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著名將領
『壹』 秦朝歷代名將
1、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孫白公勝後代。
熟知兵法,善於用兵,交好秦宣太後和穰侯魏冉的關系很好。輔佐秦昭王,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
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
作為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名列武廟十哲。
2、王翦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
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
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憑借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司馬遷《史記》認為: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被秦始皇尊為太師。可惜,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3、司馬錯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少梁(今陝西韓城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早年學習縱橫家。曾跟相國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率軍滅亡蜀國,平定陳庄之亂。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率軍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其後事跡不詳。
4、王齕
王齕(?-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將領,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大敗趙國。公元前259年,奪取趙國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統軍圍攻趙都邯鄲,但未能攻克,楚、魏聯軍大敗秦軍。
公元前257年,王齕繼續攻打邯鄲,但依舊未能攻克。恰逢各國援軍向王齕進攻,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王齕撤圍逃奔秦軍增援部隊所在的汾城附近。
不久王齕進攻汾城,隨即攻克魏國的寧新中。公元前247年,王齕攻克上黨各城,秦國將其設為太原郡。公元前244年,王齕去世。
5、章邯
章邯(?―公元前205年),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
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紆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
項羽分關中之地給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
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司馬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章邯
『貳』 秦朝的最著名的將軍是誰
秦穆公時:孟西、白都。
秦孝公時---車英
秦惠文王--司馬錯
秦昭王時--白起
秦莊襄王時--蒙敖、王齕、王陵
秦始皇時--王翦其子王賁,蒙驁、蒙恬、李信,尉僚、內史騰,,屠睢,任囂,趙佗,鑣公,史祿
『叄』 秦朝在秦始皇時期有哪些優秀的將領
王翦,秦國名將,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王賁,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將領,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王離,王翦之孫、王賁之子,秦朝著名將領。
李信,秦國著名將領,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
蒙驁 ,秦國著名將領,數次率軍出征,屢立戰功。
蒙武,秦國將領,蒙驁之子,擔任副將,跟隨王翦率軍攻打楚國。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蒙武之子,北擊匈奴,修築長城。
任囂,秦朝將領。率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
趙陀,秦朝將領。作為任囂副將率軍入嶺南。
『肆』 秦朝的歷任大將軍都有誰
首先來講,「秦朝的歷任大將軍」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任大將軍官位是漢武帝授予他的小舅子衛青的,目的是為了分散丞相的權利。以後才作為常設官職存在。
在秦代,大將軍是大規模戰爭發生時,君主授予大軍最高指揮官的臨時稱號,不是常設的官位。按照秦國的軍事體制,大將軍為軍隊的最高指揮官,下設若干名將軍,將軍下面設置若干名裨將;一名裨將下面統帥若干「部」,每一部設一名校尉;每一部下面統領若干「曲」,「曲」的軍官被成為軍侯,(這就是古代把部曲當作軍隊代名詞的原因)有點像現在的集團軍下面設置,若干軍,軍下面設置若干師一樣,都是為了統帥大規模軍隊設置的分級制度。
也就是說從大將軍,將軍、裨將、校尉、軍侯,總共五級,在下面的是五百主,也就是統領五百人的軍官,這是固定的編制,為了指揮方便,指揮體系不能太過扁平化,也就是說一個長官指揮的下屬不能太多,就像近現代的軍隊編制,三三制,一般來說六人是一個極限,從當時的低級編制來說最大的倍數是5。這樣就可推出多大的軍隊需要設置大將軍這一職位,軍侯統領若干五百隊,兵力大概1/2千人,校尉3千至5千人,裨將一萬人到3萬人,將軍就可統領十萬人以上,完全可以組織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了,所以除非動員幾十萬人的大戰役,一般不會有大將軍這一職位。以秦從史料上來看統領過這么大規模軍隊的有白起,司馬錯,王齕,趙摻,蒙敖,王翦,蒙武,李信,蒙恬,王賁
,章邯,王離。還有一些史書上沒有名姓的。
『伍』 秦朝有幾個有名氣將軍
蒙武,中國戰國時秦國名將,蒙恬之父。
公元 前224年 作為 裨將軍 和 王翦 帶兵六十萬進攻楚國,擊破楚軍主力於蘄,楚國大將 項燕 於此役戰死。 公元 前223年又和王翦帶兵擊楚,再次擊破楚軍,虜末代楚王負芻,滅亡了楚國。原屬楚國的土地被劃堆為三個郡
王翦,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李信
比較早的還有白起。
『陸』 中國秦朝時期!有名的傳奇將軍都有誰
白起(?—前257),羋姓,白氏,名起,楚白公勝之後。春秋時期楚君僭稱王,大夫、縣令僭稱公,白起為白公勝之後,故又稱公孫起。白起號稱「人屠」,戰國四將之一(其他三人分別是王翦、廉頗、李牧)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郿(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個傑出的軍事家、統帥。
秦國原本是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國,秦孝公時用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家富強的基礎。而後,不斷向外發展勢力,國力強盛。秦昭王時,任用白起為將。
白起素以深通韜略著稱,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在今河南伊川縣西)。
次年,由左庶長遷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參見伊闕之戰)。因功晉升為國尉。又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
十五年,再升大良造,領兵攻陷魏國,占據大小城池六十一個。
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靳聯合攻下垣城。
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毀夷陵(今湖北宜昌),向東進兵至竟陵,楚王逃離都城,避難於陳(參見鄢郢之戰)。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受封為武安君(言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又攻取楚國,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貴州地區)二郡(參見黔中之戰)(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大將司馬錯發兵攻取黔中等地,但三十年白起攻楚,復取巫、黔中,初置黔中郡。期間黔中等地應為楚國奪回,故而史籍中出現司馬錯和白起兩次攻取黔中的記載。)
三十四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韓趙魏(韓趙魏又稱三晉)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參見華陽之戰)。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四十三年,白起攻韓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參見陘城之戰)。《宜城縣志》有關白起渠的記載
四十四年,白起又攻打韓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十五年,攻韓的野王(今河南沁陽)。野王降秦,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都新鄭,上黨必須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鄭)。郡守馮亭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趙。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為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平原君則認為:白白得來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會對我們有利。趙國果然接受了上黨,封馮亭為華陽君。
四十六年,秦攻下韓國緱氏、藺兩地。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齊,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其他諸將都不敢與他們爭寵。秦統一六國後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帶),自榆中(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陰山,設三十四縣。又渡過黃河,占據陽山,遷徙人民充實邊縣。其後修築西起隴西的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今遼寧境內)的萬里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長城利用地形,籍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後受遣為秦始皇巡遊天下開直道,從九原郡(今內蒙包頭市西南)直達甘泉宮,截斷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可惜沒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游會稽(古地名又古山名,都在浙江紹興)途中患病,派身邊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在沙丘病死,死訊被封鎖。中車府令趙高這時得寵於公子(嬴)胡亥,他想立公子胡亥,於是就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立胡亥為太子。因早先趙高犯法,蒙毅受命公正執法,引起趙高對蒙氏的怨恨。胡亥即位,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賜公子扶蘇(嬴扶蘇,始皇長子,其子即(嬴)子嬰)、蒙恬死。扶蘇自殺,蒙恬內心疑慮,請求復訴。使者把蒙恬交給了官吏,派李斯舍人來代替蒙恬掌兵,囚禁蒙恬於陽周。胡亥殺死扶蘇後,便想釋放蒙恬。但趙高深恐蒙氏再次貴寵用事,對己不利,執意要消滅蒙氏。便散布在立太子問題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毀謗胡亥,胡亥於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嬰力諫,認為不可誅殺蒙氏兄弟。胡亥不聽,殺蒙毅。又派人前往陽周去殺蒙恬。
使者對蒙恬說:「你罪過太多,況且蒙毅當死,連坐於你。」蒙恬說:「自我先人直到子孫,為秦國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統領著三十萬大軍,雖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勢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應守義而死。我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敢辱沒先人的教誨,不敢忘記先主的恩情。昔日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背負成王上朝,曾斷指起誓忠心為主,終於平定了天下。及成王長大,卻聽信謠言,周公旦被誣逃往楚國。後來成王終於反悟,殺了進讒言的人,請回了周公旦。所以《周書》上說:『君王辦事要反復考慮』,我蒙氏一家對君王忠心無二而反遭斬殺,這一定是有邪臣作逆謀亂,內部傾軋的緣故。周成王犯了錯誤而能改過自新,終於使周朝昌盛;夏桀誅殺關龍逢,商紂誅殺王子比干而不後悔,最終身死國亡。所以我認為犯了過錯可以改正,聽從勸諫可以覺醒。反復考慮是聖君治國的法則。我的這些話,並不是求得免罪,而是准備為忠諫而犧牲,希望陛下為天下萬民著想,考慮遵從正確的治道。」使者說:「我只是受詔來處死你,不敢把將軍的話傳報皇上。」蒙恬喟然長嘆道:「我怎麼得罪了上天?竟無罪而被處死?」沉默良久又說:「我的罪過本該受死啦,起臨洮,到遼東築長城,挖溝渠一萬余里,這其間不可能沒挖斷地脈,這便是我的罪過呀!」於是吞葯自殺。
王翦,戰國末期秦國著名戰將,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始皇十一年(前236年),王翦領兵攻破趙國閼與(今山西和順),拔九城,奪取趙漳水流域。十八年又攻打趙國,歷時一年,攻陷趙都,虜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次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於是派王翦將兵攻打燕國,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薊,得勝而歸。王翦又代替將軍李信,幫助秦王打敗楚軍。秦使王翦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
王賁,生卒年不詳,漢族,頻陽東鄉(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人,秦代名將,名將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將兵代楚。次年率兵攻魏,引黃河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參見秦滅魏之戰)。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參見秦滅燕之戰)。又回師攻代國,俘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俘虜齊王建,遂滅齊(參見秦滅齊之戰),統一中國。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
王賁(ben,第一聲)與其父同為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舉兵擊楚,大敗楚軍。返擊魏,魏王降,以魏地為郡縣。後又率軍與李信攻取燕國遼東,滅燕,攻代,虜代王嘉,滅趙。接著率兵南下滅齊。秦終於統一六國。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將兵伐楚,取十餘城。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將王賁率兵攻魏,引黃河及大溝水灌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北),大梁城毀,魏王投降,盡取魏地。魏亡(這是開封第一次毀滅性水災)。秦在大梁置浚儀縣。
秦王政二十五年,率兵攻燕國遼東地,俘虜燕王喜,滅燕。又回師攻代國(治今河北蔚縣),俘代王嘉,消滅了趙的殘余勢力。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又率軍從燕南下攻齊,一路勢如破竹,直抵齊都臨淄,俘虜齊王建,遂滅齊,齊人諷刺說「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史稱秦滅齊之戰,完成秦的統一。因功被封為通武侯,曾隨秦始皇東巡琅邪(今山東膠南市)。
『柒』 秦朝姓蒙的將軍有幾位
蒙 觳:春秋時期楚國大夫。春秋時期,楚國復國以後,楚昭王決定重新治理國家,壯大楚國的勢力。但發現楚國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沒有了,這時楚國大夫蒙谷又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獻給楚王,使楚國的治理有了新的標准。蒙驁(?—前240年),齊國人,戰國後期秦國名將。秦昭王時自齊入秦。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蒙驁為秦將,率師伐韓,奪取中原要地成皋、滎陽,置三川郡。三年,攻趙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又攻佔趙重鎮晉陽,合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領兵攻韓,取十三城。前247年,蒙驁率軍東向攻魏。屢敗魏兵,後被魏公子信陵君率聯軍擊敗。五年,秦聞魏公子死,使蒙驁攻魏,取二十城,置東郡,使秦國土與齊相接,對韓、魏形成三麵包圍之勢。因屢立戰功,官至上卿。秦王政七年,蒙驁卒。其子蒙武、孫蒙恬均為秦國名將。蒙武
蒙武具體生卒年月不詳, 中國 戰國 時 秦國 名將。祖居齊國 ,父蒙驁 、子蒙恬 皆為秦名將。
為將經歷
公元 前224年 作為 裨將軍 和 王翦 帶兵六十萬進攻 楚國 ,擊破楚軍主力於 蘄 ,楚國大將 項燕 於此役戰死。 公元 前223年 又和王翦帶兵擊楚,再次擊破楚軍,虜末代楚王負芻 ,滅亡了楚國。原屬楚國的土地被劃堆為三個 郡 。 這是 史記 中比較多地採用的說法。
蒙 恬:秦朝著名將領。他的祖先為齊國人,自從他的祖父開始,他的家庭就世代為秦朝的名將。他的主要功績是抗擊匈奴。秦國統一六國以後,他率兵30萬人擊退了匈奴,收復了河南地區,並且奉命修築長城,長達萬余里。在他守衛邊疆的數余年,匈奴都不敢進犯。他同時還是毛筆的發明者,他用枯木作為筆管,鹿毛為柱,羊毛作為被。這種筆又叫做「蒼毫」。
蒙 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勢力很大,經常作為皇帝的參謀,其他將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國掌謀,無愧名卿顯職;中山得穎,永為文士寶珍」中的「上國掌謀,無愧名卿顯職」指的是蒙毅。
『捌』 秦國將領都有哪些人
秦國有四大名將,分別是白起、王翦、司馬錯、蒙恬。其中白起和王翦還是公認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二。若論秦國名將就不止這些了,那麼秦國名將有哪些呢?
秦國名將列舉:
白起、王翦、司馬錯、蒙恬、王齕、蒙驁、王賁、李信、蒙武、章邯。
白起:又稱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眉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將領、軍事家。著名的坑殺40萬降卒就是白起乾的。
秦國名將白起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
司馬錯: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
王齕:王齕(?-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號信梁 ,戰國末期秦國將領,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大敗趙國。所以白起比王齕厲害。
王賁:王賁,生卒年不詳,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將領,是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里(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李信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
蒙驁:蒙驁,《戰國策》作蒙傲 ,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蒙驁歷仕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四朝,跟著白起混的,數次率軍出征,屢立戰功。
蒙武:生卒年不詳,名將蒙驁之子,蒙恬與蒙毅之父,戰國時期秦國將領。跟著王翦混。
章邯:秦末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
秦國名將排名
按照武力值和能力值的排列,秦國名將排名大致為:
白起、王翦、司馬錯、蒙恬、王齕、蒙驁、章邯、王賁、李信、蒙武。
當然,這個秦國名將的排名方案並非是官方的,大家可以自行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排列。武林軍事只是給出一個參考排名而已。
『玖』 秦國著名將領
1、白起
起(?—公元前257年),《戰國策》作公孫起, 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
出自羋姓。楚國白公勝後裔,唐代許多白氏墓誌銘詳言,其祖先是楚平王孫白公勝。《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白乙丙之說已考證為以誤而錯。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中國戰國時代軍事家、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
2、王翦
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秦代傑出的軍事家,主要戰績有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
與其子王賁一並成為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始祖。
3、司馬錯
司馬錯,生卒年不詳,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史學家司馬遷八世祖,戰國時期秦國著名將領,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司馬錯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
4、蒙恬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蒙陰縣)人,秦朝著名將領。蒙恬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父親蒙武均為秦國名將,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志。
5、王齕
王齕(?-公元前244年),亦作王齮,號信梁,戰國末期秦國將領,王齕經歷三代秦王,為秦國宿將。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白起為上將軍,王齕為副將,大敗趙國。公元前259年,奪取趙國的武安和皮牢。公元前258年,代替王陵統軍圍攻趙都邯鄲,但未能攻克,楚、魏聯軍大敗秦軍。
『拾』 秦朝有哪些大將
僅就秦朝而言,不包括之前的戰國時期,主要有:
1、王翦:秦朝第一功臣,六國有五國是他與其子王賁兩人滅的
2、王賁:王翦之子,秦滅六國的第二功臣
3、蒙恬:家族世為秦將,北擊匈奴,佔領內蒙河套地區,後為趙高所殺
4、蒙毅:秦將,曾得罪過趙高,被趙高所殺
5、李信:秦將,曾代王翦擊楚,為項羽的祖父項燕擊敗,被免職。李廣是其後代。
6、李由:李斯之子,為秦三川郡太守,被項羽擊敗;
7、章邯:原為秦少府(相當於現在的農業部長),出為秦將,擊敗項梁。後為項羽所敗投降了項羽。秦滅後,項羽封其為雍王。韓信暗渡陳倉,章邯戰敗,自殺。
8、王離:王賁之子,曾率秦軍東擊六國,後為項羽所敗,投降,不知所終。其長子王元為琅琊王氏始祖;次子王威為太原王氏始祖
9、任囂:秦軍在嶺南最高統帥。秦末大亂,他割據嶺南,死前傳位於南海龍川令趙佗,命趙佗封所嶺南道路,擊殺其他秦朝官員。
10、趙佗:河北真定人,原為秦南海龍川令。任囂病重時傳於他。他繼位後擊殺秦的日南、桂林等地秦朝官員,封鎖嶺南道路,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文帝時去逝。
11、張蒼:漢代著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思想家荀子的學生,原秦朝柱下御使,後去官,投奔劉邦。因軍功被封為北平侯。漢朝建立後,擔任計相。後隨從劉邦擊滅燕王臧荼,還為御使大夫。漢文帝時,出任丞相。他的學生當中最為著名的是文學家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