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著名民俗
❶ 南昌的民風民俗有哪些最好是安義的!
安義古村群的村民在一些節令和喜事中,都有做米餅為慶的習俗,千百年來至今不衰。米餅以米粉為主料,根據不同節令和喜事,有不同的配料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春餅(又名春芽餅):立春季節,田間春芽(野菜,亦稱棉芽、水苨)遍地,碧綠肥嫩,婦女們採回家後用水洗凈,與糯米粉一同舂碎拌和(可放入適量食鹽或白糖)做成餅狀,入鍋煎熟。這種餅柔軟清香,纏綿可口,尤其有清腸除膩之妙,所以在這個季節古村幾乎家家舂臼響、戶戶米餅香。古籍《歲時廣記》也有雲:「立春日,食蘆菔、春餅……」可見吃春餅確是傳統風俗。
清明餅:清明節前後,用糯米粉與苦苣葉或貯麻葉、芥菜葉舂和做成。這種餅口感與春芽餅相似,但有蔬菜的清香,食之亦有解膩和胃之功。同時,又是祭祖敬神的供品。
谷芽餅:農民在清明季節浸種時,為預防倒春寒凍壞秧苗,往往要按超過實際需要的秧苗量浸種,以備補播稻種。所以,在播種時會多出一些谷芽。為了不浪費糧食,村民們把谷芽和糯米粉柔和在一起煎成餅。這種餅不需加糖就很甜,老少皆宜,尤其少兒食之可助消化。
上樑餅:蓋新房子的人家,為了祈求祖先和神靈保佑,也為了慶祝上樑吉日,用糯米粉和粳米粉各一半做成餅,並在上面蓋一紅點,然後用甑或鍋蒸熟。這種餅味道清淡,但吃起來滑韌爽口,有一股米飯的香味。
催生餅:這是婦女臨產前一個月,娘家為預祝分娩平安而做的餅,用料也是糯米粉和粳米粉各半,蒸熟。講究一些的人家用印摸壓成形,米餅上面有荷葉、荷花和蓮蓬的圖案,還有「早生貴子」或「百子千孫」文字。
三朝餅:是小孩出生後第三天,公公、婆婆或父親做的餅,用料、做法與催生餅同,講究的人家也用印摸成形,不過圖案多為纏枝花卉,文字則為「長命百歲」或「長命富貴」。
古村人喜歡做米餅、吃米餅,把米餅作為美食,也喜歡把米餅作為親戚鄰里之間互贈的小禮品,讓大家在品嘗米餅時,互道吉祥,切磋技藝,從而增進親情和友情。這對今天一些不厭粱肉旨酒而又輕視親情友情的人們來說,倒是一種很值得肯定與稱道的民俗。
❷ 南昌的習俗有什麼
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版橋,橋上有石柱欄權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曬龍袍」: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這天「陽氣」足,氣候乾燥,經六月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霉,不會被蟲蛀。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將家裡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這一習俗,實際上也是對太陽的一種崇拜。
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它是由民門採茶燈和民間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
南昌採茶戲表演詼諧風趣,唱腔優美深情,有著濃郁的南昌鄉土氣息。
戈陽腔也叫戈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地方戲中著名四大聲腔系統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陽縣形成而得名。
現在我國有11個省的高腔劇種與戈陽腔有淵源關系,當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戈陽腔基礎上,融合其他聲腔發展演變後形成的。戈陽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動作大,身段嚴謹、場面熱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適合民間演出。
❸ 南昌的民風民俗
過去,在南昌縣許多鄉村都有這樣一種鄉俗:抬菩薩。
農歷臘月二十三,由保管本房族菩薩的「當頭人」,請來漆匠給菩薩貼金(每年都要貼一次)。漆匠在貼金前,要念經請菩薩退位,然後在菩薩全身刷上一層生漆,再把泊金(黃金)貼上,菩薩煥然一新,漆匠再念經請菩薩歸位。
菩薩貼過金後,「當頭人」便將其安置在木製轎內,轎似一把櫃式椅子,菩薩就像坐在椅子上。裝好轎杠,然後放在祖宗堂屋的堂前。從臘月二十四起,本房族的青壯年隨時便可邀伴(要四人抬)抬菩薩在屋外滿村遊走。這種「抬菩薩」,一是增加過年的氣氛,二是一種類似體育活動的玩耍。而帶有迷信色彩的「抬菩薩」則有兩種:
(一)唱兵(又叫收兵)
到大年三十,白天在村中的廣場上擺好香案,將坐好菩薩的轎子放置香案前,點香燒燭,直到晚上,由本村住廟和尚作「收兵」法術。這時,村民有的在家守歲或賭博,有的村民便在廣場上看收兵。小孩在未結束收兵前,不能睡覺,以免魂魄被當作散兵游勇收去。
和尚作法術收兵時,由四個青年抬著菩薩轎,隨著和尚作法動作,時而在廣場上轉圈,時而翻滾轎子,像是菩薩在驅兵捉鬼,忽然間,和尚把事先放好的一隻公雞捉起,就在翻滾轎子的一瞬間,將公雞頭扭斷,把雞頭丟進放在場地上的壇子里,再用黃表扎口封好(這個壇子每年唱兵都要裝一個雞頭進去,平時便放在菩薩落座的神位底下)。此時,唱兵結束,意味著收兵驅鬼任務完成,可保全村平安。
(二)迎神
農歷正月十五,是出龍燈日。白天先迎神,即各房族的菩薩都要穿上袍服。根據菩薩身份穿著:是文官則穿文官服;武官則穿龍袍,插三角旗。所穿文武袍服,如舞台上古裝戲文武官的著裝一樣。因為村中所供奉的菩薩都是由過去群眾崇拜的文武官員演變而來,如關公菩薩、福主菩薩(許遜),一直成了老百姓崇敬的偶像。
各支各房的菩薩穿好袍服後,便先後抬起上路,向村裡的廟中走去。一路上,敲鑼打鼓,舉著各種龍旗,還有陽傘,很像皇帝出宮的派頭。抬菩薩所走的路,要走自古已有的官馬大路,俗話迎神走古路即由此出。等各路菩薩到齊,在廟內落座一段時間,便各自將菩薩抬起由原路返回。然後放置在村中廣場的香案前,等到晚上讓菩薩看燈(或看戲),過年抬菩薩便算結束。
2005年5月份,由中國文聯、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江西儺文化藝術周」 在南昌市撫河路進行的盛大的民間藝術踩街表演活動中,我縣推出的極具民間特色的大型民俗舞蹈《彩轎歡歌》,就是由這種民俗活動進行藝術升華後改編而成。
❹ 南昌有什麼民風民俗
農歷臘月二十三,由保管本房族菩薩的「當頭人」,請來漆匠給菩薩貼金(每年都要貼一次)。漆匠在貼金前,要念經請菩薩退位,然後在菩薩全身刷上一層生漆,再把泊金(黃金)貼上,菩薩煥然一新,漆匠再念經請菩薩歸位。
菩薩貼過金後,「當頭人」便將其安置在木製轎內,轎似一把櫃式椅子,菩薩就像坐在椅子上。裝好轎杠,然後放在祖宗堂屋的堂前。從臘月二十四起,本房族的青壯年隨時便可邀伴(要四人抬)抬菩薩在屋外滿村遊走。這種「抬菩薩」,一是增加過年的氣氛,二是一種類似體育活動的玩耍。而帶有迷信色彩的「抬菩薩」則有兩種:
(一)唱兵(又叫收兵)
到大年三十,白天在村中的廣場上擺好香案,將坐好菩薩的轎子放置香案前,點香燒燭,直到晚上,由本村住廟和尚作「收兵」法術。這時,村民有的在家守歲或賭博,有的村民便在廣場上看收兵。小孩在未結束收兵前,不能睡覺,以免魂魄被當作散兵游勇收去。
和尚作法術收兵時,由四個青年抬著菩薩轎,隨著和尚作法動作,時而在廣場上轉圈,時而翻滾轎子,像是菩薩在驅兵捉鬼,忽然間,和尚把事先放好的一隻公雞捉起,就在翻滾轎子的一瞬間,將公雞頭扭斷,把雞頭丟進放在場地上的壇子里,再用黃表扎口封好(這個壇子每年唱兵都要裝一個雞頭進去,平時便放在菩薩落座的神位底下)。此時,唱兵結束,意味著收兵驅鬼任務完成,可保全村平安。
(二)迎神
農歷正月十五,是出龍燈日。白天先迎神,即各房族的菩薩都要穿上袍服。根據菩薩身份穿著:是文官則穿文官服;武官則穿龍袍,插三角旗。所穿文武袍服,如舞台上古裝戲文武官的著裝一樣。因為村中所供奉的菩薩都是由過去群眾崇拜的文武官員演變而來,如關公菩薩、福主菩薩(許遜),一直成了老百姓崇敬的偶像。
各支各房的菩薩穿好袍服後,便先後抬起上路,向村裡的廟中走去。一路上,敲鑼打鼓,舉著各種龍旗,還有陽傘,很像皇帝出宮的派頭。抬菩薩所走的路,要走自古已有的官馬大路,俗話迎神走古路即由此出。等各路菩薩到齊,在廟內落座一段時間,便各自將菩薩抬起由原路返回。然後放置在村中廣場的香案前,等到晚上讓菩薩看燈(或看戲),過年抬菩薩便算結束。
2005年5月份,由中國文聯、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江西儺文化藝術周」 在南昌市撫河路進行的盛大的民間藝術踩街表演活動中,我縣推出的極具民間特色的大型民俗舞蹈《彩轎歡歌》,就是由這種民俗活動進行藝術升華後改編而成。
❺ 南昌有什麼特色文化
南昌城是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又名英雄城,如八一起義紀念館都是有歷史教育意義的。
南昌的各條街道的名字都是根據歷史名人所取,如中山路,船山路,淵明路,陽明路等等,如果細細考究,是蠻有意思的。
談起旅遊文化就比較有限,畢竟南昌還不是國際旅遊休閑城市,旅遊資源存在先天缺陷,但城東的瑤湖前景看好,市府肯定會對這一塊有所作為的。老的地方,象滕王閣,梅嶺,象湖等感覺還是不夠檔次。
南昌語言說句實話,比較粗魯的,口語中臟話偏多,文明形象不算高。
說起小吃,南昌炒粉,藜蒿炒臘肉味道都不錯。以前天熱的時候,在路邊各種小吃是一應俱全,但是現在都是店面化得管理,再也沒有從前的在路邊一手喝啤酒,一手吸螺螄的感覺了。
❻ 南昌的節日習俗
1、九九插茱抄萸
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2、重陽登高會
登高是重陽節的重要風俗。漢代此俗當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故事而來。
3、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4、重陽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5、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❼ 南昌民俗故事
求子·
南昌的求子習俗很具地方特色。古代的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士橋(現稱高橋),高士橋有石柱欄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或相約,或獨行來至高士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般便可生男孩。清代劉一峰曾作《高橋行》詩一首,可窺當時拜月求子盛況。詩曰:高橋月明當夜半,前呼後呼女郎伴;
傳言拜月過中秋,便好生兒嫁石頭。
現高士橋早已拆除,僅留下一條叫「高橋」名稱的街道,這古老的求子習俗也隨著為現代文明所淹沒。
·六月六曬衣箱·
南昌居民素有「六月六曬龍袍」的習俗。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據說這
天的「陽氣」足,氣候乾燥,經六月初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霉,不會被蟲蛀。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將家裡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解放前,每到六月初六,各寺院的菩薩也換上新裝,紛紛抬上街頭。菩薩游到哪裡,哪裡的人就會爭相叩拜燒香,求菩薩保佑。南昌的氣候溫暖濕潤,每年六月六之前,都是霉雨季節。故此六月六日曬衣裳的習俗,實際上也應是對太陽的一種崇拜。
·萬壽朝仙會·
朝仙會也名敬香會,是奉把許遜的廟會。在南昌地區最受人崇拜的是許遜,民間叫他為福主菩薩。相傳大約在1500年前,136歲的許真君及全家42口人(連房屋和雞犬)一齊升天。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成語也出之於此。南昌人為紀念許真君,將他升天的日子俗定為他的生日。為此,每年農歷八月至十月,先後兩個多月的時間,南昌鄰縣方圓百里之內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豐城、進賢等縣的鄉民,自願齋戒沐浴,有組織地以鄉、村、族為團體,組成朝仙會,前往西山萬壽宮朝拜、進香。萬壽朝仙會有許多禁忌:1、朝拜前需齋戒一星期;2、須洗澡換衣服,3、肩上斜掛黃色進香袋,敲鑼打鼓結隊前往。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頭柱香,朝拜者需晝夜不停地趕往萬壽宮。凡是得到了頭柱香的人,認為是最幸運的人,比中了狀元還高興。萬壽朝仙會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近年前來朝拜的人更是多了起來,並且充分利用萬壽朝仙會的盛況進行鄉間集市的貿易交流。還有些鄉鎮在萬壽宮前舉行各種民間娛樂活動,一些國外嘉賓,港澳同胞也興致勃勃地前往朝仙會敬上一柱香以求吉利。新時期的萬壽朝仙會也注入了新時期的新特色。
·龍崗登高·
中華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習俗,南昌也同樣流行。南昌市城郊的龍沙,自晉、南朝以來,便是登高望遠的勝地。據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引文說:「北有龍沙,椎阜透迤,潔白高峻,而似龍形,連亘五六里,舊俗九月九日登高之處。」唐代詩人孟浩然也有詩雲:「龍沙豫章北,九月桂帆過;風俗因時見,湖山發興多。客中推送酒,掉里自成歌;歌竟乘舟去,滔滔任夕波。」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南昌地區極為盛行。每年重九,人們相約,或攀梅嶺,或登滕王閣。人們以文會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習俗,長期承襲不衰。
·茶館聚會·
有閑者邀集茶會,是南昌自古沿習至今的習俗。有《立夏茶詞》說:
「城中兒女無一事,四夏晝長愁午睡;
家家買茶作茶會,一家茶會七家聚。
風吹壁上織作筐,女兒數錢一日忙;
煮茶須及立夏日,寒具薄持雜藜栗。
君不見村女長夏踏紡車,一生不煮立夏茶。」
(註:南昌有習俗,立夏日須喝立夏茶,否則一夏不得自在)。
據史所載,南昌市開茶館的歷史已有一千餘年,而且在江南一帶,要數南昌的茶館、茶鋪數量最多、規模也最大。解放前,南昌市有人口20萬,但茶鋪,茶館卻遍及全城的四面八方,大約有200餘家,每家都設有400—個座位。傳說在以江南才子王船山命名的船山路上,就開有3家大茶樓(寶華樓、聚賢樓、陳源發),相隔不到300米。每天上午七八點鍾左右,南昌的老茶客們不吃早飯就拖拖沓沓地朝茶館走去,沿途約上幾個知己、從早上可以一直泡到下午三四點鍾,有的還在茶樓泡到半夜。南昌茶樓的擺設風格具江南市民階層特色,一般都是一張八仙桌、4條長凳為一組。佐茶食品一般有油炸麻圓、糖果、麻花(油炸)等。茶客們有的是來休閑的,有的是來商定兒女喜事的,還有的是來洽談生意的。也有的是鄰里之間傷了和氣,來茶館緩和氣氛,重歸於好的?.五花八門。他們將茶館當成休閑、結友和洽談生意的場所。有些大茶樓的老闆,為招徠生意,便請一些民間藝人來茶樓賣藝。這些民間藝人所表演的有南昌道情、南昌採茶戲等民間喜聞樂見的節目,很受新老茶客的歡迎。這幾年,南昌的茶館業又漸漸興盛起來,大約全市已有20餘家茶館。其形式和風格與舊時南昌茶樓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夢山求夢·
夢山原名罕王峰,在新建縣境內夢山湖畔,此峰山勢險峻,綠樹成蔭,是現在南昌著名的風景游覽之地。據史所載,在晉朝炎興元年(公元263年),蜀國為晉吞滅後,劉備之孫劉護,攜家眷自四川避難至此,此處地形險要而又隱蔽,決定在此結寨踞守。劉護的母親羅氏,見大勢所趨,勸劉護歸順於晉,後劉護得封為廣惠王,其母羅氏封為協慶夫人。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東吳又被晉所滅,殘軍敗將逃避新建西山藩源,與地方匪盜勾結作亂,後為劉護所滅,被當朝封為罕王,原所居住的山峰也賜名罕王峰。劉護之母羅氏,常以山果感人入夢,民間百姓因此常至此求夢,久而久之,羅氏被稱為「夢娘娘」。遂又將罕王峰稱夢山。
至南北朝梁代天監年間,雲游僧李月鑒在夢山結廬並報請當時江洲都督王茂為劉護建廟塑像,從此罕王峰便有了罕王廟。罕王廟建立以來,香火一直很盛。唐憲宗時,有一進士姓施名肩吾,棄官隱居梅嶺,常邀友人同登夢山遊玩,一次偶見罕王廟後有一石洞,洞的面積恰好只容一人,為此將洞命名為施先生石室。關於「求夢」一說,有許多有趣的民間傳說,相傳南宋寶佑文年(公元年),奉新縣有位舉人,名叫姚勉,在赴臨安趕考途經夢山,聽說夢山求夢靈,便連夜上山,夜宿罕王廟,果然得金榜高中的好夢,當年即中頭榜「狀元」,在回鄉省親途經罕王峰,特捐建一所「夢娘娘宮殿」供奉劉護之母羅氏。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夢山與夢娘娘,從此便聞名遐爾了。清、明時期是夢山香火最盛的時期。罕王廟的和尚與登山求夢的一些文人學者結為知己,他們在罕王廟唱和詩句,晚清立憲人物文廷式也是夢山罕王廟和尚的好友,他們一起賦詩書聯,切磋棋藝等,故夢山的名氣愈來愈大,張勛也因追慕同鄉姚勉在夢山得好夢發跡,親謁夢山,現在上夢山的一條登山石道;便是他所捐修的。罕王廟為磚木結構,前後有兩重殿宇,用16根石柱支撐,建築藝術極為精巧。
夢山周圍環境幽僻,花香鳥語,溪水長流,是個難得的世外桃源。近年來夢山的遊客有港澳同胞,也有外籍嘉賓,還有市民與鄉民,他們有的是求子,有的是求官,有的是求財,小小的罕王峰,已是名揚四海的旅遊勝地了。
·鬧元宵·
正月十五史稱「上元節」,南昌稱為元宵節。南昌人過元宵叫鬧元宵,鬧了十五還要鬧十六。鬧元宵這天,無論是城市居民還是農村住戶,都必須吃元宵,象徵全家團圓、幸福。
吃好元宵之後,便開始鬧燈了。
南昌鄰縣農村元宵節的龍燈,各式各樣,有龍燈、板凳燈、關公燈、采蓮燈等。板凳燈最長由1000多條板凳組成,有1000多號人。板凳燈起舞時整齊統一,十分壯觀。灣里區太平鄉的關公燈,由100條節毛竹組成,每節
毛竹上插有小山竹製成的各式燈籠,十分好看。解放後,民間的鬧元宵,又加入了各種民間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掛燈。村村的彩燈徹夜通明,鞭炮聲、嬉戲聲不斷,鬧到通宵,正如民間傳說的:「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一樣,一直鬧到正月十六,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開始將臘月甘四設的供桌拆去,將燈收起來,舉行送神活動,送神完畢,新春活動也就告一段落了。
·劃龍舟·
南昌4縣劃龍舟是在農歷五月五日舉行,是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南昌的龍舟賽各縣各具特色,但又要以安義縣的最為壯觀。安義縣的石鼻鄉、萬埠鎮和龍潘鎮的龍舟賽,自明朝以來就相當出名。每年五月初五,成千上萬的人圍觀在安義的潦河兩岸,等待各村各鄉的龍舟賽開始。大約在上午9時,潦河裡的龍舟爭先恐後地朝前猛劃。龍舟有的為黃色、有的為紅色、有的為黑色,還有白色的、綠色的,使200米寬的潦河上構成一幅五彩繽紛、絢麗壯觀的圖畫。古人有竹枝詞為證:「五月榴花五月紅,雄黃角忝盡古風、絲絲綉出兒童佩、萬埠龍津封掉中。」
❽ 南昌的民風民俗有啥
過去,在南昌縣許多鄉村都有這樣一種鄉俗:抬菩薩。
農歷臘月二十三,由保管本房族菩薩的「當頭人」,請來漆匠給菩薩貼金(每年都要貼一次)。漆匠在貼金前,要念經請菩薩退位,然後在菩薩全身刷上一層生漆,再把泊金(黃金)貼上,菩薩煥然一新,漆匠再念經請菩薩歸位。
菩薩貼過金後,「當頭人」便將其安置在木製轎內,轎似一把櫃式椅子,菩薩就像坐在椅子上。裝好轎杠,然後放在祖宗堂屋的堂前。從臘月二十四起,本房族的青壯年隨時便可邀伴(要四人抬)抬菩薩在屋外滿村遊走。這種「抬菩薩」,一是增加過年的氣氛,二是一種類似體育活動的玩耍。而帶有迷信色彩的「抬菩薩」則有兩種:
(一)唱兵(又叫收兵)
到大年三十,白天在村中的廣場上擺好香案,將坐好菩薩的轎子放置香案前,點香燒燭,直到晚上,由本村住廟和尚作「收兵」法術。這時,村民有的在家守歲或賭博,有的村民便在廣場上看收兵。小孩在未結束收兵前,不能睡覺,以免魂魄被當作散兵游勇收去。
和尚作法術收兵時,由四個青年抬著菩薩轎,隨著和尚作法動作,時而在廣場上轉圈,時而翻滾轎子,像是菩薩在驅兵捉鬼,忽然間,和尚把事先放好的一隻公雞捉起,就在翻滾轎子的一瞬間,將公雞頭扭斷,把雞頭丟進放在場地上的壇子里,再用黃表扎口封好(這個壇子每年唱兵都要裝一個雞頭進去,平時便放在菩薩落座的神位底下)。此時,唱兵結束,意味著收兵驅鬼任務完成,可保全村平安。
(二)迎神
農歷正月十五,是出龍燈日。白天先迎神,即各房族的菩薩都要穿上袍服。根據菩薩身份穿著:是文官則穿文官服;武官則穿龍袍,插三角旗。所穿文武袍服,如舞台上古裝戲文武官的著裝一樣。因為村中所供奉的菩薩都是由過去群眾崇拜的文武官員演變而來,如關公菩薩、福主菩薩(許遜),一直成了老百姓崇敬的偶像。
各支各房的菩薩穿好袍服後,便先後抬起上路,向村裡的廟中走去。一路上,敲鑼打鼓,舉著各種龍旗,還有陽傘,很像皇帝出宮的派頭。抬菩薩所走的路,要走自古已有的官馬大路,俗話迎神走古路即由此出。等各路菩薩到齊,在廟內落座一段時間,便各自將菩薩抬起由原路返回。然後放置在村中廣場的香案前,等到晚上讓菩薩看燈(或看戲),過年抬菩薩便算結束。
2005年5月份,由中國文聯、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的「中國江西儺文化藝術周」 在南昌市撫河路進行的盛大的民間藝術踩街表演活動中,我縣推出的極具民間特色的大型民俗舞蹈《彩轎歡歌》,就是由這種民俗活動進行藝術升華後改編而成。
❾ 江西或南昌的傳統風俗有哪些
江南民間習俗
江南舊時,上鏤人物,這個「賞」字:「吳綾輸與談箋紙,難怪清人張春華《滬城歲事衢歌》感嘆、魚,至二三百盞,或紮上紅綠綢帶,一邊爭觀桃花,高可三四丈,枝梢剪采裊東風。」詠的即是花朝節的景象,花樹便會氣死吳地民間傳說認為農歷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生日,未到花朝一半春,間以五彩吳綾折枝花燈……或扎彩為亭。又雲,奢華已甚,插上小紅旗。約伴向沉香閣去,則百物豐收,所以稱作「花朝節」。」清·毛祥麟在《墨餘錄》中記載的花朝民俗是用談箋紙紮成的傘燈,如果這一天氣候晴朗:「花朝十二賽花神、賞給花樹的意思,文人宴飲賦詩。花朝節當天,花神廟邊多有廟會,但看二月十二」、蝶,則百物成熟,因而清人秦榮光《上海縣竹枝詞》記述。」
花神燈
夜幕降臨,形成獨特的風景、花卉,向百花表示慶賀,這天的習俗尚有,偶綴禽,(因風)飛舞若生,間飾龍鳳,人們要給即給花木繫上綢帶:「有利無利,所以諺語說。
所以這天,故也稱「涼傘燈」。多至二三百盞,妙盡江鄉算傘燈。一邊談笑風生。」而清代蔡雲的詩:「 百花生日是良辰,各地幾乎都有花神廟。誠如清人錢大昕《練川竹枝詞》所詠,小鬟偷插鬢雲輕,花朝節當日城內沉香閣特別熱鬧,光照數丈。姑娘們禁不住會摘取鮮艷花朵插於發間:「花朝二月雨初晴,耗資費工。紅紫萬千披錦綉:「出燈多宅十九觀音佛誕辰:「土俗以十二日天氣清朗,相傳可保一年不頭痛、六角,恐怕兼有欣賞。」滬人張秋浦《歲事衢歌》雲。該燈通常以當地所產可作傘面的半透明油紙「談箋」糊成。無錫民間認為,經年始成。
觀年景
花朝節當日、女孩穿耳洞等,或掛上紅紙條,是說當日忌雨,笑語相將北郭行:「春到花朝染碧叢。」花神燈。蒸霞五色飛晴塢。舊上海。
如今看來,則可催植物生長,一燈之制,尚勞點綴賀花神:「燈作傘形……於百花生日前後始盛,江南人家喜相邀出城踏青。清明,幾乎各地都有觀天氣識年景的習俗,多呈傘形。是日江南人有許多獨特的習俗。
❿ 南昌風俗習慣
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橋,橋上有石柱欄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 「六月六曬龍袍」: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這天「陽氣」足,氣候乾燥,經六月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霉,不會被蟲蛀。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將家裡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這一習俗,實際上也是對太陽的一種崇拜。 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它是由民門採茶燈和民間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 南昌採茶戲表演詼諧風趣,唱腔優美深情,有著濃郁的南昌鄉土氣息。 戈陽腔也叫戈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地方戲中著名四大聲腔系統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陽縣形成而得名。 現在我國有11個省的高腔劇種與戈陽腔有淵源關系,當今著名的「京腔」就是在戈陽腔基礎上,融合其他聲腔發展演變後形成的。戈陽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動作大,身段嚴謹、場面熱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適合民間演出。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 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 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 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南昌人對於拜年也是很講究的。初一兒子給父母拜年,幼輩依次給尊長拜年,尊長又率幼輩向鄰居賀年。初二女婿給丈母娘拜年。初三女兒回娘家要給鄰居分糖餅,體現鄰里關系融洽。 在過年期間,初七是很重要的,南昌民諺:「上七大似年。」因為傳說女媧造人就是在初七。初七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糊羹,人們認為,吃了糊羹,象徵步步高。 過年的最後一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有張燈觀賞的習俗,因此也稱「燈節」。 南昌的婚慶風俗由來已久,讓一代代人感到妙趣橫生,迎親便是其中的一項。 迎親的日子到了,男方家一大早設宴招待女方客人,宴席散去之後,由男方家一年長者和家人一起去「迎親」。過去迎親的花轎需八人抬,男方家配上「杠箱」和「禮籃」。那時候的婚禮很隆 重,配上肉一百斤、面一百斤、花餅一百斤以及大洋六十塊等。姐妹宴則是為了辭行娘家的小姐妹。所有物品上都灑有紅紙屑、松板,並放上紅蛋、「喜」字剪紙。 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用鞭炮相迎。可女方家幫工們都閉門不讓男方家客人進門,爭要男方家的喜煙、喜酒、喜糖。而迎親的在門外嗩吶鑼鼓大作,以示「催妝」,雙方談妥後,大門方打開,女方家設宴招待男方來賓,並收下伴送三禮,把蛋、糖、餅等都送給來看熱鬧的小孩。這時女方家又借口東西不足數大罵男方家,男方家來的人也借辭解釋或與女方家對罵,雙方爭執不休,正所謂「越罵越發」。 雖然現代社會提倡移風易俗,但古老而淳樸的婚慶習俗源遠流長,並融入了現代文明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