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全國著名陵墓

全國著名陵墓

發布時間: 2020-12-16 07:49:14

① 中國古代比較著名的陵寢

樓主,我想更正一下,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著名的昭陵六駿就位於次。漢武帝的陵內墓叫茂陵容。明十三陵,秦始皇陵,唐:全陵分布在陝西省關中的6個縣內,自西而東為:乾縣的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唐僖宗靖陵,禮泉縣的唐太宗昭陵、唐肅宗建陵,涇陽縣的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貞陵,三原縣的唐高祖獻陵、唐敬宗庄陵、唐武宗端陵、富平縣的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順宗豐陵、唐文宗章陵、唐懿宗簡陵、蒲城縣的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唐憲宗景陵、唐文宗光陵。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清:河北清西陵、清東陵,泰陵。

② 中國的著名古墓

比較出名的有以下幾個:

1。秦始皇陵 - 中國最早的皇帝陵墓,特別是為配葬所用的陶制兵馬內佣有中容國的世界奇觀之稱。

2。唐朝的乾陵 - 主要出名於乾陵的無字碑,打破了皇帝愛為自己蓋棺定論的習慣。而且最特別的是唐朝滅亡後叛軍試圖盜墓,幾十萬人挖了數月卻從來不能把墓穴挖開。

3。明朝的十三陵

另外,古代皇室和王室指的是同一個意思,都是代表與統治者相關的意思。

4。西夏皇陵 - 因為外形有點象金字塔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

③ 中國被發掘的著名的古墓有哪些

被發掘的抄陵墓:春秋戰國墓:河南上蔡縣蔡國墓(部分被盜,國家組織發掘,2000年左右)。。。。漢墓:馬王堆漢墓(辛追和其兒子的墓國家組織發覺,利蒼墓被盜1976年)。。。。曹操墓(被盜後國家組織發掘2009年)曹植墓,文革期間,國家組織發掘。。。唐代,唐太宗的乾陵,被盜,五代十國期間。。。宋,基本全被盜,陵墓毀壞嚴重。。。。明:朱元璋孝陵(可能被盜)、萬曆定陵(58年國家組織發掘),明十三陵其他完好未發掘。。清:三處陵墓群,只有清東陵被盜,而且除順治的陵墓外全部被盜,盜墓者軍閥孫殿英1928年。。。另外還有很多不知名墓主人的墓,建議你看看探索發現。

④ 著名的皇陵有哪些

秦 始 皇 陵(中國)

西漢文學家劉向說:「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就其所處時
代而論,劉向所經歷的世面實在不能算多。不過,秦始皇陵卻果真如他所言,
在整個封建時代大大小小的墳丘中拔了頭籌,無論是陵冢高度、陵園規模,
①甚至地宮 的豪侈程度,都確確實實地是空前絕後了。

如今古墓已成蒼嶺,氣勢猶存地盤踞在陝西省臨潼縣驪山北麓。驪山又
名麗山,「其陰多金,其陽多玉」,風景優美,素有「綉嶺」之稱,秦始皇
貪慕麗山的美名,故長眠於此,連墳墓都號「驪山」。驪山墓面朝渭水,背
依驪山,佔地總面積約63·7平方千米,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果然是「千
古一帝」的風范。

驪山墓始建於公元前227年,當時秦始皇還未成為始皇帝。他姓嬴名政,
是個剛剛繼承其父(秦莊襄王)王位的13歲的少年君主。從公元前230年到
公元前221年,大約十年的時間里,嬴政在他先世開創的霸業基礎上,兼並
六國,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近300年的割據混戰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
個空前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志得意滿的嬴政自認德兼三
皇,功過五帝,自稱「皇帝」,又幻想皇權永固,可以二世、三世以至無窮
地萬代相傳,故自稱「始皇帝」。

秦始皇是一個有為的封建君主,在他的統治下,大秦王朝迅速發展壯大
起來,然而比這速度更快的,則是秦始皇不斷膨脹的奢欲。他無休止地役使
天下人民,開疆拓土,修建長城,發動大規模的戰爭,疲病不堪的人民哀號
呻吟,他置若罔聞,又大舉營造阿房宮,並征發刑徒70萬人去繼續修建驪山
墓。這一切,既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又大大損耗了秦國的國力,成為他
自促秦朝滅亡的禍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出巡途中,終年53歲,
這時驪山墓猶未竣工。

驪山墓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皇陵,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帝王埋葬
規制和陵園布局的先例。從秦始皇陵開始,不僅堆土成冢,而且建築豪華的
陵園和寢殿,這是與君主專制和皇權獨尊相適應的。

古人講「視死如生」。秦始皇陵的規制就是仿照咸陽都城的規制,分內
外兩城,呈南北狹長的「回」字形。內城周長2 520米,外城周長 6 294米,
城四角設有警衛的角樓,內外城東、西、南、北四面各設城門。陵冢坐落於
陵園西南,是完全依靠人工用純凈的黃土夯築而成的四稜台形土丘,有些像
埃及金字塔截去上半部分尖錐的樣子。陵冢高120米,周長2177米,上面遍
植草本以像山嶺。高大的陵冢雖然歷經2 0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人為破壞,
已降至76米,但仍冠歷代帝王陵墓之首。

陵冢下據推測是巨大的豎穴式土坑,雖未經發掘,不能知道地宮的真面
貌,不過,從《史記》記載還可略知一二,而這已足夠令人吃驚的了。至高
無上的皇權,極端的專制,無休止的奢欲,對長生不死的妄想和對死亡的恐
懼在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身上奇妙地結合著,使他的行為充滿了愚妄和荒誕的
色彩。他一面聽信齊人徐市(f¨扶)!海上有仙山!的鬼話,派他率幾千童男
童女入海求取不死葯;另一方面費盡心力地為自己造陵墓。他把自己在人間
的享受盡數搬到了地宮。地宮就是咸陽宮在地下的縮影。它掘地極深,用紋


地宮:放置棺槨和隨葬品的地下室。
石砌築,以堵絕地下的泉流,並塗上「丹漆」以防潮;東西南北四面有結構
宏大,布局奇特的墓道相通。槨室灌入銅液,可謂固若金湯。地宮內部構造
極為復雜、陳設更盡侈麗;裡面建有豪華的宮殿,設有百官的牌位,奇珍異
寶不可勝數;墓室頂部排列著日月星辰的圖形,底部灌注水銀象徵江河大海,
機械轉動,這九泉之下的銀河就能流動;還有黃金製成的大雁與野鴨翔空弋
水,又有人魚脂肪做成的蠟燭,可以長明不息。這一切都強烈地昭示著「長
生」。然而不死葯自然沒能求來,盡管神勇的始皇帝曾御駕親征,到海上用
連弩射殺了據說阻擋求葯行程的大魚。始皇厭惡說「死」,百官不敢言死,
但死亡終究要來。地宮再怎樣繁華,再怎樣酷似人間,也不能讓棺木中的屍
骨起死回生了。可憐秦始皇還令工匠特製會自動放箭的弓弩,來保衛這於生
命一無用處的墳墓;更可嘆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將始皇後宮中未生兒
子的嬪妃全部殉葬之後,又將工匠全部活埋在這座大墓的中門和外門之間,
以永保地宮的安全。根據近年來的考古材料,地宮仍然完好無損,拋開秦始
皇不言,這對於秦代文明的保存和研究來說倒確是一樁幸事。

陵園的中心部分是寢殿,它位於內城的西北部,裡面放置死者生前的衣
冠,供靈魂起居之用,這反映了秦始皇死後仍要統治天下,駕馭群臣的痴心
妄想,這種富有代表性的想法付諸實踐便開創了古代帝陵建築寢殿的先例。
從今日的殘磚斷瓦、土石遺跡尚能想像出當年宮殿建築的豪華壯觀。陵西側
緊靠內城西牆是守陵人和侍奉宮人的住處,此外還有車馬坑、馬廄坑和珍禽
異獸坑,完全是帝王生前的排場。

近年來,始皇陵周圍陸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兩乘彩繪銅車馬,這
是我國考古史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體形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銅質車
馬。銅車馬俑大約是真車真馬真人的一半,挽具齊全,裝飾華麗,造型生動,
製作精巧,色彩鮮艷,是極珍貴的青銅藝術品。

最能反映始皇陵豪華和宏偉的還是陵園東門外的兵馬俑從葬坑。三座兵
馬俑坑共出土陶制兵俑上萬件,戰馬600餘匹,戰車120餘乘,形象地再現
了秦始皇威震宇內,削平群雄的強大軍容。如今這座地下文物寶庫又重見天
日,成為秦代陶瓷藝術和金屬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的見證,並被稱譽為「世
界第八奇跡」,這恐怕是始皇當年始料不及的。

更讓始皇絕對意料不到的是秦始皇陵的開放。這座地下帝國於1961年被
我國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整的秦始皇陵作為中
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象徵,聞名世界,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人來此
領略絢麗多姿的秦代文明的風采。

唐太宗昭陵(中國)

與秦漢時期不同,唐代皇帝的陵寢大部分沿用魏晉和南朝流行的辦法:
在天然山峰的中部開鑿墓室,不起土堆,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而兀峰挺拔、
上摩雲霄,相形之下,再高大的陵冢——如秦始皇陵——氣勢上也自遜了一
籌。開創唐代帝王依山為陵先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22千米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
18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
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亘及平野。照陵的玄宮(即墓穴)就鑿建於九
嵕山南坡的山腰間,陵園方圓60千米,就氣勢之壯觀雄偉而言,可以說是空
前的了。

昭陵從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後死後開始營建,直到貞觀二十三年
李世民入葬方告完成,歷時達13年。唐太宗生前曾宣揚儉約薄葬,這不過是
怕掘墓之徒眼熱光顧,難保骸骨安寧。事實上昭陵建制十分奢華,據文獻記
載,昭陵玄宮高懸,墓道至墓室深250米。墓道前後有五重石門,墓室宏偉
富麗,與陽間的宮殿無異。中室為正寢,東西廂房中擺放著石床,床上石函
的鐵匣里全部是前代的書畫,其中就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
真跡,這是太宗之子高宗謹遵父命陪葬的。墓門外沿山腰還建有許多木構的
房舍游殿,供唐太宗的靈魂游樂,裡面還有宮人小心侍奉如常(唐太宗是中
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然而對這種荒謬事也未能免俗)。由於玄宮
前面山勢陡峭,來往不便,又順山旁架設棧道,懸絕百仞,左右盤旋,繞山
300米,才到達墓門。後來為了保護陵寢安全,又將棧道全部拆除,與外界
隔絕。盡管如此,仍不能免去被盜掘的命運。不過今天的遊人卻只能遠遠望
山興嘆,無法到得跟前。

昭陵陵山四周圍繞垣牆,牆四隅建有角樓,牆正中各開一門,南曰「朱
雀」,北曰「玄武」,東曰「青龍」,西曰「白虎」。陵園的主要建築是獻
殿(上宮)和寢宮(下宮)。獻殿位於朱雀門內,正對山陵,是上陵朝拜和
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寢宮建在陵山牆外的西南角,是供唐太宗靈魂起居的
場所,守陵官員和日常侍奉人員也住在這里。當年的這些華麗房舍如今只剩
殘磚斷瓦,衰草黃土了。

昭陵主峰迤邐而南,范圍極為廣泛,占田約30萬畝,有 107座功臣貴戚
陪葬墓,這種籠絡臣僚的手段乃襲自西漢,而陪葬墓數目之多,卻是歷代帝
王陵寢之冠。這龐大的陪葬墓群呈扇形列置在主陵兩側,益發襯托出昭陵至
高無上的氣概。陪葬者除了皇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他們是李世民父子
統一中國,創設大唐帝國的重要人物,此外,還有些少數民族首領也有幸陪
葬。

石刻藝術是昭陵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昭陵更為後世重視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是史所罕見的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宇內安定,四方順服,出現了歷
來為史家所艷稱的「貞觀之治」(太宗年號「貞觀」)。隨著生產力的恢復
發展,文化藝術也日漸繁榮,故而昭陵石刻,如重要陪葬者的碑碣,六駿浮
雕,蕃酋石刻像等技藝精湛,精美非凡,更兼高大雄偉,與高聳的山陵渾然
一體,和諧中顯出蓬勃昂揚的風貌。
昭陵玄武門外原來列置 14個少數民族首領的雕像,象徵貞觀年間諸賓王歸
順唐朝,向唐太宗朝聖的情形,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系的寫照。這些石
像高8尺,座高3尺,栩栩如生,極為壯觀,可惜清乾隆以後大多被毀,現
在僅存兩座了。

如果把昭陵比作一頂美侖美奐的皇冠,那麼昭陵六駿浮雕就是上面最耀
眼的一顆寶石。這些浮雕原來置放在玄武門內東西兩廡,與歷代一些帝陵陳
陳相因的一般性的石人石馬布局不同;這是唐太宗為了紀念他開國的武功所
立。六駿是他當年馳騁戰場所騎的六匹戰馬,名字分別為颯露紫、拳毛■、
白蹄烏、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相傳六駿諸形出於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
手,由技藝高超的名匠依照圖形一一刻在青石屏上,每件石屏刻一匹馬。石
屏高約1.5米,寬近2米,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題的四言贊美詩,
由唐代大書法家歐陽洵書寫,不過,如今字跡已無從辨認了。這一組石刻表
現的六駿情態各異,姿態生動,神韻充沛,造型優美雄駿,手法渾厚簡潔,
飽滿圓潤,堪稱稀世珍品,而唐朝的一代雄風也盡現於此;更絕的是六駿中
有四駿身上中箭,魯迅先生曾稱贊說:「漢人墓前石獸多半羊、虎、天祿、
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其手法簡直前無古人。」大概
由於六駿的戰斗經歷,再加上石雕藝術的魅力,這組浮雕在民間的傳說中充
滿了神奇的色彩。據說安史之亂時,唐軍和安祿山手下將領崔乾祐在潼關展
開大戰。戰斗中,叛軍的一隊白旗軍沖殺悍勇,攻勢凌厲,唐軍一時難以招
架,眼看要敗下陣來。突然黃旗招展,不知從何處殺出一隊人馬沖向白旗軍。
兩個回合的惡戰下來,黃旗軍殺得賊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因寡不敵眾,
被白旗軍團團圍在核心,難以突圍。就在這危急之時,忽然陰雲四起,狂風
大作,飛沙走石,轉眼間黃旗軍蹤影全無,驚得叛軍呆若木雞,倉皇倒退了
幾十里。後來,昭陵的守陵官員奏報朝廷說,潼關大戰那天,昭陵前的石人
石馬個個汗濕欲滴。人們紛紛傳說:那隊勇猛神奇的黃旗軍就是這些石人石
馬組成的。

19世紀後期,「六駿」中的一匹馬曾被歐洲人摹繪成圖,收進《世界名
馬圖》里。以後凡各國出版的有關中國的美術書,插圖中總少不了「六駿」
的英姿。1914年,美國文化侵略分子勾結陝西軍閥,把「六駿」全部打碎,
並盜去其中的「颯露紫」和「拳毛■」,現陳列在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餘四駿被復原、被盜之兩駿也被復制,存放在陝西
省博物館。

昭陵及其陪葬墓是中國初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1961年,國務院公布
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在陪葬墓中的李勣墓建立了「昭陵博物
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300多件珍貴文物就陳列於館中,供絡繹不絕的游
人欣賞。

明太祖孝陵(中國)

《紅樓夢》里的妙玉特別激賞宋朝詩人范成大的兩句詩:「縱有千年鐵
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是說人的壽命無論怎樣長久,也終究要死。土饅
頭是墳的俗稱,因圓形的墳,看去恰如饅頭。不過在帝陵中,這種饅頭墳直
到明代才出現,秦漢唐宋時期的帝陵都是方形的,圓形墳是明太祖朱元璋因
地制宜的創舉。因為南方多雨,陵墓作圓形,可使雨水下流,不致浸濕墓穴,
由此可見這位朱皇帝不泥守傳統、立足實際的革新精神。

朱元璋選陵址的辦法也頗有新意。他登基後,曾向劉基、徐達、常遇春、
湯和征詢陵址的意見,並約定時間召集這四人磋商,連朱元璋共五人,各自
先用紙條將陵址寫好,到時從各自的袖筒中掏出來一對,結果不約而同地寫
著同一地點。這不免讓人想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周瑜二人手掌上的「火」
字,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被普遍看好的陵址就是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的靈谷
寺舊址。紫金山最初叫「金陵山」,楚懷王滅越後,曾在這里掘地埋金,以
鎮「王氣」。它三峰井峙,氣勢雄偉,自六朝以來,就流傳有「鍾阜龍盤,
石城虎踞」的詩句,故有「虎踞龍盤」之說。獨龍阜北依紫金山主峰,阜高
150米,泉壑幽深,紫氣蒸騰,雲氣山色,朝夕多變,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陵址一經選定,朱元璋就把原址上的靈谷寺遷到紫金山東麓,讓地給自己建
陵。

洪武 14年(1381年)朱元璋開始營建孝陵,翌年馬皇後去世,就安葬
在這個墓里。第三年孝陵全部竣工。時隔 15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
終年70歲,與馬皇後合葬孝陵。

孝陵周長約30千米,規模宏大,由南向北,縱深達2.6千米,是一組排
列有序、相對集中的木構建築群。最前面是下馬坊,碑刻「諸司官員下馬」
六個大字,這是陵寢威嚴的標志,輕忽不得,否則就得問個大不敬罪。下馬
坊東有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所立的「禁約碑」,碑文洋洋數百字,是保護陵園
和謁陵的有關規章制度。禁約碑東北約500米處是孝陵大紅門,門上原有重
檐黃色琉璃瓦頂,今只剩下門洞。過大紅門是四方城,這里原是一座碑亭,
現在只剩下四周圍牆。城內原有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為他父皇所
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一通,滿碑全是對朱元璋的頌揚之辭。

四方城略北過御河橋是平坦寬闊的孝陵神通,兩側排列有 12對石像生
①,包括文臣武將各四尊,華表2座,石獸24隻,綿亘排列達10千米之長,
象徵朱元璋生前擁有的儀仗和侍衛,可以說是「死要威風」。這些石刻比唐
宋帝陵的石雕體態更顯壯觀,石刻技法簡朴,形態雖稍嫌呆滯,但具有靜謐
肅穆之感,是明初石雕藝術的代表。

孝陵的神道非常獨特,由華表開始北拐,呈月牙形,半抱一座名曰「孫
陵崗」的小山。崗上有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陵墓。神道轉彎在帝王陵寢中是
不多見的。據載,當年建陵時,曾有人建議將孫權墓遷走,但朱元璋說:「孫
權也是條好漢子,留為門主。」未予批准,於是神道只好繞行而過。比起同
世之雄曹操「生了當如孫仲謀」(仲謀是孫權的字)的喟嘆,孫權——倘若
他地下有知的話——想必會更加感激千載之後這位開國之君的惺惺相惜:成

①石像生:帝王陵墓神道兩側排列的石人石獸雕像的總稱。
全了他的「入土為安」。
神道盡頭,過欞星門遺址就是孝陵的正門,門上嵌有「明孝陵」青石門
額一塊。正門之後是中門,原來的建築已經毀壞。清同治四年(1865年)在
中門台基上修建了一座碑亭,裡面矗立著五通石碑,中間一通上刻清康熙皇
帝的題字,康熙六次南巡,曾五次親謁明孝陵,這塊「治隆唐宋」碑是他1699
年第三次南巡時所題。其他四碑也都刻有清代皇帝的題字,其中有乾隆皇帝
1751年南巡時所題刻的詩句,詩中對明太祖打下一片大好江山,而後世子孫
卻無法守成十分感慨。

碑亭後面是獻殿,這是陵園最突出的建築,原有45間塗龍滾柱的殿屋,
規模十分宏大。這也是朱元璋對陵寢制度的重大改革,他取消了秦漢唐宋時
期陵園中供帝王靈魂起居的下宮建築,並相應取消了陵寢中留居宮女以侍奉
亡靈起居的制度,而保留並擴展了供謁拜祭典的上宮建築,從而更加註重朝
拜祭祀的儀式排場。這既說明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陵寢中原始迷信的方式
不能不逐漸廢止,也反映出了朱元璋為推崇皇權,鞏固統治而借祭祀大作文
章的良苦用心。

然而,再盛大的祭祀也保不住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清軍入關之際,孝
陵獻殿全部被毀,只剩下遍布刀傷的台基和柱礎。清朝占據中原後,為安撫
人心,曾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殘存的台基上重建了一個座獻殿,但只
①面闊3間,與須彌座 式的台基相比,寒傖而落魄。解放後,人民政府曾進一
步修整和裝飾了重建的獻殿,部分建築已恢復了昔日的盛容。

陵園最後部分是寶城,寶城是陵墓前的一圈圍牆。寶城上建有明樓,這
是陵園內最高的建築物。寶城和明樓也是朱元璋的創舉。寶城內的巨大土丘
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合葬地,上面條石篆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
關於孝陵地宮的情況,未經發掘,不得而知,不過從陵園地面建築的豪
華宏偉來看,地宮必然是奢侈宏麗,縱然史家一再粉飾,標榜節儉,也難以
令人相信。

朱元璋雖然在後人的畫像里厚唇長顎,十分不堪;安徽的花鼓戲也對這
位皇帝充滿了諷刺怨恨,但他能由一介農夫成為一朝開國之君,確有他過人
之處。而他對陵寢制度的改革,也為後世垂範。明十三陵及清東陵、西陵在
規制上就是基本沿襲孝陵,只是規模更為宏大而已。

明太祖孝陵也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起重新對外開放。

那高大精美的建築和形勝天然的景色令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流連忘返。

①須彌座:又名「金剛座」,系佛像底座,又為我國傳統建築的一種台基,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有凸凹
線腳和紋飾。
清 東 陵(中國)

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的昌瑞山下,西距北京市區125千米,是
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陵墓區。陵區南北長125千米,東西寬26千米,總面積
為2 500平方千米。整個陵區以昌瑞山頂的明代長城為界劃分為兩部分:長
城以南為「前圈」,周圍修砌了近40華里的風水牆,是陵墓建築區;長城以
北為「後龍」,是風水禁地。

東陵北靠昌瑞山,東依婉蜒起伏的鷹飛倒仰山,西傍高聳入雲的黃花山,
南抵宛若倒扣金鍾的金星山。更南為天台、煙墩兩山對峙,形成一個險峻的
陵口,名叫興隆口,整個陵區之水匯集於此,水深流急,常有鯉魚躍出水面,
根據「鯉魚躍龍門」之說,興隆口又叫龍門口。整個陵區環境千山萬壑,回
環朝拱,重巒如涌,綿亘不絕,真是一塊風水寶地。據說這是由清世祖順治
親自相中御定的。清入關後,有一次順治皇帝出外狩獵,縱馬揚鞭,偶然來
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但見山川壯美,景物天成,不由龍顏大悅。他翻身
下馬,虔誠禱告了一番,然後將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輕輕取下,小
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靜默片刻,莊重地向身旁斂聲屏氣的群臣宣布:「此山
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少停,又說;「鞢(扳指)落處定為穴。」群臣
凜遵,趕緊在草叢中細細尋覓,終於找到了那枚扳指。於是,在扳指停落的
地方打樁作記,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陵墓區就此開辟了。

東陵始建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圈內有帝陵5座,皇後陵4座,妃
嬪陵5座;葬有5個皇帝,15個皇後,13個皇貴妃,6個貴妃,31個妃,18
個嬪,22個貴人,16個常在,9個答應,4個福晉,l7個格格,1個阿哥,
共157人。

東陵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更為成熟,其體系完整,布局嚴謹,規模宏
大,整齊劃一。東陵以昌瑞山主峰腳下的順治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
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豐皇帝的定陵。整個
陵區由大小不等的200多座單體建築組成。皇帝皇後的陵寢均為黃琉璃瓦蓋
頂,按從南到北的順序,一般都由石牌坊、大紅門,至德神功碑樓、石像生、
龍鳳門、神道石橋、神道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西
配殿、琉璃門、二柱門、石王供、方城、寶城、明樓、寶頂等大小建築組成。
帝陵較後陵規模宏大。陵園規制基本沿襲明代,只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
規模比明十三陵大,布局也更繁復。陵區外圍還有10多座陵寢,那是王爺、
皇子、公主、保姆、勛臣等人的葬處,其規制與妃園寢相似,均用綠色琉璃
瓦覆頂。這些古建築群和石雕珍品,既是封建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
物證,又是我國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

孝陵作為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的石碑坊是進入陵區的第一個建
築物。它是五門六柱十一樓的仿木建築,高13米,寬32米,全部採用青白
石料。上面有「雲龍戲珠」、「蔓草奇獸」、「雙獅滾球」以及各種旋子大
點金的彩繪紋飾,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的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

緊靠石碑坊是大紅門,孝陵的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東陵的門戶,門前
有兩塊下馬石碑,顯示出皇陵的威嚴。

神功聖德碑樓高大雄偉,樓內屹立著巨大的石碑,碑身陰刻著滿漢兩種
文字,記述帝王一生的業績。東陵內只有順治孝陵、康熙景陵和乾隆裕陵有
神功聖德碑,康熙的景陵甚至立了雙碑。這些皇帝在位時,文治武功都很出
色。而到了道光皇帝年間,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了掩蓋戰敗,五口通
商的醜事,道光皇帝故作自謙地說:自己治理國家的成就,無法與列祖列宗
相提並論。就此把失去國土之恥輕輕放過。他同時下了一道手諭,自本朝始,
不再興建神功聖德碑。所以從此不再為這些喪權辱國的帝王樹碑立傳了。

東陵各帝陵(除同治惠陵外)的神道兩側,都井然有序地排列著數對石
像生,尤以孝陵的石像生最為典型,數量也最多,共有18對,由獬豸、狻猊、
駱駝、大象、麒麟、馬、武將和文臣八組組成。這些雕像雖然形體不如明十
三陵的高大,雕刻技藝卻高超得多:動物雕刻體態生動,變化宛轉,人物雕
刻造型嚴謹,形態逼真,風格簡潔明朗,敦厚淳樸,堪稱不朽傑作。

橋梁是整個陵區建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孝陵的七孔橋是東陵
近百座石橋中橋孔最多、橋身最長的一座,也是最神奇別致的一座。它全部
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如玉虹垂落,雄偉壯觀。而由於橋身欄板的選料奇特,
如順欄板輕叩,就會聽到金玉般的聲響,妙如五音,人稱「五音橋」。

隆恩殿又稱享殿,與明代一樣,是陵園的主體建築。定陵中的隆恩殿以
西太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最為奢華。殿內金壁輝煌,猶如黃金世界。殿內
外的 64根金龍盤御柱,製作精美。連故宮太和殿的六根貼金明柱都為之遜
色。尤其是那立體的鎏金飛龍,頭上安裝帶有彈簧的龍須,藉助空氣流通,
龍須自行擺動,如群龍低吟,無比美妙。可惜這舉世無雙的金龍,由於帝國
主義侵略者和軍閥的盜竊破壞,如今連一鱗半爪也無從尋覓了。定東陵隆恩
殿前的陛階石和殿周圍的漢白玉望柱和欄板上,還別出心裁地雕刻著「鳳引
龍」的圖案,充分反映了這位曾挾制兩代皇帝的婦人的權欲思想。

明樓是九脊重檐歇山頂的方形碑亭,建在方城之上,樓內正中豎著一通
刻有「××皇帝之陵」字樣的硃砂碑。方城南牆正中的洞口叫古洞門,是登
明樓、上寶頂(墓室之頂)的必經之處,古洞門內有個月牙形的小院,叫月
牙城。月牙城迎面的高牆正中,修砌了一座五光十色的嵌琉璃的照壁,掩飾
著地宮的入口。清東陵的地宮以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東陵最為奢華,遭受
的破壞也最為嚴重,珍貴的隨葬品被軍閥和土匪地痞洗劫一空。

清東陵是中國古代建築集大成之作,它作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如今已被修葺一新。裕隆、定東陵及乾隆36位妃嬪的裕妃園寢經過修復
和清理,已對外開放,成為游覽訪古的勝地。

⑤ 中國古代十大帝王陵墓

1.成吉思汗陵

位於鄂爾多斯市中部伊金霍洛旗境內,距東勝區65公里,座落在高高的甘德爾山崗上。相傳,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軍遠征西夏途經鄂爾多斯高原,目睹這里水草豐美,花鹿出沒,心裡特別高興,陶醉之際,失手將馬鞭掉在了地上。部將剛要拾起馬鞭,卻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並即興吟詩一首:「梅花幼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孵化之鄉,衰亡之朝復興之地,白發吾翁安息之邦。」成吉思汗死後,人們就遵囑將他葬在這里。

2.黃帝陵

黃帝陵相傳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玄遠黃帝的陵園,它位於黃陵縣城北的橋山頂上。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史書上載;農歷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 源關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抬頭」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可見,黃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聞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於歷經五十三戰,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束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後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黃帝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是開創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矢。他的妻子能養蠶,其史官倉頡創造了文字,其臣大撓創造了干支歷法,其樂官伶倫製作了樂器。我國後來能巍然屹立於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列,這與黃帝的赫赫殊勛是分不開的。據說黃帝活了118歲。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間,突然晴天一聲霹靂,一條黃龍自天而降。它對黃帝說:「你的使命已經完成,請你和我一起歸天吧。」黃帝自知天命難違,便上了龍背。當黃龍飛越陝西橋山時,黃帝請求下駕安撫臣民。黎民百姓聞訊從四面八方趕來,個個痛哭流涕。在黃龍的再三催促下,黃帝又跨上了龍背,人們拽住黃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黃龍帶走了黃帝之後,只剩下了黃帝的衣冠了。人們把黃帝的衣冠葬於橋山,起冢為陵。這就是傳說中的黃帝陵的由來。但是也有人說,黃帝死後就安葬在橋山。黃帝陵區約4平方公里,山水環抱,林木蔥郁。參觀者到達橋山山頂,首先看見路立的一塊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黃帝陵」3個大字。祭亭後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4字。再後面便是黃帝陵。

3.茂陵

茂陵是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今興平縣南位鄉茂陵村,距興平縣城東15千米。西漢時,茂陵地屬槐里縣之茂鄉,武帝在此建陵,故稱茂陵。公元前87年,71歲的漢武帝病死,葬於茂陵。

4.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位於北京西北約40多公里處的一個著名的陵墓區。這里青山環抱,風景美麗,在方圓約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後人稱為明十三陵。

5.明孝陵

明孝陵在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茅山西側,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合葬於此。

6.乾陵

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東距西安市約80公里。它是唐代第三個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

7.清東、西陵

清東陵、清西陵同時於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締約國大會上,被成員國全票通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分別於今年4月和5月舉行了世界文化遺產標志揭幕儀式。清初先建陵於遵化縣馬蘭峪西(東陵),雍正8年(1730年)選易州永寧山下太平峪為陵址(西陵),翌年興建泰陵,乾隆時有詔定父子不葬一地之制,相間在東西二陵分葬,自此清皇室陵有東西陵之分。

8.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雕塑和製作的工藝,是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寶,宣示著我泱泱中華的古老文明。
9.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是我國最大的西夏文化遺址。在我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

10.昭陵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李淵次子,母竇皇後。封秦王,通過玄武門之變,被立為太子,而後繼位,在位24年(公元626-649年),後中毒死,葬昭陵,年號貞觀。

⑥ 中國歷史上十大帝王陵墓排行榜,你知道哪些

1、黃帝陵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御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為全國首批確定的5A級旅遊景區。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2、乾陵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公元684年,歷時23年才修建完成。
3、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現存陵冢高76米,陵園布置仿秦都咸陽,分內外兩城,內城周長2.5公里,外城周長6.3公里。陵冢位於內城西南,坐西面東,放置棺槨和陪葬器物的地方,為秦始皇陵建築群的核心,目前尚未發掘。
4、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境內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後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後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後、二位太子、三十餘名妃嬪、一位太監。

⑦ 中國最著名的墓

中國最著名的墓是秦始皇的陵墓。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

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像屏風一樣立於始帝陵後,帝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3]
在秦始皇陵東側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載:「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
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

⑧ 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最新排名是什麼)

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

1 黃帝陵
2 乾陵
3 秦始皇陵
4 明十三陵
5 成吉思汗陵
6 漢陽陵
7 清東陵
8 西夏王陵
9 茂陵
10 橋陵

⑨ 世界著名陵墓,中國有幾個

始皇帝陵墓
明十三陵
清東西陵
中山陵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