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成語典故

著名成語典故

發布時間: 2020-11-24 17:22:43

A. 關於名人的成語典故

1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復國後的趙國。趙軍不敵,退守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包圍。被項梁、項羽叔侄等各路義軍擁立的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副將,讓他們帶領軍隊前去援救趙國。但是,宋義把兵帶到安陽就不再前進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項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與趙軍里應外合,一舉打敗秦軍。而宋義則希望趙、秦兩軍打得精疲力盡之時再發兵,以坐收漁翁之利。於是他嚴令軍中不準輕舉妄動。與此同時,宋義又宴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卻忍飢挨餓。項羽實在忍不下去,便殺死了宋義,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為上將軍。之後,項羽立即派出兩名將軍,率兩萬人馬渡河解救巨鹿。取得小勝後,項羽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在全軍渡河之後,他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船隻鑿沉,把煮飯的鍋都打破,把營房都燒掉,只攜帶三天的干糧,以此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不給士兵留一點兒退路。項羽領軍到達巨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九天激戰,最終取得巨鹿之戰的勝利

B. 收集成語典故五個簡短

1、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王遠說那裡又要揚起塵土來了

2、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3、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4、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5、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6、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C. 成語典故,越多越好有幾個寫幾個

天衣無縫 〖成語典故〗 發 音 tiān yī wú fèng
釋 義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詞 目 飲水思源 發 音 yǐn shuǐ sī yuán
釋 義 喝水的時候想起水是從哪兒來的。比喻不忘本。
詞 目 瞞天過海 發 音 mán tiān guò hǎi
釋 義 用欺騙的手段在暗地裡活動。
詞 目 趁火打劫 發 音 chèn huǒ dǎ jié
釋 義 趁:乘機。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
詞 目 笑裡藏刀 發 音 xiào lǐ cáng dāo
釋 義 形容對人外表和氣,卻陰險毒辣。
順手牽羊
發 音 shùn shǒu qiān yáng
釋 義 順手把人家的羊牽走。比喻趁勢將敵手捉住或乘機利用別人。現比喻乘機拿走別人的東西。
詞 目 聲東擊西 發 音 shēng dōng jī xī
釋 義 聲:聲張。指造成要攻打東邊的聲勢,實際上卻攻打西邊。是使對方產生錯覺以出奇制勝的一種戰術。 詞 目 光明磊落
發 音 guāng míng lěi luò
釋 義 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懷坦白,正大光明。
詞 目 置之不理 發 音 zhì zhī bù lǐ
釋 義 之:代詞,它;理:理睬。放在一邊,不理不睬
詞 目 目不暇接 發 音 mù bù xiá jiē
釋 義 指東西多,眼睛都看不過來。
目 挖空心思 發 音 wā kōng xīn sī 釋 義 比喻想盡一切辦法。
詞 目 疾風知勁草 發 音 jí fēng zhī jìn cǎo
釋 義 在猛烈的大風中,只有堅韌的草才不會被吹倒。比喻只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知道誰真正堅強。
詞 目 眾志成城
發 音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釋 義 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形容力量非常強大,沒有什麼堅固的東西不能摧毀。
目 雨後春筍
發 音 yǔ hòu chūn sǔn
釋 義 指春天下雨後,竹筍一下子就長出來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出來。
詞 目 唾手可得 發 音 tuò shǒu kě dé
釋 義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動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極容易得到。
詞 目 相提並論 發 音 xiāng tí bìng lùn
釋 義 相提:相對照;並:齊。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談論或看待。
詞 目 嘆為觀止 發 音 tàn wéi guān zhǐ
釋 義 嘆:贊賞;觀止:看到這里就夠了。指贊美所見到的事物好到了極點。
詞 目 贊嘆不已 。
發 音 zàn tàn bù yǐ
釋 義 已:止,完。連聲贊賞不止。
詞 目 舉世聞名 發 音 jǔ shì wén míng
釋 義 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詞 目 力挽狂瀾 發 音 lì wǎn kuáng lán 釋 義 比喻盡力挽回危險的局勢
只要腳移動一下,就會影響兩邊的輕重。指處於重要地位,一舉一動都足以影響全局。
詞 目 舉棋不定 發 音 jǔ qí bù dìng
釋 義 拿著棋子,不知下哪一著才好。比喻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詞 目 真知灼見
發 音 zhēn zhī zhuó jiàn
釋 義 灼:明白,透徹。正確而透徹的見解。
詞 目 雕蟲小技 發 音 diāo chóng xiǎo jì
釋 義 雕:雕刻;蟲:指鳥蟲書,古代漢字的一種字體。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半途而廢 〖成語典故〗 發 音 bàn tú ér fèi
釋 義 廢:停止。指做事不能堅持到底,中途停頓,有始無終。
詞 目 地大物博 發 音 dì dà wù bó
釋 義 博:豐富。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詞 目 馬不停蹄 發 音 mǎ bù tíng tí
釋 義 比喻不停頓地向前走。

D. 有哪些著名的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

懸梁刺股

初出茅廬

才華橫溢

料事如神

膽大心細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獨木難支

鑿壁偷光

程門立雪

紙上談兵

破釜沉舟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鐵棒磨成針

不恥下問

E. 著名的經典成語故事20個

1、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2、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3、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4、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


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5、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6、一字千金


戰國時期,秦王嬴政年幼繼位,由相國呂不韋輔政,為了籠絡人心,增強實力,呂不韋組織人編寫《呂氏春秋》,並把這一部10多萬字的書掛在咸陽的門市上,宣布誰能指出書中不足,增加或刪除其中一字者,賞給其千金。


7、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8、一鼓作氣


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庄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9、暗度陳倉


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裡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10、懸梁刺股


漢朝時儒學大師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戰國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游說失敗,為博取功名就發憤讀書,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


11、背水一戰


西漢三年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劉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與韓信硬拼,韓信用計將其引至河邊,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殺死陳余,活捉劉歇,消滅趙國。


12、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明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明,讓光明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慨,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13、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也可稱為路過江的人),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匆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本來的地方。


14、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愛好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綉著龍。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愛好龍,就來到葉公家訪問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里張望。



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匆忙躲起來。本來,葉公愛好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綉的、刻的假龍。


15、滄海桑田


桑田,農田。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從前仙人王遠和麻姑,他們相約到蔡經家去飲酒,王遠一行很快就到蔡經家,但沒見到麻姑的到來,就派使者去請。麻姑到來說她奉命去巡視蓬萊,已經三次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海水又退了一半。


16、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規格,方式。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清朝思想家龔自珍面對腐敗的清政府,主張改革,提倡禁煙,得不到朝廷重用。48歲毅然辭官歸隱,在路過鎮江時看到當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詩一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7、了如指掌


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


古代帝王都要建始祖廟,在廟里按始祖的等級依次排列設置靈位,每逢有大的行動、節日,帝王們就進廟祭祖,稱為「啰」禮。很多人對啰禮不理解,向孔子請教。孔子認為魯國的宗廟違背了周禮,他避而不談,指著手掌說:「知道啰禮的人治國就了如指掌


18、長風破浪


比喻志向遠大,不怕困難,奮勇前進。


南朝宋國著名將領宗愨從小就有雄心壯志,喜歡舞槍弄劍,他的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回答說:「願乘長風破萬里浪!」,後來他帶兵攻打林邑國,運用計謀取勝,被封為左衛將軍。


19、拔苗助長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從前宋國一個農夫擔心自己田裡的禾苗長不高,就天天到田邊去看。三天過去了,禾苗沒見動靜。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急忙奔到田裡,把禾苗一棵棵拔高一些。回去對兒子說禾苗長高了一大截,兒子跑到田裡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20、一葉障目


眼睛被一片樹葉擋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有個書獃子從古書上讀到「蟬翳葉」的故事,信以為真,就四處尋找,把蟬躲藏處的樹葉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臉作試驗,問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氣憤說看不見。他就拿這片樹葉去街上行竊,被抓後說:「我一葉障目,你們能看見嗎?」

F. 30位歷史名人,30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多少

1、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自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典故: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
後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俞伯牙很擅長彈琴,他到楚國馬鞍山遇到鍾子期,兩人談論琴律很投機。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彈奏一曲,鍾子期高興地說泰山江河。兩人結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會鍾子期,得知鍾子期病故,就在墳前傷心地毀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3、墨守成規(墨子)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典故:戰國時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張兼愛與非攻,到處推廣他的學說。楚國要去攻打宋國,魯班為楚軍設計攻城的雲梯。墨子急忙去勸阻這場戰爭,楚王讓墨子與魯班比試比試攻防演習,墨子善於防守,魯班敗北。楚王只好放棄攻打宋國。
後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4、一字之師(鄭谷)
出自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典故:鄭谷在袁州,齊己因攜所為詩往謁焉。有《早梅》詩曰:「前村深雪裡,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則佳。齊己矍然不覺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為齊己『一字之師』。」
後指能夠給別人糾正一個錯別字或者指出哪一個字在文章語句中欠佳的老師。比喻從別人那學到一點東西也是自己的老師。
5、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自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雖做官卻不正正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裡並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偽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裡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指嘴上甜,心裡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6、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典故: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不惜散盡千金扶持秦國王子異人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封呂不韋為丞相。為了提升名望讓眾人服氣,呂不韋命三千門客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沒趣。於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後用來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7、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典故:韓信出身貧困,父母早逝,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邊去釣魚,用魚來充飢。有一天,韓信碰到一個老婆婆。老婆婆見他餓得骨瘦如柴,面無血色,便把自己的飯分一些給他吃。一連幾天,這位老婆婆每天都給韓信飯吃,韓信十分感激,便對老婆婆說:「您這樣照顧我,將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您。」韓信被封為楚王後特意回故鄉見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謝,並送給她一千兩黃金。
後指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雖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難時,即使一點點幫助也是很可貴的;到有能力時,應該重重地報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8、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典故: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輕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乾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後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9、圖窮匕見(荊軻)
出自《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典故:戰國末年,燕國太子丹物色荊軻與秦舞陽去行刺秦王嬴政,他把樊於期的人頭及燕國的地圖讓荊軻他們進獻給秦王,秦王十分高興。荊軻展開燕國地圖,露出鋒利的匕首,立即抓住匕首行刺秦王,秦王拔劍抵抗,衛兵乘機上前殺了荊軻。
後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10、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典故: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後來引申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後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1、接竿而起(陳勝)

出自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典故:公元前209年,陽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壯丁去漁陽守邊,官差選陳勝、吳廣管理壯丁,走到大澤鄉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律規定這些人得全部處死,陳勝、吳廣迫不得已,只好舉起竹桿當義旗,進行起義。
後指人民起義。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典故:戰國時期,韓國姬公子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隱匿,改名張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橋上散步,遇到一個老人的鞋掉到橋下,他主動拾起並替他穿上。老人家認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細鑽研後成為劉邦的謀士。
後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典故: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為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14、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典故: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文件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麼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後指文人從軍。
15、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典故:商朝末年,紂王帝辛對內統治手段殘暴,對外連年征戰用兵,導致商朝政治腐敗、社會動盪。武王姬發在征討商紂前說:「我周王姬發將征伐商,因為今日的商君紂暴虐無道,任意糟蹋鳥獸草木等自然界生物,又殘害苛虐百姓。不但使自己成為逃亡罪犯的頭領,更使商朝城邑成了罪犯集中躲藏的巢窟。我獲得了志士仁人的協助,所以敢敬奉天意,前去遏制禍亂。」最後商周決戰於牧野,紂王慘敗,自焚而死,商朝滅亡。
《書經》原文中的「暴殄天物」,原指紂王任意糟蹋自然界的生物,後來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糟蹋物力,不知珍惜。
16、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典故:秦末項羽滅了秦以後,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誰先攻入咸陽的人為王的約定,劉邦極為不滿,領兵進入四川,沿途燒了巴蜀的棧道,封為漢王,劉邦得到韓信的幫助,明裡在修棧道,背地繞道輕取項羽的大將章邯,進而取得中原為王。
後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7、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典故:戰國時期,秦昭襄王為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便允諾趙惠王以15座城池交換。迫於秦國勢力,趙王派藺相如帶和氏璧去交換,秦王閉口不談城池的事,藺相如用計奪回和氏璧,並怒發沖冠地說:「如果不以城池交換,我就與和氏璧同歸於盡。」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18、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後指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19、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典故: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庄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齊軍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經低落,魯軍才第一次擂鼓。魯軍靠的就是一鼓作氣的士氣以少勝多,打敗了齊軍。
後多喻趁銳氣旺盛之時一舉成事或鼓足干勁,一往直前。
20、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自《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秦國國王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為其治病。緩來到晉國,見到晉景公,把好脈後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葯力是無法到達的。」果然,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1、破釜沉舟(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典故: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台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後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22、東窗事發(秦檜)
出自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典故: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岳飛、李綱等堅持抗金,奸臣秦檜主張投降,就與夫人在東窗下密謀除掉岳飛。後來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不久秦檜與兒子病死,妻王氏請僧人做法事超度他們,法師說:「太師叫我轉告,東窗事發了。」
後比喻陰謀已敗露。
23、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自《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典故: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後被推薦程頤門下。 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游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從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重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後指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24、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自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典故: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因為政治革新被貶職回京,司空李紳設宴款待他,席間命歌妓以歌舞勸酒。劉禹錫感慨萬分,當場寫詩一首:「高髻雲鬟宮樣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後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25、夢筆生花(李白)
出自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典故:唐代大詩人李白少年時曾經做過一個奇特的夢,他夢見自己使用的筆尖頭開出了鮮艷的花朵,一張張白紙自動飛到他眼前,他高興極了,就抓起妙筆飛快地寫了起來,落在紙上的卻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他的許多著名的詩篇流傳至今。
後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26、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自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典故:南宋陸游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詩,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代表作有《關山月》、《農家嘆》、《示兒》等。清代詩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評論陸游的詩:「陸游的詩才氣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語句精練,力透紙背。」
後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27、洛陽紙貴(左思)
出自《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典故:西晉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左思。左思出身寒微,不善交遊,而且相貌醜陋,說話還有點口吃。他的父親左雍對此十分失望,有一次,竟當著他的面,對自己的朋友說:「左思這孩子的學習,還趕不上我小的時候呢!」 這事對左思的刺激很大,從此他便潛下心來,發憤讀書,終於寫的一手好文章。後整整用了十年寫出《三都賦》這一文學巨著。起初,不為時人所重,後經黃埔謐、張華等名流推薦,於是富豪之家爭相傳寫,以至洛陽紙價也昂貴起來。 後來,人們便用「洛陽紙貴」來形容文章作品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後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28、背水一戰(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典故: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在通過韓信的一番排兵布陣後,漢軍取得了勝利,戰後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拚命呢!」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後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29、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以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退避三舍。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沖突。
30、樂不思蜀(劉禪)
出自《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典故:三國時,諸葛亮去世之後,魏國馬上派兵來攻打蜀國,蜀國不但打不過魏國,劉禪還自願投降,帶著一些舊大臣到魏國去當「安樂公」,繼續過著吃喝玩樂的日子。有一天,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阿斗吃飯,故意叫人來表演蜀國的雜耍,想羞辱這些蜀國來的人。舊大臣們看到這些蜀國的雜耍,都非常的難過,可是,阿斗卻高興地拍著手說:「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點也沒有傷心的樣子。後來,司馬昭故意諷刺阿斗說:「怎麼樣!在這里過的開心嗎?想不想蜀國呀?」沒想到,阿斗居然開心地說:「此間樂,不思蜀。」
後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G. 著名成語故事有哪些

1、一鼓作氣(曹劌)

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贊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飯千金(韓信)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釋義: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4、東山再起(謝安)

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釋義: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5、紙上談兵(趙括)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釋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6、負荊請罪(廉頗)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釋義: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7、卧薪嘗膽(勾踐)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釋義: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8、三顧茅廬(劉備)

出自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釋義: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9、孺子可教(張良)

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10、四面楚歌(項羽)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1、投筆從戎(班超)

出自《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釋義: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2、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3、暗渡陳倉(韓信)

出自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義: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4、怒發沖冠(藺相如)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釋義: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15、手不釋卷(呂蒙)

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H. 史記中的成語典故 20個

出自《史記》的成語都在這里了:

  • 安堵如故

  • 安於故俗,溺於舊聞

  • 安枕而卧

  • 按轡徐行

  • 拔山蓋世

  • 拔山扛鼎

  • 拔幟易幟

  • 霸陵醉尉

  • 霸王別姬

  • 白虹貫日

  • 白頭如新

  • 白魚入舟

  • 百步穿楊

  • 敗軍之將

  • 抱薪救火

  • 暴戾恣睢

  • 杯盤狼藉

  • 卑諂足恭

  • 卑禮厚幣

  • 北面稱臣

  • 倍日並行

  • 背水一戰

  • 避讓賢路

  • 變名易姓

  • 便宜行事

  • 彬彬有禮

  • 兵貴先聲

  • 博而寡要

  • 博聞強記

  • 博聞強識

  • 搏牛之虻

  • 不成三瓦

  • 不得要領

  • 不寒而慄

  • 不經之談

  • 不可勝言

  • 不名一錢

  • 不能贊一辭

  • 不賞之功

  • 不勝杯杓

  • 不識大體

  • 不食周粟

  • 不遺餘力

  • 不約而同

  • 不贊一詞

  • 不值一錢

  • 不足與謀

  • 布衣黔首

  • 才氣過人

  • 才氣無雙

  • 藏弓烹狗

  • 側目而視

  • 參差錯落

  • 察見淵魚

  • 長頸鳥喙

  • 長夜之飲

  • 嘗膽卧薪

  • 瞋目切齒

  • 陳陳相因

  • 尺布斗粟

  • 尺寸之地

  • 赤縣神州

  • 崇論閎議

  • 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 傳檄而定

  • 吹簫乞食

  • 春秋筆法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 醇酒婦人

  • 啜食吐哺

  • 摧剛為柔

  • 大逆不道

  • 大失人望

  • 大失所望

  • 帶礪山河

  • 彈丸之地

  • 啖以重利

  • 當斷不斷

  • 道大莫容

  •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

  • 倒行逆施

  • 倒置干戈

  • 得意洋洋

  • 登壇拜將

  • 低回不已

  • 砥行立名

  • 帝王將相

  • 掉臂不顧

  • 掉三寸舌

  • 鼎足而三

  • 鼎足三分

  • 鼎足之勢

  • 定於一尊

  • 洞見症結

  • 恫疑虛喝

  • 斗粟尺布

  • 斗雞走狗

  • 獨當一面

  • 妒能害賢

  • 妒賢嫉能

  • 短小精悍

  • 對簿公堂

  • 頓首再拜

  • 多多益善

  • 扼吭拊背

  • 餓虎之蹊

  • 耳食之談

  • 發蒙振落

  • 發綜指示

  • 伐功矜能

  • 發指眥裂

  • 反經行權

  • 飛熊入夢

  • 誹謗之木

  • 廢書而嘆

  • 分庭抗禮

  • 分我杯羹

  • 蜂擁而來

  • 風度翩翩

  • 風起雲蒸

  • 諷一勸百

  • 奉公守法

  • 俯拾仰取

  • 拊背扼喉

  • 負荊請罪

  • 負駑前驅

  • 負薪救火

  • 附驥名彰

  • 腹誹心謗

  • 婦人之仁

  • 改過自新

  • 改名換姓

  • 肝腦塗地

  • 高材捷足

  • 高材疾足

  • 高車駟馬

  • 高城深池

  • 高屋建瓴

  • 高陽酒徒

  • 割地求和

  • 歌功頌德

  • 各從其志

  • 各有所短

  • 各自為戰

  • 攻苦食淡

  • 功高震主

  • 宮車晏駕

  • 篝火狐鳴

  • 股戰而栗

  • 骨鯁之臣

  • 冠上履下

  • 觀望不前

  • 管鮑分金

  • 貫朽粟陳

  • 貫朽粟腐

  • 貫頤奮戟

  • 灌夫罵座

  • 龜冷支床

  • 貴壯賤老

  • 國士無雙

  • 海市蜃樓

  •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 好學不倦

  • 河海不擇細流

  • 河山帶礪

  • 合而為一

  • 褐衣不完

  • 褐衣蔬食

  • 恨入骨髓

  • 恨相知晚

  • 恨之入骨

  • 鴻鵠之志

  • 洪爐燎發

  • 後來居上

  • 後來者居上

  • 呼之即來,揮之即去

  • 胡越之禍

  • 荒誕不經

  • 黃口孺子

  • 悔過自新

  • 火耕水耨

  • 積毀銷骨

  •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 雞鳴狗盜

  • 疾足先得

  • 嫉閑妒能

  • 計出無聊

  • 計將安出

  • 計無付之

  • 季布一諾

  • 嫁禍於人

  • 價值連城

  • 兼容並包

  • 江東父老

  • 膠柱鼓瑟

  • 結駟連騎

  • 節衣縮食

  • 捷足先得

  • 捷足先登

  • 解衣推食

  • 借交報仇

  • 借箸代籌

  • 津關險塞

  • 金匱石室

  • 錦衣行晝

  • 經緯天下

  • 糾合之眾

  • 酒池肉林

  • 九鼎大呂

  • 九垓八埏

  • 久懷慕藺

  • 救火揚沸

  • 居官守法

  • 舉鼎絕臏

  • 決勝千里

  • 決一雌雄

  • 慷慨悲歌

  • 扛鼎抃牛

  • 科頭跣足

  • 可操左券

  • 控名責實

  • 叩馬而諫

  • 苦口逆耳

  • 胯下之辱

  • 快意當前

  • 匡亂反正

  • 勞苦功高

  • 樂而忘返

  • 樂善好施

  • 累卵之危

  • 立木南門

  • 立錐之地

  • 礪山帶河

  • 利令智昏

  • 利析秋毫

  • 力能扛鼎

  • 戀戀不舍

  • 兩敗俱傷

  • 兩虎相鬥

  • 兩鼠斗穴

  • 凌雜米鹽

  • 流言蜚語

  • 六齣奇計

  • 漏網之魚

  • 漏瓮沃焦釜

  • 魯魚亥豕

  • 碌碌無能

  • 碌碌無為

  • 屢見不鮮

  • 履舄交錯

  • 犖犖大端

  • 毛遂自薦

  • 美如冠玉

  • 每飯不忘

  • 門可羅雀

  • 靡靡之音

  • 面如冠玉

  • 面折廷爭

  • 民不聊生

  • 名不虛傳

  • 名高天下

  • 名山事業

  • 名聲籍甚

  • 明珠暗投

  • 沐猴而冠

  • 目不交睫

  • 目挑心招

  • 內視反聽

  • 訥口少言

  • 逆耳之言

  • 鳥盡弓藏

  • 怒發沖冠

  • 判若鴻溝

  • 旁若無人

  • 批亢搗虛

  • 披堅執銳

  • 貧賤驕人

  • 平步青雲

  • 平易近人

  • 破釜沉舟

  • 期期艾艾

  • 漆身吞炭

  • 奇貨可居

  • 棄書捐劍

  • 千變萬化

  • 千金之子

  • 千門萬戶

  • 前倨後恭

  • 淺見寡聞

  • 強干弱枝

  • 強弩之末

  • 翹足而待

  • 巧發奇中

  • 切齒腐心

  • 禽困覆車

  • 青雲直上

  • 情見勢屈

  • 請自隗始

  • 秋毫無犯

  • 驅羊攻虎

  • 取而代之

  • 犬牙相制

  • 勸百諷一

  • 穰穰滿家

  • 攘來熙往

  • 人給家足

  • 人棄我取

  • 人取我與

  • 人人自危

  • 人頭畜鳴

  • 人微權輕

  •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 人眾勝天

  • 人自為戰

  • 日暮途窮

  • 日暮途遠

  • 肉袒面縛

  • 孺子可教

  • 如膠如漆

  • 如膠似漆

  • 如狼牧羊

  • 如左右手

  • 三寸不爛之舌

  • 三寸之舌

  • 三分鼎足

  • 三戶亡秦

  • 三令五申

  • 三豕涉河

  • 三足鼎立

  • 喪家之犬

  • 殺妻求將

  • 歃血為盟

  • 善善惡惡

  • 善始善終

  • 蛇化為龍,不變其文

  • 舌撟不下

  • 身先士卒

  • 深藏若虛

  • 深溝高壘

  • 深思熟慮

  • 深文周納

  • 聲名狼藉

  • 勝任愉快

  • 識二五而不知十

  • 十日之飲

  • 時絀舉贏

  • 食不重味

  • 食租衣稅

  • 使羊將狼

  • 視同兒戲

  • 是古非今

  • 舐糠及米

  • 首鼠兩端

  • 獸聚鳥散

  • 書缺有間

  • 黍離麥秀

  • 鼠竊狗盜

  • 鼠竊狗偷

  • 霜露之病

  • 爽然若失

  • 數見不鮮

  • 鑠金毀骨

  • 死灰復燃

  • 四面楚歌

  • 四戰之地

  • 頌古非今

  • 隨波逐流

  • 所向披靡

  • 泰山不讓土壤

  • 貪夫徇財

  • 談言微中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添兵減灶

  • 天高聽卑

  • 天冠地屨

  • 天下無雙

  • 天下洶洶

  • 廷爭面折

  • 同惡相濟

  • 同功一體

  • 同舟敵國

  • 頭會箕斂

  • 徒讀父書

  • 徒託空言

  • 土崩瓦解

  • 土穰細流

  • 吐哺握發

  • 兔死狗烹

  • 退讓賢路

  • 豚蹄穰田

  • 脫穎而出

  • 瓦解土崩

  • 完璧歸趙

  • 萬無一失

  • 亡國之音

  • 王侯將相

  • 網開一面

  • 網開三面

  • 網漏吞舟

  • 危如累卵

  • 危如朝露

  • 為德不卒

  • 韋編三絕

  • 圍魏救趙

  • 唯唯連聲

  • 尾生之信

  • 為民請命

  • 文君新寡

  • 文君新醮

  • 聞所未聞

  • 穩操左券

  • 刎頸之交

  • 卧薪嘗膽

  • 烏頭白馬生角

  • 無出其右

  • 無可奈何

  • 吳市吹簫

  • 五羖大夫

  • 五合六聚

  • 舞文弄法

  • 熙來攘往

  • 熙熙攘攘

  • 先聲後實

  • 賢良方正

  • 相持不下

  • 相得益彰

  • 相見恨晚

  • 相提並論

  • 相知恨晚

  •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 象箸玉杯

  • 相門有相

  • 蕭規曹隨

  • 小己得失

  • 脅肩累足

  • 心謗腹非

  • 心嚮往之

  • 形格勢禁

  • 修身潔行

  • 羞與為伍

  • 虛詞詭說

  • 虛左以待

  • 懸石程書

  • 懸劍空壟

  • 學書不成,學劍不成

  • 循環往復

  • 睚眥必報

  • 言人人殊

  • 言聽計從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羊狠狼貪

  • 洋洋得意

  • 揚揚得意

  • 養虎遺患

  • 仰取俯拾

  • 怏怏不樂

  • 妖不勝德

  • 夜郎自大

  • 衣不完采

  • 一敗塗地

  • 一辭莫贊

  • 一得之見

  • 一得之愚

  • 一飯千金

  • 一飛沖天

  • 一寒如此

  • 一狐之腋

  • 一舉千里

  • 一決雌雄

  • 一鳴驚人

  • 一諾千金

  • 一抔黃土

  • 一錢不值

  • 一去不復返

  • 一日千里

  • 一言半語

  • 一言九鼎

  • 一以當十

  • 一意孤行

  • 一字千金

  • 倚門賣笑

  • 以暴易暴

  • 以古非今

  • 以貌取人

  • 以一當十

  • 意氣揚揚

  • 衣錦夜行

  • 異軍突起

  • 因禍得福

  • 因禍為福

  • 因人成事

  • 因勢利導

  • 隱若敵國

  • 鷹擊毛摯

  • 蠅附驥尾而致千里

  • 雍榮閑雅

  • 優孟衣冠

  • 游閑公子

  •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 與世沉浮

  • 羽翼已成

  • 怨入骨髓

  • 約法三章

  • 運籌帷幄

  • 在此一舉

  • 在人耳目

  • 沾沾自喜

  • 瞻雲就日

  • 彰明較著

  • 招搖過市

  • 正襟危坐

  • 政由己出

  • 知盡能索

  • 趾高氣揚

  • 紙上談兵

  • 指鹿為馬

  • 指天畫地

  • 智盡能索

  •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 中原逐鹿

  • 忠言逆耳

  • 鍾鳴鼎食

  • 舟中敵國

  • 諸子百家

  • 朱輪華轂

  • 逐鹿中原

  • 助桀為虐

  • 助紂為虐

  • 鑄山煮海

  • 錐處囊中

  • 擢發難數

  • 眥裂發指

  • 左提右挈

  • 左縈右拂

  • 坐不垂堂

  • 坐觀成敗

  • 坐山觀虎鬥

  • 作壁上觀

  • 作法自斃

  • 作作有芒

  • 案甲休兵

  • 暗度陳倉

  • 拔趙幟易漢幟

  • 拔劍論功

  • 百二河山

  • 百二山河

  • 白魚赤烏

  • 百歲之後

  • 抱柱之信

  • 鮑子知我

  • 暴衣露蓋

  • 悲歌擊築

  • 悲歌慷慨

  • 北鄙之音

  • 杯羹之讓

  • 避面尹邢

  • 便宜施行

  • 避世金馬

  • 變風易俗

  • 變古亂常

  • 變故易常

  • 不避湯火

  • 不絕如帶

  • 不可奈何

  • 不可勝道

  • 不能贊一詞

  • 博物君子

  • 不勝桮杓

  • 不直一錢

  • 參天貳地

  • 諂諛取容

  • 朝衣東市

  • 朝奏暮召

  • 長念卻慮

  • 沉舟破釜

  • 池酒林胾

  • 齒牙為禍

  • 尺寸之柄

  • 尺籍伍符

  • 恥與噲伍

  • 沖冠眥裂

  • 崇論宏議

  • 出奇無窮

  • 辭金蹈海

  • 刺虎持鷸

  • 從壁上觀

  • 重厚少文

  • 大名難居

  • 大逆無道

  • 戴雞佩豚

  • 得意揚揚

  • 敵不可假

  • 盜嫂受金

  • 砥厲名號

  • 地廣人希

  • 鼎成龍去

  • 鼎食鍾鳴

  • 鼎足而居

  • 鼎足而立

  • 東市朝衣

  • 恫疑虛猲

  • 洞心駭耳

  • 東門黃犬

  • 東門逐兔

  • 多多益辦

  • 石室金匱

  • 耳食之言

  • 發上沖冠

  • 發蹤指示

  • 發縱指示

  • 反聽內視

  • 販賤賣貴

  • 方枘圜鑿

  • 馮驩彈鋏

  • 奉公如法

  • 鳳皇於蜚

  • 拊背扼吭

  • 拊背搤吭

  • 負弩前驅

  • 剛戾自用

  • 婦人醇酒

  • 富埒王侯

  • 富商大賈

  • 富於春秋

  • 肝膽照人

  • 高樓大廈

  • 高門大屋

  • 攻苦食啖

  • 狗吠之驚

  • 故人之意

  • 掛席為門

  • 龜冷搘床

  • 貴少賤老

  • 灌夫罵坐

  • 扛鼎拔山

  • 過市招搖

  • 汗血鹽車

  • 豪厘不伐,將用斧柯

  • 衡石量書

  • 狐鳴魚書

  • 閎大不經

  • 好善樂施

  • 忽忽不樂

  • 虎而冠

  • 狐裘蒙茸

  • 諱樹數馬

  • 火耕水種

  • 擊鍾陳鼎

  • 積德累善

  • 亟疾苛察

  • 急人之困

  • 計無復之

  • 家徒壁立

  • 狡兔死,良狗烹

  • 矯國更俗

  • 金城千里

  • 解衣衣人

  • 敬授人時

  • 決勝於千里之外

  • 抉目吳門

  • 侃侃諤諤

  • 苦身焦思

  • 曠日長久

  • 魁梧奇偉

  • 來者居上

  • 勞身焦思

  • 樂極悲生

  • 櫟陽雨金

  • 礪帶河山

  • 連城之璧

  • 兩虎相爭

  • 令人切齒

  • 龍化虎變

  • 龍去鼎湖

  • 龍馭上賓

  • 龍御上賓

  • 論功行封

  • 犖犖大者

  • 弄法舞文

  • 虐老獸心

  • 麥秀黍離

  • 馬上得天下

  • 沒石飲羽

  • 昧死以聞

  • 靡靡之樂

  • 澠池之功

  • 萬不失一

  • 萬世一時

  • 無面目見江東父老

  • 囊里盛錐

  • 泥而不滓

  • 逆耳良言

  • 牛口之下

  • 躡蹻檐簦

  • 躡足附耳

  • 佩紫懷黃

  • 烹狗藏弓

  • 破觚斫雕

  • 剖心坼肝

  • 棄道任術

  • 千古不磨

  • 千金一諾

  •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 塹山堙谷

  • 切齒痛心

  • 秋毫不犯

  • 去故就新

  • 犬吠之盜

  • 犬牙盤石

  • 攘往熙來

  • 人心難測

  • 如持左券

  • 三毛七孔

  • 三吐三握

  • 喪家之狗

  • 深切著明

  • 深文巧詆

  • 神州赤縣

  • 聲振屋瓦

  • 施而不費

  • 食馬留肝

  • 使酒罵座

  • 釋知遺形

  • 螫手解腕

  • 黍油麥秀

  • 松枝掛劍

  • 吮疽舐痔

  • 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四戰之國

  • 孫龐鬥智

  • 湯去三面

  • 唐突西施

  • 天粟馬角

  • 偷合取容

  • 途遙日暮

  • 土壤細流

  • 吐哺輟洗

  • 推食解衣

  • 吞炭漆身

  • 吞舟之魚

  • 托之空言

  • 亡秦三戶

  • 危若朝露

  • 渭川千畝

  • 文君司馬

  • 握發吐哺

  • 烏頭白,馬生角

  • 毋望之福

  • 毋望之禍

  • 武斷鄉曲

  • 遺簪墮珥

  • 遺簪絕纓

  • 析骨而炊

  • 熙熙壤壤

  • 膝行而前

  • 仙山樓閣

  • 咸五登三

  • 咸陽一炬

  • 跣足科頭

  • 相得甚歡

  • 心非巷議

  • 心旌搖曳

  • 心知其意

  • 刑餘之人

  • 懸門抉目

  • 學書學劍

  • 言聽計用

  • 岩居川觀

  • 偃革為軒

  • 偃武行文

  • 燕雀安知鴻鵠志

  • 燕市悲歌

  • 揚揚自得

  • 楊虎圍匡

  • 夜行被綉

  • 一旦一夕

  • 一飯三吐哺

  • 一飯之德

  • 一狐之掖

  • 一掊土

  • 一死一生

  • 一言半辭

  • 一坐盡傾

  • 衣綉夜行

  • 壹敗塗地

  • 以郄視文

  • 以言取人

  • 倚門賣俏

  • 義不反顧

  • 議不反顧

  • 異軍特起

  • 意氣自如

  • 喑惡叱吒

  • 引車賣漿

  • 穎脫而出

  • 雍容大度

  • 又生一秦

  • 魚帛狐篝

  • 魚帛狐聲

  • 魚爛河決

  • 榆次之辱

  • 遠溯博索

  • 月滿則虧

  • 雲合霧集

  • 雲蒸龍變

  • 運籌借箸

  • 運籌決勝

  • 運籌千里

  • 運籌帷帳

  • 擇地而蹈

  • 斬將刈旗

  • 彰明較著

  • 振兵釋旅

  • 振兵澤旅

  • 枝大於本

  • 咫尺之書

  • 指麾可定

  • 指事類情

  • 志高氣揚

  • 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 彘肩斗酒

  • 眾人廣坐

  • 周公吐哺

  • 逐近棄遠

  • 主少國疑

  • 助桀為暴

  • 轉敗為勝

  • 斫雕為朴

  • 擢發莫數

  • 自鄶而下

  • 鄒衍談天

  • 遵而勿失

  • 遵厭兆祥

  • 左建外易

  • 作法自弊

  • 坐上琴心

  • 坐薪嘗膽

  • 案堵如故

I. 一生應該知道的100個成語典故故事

1、卧薪嘗膽
【釋義】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遣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踐(大禹子孫,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紹興人)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韓信是西漢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劉邦能夠最後奪得天下,文依蕭何,武靠韓信。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但他對為臣之道很不精通,恃才放曠,功成身死。
2.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3.一字之師
【釋義】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語出】《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雲:'前村深雪裡,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一字師』。」
【人物】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僧人齊己性喜賦詩。一日,齊己作一首《早梅》詩,中有兩句:「 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以為梅花既已數枝開,則非早梅矣。於是將後句中「數」改為「一」。齊己深感佩服,後諸學者稱鄭谷為「一字之師」 。
4.一飯千金
【釋義】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人物】韓信(江蘇淮安人)在未得志時,時常往城下釣魚,時常卻餓著肚子。有一個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東山再起
【釋義】隱退後再度任職或失勢後又重新得勢。
【語出】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人物】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乾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6.圖窮匕見
【釋義】比喻到最後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語出】《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人物】荊軻(衛國人,今河南省鶴壁、新鄉一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裡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打開,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7.紙上談兵
【釋義】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人物】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8.負荊請罪
【釋義】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人物】戰國時期,藺相如(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完璧歸」有功,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維護了趙王的尊嚴,被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山西太原人,一說山西平遙人)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的恩怨丟一邊兒了!」藺相如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里,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背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一鼓作氣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庄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於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於此。
戰後,庄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

10.揭竿而起
【釋義】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語出】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人物】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孟窪村人)、吳廣(今河南太康人)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稱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將項燕(項羽的祖父)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蘄縣鎮小劉村)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1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1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庄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1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裡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心裡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1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1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1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發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里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准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17.一字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南北朝?鍾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人物】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把見解和心得,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秦國首都咸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合黃金一斤)」。

1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飢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19.怒發沖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2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21.韋編三絕
【釋義】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語出】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22.墨守成規
【釋義】 原意是墨子捍衛自己的智慧和勞動果實,原為褒義詞,不過由於歷史原因,變為了貶義詞。比喻固執守舊,不思改革進取。
【語出】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人物】墨子,名翟(dí),戰國初期宋國國都(今河南商丘)或魯國(今山東滕州)人,主張人與人平等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漢族,東周魯國(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人。
魯班進攻,墨子守城,連攻了九次,墨子都贏了。
但是魯班並不認輸,他說:「我已經知道對付你的辦法了,只是我不想說出來。」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會用什麼方法來對付我了,只是我不願意說罷了。」楚王故作不解地問墨子:「先生理解魯班的意思嗎?」墨子正氣凜然地說:「我當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殺掉!他以為這樣做宋國就沒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國。不過,我早已經叫我的三百多個學生運載著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國去了,他們正等著你們呢!你就是把我殺了,也挽救不了你們的失敗。」接著,墨子又嚴肅而高聲地說:「你們到底打算怎麼辦?」楚王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好吧,我們取消攻打宋國的計劃。」這時墨子才帶著勝利的微笑,告別楚王而去。
人們把墨子守城的規則稱為「墨守成規」,後來表示思想保守,堅持按老規矩辦事,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
【釋義】古代認為「膏肓」是葯力達不到的地方。後形容病情嚴重到無法治療的程度。也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語出】《左傳 成公十年》:「醫生;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至焉;不可為也。』」
【人物】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麼地方去呢?」 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麼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葯,都奈何我們不得。」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卧室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後,那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葯,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啊!」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24.雞犬升天
【釋義】比喻一個人做了大官,和他有關的人也跟著得勢。
【語出】東晉葛洪《神仙卷 卷四 劉安》記載;漢代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剩下的葯留在庭院里;雞狗吃了;也都升天。
【人物】西漢時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名叫劉安。繼承了父親的封位為淮南王,偏偏對道教的書籍入了迷。產生了煉丹成仙的念頭。於是他四處去尋訪有仙方神術的道人仙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尋訪,誠心感動了八公。一日,八公來到劉安家,把煉制仙丹的方法傳授給他,並告訴他,仙丹煉成,吃下後就可升天成仙了。
劉安每天都虔誠的靜心修煉,後來他「真的」煉出了仙丹。這時他覺得身體輕盈,飄飄欲仙。那些仙丹,晶瑩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時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禱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劉安覺的身體輕飄飄的,低頭一看,原來自己早已站在雲端了。
劉安成仙後,灑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雞和狗吃了,它們也都飄然升空,成了神仙。劉安在雞和狗簇擁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25.高山流水
【釋義】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語出】戰國列禦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彈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鍾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聽多時,發出了由衷的贊賞。
俞伯牙聽到贊語,趕緊起身和鍾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於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鍾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於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鍾子期聽後,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盪盪,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鍾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驚喜嘆息:「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說的跟我心裡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於是結為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26.口蜜腹劍
【釋義】嘴裡說得動聽;心裡卻盤算著壞主意。形容嘴甜心狠。
【語出】司馬光《資治通鑒》:「李林甫為相……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人物】李林甫,唐玄宗時官居「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若論品德,那是壞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想方設法給以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諂媚逢承的本領。他竭力遷就玄宗,並且採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信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裡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27.風聲鶴唳
【釋義】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語出】房玄齡等《晉書 謝玄傳》:「余眾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人物】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稍向後退,遭秦軍眾將領拒絕。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那些僥幸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拚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28.泰山北斗
【釋義】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語出】《新唐書 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人物】唐朝的文學家韓愈(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鄧州一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長寫古文,死後他的文章廣為流傳,當時的學者將其喻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
起初,人們把韓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對這位文學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後來,人們就用泰斗一詞稱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會上有名望、有影響的人。

J. 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

1、愛鶴失眾

成語故事:公元前668年,衛惠公的兒子姬赤成為衛懿公後,不思富國強兵之道,整天喜歡養鶴,甚至荒唐到給鶴封官位,享官祿,百姓怨聲載道。北方狄國借機出兵攻打衛國,衛國士兵根本不抵抗就逃散,衛懿公被狄兵所殺。

5、舉案齊眉

東漢學者梁鴻回老家時,有許多女子想嫁給他,他都謝絕了。有個叫孟光的女子雖然生得又矮又胖,但品行修養很好。她拒絕了許多人的登門求婚後,三十多歲如願以償地嫁給了梁鴻。婚後,他們靠種地和織布為生,日子過得幸福和睦。

後來梁鴻因在一首詩中觸犯了漢章帝,夫妻倆不得不流落到吳中。每天梁鴻幫人幹完活回來,孟光總是低著頭,把准備好的飯菜用托盤舉到跟眉毛平齊的高度侍候丈夫用餐。案:托盤。這個成語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