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詩人
㈠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都有誰
在英國詩史上,浪漫主義詩歌是最為輝煌的一個流派,18世紀末至l9世紀30年代更是它的全盛期。這時作者眾多 ,創作繁榮,其中尤以華茲華斯、柯爾律治、拜倫、雪萊、濟慈五大家所作最為煊赫。
㈡ 誰知道英國詩人寫的英文詩(要翻譯)
How Do I Love Thee?
How do I love thee? Let me count the ways.
I love thee to the depth and breadth and height
My soul can reach, when feeling out of sight
For the ends of being and ideal grace.
I love thee to the level of every day's
Most quiet need, by sun and candle-light.
I love thee freely, as men strive for right.
I love thee purely, as they turn from praise.
I love thee with the passion put to use
In my old griefs, and with my childhood's faith.
I love thee with a love I seemed to lose
With my lost saints. 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 tears, of all my life; and, 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better after death.
--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Translation:
我該怎樣愛你?
我是怎樣地愛你?讓我逐一細算。
我用我靈魂所能達到的極限來愛你,
就像在黑暗中感受
生命的盡頭和上帝的恩惠。
我愛你,是日光和燭焰下
最基本的需要。
我無拘無束的愛你,就像人們為權利而斗爭。
我無比純潔的愛你,就像人們不為贊美而陶醉。
我愛你,我的深情不再留給往日的悲傷,
我愛你,用我童年的信念,
我愛你,就像愛那些天上的聖人,
我愛你,用我生命中所有的呼吸、微笑和淚水,
如果上帝讓我去死,我會接受,
但死後我會更加愛你。
㈢ 外國的著名詩人及其代表作
狄金森,代表作《神奇的書》;萊蒙托夫,代表作《帆》;裴多菲,代表作《自由與愛情》;雪萊,《西風頌》;蘭波,《烏鴉》。
一、狄金森
1、人物簡介
艾米莉·狄金森(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國傳奇詩人。出生於律師家庭。青少年時代生活單調而平靜受正規宗教教育。
從二十五歲開始棄絕社交女尼般閉門不出,在孤獨中埋頭寫詩三十年,留下詩稿一千七百餘首;生前只是發表過七首,其餘的都是她死後才出版,並被世人所知,名氣極大。
狄金森的詩主要寫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誼、愛情。詩風凝練婉約、意向清新,描繪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強,極富獨創性。
她被視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一。美國詩人中最著名的佼佼者便是美國文學之父歐文,以及惠特曼和狄金森。她深鎖在盒子里的大量創作詩篇是她留給世人的最大禮物。
在她有生之年,她的作品未能獲得青睞,然而周遭眾人對她的不解與誤會,卻絲毫無法低損她豐富的創作天分。
根據統計,艾米莉驚人的創作力為世人留下1800多首詩,包括了定本的1775首與新近發現的25首。
2、作品介紹
《神奇的書》是一首兒童詩,它借詩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語言。介紹了書給人們的樂無窮,它是知識的海洋,給予人世的真諦、凈化人的心靈。
全詩共有4個小節,讀時琅琅上口,同時又意味深長,耐人尋味,本文作為必背課文收入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下冊,也作為閱讀鏈接收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
全文:
沒有一艘非凡的戰艦,能像一冊書籍,把我們帶到浩瀚的天地。
也沒有一匹神奇的坐騎,能像一頁詩扉,帶我們領略人世的真諦。
即令你一貧如洗,也沒有任何柵欄能阻擋。
你在書的王國遨遊的步履。
多麼質朴無華的車騎!
而它卻裝載了,人類靈魂全部的美麗!
二、蒙托夫
1、人物簡介
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俄語: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是繼普希金之後俄國又一位偉大詩人。被別林斯基譽為「民族詩人」。
1814年10月15日生於莫斯科,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塔爾罕內度過的。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資聰穎通曉多種外語,在藝術方面也很有天分。後來考入莫斯科大學,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轉入聖彼得堡近衛軍騎兵士官學校。
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皮亞季戈爾斯克療養,和這里的退伍少校馬丁諾夫決斗而死,年僅27歲。外祖母將其安葬在塔爾罕內。
2、作品介紹
《帆》是萊蒙托夫的一首詩。該詩是作者尋求自由,追逐理想;把懦弱和平庸遺棄在故鄉。展現了,在淡藍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閃著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
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著極大的折磨。它在遙遠的異地漂泊,波濤洶涌,夾雜著呼嘯的海風。它們要打翻這精靈,要讓這孤獨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擊中。
而帆,在狂風驟雨中頑強前行,向著理想和光明,與風暴斗爭的情形。
全文:
蔚藍的海面霧靄茫茫,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異地尋找著什麼,它把什麼拋在故鄉?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桅桿弓著腰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波,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彷彿風暴里有寧靜之邦!
三、裴多菲
1、人物簡介
裴多菲·山陀爾(Petöfi Sándor,1823年1月1日-1849年7月31日),原來譯名為彼得斐,是匈牙利的愛國詩人和英雄。
匈牙利偉大的革命詩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學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義者,在瑟克什堡大血戰中同沙俄軍隊作戰時犧牲,年僅26歲。
2、作品介紹
《自由與愛情》是匈牙利詩人裴多菲1847年創作的一首短詩,經由左聯作家殷夫的翻譯,魯迅的傳播,被廣大中國讀者熟知。後來一度被引入中學語文教材,成為中國讀者最為熟悉的外國詩歌之一。
全文: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四、雪萊
1、人物簡介
珀西·比希·雪萊(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國著名作家、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
英國浪漫主義民主詩人、第一位社會主義詩人、小說家、哲學家、散文隨筆和政論作家、改革家、柏拉圖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受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頗深。
雪萊生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漢,12歲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1811年3月25日由於散發《無神論的必然》,入學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學開除。
1813年11月完成敘事長詩《麥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兩部重要的長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風頌》。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稱他是「天才預言家」。
2、作品介紹
《西風頌》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詩作。全詩共五節,始終圍繞作為革命力量象徵的西風來加以詠唱。
全文:
哦,狂野的西風,秋之生命的氣息,
你無形,但枯死的落葉被你橫掃
猶如精魂飛遁遠離法師長吟,
黃的,黑的,灰的,紅得像患肺癆,
染上瘟疫的紛紛落葉四散調零:哦,是你喲,
以車駕把有翼的種子催送到
黑暗的冬床上,它們就躺在那裡,
像是墓中的死穴,冰冷,深藏,低賤,
直到陽春,你蔚藍的姐妹向沉睡的大地
吹響她嘹亮的號角
(如同牧放群羊,驅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氣中覓食就飲)
將色和香充滿了山峰和平原:
狂野的精靈呵,你無處不遠行;
破壞者兼保護者:聽吧,你且聆聽!
五、蘭波
1、人物簡介
讓·尼古拉·阿蒂爾·蘭波(法語: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或譯阿爾圖爾·蘭波、韓波、林包德,19世紀法國著名詩人,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的鼻祖。
2、作品介紹
《烏鴉》為法國詩人阿爾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1854~1891)所創作的一首詩歌。
全文:
當寒冷籠罩草地,沮喪的村落里。
悠長的鍾聲靜寂,在蕭索的自然界。
老天爺,您從長空降下,這翩翩可愛的烏鴉。
冷風像厲聲吶喊的奇異軍旅,襲擊你們的窩巢。
你們沿著黃流滾滾的江河,在豎著十字架的大路上。
在溝壕和穴窟上,散開吧,聚攏吧,在躺滿著新戰死者的。
法蘭西隆冬的原野,你們成千上萬的盤旋,為著引起每個行人的思考!
來做這種使命的吶喊中吧,啊,我們,穿著喪服的烏鴉!
然而,天空的聖者,讓五月的歌鶯。
在櫟樹高處。在那消失在茫茫暮色的桅桿上。
給那些人們做伴,一敗塗地的戰爭,將他們交付給了,樹林深處的衰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珀西·比希·雪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讓·尼古拉·阿爾蒂爾·蘭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裴多菲·山陀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米莉·狄金森
㈣ 英國詩人寫的比較好的詩有哪些
1、W.B.Yeats(威廉姆·巴特·葉芝,英國)這是我最喜歡的英國詩人了.推薦一首短的吧.
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
Had I heavens』embroidered cloths,
Enwrought with golden and silver light.
The blue and the dim and the dark cloths,
Of night and light and the half light.
I would spread the cloths under your feet,
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
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天國的嫁衣
如有天孫錦,
願為君鋪地.
鑲金復鑲銀,
明暗日夜繼.
家貧錦難求,
唯有以夢替.
踐履慎輕置,
吾夢不堪碎.
2、Percy Bysshe Shelley(這個就是著名的雪萊了,英國人)
The Cloud
I bring fresh showers for the thirsting flowers,
From the seas and the streams;
I bear light shade for the leaves when laid
In their noonday dreams.
From my wings are shaken the dews that waken
The sweet buds every one,
When rocked to rest on their mother&aposs breast,
As she dances about the sun.
I wield the flail of the lashing hail,
And whiten the green plains under,
And then again I dissolve it in rain,
And laugh as I pass in thunder.
雲(節選)
我為焦渴的鮮花,從河川,從海洋
帶來清新的甘霖;
我為綠葉披上淡淡的涼蔭,當他們
從我的翅膀上搖落露珠,去喚醒
每一朵香甜的蓓蕾,
當她們的母親繞太陽旋舞時搖晃著
使她們在懷里入睡.
我揮動冰雹的連枷,把綠色的原野
捶打得有如銀裝素裹,
再用雨水把冰雪消溶,我轟然大笑,
當我在雷聲中走過.
3、Willam Wordsworth(華茲華斯,英國人,湖畔詩派的著名詩人)
We Are Seven
A SIMPLE Child,
That lightly draws its breath,
And feels its life in every limb,
What should it know of death?
I met a little cottage Girl:
She was eight years old, she said;
Her hair was thick with many a curl
That clustered round her head.
She had a rustic, woodland air,
And she was wildly clad:
Her eyes were fair, and very fair;
—Her beauty made me glad.
『Sisters and brothers, little Maid,
How many may you be?』
『How many? Seven in all,』 she said,
And wondering looked at me.
『And where are they? I pray you tell.』
She answered, 『Seven are we;
And two of us at Conway dwell,
And two are gone to sea.
『Two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
My sister and my brother;
And, in the church-yard cottage, I
Dwell near them with my mother.』
『You say that two at Conway dwell,
And two are gone to sea,
Yet ye are seven!—I pray you tell,
Sweet Maid, how this may be.』
Then did the little Maid reply,
『Seven boys and girls are we;
Two of us in the church-yard lie,
Beneath the church-yard tree.』
『You run above, my little Maid,
Your limbs they are alive;
If two are in the church-yard laid,
Then ye are only five.』
『Their graves are green, they may be seen,』
The little Maid replied,
『Twelve steps or more from my mother』s door,
And they are side by side.
『My stockings there I often knit,
My kerchief there I hem;
And there upon the ground I sit,
And sing a song to them.
『And often after sun-set, Sir,
When it is light and fair,
I take my little porringer,
And eat my supper there.
『The first that died was sister Jane;
In bed she moaning lay,
Till God released her of her pain;
And then she went away.
『So in the church-yard she was laid;
And, when the grass was dry,
Together round her grave we played,
My brother John and I .
『And when the ground was white with snow,
And I could run and slide,
My brother John was forced to go,
And he lies by her side.』
『How many are you, then,』 said I,
『If they two are in heaven?』
Quick was the little Maid』s reply,
『O Master! we are seven.』
『But they are dead; those two are dead!
Their spirits are in heaven!』
』Twas throwing words away; for still
The little Maid would have her will,
And said, 『Nay, we are seven!』
「我們七個」
一個單純的小孩,
他呼吸,輕快無比,
每隻手腳都充滿了生命,
他哪管什麼叫死.
我碰到一個小女孩,
住鄉下小屋,說她八歲.
她有著一頭亂發,
在頭上,一一下墜.
她一派鄉野土氣,
穿著隨便失體,
她眼睛漂亮、真漂亮,
——她的美使我歡喜.
「小姑娘啊,」我問道,
「你可有幾個兄弟姊妹?」
「幾個呢?一共七個.」她答道,
看著我,奇怪有什麼不對.
「告訴我,他們都在哪兒?」
她答道:「一共七位,
兩個去航海,
兩個住康衛.
「哥哥姐姐兩個,
埋在墳里.
靠近他們,那小屋
媽媽和我住在一起.」
「你說兩個去航海,
兩個住康衛.
但你們有七個,
可愛的姑娘,這有點不對.」
小姑娘還是照說:
「我們七個不差.」
(這是胡虛一、李敖譯的)
㈤ 世界上最著名的詩人有那些
中國: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
看唐詩宋詞等等夠多的了
美國:惠特曼《草葉集》
印度:泰戈爾《飛鳥集》
英國:拜倫,葉芝,雪萊
德國:歌德《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
㈥ 英國浪漫主義湖畔派三位詩人
湖畔派詩人是英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指居住在英國北部昆布蘭湖區的三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塞結成的詩歌流派。早年嚮往法國大革命,以後轉向保守立場,主張恢復封建宗法制。在文學上,共同反對古典主義傳統,嚮往唯情論,歌頌大自然。通過緬懷中古的淳樸來否定現實的城市文明。
1、羅伯特·騷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年),英國作家,湖畔派詩人之一。「消極浪漫主義」詩人,他曾一度激進,後反對法國革命,於1813年被國王封為桂冠詩人。
作為早期的浪漫主義者,在他的帶領下,民謠體詩得以復興。他嘗試使用無韻的不規則詩句,是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自由詩體運動的先行者。
2、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年),英國詩人和評論家,他一生是在貧病交困和鴉片成癮的陰影下度過的,詩歌作品相對較少。盡管存在這些不利因素,柯勒律治還是堅持創作,確立了其在幻想浪漫詩歌方面的主要浪漫派詩人地位。
3、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曾當上桂冠詩人。其詩歌理論動搖了英國古典主義詩學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英國詩歌的革新和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他是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最重要的英語詩人之一 ,其詩句「樸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為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的格言。
(6)英國著名詩人擴展閱讀
中國的湖畔派詩人:
中國的湖畔派詩人的詩歌與英國的浪漫主義湖畔派詩人的作品在風格上有相似之處,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頌愛情的詩歌。20世紀20年代,中國愛情詩創作又一次進入了一個繁榮期。「五四」前後,在民主、科學觀念的影響下,沉睡的國人開始醒來,追求個體解放、婚姻自由。
《傷逝》主人公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吼聲。《沉淪》主人公大膽宣稱,「知識我不要,名譽我不要,我所要的就是愛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異性的愛情」。以周作人《小河》、康白情的《窗外》為肇始,愛情詩的大幕徐徐拉開。1922年4月,湖畔社在杭州成立,他們多寫情詩,顯示出爭取婚姻自由、反對封建主義的勇氣和激情。
潘漠華、馮雪峰、應修人、汪靜之四詩人,專事愛情詩寫作,相繼推出詩歌合集《湖畔詩集》、《春的歌集》,掀起了「五四」愛情詩創作的一個新高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羅伯特·騷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柯勒律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威廉·華茲華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湖畔派
㈦ 問:英國著名詩人和文藝評論家
艾略特
略特(1888-1965)托馬斯•艾略特,英國著名現代派詩人和文藝評論家。生於美國密蘇里州。1906年入哈佛大學學哲學,續到英國上牛津大學,後留英教書和當職員。1908年開始創作。有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它觀察到的事物》、《詩選》、《四個四重奏》等。代表作為長詩《荒原》,表達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滅,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文學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1948年因「革新現代詩,功績卓著的先驅」,獲諾貝爾獎文學獎。
艾略特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英國20世紀影響最大的詩人。他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祖父是牧師,曾任大學校長。父親經商,母親是詩人,寫過宗教詩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接觸過梵文和東方文化,對黑格爾派的哲學家頗感興趣,也曾受法國象徵主義文學的影響。1914年,艾略特結識了美國詩人龐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來到英國,並定居倫敦,先後做過教師和銀行職員等。1922年創辦文學評論季刊《標准》,任主編至1939年。1927年加入英國籍。艾略特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黨,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這些在他的創作中可以找到印證。1948年因《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
艾略特的詩歌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作品情調低沉,常用聯想、隱喻和暗示,表現現代人的苦悶。成名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內心獨白表現主人公渴望愛情又害怕愛情的矛盾心態,表現的是現代人的空虛和怯懦。此詩後來收入他的第一部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他所見》(1917)。他這時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詩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知識分子的悲觀和失望,頗受英美文壇的好評,《小老頭》被認為是《荒原》的前奏曲。
1922-1929年是艾略特創作的重要時期,他的詩歌的技巧和內容趨向復雜化。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現了西方人面對現代文明瀕臨崩潰、希望頗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極為空虛的生存狀態。《空心人》中絕望的情緒十分明顯:人是空心人,頭腦里塞滿了稻草,人的聲音「完全沒有意義,像風吹在乾草上」,而整個世界將在「噓」的一聲中結束。空心人是失去靈魂的現代人的象徵。
1929年以後,艾略特繼續進行詩歌藝術的探索,同時思想開始出現變化。他的長詩《灰星期三》(1930)宗教色彩濃厚,作者試圖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四個四重奏》(1943)是他後期創作的重要作品。這是一組用四個地點為標題的哲學宗教冥想詩歌。《燒毀了的諾頓》指一座英國鄉間住宅遺址,《東柯克》是艾略特的祖先在英國居住的村莊,《干薩爾維奇斯》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海邊的一處礁石,《小吉丁》是17世紀英國內戰時國教徒的小教堂。這些地方都是詩人認為值得紀念的地方。每一首詩都模仿貝多芬的四重奏,有5個樂章。詩歌抒發人生的幻滅感,宣揚基督教的謙卑和靈魂自救。有的批評家認為,這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極之作。
艾略特在詩劇領域也頗有成就,他試圖創立一種現代的詩劇模式。劇作《大教堂謀殺案》(1935)的主人公是12世紀的大主教貝克特,劇本肯定了宗教獻身精神。他的其他劇本還有《全家重聚》、《雞尾酒會》等。艾略特還是一個重要的文論家,他寫有著名的文學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和《詩的三種聲音》等大量評論。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見解,如作家要有歷史感,作家不能脫離文學傳統但可以以自己的創作去豐富和改變傳統,詩人應該去尋找「客觀對應物」等。他在《聖林》和《論詩與詩人》等文章中還提出了詩歌創作與評價的原則。這些見解對新批評派有很大的影響。
㈧ 英國歷史上著名詩人、作家名字
英國歷史上部分著名詩人、作家(排名不分先後)
莎士比亞
傑·姆·巴里
弗雷德里克
約翰·福爾斯
梅爾文布拉格
狄更斯
克賴納
弗·福賽斯
H.G.威爾斯
傑麥瑞·格瑞(女)
丹尼爾·笛福
詹姆斯.喬伊斯
柯南道爾
簡.奧斯汀(女)
毛姆
司各特
哈代
特羅洛普
韋爾斯
高爾斯華綏
曼斯菲爾德
...................
㈨ 英國現代派著名詩人
英國現代派詩人泰德·休斯,是二戰後英國文壇上涌現出來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內。他自1957年因發表詩集《雨中鷹容》而一舉成名之後,給英國文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他的詩,打破了傳統詩歌平板,陳滯的修辭傳統,力主用直白,強烈的語調表現深刻的內在情緒。另一方面,它的詩,與本世紀初興起的現代主義流派又有本質不同。現代主義那種晦澀難懂的詞句,在休斯的詩中是看不到的。但他卻吸收了現代主義的內涵。在他的詩中,大量使用意象作為象徵,以說明其本人對於某些社會現象的看法,從這一點來看,他又是屬於現代派的。
詳情:http://ke..com/view/1949849.htm
㈩ 一位英國詩人
特拉克爾中學時開始寫詩。那時他讀到了波德萊爾、蘭波的詩作,深深體會了其中對「死者」、「腐爛」、「屍體」之類的偏愛。當然,在法國人那裡作為一種「樂趣」的東西,對特拉克爾而言卻是「死一般的嚴肅」。他也熟悉鋼琴,喜歡李斯特的恢弘和肖邦的溫婉,反映在他後來的詩歌中,自然充滿了音樂的韻律,格外地優美。18歲時他開始吸毒,據說目的有三:體驗迷狂的精神境界;忘記痛苦;以及,有意識地自我毀壞。無疑,他確實為此付出了足夠的代價,多門功課不及格,被迫退學;最後他也隕身於此。1906年特拉克爾創作了幾部獨幕戲並上演,在薩爾茨堡成了年輕的戲劇作者,可是人們實在受不了他那夢幻般蒙太奇式的手法,報刊上出現了惡毒的「奉勸」:不要再試圖當戲劇家啦!而特拉克爾自己也認識到了某種局限,他最終放棄戲劇,專一於詩歌。
特拉克爾於1908年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葯物學,且於兩年後獲得碩士學位。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鄉,然而維也納並不令他喜歡,奧匈帝國的首都也是一片沒落的景像。只有妹妹格蕾特來維也納學習鋼琴,才略給他一點慰藉,但是格蕾特在他的勸導之下,也開始吸毒,這更加深了兩人的悲劇,特拉克爾也追悔不已。1910年6月特拉克爾深愛的父親突然去世,格蕾特也放棄學業,前往柏林,這兩個重大的打擊使特拉克爾陷入深重的頹廢之中。與此同時,他清晰地意識到了自己已經建立起獨異的風格,希望用它來表達「節奏和意像地獄般的咆哮」。於是,他一邊從軍,一邊開始了偉大的創作。
兵役結束以後他被分配到因斯布魯克,在這里結識了著名的激進刊物《燃燒者》的主編路德維希‧馮‧菲克爾––這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在菲克爾的支持下,特拉克爾首次在《燃燒者》上發表了《熱風中的前城》,以後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也發表在該刊。
然而時人並不理解特拉克爾詩歌的價值。1913年慕尼黑的朗恩出版社拒絕出版特拉克爾的詩集《朦矓和沉淪》,這部詩集直到7月才由萊比錫的庫爾特‧沃爾夫出版社出版,更名為《詩作》,而且是一套叢書裡面很不引人注目的一本,誰知道其中就包含有可以躋身於20世紀德語最偉大的詩歌的《黑利安》、《詩篇》等!這也是特拉克爾活著能夠看到的自己唯一的一部詩集了。翌年,他雖然又編成了第二部詩集《塞巴斯蒂安在夢中》,其中包含了50首更加深邃的詩歌,卻沒有等到它的出版。
1914年特拉克爾赴柏林探望因流產而卧病在床的妹妹格蕾特。為了救助陷於窮困的妹妹,他四處奔走,可是屢遭拒絕,於世間的冷酷無情,認識得無比清楚。他本人也遭到四方歧視,連一份工作都不能尋得,全靠菲克爾的熱心周濟。7月,剛繼承了一大筆遺產的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廣散其財,捐贈10萬克隆金幣,委託菲克爾救濟窮困的奧地利藝術家,特拉克爾和里爾克分別得到了2萬克隆。雖然獲得巨資,但是特拉克爾早就對世界充滿了懷疑和絕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他毅然從軍,擔任了隨軍葯劑師,並親歷了血肉橫飛的格羅德克戰役。在10多天里,他必須一個人照料80多個殘肢斷臂,狂呼嚎叫的傷員。這份巨大的刺激使特拉克爾精神失常,企圖自殺,幸而被阻止,於是他自己也住進了克拉考戰地醫院的精神病科。這時他的詩歌陸續在《燃燒者》上發表,如《夢幻與迷狂》、《啟示與末日》等。10月24日和25日菲克爾赴克拉考探望特拉克爾,27日特拉克爾寄給菲克爾最後兩首詩《怨》和《格羅德克》,並寫到:「 自你看望我以來,我的心情加倍地悲傷。我覺得自己幾乎已經處於世界彼岸。最後我想補充一句,倘若我死去,我鍾愛的妹妹格蕾特應該繼承我擁有的所有錢財和其它雜物 」。
1914年11月3日,特拉克爾死於因過量注射可卡因而造成的心臟麻痹。翌年,《燃燒者》發表了他的最後七首詩,《塞巴斯蒂安在夢中》也由庫爾特‧沃爾夫出版社出版。
他的哀榮雖然來得太遲,自一戰以後卻上升得無比迅速。現代音樂巨匠韋伯恩更特地為他的詩歌譜曲,這些藝術歌曲的傑作同樣廣為流傳。猶如維特根斯坦以一冊70頁的《邏輯哲學論》稱雄哲學界,特拉克爾也憑借兩本薄薄的詩集,首首珠璣的詩作,持據20世紀德語詩歌王國的桂冠,以至於今日的德語詩歌界竟有「特拉克爾教派」一說。
是不是這個?
又被稱為亂倫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