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的花魁
Ⅰ 男的花魁叫什麼
= =死秋,你還真的來問了啊。
個人覺得還是應該叫花魁才對的。- -
Ⅱ 花魁的風姿妖嬈的日本花魁
江戶時代的歌舞伎與現代的不同,她們除了賣藝之外還要負責接客。花魁並不是依照游女的等級一步步往上爬,而是從被賣到游廓中的沒落貴族的女兒或是民間的女孩中挑選具有資質、極端美麗的,從小加以精英訓練,包括:文學、書道、茶道、棋藝、三味線等等訓練。成長過程中也極端地限制飲食種種,確保能長成一流的美女,當然還有其他種種訓練。
所以,養成一位花魁要花上極高的成本,也因為如此,花魁與其他等級的游女不同,不會在格子之後等待客人。如果想接近花魁,則必須到稱為「揚屋」的茶店中尋找機會。客人到了揚屋以後,得先灑下重金飲食、招喚藝者來顯示自己的財力。這時老闆娘會探探客人的底細,看看適合那一個等級的花魁,再寫一張「揚屋差紙」,請指名的花魁前來,這時重頭戲才開始。
花魁往揚屋的路程稱為「花魁道中」,在隊伍最前方的是拿著印有專屬於該位花魁定紋(類似家紋)燈籠的男人,接著是兩位「禿」(指游廓中10歲前後幫花魁打雜的小女孩),手上拿著花魁的用品。再來才是穿著厚重,腳踏高五到六寸木屐的花魁,其後還跟著數位「新造」(年紀較禿為長,但還未能接客的女孩),以及保鑣等人。
由於花魁身穿約20公斤的衣裳,腳踏奇高且重的木屐,所以有「花魁走路比牛車慢」的諺語。走路的方法又分為「內八文字」與「外八文字」,吉原的花魁主要以外八文字為主,不過不管那一種傳說都要花上兩三年的時間練習。永井荷風的俳句這么比喻:
八文字(はちもんじ)
踏むや金魚の
およぎぶり
到了揚屋以後,要是花魁看客人不順眼,大可掉頭就走。如果看對眼了,這也只是「初會」而已。客人得用盡方法顯示財力及魅力贏得花魁的好感,當客人為求這一面,也許已經灑下了幾十萬至百萬,卻仍得屈居下位,離花魁所坐上位遠遠的。第二回見面的「里」也是如此這般,如果兩情相悅,第三回見面,如果花魁准備了寫著客人名字的筷子,這時才代表兩情相悅,該晚才能一親芳澤。這三次的見面就如同相親、下聘、結婚,不過關系卻相當的不對等,如果客人在這之後找了吉原內其他的游女,輕則花錢消災,重則受到游女屋的保鑣一陣毒打;但花魁則可以有許多熟客,如果花魁沒空接見,則有稱為「名代」的新造接待,不陪睡之外,客人還是得乖乖的掏出錢來。
如同其他的青樓文化一般,如果游女能有錢贖身,就可以離開吉原。但是就算是令人一擲千金的花魁,由於在各式教育上的投資也相當可觀,所以如同多數的游女一般一生出不了吉原,游女年華老去以後,通常再以打雜、煮飯的下女身份僱用。感情上游女能有稱為「間夫」的小白臉,不過這是暗默的了解,不能公開的。
1590年(天正十八年)德川家康奉豐臣秀吉之命到關東平原的江戶地區建立領地,當時的江戶只是一個小漁村,滿目荒涼,德川家康看中這里廣闊的平原和豐富的水運資源將有利於今後的城市發展。他通令全國各地諸侯參與江戶建設,集中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工事,拓荒填海,疏通水道,並以全國中央城市的宏偉構想展開市區規劃和建設。被大量徵召到江戶的年輕武士幾乎都是單身,此外,隨著新興都市江戶城市建設的急速發展,來自全國的商人等各界人士紛紛聚集,使得男性人口驟增。當年江戶最盛期人口達百萬之眾,其中青壯年男性約二十五萬,武士與平民各佔半數,但中青年女性僅有八萬餘人,性別比超過三比一,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由此導致娼妓泛濫,色情業應運而生。為了整肅風紀,幕府終於批准設立集中娼妓區,江戶唯一獲得政府許可的娼妓區——吉原——開發於1617年(元和三年),翌年開始營業。1638年(寬永十五年),設置了著名的吉原大門,四周隔離並派專人看管,封閉式的游廓正式形成。早期吉原的顧客主要是有權勢的貴族和上層武士,營業時間限定於白天。江戶吉原與京都和大阪的「游廓」遙相呼應,共同形成日本三大「花街」,成為萬眾矚目的尋歡作樂之地。
吉原在歷史上多次遭遇火災,在大火中遇難的妓女們後來被合葬在附近的凈閑寺,建有「新吉原總靈塔」,墓誌銘上寫道:「生來苦界,死後花醉凈閑寺」,是妓女苦難人生的真實寫照。
「花魁道中」由於具有濃郁的民俗特色,現已被作為江戶時代的大眾文化景觀保留下來,圖為東京文化節上的「花魁道中」表演。 吉原的大部分妓女都來自農村的貧苦家庭,當然,妓女並非個個出生貧寒,也有不少是京都公卿貴族門第的公主,或是觸犯幕府而遭改易抄家的諸侯千金。據1791年(寬政三年)出版的《吉原細見》記載,當時的妓女接近三千人之多,儼然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等級社會。其中最高級別的妓女被稱為「花魁」,也稱太夫。花魁不僅容貌姣好,還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可謂才色兼備的明星,她們擅長樂曲、茶道、花道、詩歌、書法及舞蹈等傳統技藝。
吉原花魁都有著良好的文化修養,圖為今天坐落在淺草神社內由花魁題寫的詩碑。
「花魁道中」是高級妓女花魁的出行儀式。圖為當年京都島原花魁出行的真實情景(攝於1890年),花車開道,侍從前呼後擁,場面奢華。
從某種意義上說,吉原並不是一般概念中的花街柳巷,而是江戶最大的社交場所,幾乎相當於今天的文化藝術中心。這里有優美的工藝美術品和名花名曲可供鑒賞,遊客還可以參加俳諧與茶道的聚會,許多著名的文人學者和浮世繪畫師也是吉原的常客。除了從事色情業的游女之外,在吉原活動的還有許多職業藝人,以及大量從事服務行業的職員。吉原有著自己的年間節慶,被稱為「仲之町」的中央櫻花大道是吉原文化的中心地區。許多源自吉原的樂曲成為江戶坊間的流行曲,許多歌舞伎劇目都以吉原故事為題材,浮世繪等繪畫形式也以吉原為奢華的舞台。浮世繪美人畫大師喜多川歌磨的作品《吉原之花》,表現的就是吉原茶屋周圍在櫻花盛開的3月的賞花情景。左下方的街面上三位「花魁」正在侍女們的簇擁下款款而行;二層正在舉行歌舞表演,鼓樂齊鳴,婀娜多姿。全畫共出現約五十位人物,光彩照人的服飾與櫻花競相媲美,極盡奢華。這是當年吉原的真實寫照,也是浮世繪畫史上唯一一幅全景式表現吉原的作品。
京都的吉野太夫是沿襲了十代,留芳的是第二代太夫,生於一六零六年。本來是武士家出身的,七歲時被賣到京都游廓。這在當時是很常見的,武士也分很多種,身份卑微的武士,經濟情況都相當慘澹,又不能轉行從商或是去當短工,只好賣女兒。不過,這也得女兒長得標致,游廓才會買下來。
第二代吉野太夫十四歲時就當上了太夫。據說,當時京都有個刀匠小徒弟,見過太夫之後(大概是在「花魁道中」時目睹芳容的),暗戀不已,拚命鍛冶鋼刀,最後儲存了足夠的錢,卻因身份低微,無法償願。太夫聽聞後,覺得這個小徒弟誠心可貴,便悄悄喚人,不但讓他傾訴了愛慕之心,更深受感動,委身予對方。結果這個福星高照的小徒弟,竟然在了卻夙願後,第二天跳到桂川自殺身亡了。那個時代的男人,大概都比較純情吧。
另外,當時的關白(輔助天皇執政的最高位官吏)近衛信尋,因為看上吉野太夫,與富商灰屋紹益爭奪贖身權,結果富商取勝,迎娶太夫當正房。吉野太夫於二十六歲就離開游廓當上富商正房,可惜紅顏薄命,三十八歲時就病歿了。實際上最出名的二代目吉野太夫也在小說宮本武藏中登場過,就是身份仍然還是初代吉野太夫的禿(最低級游女,其實就是高級游女的侍女),名字叫林彌,年齡設定是11歲左右。
Ⅲ 古代十大青樓花魁有哪些
古代最著名的十大青樓女子是:李香君,柳如是,寇白門,卞玉京,顧眉生(顧橫波),陳圓圓,馬湘蘭,董小婉這八名才貌雙全的藝妓,也就是人們所說的秦淮八艷。另外兩名應該就是有名的妓女出生的女將梁紅玉和與宋徽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的汴京名妓李師師了。當然,像蘇小小,賽金花,薛濤,魚玄機,紅拂女,裴興奴,杜秋娘等這些也是我國古代家喻戶曉的名妓。
Ⅳ 歌舞盛華,歷史上都有哪些紅極一時的花魁人物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花魁人物有蘇小小、李師師、陳圓圓、柳如是等人。其中蘇小小所處時代是南朝齊,其父母因只有她一個孩子的緣故十分寵愛她。可惜她父母在她十多歲時便相繼離世,之後蘇小小便變賣家產轉而搬家至西泠橋畔。後來成為歌伎的蘇小小十分潔身自好,因喜愛西湖山水而經常駕車外出遊玩。當時諸多文人雅士因蘇小小才情出眾而經常來她家中拜訪,後世的詩文作品中亦是有很多關於蘇小小的。
柳如是同樣是明末清初的名妓,生於亂世的她在出生之後幾經販賣,最後被一江南名妓收養。柳如是頗有才名,故而經常與文人雅士往來。柳如是雖然是青樓女子,但是依舊有不少名士求娶於她,但是她卻始終保持單身。後來直到認識錢謙益,柳如是才嫁人。明朝滅亡之後錢謙益應邀南下成為弘光政權的禮部尚書,但是很快清軍便再次臨城。在清軍兵臨城下之際柳如是本想與錢謙益一同以死殉國,但是最後卻因錢謙益的阻止而未能如願。
Ⅳ 京城四大名妓是哪四個
京城四大名妓分別是:
柳如是、蘇小小、李師師、陳圓圓。
1、柳如是:明末清初女詩人,本名楊愛,字如是,又稱河東君。明清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聰慧好學,個性正直,魄力奇偉。
柳如是雖為傳統社會一女子,卻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政治抱負。更嘆賞她是反清復明的義士。清兵到來之時,她勸愛人錢謙益自盡殉明,謙益不從,她亦自盡未遂。後來她和錢謙益一起參與鄭成功等人的復明活動,她傾盡珠寶,助餉義軍;以自家為地下聯絡點,為義軍傳送密信;
2、蘇小小:南朝齊時期著名歌伎、錢塘第一名伎。自小能書善詩,文才橫溢,但不幸幼年時父母雙亡,寄住在錢塘西泠橋畔的姨母家。雖身為歌妓,卻很知自愛,不隨波逐流。
蘇小小玲瓏秀美,氣韻非常,在她周圍總有許多風流倜儻的少年。蘇小小也樂得和文人雅士們來往交談。常在她的小樓里以詩會友,門前總是車來車往,蘇小小也成了錢塘一帶有名的詩妓。
3、李師師:開封人,本姓王,年幼喪母,後被一李姓歌妓收養,遂取名李師師。長大後不但亭亭玉立,艷若桃李,才華出眾,歌喉婉轉,還善詞曲,工歌唱,在諸教坊中獨領風騷,而且是一名民族意識強烈,深明大義的奇女子。
與宋朝大才子周邦彥多有來往,互贈詩詞;又與宋徽宗交往過密,有許多風流佳話。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破汴,她捐家產助宋軍抗金,後在慈雲觀出家。
4、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幼從養母陳氏,故改陳姓。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崇禎末年被田畹鎖擄,轉送吳三桂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叫人擄走陳圓圓。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大破李自成。
(5)知名的花魁擴展閱讀:
陳圓圓本為崑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並說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
她艷壓江南的「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的崑腔名角。她的聲悠悠盪漾著醉人的魔力,所聞者無不嘆道「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她的美是那樣的恬靜、秀淡,渾身上下,抖落著與青春的氣息;她的才時刻都反襯出男人們的冒昧無知,理性與智慧蓄於她無懈可擊的判斷與反映能力。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遣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陳圓圓其實是個外交能手。
為了報恩,讓田畹送自己獻媚皇帝,之後為報平安,又去討好吳三桂。到李自成兵敗,圓圓尚能完身回到吳三桂身邊,她周旋於三大歷史人物之間,手段何等機智。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四大名妓
Ⅵ 日本的花魁是干什麼的
日本的花魁抄是作為最高等級的游女在日本社交場所用於接待客人來尋歡作樂的。其中的具體情況如下:
花魁並不是依照游女的等級一步步達到的,而是從被賣到游廓中的沒落貴族的女兒或是民間的女孩中挑選具有資質、極端美麗的。
花魁從小加以精英訓練,包括文學、書道、茶道、棋藝、三味線等訓練,成長過程中也極端地限制飲食,確保能長成一流的美女,另外還有其他種種的訓練。
花魁不僅容貌姣好,還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作為才色兼備的明星,她們擅長樂曲、茶道、花道、詩歌、書法及舞蹈等傳統技藝。
(6)知名的花魁擴展閱讀
日本花魁的相關明細
在17到18世紀前是花魁的鼎盛時代,後來花魁越來越高級,但同外面世界漸漸脫節,變得非常儀式化,說話也不使用一般口語。隨著較為通俗的藝妓出現,花魁的生存空間被藝妓取代,因此大約在18世紀末消失。而如今的花魁和花魁道中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和表演形式出現在世人的面前。
花魁多梳立兵庫,穿著華麗的和服,與藝妓的最大差別是她們頭上繁復的頭飾以及和服的腰帶結在前面。腰帶結在前面源自江戶時代初期已婚女性的裝束,表示成熟。達到最高級的花魁衣著華麗貴重,出門時一定有好幾個隨從搬送行李。
Ⅶ 明朝著名的花魁潘媚兒出了什麼對聯,連才華橫溢的唐伯虎都甘拜下風
當時潘媚兒出的對聯是「六木森森,松柏梧桐楊柳」就是這個對聯連唐伯虎都沒有對上。古代人一直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不過在我們都認為這句話是說女子沒有學問就是德,其實是我們誤會了這句話的含義,這句話並沒有貶低女性的意思,正確的含義就是女子本來就有才能的人,但不要恃才而驕需要謙虛低調,這才是女子最好的品德。
當時在明朝最出名的才子,那麼就是唐伯虎了,他是一名知名的書法家還有畫家,而且還是個詩人,他最擅長的就是對對子,潘媚兒的名聲到處都是,唐伯虎也是聽到過來的,當然在古代都是才子配佳人,潘媚兒自然也是被風流倜儻的唐伯虎吸引,但是必須還是按照規矩來,所以潘梅媚兒給唐伯虎出題,第一題唐伯虎給回答出來了,可是在第二題的時候,唐伯虎絞盡腦汁的都沒有想到答案,最後自罰三杯離開了,這也成為了千古絕對。
Ⅷ 北京「天上人間」四大花魁是指哪些人第一花魁梁海玲怎麼遇害的
天上人間夜總會之貴真可能是全國之首,傳說天上人間小姐開寶馬來上班的,穿的靴子...
天上人間「四大名花」:梁海玲、司靈、李欣、張曉燕。接替梁的新人是王雨
梁海玲的案子至今沒有新的消息。
Ⅸ 求四大花魁的名字寫小說用
冰清玉潔,蕭吟冰,風淺清,東軟玉,水心潔,之前看到的,不是原創,希望有用
Ⅹ 最有名的十種花
山茶花——又叫耐冬或曼陀蘿樹、最有名的雲南山茶花,品種繁多,姿色各異.茶花喜半陰和濕度高的環境,而且喜歡微酸性土壤。北方栽培山茶,應經常澆以黑礬水(硫酸亞鐵溶液)。冬季遷入室內。 杜鵑花——杜鵑花在我國分布很廣,南方多有野生,品種及類型很多。至今貴州省境內還保留著高山杜鵑的原始林,樹身高大,頗為壯觀。人們栽培觀賞的多為灌木狀的杜鵑。杜鵑花的習性與山茶花略同。 牡丹——牡丹原產我國西北部,秦嶺和陝北山地多野生。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南北朝時已聲成為觀賞植物。唐時盛栽於長安,宋時稱洛陽為牡丹為天下第一,故牡丹又名洛陽花。<<群芳譜>>中記載牡丹有180多種,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載培史。牡丹為花中之王,有「國色天香」之稱。每年4-5月開花,朵大色艷,奇麗無比,有紅、黃、白、粉紫、墨、綠、藍等色。花多重瓣,姿豐典雅,花香襲人。我國人民把它作為富麗繁華之象徵,稱之為「富貴花」、「百兩金」。早在唐代都城長安栽植和觀賞牡丹之況極盛,白居易詩曰「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目前,除洛陽之外,以山東荷澤趙公社牡丹最盛,每逢4-5月間牡丹盛開之時,五彩繽紛,香艷各異,吸引著全國園藝工作者和無數國際遊人。牡丹,是我國久負盛名的花卉,它雍容華貴,端妍富麗,是吉祥昌榮的象徵。宋代的文豪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曾寫道:「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可見牡丹早在我國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廣大地區,廣為栽培,深受我國廣大人民的喜愛 芍葯——別名又將離、可離、沒骨花。在秦嶺、大別山以及北京的百花山均有野生種。我國栽培芍葯已有2000年的歷史。「洛陽牡丹,揚州芍葯」,說明芍葯過去以揚州最盛,當今山東菏澤盛產。芍葯抗寒性強,喜陽,喜排水良好,在半陰之處生長亦可。栽培管理容易,花期長,花梗堅挺,為理想的切花材料。根可入葯。 水仙——中國水仙花屬石蔥科、水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生得頗象洋蔥、大蒜、故六朝時稱「雅蒜」、宋代稱「天蔥」。之後,人們還給她取了不少巧妙、美麗的名字,如金盞、銀台、儷蘭、雅客、女星等等。其根,如銀絲,纖塵不染;其葉,碧綠蔥翠傳神;其花,有如金盞銀台,高雅絕俗,婀娜多姿,清秀美麗,潔白可愛,清香馥郁,且花期長。產於我國浙江、福建兩省,福建漳州的水仙,聞名中外,每年都為國家出口創匯。 菊花——又名秋菊或菊華,是原產我國的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栽培歷史悠久,品種及類型繁多,養菊從不間斷地流傳至今,仍廣泛地為人們所喜愛。它那傲霜的性格,常常成為詩人寫詩、畫家作畫的題材。 桂花——又名木樨,是屬木橡科的常綠木本觀花植物。原產我國的西南及南部各省。桂林素以桂花著稱,很多街道以此作行道樹。花開時節,大街小巷,香氣襲人。杭州西子湖畔的各個景點栽種頗多,除供觀賞外,花可作桂花蜜等,既可食用,又可入葯,還可提煉香精。 梅花——又名春梅、紅梅。薔薇科,櫻屬,落葉喬木,少有灌木。高可達5一6米。樹冠開展,樹皮淡灰色或淡綠色。小枝細長,枝端尖,綠色,無毛。 葉寬卵形或卵形,邊緣有細鋸齒, 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闊楔形,幼時或在沿葉脈處有短柔毛。早梅冬至前開花,晚梅3-4月開花。花有單瓣、重瓣、復瓣,色有紅、白、綠、粉等,有濃香。它迎飛雪吐翠噴紅,熱烈開放,抗嚴寒,傲冰霜,被譽為「歲寒三友」之一。梅花原產我國,《尚書》、《詩經》中就已經有梅的記載,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我國梅花的品種有200多個。梅花素為我國人民所愛。人們賞梅或喜其香,香中別有清韻;或愛其艷,艷而不妖;或賞其枝,姿態蒼雅而清秀;或贊其節,節堅而高潔;或頌其風采,喻之為「雪滿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來」。 蘭花——屬蘭科,是單子葉植物,為多年生草本。高20一40厘米,根長筒狀。葉自莖部簇生,線狀披針形,稍具革質,2至3片成一束。總狀花序,花被2輪,肉質狀,內輪3瓣中,2瓣向上直立,下方一瓣唇形,向外反卷,上具紫紅色斑或無,雄蕊和花柱合生成合蕊柱,花色由黃褐至淺黃,以不具褐色的純顏色者為貴異。根簇生,肉質,圓柱形。萌果三角形,種極小。早春由葉叢間抽生多數花莖,每莖頂開一花,花淡黃綠色,清香。蘭花通常分為中國蘭和洋蘭兩種,蘭花源產我國,故稱中國蘭。中國蘭主要產於亞洲的亞熱帶,主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各省山區、西南、華南和台灣各地亦有分布;洋蘭大多產在熱帶和亞熱帶林區。蘭花是我國古老的花卉之一,栽培歷史已有二千多年,約有一百多個品種。依開花的時間分,有春蘭、夏蘭、秋蘭、寒蘭、報歲蘭。蘭花極具觀賞價值,其朴實無華,葉色長青,葉質柔中有剛,花開幽香清遠,發乎自然,居「花草四雅」之首。因此人們將蘭花尊為「香祖」、「國香」、「天下第一香」。蘭花原生於深山幽谷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故有「花中君子」之譽。蘭花,葉態優美,花姿嬌媚,香馥幽異,是我國名貴花卉之一。所以,我國人民一直非常喜愛蘭花,總結積累了不少養蘭經驗,如「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幹,冬不濕。」和《養蘭中訣》。 荷花——又名蓮花、水華、芙蓉、玉環等。屬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圓葉如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花大葉麗,清香遠溢,出污泥而不染,深為人們所喜愛,是園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綠化植物。荷花花期6至9月,單生於花梗頂端,花瓣多數,嵌生在花托穴內,有紅、粉紅、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鑲邊,大而艷麗。花謝後生蓮蓬,果實堅硬,即為蓮子。地下莖長而肥厚,有長節,葉盾圓形。堅果橢圓形,種子卵形。李時珍適:「陸機以荷為莖名,按莖名,按莖乃負葉者也,有負荷之義,謂之荷也。」「蓮者連也,花實相連而出也。」《韻會》說:「凡芙蕖行根如竹行鞭,節生一葉一花,花葉常偶,故謂之藕。」荷花原產我國,已有三千年以上栽培歷史。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記載,性喜溫暖多濕。《詩經》上有「彼澤之陂,有蒲與荷。」「隰有荷花」。《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蕖以為裳。」漢昭帝時,穿鑿琳池,內植荷花,以供觀賞。荷花美麗高潔,「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香遠益清。」深受人們的喜愛。歷代留下了大量歌詠贊美荷花的詩詞、華章。宋周敦頤《愛蓮說》贊譽荷花為「花中君子」,給與荷花極高的評價。歷代花木著作《群芳譜》、《荷譜》、《花鏡》、《佤荷譜》,都有詳細記載。《齊民要術》已有「種藕法」的論述。 上述十大名花,不僅因為它們的艷美和醇香,而且因為它們都有獨特的品質和性格,所以才被從萬花叢中精選出來,成為人們公認的名花。 梅花為冠軍,有花魁之稱,總領群芳; 牡丹為亞軍,花中之王,國色天香; 菊花為季軍,高潔豐麗,傲霜怒放, 蘭花為第四,花中君子,天下第一香; 月季為第五,花中皇後,世界名花; 杜鵑為第六,花中西施,風姿卓絕; 山茶為第七,花中珍品,富麗堂皇; 荷花為第八,水中芙蓉,磊落大方; 桂花為第九,秋風送爽,十里飄香; 水仙為第十,凌波仙子,清新淡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