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國民黨著名將領

國民黨著名將領

發布時間: 2020-11-24 12:07:43

❶ 國民黨徐姓將領有哪幾位

有徐永昌、徐庭瑤、徐源泉等。

1、徐永昌

徐永昌(1887年12月15日-1959年7月12日),字次宸,山西崞縣人,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原大戰晉綏軍的總指揮、抗戰時期的軍委會四巨頭之一。

代表中國政府於密蘇里號軍艦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嗣任陸軍大學校長、國防部長,1959年病逝於台灣。

2、徐庭瑤

徐庭瑤(1892—1974),原名其瑤,字月祥,安徽省無為縣開城鎮先鋒人。1892年10月9日生。早年在安徽蕪湖皖江中學就讀。

1912年畢業後,考入湖北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1914年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被編入第四連,與張治中、白崇禧、蔡廷鍇等同期同科。

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3師團長、獨立第4師副師長、第1師師長、第4師師長、第十七軍軍長、第八軍團總指揮、訓練總監部交通輜重通信兵學校教育長、機械化學校教育長、新編第十一軍軍長。

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國防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裝甲兵司令、東南軍政副長官、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中華民國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

3、徐源泉

徐源泉(1886—1960),出生於湖北黃岡倉埠鎮,今屬武漢新洲人。宣統二年(1910)畢業於南京陸軍講武堂。

1911年秋,聞武昌首義,率學生300餘人參加陽夏保衛戰,任戰時司令部學生隊隊長。後任上海光復軍參謀、騎兵團團長。

1945年日本投降後徐退出軍界,回湖北從事實業,1949年,解放大軍挺進華中,徐源泉退往台灣。

(1)國民黨著名將領擴展閱讀:

人物事跡:

1、徐永昌

七七事變後,被任命為軍令部部長,與軍政部長何應欽、軍訓部長白崇禧、政治部長陳誠並稱為軍委會四大巨頭。

他的日記詳細記載了8年中他參與的全部重大活動,如娘子關的丟失責任,汪精衛投日對國家無損,對汪個人大損。22次會戰的全過程皖南事變爆發時蔣的驚訝,對方先覺投敵的認知。

1945年9月2日代表中國,到東京灣上與美、英、蘇等9國代表簽字接受日本投降書。

2、徐庭瑤

1937年11月至1946年5月任軍事委員會軍官訓練團教育委員會委員。1938年2月任軍訓部機械兵監,11月兼任新編第11軍軍長。1939年12月兼任第38集團軍總司令,指揮了昆侖關戰役,殲滅日軍6000餘人,後專任機械兵監之職。

1946年11月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3月任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4月任陸軍總司令部裝甲兵司令,後去台灣。病故前任總統府戰略顧問。

3、徐源泉

抗戰時期,合肥失守,徐源泉率部退至霍山,8月16日,徐部退至湖北,由廖磊指揮,駐大別山南麓以側面阻擊沿長江北岸來犯之敵。

9月29日,日軍以海陸空三軍配合作戰,攻陷田家鎮要塞,10月24日,日軍破黃陂,打開通往武漢市的最後一道屏障。徐所屬二十六集團軍在潛山王家牌樓一戰傷亡慘重,徐遂率部往平漢鐵路(京漢鐵路)以西轉移。

武漢保衛戰已堅持五個月,經歷了大小戰役數十次,傷日軍陸軍五萬,擊沉艦支過百,毀日軍飛機百餘架,雖然最終仍然不能抵擋日軍絕對的優勢,但是也達到了消耗敵人、在一定時間內阻攔敵人前進的戰略目的。1938年10月25日,國民革命軍軍委會下令放棄武漢。

武漢會戰末期,李宗仁病癒歸來重執第五戰區軍權。武漢淪陷之後,李宗仁檢點武漢會戰戰況,准備「殺一儆百」,嚴肅軍紀以利再戰,於是沒有後台老闆的徐源泉便成了他整肅的第一個目標。

1939年,李宗仁以「違反軍令」罪逮捕徐至西安關押,電請蔣介石將其撤職拿辦。

徐被關押至1942年,經軍法總監、湖北老鄉何成浚代為在蔣介石面前求情,才得以釋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永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庭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源泉

❷ 國民黨著名將領

戴安瀾,孫立人,杜聿民,張致中,馮玉祥,傅作義,黃百韜,張學良

❸ 國民黨將領肖越

薛岳(1896年12月27日—1998年5月3日)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
早年參加粵軍,逐步成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與紅軍多次作戰。抗日戰爭中參加淞滬會戰,指揮了武漢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後在1950年的海南島戰役中任海南防衛總司令,戰役失敗後撤退至台灣。
時有抗日「戰神」之稱,陸軍一級上將。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客家人。先後任貴州省主席、抗日第一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南省主席、總統府參軍長、廣東省主席、國大代表等職,國民革命軍將領,軍事家。抗戰時期,指揮過四次長沙大會戰,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曾獲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自由勛章,為中國近代著名的百戰名將之一。

❹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部隊參戰的著名將領有哪些

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第9軍軍長郝夢齡、第四十一軍一二二中將師長王銘章。以上兩位都是毛主席承認的

李宗仁
張自忠
杜聿明
白崇禧
謝晉元

等等

❺ 國民黨有哪些傑出將領

薛岳
薛岳(1896.12.27—1998.05.03)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綽號「老虎仔」,廣東韶關市樂昌縣九峰鎮小坪石村人,客家人。薛岳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國民革命軍著名將領,軍事家,曾獲得美國總統杜魯門頒授的自由勛章和國軍授予的青天白日勛章。在長沙會戰中自創天爐戰法,該戰法殲滅日軍十萬之眾,有效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此戰役是中國抗日戰場一次十分重大的勝利。
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薛岳考入黃埔陸軍小學學習,後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8年(民國七年),參加孫中山新建立的援閩粵軍,任司令部上尉參謀,不久任第一師機關槍營營長;1921年(民國十年)5月,薛岳任孫中山總統府警衛團第三營營長,成為著名的粵軍「三劍客」之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與紅軍多次作戰。抗日戰爭中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等著名會戰,時有抗日「戰神」之稱,被認為是「抗戰中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後在1950年的海南島戰役中任海南防衛總司令,戰役失敗後撤退至台灣。1952年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蔣介石先後給了薛岳幾個虛銜,如「總統府戰略顧問」、「中國國民黨改造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行政院政務委員」等。兩蔣父子固然執禮甚恭,但並不授予實權。薛岳無兵可帶,無仗可打,百無聊賴,多半閑居在台灣南部嘉義鄉間,過著閑雲野鶴、與世無爭的半隱退日子。1998年5月3日逝世於台灣,享年103歲。

❻ 國民黨最能打的十位大將

何應欽、馮玉祥、白崇禧 、閻錫山、陳誠、張治中、胡宗南、傅作義、薛岳、李宗仁。

❼ 請問國民黨的著名將領有哪些

基本資料
00姓0名:戴煥章0性0別:男 民0族:漢族 籍0貫:河南鄧州0出生年月:1906年 00犧牲日期:1947年03月05
生平事跡
00保衛鄧縣 00戴煥章(1906~1947) 鄧州市城南牛營人。20 世紀20年代中後期,就讀於南陽城內的宛南中學,並在該校受到了進步思想的熏陶。1927 年,戴煥章宛南中學畢業後即追隨中共地下黨員、以宛西自治為旗號時任鄧縣民團大隊長的寧洗古同志。1930 年9 月,寧洗古被國民黨反動當局設伏殺害於赴省商討公務的泌陽縣城東十餘里的途中,戴煥章遂接任了民團大隊長之職。1933 年,別廷芳以推行自治為名,欲將其勢力擴充到鄧縣,戴煥章聯絡鄧縣各處地方武裝,奮起抗爭,別廷芳便調集了4 個民團的兵力圍剿戴部。戴煥章終因寡不敵眾,難以抵敵,遂率殘部逃至豫鄂交界處的魯家寨棲身,繼續從事反對別廷芳、重返鄧縣的斗爭。 001936 年10 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派部隊圍攻魯家寨,火焚牛營村。就是在這樣艱難的境況中,西峽口、鄧西暴動的主要組織者———中共宛屬工委等軍事委員吳懷三找到了戴煥章,提出暴動失敗後向他求其避難問題,戴煥章對此毫無畏難之色,慨然應允吳懷三到他的武裝中任職。此事因吳懷三被捕犧牲而作罷,但危難之中的戴煥章仍然挺身救援危難中的共產黨人,可謂「兩難」見真情。 001937 年6 月,國民黨鄧縣縣長楊保東派武裝血洗戴家,戴煥章萬般無奈,只好率殘部及倖存的眷屬投奔湖北襄陽縣朱家集宛南中學同窗好友朱明善處。朱明善的二弟朱明達時任中共襄棗縣委委員,朱明善也是手中握有武裝的地方實力派人物。戴煥章去後,同朱明善的武裝合為一股,在宜城縣境內豎旗闖盪,發展人槍千餘。 00共同抗戰 00抗戰初期,戴煥章與朱明善結識了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部參謀長寇逸群等,經寇推薦,戴煥章得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賞識。因戴煥章與劉峙有不共戴天之仇,而李宗仁同劉峙也有隙怨,所以,李委任戴煥章為右路游擊司令兼獨立支隊司令的職務。令其駐防鄂中的大洪山邊緣地帶,以監視李先念率領的豫鄂挺進縱隊(後改為新四軍第五師)。戴煥章部裝備簡陋,給養不足,無法與豫鄂挺進縱隊抗衡,何況他和共產黨向有交往,面對著後邊督陣的李宗仁,難有後退之路,戴煥章1939 —1940 年就處在這種進退維谷的艱難窘境中。 00此時,朱明善的二弟朱明達已調往設於鄂中大洪山抗日根據地的中共豫鄂邊區黨委工作。為了爭取戴煥章部,黨組織派朱明達前去作戴的思想工作。因戴煥章早年曾追隨過寧洗古,和共產黨有過較密切的交往,本人及眷屬又深受地方反動勢力的殘害,所以朱明達與戴煥章一拍即合。戴很快就同新四軍第五師建立了密切聯系。第五師師長李先念和豫鄂邊區黨委領導人陳少敏大姐曾專門接見了戴煥章,對他同我黨的真誠合作給予很高的評價。 00戴煥章所處的位置和其特殊身份,給新四軍第五師和鄂中抗日根據地的很多斗爭都提供了別人無法提供的幫助。為了給第五師提供更多的情報,以朱明達為首的新四軍第五師的3 個聯絡員常駐戴煥章的司令部。無論發生什麼軍事情況,戴先生都能通過他們及時地轉達給第五師。後來,戴煥章乾脆親自將一本密碼交付第五師使用,使第五0師由此獲得了大量的機密情報。有時,遇到一些特殊的緊急情況,駐戴煥章司令部的聯絡員竟然可以親自使用戴部的電台和第五師直接聯絡。 001942 年,國民黨頑固派調集新二軍、第二十二軍、第二十九軍及湖北的保安三、六、九縱隊,預謀大舉進攻第五師駐地,企圖抹掉華中地區我軍開辟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鄂中抗日根據地。戴先生得知軍事部署及發動進攻的時間等有關重要情報後,覺得事關重大,親自書寫了情報並委派專人速送第五師,使第五師得以從容對敵,並且擊退了頑敵的進攻。 00提供支援 00戴煥章先生為進出鄂中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同志提供交通保護是對我黨所做出的又一巨大貢獻。鄂中抗日根據地,虎踞華中腹地,它從創建的時候起,就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層層封鎖。鄂豫邊區黨委和新四軍第五師則通過戴煥章,使我方進出人員,或由戴煥章簽發護照,或裝扮成戴部人員,或由戴煥章親自派人護送,從來都是平平安安進進出出。戴部駐防的大洪山邊緣的京山、應山等地,一直是我方的交通要道。特別是做為南陽地區的地下組織,更是得益匪淺。1940 年底,鎮平縣的部分黨員奉命向鄂中輸送就是由戴煥章親自安排進入根據地的。1941 、1942 年中,中共宛屬整理工作委員會組織30 余位地下黨員和幹部也是通過戴部駐地進入鄂中的。 00戴煥章在為第五師購買彈葯方面更是功不可沒。第五師是一支新發展起來的武裝,人數增加又特別迅速,於是武器彈葯更顯得十分缺乏。而我軍出面購買,難於上青天,假設能在邊區外邊以別的合法名義買到的話,也是很難運進根據地的。此項事宜,第五師全部交給戴煥章辦理。據不完全統計,戴煥章前後共為第五師購買槍2000 余支,彈葯8500 多箱。 00艱難抉擇 001945 年11 月,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國民黨當局正在陰謀發動內戰。在這樣的國內政治氣候中,戎馬一生、闖盪多年的戴煥章該做出何種抉擇呢? 他深知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地方政權的爪牙們是些什麼貨色,他根本不屑與這些人為伍;同時又不得不指揮部隊向同自己有數年深厚友誼的共產黨的軍隊開槍。經過一番認真思考,做出了一項特殊的決定,同月,新四軍第五師一部在鄂北野界山和戴部相遇,一槍未發,戴部全部「俘」。經過整編,被列入第五師的戰斗序列。而在此事發生之前,戴煥章卻借口執行其他任務,只帶少部分人脫離了部隊。以後,他退伍經商,在樊城開設卷煙廠。1947 年4 月25 日(農歷三月五日),戴煥章被國民黨鄧縣民團司令丁叔恆派出的5 名兇手所殺害,年僅41 歲。
影響
00新中國成立後,原豫鄂邊區黨委和新四軍第五師的同志十分懷念戴煥章。1954 年,李先念去廣州視察時,憶及戴煥章,對其不幸遇難極表惋惜。原豫鄂邊區保安司令,曾任全國最高法院副院長的鄭紹文同志說:「戴煥章在政治上是進步的。」曾和戴煥章公私情誼皆深厚的原廣東省委副秘書長朱明達說得更加動情:「在當時環境下,戴煥章能做出如此貢獻,是要冒生命危險的。假如他至今健在,我黨和政府還會請他出來工作。」 00戴煥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位忠貞朋友,他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永遠為中國共產黨人所緬懷!
編輯本段評價
00戴煥章性情豪爽,善交際,為人講義氣,守信用。他被趕出鄧縣後,很快便與原來舊交的鄂西北地主封建勢力接上了頭。我胞兄朱明善素來與戴有交情,性情相投,在戴蒙難的關鍵時刻,把他及其家屬、部屬設法隱藏在我們親友家,熱情款待,並伴隨戴在襄樊、武漢等地活動。朱明善和戴煥章都曾加入過青幫,而且輩數甚高,又結識了漢口青幫頭目柏賡齋。此時,李宗仁在武漢,任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柏賡齋還是專營白葯的巨商,與桂系人物來往甚密,於是,柏向李宗仁薦舉戴煥章。適逢李宗仁想拉攏地方勢力與蔣介石嫡系相抗衡,又見戴煥章年輕有為,便一拍即合,李宗仁順利地收編了戴煥章影響下的襄陽、宜城、谷城、光化等地方武裝,組成了第五戰區右路游擊縱隊(共轄兩個支隊)。戴煥章抬出柏賡齋當縱隊司令,自己為副司令兼第一支隊長。到此,戴煥章正式投拜李宗仁門下,時在1938年9月。不久,柏賡齋被免職,縱隊部隊番號被取消,兩個支隊合編為一個支隊,直屬李宗仁第五戰區獨立一支隊,戴為支隊司令。李宗仁收編戴煥章部隊等地方武裝,是有他的如意算盤的。他把戴煥章部隊擺在與新四軍接境的湖北大洪山前沿的隨縣、安陸、京山、宜城、鍾祥等縣交界地帶,一方面對付新四軍,另一方面擴大自己在湖北的勢力范圍。戴煥章雖然出身地主豪強,但主張抗日,痛恨國民黨腐敗無能。他感覺到,國民黨沒有多大的出路,佩服新四軍的見識與膽略。

❽ 國民黨軍統將軍排列

國民黨軍統頭子戴笠及其繼承人毛人鳳,通常說起他們手下的干將有「十三太保」和「十人團」一類,都是清一色戴笠的浙江同鄉。其實戴笠和毛人鳳真正的親信有14個,局外人稱之為「十四親信」,內部則叫他們「江山子弟兵」(戴笠和毛人鳳都是浙江江山縣人)。這14個人對戴、毛唯命是聽,對蔣介石絕對服從。「十四親信」中,「戴系」的有四個:戴春榜,字雲林,戴笠胞弟。戴春榜少年時在同族戴三和南貨店當學徒,出師後在萬信順貨棧當伙計;戴笠得勢後保他進中央軍校高教班受訓,畢業後當了兩年甘肅省景泰縣縣長,狠颳了點錢;戴笠命他回家鄉經營祠堂和修建烏山塘別墅,後任忠義救國軍少將參謀、軍統局少將專員,解放前逃台未成,潛逃到江西廣豐縣隱藏;1949年被逮捕槍決。戴藏宜,戴笠之子,譜名善武,上海大同大學肄業,當過小學校長;1940年加入軍統,曾奉戴笠命殺害共產黨員華春榮;1944年當選為江山縣參議員,兼縣銀行董事長、軍統局少將專員、忠義救國軍少將參議、江山雨農中學校長;戴笠墜機身死之後,他調任京滬杭鐵路警備處處長;1950年被捕,次年被槍決。戴夏民,戴笠堂弟,留學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回國後任南京鼓樓醫院主治醫師,後任軍統局四一醫院少將院長;1952年被判刑,1957年釋放,1973年病死。張冠夫,是戴笠表妹王秋蓮的丈夫,原是上海商務印書館職員;曾長期接濟戴笠,戴笠得勢後追隨戴笠左右,是戴笠聯絡站成員,一般人以「軍統元老」稱之;上海「八一三」抗戰以後,任蘇浙行動委員會交通通訊組長,後升任軍統局五處(管經濟)少將處長;解放前逃台。屬於「毛系」的十個人也都是浙江江山縣人:毛森,原名善森,1932年入浙江警官學校二期,畢業後加入軍統改名毛森;曾任福建省會警察局長,後任蘇浙行動委員會別動隊總隊長、軍統杭州站站長、上海特別站站長;抗日時期在杭州搞地下工作,曾兩次被日本憲兵逮捕;脫險歸來後很受戴笠寵信,升任中美合作所東南地區指揮部指揮官,專為美軍提供日軍作戰情報,曾獲美國政府勛章;抗戰勝利後,任第三方面軍第二處處長、衢州綏靖公署二處處長、浙江省保安處處長、上海市警察局局長,解放前夕任廈門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去台灣後與蔣經國發生矛盾,離台去香港,晚年定居美國。毛萬里,毛人鳳的胞弟,1932年加入復興社特務處,抗日期間任軍統局北平區區長、上海區區長,在敵占區從事地下工作;後任東南辦事處主任,兼第三戰區執法隊隊長;抗戰勝利後去美國留學,回國後任軍統局浙江站站長、浙贛鐵路局警備處處長;逃台後任內湖訓練班主任兼任中美聯合辦公室主任,死於台北。毛鍾書,其母藍蓮梅系戴笠母親藍月喜的侄女;參加軍統後,一直在戴笠左右,任軍統局秘書;後奉命去長沙監視程潛,破壞起義;逃台後任保密局香港區區長,後升任國防部情報局第三副局長;他既是毛人鳳的本家,又與戴笠是親戚,是個具有雙重關系的人物。姜紹謨,字次烈,北京大學畢業;1922年經國民黨議員馮自由介紹加入國民黨,任北京特別市黨部籌備委員,後任執委兼組織部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東路軍總指揮部參議、浙江省防軍政治部主任;「清黨」時共產黨員姜東白被捕,姜紹謨勸他投降不成,就將其押赴上海龍華槍決;姜後任浙江麗水行署行政署督察專員、教育部總務司長、司法院簡會秘書;1938年加入軍統,歷任渝特區少將區長、江山雨農中學校長、軍統局設計委員;1949年逃去台灣,任「立法委員」、中美文化經濟合作協會理事,1981年病死於台北。姜毅英,女,1932年考入浙江省警官學校,畢業後被戴笠挑選在軍統局專門從事收發報和譯電訓練工作;後任廈門站特別電務員,因偵知日軍即將南進的重要情報,升為少將,成為軍統局內唯一的女將軍;歷任局本部四處電台台長,其夫葉文熙亦系軍統頭目,後來離婚;去台北後兼任雨農小學校長。王蒲臣,與戴笠是小學時同學,曾先後任江山、武義縣教育局長,加入軍統後曾為戴笠辦理機要,後任南昌和貴陽辦事處主任;1940年入成都軍分校高教班受訓,畢業後任局本部外事秘書、重慶中美合作所全能情報人員訓練班少將副主任,以後調任保密局北平站站長;1949年逃台。劉方雄,1935年加入軍統,任香港站秘書、站長、後調任上海市政府調查處處長、保密局上海站站長;全國解放後,以長城皮件公司總經理身份為掩護,復任香港站站長。吳海龍,1938年任軍統局鷹潭辦事處少將主任、浙贛鐵路局警務處處長,兼浙江站站長,1950年潛回江山時被逮捕槍決。何芝園,東南大學畢業,原在國民黨政府鐵道部任職,加入軍統後,另任局本部機要室主任、二處股長、科長、處長;1945年任成都行轅調查科少將科長,在江山縣當選為「國大代表」;隨保密局逃台後,任國防部情報設計委員兼憲政研究會委員。周念行,戴笠小學同班同學,1915年留學日本明治大學政治系,歸國後參加北伐,曾任湖北黃陂縣縣長;1934年收編湘西陳渠珍部,到廬山見蔣介石,由戴笠介紹加入軍統,任南昌行營調查科秘書,後任保密局少將秘書,逃台後移居美國。

❾ 國民黨中的著名將領的命運!多寫幾個!

最後一個將軍最悲劇

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黃 傑:(1902-1995)字達雲,湖南長沙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時任第二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35年4月13日授予少將,時任第2師師長
1936年10月晉升中將,時任第2師師長
1944年2月12日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任遠征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在緬甸擊退日軍打通中印國際運輸線
1949年12月逃到越南被法國軍隊監禁,
1953年被遣送到台灣,被任命為台北衛戍司令官,10月晉升二級上將,
1954年升任陸軍總司令(1954.7-1957.7)兼台灣防衛司令
1960年7月晉升一級上將,時任台灣警備總司令(1958.8—1962.11)
1962年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962.12-1969.7)
1969年7月升任國防部部長(1969.7-1972.6),
1972年任總統府戰略委員會上將顧問,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
1995年1月14日病逝於台北,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特勛區1區

關麟征:(1905-1980)字雨東,陝西鄠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時任第二十五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28年9月任第十一師步兵三十二旅旅長(因與陳誠有矛盾,被排擠出第十一師)
1929年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
1930年1月任步兵教導第一旅第一團團長
1930年5月參加中原大戰,升任教導第第二師第二旅旅長,戰後改稱第四師第11旅長。
1931年7月率部隨劉峙圍殲山東巨匪劉桂棠,在河北大名將其主力殲滅。
1932年8月任第四師獨立旅旅長,參加對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因其作戰有大功,蔣介石於同年冬將第四師獨立旅擴編為陸軍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任少將師長。
1933年3月參加長城抗戰,戰斗中被炸傷仍堅持指揮戰斗,直至暈迷,才被抬下戰場。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6年3月率部進入山西堵截紅軍,後升任第五縱隊指揮官圍剿陝甘紅軍。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7月蔣介石再次把關麟征的部隊擴編,組建陸軍第52軍,任中將軍長
1937年9月10月,參加平漢路北段的漕河之戰和漳河之戰,抗擊日軍。
1938年3月參加台兒庄戰役。因作戰有功,升任第33軍團軍團長。
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任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參加第一次武漢會戰,給日軍重
創,因戰功正式升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第15集團軍改稱第9集團軍仍任總司令。負責雲南防務。
1945年升任第一方面軍副總司令。
1945年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未及上任,蔣介石改派關為雲南警備總司令。
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特務到雲南大學等校襲擊學生,打死四人,打傷60餘人,蔣只得讓關請處分,關成了替罪者
1946年7月被調到成都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
1947年10月蔣辭去各軍校校長兼職後,關麟征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48年1月調任陸軍副總司令,協助總司令余漢謀指揮作戰
1949年8月升任陸軍總司令,指揮國民黨殘存部隊同解放軍作戰
1949年11月免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職務
1950年3月撤銷關麟征的陸軍總司令職務
1950年定居香港,未到台灣任職
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關麟征親赴台灣奔喪
1980年8月病逝香港。

劉 戡:(1907-1948)字麟書,湖南桃源人。黃埔一期,時任第八十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10月率第83師部馳援晉北,參加忻口會戰,浴血奮戰,戰後全師僅能編一個營,升任第93軍軍長,
1946年改任整編第29軍中將軍長轄三個整編師七萬多人在胡宗南麾下參加內戰
1948年3月1日在陝北被西北野戰軍殲滅,兵敗自殺
1948年5月17日追晉陸軍上將銜,後再追晉為二級上將。

張耀明:(1905-1972)陝西臨潼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旅長。
軍事履歷:
1930年任第四師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團團長
1932年冬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旅長
1936年10月晉升陸軍少將
1937年7月任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五師師長
1938年參加台兒庄會戰因功晉升第五十二軍副軍長,旋任軍長
1943年升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任第五十四軍軍長
1944年2月11日任第三十八軍軍長,5月8日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6年縮編後任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後任南京衛戍總司令
1949年11月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50年逃台,1972年10月病逝於台北

張漢初:(1902-?)四川巴縣人,黃埔二期
軍事履歷:曾任第四師第十一旅廿二團團長、關麟征獨立旅補二團團長、整編七十六師的二十四旅旅長、整編第24旅旅長,1948年3月在宜川被俘,特赦後居西安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人.黃埔四期,時任第88師第262旅第524團團附.

ZT1937年10月率四百人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多次擊退日軍,以孤軍抗戰之功次月獲勛
軍事履歷: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龍游戰役,桐廬戰役
1928年,參加第二次北伐,在濟南戰役負傷
1930年,升任中尉連長
1934年,升任少校營長
1935年,升任88師師部中校參謀
1935年,任88師262旅中校參謀主任
1937年,隨88師參加淞滬會戰
1937年9月,調任262旅524團中校團附隨部堅守閘北為車站,多次擊退日軍
1937年10月26日,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大部隊奉命撤出上海。謝晉元率524團第一營完成掩護88師撤退後,留下堅守原88師司令部所在地四行倉庫大樓。
1937年11月晉升團長
1941年4月被叛徒槍殺,死後追晉陸軍少將

劉嘉樹:(1904-1972)字智山 湖南益陽人,黃埔一期,時任旅長,長城抗日堅守國土.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旅長
1940年11月任第5軍副軍長
1943年任第88軍軍長
1946年任第34集團軍代司令
1948年9月28日授陸軍中將,
1949年1月任第十七兵團司令長官
1950年2月6日在廣西邊境被俘
1972年3月3日病逝在監獄

王仲廉:(1902-1991)字介仁,江蘇蕭縣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軍團第八十五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1年12月任陸軍第2師第四旅旅長
1933年任陸軍第89師師長
1935年4月15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8年任第85軍中將軍長
1939年7月13日晉升陸軍中將
1941年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85軍軍長
1943年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所部在豫中會戰中潰敗
1944年改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縮編為整編第26軍)
1947年任第四兵團司令,在魯西南戰役中戰敗,後被蔣介石扣押。
1949年逃台,未任軍職。
1991年7月26日在台北病逝。

王耀武:(1903-1968)字佐民,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時任第74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由三個補充團改編的補充第一旅旅長
1934年12月率部參加譚家橋戰斗,取得勝利,此役中尋淮洲重傷犧牲
1935年1月在懷玉山俘紅21師師長胡天陶
1936年6月任新編第十一師師長(8月改稱第51師)
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
1940年任第74軍軍長
1941年3月上高大捷,74軍獲得榮譽旗一面。
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曾固守常德18天。
1944年2月25日因功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12月任中國戰區第四方面軍總司令
1945年2月20日授予陸軍中將
1946年1月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11月兼山東省主席
1948年濟南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全殲,被捕。
1959年12月首批特赦,後任政協文史專員
1968年7月3日在北京病逝

李玉堂:(1899-1950)字瑤階,山東廣饒人,黃埔一期,時任第十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1年任第三師師長
1934年9月在第五次圍剿中被紅軍消滅部下一旅,革職留用並降兩級
1938年6月任第八軍軍長
1939年10月7日調任第十軍軍長,12月27日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1年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部隊被擊潰,再次被撤職留用
1941年12月率第十軍死守長沙,最後頂住日軍進攻,守住長沙。
1943年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1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改編為整編第二十七軍)
1948年任第十綏靖區司令長官,在兗州被殲,僅以身免,第三次被撤職。
1950年5月率殘部由海南島撤台,同年7月因掩護匪諜知情不報,與其妻子一同被捕,12月29日執行槍決

方 天:(1903-)江西贛縣人.黃埔二期,時任第18軍軍長.
軍事履歷:
1937年任第11師副師長
1938年升任第94軍第185師師長
1941年升任第18軍軍長,旋調任第54軍軍長
1943年編入遠征軍,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4月29日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旋調任軍政部軍務署署長
1946年5月任國防部第五廳廳長,11月任參謀次長
1949年1月任江西省主席兼江西綏靖總司令,江西後備兵團總司令
1950年逃台,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部中將參議
1964年任國防會議動員計劃局局長
1967年任國防會議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胡 璉:(1907-1977)字伯玉,陝西華縣人。黃埔四期,時任第11師師長.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第18軍特務團團長(後改為第66團)
1937年升任第18軍第67師第119旅旅長
1940年任第十一師副師長
1942年3月任第11師師長
1944年8月13日升任第18軍軍長
1945年6月28日晉升少將
1947年任整編第十八軍軍長兼第十一師師長
1948年9月22日晉升中將,時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
1949年5月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官,10月在金門島重創解放軍,自此名勝大振
後在金門炮戰中僥幸逃脫一劫,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後歷任福建省主席、第一軍團司令
1957年7月晉升二級上將,時任金門防衛司令官
1958年11月回台灣本島任陸軍副總司令
1972年12月晉升一級上將,時駐越南大使卸任,改任總統府上將戰略顧問
1977年6月病逝於台北

孫元良:(1904-)四川成都人 ,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1944年底收復貴州有功授勛
軍事履歷:
1931年任警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
1932年2月任第八十八師副師長
1933年任第八十八師師長
1937年9月任七十二軍軍長
1944年12月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
1946年2月任重慶警備總司令
1948年8月任第十六兵團司令,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後化裝逃跑
1949年1月收容失散官兵,復任第十六兵團司令
1949年12月所部副司令率部起義,被迫離開部隊到成都,後逃台。

張雪中:(1899-1995)原名達,江西樂平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三方面軍副總司令。
軍事履歷:
1932年1月任第八十九師第二六五旅旅長
1937年7月任第十三軍參謀長
1938年任第八十五軍八十九師師長
1939年升任第十三軍軍長
1942年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3年任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第二兵團司令
1945年任第三方面軍副總司令
1946年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
1947年兼任第七綏靖區司令官
1949年任第九編練司令部司令,旋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8月逃台
1995年6月16曰在台北病逝

俞濟時:(1904-1900)字良楨,浙江奉化人,黃埔一期,時任第5軍第88師師長.
軍事履歷:
1930年6月任警衛旅旅長兼中央憲兵代司令,9月升任國民政府警衛司令兼第一旅旅長
1931年任教導第一師副師長,5月任警衛軍第二師(第88師)師長
1932年1月率部參加1.28淞滬抗戰
1936年1月28日授予陸軍中將,時任第58師師長
1937年任第74軍軍長兼第58師師長
1938年任第36軍團軍團長
1940年任第19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2年任蔣介石侍衛長(長達十五年)
1944年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任軍務局局長
1948年1月特授陸軍中將占上將缺
1949年2月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主任,旋逃台
1952年10月10日假退役,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0年1月25日在台北病逝

林偉儔(1905-1998),又名濟泉,廣東台山人。黃埔四期,時任整編六十六軍四七五旅少將旅長
軍事履歷:
1935年偉儔升任第一教導師四團上校團長
1936年偉儔任一五九師四七五旅少將副旅長兼九五團團長
1937年八一三上海保衛戰,偉儔奉命率一五九師四七五旅為先遣部隊,日夜兼程開往上海。連夜進入上海大場和劉家行接替友軍陣地,偉儔左腿中彈受傷,後升為一五九師四七五旅少將旅長兼九五0團團長。 淞滬戰場撤退後,後升任整編六十六軍四七五旅少將旅長,得到國民政府頒發的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勛章和證書
1938年第十二集團軍一五一師中將師長
1947後春升任六十二軍中將軍長、天津警備司令、津浦鐵路北段護路司令兼津滄綏靖區指揮官,下轄一五一師、一五七師及七十六師,歸華北「剿總」傅作義指揮。
1948年底升為十七兵團副司令、六十二軍軍長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1961年冬第三批特赦釋放,給予公民權。
1980年冬,蒙中央有關部門批准,到加拿大定居,與家人團聚。
1998年春,偉儔在加拿大多倫多逝世,享年93歲。

毛邦初:(1904-)浙江奉化人,黃埔三期,時任航委會副主任.
軍事履歷:
1930年負責籌建中央航空學校
1931年任中央航空學校副校長
1933年為擴大空軍隊伍,提高空軍地位,特製定空軍官階比陸軍高兩級,首批空軍少將。
1934年派往義大利考察,
1937年任航委會空軍指揮部副總指揮
1941年任航委會副主任
1946年6月29日任空軍副總司令

張廷孟:(1906-1976)山東青島人,黃埔三期步兵科,時任空軍第一路司令.
1931年任航空第一隊隊長,
抗戰時任空軍第一路司令,空軍指揮部參謀長,在台灣以空軍司令身份接受日本投降
1948年授予空軍少將
1949年逃台,後任空軍首席咨議官,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並授空軍中將
1976年在台北病逝。

王叔銘:(1905-1998)原名王鑂,山東諸城人,黃埔一期,時任航委會代理副主任
軍事履歷:
192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秋回國脫黨轉投蔣介石。後接替周志柔長期擔任中央空軍學校教育長,國民黨的空軍人員大多出自其門下。在空軍三十年,個人出擊記錄230餘架次。1941年授予空軍少將,時任空軍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軍副總司令,1949年逃台後任空軍總司令(1952.3-1957.6)、1953年10月晉升二級上將,1959年2月晉升一級上將,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1957.6-1959.6),1960年6月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2年-1971年任常駐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委員會代表團團長兼空軍代表,1972年至1975年任駐約旦大使,1975年退役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3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69年起被聘歷屆中央評議委員。
199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

鍾松:(1900-1995),浙江省麗水人. 黃埔二期
軍事履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獨立20旅旅長
1943年,任第九軍副軍長,率部進攻雲南芒市日軍,殲敵千餘,授青天白日勛章,並升任第36軍中將軍長。繼授忠勤勛章、勝利勛章。 1949年,鍾松任第五兵團副司令官兼第36軍軍長,第十三編練司令官及西安警備司令
1950年到台灣
1953年,任「浙江時省政府代主席
1968年退役,退役時系中將級軍長
1970年,離台去荷蘭定居,與子女團聚
1995年3月7日在在荷蘭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謝晉元、容有略、鍾彬、林偉儔
張雪中、方天、賴汝雄
王仲廉、方先覺
孫元良、張漢初
何紹周
周慶祥
王仲廉、方先覺 王治邦

❿ 國民黨所有將領的名字

白崇禧陸軍一級上將:(.10.05晉升一級)、國防部長
陳誠陸軍一級上將:(1939晉升二級)、參謀總長兼海軍總司令(1947.02.21晉升一級)
周至柔陸軍一級上將: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兼空軍總司令(1953.09晉升二級)、(台灣省政府主席)、總統府參軍長
徐永昌陸軍一級上將:陸軍大學校長、國防部長、總統府資政(1952.01晉升一級)
薜岳陸軍一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1952晉升一級)
顧祝同陸軍一級上將: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參謀總長代國防部長、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54晉升一級)、國防會議秘書長
桂永清海軍一級上將:海軍總司令(1951.06晉升二級)、參軍長、參謀總長、1954.08.12病逝(追晉一級)
王叔銘空軍一級上將:空軍總司令(1952.03晉升二級)、參謀總長(1959.01晉升一級)
彭孟緝陸軍一級上將:副參謀總長、代參謀總長、參謀總長(1955.06晉升二級)、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1959.07.01晉升一級)、總統府參軍長
鄭介民陸軍一級上將:國防部次長(1959.07晉升二級)、國家安全局長、1959年12月11日病逝(1959.12.31追晉一級)
黃傑陸軍一級上將:台北衛戍司令(1953.09晉升二級)、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警備總司令(1960.07晉升一級)、(台灣省主席)、國防部長
黃鎮球陸軍一級上將:聯合勤務總司令(1951年晉升二級)、國防部副部長、總統府參軍長、台北衛戌司令、警衛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1962晉升一級)
胡宗南陸軍一級上將:澎湖防衛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1962.02.15追晉一級)
朱紹良陸軍一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1963.12.25逝世(1964追晉一級)
余漢謀陸軍一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1965.09晉升一級)
黎玉璽海軍一級上將:海軍總司令(1959.07晉升二級)、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參謀總長(1965.07.01晉升一級)、總統府參軍長
高魁元陸軍一級上將:總政戰部主任(1961.01晉升二級)、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1967.07.01晉升一級)、總統府參軍長、國防部長
劉玉章陸軍一級上將:預備訓練司令(1960晉升二級)、台灣警備副總司令兼軍管區副司令、台灣警備總司令兼軍管區司令(1970.06.25晉升一級)
劉安祺陸軍一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陸軍總司令(1959.02.01晉升二級)、三軍聯合大學校長、國防研究院副院長(1970.06.25晉升一級)
賴名湯空軍一級上將:副參謀總長、聯合勤務總司令(1963.07.01晉升二級)、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1970.07.01晉升一級)
胡璉陸軍一級上將:(一軍團司令)、金門防衛司令(1957.07晉升二級)、陸軍副總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1972晉升一級)
陳大慶陸軍一級上將:(國家安全局副局長)、國家安全局長(1960.01晉升二級)、警備總司令、陸軍總司令、(台灣省主席)、國防部長、1973.08.22逝世(追贈一級)
宋長志海軍一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海軍總司令(1970.07.01晉升二級)、參謀總長(1976.07.01晉升一級)、國防部長
郝柏村陸軍一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1977.04.01晉升二級)、陸軍總司令、參謀總長(1981.12.01晉升一級)、國防部長
陳燊齡空軍一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86.01晉升二級)、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1989.12.05晉升一級)
劉和謙海軍一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海軍總司令(1983.05.16晉升二級)、聯訓部主任、戰略顧問、參謀總長(1991.12.05晉升一級)
羅本立陸軍一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1987.12.02晉升二級)、聯合勤務總司令、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參謀總長(1995.07.01晉升一級)
唐飛空軍一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聯訓部主任(督察部主任)(1991.07.01晉升二級)、空軍總司令、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參謀總長(1998.03.05晉升一級)、國防部長
湯曜明陸軍一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陸軍總司令(1996.07.01晉升二級)、參謀總長(1999.02.01晉升一級)、國防部長
李傑海軍一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7.12.16晉升二級)、海軍總司令、參謀總長(2002.02.01晉升一級)、國防部長
李天羽空軍一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空軍總司令(2002.02.01晉升二級)、參謀總長(2004.05.20晉升一級)、戰略顧問、國防部長
霍守業陸軍一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2000.06.01晉升二級)、陸軍總司令、軍備副部長、戰略顧問、參謀總長(2007.02.01晉升一級)
林鎮夷海軍一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2005.06.01晉升二級)、海軍司令、軍備副部長、參謀總長(2009.02.05晉升一級)
二級上將(含追晉及追贈的二級上將)
羅奇陸軍二級上將:(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陸軍副總司令(1959.08晉升)
劉士毅陸軍二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總統府參軍長(1950.03晉升)、戰略計劃研究會主任委員
林蔚陸軍二級上將: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1950.03晉升)、總統府戰略顧問。1950年3月晉升
袁守謙陸軍二級上將:國防部政務次長(1950.03晉升)、代理部長
郭寄嶠陸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1951.02晉升)、國防部長
孫立人陸軍二級上將: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1951.05晉升)、總統府參軍長
蕭毅肅陸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1953.01晉升)
徐培根陸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1954.07晉升)、國防大學校長、常務次長
黃仁霖陸軍二級上將:聯合勤務總司令(1955晉升)
石覺陸軍二級上將:(二軍團司令)、副參謀總長(1957.07晉升)、聯合勤務總司令
梁序昭海軍二級上將:(兩棲訓練部隊司令)、海軍總司令(1957.07晉升)、國防部副部長
吉星文陸軍二級上將:1958年8月24日在金門炮戰中傷重不治(1958.09追晉)
趙家驤陸軍二級上將:1958年8月23日在金門炮戰中陣亡(1958.09追晉)
孫震陸軍二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1958.11晉升)
陳嘉尚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空軍總司令(1959.01晉升)、副參謀總長
何世禮陸軍二級上將:駐聯合國軍事代表團團長(1959晉升)
馬紀壯海軍二級上將:海軍總司令、國防部次長、國防部副部長、聯合勤務總司令(1959.01晉升)、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國防部副部長
羅列陸軍二級上將:(一軍團司令)、陸軍總司令(1959.07晉升)
蔣經國陸軍二級上將:總政戰部主任、(退輔會副主委代主委)、(退輔會主委)(1960.07晉升)、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長
袁朴陸軍二級上將:(一軍團司令)、陸軍副總司令(1961.08晉升)
劉國運空軍二級上將: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1963.01晉升)
唐守治陸軍二級上將:(一軍團司令)、副參謀總長(1963.01晉升)、總政戰部主任
徐煥升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1963.01晉升)、空軍總司令。
李運成陸軍二級上將:(澎湖防衛司令)、憲兵司令(1963.12晉升)、陸軍副總司令、參謀總部特別行政助理官
余伯泉陸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1963.12晉升)、總統府參軍長、聯合作戰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校長、三軍大學校長
尹俊陸軍二級上將:(憲兵司令)、澎湖防衛司令(1964.12晉升)、金門防衛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台灣警備總司令兼軍管區司令
劉廣凱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海軍總司令(1965.02晉升)、參謀總長特別助理、聯合勤務總司令、聯訓部主任
羅友倫陸軍二級上將:(一軍團司令)、陸軍副總司令(1965.02晉升)、總政戰部主任、聯合勤務總司令
陳有維空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1965.07晉升)
王多年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陸軍副總司令(1966.12晉升)、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聯合勤務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馮啟聰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海軍總司令(1966.12晉升)、聯訓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總統府參軍長
魏崇良空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1967晉升)
於豪章陸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1969.07.05晉升)
張國英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1969.12晉升)、陸軍代總司令、聯訓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
鄭為元陸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陸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1969.07.01晉升)、聯合勤務總司令、警備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退輔會主委)、國防部長
雷炎均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70.07.01晉升)
王升陸軍二級上將:總政戰部副主任兼執行官(1970.07.01晉升)、總政戰部主任、聯訓部主任
陳衣凡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空軍總司令(1970.07.01晉升)
羅英德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參謀總長特別行政助理官(1970.07.01晉升)
俞柏生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70.07晉升)
崔之道海軍二級上將:常務次長(1970.07晉升)
馬安瀾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陸軍總司令(1975.04晉升)、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總統府參軍長
司徒福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空軍總司令(1975.04晉升)
蔣緯國陸軍二級上將:(三軍大學副校長)、三軍大學校長(1975.08.16晉升)、聯合勤務總司令、聯合作戰訓練部主任
烏鉞空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1976.06晉升)、空軍總司令、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
鄒堅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海軍總司令(1976.07.02晉升)、副參謀長總長兼執行官
汪敬煦陸軍二級上將:(情報局長)、警備總司令(1978.06.01晉升)、國家安全局長、總統府參軍長
陳守山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警備總司令(1981.12.01晉升)、國防部副部長
蔣仲苓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陸軍總司令(1981.12.01晉升)、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總統府參軍長、國防部長
郭汝霖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空軍總司令(1982.01.05晉升)、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總統府參軍長
姚兆元空軍二級上將:副參謀總長
許歷農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總政戰部主任(1983.05.16晉升)
宋心濂陸軍二級上將:(十軍團司令)、金門防衛司令(1983.05.16晉升)、國家安全局長
言百謙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1983.05.16晉升)、國防部副部長、總政戰部主任
陳堅高陸軍二級上將:(作戰次長)、副參謀總長(1984.07.01晉升)、副參謀長總長兼執行官
溫哈熊陸軍二級上將:(駐美軍事采購團長)、聯合勤務總司令(1984.08晉升)
葉昌桐海軍二級上將:(計劃次長)、副參謀總長(1986.01晉升)、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趙萬富陸軍二級上將:(十軍團司令)、金門防衛司令(1986.01晉升)、聯訓部委員、陸軍副總司令
楊亭雲陸軍二級上將:警備副總司令(1987.12.02晉升)、總政戰部主任兼執行官、總政戰部主任
趙知遠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87.12.02晉升)、國防部副部長
郭宗清海軍二級上將:(常務次長)、國防部副部長(1987.12.02晉升)、聯訓部主任
夏甸海軍二級上將:(計劃次長)、聯訓部主任(1987.12.02晉升)、副參謀總長
黃幸強陸軍二級上將:(八軍團司令)、金門防衛司令(1987.12.02晉升)、陸軍總司令、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
羅張陸軍備役二級上將:(警備副總司令)、內政部警政署長(1988.06晉升)
劉曙晞海軍二級上將:(中山科學研究副院長)中山科學研究院長(1989.10.16晉升)
華錫鈞空軍二級上將:(中山科學研究副院長)、航空技術發展中心主任(1989.10.16晉升)
果芸陸軍二級上將:(國防管理學院院長)、駐美國軍事采購團團長(1989.10.16晉升)
林文禮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空軍總司令(1989.12.05晉升)、總統府參軍長、航空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周仲南陸軍二級上將:(憲兵司令)、警備總司令(1989.12.05晉升)
汪多志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1991.01晉升)、國防部副部長
程邦治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副參謀總長(1991.07.01晉升)
庄銘耀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1991.07.01晉升)、海軍總司令
陳廷寵陸軍二級上將:(總政戰部副主任兼執行官)、陸軍總司令(1991.07.01晉升)、總統府參軍長
王若愚陸軍二級上將:(憲兵司令)、軍管部司令(1992.10.01晉升)
王文燮陸軍二級上將:(聯合勤務副總司令)、督察部主任(1992.10.01晉升)、聯合勤務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
顧崇廉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2.10.01晉升)、國防部副部長、海軍總司令
李楨林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兼戰略顧問(1992.10.01晉升)、陸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殷宗文陸軍二級上將:(國家安全局副局長)、國家安全局長(1993.08.01晉升)
杜金榮陸軍二級上將:(總政戰部副主任兼執行官)、督察部主任、副參謀總長、總政戰部主任(1995.01.01晉升)
伍世文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5.01.01晉升)、海軍總司令、國防部副部長、國防部長
蔡春輝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5.01.01晉升)
丁之發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督察部主任(1995.01.01晉升)、聯合勤務總司令
李建中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5.07.01晉升)、軍管部司令
黃顯榮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空軍總司令(1995.07.01晉升)
楊德智陸軍二級上將:(後勤次長)、副參謀總長(1996.12.01晉升)、聯合勤務總司令
夏瀛洲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6.12.01晉升)、三軍大學校長(國防大學校長)
曹文生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總政戰部主任(1997.12.16晉升)
陳鎮湘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軍管部司令(1998.02.01晉升)、陸軍總司令、國防大學校長
陳肇敏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空軍總司令(1998.06.11晉升)、戰略顧問、軍備副部長、退伍、國防部長
丁渝洲陸軍二級上將:(軍事情報局長)、國家安全局長(1999.02.01晉升)
金恩慶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軍管部司令(1999.02.01晉升)
王漢寧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9.12.16晉升)
苗永慶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9.12.16晉升)、海軍總司令
鄧祖琳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1999.12.16晉升)、總政戰部主任(總政戰局長)
謝建東陸軍二級上將:(聯合作戰訓練暨督察部主任)、聯合勤務總司令(聯合後勤司令)(2000.06.01晉升)、後備司令、國防大學校長
朱凱生陸軍二級上將:(聯合作戰訓練暨督察部主任)、副參謀總長(2002.02.01晉升)、陸軍總司令(陸軍司令)、軍備副部長
費鴻波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2002.02.01晉升)、國防大學校長
劉貴立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2002.02.01晉升)、空軍總司令(空軍司令)
陳邦治海軍二級上將:(軍管副司令)、軍管司令(後備司令(2002.08.06晉升))、總政戰局長、海軍總司令(海軍司令)
高華柱陸軍二級上將:(聯合作戰訓練暨准則發展室主任)、聯合後勤司令(2003.02.01晉升)
薛石民陸軍二級上將:(軍事情報局長)、後備司令(2003.09.01晉升)、國家安全局長
陳體端陸軍二級上將:(常務次長)、後備司令(2004.04.01晉升)
曾金陵陸軍二級上將:(十軍團司令)、副參謀總長(2004.05.20晉升)、國防大學校長
馮世寬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總司令)、副參謀總長(2004.05.20晉升)
戴伯特陸軍二級上將:(軍事情報局長)、聯合後勤司令(2004.05.20晉升)
胡鎮埔陸軍二級上將:(常務次長)、總政戰局長(2005.02.01晉升)、陸軍司令、(退輔會主委)
余連發陸軍二級上將:(軍事情報局長)、後備司令(2005.06.01晉升)、
趙世璋陸軍二級上將:(陸軍副司令))、副參謀總長(2006.02.16晉升)、陸軍司令、軍備副部長
王立申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司令)、副參謀總長(2006.02.16晉升)、海軍司令
沈國禎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司令)、空軍司令(2006.02.16晉升)
季麟連海軍二級上將:(聯合作戰訓練暨准則發展室主任)、聯合後勤司令(2006.02.16晉升)
吳達澎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司令)、總政戰局長(2006.02.16晉升)、副參謀總長
彭勝竹空軍二級上將:(軍事情報局長)、副參謀總長(2006.04.01晉升)、空軍司令
金乃傑空軍二級上將:(空軍作戰指揮官)、聯合後勤司令(2007.02.01晉升)、國防大學校長
陳國祥海軍二級上將:(總政戰局副局長兼執行官代局長)、總政戰局長(2007.03.15晉升)
高廣圻海軍二級上將:(常務次長)、副參謀總長(2007.05.21晉升)、海軍司令
彭進明空軍二級上將:(防空炮兵指揮官)、副參謀總長(2007.07.16晉升)
楊天嘯陸軍二級上將:(金門防衛指揮官)、總政戰局長(2008.03.01晉升)、陸軍司令
嚴明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司令)、副參謀總長(2008.10.16晉升)
陳永康海軍二級上將:(海軍副司令)、副參謀總長(2009.05.21晉升)
雷玉其空軍二級上將:(空軍副司令)、空軍司令(2009.7.16晉升)
宋鍔陸軍二級上將:國防部參謀次長(1950年3月-?)(晉升時間待考)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