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讖語
『壹』 介紹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一:
據傳,秦滅六國之後,有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後,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後世角度,即開始北築長城,想讓這個句話落空。當時始皇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這條院牆出太長了。因此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從另外角度講,最後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於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
歷史故事二: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有人說秦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沒有人會去破壞,當然秦始皇陵也不會遭到後人的破壞,這才是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思,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秦始皇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後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歷史故事三: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在她成親那天,新郎范喜良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丈夫。
一路上,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終於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聽到范喜良已經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
歷史故事四: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但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歷史故事五: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1)著名讖語擴展閱讀
萬里長城雄踞於我國北部河山,由西向東跨過黃土高原、沙漠地帶、崇山峻嶺、河谷溪流,是世界最偉大的建築之一。萬里長城源於戰國時期。《左傳》中已有長城的記載。
戰國時期,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如秦國的咸陽,趙國的邯鄲、燕國的下都、魏國的大梁等,北方的大平原,成了北部游牧民族嚴允、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的統治者向南爭奪的對象。同時,各諸侯國統治階級集團之間兼並戰爭,亦達到非常頻繁的地步。
開始,為防止來自北方的突然襲擊,各諸侯國在北部修建了長城。後來,各諸侯國之間亦築起了長城進行自衛。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為收復失地,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討伐匈奴,將他們趕到了黃河以北,為了在北部設置郡縣,保衛邊疆,秦始皇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燕、趙、魏各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用30萬人力連續修了10多年,完成了西起甘肅臨洮(岷縣),沿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代縣、蔚縣,接燕國北長城,經張家口東達燕山、五田、錦州延到遼東的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人稱「萬里長城」。
『貳』 歷史上著名的推背圖究竟隱藏了哪些真相
《推背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神奇的一本預言書,傳說是袁天罡和李淳風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而作的預測帝國國運的一本書,以預言准確著稱,准到什麼程度呢?它暗合了中國歷史上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大事,它自宋朝(或者更早的唐朝)開始成為統治者下令封禁的讖書,其中宋太祖趙匡胤對《推背書》的改造最徹底,從此之後,出現了很多版本的《推背圖》,如今最廣為流傳的就是金聖嘆的批註本。
『叄』 世界上著名的預言及內容
========
《諸世紀》
========
諾查丹瑪斯(Michel de Nostredame)是十六世紀法國大預言家。諾查丹瑪斯在世的時候就以先知先覺而著名,他曾經預言了當時的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死,還有幾位王子的命運,在宮廷內和社會上引起了相當的震動。諾查丹瑪斯曾經一度為此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但是也正是由於這些立竿見影的准確預言,使得他的作品在當時就非常地受人關注。他還預言了法國大革命、拿破崙與希特勒的誕生與掌權、約翰肯尼迪的遇刺事件,這些都寫在《諸世紀》(The Centuries)中。這本書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從發生在一六六六年的倫敦大火事件的預測,一直到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爆炸事件。
========
《推背圖》
========
《推背圖》在中國預言中可謂家喻戶曉。它是唐初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由任司天監的李淳風和隱士袁天罡共同編著的圖讖。它共有六十幅圖像,每幅圖像下面附有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預言了從唐朝起至今,以至未來,歷朝歷代在中國發生的大事。《推背圖》共六十象,從唐朝開始,預言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大事。
『肆』 歷史上的那些有名的讖語是不是真的還是後人編造的如秦朝的亡秦...
白起(?—前258),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秦國,原來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矗爾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白...5759
『伍』 三國時期著名的兩個讖語,後來都應驗了嗎
三國作為歷史上我們最為熟知的混亂時期之一,有出過許多讖語,著名的就有“三馬食槽”,而大家一般都只知道這一個,卻不知還有一個“牛繼馬後”也應驗了。
三馬食槽
三國時期,魏國勢力最大,隱約有一統天下之勢,但作為魏國統治者的曹操又有心病了,一天夜裡曹操做夢又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食槽裡面進食,因為之前他做過同樣的一個夢,於是他把馬騰父子三都給殺了,現在又做了這個夢,他心裡又感到不安了,後來他就聯想到了司馬氏。
司馬家竊取曹魏社稷,牛家偷走司馬家江山,這算不算的上是一種因果報應?我對這些不感興趣,我感興趣的是據說司馬懿殺死牛金的酒壺是可以分倒有毒的和無毒的酒,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就跟諸葛亮的木牛流馬一樣沒有實證。
『陸』 形容「著名」的成語有哪些
名滿天下、舉世聞名、名垂千古、名不虛傳、赫赫有名
『柒』 東漢末年。張角的黃巾軍的太平教和張魯的五斗米教,有何區別!
道教大約起源於漢代的太平教和五斗米教,創始人也許是於吉和張陵,但他們並沒有突出的政治地位,都從事了軍事斗爭,就長期處於被政府打壓的狀態。他們的教義攙雜大量原始民間信仰,來源可以追述到《山海經》等早期的神仙故事,春秋戰國的陰陽方術,吸取了民間信仰中的多神,道家學說中的治心養性,隱逸冥想,陰陽巫祝中的五行章蘸,宣揚以咒術降伏疾病和支配自然力(有趣的是世界上很多宗教教主都是以「神醫」的面目著稱於世),後來融合了佛教和儒家的教義和儀式,將老子神化,以長生升天為教旨。這種自然宗教內容過分駁雜,沒有清楚明了的經典道教著作和教義,也曾經大肆剽竊佛學著作,摻雜其他學派的作品,形成「道藏」(「儒書、醫書、陰陽、卜筮、諸子百家皆與焉」),素來為人詬病。
五斗米教(天師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關於它的起源,學術界有兩種觀點:傳統認為,五斗米教是張陵於公元126-144年(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但當代學者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和樊光春先生著的《陝西道教2000年》則認為,五斗米教實際上由張修在公元184年(東漢靈帝中平元年)之前創立於漢中。
據《三國志·張魯傳》注引《典略》概述張角、張修的學說時說:「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雒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或其不愈者,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人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太平道
東漢順帝年間,有一個名宮崇的人,到皇宮獻"神書",書名《太平清領書》,有170卷,未被皇帝採納。後此書逐漸流傳開來。即《太平經》。唐人記載,此書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布,每部17卷,共170卷。《太平經》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它是《道德經》的思想繼承,如對"道"為天下之母,道生"萬物",求道之法的根本為靜等,此外,《太平經》還發展了"一"和"氣"的概念,認為"一"是物質和思想等一切事物的"根本","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氣,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氣"就是元氣,"夫物始於元氣",天地人本來自同一元氣,分為三體、"太平"是太平道的社會理想,《太平經鈔》上說:"太者,大也,言其積大如天,無自大於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無復不平,此若地居下執平,……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萬物,無復有害,故曰太平。"《太平經》以三統神學思想貫串於人,視人為神、精、氣"三氣共一",為神根也,……神者受之於天,精之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認為"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氣不絕則神不去,"因此《太平經》提出"守一"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
太平道的創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張角,他曾讀過《太平經》,張角有兩個弟弟,一名張寶,一名張梁。張角手下另有八名弟子,在組建太平教的過程中,這些人發揮了重大作用。據史書記載,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他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傳教義,准備太平教起義。經過十餘年的活動,信徒總數達到數十萬之多,傳播范圍很廣,聲勢十分浩大。太平教的組織單位為"方"。大方有信徒一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部帥統領。大小方共有36個。
後太平道起事,史稱"黃巾起義"。《後漢書·皇甫嵩傳》記載,太平道起義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自稱『黃天『,其部率有三十六方,皆著黃巾,同日反叛"。(《後漢書·靈帝記》)
後太平道遭到鎮壓,逐漸勢衰。
『捌』 中國著名的六大預言家
1.姜子牙——姜子牙,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2.邵雍——北宋哲學家、易學家,有內聖外王之譽。漢族,字堯夫,謚號康節,自號安樂先生、伊川翁,後人稱百源先生。其先范陽人,幼隨父遷共城。少有志,讀書蘇門山百源上。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寧中,先後被召授官,皆不赴。創「先天學」,以為萬物皆由「太極」演化而成。《梅花詩》相傳為邵雍所做,是北宋時期易學家邵雍所作的十首預言詩。其與劉伯溫燒餅歌、李淳風袁天罡的推背圖、諸葛亮馬前課、姜太公乾坤萬年歌並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預言。
3.諸葛亮——諸葛亮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散文家、發明家。223年劉備死後,劉禪繼位為蜀漢皇帝,諸葛亮受封爵位武鄉侯,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最重要的實際領導者。辭世後追謚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馬前課》相傳為諸葛亮於軍中閑暇時寫的,是預測天下大事的書。從字面上講,就是在出兵之前,在馬前面占卜一課,即起卦的意思。諸葛亮的《馬前課》非常好破譯,每個朝代就一卦,這樣往下排就是,但是也多有傳言此書並非諸葛亮所作,具體無人知曉。
4.李淳風——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家學者,岐州雍人,精通天文、歷算、陰陽之說。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力定級的人。李淳風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推背圖》是中華預言第一奇書,傳說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推算大唐國運,下令當時兩位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風和袁天罡編寫的。
李淳風用周易八卦進行推算,沒想到一算起來就上了癮,一發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後中國2000多年的命運,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說道:「天機不可再泄,還是回去休息吧」,因此這本預言奇書得名《推背圖》。《推背圖》共有六十幅圖像,每一幅圖像下面附有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預言了從唐開始一直到未來世界大同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主要事件。
5.劉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燒餅歌》相傳為明劉伯溫所著,全文共計1912字,用40餘首隱語歌謠組成,是用隱語寫成的「預言」歌謠,據卦撰詞,從一定的「象數」規律排來,涉及到「象、數、理、占」的入化應用,也是前人「觀象玩占」的遺著,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極深,難於理解,視為神撰。《燒餅歌》每句答話都像一首謎語,和諾查丹瑪斯的「預言」一樣,寫得十分隱諱,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詮釋這些隱語的意思。
6.袁天罡——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隋時為鹽官令,入唐為火山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推背圖》《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久佚。當代陰陽易辨派創始人高煜翔評價袁天罡:「名如皓月罩千秋,聲似春雷震古今。」
袁天罡在洛陽曾給杜淹、王珪、韋挺三人相面,預言杜淹將以文章顯貴而名揚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將官至五品;韋挺面相如虎,將出任武官。並預言三人為官後都要遭貶譴,屆時大家還會見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杜淹以侍御史入選天策學士;由太子李建成舉薦王珪當上五品太子中允,韋挺出任武官左衛率。三人正當仕途一帆風順時,沒想到受宮廷政變牽連一起被貶雋州,果然在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
(8)著名讖語擴展閱讀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 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智囊、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
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或牧野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為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為以其封地之名為姓,所以叫作呂尚 。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 ,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事處,閑居在家。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
唐太宗即位後,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並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後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於實現了「貞觀之治」。
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於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聖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禦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
『玖』 紅樓夢大結局中各個人的下場
賈寶玉:出家當和尚。
(9)著名讖語擴展閱讀:
紅樓夢中主要人物介紹:
(1)賈寶玉——榮國府銜玉而誕的公子,前世真身為赤霞宮神瑛侍者,現世賈政與王夫人之次子。他作為榮國府的嫡派子孫,出身不凡,聰明靈秀,闔府捧為掌上明珠,對他寄予厚望,他卻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學,給那些讀書做官的人起名「國賊祿蠹」。他不喜歡「正經書」,卻偏愛《牡丹亭》《西廂記》之類的「雜書」。他終日與家裡的女孩們廝混,愛她們美麗純潔,傷悼她們的薄命悲劇。
(2)林黛玉——金陵十二釵之冠。林如海與賈敏之女,寶玉的姑表妹,寄居榮國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與寶玉真心相愛,是寶玉反抗封建禮教的同盟,是自由戀愛的堅定追求者。她是書中一位富有詩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劇形象。她美得讓人由衷地心疼和愛憐,更具藝術魅力的是她無與倫比的豐富而優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覽群書,學識淵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還閃耀著追求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由的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
(3)薛寶釵——金陵十二釵之冠(與黛玉並列),來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媽之女,寶玉的姨表姐。她是一個復雜的矛盾糾葛體。她大方典雅,舉止雍容,既有大家閨秀卓越的氣質,沉靜淡泊、溫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靈深處隱藏的豪放大度。她對官場黑暗深惡痛絕,但仍規諫寶玉讀書做官。
(4)王熙鳳——來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內侄女,賈璉之妻,即寶玉表姐及堂嫂。她年輕美麗中透出尊貴,苗條的身段,風騷的體格,不露的威風,貌似可喜,實則可畏。她精明強干,深得賈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榮國府中處於要位,是實際的管家奶奶。她為人處事圓滑周到,圖財害命的事也干過不少。
(5)賈母——來自四大家族之史家,賈府老太太,寶玉祖母。在賈家從重孫媳婦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孫媳婦。她憑著自己的精明能幹,才坐穩了賈家大家長的位置。
(6)晴雯——榮國府的丫鬟。長得風流靈巧,口齒伶俐,針線活猶好。她的反抗性最強,蔑視王夫人為籠絡小丫頭所施的小恩小惠,嘲諷向主子討好邀寵的襲人,抄檢大觀園時當眾把王善保家的痛罵一頓。她的反抗遭到了殘酷報復,病重時被攆出賈府。寶玉偷偷地去探望,她深為感動,當夜悲慘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