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濟南的著名將領
㈠ 解放戰爭中濟南城國民黨將領
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漢族,山東泰安人。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動了濟南戰版役,經過8晝夜的激烈攻堅作權戰,攻佔下濟南。在濟南堅守的關鍵時刻,吳化文臨陣起義,斷送了王耀武最後的一點希望。王耀武化妝後突圍出城,行至壽光境內被俘,自此開始了戰俘生涯。
㈡ 解放戰爭打濟南 是那一位將軍
是華東抄野戰軍。
1948年9月16日至襲24日,華東野戰軍執行中央軍委關於"攻濟打援"的指示,在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的統一指揮下進行濟南戰役(也稱濟徐戰役),以參戰總兵力的44%約14萬人組成攻城集團,以56%約18萬人組成打援集團,經過8晝夜的激烈攻堅作戰,在徐州之敵尚未來得及北援的情況下,全殲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一個軍2萬人),南京與天津間的最大城市山東省會濟南宣告解放。攻克濟南表明,人民解放軍開始突破帶決戰性的攻堅戰這一關,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
㈢ 解放戰爭中濟南市守城國民黨將軍是誰
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漢族,山東泰安人。抗日革命家,中國國民黨高級將領。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委員、山東省主席、山東省黨政軍統一指揮部主任、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山東綏靖統一總指揮部主任,
㈣ 濟南戰役國軍將領名單
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
山東綏靖統一指揮部副主任思源、龐鏡塘
整編第96軍軍長於兆龍,副軍長蕭續武
整編第73師師長曹振鐸
整編第84師師長吳化文,副師長楊團一
㈤ 王耀武將軍濟南戰役的詳細資料
中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對國民黨軍重兵守備的山東省濟南市進行的大規模攻堅戰。
1948年秋,國民黨軍被迫改「分區防禦」為「重點防禦」後,蔣介石令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所部固守濟南,在徐州及其附近地區集中17萬人的3個機動兵團伺機北援。濟南作為津浦、膠濟鐵路交會點,北靠黃河,南倚泰山,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第二「綏靖區」以濟南內城為核心防禦陣地,以外城和商埠為基本陣地,以濟南外圍縣鎮及制高點構成外圍陣地,各陣地內均構築眾多的永備和半永備型工事,形成能獨立作戰的支撐點。集中兵力約11萬人。中共中央軍委命令華東野戰軍攻取濟南,同時准備打擊徐州北援之國民黨軍。華東野戰軍遂集中兵力,組成攻城、打援兩個兵團,由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統一指揮。攻城兵團由約14萬人組成,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兼山東兵團政治委員譚震林、副司令員王建安統一指揮。打援兵團由約18萬人組成,由野戰軍司令部直接指揮。攻城兵團於9月16日晚發起攻擊後, 迅速突破濟南外圍防線。經8 晝夜激戰,至9月24日全殲國民黨內城守軍(內1個軍起義 ),俘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副司令官牟中珩和國民黨山東黨部主任委員龐鏡塘。 濟南戰役,共殲國民黨軍10.4 萬餘人(內起義2萬人),俘國民黨軍高級將領23人,繳獲各種炮800多門,坦克、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濟南戰役的勝利,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堅守大城市的信心,鍛煉和提高了人民解放軍攻堅作戰能力。
㈥ 解放濟南戰役中起義國軍軍長是誰
解放濟南戰役中起義的軍長是
九十六軍 軍長吳化文起義。
㈦ 濟南戰役中的丁耀東將軍
這應該是以當時來的9縱司令員,聶自鳳智為原型創作的人物
請看影片中丁將軍的描述「縱隊司令員丁耀東,遵照「攻城打援、分工協作」的具體方針,分析敵態,作了戰斗部署。在東崮和西郊機場的戰斗中,丁耀東大膽地利用了王耀武的錯誤判斷,巧妙地把敵王牌十九軍調來調去,然後乘虛而入,很快攻佔了易守難攻的東崮山。在我軍對敵人採取強大的軍事攻勢的同時,我地下黨與攻城部隊密切配合,加強了對敵西郊機場守將吳化文的政治工作,終於使他認清了形勢,率部起義。」
這就是9縱聶鳳智的戰績,他從東側攻擊,半天打下茂嶺山,讓王耀武認為主攻方向是東線,只能調動預備隊到東邊,為西側的攻擊創造了條件
㈧ 日本侵華時守濟南的將領是誰
韓復榘(1890年1月復25日-1938年1月24日)制,字向方,直隸省順天府霸州煎茶鋪鎮(今河北省霸州市)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19歲離家闖關東自謀生路,後投效兵營。以擅長作戰並兼通文墨而發跡,在北伐戰爭中一路猛打猛沖過關斬將,是率軍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將領。時人稱其為「飛將軍」。
㈨ 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原將領是誰
濟南戰役:
濟南戰役,是華東野戰軍在解放戰爭時期,於1948年9月16日至24日按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指示,第一次攻克具有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攻堅戰。這次戰役由許世友指揮,殲敵11萬多人,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重點防禦計劃,使我華北、華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為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揭開了序幕。
戰前形勢:
濟南戰役打響前夕,人民解放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多,解放軍與國民黨軍經過反復較量,敵我雙方兵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全國戰局處在了偉大變化的前夜,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
從全國戰場態勢看,人民解放軍已轉入戰略進攻。濟南戰役要圖一九四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國民黨軍隊以圍攻中原解放區為起點,先後向共產黨創建的中原、華東、晉冀魯豫、晉綏、東北等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被迫進行自衛作戰,開始了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解放戰爭的第一年在解放區進行。人民解放軍執行了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在敵人發動進攻時,避開優勢敵人的鋒芒,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迫使敵人兵力分散,然後選擇敵人薄弱或孤立的部分,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滅。一九四七年三月,國民黨軍向陝北解放區大規模進攻,妄圖摧毀共產黨解放軍的領導中樞。毛澤東率領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於三月十八日撤出延安,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轉戰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各個戰略區的人民解放軍,在統一的戰略指導下,主動作戰,互相配合,尋找殲敵機會,力爭本戰略區盡早轉入進攻。自一九四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七年六月,人民解放軍在解放區人民全力支援下,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九十七個半旅,平均每個月殲敵八個旅,連同非正規軍共殲敵112萬人。
一九四七年六月,提出了「舉行全國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的戰略方針。六月三十日,劉鄧大軍渡過黃河向南進攻,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實施戰略進攻的序幕,各戰略區的人民解放軍全面展開攻勢,構成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總形勢,從七月到十二月的半年內,共殲敵75萬人,迫使敵人轉入分區防禦。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村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對全國解放戰爭形勢作了明確判斷,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了進攻。」「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個偉大的事變。」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七日,毛澤東到達機關所在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至此,自撤離延安後的四百三十六天里,行程一千多公里,居住過十二個縣境內的三十八個村莊,指揮全國解放戰爭走過了最艱險的旅程,人民解放軍已經迅速地由防禦轉入進攻。自一九四七年七月到一九四八年六月,即人民解放戰爭第二個年度內,人民解放軍共殲敵九十四個半旅,連同非正規軍共殲敵一百五十二萬人,不但收復了絕大部分失地,而且把戰線推進到了長江以北的國民黨統治區。
一九四八年七八月間,和中央軍委精心策劃新的作戰方略。九月八日,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發布了在五年左右時間內(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統治的戰略規劃。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人民解放軍從一九四八年九月開始,在華東、東北、華北、中原、西北各個戰場上發起規模空前的秋季攻勢。
從山東戰場看,已形成解放區四麵包圍濟南的態勢。
內戰開始後,蔣介石把山東戰場當作他的軍事重點,調動數十萬大軍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大部縣城盡失,膠東復地遭到嚴重威脅。膠東是我華東的總後方,是我軍軍事供應的主要基地之一。山東野戰軍堅決執行毛澤東指示的作戰方針,進行了歷時五個月艱苦的膠東保衛戰,捍衛了膠東解放區。
華東地區包括山東和蘇皖兩個解放區,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主力於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舉行了宿北戰役,殲敵二萬多人;一九四七年一月實施魯南戰役,殲敵五萬多人;同年二月下旬,兩軍主力出敵不意的隱蔽北上,發起萊蕪戰役,殲敵七個師,活捉中將副司令李仙洲;又掉頭向南,於五月中旬在孟良崮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七十四師,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至此,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被徹底粉碎。
魯南戰役之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下轄十一個步兵縱隊,並用從國民黨軍手裡繳獲的大量火炮、坦克、汽車,組建了特種兵縱隊。粉碎敵人重點進攻之後,華東野戰軍組成西線兵團,挺進魯西南執行外線作戰任務,同時組成東線兵團(即山東兵團)留在山東執行內線作戰任務。一九四八年春,全國各野戰軍經過冬季整訓,相繼發起春季攻勢。山東兵團按照中央軍委提出的解放山東的預定計劃,於三月至七月間,連續進行了周村、張店、濰縣、兗州等幾個攻堅戰,肅清了濟南青島間膠濟線和濟南徐州間津浦線之敵。八月,西線兵團與山東兵團會師。至此,濟南已處在解放區包圍之中。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在蔣介石眼裡是僅次於南京、天津、徐州的戰略要地。國民黨決策人士曾宣稱:徐蚌地區是南京的門戶,而濟南則為衛護徐州的重要堡壘,濟南萬一失守,不但徐州不保,國都南京勢必受到嚴重威脅,在國際上也將帶來不良影響。
濟南守敵由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統轄,共有九個正規旅和六個保安旅,連同特種部隊共十一萬人,其守備區東自韓倉,西抵長清,南起仲宮張夏,北至洛口齊河。以城北濼口至城南八里窪(馬鞍山)一線為界,劃分為兩個守備區:東守備區由整編七十三師師長曹振鐸指揮,西守備區由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兼八十四師師長吳化文指揮。以兩個旅作預備隊,又以一個旅和各縣保安隊分別據守外圍的歷城、齊河、長清等縣城。其防禦陣地在日偽原有工事基礎上精心加固改建,以城高牆厚的內城為核心,外城商埠為基本防禦地帶,外圍還有一百六十多個據點,設置了多道防線,修築了密集的鹿砦、鐵絲網、地雷區、交通壕、碉堡群、夾壁牆等,構成約六百平方公里的永備性防禦體系,囤積了大批糧食彈葯。王耀武預言:濟南外圍能守半個月,市區至少能守一個月。蔣介石為確保濟南,制定了一個大規模「會戰計劃」,即以第二綏靖區固守濟南,以配置在徐州的三個兵團(約十七萬人)隨時北援。然而敵人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其守城之敵雖有一定防禦能力,卻大部受到過我軍嚴重打擊,軍心動搖又機動兵力不足,補給增援全靠空運。濟南市內生產和物資供應已嚴重困難,物價飛漲,民怨沸騰,人民迫切盼望解放。
戰役經過:
攻城西集團9 月9 日自濟寧、汶上,東集團13 日自泰安、萊蕪、章邱等地。分別向濟南隱蔽開進。15日,兩廣縱隊等掃除長清西南地區敵保安部隊,並包圍了長清城。此時,王耀武判斷我軍主攻方向在西面,遂將其預備隊第19旅調至飛機場以西古城方向待機,將第57旅由張夏、崮山等地撤入市區,准備轉用於西郊。
16日午夜,我軍發起全線猛攻,經一天激戰,西集團殲滅長清齊河守敵後迅速迫近濟南西郊。東集團一舉攻克茂嶺山、硯池山及回龍嶺等制高點。王耀武又判斷我主攻方向在東面,急將第19、第57旅東調,並以第15旅及剛空運抵濟的整編第74師7個連,自七里河方向向我反擊,另以一部增援燕翅山,妄圖制止我軍的攻勢。隨後,又將飛機場以西的整編第2師之第211旅調入市區,以增強機動兵力。17 日,蔣介石命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第2兵團准備經魯西南北援,第7、第13兵團分由新安鎮及固鎮地區向徐州集結,准備沿津浦路北攻。粟裕獲此情報後,當日即令攻城兵團繼續猛攻,令打援、阻援兵團迅速進入陣地,做好殲率部起義的吳化文擊援敵的准備。
17 日,我攻城東集團在炮火支援下,依託有利地形,不斷擊退敵之反沖擊,並乘勝攻克窯頭、甸柳庄等地。攻城西集團也繼續分路猛攻,至18日,攻克古城、玉皇山、簸箕山、黨家莊等地,並以炮火封鎖了濟南機場,迫使敵人中止空運。接著,我軍攻城兵團首長為擴大戰果,以攻城預備隊第13縱隊加入西集團作戰。19日晚,敵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在我爭取下,率整編第84師等部3 個旅約2 萬人起義,撤離戰場。我軍趁勢猛攻,至20 日拂曉,佔領商埠以西陣地。
我軍的連續猛攻和吳化文部起義,打亂了敵人的防禦部署,動搖了敵人堅守濟南的信心,王耀武向統帥部請求突圍,但遭蔣介石嚴詞斥責,並令其堅決固守詩援。王耀武隨即調整部署,除留1 個營守千佛山,1 個團守馬鞍山,以3 個旅又1 個團守商埠外,將主力撤入城內。南線之敵3 個兵團,在蔣介石督令下,正分別向商丘、徐州集結中。
20 日,中央軍委指示:王耀武部可能突圍,應從各方面布置,不使漏網。同時指出:劉峙已令邱清泉兵團集結臨城待命援濟,應迅速集結打援兵團全力於鄒、膝地區,准備殲擊北援之敵。華東野戰軍首長隨即令攻城兵團迅速向商埠以東和城垣攻擊,並部署兵力防敵突圍逃跑。同時又詳細研究了徐州之敵北援情況,進一步修訂了作戰方案,以便隨時迎擊援敵。
攻城兵團首長依據軍委和粟裕的指示,決定以兩集團立即向商埠實施突擊,以東集團繼續肅清城外殘敵,積極進行攻城准備。20 日黃昏,西集團經40 分鍾的炮火准備和連續爆破,即多路突入敵陣地,至22 日午,完全佔領商埠,汗敵兩萬餘人。東集團也肅清了城東殘敵,直逼城下。
我攻佔商埠後,敵認為我需經三五天的准備才能攻城,因此,將3 個旅集中內城,以4 個旅圖置外城,積極加修工事,准備頑抗。
為了不給敵以喘息的機會,攻城兵團首長決定立即對外城發起攻擊,並作了如下部署:東集團第9縱隊配屬坦克4輛於城東永固門正面及東南角突擊;渤海縱隊一部向城東北角佯攻,另一部位於城東北地區准備堵擊可能突圍逃竄之敵。西集團第13縱隊由城西南永綏門及其以北實施突擊;第10縱隊由城西普利門及永鎮門、小北門實施突擊。第3縱隊集結商埠為預備隊。22 日晚,攻城兵團各突擊部隊在強大炮火掩護下,進行連續爆破,勇猛突擊,經1 小時左右激戰,分別突入外城,與敵展開激烈巷戰。至23 日,除個別據點外,攻佔外城。
退守內城之敵第15、第19、第57旅等部,妄圖依託高厚城牆和堅固工事,作垂死抵抗。蔣介石也下令空軍對我所佔市區施行區域轟炸,投擲大量炸彈和燃燒彈,使得商埠和外城大片民房被炸起火。居民死傷和財產損失甚重。
南內城高8至12米,底寬10至11米,頂寬8至9米,並有上中下三層火力點。我軍為迅速徹底殲滅濟南守軍,決定即刻對內城發起總攻。以第9縱隊、渤海縱隊由東南方向,第3、第13縱隊。由西、西南方向實行突擊。23 日18 時,我攻城兵團的全部火炮均參加了火力准備。1小時後,各突擊分隊發起攻擊。王耀武率其殘部拚死抵抗。19時53分,第9縱隊第79團由東門南側突破,一個多連登上城頭,但因橋被守軍打斷,後續不繼,血戰1小時後,全部壯烈犧牲。第13縱隊第109團突上城頭兩個營,遭守軍連續反擊,經兩小時激戰,除有兩個連突入城內,據守少數房屋堅持戰斗外,大部傷亡,突破口為守軍重占,其餘部隊的攻擊亦未成功。
在此緊急情況下,各攻城部隊重新調整部署,開展火線軍事民主,嚴密組織炮火、爆破、突擊三者的協同和後續部隊的跟進。經過緊張、周密的准備後,於24 日2時25分,第9縱隊第73團經過反復攻擊,終於攻佔城東南角,拂曉時,縱隊主力與渤縱一部,源源入城與守軍展開巷戰。第13縱隊第109團在已入城的兩個連接應下,亦於拂曉攻上城頭,主力及第3縱隊亦跟隨入城,向縱深發展攻擊。戰至21時,全殲守敵,濟南宣告解放。馬鞍山、千佛山守軍分別於25日、26日繳械投降。王耀武化裝逃至壽光縣境,為我地方武裝俘獲。
此次戰役,敵共出動戰斗機375 架次,轟炸機71 架次,戰斗轟炸兩用機50 架次,實行狂轟爛炸,另以運輸機27 架次空運部隊及物資,但終未能挽救濟南守軍的覆歿命運。
各接管機構和衛戌部隊,緊隨作戰部隊之後進入濟南市區,進行接管和擔任警備,作戰部隊也一面作戰,一面協助接管和警備,在戰火彌漫中,積極地搶救人民的生命財產,博得了各界人士的同聲贊譽。
華東野戰軍攻城兵團經過8晝夜連續作戰,以傷亡2.6萬人為代價,共殲國民黨軍104290人(其中俘敵61870人,起義2萬餘人,斃傷23420人),俘國民黨軍第2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等高級將領23名,繳獲各種炮800餘門,坦克、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開創了我軍奪取敵堅固設防和10 萬重兵據守的大城市的先例,進一步削弱了敵軍士氣,從根本上動搖了敵人據守大城市進行頑抗的信心;振奮了廣大人民的情緒,增強了我軍攻克敵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信心。山於濟南的攻克,使華北、華東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津浦路徐州以北至天津以南段及膠濟路青島以西段全部為我所控制,從而大大地改善了支援前線的條件。同時,華東野戰軍也能全部南下,協同中原野戰軍在隴海路以南進行更大規模的殲滅戰,逐次殲滅徐州地區的敵人。
在9 月29 日致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首長的賀電中指出:濟南戰役「是兩年多革命戰爭發展中給予敵人的最嚴重的打擊之一。」第9縱隊第25師第73團、第13縱37師109團戰後被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分別授予「濟南第一團」和「濟南第二團」的稱號。
㈩ 濟南戰役中的丁耀東將軍解放後去哪了
戰役
戰役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直接運用戰斗,也為戰斗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
名 稱
戰役
中文拼音
Zhanyi
英 文
Operation
分 類
進攻戰役、防禦戰役等等
著名戰役
馬陵之戰,淮海戰役等等
目錄
1 簡介
2 分類
3 概述
4 來源
5 定義
6 著名案例
▪ 中國古代
▪ 革命戰爭
▪ 抗日戰爭
▪ 解放戰爭
▪ 外國歷史
簡介
編輯
它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制於戰爭全局 ,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由多個戰斗所組成,也為戰斗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
百團大戰中的彭老總
分類
編輯
按作戰的目的和性質分,有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
進攻戰
按參戰的軍種分,有陸、海、空等軍種的獨立戰役,有陸海、陸空、海空及陸海空等幾個軍種的聯合戰役。按作戰行動空間分,有陸上戰役、海上戰役、空中戰役等。
按作戰規模分,有大型戰役(如大的戰區或方面軍群進行的戰役),中型戰役(如中等戰區或方面軍進行的戰役),小型戰役(如小的戰區或集團軍進行的戰役)。
在一次大型戰役中通常包括幾個中小型戰役。其中陸上戰役,按作戰形式又分為:陣地戰戰役、運動戰戰役和游擊戰戰役以及幾種形式相結合的戰役等。
陣地戰戰役依陣地堅固程度不同,又分為野戰陣地和堅固陣地的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還可按地形和氣候條件分為各種地形和氣候條件下的戰役,如江河水網地區、荒漠草原地區、高寒地區、熱帶山林地區等進攻和防禦戰役。
概述
編輯
軍隊[1] 為達到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戰斗的總和。戰役是介於戰爭與戰斗之間的作戰行動 。
來源
編輯
在外國,17世紀以前,多把大規模作戰稱為「會戰」。「戰役」一詞,在中國始見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史料中,當時稱甲午海戰為「甲午戰役」、「日清戰役」等。1908年,蔡鍔提出戰役是一個作戰等級,並指出:「軍者,戰役中能獨立專任一方面之戰事者也。」此後,戰役作為一個軍事術語使用日漸廣泛。在前蘇聯,使用戰役這一術語始見於20年代。美國長期不使用戰役概念,直至1982年才在其《作戰綱要》中使用了「戰役」一詞。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是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之上的,是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戰役,經歷了一個由小到大、由單一的陸軍戰役到諸軍兵種合同戰役的發展過程。戰役通常由戰役准備和戰役實施兩大部分組成。
定義
編輯
戰役的意思: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進行的一系列大小戰斗的總和。是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或全局性目的,按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在統一指揮下實施的。屬於戰爭與戰斗間的作戰行動。
著名案例
編輯
中國古代
著名戰役 雙方軍事指揮員 參戰兵力 戰果
長勺之戰 曹劌——齊桓公 3萬——數萬 擊潰齊軍
城濮之戰 先軫——子玉 2萬——4萬 楚軍大敗
柏舉之戰 孫武——囊瓦 3萬——20萬 楚軍大敗,隨後都城被破
桂陵之戰 田忌、孫臏——龐涓 8萬——10萬 齊國以圍魏救趙戰術大破魏軍
馬陵之戰 孫臏——龐涓 8萬——10萬 魏軍被全殲
即墨之戰 田單——樂毅、騎劫7千——不詳 收復齊國國土
滅楚之戰 王翦——項燕 60萬——不詳 滅亡楚國
雁門之戰 李牧——匈奴單於 15萬——10萬 全殲匈奴軍
長平之戰 白起——趙括 60萬——45萬 全殲,坑殺趙軍四十多萬人
官渡之戰 曹操——袁紹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曹操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夷陵之戰 陸遜——劉備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淝水之戰 謝玄——苻堅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巨鹿之戰 項羽——章邯 2萬——4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劉邦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趙王歇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齊王 數萬——20萬 滅齊
垓下之戰 韓信——項羽 40萬——10萬 項羽四面楚歌,突圍後自殺
漠北之戰 霍去病——匈奴單於 20萬——10萬 匈奴被殲8萬多人
昆陽之戰 劉秀——王邑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白江口戰役 ——中國唐朝 新羅軍隊以少勝多勝日軍
革命戰爭
第一次反「圍剿」斗爭 朱德、毛澤東——魯滌平4萬——10萬 殲敵1萬2千人
第二次反「圍剿」斗爭 朱德、毛澤東——何應欽3萬——20萬 殲敵3萬人,橫掃千軍如卷席
第三次反「圍剿」斗爭 朱德、毛澤東——蔣介石 3萬——30萬 殲敵3萬人
第四次反「圍剿」斗爭 朱德、周恩來——蔣介石7萬——50萬 採取大兵團山地伏擊戰,殲敵3個師
第五次反「圍剿」斗爭 李德、博古——蔣介石 10萬——100萬 戰敗,被迫長征
蘇家埠戰役徐向前——厲式鼎 3個師——12個團 採取圍點打援戰術取得輝煌勝利
四渡赤水毛澤東——薛岳3萬——12個旅 成功擺脫圍追堵截
直羅鎮戰役毛澤東、彭德懷——牛元峰2個軍團——1個師又一個團 圍殲敵一個師.
抗日戰爭
徐州會戰李宗仁——畑俊六100萬——30萬 我軍在台兒庄戰役包圍日軍,殲敵1萬人,我軍損失約3萬人
昆侖關大捷杜聿明——中村正雄 1個軍——1個旅團 殲敵大部
百團大戰彭德懷——多田峻 20萬人——不詳 我軍打破日軍囚籠政策,殲敵45000人,戳破了國民黨「游而不擊」的污衊
解放戰爭
蘇中戰役 粟裕——李默庵、湯恩伯 3萬——12萬 解放軍七戰七捷
延安保衛戰 彭德懷——胡宗南2萬——23萬 解放軍主動放棄,採取蘑菇戰術,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萊蕪戰役 粟裕、陳毅——王耀武、李仙洲20萬——6萬 解放軍採取運動戰方式3日內殲敵5萬6千人
孟良崮戰役粟裕、陳毅——張靈甫14萬—20萬 解放軍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魄殲滅整編74師3萬人
遼沈戰役 毛澤東、林彪——衛立煌70萬——55萬 解放軍採取專顧錦榆唐,關門打狗的作戰方針,殲國民黨軍47萬人,我軍損失6.9萬人,解放全東北
濟南戰役 粟裕——開啟了我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
淮海戰役 粟裕、劉伯承、鄧小平、陳毅、譚震林——杜聿明 60萬——80萬 解放軍集中兵力中間突破,在運動中分批殲滅敵軍,此戰國民黨軍損失55萬人,解放軍損失13萬人
平津戰役 毛澤東、朱德、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傅作義100萬——60萬 解放軍採取「圍而不打」「隔而不圍」戰術使北平和平解放,國民黨軍被改編、殲滅者達52萬人,解放軍損失3.9萬人。
長津湖戰役 宋時輪——奧利弗·史密斯 15萬人——2個師 志願軍在零下40度的酷寒中因強大的戰斗意志力挫敵美海軍陸戰一師和美步兵七師,卻因為物質力量的匱乏還是讓美軍成功逃脫了。
上甘嶺戰役 王近山、秦基偉、李德生——范弗里特 7萬人——6萬人 我軍在地面陣地失守後再退入坑道堅持作戰,使美軍損失慘重,被稱為「朝鮮戰場的凡爾登」「肉磨子」。
外國歷史
奧斯特里茨戰役 拿破崙——庫圖佐夫7.3萬——8.7萬 拿破崙攻佔中央高地徹底擊潰反法聯軍
瓦格拉姆戰役 拿破崙——查理大公 17萬——11萬 法軍強攻奧地利軍正面,以慘重傷亡取得勝利
滑鐵盧戰役 拿破崙——威靈頓7.2萬——6.8萬 英軍援軍普魯士軍及時趕到,擊潰法軍,三方陣亡6萬人
馬恩河戰役 霞飛——小毛奇108萬——90萬 馬恩河戰役使德軍包抄法軍的計劃失敗,德國在西線速決戰略破產
波蘭戰役 古德里安——斯密格萊.利茲 88萬——60萬 納粹德軍採取閃擊戰術一個月內使波蘭亡國,波蘭損失六十萬人,德軍損失不到4萬
法蘭西戰役 曼施泰因——甘末林 136個師——135個師 德國避開馬其諾防線採取迂迴方式,用裝甲集群攻入法國本土,法國5周內投降
坎尼戰役——漢尼拔40000步兵10000騎兵對抗羅馬80000步兵,6000騎兵。漢尼拔利用半月陣使羅馬軍隊暴露側翼,一舉擊破。羅馬損失七萬多人,漢尼拔方僅損失數千人。
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百萬人,德以極其兇猛的炮火轟擊十數小時後全面進攻,被法軍阻滯。德軍失去主動權後法軍發起反攻,成功挫敗德軍攻勢。雙方參戰兵力眾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
克雷西戰役——英軍20000人出頭,法軍接近60000.英軍以嚴明的組織和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展開,屢次挫敗法軍重騎兵沖擊,法軍頂不住損失,撤退。英軍損失200多人,法軍損失15000多人
十次斯大林突擊 ——1944年,蘇軍發動十次戰役突破德軍防線,蘇德戰線由4450 公里縮短到2250 公里;德軍共損失160 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6700 輛、火炮和迫擊炮2.8 萬門、飛機1.2 萬架: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先後退出戰爭。
參考資料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