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兒童教育心理學家
1. 哪位了解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課程進修班,同等學力申碩的含金量和社會認可度如何
問題很現實,抄也很詳細,相對來說還是覺得面授會好一些,不僅在於課堂上課,自覺性會好,師生交流互動方便,而且在同一個教室上課,更有班級意識,認識同道的同學,拓寬自己的社交圈,可以參加各種班級活動,大家來自各行各業,彼此可以面對面交流,這對於在職學員也是個很好的平台,建議你參加面授,有一群小夥伴,大家的團隊意識和競爭意識會好一些
2. 心理學家有哪些,著名心理學家
1.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2.約翰·多拉德
約翰·多拉德 (John Dollard 1900.08.29-1980.10.08),美國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尼薩。1922 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31 年在芝加哥大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隨後在德國柏林的 H.薩克斯指導下進修精神分析一年。1932 年,他參加了由耶魯大學人類學家 E.薩皮爾領導的文化和人格研究。他在耶魯大學度過職業生涯:1933 年任耶魯大學新成立的人類關系研究所助理教授,1935 年任該所研究助理,1948 年任研究助理和心理學教授。1969年退休後仍擔任該校的榮譽教授。
3.羅傑斯
卡爾·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主張「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首創非指導性治療(案主中心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
羅傑斯194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4.讓·皮亞傑
讓·皮亞傑(Jean Piaget,生於1896年8月9日,逝於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5.斯坎特
斯坎特(Stanley Schachter 1922-1997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的研究興趣是上癮和情緒。他認為人類的情緒體驗是人的生理狀態和這一狀態的認知解釋共同作用的結果。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83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參考資料網路-羅傑斯
網路-約翰·多拉德
網路-斯坎特
網路-讓·皮亞傑
網路-馬斯洛
3. 教育心理學中,關鍵期最早由誰提出的
奧地利生態學家康羅德·洛倫茲提出。
關鍵期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奧地利生態學家康羅德·洛倫茲(1937)提出來的。洛倫茲在觀察鳥類的自然習性時,發現新孵出的雛鳥,如雞和鵝,會在出生後的很短時間內學會追逐自己的同類或非同類物種,之後它們將無法再學習這種行為或印刻自己的母親,而且這個時期很短。
所以被稱為人類的關鍵期,又稱最佳期、敏感期、臨界期、轉折期。洛倫茲(1903-1989),奧地利動物學家、習性學創始人之一,開始了在自然條件下觀察動物行為的方法,對鳥類行為的研究作出了獨特貢獻,並提出了動物本能行為的固定行為模式和動物學習的「印記」等概念。
(3)著名兒童教育心理學家擴展閱讀:
洛倫茲的個人經歷:
從1937年到1940年,洛倫茲在維也納大學教授動物心理學和比較解剖學。
1940年9月,擔任德國科尼斯堡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1938年,加入納粹,支持納粹的思想和思想,以及納粹民族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2年到1944年在德國軍隊擔任醫生。洛倫茲有機會獲得一些關於神經疾病,特別是血吸蟲病和精神病,特別是精神分裂症的第一手知識。
1944年,洛倫茲被蘇聯軍隊俘虜。由於洛倫茲的醫學知識,受到了俄國人的尊重。
1948年獲釋後,洛倫茲回到維也納大學任教。同年,在奧爾登堡成立了比較行為研究所,並擔任所長。
1950年,洛倫茲成立了馬克思普朗克行為生理學研究所,並於1951年擔任所長。
1957年至1973年,洛倫茲是慕尼黑大學的兼職教授。
1958年至1973年,是馬克斯普朗克行為生理學研究所所長。
1973年,與K.Frisch和Nikolas Tinbergen因對動物行為模式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退休了。
4.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有哪些
著名心理抄專家韓玉金襲,中美澳聯合(北京)國際醫學研究院院長
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張聲遠
著名心理專家畢希名教授
著名心理學專家李子勛教授
莫雷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重點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術帶頭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應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申繼亮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發展心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
白學軍教授,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博士生導師
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輔導專家金琰
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輔導專家李宜嶸
5. 兒童教育心理學
首先,從電視機中源找到他的興趣.他喜歡動畫片,就一定很喜歡玩游戲,比如智力游戲等等.這種孩子雖內向,但成熟的早.要盡早發掘他的各種潛力,比如,有沒有音樂天賦,繪畫,或者其他天賦,學習外語天賦等等,或者有的孩子喜歡看書,也許你家孩子喜歡看漫畫,喜歡看智齡大的孩子看的那種書.所以你要多引導他看他感興趣的書,轉移他對電視機的興趣.也去以後會是個早熟的人才.祝福你家孩子.
6. 幼兒教育心理學傑出名人
陳鶴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論,重視科學實驗,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呼籲建立兒童教育師資培訓體系。編寫幼稚園、小學課本及兒童課外讀物數十種、設計與推廣玩具、教具和幼稚團設備。 一生主要從事於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陳鶴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縣人,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早年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留學美國五年,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五四運動期間回國後,最初擔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講授兒童心理學課程。東南大學成立後,任教授和教務主任。後擔任任中央大學師范學院院長和南京師范學院校長。 陳鶴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他從"做人"開始,把教育目的劃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做人"是"活教育"最為一般意義的目的。如何建立起完美的人際關系,藉以參與生活,控制自然,改進社會,追求個人及人類的幸福便是一個做人的問題。所以活教育提倡學習如何做人,如何求社會進步、人類發展。第二層次"做中國人"就是要培養每一個國民,使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愛國主義品質,這體現了教育目的民族性。陳鶴琴最後把教育目的歸結到"做現代中國人"上。他認為這樣的人應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條件:要有健全的身體,要有建設的能力,要有創造的能力,要能夠合作,要有服務精神。
7. 嬰幼兒早期教育領悟有哪些著名學者和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慾發展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三個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時,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當新生兒餓了或尿濕了的時候,他們就會不顧一切地哭鬧,直到有人來滿足他們的需要為止。弗洛伊德認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齡,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體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稱這些部位為「性感帶」。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口腔、肛門、生殖器相繼成為快樂與興奮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發展決定了人格發展的特徵和心理生活的正常與否。以此為依據,弗洛伊德將兒童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並描述了各個階段的特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埃里克森認為人生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一對危機或沖突。要想順利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人就必須要先解決好當前所面臨的危機。 學前兒童的發展主要處於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的前四個階段: 基本信任對不信任(0-1歲),嬰兒必須學習相信別人。如果照顧者常以拒絕的態度或不一致的方式來照顧嬰兒,嬰兒可能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個危險的地方,到處充滿不值得信賴或依靠的人。母親或照顧者是最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自主對羞愧(1-3歲),兒童必須學習自主,自己吃飯、穿衣及照顧自己的個人衛生等。兒童若無法自己獨立,可能會使兒童懷疑自己的能力,並覺得羞恥。父母是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主動對內疚(3-6歲),兒童企圖向別人表明自己已經長大,並開始嘗試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無法應付的事。他們的目標或所進行的活動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相抵觸,這些沖突使他們覺得有罪惡感。兒童必須保持自動自發的精神,但也必須學習不去侵犯他人的權利、隱私或目標,這樣才能克服這種沖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勤奮對自卑(6-12歲),兒童必須要能勝任社會及學習的技巧。在這階段,兒童常會和同伴比較。只要勤奮,兒童就能學得社會及學習技巧,就會獲得自信;但若不能學習這些重要的特質,則會自貶自卑。教師和同伴是重要的社會化代理人。 【華生的行為主義觀點】華生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認為一切行為都是刺激(S)-反應(R)的學習過程。與洛克的「白板說」一樣,華生也把嬰兒看作是一塊白板,可以被各種經驗填滿。所以,他堅信兒童沒有任何先天傾向,他們要發展成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他們所處的養育環境,取決於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對待他們的方式,甚至號稱能將12個健康的嬰兒塑造成醫生、律師、乞丐等任意的社會角色,而無需考慮這些嬰兒的背景或血統。還認為兒童發展是一個連續的行為變化過程,是由個人獨一無二的經驗鍛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 【斯金納的行為主義觀點】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繼承了華生行為主義理論的基本信條,與華生的刺激-反應觀的不同點在於他區分出應答性行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即個體自發出現的行為)。操作性行為的發生頻率會在緊隨其後的強化作用下增強,如食物、稱贊、友好的微笑或一個新玩具;同樣該行為也能通過懲罰,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權等,來減少其發生的頻率。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在其理論中最強調的就是觀察學習和替代強化。 所謂觀察學習就是通過觀察他人(稱為榜樣)的行為,進行的學習。在他看來,兒童總是「張著眼睛和耳朵」觀察和模仿周圍人們的那些有意的和無意的反應,觀察、模仿帶有選擇性。通過對他人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兒童獲得某些新的反應模式,或調整、矯正了現有的反應特點。當一個2歲的兒童觀察到他的姐姐接近並寵愛小狗後,可能也會與小狗建立積極的關系;而當一個8歲的兒童看到父母談論外地人時態度輕蔑,那麼他也可能學會了用消極的態度對待外地人。 「替代強化」——由於觀察到他人的行為受到表揚或懲罰,而使兒童也受到了相應的強化。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觀】皮亞傑受到其生物學背景的影響,認為智力是可以協助個體適應其環境的基本生活過程。「適應」就是指個體能應付現有環境的要求。例如飢餓的嬰兒抓起奶瓶送入嘴內,青少年在旅行時能成功的運用地圖,這都是適應的表現。當兒童成熟時,他們會獲得更為復雜的「認知結構」,以協助其適應環境。 每個理論都有自己的出發點,都在強調發展的不同側面。由於兒童發展是一個整體,很多兒童心理學家都選擇了折中的態度:認為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可以解釋清楚人類發展的全貌,但同時又相信每種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心理發展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8. 瑞士當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及教育家是誰
皮亞傑(1896一l980)
9. 家庭教育的心理學理論有哪些
1、羅森塔爾效應
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於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一般而言,這種效應主要是因為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著不同的行為,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從而維持了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
2、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鍾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鍾,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3、德西效應(Westerners effect)
認為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
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此時,動機強度會變成兩者之差。人們把這種規律稱為德西效應。
這個結果表明,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4、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就是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刻意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
霍桑一詞是美國西部電氣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間工廠的名稱,是一座進行實驗研究的工廠。實驗最開始研究的是工作條件與生產效率之間的關系,包括外部環境影響條件(如照明強度、濕度)以及心理影響因素(如休息間隔、團隊壓力、工作時間、管理者的領導力)。
5、增減效應
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顯得不斷增加的人,最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顯得不斷減少的人,心理學家們將人際交往中的這種現象稱為「增減效應」。
在家庭教育中,不能機械地照搬「增減效應」。因為我們在評價人時,所涉及的具體因素很多,僅靠褒與貶的順序變化不能說明一切問題。倘若我們評價人時不根據具體對象、內容、時機和環境都採取先貶後褒的方法,往往會弄巧成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森塔爾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超限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德西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霍桑效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增減效應
10. 急需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伍新春 復習資料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試卷 (答題卷) (編號1)
一、填空題(共10分,每小題 1 分)
1.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其中發展心理是基礎,教育心理是根據, 而 是本課程的目的。
2. 兒童道德評價能力的發展趨勢: ; ;從「對人」到「對己」;從片面到全面。
3. 著名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 把兒童個性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
和生殖期。
4. 人的情感具有兩大功能: 功能和信號交際功能。著名教育家 曾經不無感慨地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 5. 「教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句話體現了教學設計基本原則中的 原則。
6. 男孩的興趣多指向於 ,喜歡擺弄物體,拆散玩具,並探索其中的微妙,積極參加小發明、小創造。而女孩的注意多指向 ,喜歡探索人生,對人際關系很注意,很敏感。
7. 教育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有三個重要的觀點: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強調學習的 。
二、不定項選擇題(共20分,每小題2分)
1. 在自然或真實生活條件下,不對有關變數加以控制,只記錄自然發生的事件,以獲取有意義信息的方法,稱之為( )
A. 實驗法 B. 調查法 C. 觀察法 D. 故事法
2. 小學低年級兒童往往會將「我媽媽說的」「我們老師說的」掛在嘴邊,表明其道德發展
階段處於皮亞傑所說的( ) A.自我中心階段 B.權威階段 C可逆階段 D.公正階段 3. 由於先前活動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種特殊准備狀態稱為( )
A.遷移 B.變式 C.定勢 D.原型啟發 4. 兒童認知發展階段論是著名心理學家( )提出的。
A.皮亞傑 B.布魯納 C.桑代克 D.斯金納
5. 對於那些常說「我知道這樣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學生,教師應加強其道德的( )的培養。
A.情感 B.判斷 C.認知 D.意志 6. 尊師愛生是師生關系( )特點的表現。
A.主導性 B.雙向性 C.民主性 D.互動性
7. 從遷移的性質來說,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是( )遷移。 A.順向 B.逆向 C.正 D.負 8. 後習俗水平包括哪幾個階段的內容:( )
A 以人際和諧為准則 B以社會契約和法律為准則 C以權威和維持社會現有秩序為准則 D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准 9. 動機的顯著特徵為( )。
A、啟動性 B、 方向性 C、 持久性 D.、強度 10. 教學的構成因素為( )。
A教師 B.學生 C.課程內容 D.教室
三、判斷題(共 10 分,每小題 1 分)
1. 研究顯示,10歲時兒童的視覺調節能力的范圍最大,遠近物體都能看清,10歲以後,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視力呈逐漸下降趨勢。-----------------------------------------( )
2. 皮亞傑認為兒童思維的發展階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轉。---------------------( ) 3. 道德是一種心理現象,是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課程研究的主要對象。-----------( ) 4. 教學目標具有指導教學測量與評價,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和引導學生學習的進行等基本功能。
-------------------------------------------------------------------------( )
5. 課堂紀律是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外部准則和控制。-----------------------( ) 6. 追求成就動機比迴避失敗動機強的人傾向於選擇做難度較大的工作,這樣的任務具有足夠的挑戰性,滿足個體的成就動機。---------------------------------------------( )
7. 小學兒童智能水平的差異給我們教育的啟示是,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部分智能超常或者低下的兒童身上,關注差異化教育。---------------------------------------------( )
8. 自我提高的動機和附屬動機都是為著某種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屬於外部動機。---( )
9. 橫向遷移是指不同難度、不同概括性的兩種學習之間的相互影響,即上下位學習的遷移。-----------------------------------------------------------------------( )
10. 課堂教學實質上是師生雙方互動交流的過程,要提高教學效率,師生之間必須進行廣泛
的信息交流和情感共鳴。 ---------------------------------------------------( )
(提醒:請將選擇題和判斷題結果集中填入答題框內)
四、名詞解釋(共 16 分,每小題 4 分)
1、教學模式——是依據特定教學理論設計出來的相對穩定的教學程序系統。 2、認知方式——又稱認知風格,指個體習慣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3、自我效能感——個體對自己能否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個體對自己能力的主觀判斷)。
4、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種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師對學生各種表現,特別是對意外情況和偶發事件,能夠及時地作出反應,並採取恰當措施以解決問題的特殊能力。
五、簡答題(共 24 分,每小題 6 分)
1. 什麼是技能?請簡述這個概念所闡述的特點。
答:技能是指個體通過練習而習得的合理的動作系統。(概念2分) 1)技能是由一系列動作組成的動作系統,單一的動作不能叫做技能。
2)構成技能的動作系統是一個合理的動作系統,無目的的或不必要的動作,不能稱為技能。 3)技能是後天獲得的。個體的不隨意動作和反射性動作是先天的本能反應,不屬於技能范疇。
4)任何技能的習得都需要經過一定的練習。那些不經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系統不是技能。 (每小點1分)
2. 請簡要闡述一下採用表揚與批評的基本原則。 答:採用表揚與批評的基本原則:
1)目的明確——避免「捧殺」或「棒殺」 2)客觀公正——實事求是,一視同仁 3)因勢而變——因人、因時、因地而異 4)心理相容——寬松、理解、把握大勢
(每小點1.5分)
3、簡述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措施。 答:1)樹立科學觀念
2)進行身體鍛煉 3)學會科學用腦 4)豐富業餘生活 1)擴大人際交往 2)善於調適情緒 (每小點1分)
4、請闡述一下課堂管理的基本原則。
答::(一)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1分) 因材施教,投其所好
(二)創造積極的課堂人際關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