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瓷都
⑴ 瓷都的歷史
「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們稱為「瓷都」的景德鎮,不僅制瓷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造出的瓷器馳名世界,享譽九洲。「江南雄鎮記陶陽,絕妙花瓷動四方」,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原系浮梁縣治。東晉時期名叫新平鎮,唐朝改為昌南鎮(又號陶陽鎮),宋代景德年間始稱景德鎮,一直延用至今。
據史書記載,景德鎮的制瓷歷史已有二千餘年,「新賓士陶,始於漢世」。就在這個時候起,景德鎮地區就已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到了晉代,據載有個名工巧匠趟慨,曾為當時景德鎮地區瓷器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作出過巨大貢獻,因而被後人尊稱為「師主」,歷朝立廟祭祀。隨著時代的進展和江南地區經濟的繁榮,景德鎮制瓷技術也有所提高,產品運銷各地。公元583年,南朝皇帝陳叔寶為了造豪會的庭壹樓閣,詔令這里的窯戶燒造雕鏤精巧的陶瓷柱石。不久,隋朝建立,隋煬帝又要這里造獅象大獸兩座獻給皇宮。這都說明,當時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業已有相當的技藝水平,瓷器產品也有了較大的影響,以致引起了最高統治者的注意。短促的隋朝傾圮之後,強盛的唐帝國繼立,高祖李淵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又叫昌南鎮的景德鎮地區瓷業有了更大的發展,出了兩個名人,一個叫陶玉,一個叫霍仲初。據志書記載:「唐武德中,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且貢於朝,於是昌南鎮瓷名天下。」陶玉是鎮里的鍾秀里人,他所燒的「陶窯」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膩,質薄,佳者瑩縝如玉」。這些文字記載說明了一個事實:當時的景德鎮地區從漢到唐,不僅一直從事陶瓷業生產,而且經過近千年來的探索和追求,早已從制陶階段進入制瓷階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當成就,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代饒州刺史元崔寫了《進瓷器狀》贊頌了這里瓷器的美好。當然,上面所述的這些情況還只限於文字,記載著名的陶窯、霍窯,遺址也還沒有被發現,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景德鎮市區周圍黃泥頭、白虎灣、騰梅亭、湖田等地發現的五代窯址,以及挖掘出來的大量碎片,卻以實物證明了那個時期這里燒造出來的瓷器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且以青瓷為多。器型主要是盤、碗、壺、水盂、碟等。瓷胎有厚有薄,釉色近似越窯的色彩,略帶綠色,與玉器很象,被稱為「假玉器」是很貼切的。五代時,這里除燒制青瓷外,又是南方燒造白瓷最早、規模最大的窯場,僅白虎灣一處就有30多座,可見一斑。從現存的大量出土資料看,白瓷色調純正,純白度高達70度,吸水率、透光度都達到現代瓷的標准。瓷質遠遠超過了越窯,冠於當世。
對景德鎮來說,宋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朝代。因為延續至今的「景德鎮」名稱是在這個朝代產生的。這事在藍浦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卷五中說得很清楚。歷史發展到宋代,南北名窯林立,突出有汝、官、鈞、定、哥五大名窯,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在唐末五代就有相當規模的青白瓷(又叫「影青瓷」),這時成為全國的代表產地。由於這里燒制瓷器「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1007年)皇帝趟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里為皇家製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由於其器光致茂美,當時則效著行海內,於是天下咸稱「景德鎮瓷器」,景德鎮遂由此而得名。十一世紀末期到十二世紀初,由於戰爭頻仍,北方諸名窯相繼衰落,宋室南遷之後,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制瓷技藝更向景德鎮集中,集南北名窯技藝之大成,工藝水平有突破性進展,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從而使景德鎮制瓷業進入大發展時期,成為「業陶都會」。據蔣祈所著《陶記》記載,當時景德鎮有窯300多座,形成全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的盛況。著名南宋女詞人李清照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窗,半夜涼初透」的吟詠,詞中的「玉忱」就是景德鎮的產品。
從景德鎮的制瓷歷史看,元代是一個創新時期。這個時期除在宋代基礎上繼續大量燒造青白瓷外,其最大成就就是創製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譽的青花瓷。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發現一隻標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銘款的景德鎮青花雲龍象耳瓶。實物表明,公元十四世紀初期,景德鎮就已燒製成功質量很高的青花瓷器。元以前,瓷器裝飾比較單調,以刻花、劃花、印花為主,因此青花的燒製成功,開創了白瓷彩繪的新時代,成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個劃時代事件。它一出現,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發展,使景瓷生產出現空前繁榮局面。從各博物館現存的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看,制瓷工藝相當成熟,質量已達到很高水平。
一樹綻開並蒂花,興青花同時期,元代的景德鎮瓷工還發明了釉里紅瓷,這也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項目。釉里紅瓷是以銅紅釉在坯胎上繪制花紋後,再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中燒成,紋飾在釉上呈現紅色。釉里紅興青花一起繪制所制產品叫青花釉里紅瓷器,畫面紅藍相映,別有一番風韻。由於燒制難度較大,元代產量不多,留傳器物也很少。我省保存的一件有「至元戊寅」款的青花釉里紅器,是元代釉里紅器中唯一帶紀年而流傳至今的瓷器珍品。此外,元代景德鎮還燒成了紅、綠、黃三彩瓷,卵白釉、銅紅釉、齊藍釉等新品種,使景瓷裝飾豐富多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卵白釉樞府器,它是元朝廷官府機構樞密院在景德鎮定燒的瓷器,胎體厚重,色白微青,光澤象鵝蛋,釉色比以前的青白瓷又有很大提高。在制瓷工藝方面,元代一個重大改進就是把制瓷原料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方從而增加了瓷胎中氧化鋁的含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降低了燒成中的變形率,為製造大型器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元代統治中國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期間的景瓷生產發展卻很突出。在元代的基礎上,明代的景德鎮瓷業就更加突飛猛進。這時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行業中心,所產瓷器不僅數量大,質量好,而品種多,銷路也很廣。僅就裝飾而言,除了繼續大量燒制青花瓷並進一步提高質量外,釉上彩瓷又開始面世,而且「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其發展勢頭之迅猛,使人驚奇不勝。《中國陶瓷史》所指出的:「彩瓷的發明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確實,明代的景瓷的確是艷壓群芳,不論數量、質量、花色品種等方面都成為當時中國瓷器的翹楚。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他著名的《天工開物》中就寫道:「合並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梁景德鎮之產也」。另一明代官員王世懋的《二酉委譚》中也說:「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於景德鎮。」另一段記述則更形象,他說:景德鎮「為天窯器所聚,其民繁富,甲於一省。余嘗分守督運至其地,火光燭天。夜,令人不能寢,戲目之曰:四時雷電鎮」。從這些記述中,可以明確認識到明代景德鎮瓷業生產之輝煌。在品種上,明瓷的異彩紛呈也是空前的。這個時期,又創製成功了薄如蛋殼,輕若綢紗的薄胎瓷,以及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紋飾豐富的瓷板書。還有精妙無比,可以亂真的各種仿古瓷。同時還出現了許多技藝絕倫,名震遐邇的陶藝家,如以制「卵冪杯」、「琉霞盞」聞名於世的「壺隱道人」吳昊十九,他所制的薄胎瓷「卵冪杯」被譽為歷史上登峰造極的瓷器之一。仿古瓷製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使人無法辨其真假,以致一件精品問世,四方重價追求,千金競市。另一仿古名家崔國懋聲名更大,他所仿宣德,成化窯的瓷器號稱「崔公窯」,名噪當時,四方爭購。由於景德鎮在制瓷方面的名氣大,因此在明時就與湖北的漢口鎮,廣東的佛山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為「四大名鎮」。
在景德鎮制瓷史上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是明代御器廠的建立。為了滿足皇帝宮廷用瓷的需要,早在元代就在景德鎮設置了全國唯一的一所為皇室服務的專門機構-浮梁瓷局。到了明朝的洪武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宋、元兩代皇室於景德鎮監造選購皇家用瓷的基礎上,欽命在景德鎮設置御器廠,專門為皇室燒制各種宮廷、外交、禮品用瓷。御器廠憑借帝王威勢,匯集大批精通瓷業生產、擅長制瓷技藝的工匠,投入大量資金,佔用最好原料,對產品精益求精,因此製造出許多瓷器精品。這些瓷器不僅品種兼備,風格齊全,而且質量上乘光彩奪目,精美絕倫,使人一見而愛不釋手,不少成為傳世珍品,在世界上也產生巨大影響。這個建立於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的御器廠,一直延續明、清兩代,歷經27個皇帝500餘年,對景瓷生產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與明代御器廠相關,還產生過一個「童玉跳窯」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寶,在太監潘相於景德鎮督造大器青龍缸期間,因久燒不成,以身赴窯,後被封為「風火仙」,立祠祭祀。
應該承認,由於明末戰亂,清初的景德鎮瓷業生產曾一度受到影響,甚至停滯不前。到了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以後,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不僅恢復過來,而且有旭日東升,在明代的基礎上飛快發展。經過當時的廣大瓷工和藝匠的艱苦鑽研和不懈努力,景瓷生產突飛猛進,以其取得的光輝業績,形成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業生產的鼎盛時期,從而躍上了歷史的巔峰。清初的沈懷清說:「昌南鎮陶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事陶之人動以數萬計」。還有那個叫「殷弘緒」的法國傳教土,他於康熙51年(公元1712年)9月1日在饒州發出的一封信中說:「昔日景德鎮只有三百座窯,而現在,窯數已達到三千座。……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圍著的一座巨城,也象一座有許多煙囪的大火爐。唐英在他的《陶冶圖說》中更進一步明確地說:「景德鎮袤延僅十餘里……,以陶來四方商販,民窯二三百區,工匠人夫不下數十萬,籍此食者甚眾」。
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繼承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不少的發明創造。比如康熙時的青花瓷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艷純凈,別具風格;釉上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豐富多彩,紋樣清晰,著色鮮明;鬥彩的品種也比明代的增多,雍正時期的青釉燒制達到歷史最成熟階段;更為可貴的是創製成功了很多名貴的新品種,如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創制了以「玻璃白」為填料,使畫面色彩柔和、富有立體感的粉彩;引進國外彩料,專作宮廷御器的琺琅彩;直接用黃金裝飾瓷器的金彩;在單色釉中添加其他不同成份,使之在高溫下流淌變幻,形成流光溢彩、斑讕絢麗奇觀的「窯變」等等。其他如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胭脂紅等等也都應運而生。此外,康熙期間,還恢復生產了明代中期以來幾乎失傳的銅紅釉,其中尤以郎窯紅、豇豆紅最為著名。總之,清代的景瓷,其品質、造型、釉彩都達到空前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
在清代景瓷的發展過程中,為景瓷作出突出貢獻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沒。他在景德鎮督陶15年,是景德鎮御窯廠督陶時間最長、成績最著的督陶官。15年中,他不以「官」凌駕陶民頭上,而以「民」虛心向陶民學習,與工匠打成一片。到鎮之初,於制瓷一無所知,就杜門謝客,悉心鑽研陶務,與工匠同食息三年,終於變外行為內行,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種知識,並身體力行,與瓷工們一起從事工藝鑽研。同時,對瓷業生產技藝進行科學總結,從理論上加以提高,先後編寫出《陶務敘略》、《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瓷務事宜諭稿》等著作。特別是《陶冶圖說》這部圖文並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藝史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重要文獻。他督陶時的瓷器產品世稱「唐窯」,其製造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清人藍清所著的《景德鎮陶錄》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公深諳土脈火性,慎選諸料,所造俱精瑩純全……廠窯至此,集大成矣」。晚年,他把自已的詩文收集成冊,名為《陶人心語》,完全以陶人自居。除唐英之外,還有幾位督陶官,對景德鎮制瓷器業也有不同程度的貢獻。如從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駐景德鎮御窯廠的督陶官臧應選,該時期出產的官窯瓷器被稱為「臧窯」,產品諸色俱備,尤以蛇皮綠、鱔魚黃、吉翠、黃斑點為佳,鮮紅色更為著名。清康熙年間任江西巡撫的郎廷權,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兼負景德鎮督陶之責,他熱心於瓷器的研究,突出成就是郎窯紅(也叫寶石紅)的燒製成功,還有素三彩等。年羹堯於雍正四年來景德鎮兼管御窯廠窯務,此後十年官窯所產瓷器稱為「年窯」,釉色發明甚多,以胭脂釉最著名,還有「雨過天青」等色釉也很突出。還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外國圖家也曾為景德鎮瓷業作出貢獻,他的中國名字叫郎世寧,義大利人,1715年作為傳教土來到中國,並被招進宮廷,成為一名專職畫家。他曾在景德鎮為宮廷創作了大量的瓷板壁書和其他陶瓷作品,他的中西結合繪現風格給後人有較大影響。
隨著歲月的更迭,世事的變蒼,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景德鎮瓷業生產也遇到了挫折。清乾隆之後,由於各種社會原因,景瓷生產從巔峰走向下坡路,產量、器質、品種、造型等都呈明顯萎縮狀態。特別是鴉片戰爭之後,戰事頻繁,政局動盪,外貿入侵,市場縮小,景瓷生產也受到嚴重摧殘。延續500多年之久的御器廠也壽終正寢。民國時期,社會仍不安定,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特別是日寇侵華期間,景德鎮多次遭受日寇飛機的轟炸,坯坊、窯房大面積遭受破壞,全鎮瓷窯能燒的只有33座,處於奄奄一息境地,整個瓷業生產陷入低谷。不過沙漠中也有綠洲,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里,瓷業生產在操作方面卻有所進步,如出現腳踏轆轤車,手搖碎釉機,石膏模型鑄坯,霧吹器吹釉等較先進的方法。特別是清末宣統二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景德鎮宣告成立,標志著景德鎮陶瓷進入一個企業化時代,顯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這家公司在設計上比較多元化,而且有不少創新,製作也十分精巧,同時還進行一系列技術革新,試行機械生產、貼花紙彩瓷、以煤代柴燒造等,有較大的促進力。民國期間,瓷業改革者杜重遠為景德鎮陶瓷工業的改革傾注了心血,他力主重新振興景瓷,成立陶業管理局,自任局長。從外地招攬人才,培訓瓷業工人,制訂改革陶瓷工業的各項措施,促使景德鎮瓷業生產煥發出勃勃生機。陶瓷美術方面,隨著清末民初以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為代表的文人派淺絳彩瓷,一改前朝華縟濃艷、追求簡約淡雅的清新風格之後,汪曉棠、潘?宇等又以粉彩顏料繪瓷,大大擴大了色彩領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王琦、王大凡、鄧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會,切磋陶瓷美術,研討裝飾書藝,被稱作「珠山八友」。這些文人藝友當時都有較高技藝和聲望,各有專長,風格迥異,名噪海內外,把景德鎮的粉彩藝術推向一個新高峰。
中國是最先發明瓷器的國家,因此外國人把我們稱作「瓷器之國」,英語中「CHINA」既名瓷器,又稱中國。作為「瓷都」的景德鎮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國各地伸展,特別是鎮名改為「景德」之後,影響力、競爭力大增,可以與當時的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產品爭奇斗艷。蔣祈在《陶記》中說:「蜒埴之器,漂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其視真定紅瓷,能泉青秘,相競奇矣」。到了元代,景瓷更為暢銷,不僅與「真定紅瓷,能泉青秘」成鼎足,甚至還有壟斷市場之勢。進入明、清,景德鎮瓷器就成壓倒優勢,在全國瓷器市場上高踞主道地位,所以《江西省大志》記述:「其所被自燕雲而北,南交趾,東際海,西被蜀,無所不至,皆取於景德鎮,而商賈往往以是牟大利」。有史料記載,唐代都城長安的西市有一個國際性市場,瓷器這種新商品使許多來華的外國人大感興趣,他們紛紛購買。景瓷當時以「假玉器」稱譽長安,當然也在購買之列。唐以後到宋朝,中國瓷器有兩條路輸往國外,一條是伴隨「絲綢之路」的陸上通道,一條是日本陶瓷學者三上次男所稱「瓷器之路」的海上航線。景德鎮瓷器最先是銷往亞洲各國。據成書於南宋理宗時代的《諸蕃志》記載,當時亞洲的56個國家和地區,用瓷器作交易主要產地就是景德鎮。同時,景德鎮瓷器也已到達歐洲,荷蘭人於南渡口宋時到福建泉州販運景德鎮瓷器。由於元、明、清景德鎮瓷業生產大發展,外銷瓷越來越多,元代發明的青花瓷也遠銷國外,菲律賓、印尼、印度、日本、馬來西來都出土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殘片。明朝初年,「三保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先後到達南洋群島、波斯、阿拉伯等30多個國家,船上的景德鎮青花瓷是其重要商品。當時隨同鄭和出航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就有不哇的「國人最喜中國青花瓷器」的記載。此外,美洲、非洲、澳洲的人也非常喜愛中國瓷器。據記載,在明代隆慶年間,每年僅墨西哥銀行銀元流入中國的就有一二百萬,其中相當部分是用來購買景德鎮瓷器的。所謂「九域瓷商上鎮來,牙行花色照單開。要知至實通洋外,國使安南答貢回」,就是景德鎮瓷器「行於九域,施及外洋」的真實寫照。山有起伏,花有榮枯,盡管景德鎮的瓷業生產也有興衰的變化,但千年窯火不斷,2000多年制瓷歷史所形成的漫漫道路,卻是始終綿延不斷、迤邐向前的。
⑵ 唐朝時聞名中外的___,造型精美,色彩亮麗。北宋興起的___,成為後來著名的瓷都。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上繁榮興盛,文化藝術上群芳爭艷,聞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麗;北宋興起,成為後來著名的瓷都的是景德鎮.
故答案為:
唐三彩;景德鎮.
⑶ 景德鎮是我國著名的「瓷都」,其聞名天下始於()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結合所學可知,景德鎮是我國著名的「瓷都」,其聞名天下始於宋朝.故B項正確.
故選B.
⑷ 中國古代四大瓷都是哪
潮州(個人認抄為也是中國現代瓷都襲)歷史悠久,8000年就有人燒陶瓷,大規模燒瓷比景德鎮早,而且出口貿易在宋朝有一定的影響力,歷史上著名的柴窯、越窯、鈞窯、哥窯、汝窯、定窯、官窯景德鎮跟這七大名窯都不沾邊都沒有潮州窯的生產規模和國際影響.
⑸ 中國古代四大瓷都是哪
一、四大瓷都:江西景德鎮、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湖南株洲市醴陵市、福建泉州市德化縣。
二、簡介:
1、景德鎮(江西)景德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雄踞長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鎮"之稱,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國家甲類對外開放城市。1953年6月政務院批准景德鎮市為江西省直轄市,現轄一市一縣兩區,即樂平市、浮梁縣、珠山區、昌江區,面積5256平方公里,人口152萬,其中市區人口50萬。景德鎮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史籍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開始至明清歷代皇帝都派員到景德鎮監制宮廷用瓷,設瓷局、置御窯,創造出無數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瓏、顏色釉四大名瓷著稱於世。景德鎮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明如鏡"的美譽。郭沫若先生曾以"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的詩句盛贊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歷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鎮與世界緊密相連。
2、(廣東)佛山,地處珠達。古籍記載:「諸寶貨南北互輸,以佛山為樞紐,商務益盛。」繁榮的商貿帶動了以手工業為主的製造業迅速發展。到明清時期,佛山與湖北漢口鎮、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合為「中國四大名鎮」。逐步發展成為嶺南地區商品集散地和冶鑄、陶瓷、紡織、中成葯等製造業的中心。以至與京城、漢口、蘇州合稱為「天下四聚」。繁華的商貿活動和興旺的手工製造業孕育了中醫中葯行業的迅速發展。
3、醴陵,為湖南省轄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地處湖南省東部,東鄰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上栗縣,北接瀏陽市,西倚株洲市區、株洲縣,南界攸縣。
醴陵盛產陶瓷、花炮,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和花炮祖師李畋故里,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花炮之都」。
2015年第十五屆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榜單出爐,醴陵市排名第82位,較上年排名第84位再前進2個名次,綜合實力居湖南省縣域前四強。
4、德化縣,世界陶瓷之都----德化縣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縣。中國當代著名瓷器產地,1996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命名為「中國陶瓷之鄉」,2003年又被稱評為「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獲「中國瓷都·德化」之稱,2015年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授予首個「世界陶瓷之都」稱號。
德化境內山多、水足、礦富、瓷美,素有「閩中寶庫」之稱。陶瓷生產歷史悠久,是我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產品80%以上外銷,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福建省十大重點出口縣(市)之一、福建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先後榮膺「中國陶瓷之鄉」、「中國小水電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早熟梨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竹子之鄉」等稱號。
⑹ 中國最著名的瓷都是哪裡
1景德鎮陶瓷介紹
悠久的制瓷歷史
醴陵,山俊水曲,風物宜人,年平均氣溫17.6℃,雨水充沛,光熱充足,無霜期達288天。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紀念地先農壇、東富寺、日本佛教的主要流派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發源地雲岩寺及醴泉映月、財源塔影、狀元芳洲、紅拂古墓、淥江書院等多處名勝古跡,點綴河山。這片英雄的土地,曾走出了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李立三、抗日名將左權及耿飈、宋時輪、蔡升熙、程潛、陳明仁等一大批叱吒風雲的優秀將軍和仁人志士。
「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堪稱醴陵一絕,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歷經世紀滄桑,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⑺ 唐朝以生產白瓷著稱的是哪裡
唐代白瓷窯口多集中於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縣窯、密縣窯,山西的渾源窯、平定窯,陝西的黃堡鎮窯。五代時期,江西景德鎮也開始燒造白瓷。
邢窯白瓷按其胎、釉的質地,可以分為粗、細兩大類。粗白瓷的胎質又有粗、細之分,粗胎的一類胎色灰白,胎質粗糙;細胎的一類胎體緻密,胎色較淡,但仍不夠白,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粗白瓷的釉質較細,有些還有細碎的紋片,釉色為灰白或乳白色,還有黃白色。細白瓷的胎色純白,個別的白中閃黃釉質很細,釉層中有微細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滿釉,釉色純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窯白瓷多是素麵無裝飾,唐代中期以後特別是晚唐五代,邢窯常常採用雕塑、堆貼、印花、刻花、壓邊、起棱、花口等裝飾方法。
唐初定窯瓷器胎質較粗,胎色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燒結;白釉器物內璧施滿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潤,積釉處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經過仔細淘洗,胎質堅硬,胎色純白,釉直接施於瓷胎上,無化妝上,釉色乳白,個別積釉處呈灰綠色或淺青白色,釉質細潔失透。晚唐至五代時期胎土質地此前期更細,胎壁薄而輕巧,釉質細潔,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觸面外,均施滿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窯還有一種帶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徵是:胎薄輕巧,質地細潔,呈純白色;釉面滋潤,釉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滿釉。一般講,"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細膩、製作精巧,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器物上的,屬於唐、五代時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黃或部分微微閃青,有時帶有刻劃花裝飾器物上的,屬於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燒法燒成,口沿無釉並帶有刻劃花裝飾的器物上的,則屬於北宋後期。
⑻ 歷史上著名的瓷都有哪些
南青北白、唐三彩、宋五大窯、元明青花、清朝五彩、鬥彩、琺琅,太多了,自己查查吧
⑼ 中國古代四大瓷都是
對不起回答錯了
應該是有三大瓷都
三大瓷都為江西景德鎮市、福建德化縣、湖南醴陵市。
景德鎮歷稱瓷之都。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這個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的瓷器稱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
瑩瑩白玉瓷,漫漫瓷都路。作為被人武稱為「瓷都」的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 史書記載:「新平冶陶,始於漢世(景德鎮古代叫新平鎮)。早在漢代,當時的這個地區就已可能在商周原始瓷器的基礎上,燒制出器表施有釉的「青瓷器」。這樣,景德鎮地區的制瓷歷史已有兩千年。
福建德化縣是我國著名的陶瓷產區,也是外銷瓷器的重要基地。 德化瓷業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瓷器質地潔白堅硬,工藝精良、造型雅緻,色澤瑩潤。 遠在宋、元時代就進入國際瓷壇,蜚聲海內外。曾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為中國「三 大瓷都」。
宋元時代,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商業的繁榮和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現已發現了30 多處宋元時代瓷窯遺址,在東南亞、東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發現不少當時德化瓷的遺物, 就是歷史的見證。
「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堪稱醴陵一絕,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歷經世紀滄桑,醴陵瓷器不僅走進了首都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而且飄洋過海,出口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近年來興起的炻瓷,更是風靡全球,成為全市出口創匯的一個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