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忠言

著名忠言

發布時間: 2020-12-17 04:53:34

㈠ 列舉歷史上三位諫臣 就是忠言逆耳的那種

比干
比干是殷商時期沫邑(今河南淇縣)人,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繼承法,長子繼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當時商朝最高的政務官「少師」。因為不滿紂王無道,多次向紂王進諫,。「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諫不從且死,忠之至也。」他冒著滅族的危險,連續3天進宮抨擊紂王的過錯。紂王被比干批評得無言以對,惱羞成怒地喝問:你為什麼這樣堅持?比干說:「君有諍臣,父有諍子,士有諍友,下官身為大臣,進退自有尚盡之大義!」 紂王又問:何為大義?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學此無道之君,難道不怕丟失了天下嗎?我今日進諫,正是大義所在!紂王聽到這里勃然大怒,於是說:「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諸?」說罷,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無懼色,慷慨就戮……這就是著名的比干挖心的故事。

海瑞

海瑞有名的故事是海瑞抬棺材上疏的故事。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瓊山人,字汝賢、國開,自號剛峰。他自幼攻讀詩書經傳,博學多才,嘉靖二十八年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一年,以罷官抗逆顯於後世的明代廉吏海瑞任諸暨知縣;嘉靖四十五年任戶部雲南司主事,上書批評世宗迷信巫術,生活奢華,不理朝政等弊端, 嘉靖四十五年,戶部主事海瑞買棺材,別妻子,散童僕,以死上疏,勸說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這班方士的騙術,應振理朝政,因而激怒世宗,詔命下獄論死。 遭迫害入獄。宰相徐階力救海瑞,黃光升則把海瑞上書比擬兒子罵父,以減輕罪責,並乘機把海瑞留在獄中,營護海瑞甚力。直至同年十二月世宗駕崩,穆宗即位,才奏請釋放海瑞出獄。世宗死後獲釋。海瑞隆慶四年曾前往福建晉江潘湖黃光升尚書府拜謁黃光升,以表營護之恩。隆慶三年調升右僉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懲治貪官,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後被排擠,革職閑居16年。萬曆十三年重被起用,先後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僉都御史,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海瑞及聞潘湖黃光升卒 ,悲傷至極,帶病前來晉江奔喪。 後病死於南京。

魏徵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諫臣當然壓軸啦。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今河北晉州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後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任諫議大夫。後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封鄭國公。魏徵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徵敢於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採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這堪稱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佳注釋。

㈡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忠言逆耳」的典故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寶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是想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一個富家翁呢?」 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 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里,見到裡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准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里。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有效的葯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將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到咸陽後,進入秦宮探看。但見宮室華麗,各處寶物不計其數,都是他從未見到過的。每到一處,許多美麗的宮人向他跪拜。他越看越感到新奇,興味也越來越濃。於是,打算就住在宮內享受一番。 劉邦的部將樊噲發現劉邦要住在宮中,問他說:「沛公是想有天下呢,還是只想當一個富家翁呢?」 劉邦回答說:「我當然想有天下。」 樊噲真誠地說:「臣進入秦宮里,見到裡面的珍奇財寶不可勝數,後宮中美人數以千計,這些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東西啊。望沛公迅速返回霸上,千萬不要留在宮中。」 劉邦對樊噲的勸諫不以為然,還是准備住在宮中。謀士張良知道這件事後,對劉邦說:「秦王無道,百姓造反,打敗了秦軍,沛公才能來到這里。您為天下除掉害民的暴君,理應克勤克儉。如今剛入秦地,就想享樂。俗語說:『忠誠正直的勸告往往不順耳,但有利於行為;有效的葯吃的時候很苦,但有利於疾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忠告。」劉邦聽了,終於醒悟過來,馬上下令將府庫封起來,關掉宮門,隨即率軍返回霸上。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㈢ 表示吉祥的話叫吉言,精煉著名的叫什麼, ,允許別人的話叫諾言誠懇勸告的話叫忠言。

格言

㈣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忠言逆耳」的典故

「言發於心而沖於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余。以為寧逆人也,故卒吐之。」(蘇軾《思堂記》)

㈤ 張良的故事

張良是如何在幫助劉邦稱帝後順利脫身的?張良字子房,是漢初三傑之一。在爭奪天下時,曾為劉邦立下過汗馬功勞。在鴻門宴上,項羽等人口蜜腹劍暗藏殺機,張良力勸劉邦隱忍,讓他保存實力,以免得罪項羽等人,遭來殺身之禍。與此同時,張良還想辦法疏通關系,讓劉邦可以順利脫身。楚漢爭霸期間,張良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幫他平定諸侯獲得整個天下。劉邦後來也曾評價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當然,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張良沒有被劉邦誅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張良手中沒有兵權,根本無法威脅到劉邦,所以他才會被留下來。如果張良當初接受齊國三萬戶封賞,他在劉邦心目中就會成為一個潛在威脅,他完全可利用齊國稅收四處招兵買馬,然後靠著自己的謀略四處攻城略地。張良不願意佔據那麼多財富,可能也是在劉邦表明,他不愛錢,也不愛權,只想著靜居行氣,研究黃老之學,不會對皇權產生任何威脅。

㈥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忠言逆耳」的典故

如果你們講的有關他們的話是真的,
那我只能說他們還沒有嘗到權力的真正滋味。-宋美齡《論延安》

㈦ 形容正因為唐太宗廣開言路,善納忠言,才有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的古詩名句或俗語

開成大行皇帝輓歌抄詞四首奉敕撰進之一 白居易

御宇恢皇化,傳家葉至公。
華夷臣妾內,堯舜弟兄中。
制度移民俗,文章變國風。
開成與貞觀,實錄事多同。

憂國 陸游

恩許還山已六年,誓憑耕稼餞華顛。
養心雖若冰將釋,憂國猶虞火未然。
議論孰能忘忌諱?人材正要越拘攣。
群公亦采芻蕘否?貞觀開元在目前。

讀《貞觀政要》 乾隆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
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