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對不對
⑴ 張衡是漢朝人嗎
張衡是東漢人,也是漢朝人吧。
⑵ 張衡是如何成為漢代天文學家數學家的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出生在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
94年,16歲的張衡就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當時南陽郡太守鮑德非常欽佩張衡的才華,邀請他出任南陽郡主簿,幫助自己辦理郡政。張衡輔佐鮑德治理南陽,政績斐然。8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在南陽期間他致力於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並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111年,張衡被徵召進京,拜為郎中。
118年,張衡被任命為尚書郎。第二年,升為太史令。張衡在太史令這個職位上做了14年,他的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133年,張衡升為侍中。但不久就受到宦官的排擠和中傷,三年之後,張衡被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丞相。但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張衡到任後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三年後,他向順帝上書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就在這一年(139年)他與世長辭。
張衡的一生在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學家。
⑶ 漢代著名的科學家張衡的一生是怎樣的
張衡是我國漢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已經和他的渾天儀、地動儀一起載入世界科技史冊。
公元78年,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今河南南陽西鄂縣)。張衡的祖先雖是南陽名門,但到他父親那一代,就已經衰落。張衡因此從小生活比較清苦。
小張衡有個不同於別的小夥伴的特殊的愛好——喜歡數星星。每到滿是星星的夜晚,小張衡總是會站在院子里,數著浩瀚的夜空里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時慈祥的奶奶總會在旁邊笑著說:「傻孩子,星星哪能數得完呢?」
說到小張衡的這個特殊的愛好,那是和奶奶分不開的。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裡,後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里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
從奶奶那裡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里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呢。
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於明白『北斗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
由於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十七歲那年,為了增長自己的學識,他對母親說:「人說見多才能識廣,多走一些地方,才能多看一些東西,以增加知識。我決定離家遠游。」經母親同意,他賣掉了一部分房產,湊齊路費,上路了。一路上,他尋訪古跡,調查各地風土人情、物產、人民生活狀況,把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對照,提高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到了洛陽,他結識了很多的朋友,他們在一起研究數學、天文學、歷法等。而後,他又借閱了一些書籍,學識大增。公元100年時,張衡寫成了名作《二京賦》,它由《西京賦)和《東京賦》兩篇構成,二者篇長近萬言,渾然天成。該文描寫了漢之東京、西京的宮廷、市井生活,場面宏大,文風典雅,刻畫生動准確,具有很強的諷諫精神,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把漢賦推向了一個高峰。張衡的《二京賦》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
公元108年以後,張衡開始將研究重心轉向自然科學。
115年,張衡任太史令,這是古代專司天文的職官,從此張衡更有了專門從事天文觀測研究的方便條件。他經過多年的實際觀測和研究,寫出了世界天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靈憲》。他打破了蓋天論「天圓地方」的說法,提出了渾天思想,並指出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是無限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而天體是有限的,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他還解釋了日食、月食形成的道理,從而開始了我國歷史上預報日食、月食的歷史。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117年,張衡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比較准確地測定天象的渾天儀。這是一個球形儀器,用鐵軸貫穿球心,軸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的方向。他還用滴漏壺與之相聯,用滴水力量推動齒輪帶動渾天儀,一天一轉,可將天文現象按時按刻顯示出來。這一發明,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121年,張衡被調任公車司馬令,但他並沒有放棄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126年,張衡再次被任為太史令。由於精心觀測和研究.他認識到地震是可以測定的。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他55歲時,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的地動儀。此儀器用青銅製造,形象如大酒樽,在樽的周圍分別鑲著8條龍;按照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排列,每條龍嘴裡各銜著一顆銅球。如果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傳來震波,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滾落下來。有一次地動儀上的龍吐出鋼球,然而人們並沒有感覺到地震,以為張衡製造的儀器不可信。幾天後,信使來報,地震發生在甘南,與吐出銅球的龍所指的方向相合。這時眾人才對儀器的神奇妙用交口稱贊。張衡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的同類儀器早了1700多年。
張衡在潛心治學的同時,仍不忘國事。他看到皇帝奢華無度,朝政日下,就上疏直言進諫要求皇帝改正。他剛直不阿,令宦官們感到畏懼。他到外地做官時,辦了很多實事,得到了百姓們的贊許。
晚年的張衡看到東漢帝國政治腐敗,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一直鬱郁不樂。
公元139年,張衡在洛陽病逝,終年62歲。
⑷ 張衡,是漢朝著名文學家是真的嗎
張衡(78年—來139年),字平源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1],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⑸ 張衡是漢朝著名的什麼人
天文學家——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發明了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著有《靈憲》和《靈憲圖》
地理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
發明家——除以上外,還發明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被後代成為木聖
數學家——研究天文地理這方面在古代根據的就是術數
制圖學家——《靈憲圖》
文學家——《四愁詩》、《溫泉賦》、《歸田賦》、《二京賦》
⑹ 關於漢朝科學家張衡
渾天儀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後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當時的南陽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地區,有「南都」之稱。張衡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為後來從事文學和科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中的經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滿足張衡的求知慾望了,於是從十六歲開始,他便離鄉游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太學。並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自幼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格,如《四愁詩》、《同聲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游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復修改,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為人們廣為流傳,他畫的畫也很出色。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面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面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在張衡三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他很喜愛揚雄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里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歷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又稱天圓地方說,認為天是圓的,像一把張開的傘,地是方的象一個棋盤;渾天說認為天地的形狀像一個雞蛋,天與地的關系就像蛋殼包著蛋黃;宣夜說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質,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大膽地對天象提出了許多新的見解。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的多的「渾天儀」。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一個可以轉動的空心銅球。銅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恆星的位置;球體內有一根鐵軸貫穿球心,軸的兩端象徵北極和南極。球體的外面裝有幾個銅圓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黃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黃道上刻有二十四節氣。凡是張衡當時知道的重要天文現象,都刻在了渾天儀上。
為了使「渾天儀」能自動轉動,張衡又利用水力推動齒輪的原理,用滴壺滴出來的水力推動齒輪,帶動空心銅球繞軸旋轉。銅球轉動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的速度相等。這樣,人們坐在屋子裡,便能從渾天儀上看到天體運行的情況了。
從公元89年到140年,東漢都城洛陽和隴西一帶,共出現過三十三次地震。特別是公元119年,洛陽和其他地區連續發生了兩次大地震,促進了張衡加緊對於地震的研究。他終於在公元132年,發明並製造出了我國第一架測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張衡製造的這台地動儀,相當靈敏准確。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動儀精確的測知距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隴西發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歐洲在1880年才製造出類似的地震儀,距張衡已經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在氣象學方面,張衡還創造了一種測定風向的儀器——侯風儀,又叫相風銅鳥。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桿頂安放一隻銜著花的銅鳥,可以隨著風向轉動。鳥頭所對的方向就是風向。這個儀器和歐洲裝在屋頂上的候風雞相似,但是後風雞是在十二世紀才出現的,比起張衡的候風儀晚了一千年。
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晝夜」,幾十年如同一日,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靈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
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張衡在《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說「夫日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虧缺的部分)。他生動形象地把太陽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發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產生是由於日光照射的緣故,有時看不到月光,是因為太陽光被遮住了。他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也是正確的。
同時,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原因。他說:「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他將地影的暗處叫做「暗虛」,月亮經過「暗虛」時就發生月食,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的原理。至於「在星則星微」一句,說的是星星碰上「暗虛」就隱而不見了。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於星星距地球極為遙遠,又大都是發光的恆星,不象月球一樣屬於行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星星會進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這是張衡的不足之處。這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今人也一樣,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能將事情作的絕對正確,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確反映客觀現實。
此外,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多顆,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顆,叫得上名字的星約三百二十顆。這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當接近的。
在張衡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渾天儀圖注》里還測定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這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量的時間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字十分接近,說明張衡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⑺ 判斷題張衡是漢朝著名的畫家
1.×2.√3.√
⑻ 張衡是漢朝人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對還是錯
張衡(78年—139年),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⑼ 張衡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不對,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⑽ 漢朝的張衡刻苦鑽研什麼後來成了著名的什麼
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張衡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地區。
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
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
最終成為了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10)張衡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對不對擴展閱讀:
張衡的成就:
1、地動儀
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張衡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2、漏水轉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簡稱渾天儀,為東漢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17年設計並製造的一件天文儀器,屬水運渾象,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
儀器通過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
漏水轉渾天儀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實現機械日歷功能。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