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評論人
㈠ 有什麼電子產品方面著名評論人
我感覺這些「著名抄評論人」「磚家」都是吹出來的,或且是某廠家請的「黑」客、水軍等等。
首先你用自己的眼光去評論別人的產品,憑什麼?你算老幾?你能代表多少人的觀點?
有市場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就像臭豆腐一樣,喜歡它的人有、恨它的人也有,你能怎樣?
㈡ 知名評論人又是什麼職業
知名評論人的職業有:獨立評論人、媒體評論人、娛樂評論人、回時尚評論人、答著名時政、影視評論人等!比如:洪波,原IT社區Donews總編輯,著名獨立IT評論人,以犀利的筆鋒、獨到的觀點著名,其博客擁有超過2萬名固定讀者。
㈢ 推薦幾個知名的批評諷刺社會現狀的評論人微博,比如說李敖,國內還有哪個學者
「才氣、勇氣、批判性和玩世氣息」。《南方人物周刊》主編萬靜波這樣評價李敖。
李敖話鋒尖銳,特別伶牙俐齒,堅持自己的信念,在這個時代很難得。很贊成他的一些觀點,觀點獨特。
他博學多才,語出驚人,他不斷給我們另類的思考,我們應該把這些看做一種養料,他的這種不同恰恰是我們要學習的,要欣賞這種不同。
李敖是多面的:熱愛他的人看他是大師;擁護者看他是戰士;受過他幫助的人看他是仗義疏財;輕蔑他的人看他是青皮;畏懼他的人看他是流氓。
狂狷、狡黠和厚黑,顯示出傳統中國流氓文人的鮮明特徵。他因而成為現代流氓社會的主題人物,但他同時也具有知識分子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現代性品質。
他的文章決不流俗,他的見解是獨到的,他做事情充滿創意,做任何事情都有根有據。
他一直就是嬉笑怒罵又談笑風生,風里來雨里去,火中取栗樂此不疲。
李敖把一個人的可能性發揮到一個很難想像的極致,在知識上追求絕頂,在生活中柔情萬種,他言論犀利,但是待人其實非常溫和,彬彬有禮。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多面性,但是每一面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以證據罵人,以口舌開心,是李敖的殺手鐧。
他作為一個孤膽英雄,一個人敢於藐視世界,挑戰世界,不管一切,渾不吝一點不怕。
他是個非常厲害的炒作高手。
李敖是很高明的戰術家和戰略家,他每次的出場都成本最低,收益最高。
㈣ 中國著名的媒體評論人都有哪些
中國能夠上著名二字的媒體評論人,應該梁宏達老師吧。在學生群體中,中國傳媒大學的林白還挺有知名度的。推薦你看看梁老師的節目,不能力求精準,但保管讓你開心,有豁然開朗之感!
㈤ 中國近代史著名人物評價
只評一個人?多少字?而且,1949年至今不叫近代史了啊。。。
錢學森
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
1937年抗戰爆發後,7月28日,國民黨第29軍軍長佟麟閣和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南苑陣地指揮,雙雙殉國.第38師駐南苑官兵全部轉犧牲.
山西忻口血戰中,國民黨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率士兵勇猛殺敵,1937年10月16日,郝夢齡遭到敵人的機槍掃射,倒在血泊中,彌留時仍大呼勇猛殺敵.
1944年5月21日,國民黨第36集團軍總司令李家鈺在率部隊轉移時,被敵人發現,敵數挺機槍向他集中掃射,他胸前中彈像篩子底似的,壯烈犧牲.
1940年5月11日,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在陣地指揮戰斗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最高將領.
嚴復(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時期,嚴復考入了家鄉的船政學堂,接受了廣泛的自然科學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毛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與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譯文簡練,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准。主辦《國聞報》。「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康有為(1858-1927),又名祖詒,字廣夏,號長素(更生),廣東南海人。出身於官宦家庭。幼年受嚴格正統教育。1876年師從朱次琦「經世之學」。1879年(22歲)任職於北京,「乃哀物悼志,以經營天下為志」。1888年趁入京應試之際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改良政治,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為他人所阻而不得上達至帝。後返粵晤今文經學家廖平受啟發,寫成《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書,意圖尊孔子為教主,用孔教名義提出變法主張,以掃除變法的障礙。1894年中日戰爭我國失敗,康聯合各省舉人1300餘人發動「公車上書」,呼請「據和、遷都、練兵、變法」。此後在北京上海分別組織強學會,創刊《萬國公報》、《強學報》等刊物,進行變法的宣傳。1896年光緒帝召見他,康上奏摺提出一系列變法主張,進行「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後逃滬轉港赴日,與梁啟超一起拒絕了孫中山等的爭取。後赴加拿大、英國,意圖藉助他力輔助光緒帝掌權未果。後又赴加拿大組織保皇會。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入侵。1905年同盟會成立。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清政府公布憲法大綱,此後不到兩個月光緒帝駕崩,康上書攝政王請殺袁世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清政府,康提出「共和體制不能行於中國」提出「虛君共和」。1913年康回國為母奔喪,袁世凱請其去北京,康拒未去,康留上海主編《不忍》雜志,組織孔教會。1917年康為張勛擁護溥儀發布《共和平議》,稱「中國若仍行民主,始於小分裂,漸成大分裂,終至滅亡」。後張勛以失敗告終。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康參孔於曲阜,稱上海反帝運動為「滬亂」、北伐為「粵亂」。1927年臨終前仍向溥儀「上折謝恩」,並稱「以心肝奉至尊,願效墜露輕塵之報」。
康有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響的思想家 ,在 1 9世紀的最後幾年 ,他領導了中國知識界的啟蒙運動。先是 1 895年的「公車上書」 ,其後 ,他以進書和進諫的方式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在康有為之前 ,從來沒有一個思想家敢於像康有為那樣把他們改革中國政治體制的建議和設想反復向皇帝提出。在我國歷史上 ,他首次倡導了政治體制上的中西結合 ,最早在中國提出了立憲政體 ,並提出了具體的憲政方案 :興民權、設議會、進行選舉和地方自治 ,在堅持儒家傳統和帝制的前提下 ,逐步學習西方的立憲經驗。康有為的立憲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 ,但作為我們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組成部分 ,仍然應當重視。
㈥ 名人對三十六計著名評論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回—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答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㈦ 求一些著名人士對哈利波特的評論
1、弗吉尼亞福拉姆學院(Ferrum College)教授格里姆斯(Katherine Grimes)
《哈利波特》獨一無二,它同時吸引了兒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對兒童來說,哈利波特就是童話中降服惡龍的王子;對青少年來說,他是真實世界中的少年同學;對成年人而言,他又是戰勝異象、改變世界的典型英雄。
2、紐約時報著名書評家角谷美智子
哈利波特融合了西方古典文學與好萊塢情節,從希臘神話、狄更斯小說、魔戒三部曲與星際大戰電影廣泛取材。她認為,羅琳創作哈利波特系列故事的成就,在於塑造了一個鄰家少年與史詩英雄的結合體,哈利波特就像年輕的亞瑟王、蜘蛛人與星際大戰中的主角天行者路克。
《哈利·波特》是英國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於1997~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學系列小說,共7部。
(7)著名評論人擴展閱讀:
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為主要舞台,描寫的是主人公——年輕的巫師學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前後六年的學習生活和冒險故事;第七本描寫的是哈利·波特在第二次魔法界大戰中在外尋找魂器並消滅伏地魔的故事。
該系列小說被翻譯成73種語言,所有版本的總銷售量超過4.5億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暢銷小說系列。英國版由布魯姆斯伯里出版社出版發行,美國引進後做過部分修正由學者出版社發行,簡體中文版由中國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行,繁體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
㈧ 著名人物評論的摘抄
剛找到的,不容易,喜歡就採納吧。
這是司湯達的
司湯達的墓誌銘:活過、愛過、寫過.司湯達是十九世紀法國傑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一生並不長,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學上起步很晚,三十幾歲才開始發表作品。然而,他卻給人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遺產:數部長篇,數十個短篇或故事,數百萬字的文論、隨筆和散文,游記。 司湯達的本名叫亨利·貝爾。1783年1月23日出生於法國格勒諾布爾市。父親是一個資產者,但卻擁護王權與教會,頭腦里充滿了貴族的觀念。司湯達的家庭教師是一個神甫。這個神甫對他進行嚴格的貴族式教育,禁止他與一般的兒童玩耍。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他母親的外祖父。他母親屬於義大利血統,生性活潑,思想較為自由開放,能夠用義大利文閱讀但丁等人的作品。但她在司湯達七歲時便逝世了。司湯達的外祖父是一個醫生。思想特別開放,是盧梭和伏爾泰的信徒,擁護共和派。司湯達少年時期經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裡閱讀了大量的世界名作。 司湯達的童年,是在法國大革命的疾風暴雨中度過的。 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諾布爾的中心學校上學,那是法國革命時期按照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學校。司湯達在那裡面系統地學習了新思想,新知識,對法國文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779年,他來到巴黎,原來准備投考著名的綜合工藝學校,但為革命的形勢所鼓舞,加入了拿破崙領導的軍隊。1800年,他隨拿破崙率領的大軍到了義大利的米蘭。米蘭人民長期遭受奧地利的統治,視拿破崙的軍隊為救星。他們對法國革命的熱情,他們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對司湯達的影響很深。以後他長期在米蘭居住,寫作,並以米蘭人自居。 從1806年到1814年,司湯達隨拿破崙的軍隊轉戰歐洲大陸。在1812年從莫斯科大撤退時,他擔任後勤軍官。長期的斗爭實踐,使他的共和派的觀點更加堅定,更加憎惡腐朽沒落的封建貴族與教會的黑暗統治。因此,以後他脫下戎裝,投身於文學創作時,他的批判的筆鋒總是指向貴族和教會,便不奇怪了。 1814年拿破崙下台,波旁王朝復辟。資產階級的革命派遭受鎮壓,封建的王公貴族則彈冠相慶。在這種形勢下,司湯達覺得「除了遭受屈辱,再也不能得到什麼」,便離開祖國,僑居義大利的米蘭。在這里,他對義大利的愛國主義人士抱以極大的同情,與爭取民族解放的燒炭黨人來往密切。他的行動,引起了統治義大利的奧地利軍警的注意。當1821年義大利革命失敗,許多愛國者身陷囹圄時,他也被警察當局作為燒炭黨人的同情者而驅逐出境。直到1834年,他被派任為法國駐教皇轄下的奇維塔韋基亞城的領事,才再度回到義大利。 司湯達從1817年開始發表作品。處女作是在義大利完成的,名為《義大利繪畫史》。不久,他首次用司湯達這個筆名,發表了游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從1823年到1825年,他陸續發表了後來收在文論集《拉辛和莎士比亞》中的文章。此後,他轉入小說創作。1827年發表了《阿爾芒斯》,1829年發表了著名短篇《瓦尼娜·瓦尼尼》。他的代表作《紅與黑》於1829年動筆,1830年脫稿。1832年到1842年,是司湯達最困難的時期,經濟拮據,疾病纏身,環境惡劣。但也是他最重要的創作時期。他寫作了長篇小說《呂西安·婁萬》(又名《紅與白》),《巴馬修道院》,長篇自傳《亨利·勃呂拉傳》,還寫了十數篇短篇小說。在1842年3月23日司湯達逝世時,他手頭還有好幾部未完成的手稿。 司湯達是以長篇小說名世的。他的長篇代表作《紅與黑》,傳世一百多年,魅力分毫未減。然而,他的短篇小說也寫得十分精彩。其代表作《瓦尼娜·瓦尼尼》、《艾蕾》(直譯為《卡斯特羅修道院長》)等,寫得生動傳神,膾炙人口,堪稱世界短篇小說花園里的奇葩。它們與梅里美的《馬特奧·法爾戈納》、《塔芒戈》、巴爾扎克的《戈布塞克》一起,標志著法國短篇小說創作的成熟。 本書收錄了司湯達的十三個短篇小說。其中《往事連篇》(直譯為《一個義大利紳士的回憶》)、《箱子與鬼》《米娜·德·旺格爾》、《媚葯》、《菲利貝》等五篇譯自法國瑟伊出版社的《司湯達小說選》,其餘八篇譯自法國伽里瑪出版社的《義大利軼事》,茲按寫作年代逐篇介紹如下: 《往事連篇》於1825—1826在英國《倫敦畫報》連載,1826年,法文譯本或者改寫本在巴黎的不列顛書店與讀者見面,開始時無人知道作者是司湯達。司湯達逝世後,他的表弟柯隆伯在整理他的遺稿時,發現了這篇作品的部分底稿,於是把它收入1854年版的《司湯達小說集》。 這篇小說描寫了在拿破崙的軍隊佔領義大利期間的社會風俗,世態人情。保守的人士聚集在教會的旗幟下,企圖神靈於聖母的保佑,阻止滾滾而來的革命浪潮,而教會勢力則趁機製造奇跡,編造所謂聖母顯靈的謊言,蒙蔽愚昧的人們;年輕人,有理智的人則對教會那一套持反對態度,他們歡迎拿破崙大軍的到來。小說敘述了一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劫持教皇的行動,對亂世英雄有一些精彩的描寫。總之,小說描寫的義大利社會是一個保守的、愚昧的社會,廣大民眾視教皇為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因此,拿破崙大軍在義大利失敗,教皇復辟,掀起復仇運動是勢所必然的事。 《箱子與鬼》寫於1829年底。這一年聖誕節司湯達曾把它讀給梅里美聽。這篇小說通過一個警察局長利用權勢,霸佔民女,活活拆散一對戀人的故事,向讀者揭露了西班牙復辟勢力的兇殘與霸道。作為這種惡勢力的對立面,兩個戀人的純潔、善良,為了愛情不惜拋灑熱血的情節,極具動人心魄的力量。 《媚葯》寫於1830年1月,同年6月發表於《巴黎評論》。司湯達自稱寫這篇作品是為了「治療頭痛,散心」。而且他承認參考了十七世紀法國作家斯卡龍的一起作品。他說:「每個時代的調味汁不同。我不過把1660的調味汁換成1830年的罷了。」這篇作品描寫的是一個西班牙少婦鬼迷心竅,拋棄富裕但年老的丈夫。與一個跑江湖的馬戲演員私奔,上當受騙仍不變心的故事。也許這確是一起消遣之作,思想平平,但在創作手法上有獨到之處,尤其是開頭與結尾受人稱道。開頭描寫的時間、地點、氛圍與情節十分協調,很能抓住讀者;結尾言簡意深,給人以想像的餘地。 《米娜·德·旺格爾》寫於1829年12月至1830年1月間。其後又幾經修改。但司湯達生前未拿出發表。直到他死後十一年巴黎的《兩世界評論》才將它刊發。在司湯達的作其中,這是少有的描寫德國人的作品之一。米娜·德·旺格爾出身於德國大貴族家庭。她父親因厭惡非正義的征戰,受到宮廷的監視,最終憂郁而死。她為了追求自身的幸福,離鄉去國,來到巴黎,墮入了愛河。為了達到目的,這個愛幻想的德國姑娘不惜紆尊降貴,喬裝改扮,來到她私下熱戀的人家裡做女傭,不料因高興過度,吐露了秘密,釀成悲劇,最後以身殉情。司湯達通過這個哀惋曲折的愛情故事,展示了德國人與法國人性格上的差異以及對待愛情的不同態度。小說的女主人公米娜·德·旺格爾在作者的人物畫廊里,是一個有血有肉,光彩奪目的人物。 《菲利貝》成於何時,專家們尚未得出定論。有人認為是在1827年至1830年間。也有人認為是在1839年。但法國文學史家克魯才分析了菲利貝與《紅與白》中的主人公呂西安的性格特徵,覺得兩者相近,便認為它成於1835年至1839年間。嚴格地說,這篇東西也許夠不上短篇小說,只能算一個短故事,也有點像中國的筆記小說。內容也確如副標題,是一位膏粱子弟的幾個生活片斷,如經商、戀愛、搬家等,寫得比較粗放。在司湯達的短篇創作園地里,它也許只能算一根小草,但對於我們全面了解司湯達的創作,終究是有益的,因此我們也把它收進集子。 在收入《義大利軼事》的八個短篇里,除了《瓦尼娜·瓦尼尼》成於1829年以外,其餘的都寫於1833年以後。關於這些小說,有些情況需略作介紹。 1833年,司湯達再次來到義大利後,在一個朋友家的藏書室里,發現了一批「古代的手稿」。這些手稿真實地記錄了義大利十六、十七世紀的一些重大的「社會新聞」。司湯達在閱讀之後,大感興趣,認為它們是「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義大利歷史的有益補充」;它們描繪了「孕育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一代天才的風土人情」,便花重金購得抄錄權,請人仔細抄錄了某些篇章,保留在身邊,反復閱讀,並以部分翻譯加部分創作的手法,將這些手稿改寫成短篇小說。他在世時,選出《艾蕾》、《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或譯作《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桑西一家》三篇結集出版。在他去世十二年後,他表弟整理了他的脾氣據此改寫的短篇小說,並加上描寫義大利人愛情故事的《瓦妮娜·瓦尼尼》,結成一集,取名為《義大利軼事》出版。 1829年發表的《瓦妮娜·瓦尼尼》,是一起短篇傑作。它通過燒炭黨人彼埃特羅與羅馬貴族小姐瓦妮娜的愛情,歌頌了義大利的民族解放運動,歌頌了為民族解放而獻身的燒炭黨人。瓦妮娜是個傾國傾城的美女。她雖然出身於閥閱世家,但視富貴如浮雲,心甘情願地追求一個出身低微,身負重傷,又被官方通緝的逃犯。為了愛情,她甘願舍棄一切,甚至不惜自己的名聲。但為了得到彼埃特羅的愛,她竟然告密出賣了彼埃特羅手下的戰士,破壞了他們的起義。她當初愛上彼埃特羅,是欽佩他為民族解放奮斗的大無謂精神。但由於私心的支配,她的愛情到頭來變成了正義事業的阻力。 作為她的對立面,彼埃特羅表現了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他愛瓦妮娜,愛她勝過愛自己的生命。但是當他必須在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幸福之間作出選擇時,他放棄了後者。為了民族解放他甘於吃苦,當他手下的戰士被捕,起義失敗後,他毅然投案自首,以免被人疑為叛徒。當他得知是自己的心上人告的密後,他憤怒地拒絕了她的解救,與她斷絕了情緣。他的凜然正氣和非凡的人格力量使他成為文學史上一個光彩奪目的愛國者形象。 《岸邊的聖方濟各教堂》是一起描寫「義大利激情」的小說,教皇的侄媳康波巴索王妃表面冷漠、清高,謹守婦道,實際上充滿了不可抑制的情慾。她與法國駐教廷的使館隨員,法國攝政王的私生子暗通款曲。但她一心要獨享情夫的情愛,一旦得知他移情別處,便與教會的野心家勾結,派人暗殺了情夫。司湯達在描寫這對青年的情愛波折時,附帶了幾筆,便把當時教會任人唯親,編織裙帶關系,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互作私人交易的丑惡事實揭露無遺。 《維多利婭·阿柯朗波尼》寫的是宮廷貴族為情愛和利益進行的兩次陰謀仇殺。小說是以記敘「社會新聞」的筆調寫的。盡管案情十分曲折,解決案件的方式驚心動魄,但最精彩的還是關於初為紅衣主教,後為教皇西利斯圖斯五世的蒙太托的描寫。菲利克斯是蒙太托的外甥和養子。紅衣主教視他為掌上明殊。然而,他在聽到養子被人暗殺的消息後「面不改色」,一點兒沒有震驚的表現。第二天梵蒂岡召開紅衣主教會,人們認為他不會到場,誰知他和往常一樣,第一批到會,而且在教皇本人流淚安慰他時,他也和平常一樣,十分平靜,並且要求聖上不要下令調查案情,說他已寬恕了殺手。他的這些表現,贏得了教皇和其他人的好感。大家都說他是一個了不起的教士。此後不久,他當選為教皇(他在外甥死後的表現無疑為他當選脾氣了道路),臉立刻變了,逼得涉嫌與他外甥謀殺案有關的人逃離羅馬。他的種種表現,活脫脫表現了一個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往上爬的高級教士的偽善心靈。 《桑西一家》以哀怨動人的筆調寫了貝阿特麗絲及其一家的不幸遭遇。她是個美麗的少女,正值如花似玉的年齡,本該充分享受父母的憐愛。誰知她父親是只衣冠禽獸,想方設法虐待她,糟蹋她。她忍無可忍,與繼母一起,叫人殺死了這個淫棍。這件殺人案事出有因,理當得到法官的同情,然而教會的裁判機構卻不顧天理人情,判決這位少女及其一家人死刑。作者在這里對司法的不公正表達了強烈的義憤,對不幸的少女表示深切的哀憐。 《帕利亞諾公爵夫人》敘述了一起貴族家庭常有的事情:女主人與年輕的男侍從偷情。司湯達沒有過多地描寫偷情的場面,倒是對處理這件事情的過程作了詳細的描寫,更費了不少筆墨,對教廷內部你死我活的斗爭,作了逼真的展現。兩個偷情者當然被處死了。甚至連腹中的胎兒都不放過。封建大家族裡,這種慘無人道的私刑制度令人觸目驚心。 《艾蕾》是一出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貴族小姐艾蕾與「強盜」尤拉相愛,遭到父兄的極力反對。不幸在一次戰斗中,她的兄弟死於尤拉刀下。傷心欲絕的父母為斬斷她與尤拉的情絲,把她送進修道院;而尤拉攻打修道院失敗,為了逃避追究,遠走他鄉,失去了聯系。在與情人生離死別,身處惡劣環境,十分痛苦的情況下,艾蕾自甘墮落,先花費重金賄賂,當上了修道院長,後失身於道貌岸然的主教。最後,因懷孕事發,被判重刑。當她聽說尤拉率人前來解救她的消息時,留下一封長信,自殺身亡。這篇名作通過艾蕾這個大家閨秀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的門第觀念是扼殺青年人幸福的兇手;偽善的教會,修道院是使人墮落的根源。 《血染風情》(直譯為《寵愛過度反害人》)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兩篇的題材有類似之處。雖然故事發生的年代不同,一起是1585年前後,一起是1740年前後,但兩篇小說都寫出了封建制度的慘無人道,和貴族修道院的黑幕。那些多子女的貴族家庭為了保證家庭的財產不致分散,往往只把財產傳給長子,對於其餘的兒子只給一定的生活費,對於女兒則一律趕出家門。或者嫁出去換一筆財產,或者把她們送進專門為這些人開辦的貴族修女院。進了修女院則等於進了墳墓,與外面的一切聯系都要切斷。正如《血染風情》里修女說的:「父母把我們送進修道院,家庭財產都被兄弟霸佔,我們被關在這座活人的墳墓里,沒有第二條生路。」但是少女們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甘心犧牲自己的青春、愛情、幸福,想方設法與外面的情人幽會。然而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便要被視為瀆聖罪,輕則打入地牢,終身監禁,重則處死。《血染風情》和《蘇奧拉·斯科拉蒂卡》寫的就是貴族修女們的生活,她們對幸福的嚮往和對命運的抗爭。對受社會與家庭迫害的修女,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對她們英勇反抗,追求幸福與自由的行動則予以熱情的歌頌,把這些「淳樸而富於感情的人」稱為「現代文明的先驅」。《紅與黑》靈魂的哲學詩於連是19世紀歐洲文學中一系列反叛資本主義社會的英雄人物的"始祖"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19世紀卓越的政治小說現代小說之父的經典著作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被英國小說家毛姆認為是真正的傑作的文學書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詞。小說發表後,當時的社會流傳"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的諺語,而本書則被許多國家列為禁書。《紅與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遠遠超出了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層次。它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說"、"心理小說"的先河。後來者競相仿效這種"司湯達文體",使小說創作"向內轉",發展到重心理刻畫、重情緒抒發的現代形態。人們因此稱司湯達為"現代小說之父"。《紅與黑》在今天仍被公認為歐洲文學皇冠上一枚最為璀璨精緻的藝術寶石,是文學史上描寫政治黑暗最經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來,被譯成多種文字廣為流傳,並被多次改編為戲劇、電影。司湯達的墓誌銘:活過、愛過、寫過.
㈨ 著名時事評論員 東北人
梁宏達
㈩ 外國著名人物對中國的評價
中國,那是一個沉睡的抄巨人,別弄醒它!因為它一醒來就會震動世界。
————〖拿破崙〗法國皇帝
我們不能象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哲學家們在那裡發現了一個新的道德與物質的世界。
————〖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大師
中國人已經注意到他們文化的優越性,他們本身是用兩隻眼睛來理解所有事物的,歐洲人卻只是單眼為主,他們除自己之外,根本看不見世界上還有其他的民族。
————〖喬安·巴羅勞斯〗葡萄牙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