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著名法醫
① 中國著名的法醫專業大學
一般是醫科類大學抄有開設法醫專業
警校等也有類似的專業
個人建議去醫科學校
因為當法醫首先你要學當醫生
呵呵
其中中山大學的法醫專業不錯
四川大學的法醫學專業排名也很靠前
還有中國醫科大學
這幾所學校的專業評估都是A++
② 中國最好的法醫學院
首先,身高,男生要求170cm以上,曾經有外專業同學想轉入法醫專業,可因為身高不夠,被拒絕。
其次,如果女生的話,就最好還是放棄吧。因為如果你不能有好的運氣碰到像重慶2009年初全國招收100名法醫應屆畢業生的好機會,一般都不太可能做法醫。
一般在招生的時候沒什麼限制,即使有,都是因為以後你就業時會遇到的相同問題。所以如果你不滿足,就別報考了。
中國的法醫並不是你們所想像的那樣,在國內,法醫的地位並不高。在很多地方,法醫只能是打下手。如果你想往上發展,不要選擇法醫。法醫師搞技術的,不是搞政治的。
學校的話,看你在的地方時哪兒。就全國講的話,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的確是做好的。但其實根據地域劃分,西南 四川大學華西基礎醫學與法醫學院,華南 中山大學,華中 武漢科技大學,西北 西安交大 ,東北 中國醫科大學,華東 復旦大學。其中,四川大學不面向東北招生,除四川外的省份的按照安排不同不一定每年都招,所以請先到相關學校網站咨詢。
現在全國共有20多所大學開辦法醫學專業,但是如果你不能考上上面的那6所大學的話,我勸你就不要報考了,因為就業形勢不好。同時,法醫學的話,本科就業比較現實。所以如果你想讀研究所,那也不要選法醫。
③ 中國有名的法醫
閩建雄
④ 中國最著名的名醫是誰
中國十大名醫是;
秦越人〖戰國〗、
華佗〖漢末〗、
張仲景〖漢末〗、
孫思邈〖唐代〗、
劉河間〖金代〗、
李東恆〖金代〗、
張子和〖金代〗、
朱丹溪〖元代〗、
李時珍〖明代〗、
王肯堂〖明代〗
⑤ 我國當代有哪些著名的法醫,他們的著作又是哪些
宋慈,字惠父,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建陽(今屬福建)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於南宋理宗淳 六年(1246年),享年六十四歲。早歲習儒,入仕後經歷十餘任地方官,多負刑獄之責,終於廣東經略安撫使。一生經辦案件數不勝數。逝世前兩年(公元1247年)撰成並刊刻《洗冤集錄》五卷。此書是其一生經驗、思想的結晶,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它比義大利人佛圖納圖·菲得利寫成於公元1602年的同類著作要早350多年。 作者把當時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醫葯學應用於刑獄檢驗,並對先秦以來歷代官府刑獄檢驗的實際經驗,進行全面總結,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因而此書一經問世就成為當時和後世刑獄官員的必備之書,幾乎被「奉為金科玉律」,其權威性甚至超過封建朝廷頒布的有關法律。750多年來,此書先後被譯成朝、日、法、英、荷、德、俄等多種文字。直到目前,許多國家仍在研究它。其影響非常深遠,在中、外醫葯學史、法醫學史、科技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其中貫穿著「不聽陳言只聽天」的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至今仍然熠熠閃光,值得發揚光大。 當時程朱理學盛行。這是一個龐大完整而又十分精緻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宋理宗(公元1225-1264年在位)時,程朱理學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成為不可爭議的官方統治思想。其代表人物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被分別謚為「元公」、「純公」、「正公」、「文公」,並從祀孔子廟,榮耀至極。可見此時理學影響之大。 作為朱熹的同鄉和後學,宋慈受過理學的系統教育和長期熏陶。少年時受業於同邑人、「考亭(朱熹居住地,亦是其號)高第」吳稚。入太學後,又為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再傳弟子真德秀所賞識,遂師事之。中進士後又多年為官。按照常情,這樣的人一定具有濃厚的理學唯心主義。 然而宋慈在法醫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唯物主義傾向。在其傳世名著中非但沒有空洞的理學唯心主義的說教,而且大力提倡求實求真精神。程朱理學認為,「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個理」,而人心之體又體現了理或天理,「心之全體,湛然虛明,萬理具足」,「心包萬理,萬理具於一心」。這就是說,心中什麼理都有,無須外求。如按此行事,根本不要了解外界現實情況,只要苦思冥索就可以了。而宋慈卻反其道而行之。他把朱熹具有唯心主義傾向的「格物窮理」之說,變成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原則,不是向內心「窮理」,而是向實際求真。 當時州縣官府往往把人命關天的刑獄之事委之於沒有實際經驗的新入選的官員或武人,這些人易於受到欺矇;加之其中有的人怕苦畏臟,又不對案情進行實地檢驗,或雖到案發地點,但「遙望而弗親,掩鼻而不屑」,因而難免判斷失誤,以至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冤獄叢生。 身為刑獄之官,宋慈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強烈反對。他在聽訟理刑過程中,則以民命為重,實事求是。他說:「慈四叨臬寄(執法官),他無寸長,獨於獄案,不敢萌一毫慢易心。」這一表白,確是他多年為刑獄之官認真態度的寫照。他尤為重視對案情的實際檢驗,認為:「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蓋死生出入之權輿,幽枉曲伸之機括,於是乎決。」意思是說,「大辟」即殺頭是最重的刑罰,這種刑罰則是由犯罪事實決定的,而犯罪事實必須經過檢驗才能認定,所以檢驗的結果往往是生死攸關的。唯其如此,對待檢驗決不能敷衍了事,走走過場,而必須認真負責,「務要從實」,一定要查出案件發生的真實情況,「貴在審之無失」。而要做到這一點,宋氏認為當檢官員必須「親臨視」。無論案發於何處,也要「躬親詣屍首地頭」,「免致出脫重傷處」。否則,應以失職罪杖處之。即使案發於暑月,屍味難聞,臭不可近,當檢官員也「須在專一,不可避臭惡」。 宋氏不泥師教的另一突出表現是對待屍體的態度,特別是能否暴露和檢驗屍體的隱秘部分。按照理學「視、聽、言、動非禮不為」、「內無妄思,外無妄動」的教條,在檢驗屍體之時,都要把隱秘部分遮蓋起來,以免「妄思」、「妄動」之嫌。宋慈出於檢驗的實際需要,一反當時的倫理觀念和具體做法,徹底打破屍體檢驗的禁區。他告誡當檢官員:切不可令人遮蔽隱秘處,所有孔竅,都必須「細驗」,看其中是否插入針、刀等致命的異物。並特意指出:「凡驗婦人,不可羞避」,應抬到「光明平穩處」。如果死者是富家使女,還要把屍體抬到大路上進行檢驗,「令眾人見,一避嫌疑」。如此檢驗屍體,在當時的理學家即道學家看來,未免太「邪」了。但這對查清案情,防止相關人員利用這種倫理觀念掩蓋案件真相,是非常必要的。宋氏毅然服從實際,而將道學之氣一掃而光,這是難能可貴的。只是由於宋氏出身於朱門,不便像同時期的陳亮、葉適等思想家那樣,公開指名道姓地批判程朱的唯心主義。但他用自己的行為和科學著作提倡求實求真的唯物主義思想,此與陳、葉的批判,具有同樣的積極意義。 宋氏的求實求真精神還表現在對屍體的具體檢驗方面。檢驗屍體,即給死者診斷死因,技術性很強,在一定程度上難於為活人診病。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必須具備深厚的醫葯學基礎,把握許多科學知識和方法。儒者出身的宋慈,本無醫葯學及其他相關科學知識。為彌補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讀醫葯著作,把有關的生理、病理、葯理、毒理知識及診察方法運用於檢驗死傷的實際;另一方面,認真總結前人的的經驗,以防止「獄情之失」和「定驗之誤」。在多年的檢驗實踐中,力求檢驗方法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在此方面可謂不遺餘力。僅從流傳至今的《洗冤集錄》一書來看,其中所載檢驗方法之多樣、全面,其精確度之高,都是前無古人的。這也是書中科技含量較高的、最精彩的內容。 在《洗冤集錄》中,有一些檢驗方法雖屬於經驗范疇,但卻與現代科學相吻合,令人驚嘆。如用明油傘檢驗屍骨傷痕,就是一例:「驗屍並骨傷損處,痕跡未現,用糟(酒糟)、醋潑罨屍首,於露天以新油絹或明油雨傘覆欲見處,迎日隔傘看,痕即現。若陰雨,以熱炭隔照。此良法也」。「將紅油傘遮屍骨驗,若骨上有被打處,即有紅色路,微蔭;骨斷處,其拉續兩頭各有血暈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紅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無血蔭,縱有損折,乃死後痕。」如此檢驗屍骨傷損,與現代用紫外線照射一樣,都是運用光學原理。只是宋慈限於當時的科技水平,處於尚未自覺的狀態,知其然而不知知其所以然。屍骨是不透明的物體,它對陽光是有選擇地反射的。當光線通過明油傘或新油絹傘時,其中影響觀察的部分光線被吸收了,所以容易看出傷痕。再如書中論述的救縊死法,與當代的人工呼吸法,幾乎沒有差別。還有用糟、醋、白梅、五倍子等葯物擁罨洗蓋傷痕,有防止外界感染、消除炎症、固定傷口的作用,也與現代科學原理一致,只是使用的葯物不同而已。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作者運用和記載這些方法,目的在於查出真正的死傷原因,無不體現了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
⑥ 中國法醫鼻祖是誰
宋慈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法醫學家,被稱為「法醫學之父」,西方普遍認為正是宋慈於公元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法醫鼻祖——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建陽(今屬福建)人(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縣,唐相宋璟後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卒於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9年),享年六十四歲。早歲習儒,入仕後經歷十餘任地方官,多負刑獄之責,終於廣東經略安撫使。一生經辦案件數不勝數。逝世前兩年(公元1247年)撰成並刊刻《洗冤集錄》五卷。此書是其一生經驗、思想的結晶,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法醫學專著。它比義大利人佛圖納圖·菲得利寫成於公元1602年的同類著作要早350多年。宋慈出身在一個朝廷官吏家庭,父名鞏,曾做過廣州節度推官。宋慈少年受業於同邑吳稚門下,吳稚是朱熹的弟子,因此,宋慈有機會與當時有名的學者交往。宋慈二十歲進太學。當時主持太學的真德秀是著名的理學家,真德秀發現宋慈的文章出自內心,流露有其感情,因此,對他十分器重。宋慈早年的師友,對於他學業的進步與後來的思想當有相當的影響。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中進士乙科,朝廷派他去浙江鄞縣任尉官(掌一縣治安),因父喪而未赴任。宋理宗寶廣二年(1226年),宋慈出任江西信豐縣主薄(典頒文書,辦理事務),從此正式踏上了仕宦生涯。紹定一至三年,在鄭性之幕下參與軍事;迄招捕使陳韡檄同監軍李華平定蓮城七十二寨寇,宋慈參贊居多。紹定四年(1232年),陳韡奏其政績,舉為福建長汀知縣(一縣的行政長官),嘉熙元年(1237年)任邵武軍通判(州府長官的行政助理),嘉熙二年(1238年)調南劍州通判,嘉熙三年(1239年)任提點廣東刑獄(主管司法刑獄和監察),嘉熙四年移任江西提點刑獄兼贛州知縣。淳祐元年(1241年)知常州軍事,淳祐七年任直秘閣提點湖南刑獄並兼大使行府參議官,次年進直寶謨閣奉使四路(宋分天下為各路,等於現在的省份),皆司皋事。淳祐九年(1249年),拔直煥閱知廣州、廣東經略安撫使(掌管一路之軍事行政)。宋慈一生二十餘年的官宦生涯中,先後擔任四次高級刑法官,後來進直寶謨閣奉使四路,也是「皆司皋事」,可見宋慈一生從事司法刑獄。長期的專業工作,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法醫檢驗經驗。宋慈平反冤案無數,他認為「獄事莫重於大辟,大辟莫重於初情,初情莫重於檢驗」(出自《洗冤集錄》序),堅持「審之又審」,重視現場堪驗,還指出「凡驗婦人,不可羞避」,「檢婦人,無傷損處須看陰門,恐自此入刀於腹內」,如死者是富家女,把女屍抬到光明平穩處,「令眾人見,以避嫌疑」。宋慈卒於廣州經略安撫使的任所,享年64歲。宋理宗親自為其書寫墓門,憑吊宋慈功績卓著的一生。後來宋慈的墓地遷至福建建陽市崇雒鄉昌茂村西北。
⑦ 中國法醫鼻祖是誰
宋慈抄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人,與理學大師朱熹同鄉,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縣,唐相宋璟後人,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是宋慈於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為世界法醫學鼻祖。
⑧ 全國十大法醫都有誰
1、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2、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炙各科,外科尤為擅長,「麻沸散」的使用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還發明了「五禽戲」。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這考證很可疑。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華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還永遠懷念他。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里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3、張仲景:名機,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一年(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東漢醫學家,辭官業醫,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確立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規律,它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葯具備的經典著作,開創了祖國醫學辨證論治的先河;同時在制劑學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對後世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歷代醫家無不尊張仲景為「醫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後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傷寒論》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也是醫家必讀。
4、皇甫謐:字士安,小時名靜,晚年自稱玄晏先生。魏晉醫學家。西晉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人縣朝那鎮)人。著名醫家,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總結了晉以前的針炙學成就,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另著有《帝王世紀》等。
5、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西晉思想家、醫葯學家。丹陽句容縣(今江蘇省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采葯,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他還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學家,在醫學和制葯化學上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創造,在文學上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大多已經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救卒方》葛洪的醫學著作,據史籍記載,尚有《金匱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6、孫思邈:是京兆東原人(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出生於隋開皇元年,卒於唐永淳元年。活了102歲(也有說他活了141歲),他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葯物學家。歷史上,被人們尊為「葯王」。一生致力於醫葯研究工作,著有《千金方》,創立臟病、腑病分類系統,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7、錢乙:字仲陽。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後擢太醫丞,為公卿宗戚看病,名聲大著,祖籍浙江錢塘,後祖父北遷,遂為東平鄆州(今山東鄆城縣)人。約生於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於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著《小兒葯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後人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把錢乙尊稱為「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 另有《傷寒指徵》、《嬰孩論》等。
8、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習儒學,後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於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於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後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葯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學家。
9、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明朝醫學家,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聞世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窮搜博採,歷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綱目》,為我國醫學史上一大巨著。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10、葉天士:葉桂,字天士,號秀岩,清醫學家。江蘇吳縣人(1667-1746),祖父葉時和父親葉朝采都是當地的名醫。葉桂幼時便隨父親學醫,14歲時,父親去世,便又隨父親的一位姓朱的門人繼續學習。他勤奮好學,聰穎過人,沒幾年,就超過了教他的朱先生,聲名遠播。他是中醫學史上溫病學派的創始人,其聲望地位,並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貫大江南北的人物。其著作《溫熱論》至今仍被臨床醫家推崇備至。對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尤為擅長,尚有《葉案存真》、《末刻本醫案
⑨ 當今國內最有名望的刑偵專家是誰人
16位公安部特抄邀刑偵專家,他們是:
烏國慶(中國刑事技術專家的楷模)共和國培養的第一代刑偵專家。曾任公安部刑偵局大案要案處處長。
徐利民(他對指紋有著驚人的記憶力)曾任吉林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副總隊長。
張欣(他的畫筆,如同神奇的照相機)曾任上海鐵路公安局技術處刑事技術高級工程師。
季宗棠(中國第一審)曾任上海市公安局閘北分局副局長。
崔道植(彈去留痕)曾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刑事技術處處長。
陳世賢(一雙眼睛勘破生死)曾任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主任法醫師。
高光斗(在爆炸廢墟上尋找罪犯)曾任北京市公安局科技處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王滿倉(中國首席痕跡鑒定專家)曾任北京市公安局高級工程師。
閔建雄(讓死者說話的人)曾任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法醫病理損傷鑒定處處長。
歐桂生(現代「福爾摩斯」)曾任廣東省公安廳刑事技術中心主任法醫師。
吳大有(痕跡追凶)曾任江蘇省公安廳副巡視員。
班茂森(痕跡追凶)曾任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痕跡檢驗處處長。
彭文:曾任中國刑警學院刑事偵查學首席教授。
閻子忠:曾任黑龍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總隊長。
鄭道利(痕跡追凶)曾任武漢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副局長。
余新民:曾任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