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叔侄

著名叔侄

發布時間: 2021-02-06 16:19:25

㈠ 中國100位著名劍客,有那些

中國古代十大知名劍客(排名不分先後):
1.荊軻
荊軻可以說是戰國時期最有名的刺客,「荊軻刺秦」「圖窮匕見」的事跡更是家喻戶曉。關於荊軻,也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說他是抗暴勇士,也有人認為他是騙吃騙喝的二流劍客。不管他是否真的貪慕榮華富貴,至少最後還是遵守了契約精神,完成了刺秦王的壯舉(不過刺殺最終還是失敗了),並留下「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詩歌。
2.蓋聶
提到了荊軻,我們再提一提另一個戰國末年的劍客蓋聶。蓋聶在史書上的記載很少,僅《史記》記載了一段荊軻向蓋聶討論劍術的趣事。倆人究竟討論劍術的什麼內容我們不得而知,只知道雙方討論到一言不合時,蓋聶怒目圓睜瞪上荊軻,嚇荊軻一跳,後者也不甘示弱,站起來一溜煙就跑得沒影了。由此可見,蓋聶高超的不僅是劍術,堪比燕人張飛「豹頭環眼」的雙目也是一大殺器。
3.越女
越女可能大家並不怎麼熟悉,可一提到越女劍相信很多喜歡仙俠或武俠的讀者都有聽過。越女劍最早是金庸一篇短篇小說的作品名,後來才被《仙劍奇俠傳》等游戲以及其它武俠、仙俠作品所採用。《越女劍》也並非金老先生完全虛構的小說,而是取材於漢代趙煜所書《吳越春秋》,講述的是越王勾踐向國內一名女子取經劍術,教授軍隊,藉此成功滅吳的故事。不過趙煜並沒有寫清楚這名女子的姓名,她也就只能以越國女子--越女的形象流傳下來。

4.項庄
項庄是項羽的堂弟,有楚國第一劍客的美名。不過這都沒有那句「項庄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來得出名。可惜叔父項伯背叛了項羽,執意要保全劉邦,拔劍與項庄對舞。不知道是項庄真的技不如人還是顧及叔侄感情,明明號稱第一劍客,結果卻連自己的叔叔都打不過,徒留一個虛名。
5.蟲達
蟲達是西漢早期將領,有西漢劍聖的美譽,因被封曲成侯,後人多以曲成或曲成侯稱呼蟲達。《史記》對蟲達的評價是「齊張仲、曲成侯以善擊刺學用劍,立名天下」。三國時期的魏國詩人阮籍(就是王勃《滕王閣序》中「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的那個阮籍)在他的《詠懷》系列中的第六十一首開篇寫到「少年學擊劍。妙伎過曲城。」可見即便朝代更迭,蟲達的高超劍術依然深入人心,成為後人的學習標桿。
6.王越
三國時期用劍的高手不少,但可惜都是經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潤色出來的高手,史書很少記載。還好曹丕所著《典論》自敘篇中有記載一個用劍高手王越。原文是這么說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游具得其法。余從阿學之,精熟。」意思是曹丕師從史阿,而史阿又師從王越。這么說來王越可以算是曹丕劍法的師祖。
7.公孫大娘
提到公孫大娘,你首先想到的會是公孫策、公孫勝的老母親,還是彪悍的母大蟲顧大嫂那樣的角色?與這三位宋朝人不同的是,唐朝人公孫大娘不僅不年老、不彪悍,更是一位善舞的絕代美人。與一般舞者不同的是,公孫大娘跳舞既不靠長袖,也不靠扇子,而是依靠劍器。杜甫寫過一首名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的散文詩用來回憶公孫大娘的曼妙舞姿,其中一句「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更是肯定了公孫大娘劍舞的無雙地位。
8.李白
既然都提到了詩聖杜甫對劍舞的喜愛,那就不能不提一下李杜中的另外一位--詩仙李白。李白的唐詩被人們所熟知,好酒這一點也被廣為流傳,就連死都被傳成醉酒後水中撈月而溺死(實際為病逝)。殊不知這李太白的劍法也是一流。他在《與韓荊州書》中就有說到自己「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而唐代魏顥所寫《李翰林集序》更是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可見李白還真有點本事。
9.裴旻
前面提到的李白,雖然有一定劍術,名望也很高,不過也只能排名在一人之後,那人就是他的師父「劍聖」裴旻。裴旻的劍術有多了得?就連唐文宗李昂都對其贊不絕口,更親自向全國下詔書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和裴旻的劍舞封為「唐代三絕」,裴旻的劍術之高超可見一斑。
10.王彥升
王彥升是北宋的開國功臣,在先後效力後唐、後晉等幾個政權後,終於站對了一次隊伍,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宋太祖趙匡胤為帝,因此得到光明的仕途。關於王彥升的劍術,史書描述得很少,僅《宋史·列傳第九》有記載:「性殘忍多力,善擊劍,號『王劍兒』。」

㈡ 曹操手下智將--荀氏叔侄是怎樣的人

荀彧 ( xun yù )

(163—212),字文若,穎川穎陽(今河南許昌)人,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官至太尉,謚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為朗陵令,是東漢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荀彧的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緄忌憚宦官,於是讓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兒為妻。因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於譏議」(《後漢書·荀彧傳》)。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後,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簡明歷史傳記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後辭官回鄉帶領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並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萬人馬,並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因為荀彧多次推薦優秀人才給曹操如戲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與他商議。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而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官渡之戰時回信堅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後得已擊敗袁紹統一中原,這都是荀彧的計劃。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對,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並在征討孫權時帶他出征,因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後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終於在壽春病亡,死後被追謚為敬侯,後又被追贈太尉。

簡明演義傳記

荀彧初為袁紹手下,因見其難成大事,遂攜其侄荀攸投奔曹操,被曹操重用,稱為「吾之子房也」。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荀彧為曹操出過很多重要的戰略謀劃,如以兗州為基地、二虎競食和驅虎吞狼、迎漢獻帝往許都、開玄武湖練水軍等等,立有大功。荀彧後為漢侍中、尚書令,參與國家大事並經常留守許都。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而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官渡之戰籌劃糧草供給及回信堅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後得已擊敗袁紹統一中原,這都是荀彧的計劃。時董昭勸曹操稱魏公,荀彧表示反對,曹操深感不滿,遂將其招入軍中,從征孫權。荀彧因病留於壽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殺。

家族資料
祖父

荀淑,任朗陵令,有高才,漢順、桓之時十分出名。有八子,人稱「八龍」

父輩

荀儉

荀緄(古音反),荀彧父親,任濟南相。

荀靖,有德名,終身隱居,被名士許子將評與其弟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荀爽)外朗,叔慈(荀靖)內潤。」

荀燾

荀詵

荀爽少時已經十分聰明,後被董卓徵召,歷任平原相、光祿勛、司空,九十五日就升任三公。

荀肅

荀(音敷)

兄弟

荀衍,荀彧三兄。

荀諶,荀彧之弟。袁紹部下,與高幹一起勸說冀州刺史韓馥投降。官渡之戰敗後,不知去向。



唐氏,東漢中常侍唐衡之女。本嫁給傅公明,但傅公明不允,轉嫁荀彧。



荀惲,嗣侯,官至虎賁中郎將。但因與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早卒。

荀俁,任御史中丞。

荀詵,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早卒。

荀顗,博學而意思縝密,任散騎侍郎,再任尚書。後仕於晉,位至太尉,封臨淮康公。

荀粲,崇尚道教。

侄子

荀攸,曹操重要謀士之一。



荀甝,荀惲長子,本為散騎常侍,後進爵廣陽鄉侯,死時三十歲。

荀霬,荀惲次子,官至中領軍,死時謚貞侯,追賜驃騎將軍。其妻為司馬懿之女,與司馬昭、司馬師有交情。咸熙中,開建五等 ,後以著勛前朝,改封愷南頓子。

荀寓,荀俁之子,少與裴楷、王戎、杜默皆有名於京城,後來仕晉,位至尚書。

曾孫

荀頵,荀甝之子,為羽林右監,早卒。

荀憺,荀霬長子,任少府。

荀愷,荀霬次子,晉武帝時為侍中,位至征西將軍

荀悝,荀霬三子,任護軍將軍,追贈車騎將軍。

荀羽,荀寓之子,位至尚書。

外愚內智:大才荀攸

荀攸,字公達,東漢末穎川穎陽人。他出身於士族家庭,為人善良端正,富有智計。荀攸從小失去父母,是跟著祖父和叔父長大的。他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
十三歲的時候,祖父去世。過去祖父手下一個叫張權的官吏,主動找來要求為祖父守基(孝)。荀攸對叔父說:「這個人臉上的神色反常,我猜他是做了什麼奸滑的事情!」叔父似乎明白了,就趁機盤問。果然張權是因殺了人,逃亡在外,想以守墓隱藏自身。
這件事傳了出去,大家對荀攸都另眼相看。後來荀攸在朝廷做了黃門侍郎。董卓作亂,荀攸參與了謀劃殺死董卓的事件,被關入獄。董卓被除掉後,荀攸才出獄。
當時天下大亂,他有意尋找能夠安定天下的人主。曹操迎獻帝建都許昌後,聽說荀攸是個十分有才智的人,於是征為汝南太守,後又拜為軍師。
荀攸覺得曹操是個可以與之共事的人,便甘願為其所用。曹操得到了他,經常高興地對人誇獎荀攸說:「公達,不是一般的人!我能夠得與他議事,天下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這表現了曹操對他的嘉許和信任。
曹操迎獻帝並定都許昌之時,極力尋訪天下英才,曹操給荀攸寫去一封書信。信中說:「今天下大亂,這正是有智謀的人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你是人中龍鳳,應該趁此機會有所作為,然而您卻駐留在荊州顧盼觀望,耽誤的時光是不是太久了!」
荀攸見曹操如此器重,於是便投奔曹操,入朝當了尚書。
在曹操的眾多謀士中,荀攸的地位僅次於荀彧,也是貢獻最大的之一。他在輔佐曹操過程中,共奉獻重大計謀12次,每次都能使曹軍絕處逢生或出奇制勝,成為曹操行必求計的重要謀士。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荀攸隨曹操征討張綉。荀攸看出當時的形勢對曹操很不利,就對曹操說:「張綉與劉表聯合,互為犄角之勢,但是張綉人馬靠劉表供給,時間一久,劉表力不能支,必然與張綉分裂。我不如緩兵以待其變;若急切進攻,劉表必拚死相救,我軍不易取到。那時就會形成進退維谷之勢。」
曹操沒聽勸告,出兵對張綉作戰,劉表果然發兵相救,曹軍失利,曹操幾乎死在那裡。
後來,曹操十分後悔地對人說:「這都是不聽荀攸話的結果啊!」從此,曹操對荀攸言聽計從,甚為倚重,再也不敢輕易否定他的意見了。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著名的袁曹官渡之戰拉開序幕,這是決定曹操一生命運的戰役。二月,袁紹首先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四月,曹操親自率軍北上救白馬之圍。當部隊正向前開進時,荀攸認為不能與實力懸殊的強大敵人正面對抗,他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聲東擊西、解救白馬的作戰方略。他認為袁紹兵多,應設法分散其兵力,於是勸曹操引兵先到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應戰,然後再派輕騎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一定可以打敗顏良。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就依計而行,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乘機率輕騎襲擊白馬,顏良不及防備,被關羽斬殺。
曹操解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送糧草輜重沿河西退。軍行不久,與袁紹五六千追兵相遇。諸將見敵眾我寡,都感到很害怕,勸曹操退守大營,荀攸知道敵人的弱點,就說:「這正是殲敵的好時機,為何要退呢?芽」
曹操與荀攸對視而笑,心意相通,於是命令士兵解鞍放馬,丟棄輜重,引誘袁軍;待袁軍逼近,爭搶輜重的時候,曹操突然命令上馬,迅猛發起攻擊,大破袁軍。
到袁紹烏巢糧草被燒,軍心大亂之後,荀攸向曹操獻計說:「現在乘勝追擊,可以傳假情報說我軍將調撥人馬,一路做出攻取鄴郡的樣子;另一路做出攻打黎陽的樣子,斷袁兵歸路。袁紹如果聽說了這個傳聞,以他的多疑性格,必定會信以為真,就會分出兵力阻擊我軍。我方可乘他調兵拔寨之時,急攻袁寨,袁紹的軍隊本來就沒有什麼鬥志,定能一攻而破。」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有道理,立即採用荀攸的計謀,出動三路人馬,四處揚言,散布迷惑袁紹的消息。
袁軍聽到消息急忙報告袁紹:「曹操分兵兩路:一路取鄴郡,一路去黎陽了。」袁紹信以為真,急忙派兵十萬人,分別去援救鄴郡和黎陽,連夜急行軍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隊兵馬,乘虛而入,沖向袁紹營寨。
袁軍本來已無鬥志,官兵四處逃散,抵抗不了。袁紹連盔甲都來不及披上,帶著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軍在後緊迫不舍。袁紹為了渡河逃命,把金銀財寶、圖書車輛全都丟棄,只有隨身騎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陽,曹軍獲得全勝。
這就是曹操解白馬之圍的分而治之的戰略的再次運用。
曹操征伐呂布時,荀攸隨軍。呂布在曹軍和劉備等各路軍隊的圍攻下,敗退後固守下邳,雖經過多次進攻,曹軍仍攻不下城池,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了,曹操想撤兵回宛城。荀攸堅決反對,他說:「呂布雖然勇敢,但無計謀,如今他三戰三敗,銳氣大減,雖在固守,軍隊已沒有奮斗的意志了,如果再堅持一段時間,敵人就會不攻自敗。呂布手下雖然有陳宮那樣的謀士,但他設謀遲慢,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我們應當趕在呂布的銳氣尚未恢復、陳宮的計謀尚未設定的時刻,想法緊急攻擊,這樣,呂布一定能被攻破。」
於是荀攸獻了水淹之策。
曹軍引沂水灌進下邳城,大水沖垮了城牆,呂布軍隊不戰而垮,呂布被活捉,縊死白門樓。
對於這次戰斗,曹操覺得自己完全是依仗荀攸的計謀才成功的,連連稱贊荀攸:「即使是顏子、寧武這樣的古代大聖賢,也無非如此!」
袁紹死後,他的幾個兒子為了私利相互爭斗。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荀攸隨曹操討伐袁譚、袁尚,到了黎陽。第二年曹操又去征伐劉表,正在這時,袁譚、袁尚兄弟二人為爭奪冀州發生內訌。
為了打敗自己的弟弟,袁譚派人到曹操軍中請求歸降,要求曹操幫助自己。曹操請謀士大臣商議,大多數人認為應當先討平劉表,認為劉表強大,而袁譚、袁尚不僅不團結,相互之間爭斗不息,而且沒有智計也沒有得力的將領、謀士輔佐,是不足為慮的。
只有荀攸不同意這種意見,他說:「劉表父子如同豬狗一樣,只是看門守家而已,並沒有徵服天下的雄心壯志,要不然正當天下混亂、大有作為的年頭,他怎麼會守在江、漢之間穩坐不動呢?芽袁紹曾占據四州地盤,擁有精兵數十萬,基礎十分雄厚,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贏得了人心,現在他們兄弟相爭,正是我們滅掉他們的大好時機,如果我們不接受袁譚的投降,使他感到無路可走,再去和他的弟弟講和,到那時,他們倆人和睦相處,子承父業,那麼天下的苦難就不可能平息了。如今他們兄弟相殘、勢不兩立,如果其中有一人被兼並,形成的力量就強大多了,會不易對付。應該趁他們內部戰亂的時候攻擊他們,天下就平定了。可不能坐失良機啊!」
曹操聽了他的這一番話,真是茅塞頓開,採納了他的意見!答應了袁譚的要求,出兵打敗了袁尚。
袁尚被消滅以後,果然不出荀攸所料,袁譚立即反叛曹操,這樣一來,他就勢單力孤了。荀攸隨從曹操在南皮將袁譚殺死。
荀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餘年,能夠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復雜關系,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於不破之地。
三國時代,群雄並起,軍閥割據,以臣謀主,盜用旗號的事情時有發生。更有一些奸佞小人,專靠搬弄是非而取寵於人。在這種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曹操固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鏟除功高蓋主和略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荀彧身為第一號謀臣,因為死保漢室而不支持曹操做魏公,一樣被逼迫自殺,別人又當如何呢?芽荀攸則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的方面,正如史書所載「他深密有智防」。
那麼,荀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芽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闢地反映了荀攸的這一特別的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後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被曹操贊譽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荀攸以智謀而明哲保身的結果。
在人們的印象中,謀略家好像都是白臉的曹操。實際上,歷史事實恰恰相反。真正的謀略家往往是由「謀聖」到「謀智」,即先從自身的道德素質做起,其謀略才會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從本質上講,這種謀略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單純的智謀,而是道德人格。
謀略的深層本質就是人格。世界上絕沒有脫離具體人格的所謂技術性的「計謀」。
清末的曾國藩深通文韜武略,也深知功名之靠不住和害處,所以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不把功名放在心上的,成為中國近代少有的「內聖外王」的典範。他反復囑咐兒子曾紀澤要謹慎行事,甚至於大門外不可掛相府、侯府這樣炫耀的匾額。
曹操把自己的大兒子曹丕託付荀攸時,就告誡兒子曹丕說:「荀公達,人之師表也,你當盡禮敬之。」
曹丕對曹操的話銘記在心。荀攸生病,曹丕拜在床下問候,像對父親一樣地尊敬他。
在中國歷史上像荀攸這樣善始善終的高官不是很多。

㈢ 史記中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1、負荊請罪

趙國的藺相如因「完璧歸趙」有功,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本就看藺相如不順眼,這下看他被封上卿,立馬就火冒金星,不服氣了,並且暴跳如雷說:「我遇見相如,一定要狠狠羞辱他!」

藺相如得知後,盡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於是他拉下老臉,脫下戰袍,心甘情願的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門上「負荊請罪」。

2、鴻鵠之志

秦朝末年,有個叫陳涉的人,是當時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陳涉小時候家裡很窮,經常被人僱傭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時,對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越想越是氣憤。

就對一塊休息的人說:如果有一天我變得富裕了,一定不會忘記你們的。同伴聽了他的話,都譏笑他是異想天開,白日作夢。他不禁嘆息說:唉,燕雀怎能理解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3、毛遂自薦

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自動請求跟著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後來用「毛遂自薦」借指自己推薦自己。

4、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當時秦國的三十萬人馬包圍了趙國巨鹿,趙王連夜向楚懷王求救。項羽派遣當陽君、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河,援救鉅鹿。戰爭只有一些小的勝利,陳余又來請求增援。

項羽就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把船隻全部弄沉,把鍋碗全部砸破,把軍營全部燒毀,只帶上三天的干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斗,毫無退還之心。部隊抵達前線,就大敗秦軍,俘虜了王離。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這時,楚軍強大居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

楚軍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戰栗膽寒。項羽在打敗秦軍以後,召見諸侯將領,當他們進入軍門時,一個個都跪著用膝蓋向前走,沒有誰敢抬頭仰視。自此,項羽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5、韋編三絕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

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

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㈣ 《世說新語》有那些著名故事

http://ke..com/view/39662.htm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xinyu1.htm
http://www.52yuwen.com/Article/Class75/Class80/200602/9631.html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92471

㈤ 歷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人物有龍陽之癖

(1)衛靈公與彌子瑕、宋朝 衛靈公與彌子瑕之間產生了著名的「分桃」典故,事情的原委是:君臣二人共游果園,彌子食桃而甘,未盡,遂以其半遺君。靈公食而甘之,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來彌子色衰愛弛,靈公便拿此說事,責怪道:「是曾啖我以餘桃!」孔子和他們同時,曾經出仕於衛,受到了衛靈公的禮遇,他的學生子路和彌子瑕是連襟關系。 衛靈公還喜歡宋國公子朝。宋朝相貌俊美,他既受靈公寵幸,又與靈公夫人南子有私。姦情路人皆知,一次衛太子過宋,宋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意思是說:你們求子的母豬已經得到了滿足,為什麼還不歸還我們那漂亮的公豬?於是後世出現了「婁豬艾豭」的說法,艾豭指靠著與家主的同性戀關系而私通家主妻妾(婁豬)的人。 (2)公為與汪錡 公為是魯國公子,汪錡為其嬖僮。在齊魯之間的一次戰斗中,他倆同乘一輛戰車奮勇拚殺,一同戰死,一同停殯。國人因汪錡年紀甚輕而欲以殤禮葬之,孔子聽說後則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3)齊景公與羽人 齊景公面姣,有一個負責徵集羽翮的小臣竟敢向著他注視,面帶傾慕。公怒,將欲殺之。相國晏嬰勸道:「拒欲不道,惡愛不祥。雖使色君,於法不宜殺也。」景公覺著有理,便表示:「惡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將使抱背。」 (4)楚宣王與安陵君 安陵君的固寵手段可以為後宮美人樹立樣板:一次宣王出遊,興致甚高而發出感問:「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下而言曰:「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也就是願意從死,不再樂生。於是,贏得了宣王更加的愛寵。 (5)鄂君與越人 鄂君子皙是楚國令尹,一日他泛舟水上,閑雅雍容。有一劃船的越人暗生傾羨,便用越語歌吟,意思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鄂君即刻回應以行動:「乃行而擁之,舉綉被而覆之。」其實就是與之同床共寢了。後世用「鄂君綉被」表示對同性戀夥伴的憐愛。 (6)魏王與龍陽君 龍陽君的固寵手段也很高明,他的名氣比安陵君更大,「龍陽」是古代經常使用的男寵孌童的代稱。一次魏王與之同船共釣,龍陽忽然泣下,王問原由,對曰:臣所得之魚越來越大,故欲將前魚棄置。而今四海之內美人甚眾,皆欲趨於王庭,則臣亦將見棄矣,安能無涕出乎?魏王大受感動,於是布令四境之內:「有敢言美人者,族!」 (7)漢高祖與籍孺 漢朝的這位開國帝王甚好男色,以後西漢幾乎每一位皇帝都有此好。 (8)漢惠帝與閎孺 閎孺和籍孺都沒有什麼才能,只是以婉佞貴幸,公卿皆因關說。二人的際遇很受人羨慕,以至惠帝之時,為能獲得皇帝的垂青,侍中等官在穿帶打扮上都向著他倆看齊,帽子上插著羽毛,臉上塗著脂粉。 (9)漢文帝與鄧通 鄧通出身低微,成為文帝幸臣後常為帝吮癰。文帝賜給他蜀地嚴道銅山,可以自鑄銅錢,遂富無比。但是文帝死後,即位的景帝立刻就將他貶黜,最終「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大富極貧的鄧通的經歷很能體現出人生無常的含義。 (10)漢武帝 漢武帝幸臣眾多。韓嫣是他的少年同學,當時就已相愛。後來韓嫣因寵而富,在長安市中把金丸當彈球,一天遺失十餘個,以致當時諺雲:「苦飢寒,逐金丸。」貧家兒童緊隨他的身後,看到金丸的落處就敢緊去搶拾,成為京中一景;倡優出身的李延年在宮中做太監,善為新聲,是歷史上有名的音樂家。他「與上卧起,甚貴幸」。並且雖為閹宦卻未曾徹底凈身,竟能與宮人為奸;衛青、霍去病分別是武帝衛皇後的弟、侄,靠著這層關系先後在武帝身邊做侍中,帝對衛青隨便到了「踞廁而視之」的地步。不過二人雖為嬖倖卻能雄豪自振,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聲傳古今,歷為當時及後世所稱揚。 這兩人雖為君臣卻又像是兄弟。張放「與上卧起,寵愛殊絕」。經常陪從成帝微服出遊,斗雞走馬長安市,風流浪跡五陵中。但後來在太後和朝臣的壓力下,成帝不得不將張放外遣出都,不久復又征入。又受壓力,只好再遣。屢征屢遣,直到成帝崩逝,張放則思慕哭泣而死。 (12)漢哀帝與董賢 他們之間產生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典故,即斷袖故事:董賢美麗自喜,哀帝悅其儀貌而幸之。一次,董賢白天壓著哀帝的衣袖安睡,帝欲起而不欲驚賢,便將自己的衣袖割斷,可見恩愛之深。古代沒有「同性戀」這一名詞,「斷袖」是對同性戀現象最典型的概念表達。 (13)霍光與馮子都 霍光是西漢權臣,馮子都是他的寵奴。兩人的同性戀關系使得子都身份雖賤卻很得勢,百官以下都要仰承他的鼻息。霍光死後,馮子都與光妻私通。 (14)梁冀與秦宮 梁冀是西漢權臣,秦宮是他的寵奴。兩人的同性戀關系與霍光—馮子都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秦宮也很有權勢,曾與冀妻私通。在後世,人們常用這兩個事例來說明家主—奴僕同性戀對家庭倫理所造成的危害。 (15)晉廢帝海西公司馬奕與相龍等 海西公「不男」,也就是陽莖短小,性慾低下。可他的兩個美人卻生產了幾個男孩,原來他是讓外嬖相龍等與美人交接,生子,以為己子。百姓歌雲:「鳳皇生一雛,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馬駒,今定成龍子。」 (16)後趙主石虎與鄭櫻桃 石虎字季龍,是東晉列國時期非常殘暴的一位君主。他稱王前寵惑優僮鄭櫻桃而殺妻郭氏,更納清河崔氏女,櫻桃又譖而殺之。按總的來看,歷史上的鄭櫻桃應當是一位女性,但因「僮」字,把他看成為男性的人也不少,在後世鄭櫻桃是名優美伶的代稱。 (17)前秦主苻堅與慕容沖 氐族苻堅在東晉列國時期是一位名主,幾乎統一了北方。在攻滅鮮卑前燕後,燕國清河公主和他的弟弟慕容沖同時被納,寵冠後庭。後來苻堅在淝水之戰中敗於東晉,慕容沖、姚萇等便起兵攻之。最終苻氏受縊而死,慕容沖則成為西燕主,但不久後亦為部將所殺。這兩人之間的「同性戀」是亂世男風的典型,個人感情夾雜於民族仇恨、宗族恩怨和政治紛爭當中,變化極富戲劇性。 (18)陳文帝與韓子高 韓子高容貌美麗,狀似婦人,離亂當中得寵於陳文帝陳蒨,竟也能屢立戰功,拜爵封將。兩人之間的故事後來被寫成了《陳子高傳》,子高變為陳姓。在明代雜劇《男王後》里,陳子高更是被封做了正宮王後,事愈傳而人愈奇。 (19)周小史 周小史是晉代出名的美男,有人作詩詠道:「可憐周小童,微笑摘蘭叢。鮮膚勝粉白,慢臉若桃紅。…… 剪袖恩雖重,殘桃愛未終。娥眉詎須疾,新妝遞入宮。」 (20)桓溫與郄超 桓溫是東晉權臣, 郄超為其心腹謀士。某晚二人同宿,早晨謝安等前來議事,偶然發現郄氏猶在睡帳當中。謝安笑謂:「郄生可謂入幕賓也。」入幕之賓的典故由此而來。 (21) 桓玄與丁期 桓玄是桓溫之子,寵愛丁期。在賓客聚集的場合,期恆坐玄後,食畢便回盤與之。後來桓玄叛晉,兵敗臨死之時,期乃以身捍刃。 (22)張暢與張輯 南朝宋·張暢愛其弟子輯,臨終遺命,與輯合墳,時議非之。 (23)王僧達與王確 南朝宋·王僧達與王確是叔侄關系,確年少美姿容,僧達與之私款。後來王確不想保持,將避往它地。僧達大怒,暗中在住所屋後做大坑,欲誘確來別,殺而埋之。事泄乃止。 (24)沈約齊—梁間 著名文學家沈約曾經作有一篇《懺悔文》,其中寫道,他「爰始成童,有心嗜欲。分桃斷袖,亦足稱多。此實生死牢阱,未易洗撥」。 (25)庾信與蕭韶 著名文學家庾信與梁宗室蕭韶有斷袖之歡。韶為幼童時,衣食所資,皆信所給。後來蕭韶做郢州刺史,庾信路過,待之甚薄。信「乃徑上韶床,踐踏餚饌。直視韶面,謂曰:『官今日形容大異近日!』時賓客滿座,韶甚慚恥」。 (26)元悅 元悅為北魏宗室,他「為性不倫,俶儻難測。又絕房中而更好男色,輕忿妃妾,至加捶撻」。 (27)李承前與稱心 李承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太宗即位後為皇太子。有樂人年十餘歲,美麗善歌舞,承前特加寵幸,號曰稱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稱心而殺之。承前痛悼不已,再加上其它原因,竟至於密計謀反。事泄後見廢,在徒所中死去。 (28)閩主王鏻與歸守明 王鏻是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國王,有嬖吏歸守明者,以色見幸,號歸郎。後鏻得風疾,歸郎便與王後陳氏奸通。鏻命錦工做九龍帳,國人歌而諷之曰:「誰謂九龍帳,惟貯一歸郎。」 (29)明正德帝 正德是歷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不過其淫並非只是針對女色。他寵幸八虎、錢寧、江彬,所收義子在百人以上。在淫窟豹房當中,他醉後常會以錢寧的身體做枕頭。百官不曉皇帝起居,一見錢寧則就知道聖駕將出了。 (30)明萬曆帝 萬曆皇帝寵幸十俊,都是年青慧麗的小太監。沉溺其中,以致有朝臣直諫道:「幸十俊以開騙門,此其病在戀色者也。」有一次他去萬壽山拜謁皇陵,中途還要向一位少年護衛尋些斷袖之歡。 (31)明天啟帝 天啟和正德都是頑童皇帝,不過後者性格暴戾,而天啟則像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他不好女色,總喜歡與內監在一起玩耍,又捉迷藏,又劃冰床。小說里講他「日幸數人。太監王安屢諫不聽,只得私禁諸人,不得日要恩寵,有傷聖體」。 (32)嚴世藩 嚴世藩號東樓,是明代權相嚴嵩的兒子,依仗父勢為所欲為,玩弄男色。他喜愛名優金鳳,「晝非金不食,夜非金不寢」。後來嚴嵩勢敗,世藩被殺,金鳳便「復塗粉墨,身扮東樓焉」,演得當然會是惟妙惟肖。 (33)張鳳翼 張鳳翼是有名的戲曲作家,七八十歲猶好男色。有一倪生為他所賞,後來此生娶妻而容損,他便用吳語調謔道「個樣新郎忒煞矬,看看面上肉無多。思量家公真難做,不如依舊做家婆。」 (34)袁中道 袁中道是明代著名文學家,三袁之一。受時習影響,他「分桃斷袖,極難排割,自恨與沈約同病」。「因少年縱酒色,致有血疾。見痰中血,五內驚悸,自嘆必死。及至疾愈,漸漸遺忘,縱情肆意,輒復如故。」袁氏的這些表現典型反映了晚明士人的生活態度。 (35)張岱 張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史學家,其感懷之作《陶庵夢憶》等充分展現了明末社會的淫奢景象。身處其中,張岱在年青時享盡了斗雞走狗、錦綉肥甘的貴公子生活。他「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駿馬,好梨園,好鼓吹」。諸好當中的「好孌童」也就是好男色。 (36)鄭芝龍 鄭芝龍是明代最大的海寇,鄭成功的父親。他年青時曾經靠著面姣色媚而受寵於其他海盜首領,並以此逐漸發跡,成就了顯赫一時的海上霸業。並且男色之好在鄭氏家族裡可能是一種風氣,並非鄭芝龍一人如此。 (37)張獻忠與李二哇 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軍首領,李二哇為其嬖僮。二哇美而勇,曾經射傷明將黃得功。後得功將其生擒,笑謂:「聞賊夜卧汝腹上,本鎮亦能撫汝,何不速降?」二哇不允,絕食而死。 (38)孔四郎 孔四郎是明末北京的一個優伶小唱,與勛衛常守經相得。李自成軍隊攻佔北京後,常守經被殺,四郎報仇未果,自刎而死。清初有人稱嘆道:「巾幗懷貞猶稱士行,況四郎實男子耶?名之義士,誰曰不誼?況今日舉世人盡婦女矣,即謂四郎為從一而終之淑媛可也」。 (39)清乾隆帝與和珅 和珅是乾隆朝的權臣,他出身一般,但年紀青青就驟然升至高位,因而引起了人們的許多猜測。有一個傳說講乾隆把他看成了自己念念難忘的某妃的轉世,從而一見有緣,倍加憐惜,「遂如漢哀之愛董賢矣」。 (40)清同治帝 同治之死迄今仍為疑案,有人說他是患天花,有人說是梅毒。如是後者,那麼在當時的京城風氣下,他因狎昵男優而染毒的可能性就值得受到重視。李慈銘是清末名士,其《越縵堂日記》史料價值很高,其中曾經明確記載同治帝是「耽溺男寵」之人。 (41)陳維崧與徐紫雲 陳維崧是清初詩詞大家,他與優伶徐紫雲的深厚情誼在清代四處傳揚,成為了一段風流佳話。他的《賀新郎·雲郎合巹為賦此詞》是同性戀文學史上最具文彩的一首詞,內中寫道:「六年孤館相偎傍。最難忘,紅蕤枕畔,淚花輕颺。了爾一生花燭事,宛轉婦隨夫唱。只我羅衾寒似鐵,擁桃笙難得紗窗亮。休為我,再惆悵。」 (42)林嗣環與鄧猷 清初文學家林嗣環口吃,曾與侍僮鄧猷共患難,「絕憐愛之,不使輕見一人。一日宋觀察琬在坐,呼之不至,觀察戲為《西江月》詞雲:『閱盡古今俠女,肝腸誰得如他?兒家郎罷太心多,金屋何須重鎖。休說餘桃往事,憐卿勇過龐娥。千呼萬喚出來么?君曰期期不可。』」 (43)鄭燮 清代著名書畫家鄭燮即鄭板橋,為揚州八怪之一。他曾明確宣稱自己「好色,尤多餘桃口齒」。還曾從男色心理出發,主張改刑律中的笞臀為笞背。身為縣令,一次不得不對一犯賭美男施以杖責,竟至於差點當堂落淚。 (44)袁枚 袁枚是清代著名詩人,力倡性靈,賦性通脫。憑藉翰林騷客的名士身份,他受到了不少優美男伶的仰慕。年近七旬時他還收了年青貌美的劉霞裳秀才做學生,師徒偕游,重致疑惑。有人認為這是風流本性,有人認為這是好色無恥。 (45)畢沅與李桂官 畢沅是清代著名學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狀元,官位上做到了湖廣總督。他在未第時生活比較拮據,京中優伶李桂官不時予以資佐。且「病則秤葯量水,出則授轡隨車」。畢氏大魁天下後,桂官便也獲得了「狀元夫人」之號,成為了與才子相配的特殊的一位佳人。 (46)楊秀清 在太平天國當中,天王洪秀全、北王韋昌輝、北伐軍首領李開芳等可能都有男風之好。其中反映最集中的人物是東王楊秀清,他的寵嬖有侯裕寬、侯謙芳等。他曾經閹割幼童以供使役,選擇其中姿容秀麗者傅粉裹足,著綉花衣,號為男妾。 (47)邢大 邢大是直隸(今河北)人,孤貧而貌美,17歲時投靠富人洪大。洪令其畜發穿耳,扮作婦人,對外謊稱其妹。後又「嫁」給同里劉六為妻,百般迷惑之下,劉六甘之。忽又聲言有狐仙附體,便在鄉間為人看香治病。事發,於嘉慶十二年(1807)被處絞刑。這是清代很哄動的一件師巫邪術案。 (48)張吉 張吉是福建人,少年時有一總角友,形影相隨,恩愛非常。後友夭殂,吉遂依棺而居,每食必旁設杯箸,十餘年不離如一日。屋主訟其佔屋不遷,官判遷居。吉不得已,只得將契友的屍骨下葬。號泣終夜,自縊墓門。有人就此感嘆道:「古來愚忠愚孝,每出於至微極陋之人,良有以也。」 (49)陳皇後與楚服 漢武帝陳皇後小名阿嬌,曾經很受寵愛。後寵衰,女巫楚服自言有術能讓皇帝回心,需晝夜祭祀,合葯服之。「巫著男子衣冠幘帶,素與皇後寢居,相愛若夫婦。」事發,楚服伏辜,皇後廢處長門宮。按上述記載是出自六朝小說,可信性需打折扣。 (50)曹宮與道房 漢成帝時,中宮使曹宮與官婢道房「對食」。應邵注曰:「宮人自相與為夫婦名對食,甚相妒忌也。」可見對食是指宮中女子之間的同性戀活動。像曹宮和道房這樣真實確切、有名有姓的女性同性戀人物在歷史上是為數極少的。

㈥ 請列舉一些明朝時期的著名人物

1、趙匡胤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郡人 ,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

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後周護聖都指揮使趙弘殷(宋宣祖)次子,母為杜氏(昭憲太後)。

㈦ 歷史上有哪些為爭權奪勢,親友相殘的著名事件

自古就有最是無情帝王家的說法,同胞手足為爭權奪位自相殘殺的事件屢見不鮮,二世祖胡亥為了鞏固大權,屠殺同門親兄妹,玄武門事變就是李世明為了爭權奪位,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被誅殺。

隋煬帝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他的兄長楊勇被立為太子後,楊廣就步步為營設計陷害,使得楊勇被廢,他被立為儲君。但是他等不及想當皇帝,就私底下籌謀篡位,楊堅知道後非常生氣,但是楊廣已經調集軍隊圍住了楊堅,史料記載楊堅之後血濺屏風而死。楊廣順利即位,楊勇則是第一個被誅殺的對象,然後又把親侄子等九人全部處死,但是他最後的下場也算是不得好死,得到報應了。

㈧ 誰能夠詳解一下南北朝還有其中比較著名的人物!

南北朝(420年-589年) 公元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廢掉東晉皇帝自立,國號宋。此後160 多年間,南方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歷史上總稱為南朝。(也有一少部分的史學家認為554年南梁首都江陵被西魏滅亡是南朝滅亡的標志。) 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統一黃河流域。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此後,東魏為北齊所代替。西魏為北周所代替。公元589年,南梁元帝時期,南梁首都江陵被西魏滅亡,有一部分的史學家認為這是北朝滅亡的標志。歷史上把這北方的五個朝代總稱為北朝。 南朝 在南方,雖然先後有劉宋、南齊、蕭梁和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59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3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梁代(502-557年)歷3代4帝,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隋朝之手。 宋;公元420年劉裕廢掉了晉帝自立,國號宋。為區別於後世趙匡胤建立的宋朝,史學家長稱之為「劉宋」。由於劉裕出身貧寒,又看到了東晉因大族屢屢興兵反抗而使其滅亡的教訓,故而在他登基後,不再重用名門大族。其用人也多為貧寒出身,兵權則主要交於自己的皇子,所以沒重蹈東晉發生大族割據的覆轍。然而,由於皇子相互間的爭權奪利,最後以至與相互殘殺,這是劉裕始料未及的。 前四二二年,劉裕卒,宋少帝、文帝相繼即位。從425年起,文帝劉義隆在位的三十年間,是宋朝最繁榮的一段時期,這時南方的經濟、文化才真正有所發展。但是文帝劉義隆好大喜功,貿然北伐,兩次北伐未果,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重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至此南方的戰略優勢喪失。此間,宋與北朝的魏國交戰雖各有勝負,都損失慘重,但是南朝比起北朝來說,損失更大,敗仗更多,南軍無力爭奪中原,從此轉入了戰略防禦階段。而北朝很快又陷入國內的重重矛盾之中,不久北魏太武帝被宦官暗殺。至此,南北雙方無力再發生大戰。從此,南北方相對穩定下來。公元453年,劉宋文帝被兒子所殺。文帝死後,宋孝武帝、宋明帝先後為帝,但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暴君,其不僅對諸將疑忌,而且兄弟間相互殘殺,政治一度混亂。在此期間,南兗州刺史蕭道成趁政治混亂之機而形成了較強的勢力。四七九年,蕭道成滅宋,建立齊。至此,宋朝宣告滅亡。 齊;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23年。齊高帝蕭道成借鑒了宋滅亡的教訓,以寬厚為本,提倡節儉。他共在位四年,在他臨死前,要求其子武帝繼續統治其方針,並且不要手足相殘。武帝遵其遺囑,繼續統治國家,使南朝又出現了一段相對穩定發展的階段。武帝死後,齊國的皇帝又走上了宋滅亡的老路,他們紛紛殺戮自己的兄親、叔侄,至東昏侯時,因其疑心過重,幾乎將朝內大臣全部處死。這樣一來齊國的江山又被動搖了。公元五零一年,雍州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康,結束了齊的統治。 梁;梁朝的建立者蕭衍擅長文學,499年被任命為雍州刺史,他乘齊國內亂,發兵奪取了皇位,建立了梁朝。蕭衍是為梁武帝,共在位四十八年。在武帝時期,北方的魏國已經衰落,再無能力對南方形成威脅。這本應為南方發展的大好時機,但武帝卻昏庸無能,縱容大臣剝削人民,卻又以自己節儉為借口,對一些忠臣的建議置之不理。公元五四八年,投降梁的東魏大將侯景倒戈。他以武帝從子蕭正德為內應,進攻梁國。次年,侯景攻陷台城。此時,梁武帝早已餓死於城中,其子蕭綱即位,是為梁簡文帝。公元五五一年,侯景殺死簡文帝,因此梁已完全處於崩潰的邊緣。公元五五七年,在討伐侯景的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建立陳。至此,梁宣告滅亡。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此時,中國南方經過了多年的戰亂,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便註定是短命的。陳武帝與其繼承者文帝、宣帝先後消滅了王僧辯、王僧智等反對勢力,又在建康附近打敗北齊軍。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梁的統治,但畢竟由於國力衰微,陳的統治被局限於長江以南,宜昌以東的地方。公元五八三年,陳宣帝卒。其子後主陳叔寶即位,此時北方已被隋朝統一,全國的統一也已指日可待。公元五八九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結束了中國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南朝的歷史是門閥士族由盛而衰的歷史,南朝的皇權比較強大,門閥士族社會地位雖然高貴,卻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隨著江南開發的不斷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漸上升,步入官僚行列,為皇帝所倚重。從梁陳之際開始,南方內地的土豪,也成為割據的一方勢力。 十六國後期,一個極為落後的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落逐漸強盛起來,打敗後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權(386-534年)之後,又消滅各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部中國長期混戰的局面。中國北方開始進入北朝時期。 按照史家的習慣,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往往被視為北朝的起始之年。 北魏立國一百五十年,歷經9代12帝,是南北朝歷史影響最大的一個王朝 公元423年十一月,北魏世祖拓跋燾(被後人追謚為太武帝)即位。在他統一北方期間,北方已經逐漸開始恢復了生產力,中原百姓民心也傾向於北魏。太武帝非常善於使用騎兵,先後多次引輕騎兵攻伐大漠,擊潰柔然,柔西逃。後者便成為後來威震歐洲的阿爾瓦人。滅亡了赫連夏,北燕,北涼,又西逐吐谷渾趕出中原,北方統一。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為都,後來孝文帝大舉實行漢化,政治中心也遷徙到中原腹地洛陽。 北魏初期,實行宗主督護制,從5世紀下半期開始,其漢化趨勢加快,開創了北魏黃金時代的正是北魏孝文帝元宏。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在遷都洛陽的同時,孝文帝將鮮卑族拓跋姓氏改為元,此外他還禁止使用鮮卑語,禁止穿帶鮮卑服飾,並頒詔宣布吸收漢族文化。孝文帝企圖通過限制自身文化,來達到與漢族融合的目的。孝文帝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措施。通過孝文帝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漢族的先進文化及先進的政治制度完全融入了北魏的統治中,中國的北方已經開始進入了其民族融合的階段。 北魏孝武帝末年,權臣高歡、宇文泰將北魏轄區切割成東、西兩塊。東魏(534-550年)以鄴城為都,歷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長安,經3帝,共享國22年。東、西魏先後被北齊(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北齊是鮮卑化漢人高氏所建的政權,立國28年,有3代6帝。公元577年,周滅齊,北方重新統一。北周是宇文鮮卑人統治的王朝,歷3代5帝,計24年。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廢靜帝自立,改國號為隋,是為文帝,北朝結束。最終由北方的隋朝(統一之前也叫北隋)滅南朝陳,重新統一了中國。 南北朝結束。 北朝崇尚漢族文化,為後世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此外,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更是有所發展,隨著山水詩的出現,長期以來的以表現人物為主的繪畫傳統開始轉變,山水景色也成為繪畫的內容。 南朝還有不少以人物畫著稱的畫家,也有人在團扇上畫 出「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的山水。南齊謝赫撰著了 研究繪畫理論的《古畫品錄》,而他所總結的「六法」,已 不僅限於人物畫,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南朝書法也名家輩出。王羲之後裔、由陳入隋的僧人智永所寫千字文,是今天能看到的南朝名跡。而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的作品都成為流傳後世的經典之作。 南朝的科學也頗有成就。宋齊時人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准確數值算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南朝時,歷法有所改進,煉鋼技術有所提高,在醫學和葯物學方面,陶弘景作過顯著貢獻,他的《肘後方》廣泛流傳,很有影響。

㈨ 曹操麾下的十大嫡系名將分別都有什麼樣的事跡

三國時期,曹操手下不但有許多著名的謀士,例如郭嘉、許攸、賈詡以及荀氏叔侄等人,還有眾多的武將。五子良將中,每一個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負責他人身安全的典韋和許褚更是名揚天下。不過曹操與其後人更為依重的,還是自己的親族,曹氏和夏侯家族,這兩個家族名將輩出,可謂曹魏集團的嫡系。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嫡系都能夠得以善終,其中有人被誅滅三族,有人投靠蜀漢,有人被逼迫的郁結而終,這些嫡系名將,還有什麼令人唏噓的結局呢?


一、盲夏侯夏侯惇

曹真也是曹丕欽定的託孤大臣之一,他雖參與過不少戰爭,但是最主要的成就還是抵禦蜀國的北伐。諸葛亮前兩次北伐,一次敗退,一次無攻而返,都是他的功勞,另外他還曾率魏軍反攻過蜀國,無攻而返之後,於公元230年病逝,謚號元侯。

㈩ 親們有男女主年齡較大的小說嗎(師生戀、叔侄舅甥戀、父女父子戀、師徒戀。。。各不禁、沒血緣做好啦)

《一路向北》是偽叔侄~還不錯~
《重生之夏日傾情》男女相差9歲~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