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質量體系認證
A. ISO質量認證是什麼
認證是指由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體系符合相關標准、技術規范或其強制性要求的合格評定活動。
ISO(國際標准化組織)質量體系標准包括ISO9000、10000及14000三種系列。ISO9000標准明確了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適用於生產型及服務型企業。ISO10000標准為從事和審核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提供了指導方針。ISO14000標准明確了環境質量管理體系。
B. 關於ISO質量體系認證
質量體系認證
質量體系認證,又稱質量體系評價與注冊。這是指由權威的、公正的、具有獨立第三方法人資格的認證機構(由國家管理機構認可並授權的)派出合格審核員組成的檢查組,對申請方質量體系的質量保證能力依據三種質量保證模式標准進行檢查和評價,對符合標准要求者授予合格證書並予以注冊的全部活動。
質量體系認證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認證的申請和評定階段,其主要任務是受理並對接受申請的供方質量體系進行檢查評價,決定能否批准認證和予以注冊,並頒發合格證書。
二是對獲准認證的供方質量體系進行日常監督管理階段,目的是使獲准認證的供方質量體系在認證有效期內持續夫各項應質量體系標準的要求。
質量體系認真的具體程序簡介如下:
1、申請:(1)認證申請的提出、(2)認證申請的審查與批准
2、檢查與評定:(3)文加審查、(4)現場檢查前的准備、(5)現場檢查與評定、(6)提出檢查報告
3、審批與注冊發證:(7)審批、(8)注冊發證
4、獲准認證後的監督管理:(9)供方通報、(10)監督檢查、(11)認證暫停或撤銷、(12)認證有效期的延長
什麼叫認證 ?
「認證」一詞的英文原意是一種出具證明文件的行動。ISO/IEC指南2:1986中對「認證」的定義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一經鑒定的產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准或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舉例來說,對第一方(供方或賣方)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第二方(需方或買方)無法判定其品質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來判定。第三方既要對第一方負責,又要對第二方負責,不偏不倚,出具的證明要能獲得雙方的信任,這樣的活動就叫做「認證」。
這就是說,第三方的認證活動必須公開、公正、公平,才能有效。這就要求第三方必須有絕對的權力和威信,必須獨立於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須與第一方和第二方沒有經濟上的利益關系,或者有同等的利害關系,或者有維護雙方權益的義務和責任,才能獲得雙方的充分信任。
四、 ISO9000的由來
ISO9000是由西方的品質保證活動發展起來的。二戰期間,因戰爭擴大所需武器需求量急劇膨脹,美國軍火商因當時的武器製造工廠規模、技術、人員的限制未能滿足「一切為了戰爭」。美國國防部為此面臨千方百計擴大武器生產量,同時又要保證質量的現實問題。分析當時企業:大多數管理是NO1,即工頭憑借經驗管理,指揮生產,技術全在腦袋裡面,而一個NO1管理的人數很有限,產量當然有限,與戰爭需求量相距很遠。於是,國防部組織大型企業的技術人員編寫技術標准文件,開設培訓班,對來自其它相關原機械工廠的員工(如五金、工具、鑄造工廠)進行大量訓練,使其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識別工藝圖及工藝規則,掌握武器製造所需關鍵技術,從而將「專用技術」迅速「復制」到其它機械工廠,從而奇跡般地有效解決了戰爭難題。戰後,國防部將該寶貴的「工藝文件化」經驗進行總結、豐富,編制更周詳的標准在全國工廠推廣應用,並同樣取得了滿意效果。當時美國盛行文件風,後來,美國軍工企業的這個經驗很快被其他工業發達國家軍工部門所採用,並逐步推廣到民用工業,在西方各國蓬勃發展起來。
隨著上述品質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各國的認證機構在進行產品品質認證的時候,逐漸增加了對企業的品質保證體系進行審核的內容,進一步推動了品質保證活動的發展。到了70年代後期,英國一家認證機構BSI(英國標准協會)首先開展了單獨的品質保證體系的認證業務,使品質保證活動由第二方審核發展到第三方認證,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更加推動了品質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
通過三年的實踐,BSI認為,這種品質保證體系的認證適應面廣,靈活性大,有向國際社會推廣的價值。於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一項建議。ISO根據BSI的建議,當年即決定在ISO的認證委員會的「品質保證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品質保證委員會」。1980年,ISO正式批准成立了「品質保證技術委員會」(即TC176)著手這一工作,從而導致了「ISO9000族」標準的誕生,健全了單獨的品質體系認證的制度,一方面擴大了原有品質認證機構的業務范圍,另一方面又導致了一大批新的專門的品質體系認證機構的誕生。
自從1987年ISO9000系列標准問世以來,為了加強品質管理,適應品質競爭的需要,企業家們紛紛採用ISO9000系列標准在企業內部建立品質管理體系,申請品質體系認證,很快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潮流。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積極推行ISO9000國際標准。
C.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認證范圍
認證機構給出來的認證自范圍應與營業執照相符,描述的專業應符合認可要求, 企業一般都希望,證書范圍越大越好,以證明自身管理能力強。如果審核證據無法准確描述的范圍或范圍過大將給認證機構帶來風險。,體系包含的不同類的產品越多,自然運行起來也就越復雜。
認證機構和企業之間經常會有不同的要求,如果溝通協調不好會導致企業不滿意或中斷審核等。根據認可要求,申請的認證范圍所對應的產品,必須在現場審核時能夠在正常生產。從企業角度出發,就可以初步限定認證范圍。
(3)iso質量體系認證擴展閱讀
標准簡介:質量管理體系。形成文件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建立質量手冊、控制文件和記錄;管理職責。管理承諾要求、以顧客為中心、建立質量方針、建立質量目標並策劃實現過程、確定職責許可權並確保有效溝通、開展管理評審活動、確保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性;
資源管理。提供質量管理所需的資源、人力資源管理、基礎設施管理、工作環境管理;產品實現。策劃產品實現過程、管理與顧客有關的過程、設計和開發、采購管理、管理生產和服務提供過程、管理監測裝置。
D. 公司通過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申請認證組織提供以下資料 :
1、 公司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或其他具有法律地位的有效證件的復印件(包括需頒發子證書的二級單位),非獨立法人組織應提供其上級單位的證明材料。
2、安全生產許可證、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及其他行政許可證、資質證書等復印件(都需要再有效期內)。
3、受控版本的管理手冊、流程程序文件。
4、當申請認證范圍涉及多個現場時,填寫多現場清單
5.、需要申請不同管理體系的認證時,應提供:生產工藝流程圖,標明關鍵、特殊工序及質量控制點;提供依據ISO9001:2000版標准對手冊進行刪減及分包要求的說明等。
拓展資料
IOS認證步驟
第1步:制定一項實施ISO質量體系標準的計劃;
第2步:參照ISO質量體系標准對現存的質量體系進行評價;
第3步:採取正確行動來遵守所有ISO質量體系要求;
第4步:建立文件和記錄系統;
第5步:完成質量手冊並使之行之有效;
第6步:讓注冊團體安排一次評估前的審核;
第7步:被認證組織為正式評估做准備;
第8步:注冊團體實行評估審核。
過程
ISO9000認證在正常情況下在美國需要花1年或更長一段時間來完成。如果現存的質量體系已包括所有的ISO9000要素,那麼所用的時間會少於1年。需要一支實施隊伍在正常情況下付出3至6人1年的勞動,還需要注冊團體提供3年有償服務。注冊團體的外部成本將保持在75000美元至150000美元之間,而這將取決於被認證組織的規模。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大致相當。
ISO9000質量體系提供了信息及工序控制機制用來更有效地管理企業。ISO質量體系可以控制質量成本,減少浪費和提高生產率。顧客將對來自有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的產品更感興趣,行之有效的質量體系也能改進產品質量,這兩個因素將提高企業及其產品在開放市場的中的競爭力。
E. 什麼是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
ISO9001是ISO9000族標准所包括的一組質量管理體系核心標准之一。
ISO9000標准
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94年提出的概念,是指「由ISO/Tc176(國際標准化組織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技術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標准。
ISO9001
用於證實組織具有提供滿足顧客要求和適用法規要求的產品的能力,目的在於增進顧客滿意。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擴大和日益國際化,為提高產品的信譽、減少重復檢驗、削弱和消除貿易技術壁壘、維護生產者、經銷者、用戶和消費者各方權益,這個第三認證方不受產銷雙方經濟利益支配,公證、科學,是各國對產品和企業進行質量評價和監督的通行證;作為顧客對供方質量體系審核的依據;企業有滿足其訂購產品技術要求的能力。
ISO通過它的2856個技術機構開展技術活動。其中技術委員會(簡稱TC)共185個,分技術委員會(簡稱SC)共611個,工作組(WG)2022個,特別工作組38個。
ISO的2856個技術機構技術活動的成果(產品)是「國際標准」。ISO現已制定出國際標准共10300多個,主要涉及各行各業各種產品(包括服務產品、知識產品等)的技術規范。
ISO制定出來的國際標准除了有規范的名稱之外,還有編號,編號的格式是:ISO+標准號+[杠+分標准號]+冒號+發布年號(方括弧中的內容可有可無),例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等,分別是某一個標準的編號。
但是,
「ISO9000
」不是指一個標准,而是一族標準的統稱。根據ISO9000-1:1994的定義:「『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國際標准。」
什麼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個技術委員會,它成立於1980年,全稱是「品質保證技術委員會」,1987年又更名為「品質管理和品質保證技術委員會」。TC176專門負責制定品質管理和品質保證技術的標准。
TC176最早制定的一個標準是ISO8402:1986,名為《品質-術語》,於1986年6月15日正式發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發布了ISO9000:1987、ISO9001:198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共5個國際標准,與ISO8402:1986一起統稱為」ISO9000系列標准」。
此後,TC176又於1990年發布了一個標准,1991年發布了三個標准,1992年發布了一個標准,1993年發布了五個標准;1994年沒有另外發布標准,但是對前述「ISO9000系列標准」統一作了修改,分別改為ISO8402:1994、ISO9000-1:1994、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ISO9004-1:1994,並把TC176制定的標準定義為「ISO9000族」。1995年,TC176又發布了一個標准,編號是ISO10013:1995。至今,ISO9000族一共有17個標准,詳見附錄A。
對於上述標准,作為專家應該通曉,作為企業,只需選用如下三個標准之一:
1.ISO9001:1994《品質體系設計、開發、生產、安裝和服務的品質保證模式》;
2.ISO9002:1994《品質體系生產、安裝和服務的品質保證模式》;
3.ISO9003:1994《品質體系最終檢驗和試驗的品質保證模式》。
F. 什麼是ISO質量體系認證,它包括一些什麼內容呢
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是指企業按照質量管理體系標准ISO 9001(現在為2008版)的要求對公版司的管理過程進行規范,然權後通過第三方認證的形式確定企業已經符合了該標準的要求。
因為該標準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該組織是國際標准化最權威的組織)制定的管理體系要求,是依質量為核心制定的管理過程要求,在國際上有很強的權威性,且該認證的國際認可程度很高,雖然在實施時很多企業只是採納了其形式並通過了認證而降低了該標准證書的信度,但是這並不影響該標准所代表的管理體系的完整性及系統性,是企業成長過程中進行組織升級的不錯選擇。
該標準的內容涵蓋了與質量相關的整個過程,重點包括管理職責、管理資源、產品實現過程、監視和測量四大過程。
質量管理體系的採用不能僅拘泥於形式,不能僅拘泥於條款,但是從要求本身來說,條款的要求需要達到,亦可超越。
希望對你有用,若有用請贊一個!
=========================================================
石家莊光祥本科技 運動控制專家
G. ISO系列質量管理認證體系都有哪些
市面上常見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有六種: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14001 認證、OHSAS18001認證、企業誠信管理體系、SA8000 認證、知識產權「貫標」認證。下面分別為您詳細介紹下,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06 知識產權「貫標」認證
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審核按審核活動過程分為初次審核、監督審核、再認證和特殊審核。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證書的有效期為3年。
體系只是一個標准,如果您希望實施管理體系,並提高對標準的總體認識,通過體系的認證來真真切切的提升企業管理,就需要在現實中避免「兩張皮」的現象,踏踏實實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推行運營管理體系。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問題可以直接咨詢我們,歡迎留言。
H. 什麼是ISO認證體系是干什麼的
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總部設於瑞士日內瓦,成員包括162個會員國。該組織自我定義為非政府組織,官方語言是英語、法語和俄語。參加者包括各會員國的國家標准機構和主要公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標准化專門機構,是國際標准化領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織。
ISO9000族標準是現代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的結晶,它提供了建立質量體系的基本要求,也是企業進行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按ISO9000族標准建立的質量體系能發揮企業質量管理的實際功效,同時也為顧客和第三方認可打好基礎,提供認可。
I. iso質量體系認證是什麼東西請具體說明
第一.什麼叫ISO
ISO是一個組織的英語簡稱。其全稱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翻譯成中文就是"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標准化組織。它成立於1947年2月23日,它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國際標准化協會國際聯合會"(簡稱ISA)。他如IEC 也比較大。IEC即"國際電工委員會",1906年在英國倫敦成立,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標准化組織。IEC主要負責電工、電子領域的標准化活動。而ISO負責除電工、電子領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領域的標准化活動。
ISO 宣稱它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進標准化及其相關活動的發展,以便於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在智力、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開展合作。"
ISO 現有117個成員,包括117個國家和地區。
ISO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每年一次的"全體大會",其日常辦事機構是中央秘書處,設在瑞士的日內瓦。中央秘書處現有170名職員,由秘書長領導。
第二.什麼叫ISO9000
ISO通過它的2856個技術機構開展技術活動。其中技術委員會(簡稱TC)共185個,分技術委員會(簡稱SC)共611 個,工作組(WG)2022個,特別工作組38個。
ISO的2856個技術機構技術活動的成果(產品)是"國際標准"。ISO現已制定出國際標准共10300多個,主要涉及各行各業各種產品(包括服務產品、知識產品等)的技術規范。
ISO制定出來的國際標准除了有規范的名稱之外,還有編號,編號的格式是:ISO+標准號+[杠+分標准號]+冒號+發布年號(方括弧中的內容可有可無),例如:ISO8402:1987、ISO9000-1:1994等,分別是某一個標準的編號。
但是,"ISO9000"不是指一個標准,而是一族標準的統稱。根據ISO9000-1:1994的定義:"'ISO9000族'是由ISO/TC176制定的所有國際標准。"什麼叫TC176呢?TC176即ISO中第176個技術委員會,它成立於1980年,全稱是"品質保證技術委員會",1987年又更名為"品質管理和品質保證技術委員會"。TC176專門負責制定品質管理和品質保證技術的標准。
TC176最早制定的一個標準是ISO8402:1986,名為《品質-術語》,於1986年6月15日正式發布。1987年3月,ISO又正式發布了ISO9000:1987、ISO9001:1987、ISO9002:1987、ISO9003:1987、ISO9004:1987共5個國際標准,與ISO8402:1986一起統稱為"ISO9000系列標准"。
此後,TC176又於1990年發布了一個標准,1991年發布了三個標准,1992年發布了一個標准,1993年發布了五個標准;1994年沒有另外發布標准,但是對前述"ISO9000系列標准"統一作了修改,分別改為ISO8402:1994、ISO9000-1:1994、ISO9001:1994、ISO9002:1994、ISO9003:1994、ISO9004-1:1994,並把TC176制定的標準定義為"ISO9000族"。1995年,TC176又發布了一個標准,編號是ISO10013:1995。至今,ISO9000族一共有17個標准,詳見附錄A。
對於上述標准,作為專家應該通曉,作為企業,只需選用如下三個標准之一:
1. ISO9001:1994《品質體系 設計、開發、生產、安裝和服務的品質保證模式》;
2. ISO9002:1994《品質體系 生產、安裝和服務的品質保證模式》;
3. ISO9003:1994《品質體系 最終檢驗和試驗的品質保證模式》。
第三.什麼叫認證
"認證"一詞的英文原意是一種出具證明文件的行動。ISO/IEC指南2:1986中對"認證"的定義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一經鑒定的產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准或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舉例來說,對第一方(供方或賣方)生產的產品甲,第二方(需方或買方)無法判定其品質是否合格,而由第三方來判定。第三方既要對第一方負責,又要對第二方負責,不偏不倚,出具的證明要能獲得雙方的信任,這樣的活動就叫"認證"。
這就是說,第三方的認證活動必須公開、公正、公平,才能有效。這就要求第三方必須有絕對的權力和威信,必須獨立於第一方和第二方之外,必須與第一方和第二方沒有經濟上的利害關系,或者有同等的利害關系,或者有維護雙方權益的義務和責任,才能獲得雙方的充分信任。
那麼,這個第三方的角色應該由誰來擔當呢?顯然,非國家或政府莫屬。由國家或政府的機關直接擔任這個角色,或者由國家或政府認可的組織去擔任這個角色,這樣的機關或組織就叫?quot;認證機構",詳見附錄B。
現在,各國的認證機構主要開展如下兩方面的認證業務:
1. 產品品質認證
現代的第三方產品品質認證制度早在1903年發源於英國,是由英國工程標准委員會(BSI的前身)首創的。
在認證制度產生之前,供方(第一方)為了推銷其產品,通常採用"產品合格聲明"的方式,來博取顧客(第二方)的信任。這種方式,在當時產品簡單,不需要專門的檢測手段就可以直觀判別優劣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品品種日益增多,產品的結構和性能日趨復雜,僅憑買方的知識和經驗很難判斷產品是否符合要求;加之供方的"產品合格聲明"屬於"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一套,真真假假,魚龍混雜,並不總是可信,這種方式的信譽和作用就逐漸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前述產品品質認證制度也就應運而生。
1971年,ISO成立了"認證委員會"(CERTICO),1985年,易名為"合格評定委員會"(CASCO),促進了各國產品品質認證制度的發展。
現在,全世界各國的產品品質認證一般都依據國際標准進行認證。國際標准中的60%是由ISO制定的,20%是由IEC制定的,20%是由其他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的。也有很多是依據各國自己的國家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進行認證的,詳見附錄C。
產品品質認證包括合格認證和安全認證兩種。依據標准中的性能要求進行認證叫做合格認證;依據標准中的安全要求進行認證叫做安全認證。前者是自願的,後者是強制性的。
產品品質認證工作,從20世紀30年代後發展很快。到了50年代,所有工業發達國家基本得到普及。第三世界的國家多數在70年代逐步推行。我國是從1981年4月才成立了第一個認證機構-"中國電子器件質量認證委員會",雖然起步晚,但起點高,發展快。
2. 品質管理體系認證
這種認證是由西方的品質保證活動發展起來的。
1959年,美國國防部向國防部供應局下屬的軍工企業提出了品質保證要求,要求承包商"應制定和保持與其經營管理、規程相一致的有效的和經濟的品質保證體系","應在實現合同要求的所有領域和過程(例如:設計、研製、製造、加工、裝配、檢驗、試驗、維護、裝箱、儲存和安裝)中充分保證品質",並對品質保證體系規定了兩種統一的模式:軍標MIL-Q-9858A《品質大綱要求》和軍標MIL-I-45208《檢驗系統要求》。承包商要根據這兩個模式編制"品質保證手冊",並有效實施。政府要對照文件逐步檢查、評定實施情況。這實際上就是現代的第二方品質體系審核的雛形。這種辦法促使承包商進行全面的品質管理,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後來,美國軍工企業的這個經驗很快被其他工業發達國家軍工部門所採用,並逐步推廣到民用工業,在西方各國蓬勃發展起來。
隨著上述品質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各國的認證機構在進行產品品質認證的時候,逐漸增加了對企業的品質保證體系進行審核的內容,進一步推動了品質保證活動的發展。到了70年代後期,英國一家認證機構BSI(英國標准協會)首先開展了單獨的品質保證體系的認證業務,使品質保證活動由第二方審核發展到第三方認證,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更加推動了品質保證活動的迅速發展。
通過三年的實踐,BSI認為,這種品質保證體系的認證適應面廣,靈活性大,有向國際社會推廣的價值。於是,在1979年向ISO提交了一項建議。ISO根據BSI的建議,當年即決定在ISO的認證委員會的"品質保證工作組"的基礎上成立"品質保證委員會"。1980年,ISO正式批准成立了"品質保證技術委員會"(即TC176)著手這一工作,從而導致了前述"ISO9000族"標準的誕生,健全了單獨的品質體系認證的制度,一方面擴大了原有品質認證機構的業務范圍,另一方面又導致了一大批新的專門的品質體系認證機構的誕生。
自從1987年ISO9000系列標准問世以來,為了加強品質管理,適應品質競爭的需要,企業家們紛紛採用ISO9000系列標准在企業內部建立品質管理體系,申請品質體系認證,很快形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潮流。目前,全世界已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正在積極推行ISO9000國際標准,約有40個品質體系認可機構,認可了約300家品質體系認證機構,20多萬家企業拿到了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證書,第一個國際多邊承認協議和區域多邊承認協議也於1998年1月22日和1998年1月24日先後在中國廣州誕生。
一套國際標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被這么多國家採用,影響如此廣泛,這是在國際標准化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已經被公認為"ISO9000現象"。
那麼,為什麼ISO9000事業發展如此迅速呢?請看下節。
第四.推行ISO9000的作用
1. 強化品質管理,提高企業效益;增強客戶信心,擴大市場份額
負責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的認證機構都是經過國家認可機構認可的權威機構,對企業的品質體系的審核是非常嚴格的。這樣,對於企業內部來說,可按照經過嚴格審核的國際標准化的品質體系進行品質管理,真正達到法治化、科學化的要求,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於企業外部來說,當顧客得知供方按照國際標准實行管理,拿到了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證書,並且有認證機構的嚴格審核和定期監督,就可以確信該企業是能夠穩定地生產合格產品乃至優秀產品的信得過的企業,從而放心地與企業訂立供銷合同,擴大了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可以說,在這兩方面都收到了立竿見影的功效。
2. 獲得了國際貿易"通行證",消除了國際貿易壁壘
許多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設置了種種貿易壁壘,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其中非關稅壁壘主要是技術壁壘,技術壁壘中,又主要是產品品質認證和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的壁壘。特別是,在"世界貿易組織"內,各成員國之間相互排除了關稅壁壘,只能設置技術壁壘,所以,獲得認證是消除貿易壁壘的主要途徑。(在我國"入世"以後,失去了區分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嚴格界限,所有貿易都有可能遭遇上述技術壁壘,應該引起企業界的高度重視,及早防範。)
3. 節省了第二方審核的精力和費用
在現代貿易實踐中,,第二方審核早就成為慣例,又逐漸發現其存在很大的弊端:一個供方通常要為許多需方供貨,第二方審核無疑會給供方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需方也需支付相當的費用,同時還要考慮派出或雇傭人員的經驗和水平問題,否則,花了費用也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唯有ISO9000認證可以排除這樣的弊端。因為作為第一方的生產企業申請了第三方的ISO9000認證並獲得了認證證書以後,眾多第二方就不必要再對第一方進行審核,這樣,不管是對第一方還是對第二方都可以節省很多精力或費用。還有,如果企業在獲得了ISO9000認證之後,再申請UL、CE等產品品質認證,還可以免除認證機構對企業的品質保證體系進行重復認證的開支。
4. 在產品品質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國際貿易競爭的手段主要是價格競爭和品質競爭。由於低價銷售的方法不僅使利潤銳減,如果構成傾銷,還會受到貿易制裁,所以,價格競爭的手段越來越不可取。70年代以來,品質競爭已成為國際貿易競爭的主要手段,不少國家把提高進口商品的品質要求作為限入獎出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措施。實行ISO9000國際標准化的品質管理,可以穩定地提高產品品質,使企業在產品品質競爭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5. 有效地避免產品責任
各國在執行產品品質法的實踐中,由於對產品品質的投訴越來越頻繁,事故原因越來越復雜,追究責任也就越來越嚴格。尤其是近幾年,發達國家都在把原有的"過失責任"轉變為"嚴格責任"法理,對製造商的安全要求提高很多。例如,工人在操作一台機床時受到傷害,按"嚴格責任"法理,法院不僅要看該機床機件故障之類的品質問題,還要看其有沒有安全裝置,有沒有向操作者發出警告的裝置等。法院可以根據上述任何一個問題判定該機床存在缺陷,廠方便要對其後果負責賠償。但是,按照各國產品責任法,如果廠方能夠提供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證書,便可免賠,否則,要敗訴且要受到重罰。(隨著我國法治的完善,企業界應該對"產品責任法"高度重視,盡早防範。)
6. 有利於國際間的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
按照國際間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的慣例,合作雙方必須在產品(包括服務)品質方面有共同的語言、統一的認識和共守的規范,方能進行合作與交流。ISO9000品質體系認證正好提供了這樣的信任,有利於雙方迅速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