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嗎
A. 張衡,是漢朝著名文學家是真的嗎
張衡(78年—來139年),字平源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1],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B. 張衡是漢朝人他是著名的書法家對還是錯
張衡(78年—139年),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C. 我能寫出劃線詞語的近義詞。1.張衡是漢朝 著名 的天文學家。 著名 ( &...
1.出名2.清晰 (答案不唯一) |
D. 張衡是漢朝著名的什麼人
天文學家——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發明了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著有《靈憲》和《靈憲圖》
地理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
發明家——除以上外,還發明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被後代成為木聖
數學家——研究天文地理這方面在古代根據的就是術數
制圖學家——《靈憲圖》
文學家——《四愁詩》、《溫泉賦》、《歸田賦》、《二京賦》
E. 漢代著名的科學家張衡的一生是怎樣的
張衡是我國漢代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他的名字已經和他的渾天儀、地動儀一起載入世界科技史冊。
公元78年,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今河南南陽西鄂縣)。張衡的祖先雖是南陽名門,但到他父親那一代,就已經衰落。張衡因此從小生活比較清苦。
小張衡有個不同於別的小夥伴的特殊的愛好——喜歡數星星。每到滿是星星的夜晚,小張衡總是會站在院子里,數著浩瀚的夜空里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時慈祥的奶奶總會在旁邊笑著說:「傻孩子,星星哪能數得完呢?」
說到小張衡的這個特殊的愛好,那是和奶奶分不開的。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裡,後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麼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於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里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
從奶奶那裡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里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麼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誇獎呢。
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於明白『北斗星移』,是怎麼一回事啦!」
由於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十七歲那年,為了增長自己的學識,他對母親說:「人說見多才能識廣,多走一些地方,才能多看一些東西,以增加知識。我決定離家遠游。」經母親同意,他賣掉了一部分房產,湊齊路費,上路了。一路上,他尋訪古跡,調查各地風土人情、物產、人民生活狀況,把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與書本上的知識加以對照,提高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到了洛陽,他結識了很多的朋友,他們在一起研究數學、天文學、歷法等。而後,他又借閱了一些書籍,學識大增。公元100年時,張衡寫成了名作《二京賦》,它由《西京賦)和《東京賦》兩篇構成,二者篇長近萬言,渾然天成。該文描寫了漢之東京、西京的宮廷、市井生活,場面宏大,文風典雅,刻畫生動准確,具有很強的諷諫精神,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把漢賦推向了一個高峰。張衡的《二京賦》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
公元108年以後,張衡開始將研究重心轉向自然科學。
115年,張衡任太史令,這是古代專司天文的職官,從此張衡更有了專門從事天文觀測研究的方便條件。他經過多年的實際觀測和研究,寫出了世界天文學史上不朽的名著《靈憲》。他打破了蓋天論「天圓地方」的說法,提出了渾天思想,並指出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是無限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而天體是有限的,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他還解釋了日食、月食形成的道理,從而開始了我國歷史上預報日食、月食的歷史。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
117年,張衡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能比較准確地測定天象的渾天儀。這是一個球形儀器,用鐵軸貫穿球心,軸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轉的方向。他還用滴漏壺與之相聯,用滴水力量推動齒輪帶動渾天儀,一天一轉,可將天文現象按時按刻顯示出來。這一發明,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121年,張衡被調任公車司馬令,但他並沒有放棄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126年,張衡再次被任為太史令。由於精心觀測和研究.他認識到地震是可以測定的。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他55歲時,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量地震的地動儀。此儀器用青銅製造,形象如大酒樽,在樽的周圍分別鑲著8條龍;按照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8個方向排列,每條龍嘴裡各銜著一顆銅球。如果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傳來震波,哪個方向的龍嘴裡的銅球就會滾落下來。有一次地動儀上的龍吐出鋼球,然而人們並沒有感覺到地震,以為張衡製造的儀器不可信。幾天後,信使來報,地震發生在甘南,與吐出銅球的龍所指的方向相合。這時眾人才對儀器的神奇妙用交口稱贊。張衡的地動儀比歐洲人的同類儀器早了1700多年。
張衡在潛心治學的同時,仍不忘國事。他看到皇帝奢華無度,朝政日下,就上疏直言進諫要求皇帝改正。他剛直不阿,令宦官們感到畏懼。他到外地做官時,辦了很多實事,得到了百姓們的贊許。
晚年的張衡看到東漢帝國政治腐敗,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一直鬱郁不樂。
公元139年,張衡在洛陽病逝,終年62歲。
F. 初漢代著名的辭賦家有哪些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標舉秦漢十大賦家為「辭賦之英傑」,他們是:荀況、宋玉、枚乘、司馬相如、賈誼、王褒、班固、張衡、揚雄、王延壽。十家中荀況、宋玉是戰國人,八位漢朝人中,賈誼為漢初騷體賦代表作家,其時大賦尚未形成,王褒無京殿苑獵大賦,其餘六人均以京殿苑獵賦顯名。
枚乘(?~前140),字叔,西漢辭賦家。漢族,淮陰(今江蘇淮安)人。枚乘因在七國叛亂前後兩次上諫吳王而顯名。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
司馬相如(約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長卿,漢族,巴郡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一說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
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朴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
王褒(前90年—前51年),蜀資中(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昆侖鄉墨池壩)人。西漢時期著名的辭賦家,與揚雄並稱「淵雲」。王褒一生留下《洞簫賦》等辭賦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傳》 1卷,明末收集有《王諫議集》11篇。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
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歲即能屬文,誦詩賦,十六歲入太學,博覽群書,於儒家經典及歷史無不精通。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過世,班固從京城遷回老家居住,開始在班彪《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中基本修成。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任中護軍,行中郎將,參議軍機大事,大敗北單於後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銘》。後竇憲因檀權被殺,班固受株連,死於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作為辭賦家,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列入《文選》第一篇;同時,班固還是經學理論家,他編輯撰成的《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使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 少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即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楊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王延壽(約140-約165年),東漢詞賦家。字文考,一字子山,南郡宜城人(今湖北襄陽宜城人)。楚辭學家王逸之子,曾周遊魯國。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建設有張衡博物館。
G. 漢朝的張衡刻苦鑽研什麼後來成了著名的什麼
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張衡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省西安市一帶)地區。
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
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
最終成為了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7)張衡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嗎擴展閱讀:
張衡的成就:
1、地動儀
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張衡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2、漏水轉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簡稱渾天儀,為東漢科學家張衡於公元117年設計並製造的一件天文儀器,屬水運渾象,是有明確歷史記載的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發動的天文儀器。
儀器通過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
漏水轉渾天儀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實現機械日歷功能。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衡
H. 張衡是漢朝人嗎
張衡是東漢人,也是漢朝人吧。
I. 張衡是漢朝著名的文學家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不對,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