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女科學家

著名女科學家

發布時間: 2020-12-15 04:39:16

『壹』 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女科學家

卡羅琳·赫舍爾(1750年-1848年)

這位發現了8顆彗星及星雲的偉大天文學家出生在德國漢諾威。版她的父親是一位權自學成才的音樂家,精心於對子女的文化和音樂教育,但卡羅琳卻是個例外。卡羅琳表現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她曾與父親一起觀察星座和天體。

由於家庭中有愛好天文學的傳統,加之哥哥威廉成為英國喬治三世的宮廷天文學家,並自己製作了一架望遠鏡,通過它曾觀測到天王星。作為哥哥的助手,卡羅琳經常幫他磨製和拋光鏡面,並為這些觀測做記錄。

在日積月累中,卡羅琳積累了豐富的數學和幾何知識,甚至獲得了國王頒發的作為天文學家助手的津貼。卡羅琳每晚都端坐在那架可以觀測遙遠天外星空的望遠鏡前。1786年8月的一個夜晚,卡羅琳獨自觀測到了第一顆彗星,在接下來的11年裡她又陸續發現了7顆彗星。她的發現為後來天體學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賴的資料。1798年,卡羅琳將自己的所有發現製成弗拉姆斯蒂德星表呈交給英國皇家學會,並附上了一份《不列顛天圖》中忽略的560顆星的目錄以及該出版物的勘誤表。

哥哥威廉去世後,卡羅琳又搬回到漢諾威繼續研究,不久完成了2500個星雲和許多星團的記錄工作。

『貳』 世界上最著名的1位女科學家

卡羅琳·赫舍爾(1750年-1848年)

這位發現了8顆彗星及星雲的偉大天文學家出生在德國漢諾回威。她的父親是一位答自學成才的音樂家,精心於對子女的文化和音樂教育,但卡羅琳卻是個例外。卡羅琳表現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她曾與父親一起觀察星座和天體。

由於家庭中有愛好天文學的傳統,加之哥哥威廉成為英國喬治三世的宮廷天文學家,並自己製作了一架望遠鏡,通過它曾觀測到天王星。作為哥哥的助手,卡羅琳經常幫他磨製和拋光鏡面,並為這些觀測做記錄。

在日積月累中,卡羅琳積累了豐富的數學和幾何知識,甚至獲得了國王頒發的作為天文學家助手的津貼。卡羅琳每晚都端坐在那架可以觀測遙遠天外星空的望遠鏡前。1786年8月的一個夜晚,卡羅琳獨自觀測到了第一顆彗星,在接下來的11年裡她又陸續發現了7顆彗星。她的發現為後來天體學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賴的資料。1798年,卡羅琳將自己的所有發現製成弗拉姆斯蒂德星表呈交給英國皇家學會,並附上了一份《不列顛天圖》中忽略的560顆星的目錄以及該出版物的勘誤表。

哥哥威廉去世後,卡羅琳又搬回到漢諾威繼續研究,不久完成了2500個星雲和許多星團的記錄工作

『叄』 2015年最知名的中國女科學家都有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抄理學院教授彭新華、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教授胡海嵐、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研究員王玲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李贊、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華、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郭旺珍、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研究員吳蓓麗、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教授楊倩。
不過我覺得最知名的只有屠呦呦(諾貝爾獎獲得者)

『肆』 世界著名的女科學家的名單

瑪麗·居里
金慶民
喬治亞娜·西加爾·瓊斯
吳健雄
古道爾
蕾切爾·卡遜
何澤慧
沈驪英
蒙如玲
鍾端玲

『伍』 我國古代有沒有著名的女科學家


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
----記清朝著名的女科學家王貞儀

我國清代有一位舉世罕見的才女,她不局限於一般才女吟紅詠綠、彈拉賦唱,也不滿足於巾幗英雄的跨馬彎弓,卻對天文、數學、地理、物理、醫學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就是被時人譽為「當代班昭」的清朝著名女科學家——王貞儀。
王貞儀(1768~1797) ,漢族,字德卿,號江寧女史。原籍安徽天長縣,後遷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是清代著名的女科學家。
一、藐視封建禮教,敢為天下先
王貞儀於清乾隆三十三年生於江寧一個醫生家庭。其祖父王者輔,字惺齋,曾任豐城知縣和宣化知府,精通歷算,著述甚豐。特別是他家藏書豐富,據說有七十五櫥,這些書籍對王貞儀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十一歲時,王貞儀隨祖母去吉林為祖父奔喪,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她有機會閱讀祖父豐富的藏書,增長了知識和才幹。後來她又隨同祖母和父親去過北京、陝西、湖北、廣東和安徽等地,游覽名勝古跡,見聞頗多,也接觸到不少社會實際。
王貞儀從小聰穎有大志,少年時代的她已經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女子的百折不撓的堅強性格,突破了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束縛。當她十幾歲時,就曾向蒙古將軍的夫人學習騎射,史書說她「跨馬橫戟,往來如飛」,達到「發必中的」的程度。為此,王貞儀還得意地寫下詩句:「亦曾習射復習騎,蓋調粉黛逐綺靡」。她認為「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強調學問並不是專門為男人而設的,女子的智慧並不比男子差,學成了一樣有益於社會。她還曾以花木蘭、大小喬等為題材,寫下了《題女中大夫圖》的長詩,抒發自己「足行萬里書萬卷,常擬雄心似丈夫」的胸懷。正是她這種羨慕男兒,渴望學習知識的慾望,使她後來成為清代著名的女天文學家、數學家和醫學家。
同其他科學家相比,王貞儀在科學的道路上更要艱難。她要從事科學研究,就必須同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進行斗爭。還在她剛開始鑽研天文和做詩繪畫的時候,就有一班封建衛道士嘲笑她。但是王貞儀沒有屈服。她據理駁斥,堅持為科學開辟道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須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頑強地頂住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王貞儀對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歧視和壓力,置之不理,並為婦女在封建社會中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學習科學文化的機會而大聲疾呼,充分表現出一個剛強的女性那種要求自尊、自強、自愛、自立、平等的崇高精神。
二、卓越的科學成就
歷史上,日月食現象被蒙上神秘的色彩,甚至還被用來預測吉凶。為了揭開其中的秘密,王貞儀經常披風飲露,獨坐戶外,仔細觀察星象的運行和變化。她用燈籠當太陽,圓桌當地球,鏡子當月亮,在家中反復做模擬實驗,終於搞清了日月食的原理,寫下了著名的《月食論》一文。在該文中指出,太陽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們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見到望(月圓),初一才能見到朔(月隱)。朔的時候,只要太陽和月亮近於黃白二道的交點,太陽光被月亮所遮,就會出現日食。由於太陽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遙遠,因此隨觀測者位置的不同,見到的食分(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瞭望,只要月亮進入地球的影子,就會發生月食。她所闡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論,同現代天文學認識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地球是一個大圓球,站在地球「邊緣」和下半球的人為什麼不會傾斜和摔倒呢?這個問題對現代的人來說已是普通的常識。可是在當時,人們卻很難理解。初出茅廬的王貞儀,經過仔細研究,對這個問題做了通俗的解釋。她在《地圓論》中說,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為正中,因此遠看別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該傾倒,實際都不倒,這是因為各地的人,頭上都是天,腳下都是地。人們生活的地球,四周都是天空,對宇宙空間來說,沒有上、下、側、正的嚴格區別。這是一個很可貴的認識。
王貞儀博覽群書,並批判地吸收。如當時一些歷書將恆星年同回歸年的區別說成了起於漢武帝進行太初改歷的時候。王貞儀指出,這種差別並不是起於《太初歷》,而是自晉代虞喜發現「歲差」以後才「天自為天,歲自為歲」。歷書上還說,由於歲差,春分點逐漸東移。王貞儀指出,歲差引起的春分點移動是西移而不是東移。在我國何時產生「定氣」的問題上,有人認為「定氣」始於唐代歷法。王貞儀批評說,這又錯了。「定氣」開始於北齊的張子信,其後隋代劉悼,唐朝李淳風和僧一行才測得更加精密了。王貞儀這些批評和見解,基本符合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實際。她這種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至今仍使我們欽佩。
明末清初以來,西方的各種天文學理論傳到中國來了。王貞儀對西方的學說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有選擇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體系(即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不動中心,日、月、恆星都繞地心運行,而五大行星又繞日運行)。她認為「西歷雖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生活在18世紀末葉的一位婦女,能有這樣的見地,很是難能可貴。
她的天文學著作許多已被湮沒,現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叢書》中的《德風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關天文歷法方面的心得體會。如卷五中有《歲差日至辯疑》、《盈縮高卑辯》、《經星辯》、《黃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圓論》、《地球比九重天論》、《歲輪定於地心論》、《日月五星隨天左旋論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
數學方面,王貞儀是以梅文鼎、梅珏成為中堅骨乾的安徽數學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她在數學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內的中西演算法之長,改進概括,化繁為簡,靈活運用,不受舊方法舊思想的束縛。她還善於邏輯推導,她的《地圓論》中提出「地」是圓球形六大理論時,並沒有現代科學實驗條件,而純粹是從已有的天文知識和數學知識,用邏輯方法推導出來的。在數學方面她的主要論著有《歷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重訂籌算證訛》和《西洋籌算增刪》等。
王貞儀還是清代有名的醫學家。她從小留心向行醫的父親學習醫學理論,不但精通醫理,而且能切脈處方。在醫理上,她第一次提出了五訣,同時提出治病用葯八要。由於王貞儀重視醫理與臨床的結合,善於動腦,勤於觀察,所以她的醫學理論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據史書記載,因她醫術高明,20多歲便有了「女中華佗」的雅號。
她在詩詞文學方面也有建樹。著有《德風亭初集》十四卷、《德風亭二集》六卷、《文選詩賦叄評》十卷、《女蒙拾誦》、《沈痾囈語》各一卷。
王貞儀25歲時與宣城秀才詹枚結婚,詹枚是王貞儀的好幫手,與王貞儀一起讀書,並協助她整理書稿,還為王貞儀出版著作而四處奔走。
王貞儀是一位才華過人,兼通自然科學、詩文和醫學的古代中國婦女的光輝典範,但29歲就英年早逝,不能不說是科學史上的一大遺憾。
我國歷代學者對王貞儀的評價都很高。清代著名史學家錢大昕贊揚她為「班昭之後,一人而已。」

『陸』 著名女物理學家10個

1,阿達·洛芙萊斯(1815 - 1852年)

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考慮到著名的女科學家,沒有其他的女科學家的研成果能夠超越她,兩度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全球唯一一位女性,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開創放射性理論。

在1903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911年,她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死於白血病,享年66歲。

『柒』 中外歷史上有那些著名女性科學家

1、瑪麗·居里:出生於華沙,世稱「居里夫人」,法國著名波蘭裔科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由於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居里夫人於1934年7月3日因惡性白血病逝世。

2、何澤慧:女,籍貫山西靈石,江蘇蘇州人。傑出的核物理學家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何澤慧生前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何澤慧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核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一起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

上世紀50年代,與合作者一起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中子物理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開展高空氣球、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3、古道爾:古道爾女爵士,英國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和著名動物保育人士。珍·古道爾長期致力於黑猩猩的野外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她的工作糾正了許多學術界對黑猩猩這一物種長期以來的錯誤認識,揭示了許多黑猩猩社群中鮮為人知的秘密。

除了對黑猩猩的研究,珍·古道爾還熱心投身於環境教育和公益事業,由她創建並管理的珍·古道爾研究會是著名民間動物保育機構,在促進黑猩猩保育、推廣動物福利、推進環境和人道主義教育等領域進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4、吳健雄:,生於江蘇省蘇州太倉瀏河鎮,美籍華人,著名核物理學家,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吳健雄是美國物理學會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會長,也曾參與過曼哈頓計劃,是世界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

5、蒙如玲:女,系美國休士頓大學物理教授、美國休士頓大學德克薩斯超導電性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旅美專家協會顧問、中國旅美交流協會國際交流中心顧問、及中國旅美專家協會首任會長。

作為資深科學家的蒙如玲教授長期從事高壓暨低溫實驗研究,在促進對超導體的深入了解,找出新的化合物和合金的物性描述,超小導薄氧化超導體、單晶體的發展,以及錄音帶和防水導體的製作技術等方面作出突出貢獻。

『捌』 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女科學家

卡羅琳·赫舍爾(1750年-1848年)

這位發現了8顆彗星及星雲的偉大天文學家出生在德國漢諾威。她的父親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音樂家,精心於對子女的文化和音樂教育,但卡羅琳卻是個例外。卡羅琳表現出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她曾與父親一起觀察星座和天體。

由於家庭中有愛好天文學的傳統,加之哥哥威廉成為英國喬治三世的宮廷天文學家,並自己製作了一架望遠鏡,通過它曾觀測到天王星。作為哥哥的助手,卡羅琳經常幫他磨製和拋光鏡面,並為這些觀測做記錄。

在日積月累中,卡羅琳積累了豐富的數學和幾何知識,甚至獲得了國王頒發的作為天文學家助手的津貼。卡羅琳每晚都端坐在那架可以觀測遙遠天外星空的望遠鏡前。1786年8月的一個夜晚,卡羅琳獨自觀測到了第一顆彗星,在接下來的11年裡她又陸續發現了7顆彗星。她的發現為後來天體學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賴的資料。1798年,卡羅琳將自己的所有發現製成弗拉姆斯蒂德星表呈交給英國皇家學會,並附上了一份《不列顛天圖》中忽略的560顆星的目錄以及該出版物的勘誤表。

哥哥威廉去世後,卡羅琳又搬回到漢諾威繼續研究,不久完成了2500個星雲和許多星團的記錄工作。

洛夫萊斯伯爵夫人(1815年-1852年)

1979年,美國國防部用埃達·洛夫萊斯伯爵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種計算機程序語言,即Ada語言,以紀念這位150年前幫助英國發明家查理·巴貝奇研製出後來被認為歷史上第一台計算機的女科學家。

埃達·拜倫1815年出生在英國倫敦,是著名詩人拜倫與夫人安娜貝拉·米爾班克的女兒。但在其出生後不久,父母便離婚,盡管拜倫苦苦請求,但米爾班克卻禁止詩人看望女兒。

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中,埃達受到了文化和科學知識的熏陶,並得到了包括倫敦大學首席數學教授A·德·摩根在內的諸多優秀數學家的指點。摩根還向她引見了當時英國最著名的天文學家兼數學家瑪麗·薩默維爾。

埃達准確地對分析機的作用和前景進行了分析和預見,例如制圖和製作音樂,以及進行龐大的、重復的大型計算。於是,埃達擔當起為分析機編製程序的任務。埃達首先為計算擬定了「演算法」,然後擬定了「程序設計流程圖」,這也被後人認定為「第一個計算機程序」。

伊雷娜·約里奧-居里(1897年-1956年)

在居里夫人去世前,她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女兒伊雷娜接過了繼續研究放射性的接力棒,但她卻沒能看到女兒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在其去世一年後因發現新的人造放射性元素而雙雙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伊雷娜曾是母親的助手,並在工作中結識了弗雷德里克·約里奧,盡管兩人性格不同,卻結成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婚後,他們像居里夫婦一樣開始了共同的科學研究。

伊雷娜同時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母親,她堅信繁重的科研工作不能奪去她作為母親的重要職責。在獲得諾貝爾獎後,她還開始逐漸涉足政治,並擔任過法國社會黨萊昂·布盧姆政府的國務次長,負責科研工作。

48歲時,伊雷娜被任命為由其母親創建的巴黎大學鐳研究所所長。幾年後,當世界政治陷入冷戰時期後,約里奧夫婦先後被左派政治力量驅逐出法國原子能專署。但這卻沒能阻止伊雷娜參加各種和平運動。

伊雷娜的研究不僅可作為物理學的里程碑,還對醫學和生物學產生了諸多重要影響。
利斯·邁特納(1878年-1968年)

利斯·邁特納,這位奧地利物理學家發現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核裂變。但是,諾貝爾獎卻只授給了她的合作者奧托·哈恩。

利斯出生在奧地利一個猶太家庭,她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律師,對於各種知識都採取開放態度,並潛心於子女的教育。

在柏林獲得博士學位後,利斯結識了與她同歲的愛因斯坦。當時,愛因斯坦經常光顧諾貝爾獎獲得者、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的住所,普朗克彈奏鋼琴,愛因斯坦演奏小提琴,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室內樂隊,利斯經常受邀出席。

後來,在與哈恩合作研究放射性的過程中,兩人共同發現了鏷並予以命名。在侄子弗里施的幫助下,利斯發現鈾原子核在受中子轟擊後分解出氪和鋇,並產生大量能量。利斯稱這一過程為「核裂變」。這一成果最初由哈恩公布於眾,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利斯拒絕出席頒獎儀式。

美國很快得知了這一研究成果,由於當時處於戰爭時期,美國開始了曼哈頓計劃,並最終製造出原子彈。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1910年-1994年)

運用新的X光技術和世界上第一批電腦,多蘿西·克勞福特發現了胰島素、青黴素和維生素B12的分子結構。

多蘿西·克勞福特出生於開羅,父親是一名考古學家,母親則是傑出的植物學家。多蘿西與姐姐在英國接受教育,並獲得了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化學學士學位。在一次乘火車的旅行中,她結識了伯納爾教授,並跟隨他到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他們共同發現,蛋白質晶體必須在半濕潤狀態下,而不是乾燥狀態下加以研究,這一成果可謂大分子晶體學的里程碑,並為生物學及其在醫葯領域的運用開辟了光輝道路。

隨後,她又返回牛津大學繼續研究。她開始進行膽固醇及其他生物分子的鑒定工作,例如胰島素。之後她便涉足令許多科學家為之著迷的青黴素的研究。1945年,多蘿西發現了青黴素的分子結構。

她的又一重大發現是分析出了對白血球和紅血球生成至關重要的維生素 B12的結構。也是由於這一重大發現,多蘿西在1964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芭芭拉·麥克林托克(1902年-1992年)

20世紀四五十年代,芭芭拉發現了自發移動的遺傳基因,但她的研究成果卻遲遲未被人認識,直到1983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之後才產生了巨大影響。

25歲時,芭芭拉與遺傳學家羅林斯·埃默森和馬庫斯·羅茲組成了一個三人研究小組。她之後回憶說,這是對她未來職業生涯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之一。芭芭拉反復觀察玉米粒顏色的變異,並進行試驗後發現遺傳信息並非固定不變。這是一項重大發現,但卻一直沒有被人認可。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芭芭拉的這一研究終於走出了黑暗,並在30多年後得到了承認。根據芭芭拉的理論,遺傳信息位置的變化不僅發生在植物上,而且在各種細菌和人類身上同樣如此,因此對於研究抗菌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1920年-1958年)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18歲進入劍橋大學學習化學、物理和數學,後來又接觸晶體學。她痴迷於用三維影像研究微小世界。二戰期間,羅莎琳德獲得了一筆研究碳元素的基金。戰爭結束後,她在巴黎學習了新的X光射線技術。當時,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邀請她來研究DNA結構這一新技術。1952年,羅莎琳德拍攝下了那張著名的DNA分子X射線衍射圖像,清晰地展現出雙螺旋結構。但在1962年,這項研究成果在獲得諾貝爾獎的

時候,羅莎琳德的名字並沒有出現在獲獎名單中,不僅是因為當時她已經去世,而且其中一名獲獎者詹姆斯·沃森隱藏了羅莎琳德的貢獻。

喬斯琳·貝爾-伯內爾(1943年-)

直到發現了脈沖星,喬斯琳才擺脫了「壞學生」的惡名。在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後,喬斯琳加入了劍橋大學安東尼·休伊什領導的科研小組。在經過漫長的觀測之後,喬斯琳終於捕獲了一些頻率極快,並且有規律重復的信號。

在排除了這些信號來自於天外星球後,喬斯琳猜測可能出自一個巨大而特殊的星體,這個星體被稱為脈沖星。這一天文學上里程碑式的發現在1974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但獲獎者中卻沒有喬斯琳的名字。

『玖』 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的中國人有哪些

中國科學院復院士李方華教授(2003年)制

中國香港科技大學教授葉玉如(2004年)

中國香港大學教授任詠華(2011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2015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教授(2016年)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