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著名
㈠ 楊姓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楊朱(約公元前395--約公元前335 ),一說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 ,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楊朱主張「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見解散見於《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可見其學說影響之大。
2、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 )人。
揚雄少年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
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
3、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
楊震少時師從太常桓郁,隨其研習《歐陽尚書》。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楊震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
4、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為普六茹,後楊堅掌權後恢復漢姓「楊」。
5、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煬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後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㈡ 三都水族楊氏家族的歷史
楊氏有三大源,所以說是三楊開泰。就像姓張的有八個來源。
一、楊氏正宗是楊氏最大的一支支系,這支楊氏是指春秋戰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時避難於華山仙谷的羊舌氏一族,即後來的弘農華陰楊氏。
二、以國為姓的楊氏,周朝曾三封楊氏,這支楊氏以楊杼為始祖。
三、天水氐族楊氏,氐族首領姓楊。楊氏為氐族第一大姓氏,西晉滅亡後這支楊氏紛紛漢化後又先後融入鮮卑族和弘農、華陰相混合。
其它又有改姓賜姓冒姓楊氏的。
現在的幾個大的支系:
一、以江西楊輅為始祖的楊氏支系主要分布於江西省;湖南省長沙、常德、益陽、衡陽以及廣東省梅州;福建漳州等地。(統稱為江西楊)民族主要屬於漢族和土家族、壯族。
二、以湖南靖州楊再思為始祖的楊氏支系主要分布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懷化地區、張家界、黔東、黔東南、黔北、川東、重慶、鄂西以及桂北等地。民族主要屬於侗族、土家族、漢族、布依族、水族、回族、壯族、苗族等。
三、以弘農華陰楊震為始祖的楊氏支系主要分布於河南、陝西、山西等地。民族主要屬於漢族、回族、滿族、蒙古族。
四、以淮南楊儻為始祖的楊氏支系主要分布於安徽。民族主要屬於漢族。
另外還有以楊維楨楊慎楊時為始祖的楊氏。
楊氏總人口近八千萬是全國第六大姓氏楊氏漢族人口近四千萬為漢族第四大姓氏另外楊氏是白族第一大姓氏在土家族侗族回族水族布依族中也是大姓氏。
楊氏在四川省、雲南省都為第一大姓氏,另外楊氏還主要分布於陝西、河南、湖南、湖北、重慶、江西、廣東、安徽、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等地。
楊氏郡望有弘農和天水。
楊氏堂號有弘農華陰四知。
建國以來全國楊氏著名人物有楊尚昆(原國家主席)楊得志(上將)楊勇(上將)楊成武(上將)楊靜仁(國務院副總理)楊汝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楊白冰(上將)楊國梁(上將)楊國屏(上將)楊懷慶(上將)楊德清(成都軍區政委中將)。
楊氏歷史名人有楊震、西晉三楊、楊隋帝國、唐代楊氏十三位宰相、楊玉環、五代十國楊吳帝國、宋朝楊家將、明朝首輔楊榮、楊溥、楊士奇、狀元名人楊慎;清朝大將楊遇春、楊芳以及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
----楊氏歷史名人----
1楊榮2楊炳3楊炯4楊簡5楊士奇6楊文會7楊延昭8楊守謙9楊安辨10楊秀清11楊敬之12楊乃武13楊子榮14楊開慧 15楊守仁16楊虎城17楊尚昆18楊朔19楊萬里20楊漣21楊雄22楊深秀23楊貴妃24楊振寧25其他
人物簡介:
1、楊榮:(1371-1440)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之,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令更名榮。累官文淵閣大學士。後佐仁宗即位,累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 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與楊士奇、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卒謚文敏。有《後北征記》、《楊文敏集》。
2、楊炳:榮泉州晉江人,字若晦。孝宗淳熙二年進士。累官左司諫,嘗論治贓吏當自大吏始。太學生碭宏中等六人因指責朝政受罰,炳上書辨其冤,被誣結黨為奸,出知泉州。以寶謨閣直學士奉祠。卒年八十一。人《易說》、《禮記解》、《西掖稿》、《諫垣存稿》等。
3、楊炯:(650-693?) 唐弘農華陰人。幼聰明博學,善屬文。十歲舉神童,授校書郎。後遷盈川令,卒於任。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四傑」。炯嘗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後」,時議然之。有《盈川集》。
4、楊簡:(1141-1226) 宋明州慈溪人,字敬仲,世稱慈湖先生。楊挺顯子。孝宗乾道五年進士。授富陽主簿。師事陸九淵,發展心學,主張「毋意」、「無念」、「無思無慮是謂道心」 等。寧宗嘉定初出知溫州,首倡廢除妓籍,以廉儉為民所愛戴。官終寶謨閣學士。卒謚文元。有《慈湖詩傳》、《楊氏易傳》、《先聖大訓》、《五誥解》及《慈湖 遺書》等。
5、楊士奇:(1365-1444) 明江西泰和人,名寓,以字行,號東里。早年家貧力學,授徒自給。建文初以薦入翰林與修《太祖實錄》。尋試吏部得第一。成祖即位,授編修,入內閣,參機要。 先後歷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在內閣為輔臣達四十餘年,任首輔二十一年。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廉能為天下稱。又善知人, 於謙、周忱、況鍾之屬皆為所薦。卒謚文貞。有《東里全集》、《文淵閣書目》、《歷代名臣奏議》等。
6、楊文會:(1837-1911) 清末池州府石埭縣人,字仁山。自幼讀書,不喜科舉。博學能文,兼通老莊。二十七歲於病中讀《大乘起信論》,遂屬意佛學。處移居南京,創金陵刻經處,刻印佛 經。曾至倫敦、巴黎。協助日本編輯《續藏經》, 並供給密教典籍。與英人李提摩太將《大乘起信論》譯成英文。宣統二年又創辦佛學研究會,自任會長,擔任主講。編寫《大藏輯要目錄》。
7、楊延昭:(958-1014) 本名延朗。宋麟州人。楊業第六子。父死,堅守邊關,屢敗契丹。在邊二十餘年,智勇善戰,號令嚴明,身先士卒,為將士愛戴,契丹憚服之,呼為楊六郎。
8、楊守謙:(?-1550) 明徐州府人,字允亨,號次村。楊志學子。嘉慶八年進士。累官保定巡撫。後被嚴嵩誣陷,下獄。守謙胸懷坦盪,居官清廉,馭下多恩,及死,將士無不流涕。隆慶時追謚恪愍。
9、楊安辨:清灑河南祥符人,字為山,一字巽行。乾隆時貢生。父楊聖化知秦州,以西北用兵,地方不勝供應,賠累罷官,留秦州不能歸。安辨不父事所累至十數年,六十歲時方好。從此閉門著書。有《瓢斟集》、《隴西雜記》、《清華志》等。
10、楊秀清:(約1820-1856)清廣西桂平縣人,原名嗣龍。以種山燒炭為業。後參加拜上帝會。道光二十八年,太平軍人心不安時,假託天父下凡附 體,從此取得會中特殊地位。永安封王時,封東王、九千歲,節制諸王。三十二年在湖南道州與西王蕭朝貴發布《奉天討胡檄》。其軍令嚴明,為將士所服。對外實 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後居功自傲,傳有逼封萬歲之事。韋昌輝以天王密詔為名,發兵圍東王府,秀清與家屬部眾悉遭殺害。
11、楊敬之:唐虢州弘農人,字茂孝。楊凌子。憲宗元和二年進士,平判入等。歷遷屯田、戶部二郎中。後任檢校工部尚書,卒。嘗作,《華山賦》示韓愈,愈稱之,士林一時傳播,李德裕尤咨賞。性愛士類,雅善項斯為詩,所至稱之,斯由是擢上第。
12、楊乃武:(1841-1914) 浙江餘杭人。字書勛、子釗。同治舉人。1873年被誣與畢秀姑(外號小白菜)謀殺畢氏之夫,屈打成招。其姐上京兩告御狀,得夏同善等相助後洗冤。釋後以植桑養蠶度過餘生。
13、楊子榮:(1917-1947) 山東牟平人。名宗貴。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在林口杏樹村隻身深入匪穴,說服四百多名土匪全部投降,榮立特等功,並評為戰斗英雄。1947年初, 率五人扮成土匪再次深入匪穴,活捉匪首座山雕。同年2月23日在海林梨樹溝戰斗中犧牲。後被東北軍區授予特級偵察英雄稱號。有關戰斗事跡被寫在小說《林海 雪原》及京劇《智取威虎山》中。
14、楊開慧:(1901-1930) 女。湖南長沙人。原名楊霞,字雲錦,幼名霞仔。楊昌濟之女,毛澤東夫人,革命烈士。192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中共湘區委員會負責機要兼交通聯絡工 作。1923年至1927年,隨毛澤東在上海、廣州、武漢等地從事革命活動、創辦農民講習所。大革命失敗後,在長沙板倉一帶堅持地下工作。1930年10 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在長沙壯烈犧牲。今板倉有其塑像。
15、楊守仁:(1872,一作1871=1911) 湖南長沙人。原名毓麟,字篤生。光緒二十四年進士,任湖南時務學堂教席。1902年留學日本,先後與黃興、陳天華等發刊《游學譯編》;參加組織拒俄義勇 隊,後改組為國民教育會;組織暗殺團,加入華興地、同盟會。1907年與於右任等創辦《神州日報》,任總撰述。1908或1909年留學英國。1911年 6月13日,因黃花崗起義失敗後,憂同志犧牲,憤憤清廷腐敗,赴利物浦投海自沉。兄德鄰。
16、楊虎城:(1893-1949) 陝西蒲城人。原名忠祥。*民黨愛國將領。曾參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民黨。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36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 線政策的影響下,和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逼將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解決後,被蔣迫令離軍出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 為蔣長期監禁。重慶解放前夕慘遭殺害。夫人謝葆真先予被害。
17、楊尚昆:(1907- ) 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共青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在川、滬等地從事學生運動。1927年至1930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回國後任中央宣傳部長等 職。1933年後,任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色中華》、《斗爭》編輯,黨校副校長,第一方面軍政治部、總政治部主任,紅三軍團政委,參加長征。之後,任中央北 方局書記,軍委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歷職至中央軍委常、秘書長、常務副主席,中共十二、十三屆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四哥闇公。
18、楊朔:(1913-1968) 山東蓬萊人。作家。早年在哈爾濱謀生,並攻讀英文及中國古黃文學,開始發表作品。1937年初到上海,創辦北雁出版社。1939年參加作家戰地訪問團到華 北,隨時八路軍轉戰於各地,從事文藝工作。1942年回延安。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解放後,任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文藝部長,加入中國作協。參加 過抗美援朝。1955年轉入中國作協。歷任中國亞非作家常設局聯絡委員會秘書長,全國第三屆政協委員。「文革」中不幸逝世。著有《潼關之夜》、《鴨綠江南 北》、《東風第一枝》、《楊朔散文選》、《帕米爾高原的流脈》、《月黑夜》、《北線》、《錦綉山河》、《三千里江山》、《楊朔短篇小說選》等。
19、楊萬里:南宋詩人,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
20、楊漣:明朝人,上疏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迫害致死。
21、楊雄:西漢著名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曾作《太玄》、《法語》,主張儒家的倫理學說。
22、楊深秀:清末人,光緒進士,戊戌政變發生後,與譚嗣同等同時被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23、楊貴妃:名太真,小字玉環。深得唐玄宗寵愛,以容貌美麗聞名於世,通曉音律。
24、楊振寧: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
25、楊姓稱帝王者有十幾人,先後建立有隋、吳等政權。唐代楊氏任宰相者11人。
㈢ 哪裡的楊梅最有名
1、楊梅的產地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而又以餘姚栽培面積最大、歷史最長,其種植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年,而且據境內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七千年前就有野楊梅存在。目前餘姚的楊梅種植面積已有8.2萬畝,常年產量約2萬噸,栽培區域擴大到全市十九個鄉鎮,涌現了一大批以楊梅為主的特色村和「鶴頂」牌等著名,由此贏得了「餘姚楊梅冠天下」的美譽。1995年6月,餘姚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此後,《光明日報》、《新民晚報》等報刊作了「餘姚楊梅甲天下」等報道。
2、餘姚楊梅品種繁多,有烏種、紅種、粉紅種、白種四大品種群系,其中最為著名的烏種的「荸薺種」,為目前國內首選的鮮食、加工兼用的良種。該品種果形圓整、色澤艷麗、味甜核小,盛產於姚東丈亭、三七市一帶。三七市鎮農技人員在石步村周邊普查古樹名木時,發現了大片古楊梅林,約有兩千株,樹齡在120-150年之間,當地政府已在這一帶建立了「古楊梅林景區」。產於姚西馬渚、牟山一帶的白楊梅也久享盛名,其優點是味鮮、甜酸可口,且上市時間遲於荸薺種,延長了楊梅上市時間。
㈣ 揚州揚劇著名演員
你好,李開敏和李政成。
㈤ 曾被譽為太湖古鎮,江蘇的這座古鎮為何會因為一棵楊樹出名
自古江南出美女也出美景。人們尤其喜歡江南地帶的那種溫情的美景。不得不說南方與北方的差距還是非常的大的。比如北方就曾以豪邁壯觀來定義各種美景,但是在南方就不同了,在南方它們的美景是屬於那種婀娜多姿小家碧玉的類型。其實這是因為古代的時候這里經商貿易發展,人們常常到這里。裡面而來,看到的是一棵楊樹,所以楊樹也成為了太湖古鎮的一個小符號。
而這里也有非常多的古建築,比如說古橋古房屋,人們來到這里可以看到經典的古代的那種商貿發展留下來的痕跡。這里可以說是古代經濟發展的一個中心,人們都願意去那裡,那裡不僅有優美的風景,還有鵝娜多姿小家碧玉的南方美女。不過太湖古鎮還是非常值得人們去遊玩的。當人們閑下來的時候,一定要去那裡體驗一下,去看一看真正的南方美景。體會那如詩一般的意境。
㈥ 白楊出名嗎他的牡丹畫值錢嗎值多少
沒聽說過。
不出名。
㈦ 十大著名太監
最著名的十大太監
1.魏忠賢,字完吾,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原名李進忠;
2.趙高,秦代宦官,權臣。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宰相;
3.王振,擅政,王振專權。它使得仁宣之治在明英宗時期沒有得到延續;
4.劉瑾,陝西興平人,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凈身入宮當了太監,從此改姓劉;
5.李蓮英,在清廷52年。是西太後最貼心的太監;
6.張讓,東漢宦官,今河南禹縣人。桓帝、靈帝時,任中常侍,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
7.李輔國,唐朝宦官,本名靜忠,後賜名李護國,再改名為李輔國。他相貌醜陋,看上去有些虛弱,粗通簿書記錄,俸奉大宦官高力士;
8.童貫,北宋宦官,六賊之一。字道夫今屬河南人;
9.安德海,清末宦官,今河北省南皮縣人。他在八九歲時凈身,進宮後在咸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
10.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
㈧ 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的主要事跡
魯智深,拳打鎮關西、大鬧五台山、大鬧桃花村、火燒瓦罐寺、花和尚倒拔垂 楊柳、大鬧野豬林、單打二龍山、浙江坐化、解脫緣纏井。
史進,九紋龍大鬧史家村、夜走華陰縣、剪逕赤松林、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周通,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林沖,豹子頭誤入白虎堂,刺配滄州道、棒打洪教頭、風雪山神廟、雪夜上樑山、梁山泊林沖落草、林沖水寨大並火。
柴進,小旋風門招天下客、橫海郡柴進留賓、柴進失陷高唐州、簪花入禁院、藏炮擊賊。
楊志,汴京城楊志賣刀、青面獸北京鬥武、楊志押送金銀擔、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索超,急先鋒東郭爭功。
劉唐,赤發鬼醉卧靈官殿、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放火燒戰船。
晁蓋,晁天王認義東溪村、晁蓋梁山小聚義、梁山泊義士尊晁蓋、曾頭市中箭。
吳用,吳學究說三阮撞籌、吳用智取生辰綱、梁山泊吳用舉戴宗、吳學究雙用連環計、使時遷盜甲、賺金鈴吊掛、智賺玉麒麟、智取大名府、布四斗五方旗、智取文安縣、打蓋郡智多星密籌、計鴆鄔梨。
公孫勝,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入雲龍鬥法破高廉、芒碭山降魔。
拓展資料:
《水滸傳》,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主要故事背景、類型上屬於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作者或編者一般被認為是施耐庵,現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羅貫中兩人中的一人,或兩人皆有。
全書通過描寫梁山好漢反抗欺壓、水泊梁山壯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後為宋朝征戰,最終消亡的宏大故事,藝術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宋江起義從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全過程,深刻揭示了起義的社會根源,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起義英雄的反抗斗爭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具體揭示了起義失敗的內在歷史原因。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小說之一,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同時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社會影響
《水滸傳》的忠義思想和對招安的描寫曾經對某些義軍的領袖產生過消極的影響,如張獻忠在谷城受撫,就表示「戮力王室,效宋江水滸故事耳」(《紀事略》)。但比較起來,《水滸傳》對農民起義的積極影響還是主要的。一批批義軍將《水滸》作為起義的教科書,從中汲取力量,高舉起武裝斗爭的大旗。據現有的資料記載,從萬曆十四年(1586)起,就可以看到梁山英雄對於造反者的影響。
特別是在明末農民大起義中,《水滸》英雄的口號已被廣泛地寫在農民軍的義旗之上,許多義軍首領襲用了《水滸傳》的人名或諢號,成為中國農民起義史上的一種奇觀。後來清代義軍打著《水滸》旗號的也屢見不鮮,太平天國、天地會、小刀會、義和團等無不受到《水滸傳》的影響。這在中國小說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是沒有一部作品可以和它相比的。
文學影響
《水滸傳》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開創了白話章回體小說的先河。它作為一種新的文體,從此在文學領域內確立了應有的地位,開始逐步改變以詩文為正宗的文壇面貌。
㈨ 楊延紹是誰
楊延昭(958—1014),本名楊延朗,後因避趙玄朗諱,改名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北宋抗遼大將楊業長子(一說為次子,為楊延玉之大弟),生於五代後周顯德五年,卒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原籍麟州(今陝西神木)新秦人,北宋前期將領。自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時年二十九歲,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斗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
㈩ 我的家鄉是由楊梅出名的英語作文60字
考生根據材料自擬題目,寫800字作文。【天津卷】 材料作文:兩條魚在河裡游泳,老魚問小魚:河裡的水質如何?小魚說:我不知道水質是清澈還是渾濁。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