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著名卦辭
㈠ 易經卦辭誰寫的
文王作卦,周公作辭。
單說易經,分三種,俗稱三易:連山易(神農時代,艮卦開頭),歸藏易(皇帝時期,坤卦開頭),和周易(乾卦開頭),不過前兩者失傳了,所以大家說的易經一般指周易
現在大家看到的易經《周易》內容上分為兩部分易經和易傳:上部分為本經-周易,易經講的是64卦每一卦的卦辭和爻辭。下部分為易傳,易傳講的是對每一卦或者是對整體易經的解釋和進一步的說明。
大體上,比較明確的作者如下:
八卦:(2的3次方)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這圖片是伏羲做的
六十四卦:(2的6次方)圖是周文王畫的。史書說:文王拘而演周易。
卦辭:作者應該是文王或者周公中的一個,考慮到周公這位文化集大成者,周公的可能性極大。文王應該是畫卦,周公做辭。所以周公也是四聖之一。
爻辭:作者應該是一個團體,是周朝的占卜者們集體創作,而且不是同一個時代創作的。很有可能周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典型的證據如下:《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明夷》,其爻辭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
既然談到了箕子,那麼很有可能是周滅商以後,這個時候,文王早就去世了。
另外一個卦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康侯:指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封。
所以,可見這段話的成熟時間肯定晚於周文王。
不過箕子和康侯都是在武王時代的人物,所以爻辭出自周公之手也未必不可能。
㈡ 《周易》中八卦的卦辭分別是什麼意思
1、卦辭節選如下:
1)乾為天(乾卦)剛健中正
上上卦
象曰:困龍得水好運交,不由喜氣上眉梢,一切謀望皆如意,向後時運漸漸高。這個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疊。象徵天,喻龍(德才的君子),又象徵純粹的陽和健,表明興盛強健。乾卦是根據萬物變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貞」為卦辭,示吉祥如意,教導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2)坤為地(坤卦)柔順伸展
上上卦
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崗,餓虎逢之把口張,適口充腸心歡喜,卦若占之大吉昌。這個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疊,陰性。象徵地(與乾卦相反),順從天。承載萬物,伸展無窮無盡。坤卦以雌馬為象徵,表明地道生育撫養萬物,而又依天順時,性情溫順。它以「先迷後得」證明「坤」順從「乾」,依隨「乾」,才能把握正確方向,遵循正道,獲取吉利。
㈢ 周易的卦辭和爻辭
卦辭只是大的走向,有的卦,凶卦中有吉爻,吉卦中也有凶爻。沒有變卦,還是以上爻和下一卦的卦辭來定。有變卦,以變出的上爻來定。
㈣ 《周易》
周易最主要的部分復就是六十制四卦,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按照不同順序兩兩組合而成,八卦又是由陰爻和陽爻兩兩組合而成,陰爻的表示方法「——」,陽爻的表示方法是「—」,這樣六十四卦就由六個這樣的陰爻陽爻組成,從下往上排,陽爻就是九,陰爻就是六,最下邊的是陽爻,就叫它初九,最下邊是陰爻的「——」就是初六,往上依次被叫做」九二「或是」六二「,「九三」或是「六三」,到了最上邊的一爻,被稱做「上九」,「上六」。
原理就是「太極生兩儀(陰陽兩爻),兩儀生四相(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四相生八卦」,八卦兩兩組合就是六十四卦了。
㈤ 求《周易》乾坤兩卦的卦辭
乾.元.享.利.貞.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以上是卦辭,下面是全的。
第一卦乾乾為天乾上乾下
乾.元.享.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
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忠信.所以進德也.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
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恆.非離群也.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無咎.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第二卦坤坤為地坤上坤下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六四.括囊.無咎無譽.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㈥ 周易卦辭研究誰的書最好
《周易尚氏學》,尚秉和著,本人極力推薦,你可以去看看!!!
㈦ 易經的卦辭哪有啊.
1。《來易經》主要分為兩部自分,。第一是《經》,就是《周易》的本經,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辭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辭,(例:乾卦初九:潛龍勿用)就是《周易》本經的卦辭。第二是《傳》,就是所說的《十冀》。包括《大象傳》、《小象傳》、《系辭傳上、下》、《乾、坤文言傳》《彖上、下》、《說卦傳》、《雜卦傳》、《序卦傳》。一般咱們現在在書店裡買的易經,都是《經》、《傳》一體的。 2。《十冀》相傳是孔子和他弟子共同完成的,也有人說完全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對《易經》的理解而所寫的,意思就點兒像《論語》。目前只能知道《十冀》和孔子是有關系的,但到底是不是他所著還有待研究。 3。文王作卦,周公作辭這個也是一種目前比較公認的說法。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是,周公等一批人參與了對卦象的作辭,很可能是以周公為首。在古代,尤其是像周朝的奴隸制王朝,《易經》不是誰都可以看的,只有士大夫才能看的書。《易經》只所以到今天還能有生命力,就是因為它有解釋的空間,可以讓你有無限的想像。
㈧ 周易卦辭是怎麼寫出來的
易經記錄了人類從原始到夏王朝大禹治水成功後家天下的故事,是史官們的傑作。
孔子誤導了[易經]
傳說周文王羑里作易,實際上是周文王把在羑里得到的[易經],一部符號與文字記載的史書,用進化了的文字進行整理。可以想像,甲骨已經散亂無序。每一個甲骨的保存,完全有賴於前人對卜筮的重視。不夠完整的言辭,他用當時的程度給予補充,出現了最原始人類用車的失誤(大有卦九二)。
身為人師的孔子,並未有過勞動人民的生活經歷。他把弟子們給他找來的[易經]翻到牛皮索都斷了幾次,還是不得其解。象那不可一世的武師被小孩打敗一樣,寢食不安。他的弟子們得其師承的虛榮,大言不慚:[易經]多麼神妙(神妙不假)。我們最有知識的老師愛不釋手,寢食不思,就不知是否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境界。
確實,諸子百家在當時注易的只有孔子。是諸子有自知之明,還是沒有孔門弟子的本事,沒有見過[易經]。孔子騎虎難下,給[易經]注了彖、象。後人懷疑彖、象不是孔子所作。我想也是,如果彖、象是孔子所作,孔子實在是江郎才盡,己經到了語無倫次、含糊其辭、胡言亂語的地步。如果彖、象是他的弟子所作,是弟子們想給老師一個極大的面子,把[易經]據為己有,作為儒家的經典;或者是扯虎皮作大旗,以達到嚇唬別人的目的。總之,是彖、象給[易經]蒙上了神秘的面紗,把[易經]和[易經]研究引上了歧途。
簡 介
人類研究歷史,目的是從歷史中吸取有益的經驗和教訓。局限於沒有文字記載,人們對五千年前的歷史只憑片言只語的傳說與神話故事來作旁證。人類真的沒有紀錄下五千年前的歷史嗎?不!《易經》記載了人類最古老的發展史。
周文王用進化了的文字整理《易經》,局限於龜甲已經散亂無序。孔子把自己的思想注入《易經》,局限了《易經》的研究范圍,把《易經》研究引上歧途。歷代學者追隨在孔子的背後亂摸屁股1,為了幾束脩肉而大言不慚。把《易經》神化為天書、眾經之首的同時,把《易經》研究引入牛角尖,束之高閣,使人望而生畏,再無出頭之日。
《易經》以史書的形式紀錄了歷史,以歷史告訴人們過去,以發展規律、經驗和教訓向我們展示未來。這就是讀懂《易經》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的真諦。
《易經》以人類發展為背景,以趨吉避凶為宗旨,指導人類在生產勞動中注意安全,避免事故.讓決策者牢記長遠利益,不要為了短期利益而破壞生態,鑄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毀滅人類。
《易經》以不足五千字的篇幅,藉助六十二爻緊密結構闡述數百萬年的歷史,不愧為眾經之首,精闢到了極限。
鑒於孔子的彖、象誤導了《易經》,也就不必再用繼承彖、象學說的典籍對《易經》進行參考,只能是以易論易。這就是繼孔子二千五百年後產生的[李氏易經]。為了通俗易懂,還《易經》原始朴實的風韻,[李氏易經]的簡注不引入任何經典作為旁證。本來,師卦的田有禽利,引入孫子兵法的鳥起者伏也,晉卦再引入一首詩經中的碩鼠……就顯得博古通今,滿腹經綸。可是,這樣一來,讀者又要多翻幾套經典。再者,是應該用前書引證後書還是應該用後書引證前書,由於本人見微識淺,有不到之處,敬請讀者見諒。
上文摘自[李氏易經]。
㈨ 易經六十四卦的卦辭
不知道你提問什麼抄?如果想看看《襲易經》六十四卦的卦辭,可以直接網路搜索,很容易。
如果是想問:如何理解「卦辭」?
那麼,我簡單地說幾句。卦辭是對某一卦的概括,也就是說這一卦的大意是什麼。比如《乾為天》。大意是:天無實形,虛氣充盈,促成天體。
再如,《坤為地》。大意是:從天化氣,陰陽醞釀,始而為地。
天獨有其一,地則不計其數。譬如地球、月球、太陽等等。
先有天,後有地,地從天,萬物在天地間逐漸形成。《道德經》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又如,《水雷屯》。大意是:萬物醞釀形成之初,艱難而漫長的萌芽階段。屯,代表艱難、起步、央求、嚮往。
《屯》卦,前無古人,後有來者,在艱難中產生。例如,破土萌芽、發明原子彈、棄筆從戎、退伍經商。
詳細參閱我的博文
實用六十四卦排列原理
六十四卦不但有卦辭,還有爻辭。爻辭是針對每一卦中的每一個爻進行專門的討論與解釋。
在實際的預測中,爻辭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以之為准。因為爻辭源於上古時期,依據當時人們的倫理觀念、社會狀態而寫。現在人們的觀念與當時區別很大,所以,依據爻辭斷卦,不會准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