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工藝品
Ⅰ 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工藝品是
2003年,日內瓦,索斯比拍賣行的職員在拍賣會之前手拿一枚D級鑽石。這顆鑽石重103.83克拉。
LALIQUE,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也是最為著名的水晶品牌之一,可以說已經不再是一種產品,而是代表著一種優雅的生活態度。
坦桑藍曾用名坦桑石.
Ⅱ 北京特色門類多,品種豐富,其中著名的工藝品有什麼
著名的工藝品是景泰藍,其它還有京綉,京毯等。
Ⅲ 陝西著名工藝品
布藝、泥塑、臉譜、剪紙、皮影,草編
http://www.fxsgy.com/
這個網址有很多相關的東西哦
Ⅳ 中國有哪些手工藝品比較出名
中國的銅器工藝品和陶瓷工藝品是很出名的享譽全球,深受全球人民喜歡的。
Ⅳ 著名的中國名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工藝品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這些工藝品大都與民間傳說有關,材質有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吊飾、
麗江木刻 、樺皮工藝、漆器工藝、 獸皮工藝、 硯石工藝、竹編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
土家族黃楊木雕、瓷器、風箏、剪紙、麥桿畫、年畫、鉛筆屑畫、唐卡、拓真畫、銀
飾、紙編畫、蘇綉、魚皮衣等。內容大都是精神活潑向上、吉祥如意、長命健康、富貴有餘、兒孫滿堂等,用於民間傳統節日、傳統宗教和民族飾品用等。這些民間工藝品流傳廣泛,生動有趣,代表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日常活動。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精品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
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又富有生活韻味的民間性的現代民間繪畫。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民俗
我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姓氏、家族都有不同宗教信仰。《慈利縣志》記載說:「大庸所崇山外屏,少見天日,又性忍,刺膚血以事神者,千百成群,甚可笑也。」明代隆慶《岳州府志》也載:「沅澧流域,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清代《甄氏族譜》對武陵源一帶的宗教信仰也作了記述:「其俗信巫尚鬼,事向王、公安等神,以宿晨儺願為要務,敬巫師,賽神願,吹牛角,跳仗鼓……」這便是我國民族宗教信仰的特點。歷史上,中國家族先民曾經歷過「萬物有靈」和「圖騰」信仰歷史階段。由於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傳入,逐步演變為多種崇拜。以至今天所說的民間民俗。
中國民間藝人
一天,我慕名來到廣西藤縣博物館參觀。博物館的前身是1979年建成的李鎮亞會議廳,1986年改建為共和國民族藝術博物館並對外開放。館內共存有中國最有名的藝術家以及著名詩人創作過的民族藝術專注,以及所收藏的數多種中國民間藝人作品。被譽為中國著名藝術博物館之一。現在我中國民間藝術網站主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民間藝術遺產,保護中國民間藝術文化可持續性發展,進一步挖掘、整理、傳承、研究中國民間藝術,尤其是瀕臨失傳的民族古歌、古舞、古樂藝術等。
中國民間影視藝術
在迄今為止的人類藝術發展史上,最輝煌燦爛的篇章,大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並逐步成熟的電影藝術和隨之產生的電視藝術。作為新的藝術門類的影視藝術,藉助於光電的魔力,把逼近於現實生活真實的影像和聲音再現於銀幕和屏幕上,這不僅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大眾化,而且也使蘊含最廣泛和最普通的生活經驗的藝術內容,融入交流和接受的過程。使人們的精神世界表現和娛樂生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
中國民間舞蹈藝術
民間舞蹈藝術源遠流長,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產生,經歷代發展,傳承至今,其種類因地域而別,內容十分豐富。
舞蹈《跑帷子》和《跑陣舞》是由古代戰爭中的陳兵布陣演變而來。《打獨角獸》和《扛箱舞》反映了上古人與獸的搏鬥。《龍舞》、《獅舞》、《麒麟舞》、《趕犟驢》、《竹馬舞》和《貓蝶舞》是典型的模擬舞蹈。《打春牛》和《打鐵舞》是模仿人們生產勞動時的情景。《八美圖》、《荷花燈》、《菊花燈》、《旱船舞》、《高蹺舞》等表現了勞動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大型群眾舞蹈《秧歌舞》和《腰鼓舞》是解放戰爭時期產生的革命舞蹈。《抬閣》、《肘閣》是典型的道具性舞蹈。震撼人心的《鼓舞》和《大銅器舞》場面壯觀,熱情奔放。運用道具進行表演,歌舞結合和採用虛擬、象徵的表現手法是中原民間舞蹈的明顯特徵。中國民間藝術網站在此特別分類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介紹給大家,供欣賞和參考。
中國民間戲曲藝術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歷史悠久,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中國民間T台
「T」型台上身著古裝的靚麗時裝秀模特,激情四溢的流行歌手組合成了一幅古樸、神秘、生動的新場景。一個前衛現代的時尚風標,一道獨特別致的風景線,呈現在了現代人民面前。每一次演出都會重新詮釋了中國古典服飾之華美與古裝藝術文化內涵。
中國民間建築園林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其他門類一起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美學內涵。其發展大致可分成三個時期即:先秦及秦漢時期的「自然時期」,此時期是從「囿」到「苑」的發展時期,其特點是佔地寬廣、工程浩大、人工設施增加;唐宋時期古典園林的形成時期,由漢代開端了中國園林發展進程,經過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到隋代統一中國的過渡,園林發展出現了兩個特點,一是在苑囿的營建中注意了游樂和賞景的作用;二是繪畫技術發展與造園藝術的發展互相促進。形成時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園和文學、繪畫的結合。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時期,至此中國園林建築藝術已具備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藝術化三個特點。
中國民間傢俱
中國民間傢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部「木頭構創的絢麗詩篇」,其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風格和中國特點。中國古代傢俱發展到唐代時,隨著垂足坐生話方式的流行、椅、凳傢俱發展起來到宋代高型傢俱定型,室內陳設束、椅、幾、案,工藝技術日臻成熟。明清兩代是中國傳統傢俱的黃金時期;不僅千紋萬華的漆飾傢俱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峰,而且產生了中國古代傢俱史上成熟顯赫的明式傢俱和豐富卓越的清式傢俱。明清傢具都以高級硬木為主要用材,拋棄了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傢俱一貫採用漆飾加工的製作方法,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質,天然紋理和光潤色澤,使傢俱產生了--種嶄新的意韻,品質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並運用精湛無比的工藝,使傢俱的構造實現了科學與世術的完美結合,從而在世界傢俱史上樹起了一座光熠爍目的豐碑。
中國民間服飾
中國民族服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是民族傳統文化和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創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飾習俗,在民族民俗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民族服飾集中體現著民族文化,是區別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之一。
播娜摩簸箕畫
播娜摩簸箕畫是貴陽市的少數民族農民畫,播娜摩,布依族語,指雄踞市郊的雲霧山。一個個尋常的農家常用簸箕,經生花妙筆將花草蟲魚、飛禽走獸、日月山川、神州傳說、人間趣事等繪制上去,便成為一件件古樸典雅的藝術品。播娜摩簸箕畫洋溢著濃郁的鄉情,極富民族特色。
大方漆器
聞名海內外的大方漆器,是貴州省大方縣(原名大定)出產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傳統工藝美術製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選作「貢品」上京供奉皇帝。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緻。民間也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裝干鮮果品、蜜餞乃至菜餚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間盛極一時。當時古老的大定府城內幾乎家家都會製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譽稱。
大方漆器的特點是,圖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實,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澤艷麗,經久耐用,並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導熱,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蟲,耐酸、鹼,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當前,大方所生產的漆器品種有碗、盤、盒、壺、瓶、杯、屏風、一傢具、玩具等280餘種,其中對外銷售的為126個品種。大方漆器選料精良,採用牛、馬皮脫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塗料,一般一件製品需經過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製作工藝,可分為制坯、漆地、裝飾等幾個重要環節。比較復雜的是裝飾。裝飾的技法有100多種,總起來可分為浮花、平花、暗花三個類型。這些工藝都極為精湛,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大方漆器,做工精緻、細膩纖巧、五彩繽紛,顯示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貴州布依地毯
布依族在貴州省分布廣泛,是至今保留本民族傳統習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特別是婦女製作蠟染、刺綉、編織、挑花的技藝保留至今並得到不斷發展,形成為貴州獨特的民族民間精湛技藝和強烈的民族藝術風格。安順地毯廠生產的布依地毯,就是在這塊民間藝術沃土上開出的新花。她融匯了民族民間優秀紋樣,推陳出新,在繼承基礎上,加以發展,為中外人士喜愛並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圖案有代表自由、幸福、長壽的「石榴、桃子」,有象徵著快樂、美滿的「蝴蝶、魚和花」等。它選用優質羊毛精工織造而成,富有彈性,產品紋樣清晰、活潑,有立體感,新穎別致。配色一般為白和藍,使人感覺淡雅、明快、朴實和富有鄉土氣息。布依地毯現有九十道、一百二十道等品種。
貴州蠟染
蠟染是貴州著名的民間手工藝品,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印染方法之一。貴州蠟染的圖案造型以行雲、流水、花草、魚、蟲、禽、鳥、幾何圖紋為主,。取材十分廣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貴州是個多民族的省份,蠟染藝術風格亦多姿多彩,並因當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個特色。比如有的工整嚴謹,突出對稱;有的以幾何圖形為主題結構,顯得清新秀麗,也有的蠟染加紅黃兩色,使其色調深厚,層次更加豐富;還有的大藍底白花上再用彩色絲線刺綉,就更加五彩斑斕,別具韻味。
貴州蘆笙
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採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蘆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時期,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就開始製作蘆笙,並涌現了不少的優秀蘆笙吹奏家。古代進京朝貢者,就曾帶著蘆笙到宮廷演奏過,得到朝廷官員的高度贊賞。
隨著時代的變遷,蘆笙的形狀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外,有了新的改進。如今的蘆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長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蘆笙的曲調,除保持原來的古樸、悠揚之外,曲調多變,節奏明快,特別是伴之深沉、雄渾的芒筒聲,使蘆笙的聲響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動人。其跳和舞姿的變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剛健有力,而且舞姿瀟灑自如,動作優美。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蘆笙會規模宏大,少則幾千人,多則幾萬人,十幾萬人。十里外,便能聽到嗡嗡悠揚的蘆笙吹奏的聲音。
遵義絲織品
遵義絲綢,歷史悠久,是貴州絲綢的發源地。清乾降時,由外傳來了柞蠶放養和巢絲法和技術。到清道光年間,遵義就已成為貴州絲綢貿易中心。近年來,所生產的絲綢織品暢銷國內,甚至銷到南洋各地,產品質量與杭綢不相上下。
此外,遵義的絲織品還有工農被面、緞背經、美麗綢等。絲織品的特點是:綢身緊密,手感光滑柔軟,溫潤如玉,輕飄而絢麗,具有桑蠶絲所特有的天然光澤。遵義的絲織品,遠銷北京、上海、蘭州等地。生絲、和服綢還外銷日本,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好評。
原木藝術
原木藝術是以自然界中和種帶表皮的木本、藤本及草本植物作為材料,因而作品既淳樸自然又具現代美感,表現出貴州地方原始文化的遠古、神秘、純朴和粗獷的美學情趣。其傷口有的氣勢磅礴,有的雋永深邃,有的活潑可愛。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陳白秋原木藝術展",受到國內外美術界的高度評價,其中三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貴陽市白雲區設有原木藝術展館。
玉屏簫笛
產於被譽為"簫笛之鄉"的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它是侗鄉民傳統的手工藝品和民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簫笛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故又名貢簫。玉屏簫笛用當地產小水竹製作,竹節長而均勻,管壁肉厚持堅,不易破裂,不易蟲蛀。簫笛音質純正,音色圓潤,尤其是橢圓形扁簫,音色更佳,為蕭中上乘。玉屏簫笛的傳統雕刻頗具特色。鳳翥龍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鳥,清新迷人;草纂隸楷,流暢古雅。
苗族刺綉挑花
心靈手巧的貴州苗族婦女,大都善於飛針走線。在她們綉衣最明顯的部分,往往綉著各式各樣的優美圖案:有金花銀果,彩蝶鳥禽,游龍飛鳳,還有千奇百怪的魚蝦蟲蟹,真可謂是千姿百態,令人目眩。
在各種喜慶的日子,諸如「四月八」、「六月六」、「姊妹節」、「跳花場」、「鬥牛」等節日,苗族姑娘都要穿上自己親手綉制的綉花衣,梳妝打扮,競相比美,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聰明靈巧,贏得小夥子的愛慕。
苗族刺綉針法繁多。常見的針法有平綉、破綉、布貼綉、打籽綉、盤綉、辮綉、線綉等數十種針法。這些刺綉針法具有朴實優美、平滑光亮的特點。苗族刺綉針法有強烈的裝飾意趣,耐人尋味。苗族刺綉的紋樣,因地區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貴州黔東南台江、施秉等地區刺綉圖案常用祭奠祖先「龍公」的圖騰紋樣;施洞地區則喜愛雀、獸、魚、蝦;從江地區偏愛花、草、家禽。這些刺綉在配色上多用鮮明的對比色,強烈感人。
貴州苗族婦女除刺綉技藝外,還擅長於挑花,其中尤以花溪苗族挑花最為著名。花溪挑花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古老的花溪挑花圖案嚴謹,以魚刺紋為主。現在的花溪挑花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不論是在色彩上,還是在結構上都更為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要求。挑花圖案題材廣泛,但花溪挑花常用植物紋樣,如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雞冠花等,很少有動物和人物紋樣。構圖形式一般採用對稱式,二方連續,單獨紋樣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挑花用色較為單純。以白、紅、黃、桃紅、綠五種顏色為主,極少雜以其他顏色。十字挑花因受十字針腳的工藝限制,因此,造型概括、簡練,形體「幾何化」,具有強烈的裝飾意趣。在挑綉過程中,為了不使綉品弄臟,挑花能手大都用雙股或單股絲線從反面挑綉,形成了花溪地區獨特的「反排正看」的藝術風格。貴州苗族刺綉挑花常被應用在服飾、坐墊、壁掛、背包等日用生活品之中,具有樸素美麗的裝飾效果。貴州苗族刺綉挑花現已銷往世界許多國家,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雄精雕刻
「雄精」是雄黃礦中的結晶體,屬斜方晶系,色橙黃,半透明。用雄精雕刻工藝品,獨具特色,是貴州傳統工藝品之一。雄黃是貴州的特產之一。但是提煉「雄精」卻很困難,因而產量很小,非常名貴。雄精雕刻在清代就已盛行。歷史上貴陽所產雄精雕刻工藝品,有仙佛像、三星(福星、祿星、壽星)、歷史人物、如意及其它擺件、佩件、玩器等。
貴州民族織錦
貴州民族織錦,當地群眾叫做「織花」。她是祖國兄弟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山花,播馥傳俏於貴州高原清水江兩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傳,是貴州各族婦女朝暮接觸的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
貴州民族織錦的織造,是用土機進行手工數紗挑織,即挑經織緯和緯線起花。它分素錦和彩錦兩大類。素錦多以黑白為基調,屬通經通緯織造,如黔東南從江一帶的侗錦和丹寨的苗錦。彩錦則多以通經斷緯或通緯斷緯相結合,其織造工藝較素錦要復雜得多,如黔西南的興義市依錦和黔東南台江一帶的苗錦。貴州民族織錦多屬幾何圖案,其取材主要來源於各族人民勞動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和花鳥蟲魚之類。在織錦圖案的造型上,少數民族婦女在挑、編、織、綉方面,一個個無不都是巧奪天工的能手,在圖案造型上獨具匠心。根據織物經緯結構的規律和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她們憑借自己對於自然物象的直觀感受和豐富的想像力,對所需飾物進行了高度的提煉概括、變形誇張,從而產生了自己獨特的古樸優美的民族紋樣。其用色多以暖調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約。著重強調對比、鮮艷和明快,以達到五彩絢爛、艷而不俗的效果。
苗錦中的彩錦,流行於清水江一帶,其代表作莫過於苗家婦女著盛裝時圍在百褶裙前面的「紅圍腰」了。它是古老苗錦中的明珠,可謂「彩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歲就學織花,到十二三歲始學挑織,待十五六歲才基本學會紅圍腰的織造。它是聰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結晶,是她們藉以顯示手藝、尋偶擇配、寄託終身和憧憬未來的珍貴織物。苗族婦女的盛裝,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全身的銀飾,這是珍貴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織著姑娘們挑、編、織、綉才華的錦裝而服。這主要是上裝的衣袖花和下裝的圍腰花。圍腰花,遠看色彩斑斕醒目,近看龍盤鳥舞,花團錦簇。其比起衣袖花來,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們「遊方」、「踩鼓」和「吃姊妹飯」對比巧斗艷的奇珍佳品。
Ⅵ 藝術品有哪些
著名經典的雕塑藝術品介紹如下:
1、《擲鐵餅者》
《擲鐵餅者》作者米隆,約創作於公元前450年,高約152cm,青銅材質。原作已佚,現為復製品,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等均有收藏。
2、《大衛》
《大衛》作者米開朗基羅,創作於公元1501-1504年,雲石雕像,高2.5米,連基座高5.5米,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現收藏於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3、《維納斯像》
《維納斯像》作者亞力山德羅斯,創作於約公元前150年左右,高達204cm,大理石雕像,被公認為是迄今為止希臘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盧浮宮,盧浮宮的三大鎮館之寶。
4、《雅典娜神像》
《雅典娜神像》作者菲狄亞斯,約創作於公元前438年,全身高達13米,用銀白色大理石雕成,局部鑲嵌著象牙與黃金,巴特農神廟大殿的主像,原作已在拜占庭帝國時代被毀壞。
5、《思想者》
《思想者》作者羅丹,創作於1880~1900年,青銅材質,198*129.5*134cm,原為《地獄之門》(取材於但丁的《神曲》)組塑的一部分,後翻鑄成銅像。
Ⅶ 哪個著名的工藝品
要想插工藝品上網路知道吧,我也不太清楚什麼工藝品,或者上你們當地的有名的美術家,或者是正廠家去咨詢一下。
Ⅷ 我想知道有哪些民間手工藝品非常出名
剪紙(剪紙,又叫刻紙,窗花或剪畫。區別在創作時,有的用剪子,有的用刻刀,雖然工具有別,但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基本相同,人們統稱為剪紙。剪紙是一種鏤空藝術,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其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等片狀材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樣式千姿百態,形象普遍生動而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蘊含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
年畫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
臉譜(臉譜是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舞台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臉譜對於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化妝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麵」、「潔面」。而「凈行」與「醜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而「丑」,因起扮演戲劇角色,故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有歌曲臉譜和電視劇臉譜。)
刺綉(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綉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綉主要有蘇綉、湘綉、蜀綉和粵綉四大門類。刺綉的技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鎖絲、納絲、納錦、平金、影金、盤金、鋪絨、刮絨、戳紗、灑線、挑花等等,刺綉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檯布、舞台、藝術品裝飾。 )
微雕(微雕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眾所周知的王叔遠的「核舟」,也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陶塑(陶塑始於秦漢時期,它的出現為我國雕塑史和陶藝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西安秦代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秦代兵馬俑在藝術表現上運用嚴格的寫實手段,製作上採用模、塑結合的手法,運用塑、捏、堆、貼、刻、畫等多種技法製作而成。陶塑是指陶質的雕塑藝術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日常生活用具及其模型;另一類是以人和動物形象為主的塑像。其中模型和塑像主要用於隨葬。我國的陶塑在整個雕塑藝術史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且具有現實主義雕塑藝術的優良氣質。早在新石器時代,這種藝術形式便已出現。秦漢兩代已有很大的發展,質朴勁健是其主要特徵。隋唐特別是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空前發展,貴族階層厚葬之風盛行,作為隨葬明器的陶塑在藝術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木偶(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1978年山東萊西縣漢墓的發掘發現;使我們看到漢代製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靈活操縱的木偶實物到了隋代,木偶的製作高度發達,已從演百戲(古代雜技的總稱)、歌舞發展到表演故事片斷,形成了木偶戲的雛形。唐代,木偶藝術日漸成熟、高超。唐代木偶不但成為表演完整故事,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形式。宋元時期是木偶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 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宋代是我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說。清代以後木偶戲進入全盛時期,不僅流行范圍廣,而且演出的聲腔也日益增多,出現了遼西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邵陽布袋木偶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臨高人偶戲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
皮影(皮影,又稱燈影,以在燈光照射下用獸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戲而得名。皮影是剪紙的姊妹藝術。其基本形式與剪紙相類似。它是用牛皮、羊皮、驢皮或紙張等採用陰陽及色彩的虛實對比造型,以雕鏤、刻畫、著色、塗油等方法製成的平面圖像。皮影影人及場片器物的製作是為了皮影戲表演。演出時配合著音樂、鑼鼓、演員的唱腔唱詞及燈光效果,由藝人在幕後操縱影人身上的連桿兒,透過燈光可以在幕布上映出多彩且能行動自如的影像。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發祥於中國陝西,極盛於清代的河北。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藝術手段,對電影的發明和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先導作用。)
等等中國歷史悠久,民間工藝成熟而且多樣,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Ⅸ 各個朝代最著名的工藝品是什麼
先秦時期:青銅器(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秦漢時期:陶俑 漆器(兵馬俑 說唱俑)
魏晉南北朝太亂了 不過在北魏有龍門石窟 還有書法
唐:唐三彩
宋:陶瓷
元:青花瓷
明:棉紡
清:粉彩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