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著名人物
『壹』 列舉中國近代史上10位歷史人物
袁世凱、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
孫文、黃興、蔣介石、汪兆銘
張作霖、吳佩孚、孫傳芳、徐世昌、黎元洪
請採納
『貳』 中國近代史10個著名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
1、林則徐 ——虎門銷煙
2、左宗棠—— 收復新疆
3、鄧世昌 ——甲午中日戰爭
4、孫中山 ——辛亥革命
5、奕忻—— 洋務運動
6、梁啟超 ——戊戌變法
7、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
8、毛澤東—— 遵義會議
9、鄧小平—— 挺進大別山
10、張學良 ——西安事變
就近代的中國而言,歷史的邏輯是這樣的:西方沖擊——中國反思和變革:經濟現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或清末新政,首先都是為了應付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沖擊。
(2)中國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系,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被迫走向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向現代化的歷史。
『叄』 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有哪些
林則徐是在中國毒品最黑暗的年代,上至王爺以及首席軍機大臣,下至凡夫走卒都有受賄,外有強大的毒飯子英國,船尖炮利,內外交煎的情境下,與毒品一戰,置生死榮辱於度外,一肩挑起天地重擔,風雲變色。林則徐不但是中國人的英雄,他也是全世界的英雄。星火燎原,正能量從林則徐開始,燎遍了五州四海,林則徐被全世界公認為英雄,是載入世界史冊,屬世界文化一部分。國際聯盟把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定為國際禁煙紀念日,聯合國大會[把虎門銷煙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中國沒有任何一位英雄是全世界公認的,除了林則徐。林則徐超高境界的至誠名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中國凝聚了多少正能量,多少英雄因他感召,捨身就義,前仆後繼,扭轉乾坤,昭示著中國將步入康莊大道,此去無窮盡景。
沈葆楨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專業機器造船廠經營人。在那貪官污吏,經費短缺的年代,沈葆楨兩袖清風,含辛茹苦,以極低的經費,給國家呈上了一百二十分的成績,難能可貴。並且,船政學生是在忠勇不渝的精神教育下成長起來,肩負著強國的使命,給中國留下一段英勇壯烈的歷史。
沈葆楨要求洋務的精神〝且漫道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即此格致關頭,認真下手處;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須從鬼神屋漏,仔細捫心來〞。中國近代能夠發展來他的精神。
嚴復(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男,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極具影響力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 [1] ,新法家代表人物。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出版有《嚴復全集》。清末極具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近代中西文學教育家第一人。近代中國開啟民智的一代宗師。
林白水(1874—1926),閩縣人,名獬,字少泉,號白水,以號行。是近代中國創辦白話報與革新教育的先驅者,具有強烈的民主革命思想。蒙學堂的創辦者都是具有新思想與大志向的革命者。林白水主張:「救國的第一要義是教育,要喚起全國人對國事的關注,才能談革命。」黃展雲認為:「今日之事,需革命以救國,而從事革命又莫先於教育為革新。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福建雲霄 ,中國最早女權運動者之一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福建女英雄先驅,中國最早女權運動者,打破封建鐵籠,為近代中國撐起了半邊天。
『肆』 中國近現代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
1、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為名。 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青少年時代受到廣東人民斗爭傳統的影響,嚮往太平天國的革命事業。
2、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8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早年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在天津政法學校讀書時就加入了同盟會,後投筆從戎。1917年9月入馮玉祥將軍部下,因學習刻苦,英勇善戰,深受馮玉祥將軍的賞識。
3、傅作義是一位抗日名將、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1949年1月,他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舉行北平和平起義,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歸回人民, 2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免遭兵燹。
4、戴安瀾(1904~1942年),又名戴炳陽,原名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無為練溪鄉旗桿戴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名將。黃埔系骨幹將領。國內抗戰1925年,戴安瀾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翌年參加了北伐戰爭。
5、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
『伍』 列舉中國近代史上30歷史人物主要事跡,影響或貢獻
1、林則徐虎門銷煙,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
「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反對帝國主義的重要史例,也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
史學家認為,它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對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有著標志性的意義,成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2、李鴻章等人興洋務運動,開中國近代化先河。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著清朝海軍實力的完全喪失,也標志著35年的洋務運動宣告破產。
19世紀,世界已是社會達爾文主義時代,任何國際或國內斗爭的失敗,都可能被視為落後,洋務運動也因甲午戰爭之敗被歸為此列,但它不過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連續「失敗」中的一次。
盡管「自強」進程頗多可指摘之處,但傳統中國的架構已被突破——洋務運動以引進技術為富國強兵手段;百日維新則以為立憲才能救國;「五四運動」時國人已認識到改革還需從思想著手。
3、孫中山創興中會,辛亥革~命,建中華民國。
至辛亥年前後,梁啟超、孫中山的民族主義觀念均有極大的進化。梁啟超於1905年首次提出「中華民族」一詞,與「排滿」思潮決裂。
孫因現實需要(革命黨人以「排滿」為發動民眾的重要工具),雖然在辛亥前從未公開批評過「排滿」,但1912年元旦發布的《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主張「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與梁啟超的意見已頗為相近。
自此之後,保有「滿洲主權」也成為了孫中山不可動搖的一條底線。
4、關天培,抗擊洋人。
穿鼻之戰是鴉片戰爭爆發前夕的中英戰斗。道光十九年(1839年11月3日)英艦在穿鼻洋(廣州虎門口)進行挑釁,清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抗擊。傷英艦一艘。英軍敗退,落海數十人。
5、薛岳,長沙會戰。
1938年10月武漢棄守後,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文夕大火」卻把即將成為抗日前線的長沙付之一炬。
鐵血將軍薛岳臨危受命,赴任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他曾經的對手——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彭中華,則奉中共中央之命,主動上門獻計獻策,與薛岳並肩盡抗敵守土之責。
經歷悲壯慘烈的惡戰,薛岳終於在中國共產黨和湖湘群眾的密切配合與支持下,指揮三湘虎賁將士先後逐退了岡村寧次、阿南惟幾對長沙的三次進攻。
當第三次長沙會戰結束,抗戰還任重道遠,但中國人民已經用鐵的事實證明了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論斷:「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最後的勝利必然屬於中國。
『陸』 中國近代史著名人物有哪些
1、孫中山
推翻「帝制」的第一人,當之無愧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是當年一群「革命黨」人的代表,如鄒容、黃興、徐錫麟、秋謹、等等無數提著腦袋為中國社會進步而奮斗的先輩。
2、蔡鍔
「高山流水遇知音」,風流凋黨蔡將軍。在「帝制」剛倒,「共和」未盡入人心之際,「帝制」復辟危機迫在眉睫,蔡將軍義無返顧,拋下功名利祿、溫柔鄉閨,冒死起兵反袁,打響全國「討袁」第一槍,阻遏中國重墜沉淪,功績彪柄。
3、毛澤東
毛澤東,我黨的傑出代表,輔以朱總司令、周總理等一代英豪,「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阻止了蔣家王朝的固化,再造共和,使「共和國」在人民心中紮根,使「帝制」不可重回,功在千秋!
4、華國鋒
歷史人物做出歷史性貢獻,或許無法知識其主觀因素,但歷史承認其客觀造成的最終結果。囿於現實原因,對華國鋒同志的歷史性偉績,本院無法在此時此地展開敘述,望讀者理解,但一定要相信本院將之列入歷史箭頭人物,奉進「聖人」級別,一定有其豐富的歷史內涵。
5、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柒』 中國近代史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事件有哪些
主要事件有: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辛丑條約,民主革命的興起,國共十年對峙,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主要代表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慈禧太後、道光帝,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裕仁天皇,陳易等。
步入近代:
1、鴉片戰爭(清政府):道光十九年正月),林則徐到達廣州,並嚴肅表示禁煙的決心, 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三日,將繳獲的鴉片全部在虎門灘當眾銷毀。虎門銷煙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和反抗外國侵略的決心。
虎門銷煙之後,英國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鴉片戰爭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次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的附件。
從此,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人民大眾與封建主義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成為近代中國人斗爭的雙重歷史任務。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太平天國起義(農民):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後,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沖入天京城內,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了。
太平天國堅持戰斗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3、辛丑條約(清政府):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爆發。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等十一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4、民主革命的興起(孫中山):在孫中山的倡議下,1905年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一些成員,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在革命的領導下,革命軍英勇奮斗,所向披靡,迅速佔領武昌城。革命黨人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5、國共十年對峙:1927年8月1日,由周恩來、譚平山、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中共人士領導了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承孫中山的武昌革命起義,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西安事變,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6、抗日戰爭: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7、解放戰爭: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期間共殲滅國民黨軍625萬餘人,摧毀了國民黨各級反動政權,從根本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近代史
『捌』 求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歷史人物
國民黨方面的抗戰復:
1937年抗戰爆發後,7月28日制,國民黨第29軍軍長佟麟閣和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南苑陣地指揮,雙雙殉國.第38師駐南苑官兵全部轉犧牲.
山西忻口血戰中,國民黨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率士兵勇猛殺敵,1937年10月16日,郝夢齡遭到敵人的機槍掃射,倒在血泊中,彌留時仍大呼勇猛殺敵.
1944年5月21日,國民黨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在率部隊轉移時,被敵人發現,敵數挺機槍向他集中掃射,他胸前中彈像篩子底似的,壯烈犧牲.
1940年5月11日,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陣地指揮戰斗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玖』 中國近代史著名人物評價
只評一個人?多少字?而且,1949年至今不叫近代史了啊。。。
錢學森
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
1937年抗戰爆發後,7月28日,國民黨第29軍軍長佟麟閣和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南苑陣地指揮,雙雙殉國.第38師駐南苑官兵全部轉犧牲.
山西忻口血戰中,國民黨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率士兵勇猛殺敵,1937年10月16日,郝夢齡遭到敵人的機槍掃射,倒在血泊中,彌留時仍大呼勇猛殺敵.
1944年5月21日,國民黨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在率部隊轉移時,被敵人發現,敵數挺機槍向他集中掃射,他胸前中彈像篩子底似的,壯烈犧牲.
1940年5月11日,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陣地指揮戰斗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嚴復(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時期,嚴復考入了家鄉的船政學堂,接受了廣泛的自然科學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毛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與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譯文簡練,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准。主辦《國聞報》。「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夏,號長素(更生),廣東南海人。出身於官宦家庭。幼年受嚴格正統教育。1876年師從朱次琦「經世之學」。1879年(22歲)任職於北京,「乃哀物悼志,以經營天下為志」。1888年趁入京應試之際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改良政治,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為他人所阻而不得上達至帝。後返粵晤今文經學家廖平受啟發,寫成《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書,意圖尊孔子為教主,用孔教名義提出變法主張,以掃除變法的障礙。1894年中日戰爭我國失敗,康聯合各省舉人1300餘人發動「公車上書」,呼請「據和、遷都、練兵、變法」。此後在北京上海分別組織強學會,創刊《萬國公報》、《強學報》等刊物,進行變法的宣傳。1896年光緒帝召見他,康上奏摺提出一系列變法主張,進行「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後逃滬轉港赴日,與梁啟超一起拒絕了孫中山等的爭取。後赴加拿大、英國,意圖藉助他力輔助光緒帝掌權未果。後又赴加拿大組織保皇會。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入侵。1905年同盟會成立。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清政府公布憲法大綱,此後不到兩個月光緒帝駕崩,康上書攝政王請殺袁世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政府,康提出「共和體制不能行於中國」提出「虛君共和」。1913年康回國為母奔喪,袁世凱請其去北京,康拒未去,康留上海主編《不忍》雜志,組織孔教會。1917年康為張勛擁護溥儀發布《共和平議》,稱「中國若仍行民主,始於小分裂,漸成大分裂,終至滅亡」。後張勛以失敗告終。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康參孔於曲阜,稱上海反帝運動為「滬亂」、北伐為「粵亂」。1927年臨終前仍向溥儀「上折謝恩」,並稱「以心肝奉至尊,願效墜露輕塵之報」。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響的思想家 ,在 1 9世紀的最後幾年 ,他領導了中國知識界的啟蒙運動。先是 1 895年的「公車上書」 ,其後 ,他以進書和進諫的方式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康有為之前 ,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敢於像康有為那樣把他們改革中國政治體制的建議和設想反復向皇帝提出。在我國歷史上 ,他首次倡導了政治體制上的中西結合 ,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立憲政體 ,並提出了具體的憲政方案 :興民權、設議會、進行選舉和地方自治 ,在堅持儒家傳統和帝制的前提下 ,逐步學習西方的立憲經驗。康有為的立憲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 ,但作為我們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組成部分 ,仍然應當重視。
『拾』 中國近代史中有哪些偉人
1、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聖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曾國藩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他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來維系軍心,培植出一支完全絕對服從於自己的私家軍隊。所以他認為,「用兵者必先自治,而後制敵。」
2、林則徐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林則徐從政40年,歷官13省,是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階級改革派的代表人物。
作為封建官吏,存在「忠君」思想,鎮壓過少數民族起義,但在中華民族面臨淪入半殖民地的緊要關頭,他挺身而出,「置禍福榮辱於度外」,堅決實行禁煙,抵抗外國武裝侵略,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還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展民族工商業。林則徐是中國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3、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
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
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4、蔣介石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蔣介石一生的言論、文電極多,散見於報刊和內部檔案。台灣當局編有他的《全集》、《思想言論總集》等。
離大陸前自撰或署名發表著作有《西安半月記》、《中國之命運》、《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在台出版的言論集有《蔣總統言論匯編》、《先總統蔣公全集》、《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等。
5、左宗棠
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朴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他是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左宗棠著有《楚軍營制》《朴存閣農書》等,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後人又輯有《左宗棠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