衡(公元78-139年)在《渾天儀圖注》中記載了當時測定的黃道和赤道的交角為二十四度(我國古代一圓周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二十四度換算成現在的角度單位是23.655度,與現在推算公元100年時的黃赤交角23.685度比,相差不過百分之三度);他在《靈憲》中正確地解釋了月蝕的原理,還提出了宇宙無限的思想,張衡對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公元133年張衡上書要求一律禁絕讖緯說,給唯心主義讖緯說以有力的打擊。公元117年,東漢張衡主持製成的"水運渾天儀",是用水作動力,由復雜的齒輪系傳動的天文儀器,他可以准確地自動演示天體運行的情況,是現代天象儀的前身,這是古代天文儀器的重要創造。"水運渾天儀"還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性計時器,歐洲到公元十二世紀才有機械性計時器。公元178-183年間,東漢劉洪(生卒年代不詳)制訂《乾象歷》,於公元223年三國時在吳國頒行。劉洪發現了白道與黃道約6度交角和日月蝕的蝕限,並提出計算合朔(日月相會)、滿月和上、下弦時刻的方法。《後漢書·天文志》載有世界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的記錄。漢代,關於宇宙的構造形成了"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等派別,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以《周髀算經》為代表的"蓋天說"認為天是一個彎曲的蓋子,地也是一個彎曲的面。落下閎、張衡等人總結和發展了當時較先進的"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東漢郗萌(生卒年代不詳)所提倡的"宣夜說"認為天沒有形質,"高遠無極",日月星辰都是飄浮在空中的,這是樸素的無限宇宙的概念。●數學公元前一世紀成書的《周髀算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數學著作,它總結了我國古代天文學中所應用的數學知識,其中包括直角三角勾股定理的應用和復雜分數的運算。約公元一世紀東漢時成書的《九章算術》是我國較早的傑出的數學專著,內容包括二百四十六個應用問題及其解法,涉及算術、初等代數、初等幾何等各個方面。其中關於多元一次方程組解法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的,比印度早四百多年,比歐洲早一千三百多年。關於正負數的概念,正負數加減法則的記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歐洲到十六-十七世紀才有正負數的概念。關於開平方、開立方以及一般二次方程的解法等在世界上也都是最早的。《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數學知識的結晶,為我國古代數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冶金公元前二世紀,秦始皇設鐵官管理全國冶鐵事業。漢武帝進一步實行鹽鐵官營,據《漢書·地理志》及《漢書·貢禹傳》記載,當時在全國設鐵官四十九處,礦冶手工業者達到十萬多人。西漢時冶鐵技術有很大的發展。河南鞏縣鐵生溝和南陽等地的冶鐵遺址的發掘表明,西漢時的煉鐵豎爐已有較大規模,有的豎爐高達4米左右。西漢時已使用煤來煉鐵,用石灰石等鹼性溶劑造渣脫硫,並採用了把礦石預先破碎,經過篩選使得粒度均勻的整粒技術。西漢還出現了原始的預熱鼓風設備。這些都是冶鐵技術上的重大進展。歐洲一千多年後才有煉鐵豎爐,十七世紀才用煤煉鐵。西漢時還發明了低溫炒鋼爐,已能煉出較高質量的鋼。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出土的鋼劍,有的鋼雜質含量、組織均勻等方面已接近現代優質鋼的水平。河南溫縣發現了東漢早期的烘范窯,出土了五百多套各種陶范,許多都是一箱多器或多箱套鑄的陶范。經研究,在澆鑄前已對陶范預熱以保證鑄件質量,並且對造型材料的選擇已考慮到可塑性、透氣性、耐火度和退讓性,母範、外范、內范和加固泥分別採取不同的砂土比例。這些都反映了漢代的殼型鑄造工藝已達較高水平。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萬畢術》中載有:"白青(硫酸銅)得鐵,即化為銅。"即硫酸銅溶液與鐵作用而產生銅的置換反應,也就是"膽水(硫酸銅溶液)浸銅法"的基本原理。考古發現,戰國末年至西漢初我國已使用銅和鐵鑄造的齒輪,東漢初年還有了人字齒輪。西漢劉歆(xin)的《西京雜記》卷5中所記載的指南車和記道車(自動記里程的車)都使用了復雜的齒輪傳動系統。●其它技術至遲在西漢初出現的指南車,利用機械傳動結構,使得車體無論如何轉動,車上的指示均指向固定方向,這是世界上是最早的控制論機械之一,是我國古代工程技術上的傑出成就。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大量西漢初年的絲麻織品,有許多錦、綺、菱紋羅等精美的提花織物,還有凸版彩色套印的印花紗以及多次套染與媒染相結合染成的織物,據分析共有三十六種色象,反映了西漢初期紡織和印染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西漢初有關於利用兩個斗笠從高處跳下的原始降落傘的傳說。漢武帝時趙過推廣的播種機具"耬車"(三行條播器)已具備現代條播器的開溝、下種和覆土等三項基本功能,是古代農具的重要創造。據記載,使用耬車一天可播種一頃地(合今6.8畝左右)。趙過還推廣了牛拉的大型鐵鏵犁。公元前113年左右的西漢劉勝墓中出土的兩套金鏤玉衣,各由玉片二千多片組成。據研究,當時已採用圓片據切割玉片,有的鋸縫僅寬0.35毫米,表明當時已有較高效率的輪軸切割機械。玉片鑽孔採用的是砂鑽法,小孔直徑僅1-2毫米。玉片經過仔細的拋光,表面象玻璃一樣光滑。穿玉片的金絲有的由十二股合成,金絲直徑僅0.08-0.13毫米。這些都反映了當時我國勞動人民工藝技術的高度水平。在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和河南靈寶張灣東漢墓所出土的弩(nu,一種用機械發箭的弓)機上都有瞄準用的帶刻度的"望山",望山可以提高射擊的精確度,與近代步槍上的定標尺相似。西漢時,我國的耕犁已裝有犁壁。陝西西安、禮泉等地出土了西漢的多種型式的犁壁。犁壁可以使土壤破碎和翻轉,對耕地技術的提高有很大作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提花織機的國家。《西京雜記》卷1中載,公元前86-前74年間,陳寶光的妻子(姓名及生卒年代不詳)改進了提花織機,提高了織物質量。《西京雜記》卷1中載,西漢工匠丁緩(或作丁諼,生卒年代不詳)製成當時已失傳的"被中香爐",採用一種幾個環套在一起,無論外邊如何轉動,內部始終保持平衡的裝置。這是我國古代機械史上的重要發明之一,它的原理與現代陀螺儀中的萬向支架相似。歐洲到公元1500年義大利人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才提出類似的設計。公元前一世紀,西漢時我國已有揚去穀子中的秕糠用的風車(扇車)。歐洲約一千四百年後才有類似的風車。《漢書·王莽傳》載,公元9-22年間,曾有人"取大鳥翮(he,翅膀)為兩翼,頭與身皆著毛,通引環鈕,飛數百步墮"。這是人類第一次滑翔飛行的勇敢嘗試。東漢楊孚在《異物志》中記載了我國南方勞動人民利用芭蕉葉等野生植物纖維織成高質量的織物。公元31年,東漢勞動人民已發明用水排以鼓風煉鐵。水排是用卧式(或立式)水輪帶動皮囊鼓風的機械裝置,這是機械工程史上的重要創造,比歐洲類似機械早約一千二百年。三國時水排經過進一步改進後得到推廣,對我國古代冶鐵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西安灞橋出土的公元前118年前的古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古的植物纖維紙,經分析,所採用的原料是麻類纖維,製造紙漿時已採用石灰發酵的漚麻方法,原料中還有廢麻,表明當時已用破舊麻布造紙。公元105年東漢蔡倫(?-公元121年)總結了勞動人民的經驗,用樹皮、破布、廢麻等造出了質量較好的紙。東漢末年,造紙已成為獨立的行業。造紙是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之一,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作出的重大貢獻。我國的造紙術在八世紀傳入阿拉伯,十二世紀傳入歐洲。公元121年成書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載有:"……一曰一輪車,……"四川成都揚子山二號墓出土的東漢畫象磚上有獨輪車的圖畫,這些都表明東漢時我國人民已使用獨輪車,獨輪車是古代重要的運輸工具之一。公元186年,東漢時我國已使用"翻車"(龍骨水車)提水。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之一。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已有了較大的規模和較高的技術水平。在廣州市發現了秦到西漢初的規模巨大的造船工場遺址,船場採用了船台造船與滑道的基本原理相一致。根據船台的長、寬計算,當時已能建造寬6-8米、長30米、載重50-60噸的木船。至遲到東漢我國人民已發明船舵,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模型上有舵。舵的發明是造船技術上的重要進步,歐洲一千多年後才有船舵。

⑹ 北京中醫葯大學走出過哪些醫學翹楚

首先,我想這個問題我還是可以回答一下的,本人北京中醫葯大學版17級學生。由於我的老師是王琦導師權的學生,我對王琦老師也有些了解,我也有幸近距離接觸過王琦老師

我曾讀過他的很多書,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中醫體質學說》這本書,因為它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對我們平時養生保健都有很大作用。而王琦教授也帶領團隊於北京中醫葯大學深圳醫院啟動了中醫體質學研究團隊,我也相信中醫體質學這門學科也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