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貴州著名作家

貴州著名作家

發布時間: 2020-11-26 23:49:14

① 貴州出名的作家有哪些

詩作家李發模
詞作家范禹
小說作家侯鈺鑫,男,1948年9月生,中共黨員,中國作協會員,河南省文學院一級作家,河南省作協常務理事、河南省影視家協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河南大學客座教授。1972年發表首篇小說至今,有千萬字文學作品問世,代表作好字系列三部曲:《好風好雨》、《好爹好娘》、《好家好園》,其中《好爹好娘》被中宣部、中組部等六部委遴選為建黨八十周年十部獻禮文學作品之一,並由作者改編為同名電視劇,榮獲24屆「飛天獎」二等獎、中國電視「金鷹獎」提名獎、農業部電視劇「神農獎」。兩次榮獲河南省人民政府優秀文藝成果獎等。
小說家李寬定
小說家蹇先艾

電視劇作家袁浪

② 貴州著名作家有哪些

史宏拯 歐陽黔森 侯鈺鑫

張之洞

(1837-1909),字孝達,號薌濤,香濤,晚號壺公、抱冰。祖籍直隸(今河北)南皮。出生在貴州貴陽,少時在貴州興義府署(今安龍)長大。其人博聞強識,文才出眾,年方十一,即為貴州全省學童之冠,作《半山亭記》,名噪一進。此記全文,刻於安龍招堤畔之半山亭。十二歲在貴陽出版第一本詩文集。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回直隸南皮應順天鄉試,名列榜首。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與貴州人李端棻同為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六年(公元1867年)充浙江鄉試副考官、旋任湖北學政。十二年(公元1873年)典試四川,授四川學政,推薦鄭珍之學遍全蜀,所取多俊秀之士。光緒初,擢司業,再遷洗馬,遇事敢言,是時清廷派崇厚與俄人談判伊犁事,訂新約十八條。張之洞奏論其失誤。請斬崇厚,毀新約。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授侍講,再遷庶子,糾彈時政,號為清流。七年(公元1881年),擢內閣學士,授山西巡撫。十年(公元1884年)任兩廣總督,時值中法戰爭時,他辦主抗戰,起用馮子材率粵軍援桂,在廣西邊境擊敗法軍,迫使法國停戰議和。他在粵六年,設水陸師學堂,創槍炮廠,開礦務局,辦廣雅書院,廣雅書局,武備文事並舉,以圖自強。十五年(公元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大辦洋務,依靠英、德等國借款和技術,創辦京漢鐵路、大冶鐵礦、萍鄉煤礦、漢陽鐵廠,還開辦了槍炮、銅鐵、火葯、織布、紡紗、繅絲、制麻諸廠,大興土木,百事俱舉。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改任兩江總督,巡閱江防,改築炮台,教練"江南自強軍",設立武備、農工商、鐵路、方言、軍醫諸學堂。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加太子少保,後督辦商務大臣,再署兩江總督。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晉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兼管學部。著有《廣雅碎金》、《輶軒語》、《書目問答》、《讀經札記》等。
沈宏富

(1837-1868),貴州銅仁人。著名作家沈從文的祖父。年幼時體力強壯,秉性剛勇。清咸豐年間,太平軍逼近湖南,湘軍頭目曾國藩到外招兵買馬。沈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六歲時入湘軍,轉戰江南數省,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因戰功顯著而被步步提升。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沈率部攻克崇仁、樂安、宜黃、南豐,屢建戰功,擢升副將,加雲南昭通鎮總兵。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沈以副將隨同鄉田光恕入黔,田任欽差大臣、貴州提督、沈任總兵,正二品。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田、沈捲入了人民反洋教運動,田因參與青岩教案被罷欽差大臣,又因參與開州教案,被罷貴州提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朝廷任命沈宏富為貴州提督。因沈與田關系密切,沈受朝廷暗中監視,前任莫測,便借口槍傷復發為由請求辭職。他於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還鄉到臨近的湖南省鳳凰縣鎮竿城定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31歲時因舊年槍傷復發而去世。
楊漢章

(1837-1900),號倬齋,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人。十七歲應童子試,次年補弟子員。以辦團練出力,保直隸州州判用,未就,赴京兆試,不第回籍。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中舉人,但會試屢不中,復由保舉官山西知縣,因遇災荒,被委辦賑濟,全活甚眾。後以直隸州知州用。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充鄉試同考官,六年(公元1880年)署河津縣事,七年(公元1881年)任蒲縣知縣,因家庭多故,老母倚望,遂告養歸里,不再出。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病逝。
袁思韠

(1838-1888),字錫成,號稚岩,癯道人,青樗散人。雙印齋主人,清朝貴州修文人。著名書法家。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舉人。例捐內閣中書、保同知加鹽運使銜,分發廣西,先後入丁寶楨、鹿傳霖、張之洞幕。能文工詩,擅長書畫,精行草和正書,小楷特精美,為同治光緒年間以來黔之書法之首,為貴州著名書法家。光緒初年,他與羅文彬主持維修陽明祠,親手摹刻碑石,一時贊為雙傑。還善繪畫,以花卉小品為長,設色淡雅,妙趣天成。清麗韶秀。著作有《雙印齋詩存》。
楊樹琪

(1838-1901),字瑤圃,侗族,貴州天柱縣人。清朝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56歲時參加鄉試考中亞元,出任兵部車駕司主事。時值中日甲午戰爭,他在京目睹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慘狀,憂心如焚。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4月,他和吳見舉、吳鶴書、陳明清等7名在京的黔東南籍舉人,參加了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公車上書"簽名,請救清政府"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他們明知這樣做為觸犯皇威,必有凌遲之禍,但因愛國心切,以視死如歸之精神,參加了這一壯舉。後在家鄉捐資興建學校,領修天柱縣志等。
錢衡

(1838-1881),字莘民,別號芋岩,清朝貴州貴陽人。幼家貧,勤奮好學,品學兼優,常得師

③ 90後作家全國名單

貴州省90後作家排行榜首榜頭條公布 :洪紹乾(畢節大方縣)、鄧守強(黔南龍里縣)、曾入龍(安順關嶺縣)上榜。
近年來,我省90後青年作家創作活躍,發表了大量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兒童文學、文學評論等作品,涌現出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90後新銳作家,作品紛紛登上國家刊物或在各大網路文學平台轉發。在各種文學獎以及中國作協各專業學會、全國文學期刊主辦的文學獎項中,我省90後青年作家作品屢獲獎項,顯示較強的創作實力。他們的作品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創作風格,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優秀作品不斷涌現。貴州作家網作為培養我省90後青年作家的重要平台之一,每年的各種文學活動都會對我省文學隊伍的培養、對90後青年作家的成長進步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各層次培訓和多種培養方式,對90後青年作家進行潛能挖掘,激發90後青年作家的創作熱情,使其文學素養和創作水平得到充分、全面的提高和發展。
2019年8月23日,根據貴州省委、省政府對文藝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為進一步展示我省90後文學領軍作家的相關創作情況,貴州作家網聯合貴州作家論壇、《貴州文學》編輯部、中國詩歌網、起點中文、騰訊、網易、中國青少年作家網、青年文學網、掌閱等37家單位,共同組建了貴州省90後作家排行榜評定辦公室。成員是由各單位推薦的作家、詩人、學者、出版人、媒體人、讀者代表組成,小組成員平均年齡40歲,包括50後、60後、70後、80後、90後,歷時半年,通過走訪調查、網路問卷等多種途徑了解90後出版物市場及讀者意見,採取六輪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20位得票數最高的貴州省90後作家,按綜合評比得分由高到低排列;洪紹乾(畢節大方縣)、鄧守強(黔南龍里縣)、曾入龍(安順關嶺縣)、梁敬澤(遵義綏陽縣)、曾雲(黔西南貞豐縣)、周渝(貴陽市)、朱廣旭(畢節威寧縣)、吳天威(黔南荔波縣)、鄒元芳(黔南平塘縣)、張谷吟(六盤水鍾山區)、夏立楠(黔南龍里縣)、展凌風(畢節市七星關)、趙永富(畢節威寧縣)、李江富(黔東南雷山縣)、韋夏夏(黔西南貞豐縣)、吳勇(銅仁石阡縣)、楊雪(畢節大方縣)、姚源清(黔東南天柱縣)、羅富嬌(遵義湄潭縣)、楊雲天(黔南都勻市)20位上榜,而最終推出「貴州90後作家排行榜」榜單(附前10名貴州90後作家介紹):

④ [話題]貴州兒童文學作品和作家你知道的有哪些

回復
54樓
王士一
的帖子寫兒童文學寫得好的還是不少嘛。劉臟的和海嫫的去博客上看過,其他的需要介紹介紹哈。

⑤ 清代、貴州籍的、作家及作品(越多越好)

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明亡改炎武,字寧人,人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
顧炎武是明清之際傑出的思想家、學者兼詩人。提倡「經世致用」有關民生之實際學問,強調文學的社會教育作用。「詩主性情,不貴奇巧」,詩學杜甫。著有《亭林詩文集》、《日知錄》等著作。

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號南雷,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餘姚人。是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關心天下安危,以學術經世,強調詩寫現實。「夫詩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亂,皆所藏納」。其詩感情真實,具有愛國精神和高尚情操,其代表作《山居雜詠》。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農,號姜齋,湖南衡陽人。明崇禎舉人,曾參加抗清武裝斗爭,後歸隱於衡陽石船山的著述終,人稱船山先生。其論詩「以意為主」。他生於「屈子之鄉」,受楚辭影響,步武《離騷》,用美人香草寄託抒懷。代表作《落花詩》一卷、《正落花詩》10首、《續落花詩》30首、《廣落花詩》30首、《寄詠落花》10首、《落花詩體》10首、《補落花詩》9首,共99首,仿效屈原《九章》以抒寫自己亡國之痛。一生著作甚豐,有《船山遺書》、《姜齋詩文集》、《姜齋詩話》等。

吳嘉紀
吳嘉紀(1618—1684)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泰州人。明滅時27歲,親眼看到清兵南下沿海居民遭屠殺的情景,於是絕意仕進,隱居東淘,布衣終身。詩歌極寫兵燹災荒和民生疾苦,《臨場歌》描寫淮南產鹽地區的階級壓迫,對封建官吏魚肉鹽民的情況加以揭露,對廣大鹽民的悲慘生活表示同情。《絕句》:「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字華夫,號翁山;廣東番禺人。清兵入粵時,參加抗清武裝斗爭,失敗後周遊各地。力圖恢復,曾北游關中,山西,與顧炎武交。明亡,削發為僧,中年還俗,更名大均。他的詩有鮮明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思想,因遭清廷嚴禁。其詩兼學李杜,風格高渾雄肆、慷慨有奇氣。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著作《翁山詩外》、《翁山文外》,乾隆時滅毀,清末始刊行。

錢謙益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號蒙叟,常熟(江蘇)人。 其思想性格復雜,其身即具晚明文人縱誕習氣,又在維道德之嚴肅。本以「清流」自居,卻又因熱衷功名屢陷政治旋渦,諂事閹黨,降清失節。降清後又從事反清活動,力圖在傳統道德上重建自己的人生價值。此反復無常之尷尬,造成其心理苦澀,又為明遺民所斥責,亦為清王朝所憎厭,其正反映明清之際一些文人矛盾的人生態度。他著作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
錢之詩,將唐詩華美之修辭,嚴整之格律,與宋詩之重理智結合,主張寫詩要「有本」即有性情,又有學問。其代表作是晚年仿照杜甫七律組詩《秋興八首》並步其韻寫作的《後秋興》大型抒情組詩,全詩有七律13組,每組8首,共104首,命題為《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簡稱《後秋興》,編入《投筆集》。

吳偉業
吳偉業(1609——1671)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左庶子,為復社成員。著有《梅村集》。吳偉業以唐詩為宗,五七言律 具有聲律妍秀,華艷動人之風格,而最大貢獻在七言歌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說:「其中歌行一體,尤所擅長。格律本乎 四傑,而情韻為深;敘述類乎香山,而風華為勝。韻協宮商,感均頑艷,一時尤稱絕調」。他在繼承元、白詩歌的基礎上,自成一種具有藝術個性的「梅村體」,吸取白之《長恨歌》、《琵琶行》,元稹《連昌宮詞》等歌行寫法,重在敘事,鋪以四傑、溫、李之情韻,融之明傳奇之戲劇性,形成其敘事詩之獨特風格,「可備一代詩史」。
「梅村體」敘事詩有百首,如《圓圓曲》、《聽女道士玉京彈琴歌》、《琵琶行》、《臨淮老妓行》、《楚兩生行》、《永和宮詞》等,把古代敘事詩推到新的高峰,對當時和後來的敘事詩創作起了很大影響作用。袁枚稱:「公集以此體為第一」。趙翼評:「以唐人格調,寫目前近事,宗派既正,詞藻又豐,不得不推為近代中之大家」。(《甌北詩話》卷九)吳偉業以名詩人兼作戲劇,撰有《臨春閣》、《通天台》(雜劇)和傳奇《秣陵春》。都是「借古人之歌哭笑罵,以陶寫我之抑鬱牢騷,而我之性情,愛借古人之性情,而盤旋於紙上,宛轉於當場」。(為李玉《北詞廣正譜》作序)

王士禛
王士禛(1634——1711)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台縣)人,出身世家大族,錢死後,王士禎成為一代正宗。他論詩以「神韻」為宗。王士禛曾編選唐人律絕為《神韻集》。晚年又編選《唐賢三昧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二十四詩品》),所謂「神韻」,就是要求詩歌具有含蓄深蘊,言盡意不盡的特點。要求「清幽淡遠,風致清新,語言含蓄。」其成名作是24歲在濟南大明湖所賦《秋柳四首》在大江南北傳誦。其在南京作《秦淮雜詩》20首(之一),較有影響。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受學於黃宗羲,詩學蘇、陸,得宋人之長。趙翼對其評價甚高。「功力之深,則香山、放翁後一人而已」。詩歌擅長白描,乞求調暢,詞務清新。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人,與王士禎齊名詩壇,有「南朱北王」之稱,趙執信奉二人為兩大家。五十歲以布衣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預修《月史》後歸鄉潛心著述,為浙西詞派開創者。編有《明詩綜》,他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型文人。

沈德潛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今蘇州)人。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並編選了《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國朝詩別裁集》(即《清詩別裁集》)等書。沈德潛的詩論,一般稱為「格調說」。所謂「格調」,本意是指詩歌的格律、聲調,同時也指由此表現出的高華雄壯、富於變化的美感。沈德潛的詩論是以漢儒的詩教說為本,以唐詩的「格調」為用,企圖造成一種既能順合清王朝嚴格的思想統治而又能點綴康、乾「盛世氣象」的詩風。沈氏本人的詩作,大抵平庸無奇,有時也寫民生疾苦,但這不過是表現封建文人「憂國憂民」的姿態而已。只是他在各種選本中對一些古典作品的技術性分析,還說了不少內行話。
翁方綱
翁方綱(1733—1818),以提倡「肌理說」聞名。在乾隆時做過內閣學士,他是一位學者,也以學者的態度來談詩,認為「為學必以考證為准,為詩必以肌理為准」(《志言集序》)。
所謂肌理,兼指詩中的義理和作詩的條理。他認為學問是作詩的根本,「宜博精經史考訂,而後其詩大醇」(《粵東三子詩序》),同時認為宋詩的理路細膩為唐詩所不及,所以主張宗法宋詩。在提倡詩風的「醇正」方面,他其實與沈德潛相合,其詩作質實而少情趣。

袁枚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又號隨園主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廣交四方文士,負一時重望。生活放浪,頗為禮法之士所譏。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及筆記小說《子不語》。 袁枚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僅是提出「神韻」的詩歌主張,而且從許多方面重申了晚明的反傳統思想,代表了晚明思潮在經歷清前期的衰退之後的重新抬頭。他和李贄一樣,肯定情慾的合理性,認為聖人之治,就是要讓「好貨好色」的人慾得到滿足(見《清說》)。他甚至肯定富有者奢靡的生活,反對一味崇儉,指出:「古之聖賢,求貧民之富;今之有司,求富民之貧。不知富民者,貧民之母也。」(《與吳令某論罰鍰書》)他的詩論對恢復詩歌的抒情功能和個性表現,有很重要的意義。

趙翼
趙翼(1727—1814)字雲崧,號甌北,江蘇陽湖(今常州)人。深於史學,《廿二史札記》、《陔余叢考》為世所重。文學方面有《甌北詩鈔》和《甌北詩話》。趙翼論詩與袁枚相近之處,是以創新為最高標准,絕不甘落人後,更不用說模擬。趙翼為詩不主一格,無所不入,個性分明、才情豪放是其長。

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家。有《鄭板橋全集》。 他是一個稍帶狂誕習氣,而思想和性格卻並不敏銳和強烈的正直人士。就像他的書畫,有些「怪」味卻並不放縱,其實還是比較秀雅的,內蘊也比較淺。他的詩一部分集中反映民生疾苦,如《孤兒行》、《逃荒行》、《姑惡》、《私刑惡》、《悍吏》等,都很具體真切而富於同情心,為一般詩人所少有。語言自然淺切,不喜模擬,是一種優點,但缺少特異的感受和別出一格的創造。律詩尤嫌輕滑不著力,絕句較明快,有些表現出他的性格。

黃景仁
黃景仁(1749—1783)字仲則,又字漢鏞,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人。有《兩當軒集》。黃景仁多次應試不中,一生潦倒而多病,窮愁困頓的生活實情也就成為其詩歌的主要內容。黃景仁的詩以七言之作(包括古體和律絕)最能顯現其特有的氣質,風格深受唐詩影響,但又自出機杼。他二十四歲時參加安徽學政朱筠(號笥河)在採石磯太白樓舉行的盛會,即席寫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據說此詩曾讓與會士子擱筆,人譽之為可與王勃當年在滕王閣作賦相比。黃景仁的七言律絕能廣采博取而自成一格,語言自然秀逸,意象鮮明而具有獨創性,感情表達得很深細,有晚唐特別是李商隱詩的風味。在他的時代,他終究是最具詩人氣質和才華的,其詩中深層的感染力一直漫滲到現代。

陳維崧
陳維崧(1625—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能詩,工駢文,尤以詞著稱,有《陳迦陵文集》、《湖海樓詩集》、《迦陵詞》(或稱《湖海樓詞》)等。其弟宗石在《湖海樓詞序》稱其「中年始學為詩余」,又同里蔣景祁序雲:「向者詩與詞並行,迨倦遊廣陵歸,遂棄詩弗作。」可見他的詞基本都作於入清以後。所作存約一千八百首,為古今詞人所罕見。陳維崧詞題材廣泛,無所不入,繼承了蘇、辛以詩為詞的傳統。其代表作《賀新郎·纖夫詞》、《金浮圖·夜宿翁村時方刈稻苦雨不絕詞紀田家語》等。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浙西派代表人物,主張宗法南宋詞,尤崇格律詞派姜夔、張炎。朱彝尊是名詩人,在清詞中影響更大。他認為明詞因專學《花間集》、《草堂詩余》,有氣格卑弱、語言浮薄之弊,乃標舉「清空」、「醇雅」(其說源於張炎)以矯之。他主張宗法南宋詞,尤尊崇其時格律派詞人姜夔、張炎。他還選輯唐至元人詞為《詞綜》,藉以推衍其主張。這一主張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詞家所接受而翕然風從,「數十年來,浙西填詞者,家白石而戶玉田」(《靜惕堂詞序》)。後龔翔麟選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及本人詞為《浙西六家詞》,遂有「浙西詞派」之名。其勢力籠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餘年的詞壇。朱彝尊的《曝書亭詞》由數種詞集匯編而成。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他自幼敏悟,與陳、朱等名士交往。有《納蘭詞》,後改為《飲水詞》,取義「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其詞崇尚南唐後主李煜,其詞以己之言寫己之人生感受,其為貴族公子,生活經歷很平靜,除前妻亡故和幾次戀情,然其內心世界豐富,總覺宮廷生活壓抑。其深於情,故後人認為寶玉乃其也。其許多詞 表現男女之愛和對亡妻的悼念,如《蝶戀花》,題材多為家庭生活,身邊瑣事,兒女私情。從留下的三百多首詞看,情調哀怨感傷,幾乎首首言愁,篇篇寫恨,讀之令人愁腸百結,故其僅僅活了31歲 。

張惠言
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號茗柯,江蘇武進(今常州)人。他是一位經學家,並以詞和散文著名,是當時「常州詞派」和古文中「陽湖派」的首領。有《茗柯文編》、《茗柯詞》,另編有《詞選》,代表他的詞學觀點。其《詞選序》中所述主張,最根本一點是提出詞和詩一樣要講求比興、要有寄託。《詞選》共選唐宋詞人四十四家,而序文特加稱許的,在唐為溫庭筠,在宋為張先、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王沂孫、張炎。

周濟
周濟(1781—1839)字保緒,一字介存,晚號止庵,江蘇荊溪(今宜興)人。有《味雋齋詞》、《詞辨》、《介存齋論詞雜著》,並選有《宋四家詞選》。周濟早年曾隨張惠言的外甥董士錫學詞,但他與繼承張氏衣缽的董氏之說「或合或否」(《味雋齋詞自序》),對張氏的詞論也提出了不少修正的意見。常州派的理論經過周濟的發揮,更為系統化,也更為簡明實用,所以影響也更為廣泛深遠,籠罩了清後期的詞壇。

候方域
候方域(1618——1654)字朝宗,號雪苑,商丘人。從反映明清之際文風轉變的意義來看,侯方域是最具代表性的。出身貴族,少年曾縱情聲色、後悔悟,自題「壯悔堂」。明末參加復社,與方以智、陳貞慧、冒囊稱復社「四公子」,同閹黨餘孽斗爭。明亡,被迫參加河南鄉試,後自認為此為奇恥,別人認為乃為變節,心郁,不久亡,年僅三十七歲。有《壯悔堂集》。

魏禧
魏禧(1624—1681)字冰叔,江西寧都人。與兄際瑞、弟禮合稱「寧都三魏」。他對文章強調「積理」、「練識」,以合於實用。魏氏無甚文才,好發議論,文章沒有什麼趣味。他入清不仕,喜表彰抗清的志節之士,如《江天一傳》、《高士汪沨傳》等,寫俠士的《大鐵椎傳》也暗寓了反清之志。由於重在表達作者的政治態度,這些傳記中的人物大抵有事跡而無個性。另外,魏禧集中有不少文章好談奇異之事,議論駁雜,這也是招致四庫館臣不滿的原因。

汪琬
汪琬(1624—1691)字苕文,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順治進士,康熙時為翰林院編修。康熙帝曾稱贊他說:「嘗與近臣論本朝文學砥行之儒,首稱數先生。」(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他的文章力求雅正,結構嚴謹而文字朴實。因為合於「道」又合於皇帝的喜好,在當時負有盛名。

汪中
汪中(1744—1794)字容甫,江蘇江都(今揚州)人。三十四歲為貢生,後絕意仕進,鑽研經史,以博學稱。有《述學》等。他不喜宋儒之學,對封建禮教和傳統思想每加駁斥,文章也自具思想光彩。另有《廣陵對》、《哀鹽船文》、《自序》,均為人所稱道,而《經舊苑吊馬守真文序》,更是文采優美,感情動人。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靈皋,號望溪。有《方望溪先生全集》。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桐城派能夠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有多種原因,其中重要的一點,是方苞一開始所提出的理論就具有明晰而系統的特點(他的後繼者也很注意這一點)。他的方法是通過對一個核心概念——「義法」——的多層面的闡釋來建立自己的理論系統。方苞本人的文章,以碑銘、傳記一類寫得最為講究,蓋因敘事之文,最易見「義法」。其長處在剪裁干凈,文辭簡潔,有時尚能寫出人物的性格與神情。但對人物的褒揚中,總是滲透了封建倫理意識,少數山水游記則板重絕倫。他的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應數《獄中雜記》。

劉大櫆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師事方苞,又為姚鼐所推重,在「桐城派」的形成中起著承先啟後的傳遞作用。其文論主要見於《論文偶記》,對方苞之說有新的闡發。他進一步探求了文章的藝術形式問題,講究文章的「神氣」、「音節」、「字句」及相互間的關系。劉大櫆本人的文章,大都鏗鏘上口,音調高朗,有韻律之美。如《息爭》、《觀化》等,均有此特色。這一種主張和文章特點,對後來桐城派文人的影響頗大。

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世人以其書室名稱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軒詩文集》,又編有《古文辭類纂》,流布極廣。姚氏古文理論,並沒有提供多少新的東西,他的長處是善於在前人的基礎上作總結性、具體化的工作。姚鼐本人的文章,說理、議論偏多且大都迂腐,但寫人物和景物,也間有生動之筆。姚鼐是一個沒有多少創造性卻很聰明的人,桐城派由於他而聲勢大張。他主講書院四十年,門下弟子甚眾,由此桐城派幾乎發展到全國范圍。姚門中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號稱「四大弟子」,其中梅曾亮嚴守桐城「家法」,又吸取柳宗元、歸有光古文的長處,成為繼姚鼐之後的桐城派領袖。

尤侗
尤侗(1618—1704)字同人、展成,號悔庵、西堂,江蘇長洲(今蘇州)人。順治年間以貢生任永平府推官,因鞭撻旗丁而被黜。六十多歲才舉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作有傳奇《鈞天樂》,雜劇《讀離騷》、《吊琵琶》、《桃花源》、《黑白衛》、《清平調》,合稱《西堂樂府》。他也擅長詩文,有《西堂全集》。尤侗為人耿直,恃才自負,因仕途坎坷,長期閑置,多憤世之情。其劇作也主要表現對社會現實的不滿,抒發內心郁悶。

李玉
李玉(1610——約1671)號蘇門嘯侶,吳縣(蘇州)人。出身微賤,父親可能是相國申時行家中戲班中曲師。吳偉業《北詞廣正譜序》說:「李子元玉,好奇學古士也,其才足以上下千載,其學足以囊括士林。而連厄於有司,晚幾得之。仍中副車。甲申以後,絕意仕進。」焦循《劇說》:「元玉系申相國家人,為申公子所抑,不得應科試,因著傳奇以抒其憤。」
李玉傳奇有三十餘種,今存二十餘種,早期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曾關》、《永團圓》、《占花魁》)。

李漁
李漁(1610——1680)字笠翁,浙江蘭溪人。戲曲理論家和喜劇作家。多次應鄉試不第,後專從事戲曲創作,並自蓄家伎,到外獻藝。今有《笠翁十種曲》:《風箏誤》、《憐香伴》、《意中緣》、《玉搔頭》、《凰求鳳》、《巧團圓》、《蜃中樓》、《奈何天》、《比目魚》、《慎鸞交》十種劇。

洪升
洪升(1645——1704)字昉思,號稗畦,錢塘(杭州)人。康熙三十七年(1688)經十餘年三易其稿寫成《長生殿》。第二年(1689)因在佟皇後喪期於宅中演《長生殿》,被革去國子監學籍,趙執信詩雲:「秋谷才華迥絕儔,少年科第盡風流。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康熙三十年, 洪升攜家南歸,回到杭州,康熙四十三年(1704),與友人到松江,南京等地游覽在吳醉酒落水而死。 洪升做了約二十年的太學生,生活窮困,詩雲「八口總為衣食累,半生空溷利名場。」從而對仕途漸淡,其一生坎坷潦倒,是悲劇結局。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號東塘,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南巡,返程過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推薦在御前講經,受到康熙賞識,由國子監生的的身份破格任用為國子監博士,後遷至戶部員外郎。期間曾參與黃河入海口的疏浚工程,在淮揚一帶生活了三年,結識了冒襄、黃雲等明末遺老,還在揚州、南京等地憑吊前明遺跡,廣泛了解到南明政權興亡的史料,這為他創作《桃花扇》提供了直接的素材。返回北京後,在「漸覺名心如佛淡,頓教老興入詩濃」的心境下,便悄悄寫起了《桃花扇》。康熙三十八年(1699)經歷十年,三易其稿的《桃花扇》問世,引起轟動。「王公薦紳,莫不借鈔,時有紙貴之譽。」(《桃花扇本未》)「長安(北京)之演《挑花扇》者,歲無虛日,康熙也要去閱讀。次年春,《桃花扇》上演,轟動,但孔不明不白被罷官,「命薄忽遭文字憎,緘口金人受誹謗」。罷官原因可能與《桃花扇》有關,罷官後,在京留兩年多,於康熙四十一年(1702)懷憤歸故,康熙五十七年(1718)卒於石門山舊居,終年71歲。

⑥ 清代貴州作家有哪些

王若飛,安順人。張之洞,興義人,但不算是英雄吧?小蘿卜頭,被關在渣滓洞。還有個麝香夫人,苗族的。就知道這幾個。分給我吧~ 自古貴州少英雄。

⑦ 貴州遵義比較有成就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繪畫家)有哪些

鄭莫黎三傑就比較出名了,他們是遵義新舟的,是沙灘文化的代表人物。現代嘛,好像沒出幾個名人,只知道有一個詩人叫做李發模,有一個作家叫騫先艾,是中國鄉土文學的代表人物。

⑧ 貴州有哪些少數民族作家代表作品是什麼

我省少數民族作家龍志毅、伍略、蘇曉星、滕樹嵩、潘俊齡、弋良俊、迅河、石定、祿琴、專羅蓮、楊啟剛、完班屬代擺、潘國會、孟學祥、楊打鐵、趙朝龍、鄭吉平、任菊生、羅國凡等23人的作品分別入選中篇小說卷、短篇小說卷、散文卷、詩歌卷各卷本,集中代表了老中青少數民族作家陣容。

⑨ 貴州省都有哪些90後作家急急急!

洪紹乾 貴州青年作家
出版的詩集有《腳趾上的下弦月》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