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著名建築
⑴ 澳大利亞著名建築物(英文)
The Sydney Opera House
The Sydney Maritime Museum
The Sydney State Bank Centre
The Sydney Olympic Stadium.
⑵ 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築有哪些象徵意義
悉尼歌劇院(英語: Opera House,SOH)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建設工作從1959開始,1973年大劇院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這棟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作為背景的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座建築.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容納大約2500人.設計的初衷是把這個最大的廳堂建造成為歌劇院,後來設計改動了,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音樂廳內有一個大風琴,是由羅納德·沙普(Ronald Sharp)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它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鏈桿風琴,由10,500根風管組成.
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小廳被認為不太適合做大型的歌劇演出,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曾因改造擴建而耗時多年.
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影院以及攝影室.在入口的階梯前也經常舉行一些免費的公共演出.
緣由
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計劃始於1940年代,戰後的悉尼並沒有專門場所用於音樂、戲劇表演.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尤金·古森斯(Eugene Goossens)游說政府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在1954年,古森斯成功取得了新南威爾士州總理約瑟夫·卡希爾(Joseph Cahill)的支持,卡希爾要求要求設計一個專門用於歌劇的劇院.盡管卡希爾曾想將其建得離位於CBD西北方的溫耶德火車站(Wynyard railway station,Sydney)更近一點,古森斯卻堅持將歌劇院建在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上.[1]
悉尼歌劇院的早期模型
卡希爾於1955年9月13日發起了歌劇院的設計競賽,共收到了來自32個國家的233件參賽作品.參賽作品的規定是必須有一個能容下3000人的大廳和一個能容下1200人的小廳,兩個廳都有不同的用途,包括歌劇,交響樂和合唱音樂會,大規模的會議,講座,芭蕾舞演出和其他演講.[2]評選委員會的成員包括:英厄姆·阿什沃思(Ingham Ashworth)、科布登·帕克斯(Cobden Parkes)、萊斯利·馬丁爵士(Leslie Martin )和埃羅·沙里寧.
[3] 本來評委們已經選出了若干件候選作品,然而因故遲到的美國設計師埃羅·沙里寧卻從淘汰的作品選出了約恩·烏松潦草的設計圖.[4]1957年1月29日,約瑟夫·卡希爾在新南威爾士州州立美術館宣布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贏得了競賽5,000英鎊的獎金,第二和第三名則分別為馬里蘭(J.Marzella)、波依斯萬(Boissevain)及其搭檔奧斯蒙德(Osmond).此時的烏松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居住宅設計師,悉尼歌劇院是其第一座公共建築.烏松1956年在斯德哥爾摩旅行時從一份建築雜志上得知了這個建築競賽,在尚未造訪過悉尼的情況下,憑借著幾個悉尼姑娘對家鄉的描述就繪制出了這份設計圖.直到6個月之後烏松本人才知道自己的作品獲選,當他在7月29日第一次踏上澳大利亞的土地時受到了熱烈的歡迎,當地的澳大利亞婦女周刊甚至將其比作好萊塢明星賈利·古柏.[5][6].烏松此行還帶來了他在丹麥所製作的悉尼歌劇院木製模型,這個模型被放置在悉尼市政廳內.模型和悉尼歌劇院的最終造型有不小的差別,它採用的是更為奔放的拋物線屋頂,這個設計因為建造難度過大在後來的建造過程中被修改了.為了籌措建造悉尼歌劇院的資金,卡希爾開始發行悉尼歌劇院的彩票.1958年3月,烏松和丹麥結構工程師艾拉普(Ove Arup)再次拜訪了悉尼,他們發表了名為紅皮書的悉尼歌劇院初步設計方案.
設計和建造
原本位於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的麥格理堡壘電車廠於1958年拆除,歌劇院的前期准備工作於1959年3月份開始.3月2日,卡希爾擰緊了悉尼歌劇院青銅銘牌上的最後一顆螺絲釘,象徵著大劇院的建設工作由此展開.然而不幸的是,僅僅幾個月之後的1959年10月22日,約瑟夫·卡希爾因心肌梗塞死於悉尼醫院,日後悉尼歌劇院的建設遭遇困難時因此缺乏了許多政治上的支持.[7] 歌劇院的建造計劃一共有三個階段.階段一(1959–1963)包括建造平台.階段二(1963–1967)建造外部的「殼」 結構.階段三:內部的設計和裝潢(1967–73).
⑶ 澳大利亞著名建築物有哪些
悉尼歌劇院
悉尼海上歌劇院是悉尼的標志,世界最豪華的文化建築之一。它位於悉尼港中心的貝尼朗岬角,全部建築群長183米,寬118米,由一道海堤與陸地相連。它以一座很高的混凝土平台為基座,門前有一條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室外水泥階梯,10多幢揚帆式殼體建築,最高處高出海面67米,相當20層大樓的高度,由白色釉磚或大理石貼面,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遠望如一隊破浪遠航的船隊,鼓起潔白的風帆,又好象幾扇潔白的大貝殼側身沐浴著明媚的陽光。
悉尼歌劇院內部共有900多個廳堂和房間,還有四大劇場:一是音樂廳,有2690個席位圍繞著表演台。陳放在音樂廳台上的世界最大的管風琴,高15米,重37噸,9個高低8度同奏的音栓,由1萬根錫鉛合金管組成,耗資133萬美元,費時10年製成,1979年首次演奏時轟動世界。二是歌劇院,有1547個席位,舞檯面積440平方米,並有轉台和升降台。三是544座的戲劇廳。四是419座的小音樂廳。此外,還有5個排練廳,65個化妝室,以及錄音廳、展覽廳、圖書館、演員食堂、公共餐廳、酒吧等,各種廳室總共可容納觀眾7000餘人。
「船帆屋頂劇院」是從66個國家233位設計師的藍圖中,選中丹麥喬恩-厄特宗的作品,從1959年施工到1973年,耗資1.04億美元才得完成。揭幕之日,有100萬人穿著節日盛裝,喜氣洋洋,像潮水般湧向悉尼海港。英國女王和許多國家元首都來參加典禮。
它的演出活動堪稱世界第一,每日開放16小時,平均有10場演出。澳大利亞每年上演近三百場歌劇,其中大部份在悉尼歌劇院舉行。
⑷ 澳大利亞的標志性建築物
悉尼歌劇院(英語:Sydney Opera House,SOH)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該劇院設計者為丹麥設計師約恩·烏松,建設工作從1959開始,1973年大劇院正式落成。在2007年6月28日這棟建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悉尼歌劇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Bennelong Point),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作為背景的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遊客前來觀賞這座建築。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容納大約2500人。設計的初衷是把這個最大的廳堂建造成為歌劇院,後來設計改動了,甚至已經完工的歌劇舞台被推倒重建。音樂廳內有一個大風琴,是由羅納德·沙普(Ronald Sharp)於1969年至1979年製造的。它被認為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鏈桿風琴,由10,500根風管組成。
主廳中較小的一個才是歌劇院。由於當初是將較大的主廳設計為歌劇院,小廳被認為不太適合做大型的歌劇演出,舞台相對較小而且給樂隊的空間也不便於大型樂隊演奏。曾因改造擴建而耗時多年。
其他附屬設施則包括戲劇院、影院以及攝影室。在入口的階梯前也經常舉行一些免費的公共演出。
⑸ 澳大利亞的代表性建築是什麼
悉尼歌劇院
位於澳大利亞悉尼,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已成為悉尼市的標志性建築。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灣大橋,與周圍景物相映成趣。
⑹ 澳大利亞有名的代表建築物叫什麼
悉尼歌劇院
悉尼海上歌劇院是悉尼的標志,世界最豪華的文化建築之一。
⑺ 澳大利亞有什麼有名的建築
澳大利亞最有名的建築就是悉尼歌劇院了。
⑻ 澳大利亞的著名建築物是什麼
悉尼歌劇院
悉尼博物館
悉尼大橋
悉尼塔
聖瑪麗大教堂
⑼ 澳大利亞著名建築五個字
澳大利亞著名建築五個字——悉尼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