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醫生
Ⅰ 歷史上有哪幾個著名的醫生
1、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2、孫思邈
孫思邈(541年—682年,存在爭議,詳見正文「年齡爭議」目錄),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葯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葯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隋開皇元年(581年),見國事多端,孫思邈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3、華佗
華佗 (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游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被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4、熊宗立
熊宗立(1409--1482年),字道宗,號道軒,別號勿聽子。明代著名醫家。福建建陽崇化里熊屯人。其先祖熊秘在鄉建鰲峰書院,為子孫肄業之所,故熊宗立自稱「鰲峰後人」。熊宗立出生於醫學世家,其祖熊鑒(彥明)精醫。
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讀醫書,從熊鑒學醫,長大又隨劉郯學習校書、刻書、陰陽、醫卜之術,深得奧旨。熊宗立得家傳師承,學術底蘊頗為厚實。壯年後,結合自己的祖傳醫術,從事醫療和醫書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從而成為一位整理出版醫學書籍的刻書家和醫學家。
5、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人。北宋中期宰相,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葯物學家。出身閩南望族,其父蘇紳曾任集賢殿修撰。
慶歷二年(1042年),蘇頌登進士第。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宋哲宗時拜相。他執政時,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宋徽宗時進太子太保,累封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後追封魏國公。宋理宗時追謚「正簡」。
Ⅱ 國內外古今著名的醫生
一.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帝王國君之稱號,屬於以君王稱號為氏。昂,為自稱,即男子稱「我」,是古老的古代帝王、諸侯國君主自稱,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改稱「孤」、「寡」,秦始皇之後始稱「朕」。稱「昂」者,必為君王或貴胄,其後裔子孫有以其稱號為姓氏者,稱昂氏。姎,亦為自稱,即女子稱「我」,是古老的古代帝後、諸侯國君妃自稱,在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改稱「寡」,秦始皇之後始稱「哀」。稱「姎」者,必為君王後、妃,其後裔子孫有以其稱號為姓氏者,稱姎氏。古代時期「姎」、「昂」、「昂」三字同義通假,後有避君諱改稱昂氏者。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大夫昂叔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姓考》記載:「昂,周大夫昂叔之後。」這在史籍《姓氏詞典》、《稀姓錄》中皆有記載。昂,為西周時期地邑名(今四川青城),昂叔被賜封於昂地,其後裔子孫以邑為姓氏,稱昂氏。第三個淵源: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君主宋穆公之子公子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姓源韻譜》記註:「宋公子昂之後。」在文獻《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中也記載:「昂,為春秋時宋穆公之子。此當系出子姓,乃以祖父名字為氏。」宋穆公即是宋公和,名叫子和,逝世於周平王五十一年(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宋穆公有兩個兒子,一個名叫子馮,另一個名叫子昂,子昂的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昂氏。按理,諸侯死後,嫡長子繼位,但宋穆公在臨終時,卻把太宰華父督、大司馬孔父、侄子與夷都叫到床前。宋穆公說:「我大哥宋宣公認為我賢,非要立我為君,這可就委屈了侄子與夷。如今我已經不行了,托你們的福,要是我死後能得個全屍。到了陰曹地府,我哥要是問起他兒子怎麼樣了,我可怎麼說呢?所以呀,在我死後,你們要立與夷為國君,這樣我就雖死無悔啦。」孔父和與夷一聽,馬上都表態道:「可文武群臣都願效忠您的兒子子馮呀!」宋穆公說:「不行!我哥是為賢而讓位給我的,我要不讓給侄子,我還算什麼賢,不成罪人了嗎?」最終,宋穆公把兒子馮趕到鄭國去住,到底讓與夷繼了位,是為宋殤公。事後不久,衛國為了聯合宋國攻打鄭國,就對宋殤公說:「子馮在鄭國終究是個禍害,您要是想除掉他,我們衛國願意幫您的忙。」這證明宋殤公與子馮之間的關系並不好。而公子馮被宋穆公剝奪了政治前途,趕到了鄭國寄人蘺下,當然也不肯善罷甘休,從此種下了宋國連年戰亂的原由。大司馬孔父有一個「美而艷」的老婆,不幸被華父督在街頭偶遇,看得這位宋國的太宰眼兒也直了,路也不會走了。回家之後華父督滿腦門子都是美人兒,終於按捺不住,殺了同僚孔父霸佔了美人兒。宋殤公了解了這個丑聞後大怒,華父督便一不做二不休,連宋殤公也殺了,然後把在鄭國逃難的子馮迎回國,立為宋庄公,子馮終於還是回來當上了宋國的君主。第四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昂沁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元末明初,蒙古族昂沁部族人因避戰亂,自遼東地區遷徙至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西山驛鎮昂集村安家落戶,取部族名稱的諧音漢字為姓氏,稱昂氏,逐漸繁衍形成一個較大的昂集村,後有分支遷播至巢湖市柘皋鎮一帶。第五個淵源:源於彝族,出自元、明之際魯魁山野夷酋長勒昂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魯魁山野夷,就是元、明、清諸朝時期對居於雲南石林地區的彝族同胞之稱,其酋首世稱「勒昂」,漢義即首領、頭人。其後裔子孫有以其稱謂漢化為姓氏者,稱昂氏,表示為彝家貴族後裔。彝族昂氏,生息繁衍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鄉。今在圭山鄉老海宜村邊的三棵百年古樹下,有昂氏合族立於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農歷6月29日的碑刻,碑文用彝、漢文字記述了彝族昂氏的遷徒和演變過程,稱「海宜昂氏宗譜碑」。在海宜昂氏宗譜碑的碑文中,漢文楷書陰刻,從右至左直書;彝文則陰刻,由今板橋鄉新則村昂發林書寫。碑文字跡清晰,碑中部陰刻彝文大字一行共二十四字,漢意為「我昂氏先祖系從貴州籃戴府搬遷到海宜村居住的。」兩側用漢文陰刻家譜;中間一塊碑刻的中部刻漢文大字一行「遠故顯考鄉評昂公諱莫之墓」,右側刻昂氏祖先昂莫的生卒年代及遷到海宜村居住的時間,左側為彝漢文對照的立碑年代;左側碑刻「昂氏合族家譜碑記」,記載了昂氏祖先從貴州搬遷到圭山海宜村定居,後家族人口增多散居於路南、彌勒等縣的歷史。該碑為彝族撒尼、阿細昂氏合族的家譜碑,詳細記錄了昂氏家譜及昂氏祖先為避戰亂,於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
Ⅲ 在中國歷史上有那些著名的醫生
1、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漢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屬廈門市同安區),後徙居潤州丹陽。北宋中期宰相,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葯物學家,集賢殿修撰蘇紳之子。
蘇頌出身閩南望族,於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登進士第。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宋哲宗時拜相。他執政時,務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宋徽宗時進太子太保,累封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年八十二,追贈司空。後追封魏國公。宋理宗時追謚「正簡」。
蘇頌好學,於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演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作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其主要貢獻是對科學技術方面,特別是醫葯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
他領導製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水運儀象台」,開啟近代鍾表擒縱器的先河。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著有《圖經本草》、《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
2、林道飛
林道飛(生不詳),字宏中,晚年號含雲逸叟,將樂縣人,明朝名醫。他以醫術高超、多行善事而享譽閩中,曾任福建太醫。耆年(老年,約60多歲)賑飢濟貧,病者投劑立效。
尤好施不倦。年八十三。子孫世其業。病人服用他開的方劑,葯到病除。他晚年熱心公益,經常拿出錢糧賑飢濟貧,還捐田120畝給含雲寺。林享年83歲,著有醫書《濟世良友》傳世。
3、熊宗立
熊宗立(1409--1482年),字道宗,號道軒,別號勿聽子。明代著名醫家。福建建陽崇化里熊屯人。其先祖熊秘在鄉建鰲峰書院,為子孫肄業之所,故熊宗立自稱「鰲峰後人」。熊宗立出生於醫學世家,其祖熊鑒(彥明)精醫。
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讀醫書,從熊鑒學醫,長大又隨劉郯學習校書、刻書、陰陽、醫卜之術,深得奧旨。熊宗立得家傳師承,學術底蘊頗為厚實。壯年後,結合自己的祖傳醫術,從事醫療和醫書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從而成為一位整理出版醫學書籍的刻書家和醫學家。
4、扁鵲
扁鵲(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緩,字越人,又號盧醫,春秋戰國時期名醫。春秋戰國時期渤海郡鄭(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
少時學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名聞天下。秦太醫李醯術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殺之。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
5、李辰生
1916年,李辰生於日據時期的台灣嘉義,1945年台灣光復,他獲得了台北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一名漢族人成為社會地位極高的醫學博士,這在當時的台灣極為罕見,
1949年4月,他毅然投身革命,並經朝鮮輾轉東北;解放後他參加台灣民主自治同盟,醉心於祖國的醫學教育和醫學事業,並在文革中紮根遵義十年;63歲時,趕上改革開放春潮初涌,他又南下「創業」,擔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醫學院眼科主任。
Ⅳ 中國古代的著名醫生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
①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②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本草綱目》對葯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Easier said than done.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Ⅳ 有哪些著名的醫生
著名的醫生可多了,不過他們都有網路,你網路一下就知道了。
Ⅵ 各國歷史上著名醫生的簡介
扁鵲:
簡介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活動期公元前4世紀初)中國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學醫於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的四診法。而且,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他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後因醫治秦武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妨忌殺害。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戰國策.卷四秦二》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李時珍:
人物簡介
李時珍造像(蔣兆和繪制)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歷7月13日),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時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釋出來了。
中國畫《李時珍采葯圖》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他逝世後遺體被安葬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 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
Ⅶ 西方歷史上著名的醫學家,醫生有哪些
一、希波克拉底(古希臘文:Ἱπποκράτης,前460年——前370年)為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的醫師,被西方尊為「醫學之父」,西方醫學奠基人。
提出「體液學說」,他的醫學觀點對以後西方醫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誡人類的古希臘職業道德的聖典,他向醫學界發出的行業道德倡議書,是從醫人員入學第一課要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社會所有職業人員言行自律的要求。
二、克勞迪亞斯-蓋倫(Claudius Galenus , 129~199),也被稱為「帕加瑪的蓋倫」(Claudius Galenus of Pergamum,帕加瑪位於土耳其),是古羅馬時期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醫學大師,他被認為是僅次於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第二個醫學權威。
蓋倫是最著名的醫生、動物解剖學家和哲學家。他一生專心致力於醫療實踐解剖研究,寫作和各類學術活動,撰寫了超過500部醫書,並根據古希臘體液說提出了人格類型的概念,主要作品有《氣質》《本能》《關於自然科學的三篇論文》。
(7)著名醫生擴展閱讀
其他對醫學做出貢獻的西方名人
一、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英國細菌學家,生物化學家,微生物學家
亞歷山大·弗萊明於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首先發現了青黴素。
二、安東 列文虎克(1632-1723)荷蘭科學家,發現了接種技術,即一種用注射來預防疾病的方法。
三、弗洛伊德-- 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 (1856-1939)專心致志研究人的思想活動過程。他聆聽病人敘述他們的夢和想法來治療精神病人,這種治療方法叫做精神分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希波克拉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克勞迪亞斯-蓋倫
Ⅷ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醫生來過中國﹖
你好!
抗戰時期有2位白求恩,柯棣華。具體實際請網路~
希望幫到你~~~
Ⅸ 中國當代最出名的醫生
中里巴人
寫求醫不如求己的那個
中里巴人,真名鄭幅中,北京中醫協會理事。所著《求醫不如求己》系列書籍連續多周位居當當網圖書銷售排行榜第一名。
中里巴人家學淵源甚深,其父為八卦掌第四代傳人。自幼,中里巴人師承父親練習道家導引養生功法,更從祖父的親書秘笈中汲取中醫之精髓,後又研讀了中醫各家經典和現代醫學典籍,盡得醫武同源之意趣。根據自己對人體經絡的切身理解和體會,中里巴人認為治病不如防病、關注疾病不如關注健康,結合親身感悟,寫成了《求醫不如求己》這本書,告訴大家在疾病未發之時如何預防,在所謂亞健康的狀態下如何調理。
新世紀來臨之際,中里巴人被現今 87歲的太極名家李寶良先生收為關門弟子,老師將其終生所悟大法傾囊相授。
"中里巴人 "其名,源於春秋戰國時的兩首古曲《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中里巴人一名,寄寓將中醫傳承於千家萬戶的理想,一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名句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Ⅹ 世界有哪些著名的醫生
神農氏:《神農百草經》
扁鵲: 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渤海郡囗(今河北任丘)人。學醫於長桑君。醫療經驗豐富,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為「帶下醫」(婦科),至周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
華佗(?-208) :東漢末醫學家。又名歫。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精內、外、婦、兒、針灸各科,於外科尢為擅長,施針用葯,簡單有效。曾以「麻沸散」為「腸胃積聚」等病患者做麻醉,成功施行腹部手術。反映早在公元二世紀時,古人對於麻醉方法和外科手術的運用已相當成熟。現存《中藏經》,系後人託名之作。
張仲景 :漢末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學醫於同郡張伯祖 。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經鑽研《內經》、《難經》及《胎臚葯錄》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卒(雜)病論》。總結了漢以前民間醫療經驗,對中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孫思邈(581--682): 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曾總結唐以前臨床經驗和醫學理論,收集方葯、針灸等內容,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書首列婦女、幼兒疾病,並倡立臟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系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傑出醫葯學家。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 春)人。家世業醫,注重葯物研究,重視臨床實踐。曾長期上山采葯,並深入民間,向農民、漁民、樵民、葯農、鈴醫請教,參考歷代醫葯及有關書籍八百餘種,對各種葯物親自鑒別考證,糾正了古代《本草》書中葯名、品種、產地等錯誤,並收集整理宋、元以來民間發現的多種葯物,經二十七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其書收錄諸家《本草》所載葯物共一千五百十八種,新增葯物三百七十四種,總結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古代人民的葯物經驗,對後世葯物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所著又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於世。另有《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等。
王叔和 :魏晉間醫學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醫令。精研醫學,重視診脈,收 輯前代診脈文獻,結合自己的體會,編成《脈經》十卷,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書。
皇甫謐(215--282): 魏晉間醫學家。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朝 那(今甘肅平涼西郊)人。根據《素問》、《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著成《甲乙經》。
巢元方 :隋代醫學家。曾任太醫博士,隋大業六年(610)主持 編撰《諸病源候論》。其書列述各類病症,為研究古代醫學的重要資料。
王冰:唐代醫學家。自號啟玄子。平素鑽 研醫學,曾郃時十二年,注釋九卷本《黃帝內經素問》。所著又有《玄珠密語》、《元和紀用經》等,一說為後人
王惟一: 北宋醫學家。天聖四年(1026)參與官修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在總結古人針灸醫療實踐基礎上,考定明堂圖經絡孔穴。並鑄成立體銅人孔穴模型。後又參預校正《黃帝八十一難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流傳至日本、朝鮮等國,對東亞地區針灸醫學有重要影響。
唐慎微: 北宋醫葯學家。字審元,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曾著《補注神農本草》、《圖經本草》兩書,並搜輯經史諸子文獻內所載方葯。重視民間醫葯經驗,曾赴各地采訪單方、草葯,編為《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了宋以前葯物學成就。
許叔微: 南宋醫學家。字知可,紹興二年(1132年)進 士,所著《傷寒發微論》、《傷寒百證歌》、《傷寒九十論》等,對漢張仲景《傷寒論》的內容有所發揮。另著有《普濟本事方》,記錄醫案及經驗諸方。
王好古: 元代醫學家。字進之,號海藏,趙州(今河北趙縣)人。曾學醫於張潔 古、李東垣,並任趙州醫學教授。所著有《醫壘元戎》、《湯液本草》、《此事難知》、《陰症略例》等,對脾胃學說多所闡發。
朱丹溪(1281--1358): 元代醫學家。名震亨,字彥修,家居丹溪,早年即好醫學,所著《格致餘論》,認為多種疾病的病機,均由「陽有餘、陰不足」所致,其治法主張「滋陰降火」。對於當時《和劑局方》中用葯偏於溫燥現象,著《局方發揮》加以批評。另著《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等。
薛己(1488--1558): 明代醫學家。字新甫,號立齋。江蘇吳縣人。家世業醫, 曾任太醫院院使。其醫論重視脾腎,治法善用補益。自著及注釋醫書十六種,多附治驗病例。 人匯集其著作為《薛氏醫案》七十八卷,其《口齒類要》等,為現存較早的口腔、喉科專著
張景岳(1562--1639):明代醫學家。名介賓,字會(惠)卿,會稽(今浙江紹 興)人。曾學醫於金英(夢石)。精研《內經》,歷時三十年為之整理注釋,著有《類經》、《類經圖翼》、《類經附翼》等、《景岳全書》、《質疑錄》等,於醫學理論頗多闡發。
張石頑(1617--1701?): 清初醫學家。名璐,字路玉,長洲( 今江蘇吳縣)人。所著有《傷寒纘論》、《傷寒緒論》、《本經逢原》、《診宗三昧》等。又著《醫通》,
薛雪(1681--1770): 清代醫學家。字生白,號一瓢,江蘇蘇州人。少習文史, 兼擅詩畫,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曾選輯《內經》原文,按陰陽、藏象、論治、疾病等分為十四類,約取諸家注釋,並加入個人體會,編為《醫經原旨》。又著《濕熱篇》,為論濕熱病之專著。
王清任(1768--1831): 清代醫學家。字勛臣,河北玉田人。以為「業醫診病, 當先明臟腑」。為明解剖,曾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與非難,親至墳冢間觀察小兒殘屍,並至刑場檢視屍體臟器結構。所著《醫林改錯》,糾正古代醫書記載臟器結構及功能之錯誤(也有誤改之處)。其醫論和診治重視氣血、擅長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