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名於中朝
❶ 歷史上所謂的「中朝」「外朝」形成於什麼時候
你說的是內朝和外朝吧?我記得中朝又稱內朝
春秋時期就有內外朝之分,內朝又回稱燕朝,指以寢路為分答,內就是內朝外就是外朝。
三國時期孟康指出,內朝就是中朝
真正的內朝設立是漢武帝時期為了制衡相權而設立的,內朝就是天子近臣,如大司馬,諸將軍等;外朝就是丞相以下六百官員。是權利制衡的產物。
不好意思,具體設立時間在史書上實在查不到。 不過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里說:兩軍之出塞,塞閱官及私馬凡十四萬匹,而後入塞者不滿三萬匹。乃置大司馬位,大將軍、票騎將軍皆為大司馬。大司馬的設立大概在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 大概是這個時候設立的中朝
❷ 鴨綠江大橋簡介與歷史
鴨綠江大橋,指的是連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橋梁,長589.23米,橫跨中朝界河鴨綠江,故名鴨綠江大橋。連接中國與朝鮮的鴨綠江大橋有五座分別為:長惠大橋、臨江鴨綠江大橋、集安鴨綠江大橋、丹東鴨綠江一橋、丹東鴨綠江二橋梁等。丹東鴨綠江大橋位於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是橫跨中朝兩國的國境橋。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歷經抗美援朝戰火的洗禮,銘記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凝成的偉大友誼。現在,我們依然能清晰的看到橋梁鐵架上的眾多彈痕和殘留的彈孔。
丹東鴨綠江第一座橋動工。1911年10月竣工,由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十二孔,長944.2米,寬11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可旋轉90度,便於往來船隻航行。
1937年4月,丹東鴨綠江大橋第二座橋始建,1943年啟用,距第一座橋上游不足百米。
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略中國東北後,出於擴大侵略和掠奪資源的需要,始建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
1939年7月31日,集安鴨綠江大橋竣工,當年9月1日通車。
1950年10月1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一部從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最先秘密入朝。一軍、十六軍等42萬志願軍從集安口岸入朝作戰,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丹東鴨綠江大橋圖冊
2009年,中朝兩國在鴨綠江上建設的鴨綠江公路大橋在2008年推進順利
❸ 中朝創立於什麼朝代
漢朝,中朝抄,也稱內朝,是與外朝相對而言的,「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①。此處的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內朝官員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以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外朝官員則無此特權謝謝
❹ 游大慧寺記文言文答案
游大慧寺
余客居京師無事,間從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環城之四野,往往有佛寺,宏闊壯麗,奇偉不可勝計。詢之,皆閹人之葬地出。閹人既卜葬開此,乃更創立大寺於其旁,使浮屠者居,以為其守冢之人。而其內又必請於中朝之貴人,自公輔以上有名當世者為文,而刻石以記之。
出西直門過高粱之橋,西北行三里許,其地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遠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長五丈余,土人亦呼為「大佛寺」雲,蓋明正德中,司禮太監張雄之所建也。寺後積土成阜,累石為山,山阜之峻,下視平地殆數仞。其石皆自吳之震澤舟載而輿致焉。山石嵌空玲瓏,登其石罅以望遠,內見外,外不知有內。寺左建佑聖觀,而於土阜高平之處建真武祠,大學士李東陽為文,立石祠門之外。蓋當是時,世宗方尚道術,閹人懼其寺之一旦毀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於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墳壤累累,而石人石獸,巍然夾待於前,大抵雄族親之冢也。
夫被其使中朝之貴人為文,固若挾之以不得不作之勢;而彼貴人者,亦逆俯首下氣,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挾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貴人與宦寺有相知之舊。夫以中朝之貴人而與宦寺有相知之舊,則彼其所以為貴人者,未必不出於宦寺之推引。其不出於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於宦寺而甚良宦寺,則是惟恐宦寺之能為禍福於我,此孔子之所謂患得而患失也。
為人臣而患得患失,則其歸且將無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無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權,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為我,而何必交歡於宦寺?此余之三復碑文,不能不為之長嘆者也。
❺ 王安石資料........要最好的!
王安石
(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世稱臨川先生。慶歷二年(1042)進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認為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在於兼並。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趙禎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立即實現對法度的變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國太平的厚望寄託於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執政。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學思想方面,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傳統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洪範傳》、《老子注》是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後者已經散佚。他的文章以論說見長,列於唐宋八大家。在詩歌方面,早年寫了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有集本傳世,一是《臨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兩本都摻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於舒、荊,死後又謚為文,故也稱為王荊公或王文公。
王安石變法
北宋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年間進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趙頊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寧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
王安石建立一個指導變法的新機構--制置三司條例司,條例司撤銷後,由司農寺主持變法的大部分事務。呂惠卿、曾布等人參與草擬新法。這些新法按照內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限制商人
供應國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輸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輸法
熙寧二年七月,頒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由發運使掌握六路的財賦情況,斟酌每年應該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資的情況,然後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從便變易蓄買」,貯存備用,藉以節省價款和轉運的勞費。均輸法奪取了富商大賈的部分利益,同時也稍稍減輕了納稅戶的許多額外負擔。
市易法
熙寧五年三月,頒行市易法。在開封設置市易務。市易務根據市場情況,決定價格,收購滯銷貨物,待至市場上需要時出售,商販可以向市易務貸款,或賒購貨物。後又將開封市易務升為都提舉市易司,作為市易務的總機構。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壟斷市場方面發揮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免行法
熙寧六年七月,正式頒行免行法。免行法規定,各行商鋪依據贏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務交納免行錢,不再輪流以實物或人力供應官府。
發展農業生產
調整封建國家、地主和農民關系的政策以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寧二年九月,頒布青苗法。規定以各路常平、廣惠倉所積存的錢谷為本,其存糧遇糧價貴,即較市價降低出售,遇價賤,即較市價增貴收購。其所積現錢,每年分兩期,即在需要播種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願原則,由農民向政府借貸錢物。收成後,隨夏、秋兩稅,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歸還穀物或現錢。青苗法使農民在新陳不接之際,不至受「兼並之家」高利貸的盤剝,使農民能夠「赴時趨事」。
募役法
熙寧四年頒布實施。募役法(免役法)規定由州、縣官府出錢僱人應役。各州、縣預計每年雇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募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稅法
熙寧五年頒行。方田均稅法規定每年九月由縣官丈量土地,檢驗土地肥瘠,分為五等,規定稅額。丈量後,到次年三月分發土地帳帖,作為「地符」。分家析產、典賣割移,都以現在丈量的田畝為准,由官府登記,發給契書。以限制官僚地主兼並土地,隱瞞田產和人口。
農田水利法
熙寧二年頒布。條約獎勵各地開墾荒田,興修水利,修築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戶按戶等高下出資興修。在王安石的倡導下,一時形成「四方爭言農田水利」的熱潮。北方在治理黃、漳等河的同時,還在幾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貧瘠的土壤變成了良田。
穩定封建秩序
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的措施,有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以及建立軍器監等。
將兵法
作為「強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並軍營,另一方面實行將兵法。自熙寧七年始,在北方挑選武藝較高、作戰經驗較多的武官專掌訓練。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保甲法
熙寧三年頒行。各地農村住戶,不論主戶或客戶,每十家(後改為五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農閑時集合保丁,進行軍訓;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壯丁接受軍訓,與正規軍相參為用,以節省國家的大量軍費,又可以建立嚴密的治安網,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編制起來,以便穩定封建秩序。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變法派還改革了科舉制,整頓了各級學校,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
變法的影響
王安石變法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從新法實施,到守舊派廢罷新法,前後將近15年時間。在此期間,每項新法在推行後,基本上收到了預期的效果,使豪強兼並和高利貸者的活動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級官員、皇室減少了一些特權,而鄉村上戶地主和下戶自耕農則減輕了部分差役和賦稅負擔,封建國家也加強了對直接生產者的統治,增加了財政收入。各項新法或多或少地觸犯了中、上級官員、皇室、豪強和高利貸者的利益,最終被罷廢。
❻ 晉書 衛玠傳 原文及譯文
《衛玠傳》出自《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原文如下:
玠字叔寶,年五歲,風神秀異。祖父瓘曰:"此兒有異於眾,顧吾年老,不見其成長耳!"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驃騎將軍王濟,玠之舅也,俊爽有風姿,每見玠,輒嘆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又嘗語人曰:"與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側,朗然照人。"及長,好言玄理。其後多病體羸,母恆禁其語。遇有勝日,親友時請一言,無不咨嗟,以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聞玠言,輒嘆息絕倒。故時人為之語曰:"衛玠談道,平子絕倒。"澄及王玄、王濟並有盛名,皆出玠下,世雲"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玠妻父樂廣,有海內重名,議者以為"婦公冰清,女婿玉潤。"
辟命屢至,皆不就。久之,為太傅西閣祭酒,拜太子洗馬。璪為散騎侍郎,內侍懷帝。玠以天下大亂,欲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寶去也。"玠啟諭深至,為門戶大計,母涕泣從之。臨別,玠謂兄曰:"在三之義,人之所重。今可謂致身之日,兄其勉之。"乃扶輿母轉至江夏。
玠妻先亡。征南將軍山簡見之,甚相欽重。簡曰:"昔戴叔鸞嫁女,唯賢是與,不問貴賤,況衛氏權貴門戶令望之人乎!"於是以女妻焉。遂進豫章,是時大將軍王敦鎮豫章,長史謝鯤先雅重玠,相見欣然,言論彌日。敦謂鯤曰:"昔王輔嗣吐金聲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續。不意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當復絕倒。"玠嘗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終身不見喜慍之容。
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國之忠臣,求向建鄴。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葬於南昌。謝鯤哭之慟,人問曰:"子有何恤而致斯哀?"答曰:"棟梁折矣,不覺哀耳。"咸和中,改塋於江寧。丞相王導教曰:"衛洗馬明當改葬。此君風流名士,海內所瞻,可修薄祭,以敦舊好。"後劉惔、謝尚共論中朝人士,或問:"杜乂可方衛洗馬不?"尚曰:"安得相比,其間可容數人。"惔又雲:"杜乂膚清,叔寶神清。"其為有識者所重若此。於時中興名士,唯王承及玠為當時第一雲。
譯文:
衛玠五歲時神態異於常人,他的祖父衛瓘說衛玠與眾不同,只是自己年紀大了,看不到他長大成人的那一天。衛玠年少時乘坐羊車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為是玉人,人們都去觀看他。驃騎將軍王濟是衛玠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風度姿容,每次見到衛玠,就嘆息說珠玉在身旁,就覺得自己形貌醜陋。又曾對別人說,與衛玠一同出遊,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邊,光彩照人。
衛玠長大後,好談玄理。其後多病體弱,他的母親王氏常不讓他多說話。遇到有好日子,親友有時請他說幾句,沒有不贊嘆的,認為他說到了精微之處。琅邪人王澄有名望,很少推崇別人,每當聽到衛玠的言論,就嘆息傾倒。為此當時的人說:「衛玠談道,王澄傾倒。」王澄與王玄、王濟都有盛名,都在衛玠之下,世人說:「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衛玠的岳父樂廣全國聞名,評論的人認為「岳父像冰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樣光潤」。
後來,朝廷多次徵召衛玠入朝為官,徵召的命令到來,衛玠都不赴任。很久以後,擔任太傅西閣祭酒、太子洗馬。衛玠的兄長衛璪擔任散騎侍郎,在宮內侍奉晉懷帝司馬熾。
永嘉四年(310年),當時中原戰亂漸起,衛玠因天下大亂,打算搬家到南方,他母親王氏說她不能舍下你哥哥衛璪離開。衛玠把道理講得深透,為了門戶大計,王氏流著淚答應了他。衛玠臨別前,對兄長衛璪說:「恭敬父、師、君的道義,是人們所看重的。如今可以說是獻身事君,哥哥自勉。」於是護送母親搬到江夏(今湖北武漢)居住。
衛玠的妻子樂氏很早去世,征南將軍山簡見到衛玠,很是器重欽佩他。山簡說:「過去戴叔鸞嫁女,只嫁給賢人,不問地位貴賤,何況衛氏是權貴門戶有名的人呢!」於是把女兒嫁給衛玠。接著衛玠進入豫章(今江西南昌)。當時大將軍王敦鎮守豫章,長史謝鯤先前就一直尊重衛玠,相見後很高興,交談了一整天。王敦對謝鯤說:「過去王弼在朝中的談吐像金聲,此人在江表的言論如玉振,精微言論,斷絕了又續接。沒想到永嘉末年,又聽到正始年間的聲音,何晏如果還在,一定傾倒。」衛玠經常認為人無完人,可以寬恕;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處理,因而終身看不到他喜怒的容顏。
衛玠因王敦豪爽不合群,好居人上,恐怕不是國家的忠臣,於是謀求到建鄴(今江蘇南京)。京師的人聽說其姿容,看他的人擠成人牆。衛玠因勞累成疾而加重病情,於永嘉六年(312年)去世,時年二十七歲,當時的人都說衛玠是被看死的。衛玠死後葬在南昌。衛玠死時謝鯤哭他很悲痛,有人問他為何如此悲傷,謝鯤回答說棟梁斷了,因而悲哀。咸和年間(326年―334年),衛玠改葬於江寧。丞相王導告論說:「衛洗馬確實該改葬。此人是風流名士,海內仰望,可以准備薄祭,來勉勵舊日好友。」後來劉惔、謝尚共同議論朝中人士,有人問杜乂可以和衛玠相比嗎?謝尚說他們二人怎能相比,他們之間的差距容得下幾個人。劉恢又說杜乂是貌清,衛玠是神清。衛玠就是這樣受到有識之士的器重。當時中興名士,只有王承和衛玠為當時第一。
❼ 張文節薦之於朝中朝的意思
你好!此句出自北來宋沈括的《夢源溪筆談》,這段講的是曾經官至北宋宰相的愛才薦賢、清廉節儉的張直白(謚號「文節」)在巡撫江南時發現並向朝廷推薦了當時尚是個14歲少年的晏殊(謚號「元獻」、後官至尚書,亦是北宋著名詞人)的故事。
「朝」的本意是古代帝王會見群臣、處理政事的地方,後來引申為朝廷,也就是封建時代各個王朝掌握政權、處理國政的權利核心。意思相當於今天我們俗稱的「中央」,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張文節把他(晏元獻公)推薦到朝廷(說白了也就是推薦給皇帝或者皇帝下面掌權的宰相等權臣)」。這個應該不難理解的啊。如滿意,望採納。祝你生活愉快!
❽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吏部郎闕,文帝問其人於鍾會,會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原句】
吏部郎闕,文帝問其人於鍾會,會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皆其選也。
【譯文】
吏部的郎官職位空缺,魏文帝問向鍾會問誰勝任這個職務,鍾會說:「裴楷清明通達,王戎(生性)節儉,都是合適的人選。」
【注釋】
1、文帝:即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的開國皇帝,220-226年在位。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與卞夫人的長子。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之後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統治。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置。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黃初七年五月病逝於洛陽,時年40歲。去世後廟號高祖(《資治通鑒》作世祖),謚為文皇帝,葬於首陽陵。
2、鍾會:(225-264),字士季,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書法家。太傅鍾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鍾毓之弟。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在征討毌丘儉、諸葛誕期間,鍾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鍾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名士嵇康被殺,便是他的主意。景元年間,鍾會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劃,從而被任命為鎮西將軍,假節都督關中諸軍事。主持發動伐蜀之戰。景元四年(263),他與鄧艾分兵攻打蜀漢,導致蜀漢滅亡。此後鍾會欲據蜀自立,與蜀漢降將姜維共謀其事,卻因部下的反叛而失敗,自己也死於部將兵變,時年40歲。
3、裴楷:(237-291),字叔則。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曹魏及西晉時期大臣、名士,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司空裴秀的堂弟,出身著名世家大族河東裴氏,裴楷年少時就有名於世,擅談《老子》、《易經》。最初被鍾會推薦給司馬昭,任相國掾,遷任尚書郎。後任定科郎,與賈充等共同制定《晉律》。歷任吏部郎、散騎常侍、河內太守、右軍將軍、侍中等職。楊駿執政後,轉衛尉,又遷太子少師,任內以悠閑無事以避禍。楊駿被殺後,因與其為婚親,而被收押,經傅祗救護得以免禍。經太保衛瓘及汝南王司馬亮推薦,受封臨海侯,再遷北軍中候,因畏懼楚王司馬瑋而不敢上任,又轉任尚書。裴楷擔憂時局混亂,便請求外出,任安南將軍。適逢司馬瑋矯詔殺衛瓘及司馬亮,裴楷單車奔往岳父王渾家,一夜之間遷徙八次才獲免。司馬瑋伏誅後,任中書令,加侍中,與王戎等共掌機要。因病請求遜位未獲准,於元康元年(291)逝世,享年55歲,謚號元。袁宏在《名士傳》中以裴楷等人為「中朝名士」。
4、清通:清明通達。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上》:「裴楷清通,王戎簡要。」《隋書·儒林傳序》:「爰自漢魏,碩學多清通,逮乎近古,巨儒必鄙俗。」唐聶夷中《題賈氏林泉》詩:「市朝束名利,林泉系清通。」清錢謙益《客塗有懷吳中故人》詩之五:「共許清通持水鏡,還期淳樸挽風流。」
5、王戎:(234-305),字濬沖。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西晉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辟為掾屬。歷任吏部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因事被免,又改任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後參與晉滅吳之戰,吳國平定後,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又被徵召為侍中,遷任光祿勛,後拜吏部尚書,因母親去世離職。惠帝即位,遷太子太傅,轉中書令,加光祿大夫,再遷尚書左僕射,領吏部事務。元康七年(296),升任司徒。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司馬倫殺張華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為尚書令,再遷司徒。後張方劫持惠帝入長安,王戎逃奔陝縣,於永興二年(305)六月初四(7月11日)去世,享年72歲,謚元侯。
6、簡要:省約。《世說新語·儉嗇》「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劉孝標注引《晉諸公贊》:「戎性簡要,不治儀望,自遇甚薄。」唐白居易《三教論衡》:「要道者,謂施少報多,簡要之義也。」宋司馬光《乞罷提舉官札子》:「如此則監司巡歷管勾職事簡要,易為辨集。」
【原句】
許身何必定夔皋?簡要清通已足豪。(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十五)
【譯文】
自許何必一定要是夔和皋陶呢?能夠做到像裴楷那樣清明通達、像王戎那樣生性節儉就已經值得自豪了。
【注釋】
1、許身:猶自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唐劉蛻《移史館書》:「今雖蠱惑病妄,猶將自復其意,況逢足下以中正許身,以仁義自任者乎?」清黃鷟來《後圃講堂歌為李蒼岑賦》:「許身稷契嗤為愚,致君堯舜嗟何補。」
2、夔皋:夔和皋陶的並稱。夔,舜時樂官;皋陶,舜時刑官。兩人居官皆有政績。後因以借指賢明的輔弼大臣。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宋蘇轍《賀文太師致仕啟》:「伏惟致政太師,躬夔皋之偉業,兼方召之壯猷,翼亮三朝,始終一節。」
3、簡要清通:見前注。
❾ 渭城朝雨浥輕塵中朝的讀音是什麼
念zhao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年代: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賞析: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渭城即秦都咸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彷彿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里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土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清朗,道路顯得潔凈、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彷彿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別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著灰濛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別,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別。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於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這首詩又叫《贈別》、《渭城曲》、《陽關曲》、《陽關三疊》。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這是古代送別詩中的名作。前二句起興,於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這是自《詩·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以來,文學作品表現惜別之情時常用的意象。以下兩句將深切的惜別、關切、擔憂等復雜的感情寄寓在"勸酒"這一舉動之中。"西出陽關無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裡人跡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別,則知己難求。如此,則對友情的珍惜,對離別的無奈,對朋友的關切,盡蘊於杯中矣。所謂"惜別意悠長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說破也。明李東陽《麓堂詩話》雲:"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詰'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捨,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捨去,只剪取餞行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別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別的話已經重復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於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別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嚮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於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只屬於行者呢?臨別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直接表現對朋友真摯的感情。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別。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別之情,這就使它適合於絕大多數離筵別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
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詩句中朝的意思是
朝:抄zhāo 早晨。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出自唐朝詩人王維的古詩作品《送元二使安西》,其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3、渭城:故址秦時咸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志》),位於渭水北岸,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陝西咸陽縣東
4、浥:(yì):濕潤,沾濕
5、客舍:旅店,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顏色
【翻譯】
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蓋有青瓦的旅舍映襯柳樹的枝葉顯得格外新鮮。我真誠地勸你再干一杯,西出陽關後就再也沒有原來知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