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思想家
㈠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家
政治家。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孔子的思想不僅穿越時空,而且跨越國界,在中國、亞洲,乃至世界傳播。孔子思想中所蘊含的和諧理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構建和平與道德的思想息息相通,相輔相成。
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與教科文組織正在大力實施的「全民教育計劃」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於2005年9月正式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每年獎金15萬美元由山東省和濟寧市設立,旨在傳播和推廣孔子的普世思想和教育理念。
(1)著名思想家擴展閱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遵循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為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㈡ 我國著名思想家
梁啟超
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
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陳寅恪
陳寅恪(1890~1969),祖籍福建上杭,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清朝湖南巡撫,父親陳三立,晚清著名詩人,大哥陳衡恪,民國初年大畫家。他1902年留學日本,1909年考入德國柏林大學,1914年回國曾任蔡鍔秘書,1921年再度赴德,入柏林大學研究院研究梵文及東方古文字,1925年回國受聘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1929年改任清大教授,1939年受聘英國牛津大學漢學教授,因二戰爆發未能成行,在昆明期間完成第一部專著《隋倍制度淵源略論稿》,1943年夏執教於燕京大學,期間完成《元白詩箋證稿》一書,1949年後歷任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撰寫《柳如是別傳》,「文革」被抄家,1969年病逝於廣州。
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蕭名、漱溟,後以其字行世,廣西桂林人。中國現代思想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曾將自己一生的思想發展分為三個時期:西方功利派、佛教出世主義、儒學。《究元決疑論》一文是先生三年研佛的總結,也是他崇尚唯識學的開端。在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導致了《唯識述義》的寫作,北大校長蔡元培看後即聘請他到北大講授印度哲學。在北大任教之初,很快便寫出了《印度哲學概論》和《唯識述義》兩部講義。北京大學於當時為文化論戰的中心,梁漱溟在北大發起了東方學及孔子哲學的研究,並於1921年出版了《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且由此成為現代新儒學的先驅。《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對中國、印度、西方三個文化系統的特點及其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統的分析,預測了世界文化未來的趨勢,對儒學的前途作了樂觀的估價。此書成為先生一生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梁漱溟曾於1924年前往山東辦學,以後又在四川創辦勉仁文學院,而他在山東鄉村建設實驗中倡導的鄉學村學模式更突出表現了融社會教育與社會改造為一體的思想。自抗戰開始,先生便被捲入政治生活的旋渦中,此後五十年間一直為中國政壇的重要人物。梁漱溟對建國後一個時期內開展的階級斗爭並不完全贊同,對「文化大革命」以及後期開展的「批孔運動」更是明確表示反對。《人心與人生》和《中國--理性之國》是他晚年的兩部重要著作。
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康有為
康有為,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性別男,身高約合現今1.7米,中國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廣東佛山市南海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陳千秋、梁啟超協助編纂 )、《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等。卒年七十。
㈢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有哪些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眾多,其中包括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
(一)孔子。孔子是東周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道德思想方面,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在治國的方略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他主張「為政以德」;在經濟思想方面,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在教育方面,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
(二)墨子。墨子為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人,生前擔任宋國大夫。 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子創立了墨家學說,墨家在先秦時期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他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子在戰國時期創立了以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學理論。在當時的百家爭鳴,有「非儒即墨」之稱。墨子的教育思想是「艱苦實踐、服從紀律」,並且提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
(三)孟子。墨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捨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對教育方法的改進,孟子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丑、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七篇,留給後世。
(四)荀子。荀子是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有特有的風格,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他的文章已有語錄體發展成為標題論文,標志著我國古代說理文趨於成熟。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荀子》中的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他採用當時民歌形式寫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運用說唱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政治、學術思想,對後世也有一定影響,不愧為我國古代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教育家。
㈣ 日本近現代著名思想家
佐久間象山(1811年-1864年七月十一),名啟之助,字子明,號象山,以號行。日本江戶幕府末期思想家、兵法家,以主張公武合體和開國論而著名。
象山出生於松代藩的藩士家庭,早年受藩主真田幸貫賞識,在其資助下游學江戶。1833年,從佐藤一齋學習儒學,因崇拜陸九淵,故自號「象山」,其後又轉向蘭學,提倡「和魂洋才」。1839年,象山在江戶開設象山書院,勝海舟、坂本龍馬、吉田松陰等人均出自其門下。
1841年,真田幸貫任幕府老中,任命象山負責海防,象山以多年研究上書《海防八策》。1853年,馬休·佩里率美國黑船艦隊強行打開日本國門,象山於此時撰寫《論時務十策》,上書幕府老中阿部正弘。1854年因吉田松陰密謀出航美國,象山被捕入獄。
1862年,象山出獄,奉命上京謁見幕府將軍德川家茂,主張公武合體和開國。七月十一(8月12日),遭攘夷派刺客河上彥齋暗殺。
象山官職最高曾任修理亮,因此常被稱為「修理」,著有《省侃錄》、《象山詩鈔》等。後人編有《增訂象山全集》五卷。
福澤諭吉(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日本明治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及教育家,東京學士會院的首任院長。他作為日本著名私立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被列為明治六大教育家之一。他的肖像被印在日本銀行券D號1萬日元(最大面額,1984年-2004年)和E號1萬日元(2004年始用)的紙幣正面。思想
福澤諭吉的胸像。位於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校區圖書館舊館前福澤諭吉主要的思想特徵是反對封建社會的身份制度。他激烈地抨擊封建時代的專制壓抑。福澤在其著作《勸學篇》第一篇開篇第一句即使「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可見其對於封建專制的抨擊和對自由平等的肯定。更在《勸學篇》後續篇章中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近代化思想。此外,他也吸收了西方的社會契約論,提出要使國民和政府的力量相對均衡。這種均衡說體現了福澤獨特的政治理念,反映出他並非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學說。此外,福澤在其著作《勸學篇》中強調「一人之自由獨立關繫到國家之自由獨立」。而要達到個人的自由獨立,就必須要具備數學、地理、物理、歷史等等現代科學知識。福澤的代表性語言就是「獨立自尊」,這也成為了他死後的戒名。福澤毫無疑問是明治維新時代的最高級別的精神導師之一。其著名著作是《勸學篇》17篇,《福翁自傳》,《脫亞論》。尤其是《勸學篇》,在當時的日本幾乎人手一本。
脫亞論
主條目:脫亞論
福澤諭吉終其一生都致力於在日本弘揚西方文明,介紹西方政治制度以及相應的價值觀。他在《時事新報》發表了著名的短文《脫亞論》,積極地提倡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應該放棄中華思想和儒教的精神,而吸收學習西洋文明。基於優勝劣汰的思想,他認定東方文明必定失敗,因此他呼籲與東亞鄰國絕交,避免日本被西方視為與鄰國同樣的「野蠻」之地。他對當時的東亞其他國家採取蔑視的態度,比如將中日甲午戰爭描述為一場「文野(文明與野蠻)之戰」;認為朝鮮王朝、清朝是「惡友」。故而《脫亞論》又被認為是日本思想界對亞洲的「絕交書」。
福澤諭吉對於西洋文明並非沒有取捨。可以說在其自由主義的表象之下,始終貫徹不移的是他的民族主義思想。此後,也有人批評福澤是一位肯定侵略行為的種族歧視主義者。但是,根據平山洋的《福澤諭吉的真實》(文春新書)的文字,其實這應該歸因於《福澤諭吉傳》的作者、《時事新報》的主筆、《福澤全集》的主編石河干明。根據平山的論點,雖然福澤批評了支那(中國)和朝鮮的政府,但是並不是貶低其民族本身。至於將清朝的士兵稱為「豬玀」等種族歧視的說法,其實是石河將自己的觀點偽造成福澤的說法寫入全集的。但是,對於這種觀點,仍有不少人表示質疑。但根據《脫亞論》,事實上當時福澤認為日本,中國之間如同近鄰。而日本已經將舊的茅草房改建成石房,但中國仍然是茅草房。所以福澤認為應該想方法令中國也改建為石房,不然代表中國的茅草房著火一樣會影響到改建成石房的日本。為了代表日本的房子的安全,日本應該不惜強占還是草房的中國,朝鮮。幫助其改建成石房。而且事實上,福澤甚至還資助過當時朝鮮的政變。但無論福澤如何認為,作為日本當時的精神導師的福澤在推動日本走向侵略道路的問題上亦難辭其咎。他對亞洲的觀點,尤其在當時精神導師的地位而導致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本民眾的心理,而這種普遍存在的觀點,成為日後日本軍隊在亞洲國家實施暴行的思想根源。在一些學者的眼中,他更是日本侵略亞洲路線的基本設計者,堪稱「日本近代第一位軍國主義理論家」。而福澤「脫亞入歐」的理論至今仍在影響著日本的發展,可以說是「現今日本政治右傾化思潮的總根源」。
主要著作
《西洋事情》
《勸學篇》
《日々のをしへ》
《文明論概略》
《通俗民權論》
《通俗國權論》
《民情一新》
《時事小言》
《福翁自傳》
《福翁百話》
《痩我慢之說》
《丁丑公論》
岡倉天心(日文假名: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1863年2月14日-1913年9月2日),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原名岡倉覺三。其弟為英語學家岡倉由三郎。
思想
在晚年,岡倉多次前往印度和中國游歷,在美國寫出《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說茶》等著作,向西方宣傳東方、尤其是日本的文化。與明治時日本最著名的思想家福澤諭吉要求日本脫離亞洲的觀點不同,岡倉強調亞洲文化的一體性。在《東洋的理想》開篇,岡倉寫道:「亞洲是一體的。雖然,喜馬拉雅山脈把兩個強大的文明,即具有孔子的集體主義的中國文明與具有佛陀的個人主義的印度文明相隔開,但是,那道雪山的屏障,卻一刻也沒能阻隔亞洲民族那種追求『終極普遍性』的愛的擴展。正是這種愛,是所有亞洲民族共通的思想遺產,使他們創造出了世界所有重要的宗教。……阿拉伯的騎士道,波斯的詩歌,中國的倫理,印度的思想,它們都分別一一述說著古代亞洲的和平。」岡倉將亞洲的文明抽象為「愛與和平」,認為近代西方文明與東方的這種傳統相比,盡管物質強盛,卻將人變成「機械的習性的奴隸」,認為西方的自由只存在於物質上的競爭中,而不是人性的自由。
雖然岡倉將亞洲文明視為一體,但是他認為日本應當承擔「興亞」的使命,甚至以戰爭實現。他的思想是後來的「大東合邦論」以及以「興亞」為名、以侵略為實的政策的重要源流。
著作
《岡倉天心全集》
《東洋的理想》
《說茶》
補充:
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1830年8月10日-1878年5月14日),生於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原為武士,明治維新時成為政治家,與西鄉隆盛及木戶孝允並稱維新三傑。
西鄉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原名西鄉隆永,隆盛是其父的名字。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倒幕成功以前西鄉隆盛先是支持藩主的「公武合體」,之後主張「尊王攘夷」,但事實上也同英國合作,努力引進西方的技術。他在倒幕運動中縱橫捭闔,運用權謀。新政府成立之後他以宋代陳龍川的話「推倒一世之智勇,
開拓萬古之心胸」作為座右銘。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為人當學司馬溫公(司馬光), 無一事不可與他人道, 努力要求自己向完全大公無私的方向發展。
西鄉隆盛曾對坂本龍馬說:「你前天所說的和今天所說的不一樣,這樣你怎麼能取信於我呢。你作為天下名士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坂本說:「不是這樣的。孔子說過,君子從時。時間在推移,社會形勢在天天變化。因此,順應時代潮流才是君子之道!西鄉,你一旦決定一件事之後,就想貫徹始終。但這么做,將來你會落後於時代的。」
西鄉隆盛從始至終都代表下層武士的利益。
西鄉好惡分明、熱情洋溢、時而採取不合理的行動。在維新三傑中,西鄉隆盛最受日本人喜愛,卻以悲劇收場。
木戶孝允 (木戸孝允 きど
たかよし;又名きどこういん)(1833年8月11日-1877年5月26日)是幕末時代與明治時代初的日本政治家。德川幕府時期,他本名是桂小五郎 (桂小五郎
かつらこごろう) ;他參與推翻幕府的行動時化名為新堀松輔(新堀松輔 にいぼりまつすけ)。被稱為逃命小五郎。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1909年10月26日),日本近代政治家,首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明治維新元老,日本明治期最親韓的人物。
評價
伊藤博文是使日本邁進現代化國家、成為近代世界列強之一的功臣,但由於其一貫奉行對外擴張政策,在日本國內外都有著截然不同的評價。而伊藤博文的性好女色也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他曾寫有「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權」的章句。
朝鮮太上皇高宗詔曰「太子太師伊藤博文,稟英靈之氣,具匡濟之略。挽回時運,發展文明,不憚賢勞,匪躬自任,屹然為東洋之砥柱。嘗以平和大局為主,尤惓惓於韓日關系。曾年往來我邦,扶危濟艱,專仗弘猷。頃以統監常駐闕下,隨時晉接,殫誠啟沃,旋膺太師之任。輔導我東宮,開進睿學,靡不用極。邵齡脩程,伴行巡覽,余憊未休,繼有遼滿之行,尚冀克日利旋,長資倚毗。豈意變生不測,噩報遽至,震悼痛衋,曷有其既。故伊藤太師喪,特遣義親王堈致祭會葬,葬需令宮內府輸送,特贈謚文忠。」
山縣有朋(1838年6月14日-1922年2月1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陸軍大將、元帥、元老。幼名辰之助、狂介,號椿山莊主。長州藩(今山口縣)下級武士出身。在日本軍隊和政府中勢力龐大。他是日本陸軍之父。開了長州藩人控制陸軍的習慣。
松方正義(1835年3月23日-1924年7月2日),明治時期政治家、財政改革家,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薩摩藩武士出身。
明治政府成立後,任大藏卿和內務卿,推行地稅改革、殖產興業、整理紙幣,實行所謂松方財政,創設日本銀行及兌換制度,並曾兩次組閣。1900年被列為元老,1903年為樞密顧問官、1917年任內大臣。
大隈重信(1838年3月11日-1922年1月10日),從19世紀後半到20世紀初的日本的政治家。佐賀縣佐賀市出生。早稻田大學創立者。曾為日本第八及第十七任內閣總理大臣。
桂太郎(1848年1月4日-1913年10月10日),長州藩出身(今山口縣),曾任台灣日治時期第2任總督,後來三度出任日本內閣總理大臣(1901年-1906年;1908年-1911年;1912年-1913年),是日本有史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元老之一。任內締結英日同盟,進行日俄戰爭,並策劃吞並朝鮮。
台灣協會學校(今拓殖大學)的創立者及初代校長。
西園寺公望(1849年12月7日-1940年11月24日),日本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日本在大正到明治時期、戰前的政治元老,號陶庵。宮廷貴族清華家出身。德大寺公純次子,過繼西園寺師季。20世紀初期與桂太郎交替出任首相。逝世後舉行了國葬。
我的補充 2009-10-09 22:29
吉田松陰(日語:吉田松陰;假名:よしだしょういん;羅馬字:Yoshida
Shōin;名矩方,字義卿),生於天保元年8月4日(即公元1830年9月20日),卒於安政6年10月27日(即公元1859年11月21日),乃日本的長州藩出身的武士,是日本江戶幕府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兵法家。名列明治維新的精神領袖及理論奠基者。
對日本對外政策的影響
吉田松陰於其《幽室文庫》中說:「凡英雄豪傑之立事於天下,貽謀於萬世,必先大其志,雄其略,察時勢,審時機,先後緩急,先定之於內,操所張弛,徐應之於外。
…… 為今之計,不若謹疆域,嚴條約,以霸糜二虜( 「 二虜 」 似指英美兩國 ——
引者注)。乘間墾蝦夷,收琉球,取朝鮮,拉滿洲,壓支那,臨印度,以張進取之勢,以固退守之基。遂神功之所未遂,果豐國之所未果也。收滿洲逼俄國,並朝鮮窺清國,取南洲襲印度。宜擇三者之中易為者而先為之。此乃天下萬世、代代相承之大業矣。」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便走上吉田松陰所規劃的對外侵略道路。
評價
梁啟超認為吉田松陰應居明治維新的首功,因明治維新的主腦人物中,主力大都是薩摩藩、長州藩等西南雄藩的下級武士,而各藩中又以長州出身的最為有影響力,他們大都是松陰講學的門生,深受松陰的思想影響
補充:
北一輝(1883年4月3日-1937年8月19日),日本思想家、社會活動家、政治哲學家、國家主義的提倡者、法西斯理論思想家。
前期參加過中國革命,五四運動的排日傾向之後,他在上海寫出《日本改造法案大綱》,決心從下層社會起對日本進行改造,得到廣泛支持。最終形成二二六事件。兵變失敗後被日本政府所殺。但因他崇尚暴力,鼓吹戰爭萬能,宣揚國土狹小的國家對外擴張的合理性,他的思想遂成為日本法西斯主義的源流。他的思想被日本的侵略派作為了日本對外擴張,特別是擴大對中國侵略的直接理論根據。
時至今日,許多日本的作家,如三島由紀夫;導演,如吉田喜重都對他的思想仍然懷念。
1906年,北一輝寫成第一本著作《國體論及純正社會主義》一書。內容主要有:
此書剛出版就被禁止發行。
第一,關於社會主義的必然性。他以進化論為依據,推定人類社會的發展經過三個階段,由古代的公民國家、中世紀的家長國家進化到近代的公民國家,民主國。他自己聲稱的「純正」社會主義是中世紀極端的集團主義和近代極端的個人主義二者的新的綜合。
第二,關於社會主義的內容。北主要從經濟層面加以理解,提出實行土地及生產機構的公有以及它們的公共經營.勞動者自由選擇職業,採取一種徵兵式的勞動組織方式。而在政治層面,除普選以外,北對其他問題幾乎沒有涉及。
第三,按照他的社會發展理論,北完全肯定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國家體制,認為它是國家全體即廣義的國民擁有主權的公民國家。對於這類國家來說,全體國民和整個國家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國家體制是好的,國民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第四,對於現實中的日本,北認為明治維新的元老背棄了革命的初衷,使大資本家、大地主等上層階級控制了國家政權。而占人口佔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卻陷入了工資奴隸或農業奴隸的狀態,使得社會發生分裂,讓日本成為一個階級國家。因此,北主張打倒大資本家和大地主,進行第二次維新革命以恢復社會的本來面貌從而實現社會主義。北稱其為「復古的繭命主義」。
第五,北思想體系的最終理想是建立根據能力進行生產、根據需要進行消費的宇宙一體的所謂共產社會。但是他又提出由於各國之間有很大差別而存在著競爭,因此在一國實現了公民國家後,這個國家可以對其他國家行使權威,通過世界革命,建立世界聯邦。
補充:
日本偉大的思想家: 北一輝(他的的思想最終成為大戰爭)
加藤周一(日本集團主義文化,提出了"日本文化雜種論")
加藤弘之(「主義一變」)
政治家列表
出任內閣
仙石貢(1857年7月22日、鐵路大臣)
金光庸夫(1877年3月13日、拓務大臣、厚生大臣)
佐藤尚武(1882年10月30日、參議院院長、外務大臣)
松野鶴平(1883年12月22日、鐵路大臣、參議院院長)
小泉親彥(1884年9月9日、厚生大臣)
緒方竹虎(1888年1月30日、內閣宮房長官)
林讓治(1889年3月24日、內閣宮房長官、厚生大臣)
重宗雄三(1894年2月11日、運輸大臣、參議院議長)
和田博雄(1903年2月17日、農林大臣)
石破二朗(1908年7月29日、自治大臣)
安井謙(1911年3月22日、自治大臣、參議院院長)
原文兵衛(1913年4月29日、環境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木村睦男(1913年7月29日、運輸大臣、參議院院長)
德永正利(1913年8月25日、運輸大臣、參議院院長)
長田裕二(1917年3月13日、科學技術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藤田正明(1922年1月3日、總理府總務長官、沖繩開發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中山太郎(1924年8月27日、外務大臣)
土屋義彥(1926年5月31日、環境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綿貫民輔(1927年4月30日、國土廳長官、北海道開發廳長官、沖繩開發廳長官、建設大臣、眾議院議長)
宮下創平(1927年11月10日、防衛廳長官、環境廳長官、厚生大臣)
井上裕(1927年11月17日、文部大臣、參議院院長)
虎島和夫(1928年1月6日、防衛廳長官)
大野明(1928年11月13日、勞動大臣、運輸大臣)
村岡兼造(1931年8月27日、勞動大臣、運輸大臣)
井上一成(1932年1月15日、郵政大臣)
尾身幸次(1932年7月14日、經濟企劃廳長官、財務大臣)
扇千景(1935年5月10日、運輸大臣、建設大臣、國土交通大臣、參議院議長)
柳澤伯夫(1935年8月18日、國土廳長官、金融擔當大臣、厚生勞動大臣)
河野洋平(1937年1月15日、外務大臣、國務大臣、內閣官房長官、科學技術庁廳長官、眾議院議長)
伊吹文明(1938年1月9日、勞動大臣、文部科學大臣)
倉田寛之(1938年4月9日、自治大臣、國家公安委員長、參議院院長)
與謝野馨(1938年8月22日、通商產業大臣、文部大臣、內閣官房長官)
齋藤十朗(1940年2月5日、厚生大臣、參議院議長)
麻生太郎(1940年10月20日、經濟企劃廳長官、總務大臣、外務大臣)
長勢甚遠(1943年10月3日、法務大臣)
細田博之(1944年4月5日、內閣宮房長官、科學技術政策擔當大臣)
鳩山邦夫(1948年9月13日、文部大臣、勞動大臣、法務大臣)
菅義偉(1948年12月6日、總務大臣)
江田五月(1951年5月22日、科學技術廳長官、參議院院長)
眾議院議員
河上丈太郎(1889年1月3日)
辻政信(1902年10月11日)
小川元(1939年1月1日)
魚住泛英(1940年2月11日)
緒方靖夫(1947年10月29日)
奧谷通(1951年10月7日)
平井卓也(1958年1月25日)
參議院議員
松平恆雄(1877年4月17日、參議院議長)
河井彌八(1877年10月24日、參議院議長)
河野謙三(1901年,日期不明、參議院議長)
大田昌秀(1925年6月12日)
池田元久(1940年12月20日)
安東尼奧·豬木(1943年2月20日)
冢田一郎(1963年12月27日)
都道府縣知事
中川和雄(1926年生,日期不明、大阪府知事)
貴族院議員
德川家達(1863年8月24日、貴族院院長)
㈤ 誰能說出一些有名思想家
①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開創儒家學說,其學說對中國四千年的封建文化、思想以及對世界文化、思想影響極大。
②柏拉圖(前427-前347)。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其哲學思想對西方世界影響很大,師承蘇格拉底。
③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是柏拉圖的學生。
④托馬斯(1226-1274)。義大利神學家、經院哲學家。
⑤哥白尼(1473-1543)。波蘭思想家、天文學家,日心學說的創始人。
⑥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思想家、哲學家。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⑦牛頓(1642-1727)。英國物理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數學家。終身未娶。
⑧伏爾泰(1694-1778)。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主張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
⑨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反對封建特權,主張平民應受尊重。
⑩達爾文(1809-1882)。英國博物學家、思想家,進化論奠基人。
中國十大思想家
.
道家鼻祖---老子
百世師表---孔子
東方亞聖---孟子
無神先師---王充
心學大師---王守仁
傳統叛逆---李贄
經世匹夫---顧炎武
光耀百世---龔自珍
放眼世界---魏源
㈥ 中國近代十大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是什麼
1、魏源:著名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
2、張之洞:「中學為專體,西學為用」
3、康有屬為:維新變法思想
4、梁啟超:國學大師,宣傳民權思想
5、嚴復:比較系統的翻譯並介紹西方思想,比較著名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6、孫中山:三民主義
7、陳獨秀:新文化運動,提倡科學和民主
8、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
9、胡適:文學革命,提倡使用白話文(即現在的普通話)
10、毛澤東: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創立毛澤東思想
㈦ 列舉出三位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漢族,楚國苦縣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2、永遠的「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
3、積極而瀟灑的退守者——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4、民本思想的先驅者——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漢族,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時人尊稱「荀卿」。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統」的設計者——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漢代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學取得正統地位作出巨大貢獻。廣川人(今河北景縣),漢族。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的思想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提出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要點,並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漢武帝所採納。
7、理學集大成者——朱熹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8、「致良知」說的宣導者——王守仁
王陽明 (1472-1529),漢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被貶貴州時曾居住於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朱熹後之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集大成者。
9、民主思想的啟蒙者——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 漢族,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
10、被遺忘的隱居思想家——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涢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四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
㈧ 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有哪些
皮科皮科·德拉·米朗多拉(1463-149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思想家,他的《關於人的尊嚴的演說》被稱為「人文主義宣言」。
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思想家、科學家 布魯諾
義大利 但丁 彼特拉克 薄伽丘
喬托 達·芬奇 米開朗琪羅 拉斐爾
馬基雅維利
英國 莎士比亞
法國 拉伯雷
德意志 伊拉斯謨
西班牙 塞萬提斯
波蘭 哥白尼
德意志 開普勒
義大利 伽利略
英國 培根
㈨ 外國著名思想家都有誰
1、卡爾·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的偉大功績時指出:「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是「科學巨匠」。
2、愛因斯坦,物理學家。在物理學的許多部門中都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一些新發現的推動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這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還提出了光的量子概念,並用量子理論解釋了光電效應、輻射過程和固體的比熱。
3、牛頓,英國物理學家,他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成為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還進一步發展了開普勒等人的工作,發現萬有引力的定律。由於他建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人們常把經典力學稱為「牛頓力學」。
4、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提出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說明了物種是可變的,對生物適應性也作了正確的解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目的論和物種不變論,並給宗教以一次沉重的打擊。
5、托馬斯·阿奎那,中世紀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出身義大利貴族,天主教多明我會會士。他的哲學和神學體系叫做托馬斯主義,十九世紀末由教皇利奧十三世正式定為羅馬教廷的官方哲學。主要著作有《反異教大全》和《神學大全》。
6、霍金,被全世界廣泛尊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宇宙無邊界設想是當代量子宇宙學的一塊基石。霍金和彭金斯的奇性定理表明只能用量子物理學來描述宇宙。宇宙的波函數可以避免空間—時間奇性。霍金是當代宇宙學無可爭議的權威。
7、康德,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澤旅行外,一生未離鄉土。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未來形而上學導言》、《實踐理性批判》、《論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學》等。
8、笛卡兒,法國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他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群」,反對經院哲學,認為必須拋棄所有因襲的見解。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他是個典型的二元論者。
9、麥克斯韋,英國物理學家,經典電磁理論的奠基人。他在《電學和磁學論》(1873年出版)中,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礎上,總結了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對電磁現象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電磁場的基本方程,即麥克斯韋方程組。
10、尼采,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者。他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和願望。主要著作有在早年受了作曲家瓦格納的啟發而寫成的《悲劇的誕生》,以及《扎拉圖斯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道德的世系》等。
(9)著名思想家擴展閱讀:
思想家以關懷人類為己任,用一生探求真理,不需要有人命令,也不需要任何酬金。思想家也追求快樂和享受,但思想家深知權力和財富是扼殺思想的病毒。思想家與權力、財富越遠,思想家與思想就越近。
思想家是天生的叛逆者,永遠也學不會附和世俗,更不屑迎合權貴;思想家是最不安分的,總想著如何破舊立新;思想家是無畏的鬥士,他們的終身對手是愚昧和專制。思想家的思維是無限的,超越時空;思想家的精神是高貴的,寵辱不驚。
沽名釣譽,急功近利,成不了思想家;思想家與玩弄權術、驕奢淫逸者水火不容。思想家也會犯錯誤,但思想家的錯誤也是人類寶貴的遺產,它會使人們更深刻理解思想的真諦。
㈩ 當代中國有名的思想家有哪些
人民思想家謝周勇,2001年,在他的《論新時代》一書中,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社會人道概念,創立社會人道主義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