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著名的橋
Ⅰ 英國倫敦著名的塔橋
http://user.qzone.qq.com/595601918/blog/1208009339 (圖片及簡介)
倫敦雙子橋
又名倫敦塔橋
地理坐標:51°30'18''N,0°04'32''W
主要數據:塔橋兩端由4座石塔連接, 兩座主塔高35米。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相距76米。
修建時間:1886年。1894年建成通車。
這是從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也是倫敦的象徵,有「倫敦正門」之稱。
始建於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
這是一座吊橋,最初為一木橋,後改為石橋,現在是座擁有6條車道的水泥結構橋。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相距76米,橋基上建有兩座高聳的方形主塔,為花崗岩和鋼鐵結構的方形五層塔,高40多米,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頂和五個小尖塔,遠看彷彿兩頂王冠。兩塔之間的跨度為60多米,塔基和兩岸用鋼纜吊橋相連。橋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橋面高於高潮水位約42米)為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通過,可以飽覽泰晤士河兩岸的美麗風光;下層可供車輛通行。
當泰晤士河上有萬噸船隻通過時,主塔內機器啟動,橋身慢慢分開,向上折起,船隻過後,橋身慢慢落下,恢復車輛通行。兩塊活動橋面,各自重達1000噸。從遠處觀望塔橋,雙塔高聳,極為壯麗。橋塔內設樓梯上下,內設博物館、展覽廳、商店、酒吧等。登塔遠眺,可盡情欣賞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風光。假若遇上薄霧鎖橋,景觀更為一絕,霧鎖塔橋是倫敦勝景之一。
真是曠世之作
其建築工藝之精湛 讓人嘆為觀止
http://ke..com/view/18478.html?tp=0_11
Ⅱ 在倫敦河上有一座著名的大橋這座橋 的名字是英文名
倫敦橋(London
Bridge)是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它將倫敦和南華克(Southwark)地區連為一體。Cannon大街地鐵橋位於它的西側;著名的倫敦塔橋位於它的東面。橋南岸是倫敦橋站和南華克座堂。這座舉世知名的橋在1750前是越過泰晤士河的唯一橋梁,亦是倫敦所建歷史最悠久的一座橋
Ⅲ 一個關於國外著名橋的歷史
倫敦塔橋公元50年左右,以工程技術聞名於後世的羅馬人在泰晤士河上用木頭搭建橋梁。這就是最初的倫敦橋。羅馬人走後,倫敦橋漸漸變得破爛不堪,不過在某個時期,或許也曾經得到過維修或者重建,但是時間已不可考證。1014年,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為了將入侵的丹麥軍隊一分為二,下令燒毀倫敦橋。這件事據說導致了「倫敦橋要倒了」這首著名童謠的產生。
焚毀後的倫敦橋進行了重建,但是重建後的倫敦橋卻於1091年毀於風暴之中。再次重建後的倫敦橋於1136年再次被毀,不過這一次毀於大火。於是自1176年開始,人們開始用石頭建造倫敦橋,並於1209年最終建成。新的倫敦橋的建造前後共耗時33年,期間據說有150名工人喪命。新建成的倫敦橋也許是中世紀所建造的橋梁中最奇怪的一座,完全不對稱,19個橋拱中,沒有任何完全相同的橋拱。除了19個橋拱,還有一座吊橋。橋面上很快就建起了房屋和商店,橋中央甚至還建了一座小教堂。橋南端另外還有一座門樓。橋拱很窄,水流湍急,所以只有勇敢者或魯莽之輩才從拱下駛過,很多人因此而喪命。
南端的門樓變成了倫敦最臭名昭著的景點:叛國者被砍下頭,釘在木樁上,並塗上瀝青以防腐。1305年,著名的蘇格蘭叛軍首領威廉·華萊士的頭顱被釘在門上, 由此開始了一個長達355年的傳統。其他被砍頭的著名人物包括1450年的傑克·凱德,1535年的托馬斯·莫爾爵士和約翰·費希爾主教及1540年的托馬斯·克倫威爾。1598年,一個到倫敦遊玩的德國遊客曾經數過橋上的人頭,共有30個之多。這一傳統在查爾斯二世復辟之後,於1660年最終被廢止。
倫敦橋上的建築不僅帶來火情隱患,而且增加了橋梁的承重負擔,因此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好幾次災難也就不足為奇了。1212年或1213年,大火同時從橋的兩頭燒起,很多人被困在中央,據說導致了3000人死亡。1633年的一場大火將一半的橋梁燒毀。1758年至1762年期間,橋上的房屋及中間兩個橋拱被拆除,從而加大跨度以提高通航能力。
到了19世紀初,經歷了600餘年風風雨雨的倫敦橋已經不堪重負,顯然需要重建。於是1799年,一場設計新橋以取代舊橋的競賽就此展開,期間工程師托馬斯·特爾福德設計了一個跨度為600英尺的單拱鐵拱橋。這一革命性的設計雖然得到交口稱贊,但是卻從未得到實現,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對其可行性以及建築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心存疑慮。
最終,一座優美的五拱石橋屹立在原橋址西邊100英尺處。這座新倫敦橋由工程師約翰·雷尼設計,由其子(與其父同名)督造,歷時7年(1824年至1831年)。該橋長928英尺,寬49英尺,由花崗岩建成。1902年至1904年期間,為了緩解倫敦交通擁擠這個老問題,曾對橋梁進行加寬。不幸的是,加寬後的橋身令基礎難以承受,人們後來發現倫敦橋以每年1/8英寸的速度下沉。
1968年,雷尼父子設計和建造的倫敦橋以246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企業家羅伯特·P·麥卡洛。據說麥卡洛購買倫敦橋是出於一個錯誤:他誤以為自己買的是塔橋——倫敦另一座著名的橋梁,經常有人把它和倫敦橋混淆起來。倫敦橋被拆解,運回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市,並於1971年10月10日最終重新復原完成,對外開放。如今,位於沙漠中的倫敦橋成為一個人造英國主題公園的核心部分,成了繼大峽谷之後,美國第二大旅遊景點。不過離開了倫敦、離開了泰晤士河的「倫敦橋」還算倫敦橋嗎?
如今橫跨在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橋建於1967年至1972年之間,其部分費用來自出售給雷尼父子的倫敦橋的所得。新橋是座相當乏味的水泥橋,有三個跨度。它也許更結實,更實用,除此之外,和舊倫敦橋無法相比。
2000年來,倫敦橋不僅見證了人類的歷史,其本身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從木橋到石橋再到水泥橋,倫敦橋屢興屢衰,不變的唯有橋下的泰晤士河水以及其自身的名字。如今橫跨在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橋又將在什麼時候結束其使命?
Ⅳ 倫敦塔橋的代表性、作用以及價值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是一座上開懸索橋,位於英國倫敦,橫跨泰晤士河,因在倫敦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徵。該橋始建於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
人文價值:
倫敦塔向參觀者傳遞英國十一世紀起的歷史文脈,延續人文精神。
監獄看守(beefeater)裝束的導游,倫敦塔古堡內除了有顯示古代刑法的地牢、寶劍、劊子手的斧鋮,還有英國最古老的建於十一世紀的小教堂。
它的圓頂地下室里,收藏有歷代國王的皇冠和寶石、珠寶,其中「帝國皇冠」上有三千顆熠熠生輝的寶石,「皇杖」中央的「非洲之星」寶石重達五百三十克拉,更有被稱為「黑王子」的紅寶石,這些都是全球聞名的稀世珍寶。
倫敦塔的衛兵,依然穿著傳統的制服,頭戴高高的黑色熊皮帽,不過早已經失去了他們百年前飛揚跋扈的神氣和驕狂,只是維持秩序和供遊人參觀、攝影的對象而已。
歲月如梭,建築依舊。這座充滿憂愁和血腥的古堡昭示世人,歷史是無情的,它是西方文明進程中的一滴浪花,卻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參觀後我們感嘆,它不愧是寶藏豐富的博物館和最富魅力的古建築旅遊景點之一,更是英國人心中的「故宮」,也是歷史文化價值的典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遺產。
(4)倫敦著名的橋擴展閱讀:
設計構造:
倫敦塔橋的設計在世界橋梁建築業中有一定地位。兩岸兩座用花崗石和鋼鐵建成的高塔,高約60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支撐著兩岸的塔,下層橋面可讓行人通過,也可供車輛穿行。
如果巨輪鳴笛而來,下層橋面能夠自動往兩邊翹起,此時行人可改道從上層通過。橋內設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橋中購物、聊天或憑欄眺望兩岸風光。
從外表來看,塔橋的兩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磚石 塔,但實際上塔身的結構主要是鋼鐵的。裡面裝有用來開合各重1000噸橋梁的水力機械。塔橋自建成至今,機械功能一直正常,從未發生故障。巨輪鳴笛致意後,上升機械只需一分鍾便能使橋面升起。
塔橋的設計是為了同時滿足航運和路面交通兩方面的需要。塔橋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說,當時所有的橋都建在塔橋的西面,維多利亞中期隨著貿易的發展倫敦開始向東擴展,考慮要再建一座橋緩解交通,但碼頭老闆反對,認為橋會阻止他們船隻通過。
討論了多年終於建成了塔橋,它張開橋面時可以讓大船通過,而水平的橋面又利於馬車的行走。可以翻轉的每半個橋面的重量都在1000噸以上。塔橋從1895年全面投入使用以來橋面一共張開過6000多次,平均每星期張開一次。
塔橋需要25個人負責它的操作和維護。負責人帕特森說,打開橋面需要五個人,控制室里有一個人,另外四個人在外面監控路面情況。
塔橋兩端由4座石塔連接, 兩座主塔高35米,方正厚重,風格古樸,遠望如兩頂皇冠,雄奇壯偉。
Ⅳ 外國著名的橋的歷史
倫敦塔橋公元50年左右,以工程技術聞名於後世的羅馬人在泰晤士河上用木頭搭建橋梁。這就是最初的倫敦橋。羅馬人走後,倫敦橋漸漸變得破爛不堪,不過在某個時期,或許也曾經得到過維修或者重建,但是時間已不可考證。1014年,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為了將入侵的丹麥軍隊一分為二,下令燒毀倫敦橋。這件事據說導致了「倫敦橋要倒了」這首著名童謠的產生。
焚毀後的倫敦橋進行了重建,但是重建後的倫敦橋卻於1091年毀於風暴之中。再次重建後的倫敦橋於1136年再次被毀,不過這一次毀於大火。於是自1176年開始,人們開始用石頭建造倫敦橋,並於1209年最終建成。新的倫敦橋的建造前後共耗時33年,期間據說有150名工人喪命。新建成的倫敦橋也許是中世紀所建造的橋梁中最奇怪的一座,完全不對稱,19個橋拱中,沒有任何完全相同的橋拱。除了19個橋拱,還有一座吊橋。橋面上很快就建起了房屋和商店,橋中央甚至還建了一座小教堂。橋南端另外還有一座門樓。橋拱很窄,水流湍急,所以只有勇敢者或魯莽之輩才從拱下駛過,很多人因此而喪命。
南端的門樓變成了倫敦最臭名昭著的景點:叛國者被砍下頭,釘在木樁上,並塗上瀝青以防腐。1305年,著名的蘇格蘭叛軍首領威廉·華萊士的頭顱被釘在門上, 由此開始了一個長達355年的傳統。其他被砍頭的著名人物包括1450年的傑克·凱德,1535年的托馬斯·莫爾爵士和約翰·費希爾主教及1540年的托馬斯·克倫威爾。1598年,一個到倫敦遊玩的德國遊客曾經數過橋上的人頭,共有30個之多。這一傳統在查爾斯二世復辟之後,於1660年最終被廢止。
倫敦橋上的建築不僅帶來火情隱患,而且增加了橋梁的承重負擔,因此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好幾次災難也就不足為奇了。1212年或1213年,大火同時從橋的兩頭燒起,很多人被困在中央,據說導致了3000人死亡。1633年的一場大火將一半的橋梁燒毀。1758年至1762年期間,橋上的房屋及中間兩個橋拱被拆除,從而加大跨度以提高通航能力。
到了19世紀初,經歷了600餘年風風雨雨的倫敦橋已經不堪重負,顯然需要重建。於是1799年,一場設計新橋以取代舊橋的競賽就此展開,期間工程師托馬斯·特爾福德設計了一個跨度為600英尺的單拱鐵拱橋。這一革命性的設計雖然得到交口稱贊,但是卻從未得到實現,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對其可行性以及建築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心存疑慮。
最終,一座優美的五拱石橋屹立在原橋址西邊100英尺處。這座新倫敦橋由工程師約翰·雷尼設計,由其子(與其父同名)督造,歷時7年(1824年至1831年)。該橋長928英尺,寬49英尺,由花崗岩建成。1902年至1904年期間,為了緩解倫敦交通擁擠這個老問題,曾對橋梁進行加寬。不幸的是,加寬後的橋身令基礎難以承受,人們後來發現倫敦橋以每年1/8英寸的速度下沉。
1968年,雷尼父子設計和建造的倫敦橋以246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企業家羅伯特·P·麥卡洛。據說麥卡洛購買倫敦橋是出於一個錯誤:他誤以為自己買的是塔橋——倫敦另一座著名的橋梁,經常有人把它和倫敦橋混淆起來。倫敦橋被拆解,運回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哈瓦蘇湖市,並於1971年10月10日最終重新復原完成,對外開放。如今,位於沙漠中的倫敦橋成為一個人造英國主題公園的核心部分,成了繼大峽谷之後,美國第二大旅遊景點。不過離開了倫敦、離開了泰晤士河的「倫敦橋」還算倫敦橋嗎?
如今橫跨在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橋建於1967年至1972年之間,其部分費用來自出售給雷尼父子的倫敦橋的所得。新橋是座相當乏味的水泥橋,有三個跨度。它也許更結實,更實用,除此之外,和舊倫敦橋無法相比。
2000年來,倫敦橋不僅見證了人類的歷史,其本身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從木橋到石橋再到水泥橋,倫敦橋屢興屢衰,不變的唯有橋下的泰晤士河水以及其自身的名字。如今橫跨在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橋又將在什麼時候結束其使命?
Ⅵ 倫敦眼和倫敦塔橋那個更著名
倫敦塔橋更出名一點 因為倫敦塔橋倫敦塔橋是從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徵,有「倫敦正門」之稱。
Ⅶ 英國倫敦的那個最出名的橋叫什麼名字為什麼那麼有名
倫敦塔橋(Tower
Bridge)是哥德式外觀!
於1894年完工
是倫敦泰晤士河上著名地標!
採用先進的鋼骨架構建築
遇有大船通過或特殊場合時
塔橋橋面會升起
可達40公尺高,60公尺寬。
.
Ⅷ 英國泰晤士河上最著名的橋叫什麼
泰晤士河倫敦橋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view/cefd3ff79e31433239689388.html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一座幾經重建的大橋,也是該河上28座橋梁中位於最下游的一座橋。地處倫敦塔附近,連接著南沃克自治市高街和倫敦市的威廉王大街。在歷史上被稱為倫敦的正門。老倫敦橋由科爾徹奇的彼得建造(1176~1209),以代替羅馬晚期和中世紀早期先後建造的木橋。它的19孔橋拱跨度不同,架在大小不同的橋墩上,由於橋孔太窄,漲潮時河水往往形成一道道急流。最大的橋拱跨度為10.4米,最窄的為4.6米。在河中心的最大橋墩上還建有一座小教堂。竣工後3年,因火災嚴重損壞。以後又發生多次災難性事故,盡管如此,老倫敦橋一直是幾個世紀內居民區和商業區的交通紐帶,是倫敦泰晤士河上唯一的渡橋。18世紀50年代,橋的很大一部分由C.拉貝利重建。19世紀20年代,將舊橋拆除,改建新倫敦橋,由倫尼設計,他的兒子建造。經8年施工,於1894年竣工通行。橋身由4座塔形建築聯接。新橋共有5個拱,其中位於河中間兩座主橋墩之間的拱跨度最大,達46米。兩座主橋基分別高7.6米,而橋基上又建有兩座花崗石和鋼鐵結構的方形5層高塔,兩座方塔上再建4座白色大理石尖閣和5座小尖塔,望去彷彿兩頂皇冠。兩座主塔各高42.67米。橋分上、下兩層,上面一層起支撐雙塔的作用,橋面為一條寬闊懸空人行道,兩旁裝有玻璃窗,行人登橋可欣賞泰晤士河景色。下層橋面可以開合,平時通車,橋桁開啟時可容萬噸船隻通過。每當巨輪通過時,只要高塔內機器一動,中間的橋面便一分為二,慢慢向上掀起,船過後,又慢慢落下,恢復通行。兩塊活動橋面,各重1000噸。倫敦塔橋是英國首都一大勝景,遊人可登橋觀看附近古城塔群景色,也可參觀設在主塔內部的博物館和展覽廳。原來舊橋的飾面石塊拆下後運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哈瓦蘇湖城,砌在一座鋼筋混凝土橋的外面。
Ⅸ 除了倫敦塔橋以外泰晤士河上還有什麼著名的橋(及介紹)
阿爾伯特橋
阿爾伯特大橋(Albert Bridge)橫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連接著北岸的切爾西(Chelsea)和南岸的貝特西(Battersea),而大橋本身也是維多利亞時期特色橋梁建築中的代表作品。
阿爾伯特大橋的名字是為了紀念撒克遜-科堡-哥達(Saxe-Coburg-Gotha)的阿爾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大橋長710英尺,寬41英尺。
這座大橋於1873年由羅蘭德·梅森·奧迪仕(Rowland Mason Ordish)設計建造。最初,這座橋梁是按照奧迪仕——萊夫若原理(Ordish–Lefeuvre Principle)改良的索懸橋梁,不過後來被證明在結構上是不健全的,於是在1884年至1887年間,約瑟夫·巴扎蓋特爵士(Sir Joseph Bazalgette)將其他的一些設計元素合並在一起對橋梁進行了改良。1973年,大倫敦參議會(Greater London Council)對橋梁進行了加固,增加了兩個混凝土橋墩。所以說,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阿爾伯特大橋是個地地道道地融匯了三種不同設計風格的「混血兒」。
作為一座收費橋梁,在商業上它是失敗的,在通行6年後便成為了一座公共橋梁。然而,當時的收費亭仍然保留在那,這也成為了倫敦橋梁過路收費亭的標志。由於當眾多人走在橋上時,橋梁會產生顫抖,所以人們戲稱這座橋為「顫栗的夫人」(The Trembling Lady)。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阿爾伯特大橋被提名打算進行搬移,但是被強硬的倫敦人反對而最終保留了下來。於是橋梁進行了加固,同時進行了通行橋梁的重量限制。
如果你是個細心的遊客,你一定會注意到阿爾伯特大橋的標志桿,上面有這么一句話:「當步行通過這座橋時,所有結隊行走人員必須打亂步伐。」根據工程專家解釋,這個標語是為了避免產生「機械共鳴」(mechanical resonance),因為部隊軍人整齊劃一地通過橋梁或在類似情況下很可能會對橋梁造成破壞。
Ⅹ 倫敦大橋因為什麼而出名
倫敦大橋是因為它的歷史悠久和曾經在狄更斯的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的主人公大衛,常常在這座倫敦大橋上流連忘返而出名。它在歷史上被稱為倫敦的正門。
關於倫敦大橋的歷史:
公元50年左右,以工程技術聞名於後世的羅馬人在泰晤士河上用木頭搭建橋梁。這就是最初的倫敦橋。羅馬人走後,倫敦橋漸漸變得破爛不堪,不過在某個時期,或許也曾經得到過維修或者重建,但是時間已不可考證。1014年,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為了將入侵的丹麥軍隊一分為二,下令燒毀倫敦橋。這件事據說導致了「倫敦橋要倒了」這首著名童謠的產生。
焚毀後的倫敦橋進行了重建,但是重建後的倫敦橋卻於1091年毀於風暴之中。再次重建後的倫敦橋於1136年再次被毀,不過這一次毀於大火。於是自1176年開始,人們開始用石頭建造倫敦橋,並於1209年最終建成。新的倫敦橋的建造前後共耗時33年,期間據說有150名工人喪命。新建成的倫敦橋也許是中世紀所建造的橋梁中最奇怪的一座,完全不對稱,19個橋拱中,沒有任何完全相同的橋拱。除了19個橋拱,還有一座吊橋。橋面上很快就建起了房屋和商店,橋中央甚至還建了一座小教堂。橋南端另外還有一座門樓。橋拱很窄,水流湍急,所以只有勇敢者或魯莽之輩才從拱下駛過,很多人因此而喪命。
重建:
到了19世紀初,經歷了600餘年風風雨雨的倫敦橋已經不堪重負顯然需要重建。於是1799年,一場設計新橋以取代舊橋的競賽就此展開,期間工程師托馬斯·特爾福德設計了一個跨度為600英尺的單拱鐵拱橋。這一革命性的設計雖然得到交口稱贊,但是卻從未得到實現,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對其可行性以及建築所需要的土地面積心存疑慮。
最終,一座優美的五拱石橋屹立在原橋址西邊100英尺處。這座新倫敦橋由工程師約翰·雷尼設計,由其子(與其父同名)督造,歷時7年(1824年至1831年)。該橋長928英尺,寬49英尺,由花崗岩建成。1902年至1904年期間,為了緩解倫敦交通擁擠這個老問題,曾對橋梁進行加寬。不幸的是,加寬後的橋身令基礎難以承受,人們後來發現倫敦橋以每年1/8英寸的速度下沉。
如今的倫敦橋:
如今橫跨在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橋建於1967年至1972年之間,其部分費用來自出售給雷尼父子的倫敦橋的所得。新橋是座相當乏味的水泥橋,有三個跨度。它也許更結實,更實用,除此之外,和舊倫敦橋無法相比。
2000年來,倫敦橋不僅見證了人類的歷史,其本身的歷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從木橋到石橋再到水泥橋,倫敦橋屢興屢衰,不變的唯有橋下的泰晤士河水以及其自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