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法勤工儉學著名人士
A. 1919年3月至1920年南充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共有幾人
四川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從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年底,有九十八個縣的五百多青年學生分批赴法,是全國人數最多的省份。南充赴法勤工儉學學生41人,約佔全省留法學生總數的10%。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法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先後有18人參加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後來大都轉為黨員)。鄧希賢(鄧小平)、林修傑、吳季蟠、楊伯愷、何以端等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1924年前後,通過書信聯系和郵寄書刊向南充青年介紹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
B. 周恩來在法國勤工儉學的故事
1920年11月7日,22歲的周恩來登上法國「波爾多」號郵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國,開始了他的游學歐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此時周氏家族家道中落,已無力支付周恩來赴法留學的費用,他留學的費用主要來自嚴修在南開大學設立的「范孫獎學金」。正如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所說:「周在歐洲時,他本人的經費支持者是南開大學一位創辦人嚴修。」
嚴修(1860—1929),字范孫,被尊為南開「校父」,與張伯苓等人先後創辦南開系列學校。周恩來則是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學生,從南開中學開始,周與嚴就有很多往來。1913年,15歲的周恩來入南開後很快顯露出品學兼優的才能,得到嚴修的格外賞識。經濟上嚴修和張伯苓校長經常資助周恩來,讓他為學校刻蠟板或抄寫講義,以補助膳食費。入學第二年,嚴修破例批准他為南開學校唯一免交學費的學生。1917年,周恩來以平均89.72分的優異成績從南開學校畢業。嚴修對這個年輕人寄予厚望,非常寵愛他,甚至想要這位19歲的青年作他的乘龍快婿,此事傳為一時佳話。後來周恩來彬彬有禮的拒絕了這門親事,嚴修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更加敬重這位不圖財富努力選擇自己道路的年輕人,他一如既往的資助他,在嚴修的幫助下這年周恩來赴日本求學。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來再入南開,成為南開學校大學部第一屆文科學生。
周恩來入大學後,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革命運動,成為天津青年學生愛國運動的領導者。 1920年1月,他因領導學生運動遭到反動當局逮捕身陷囹圄,經多方營救才得以出獄。嚴修為了保護好這位被他譽為有「宰相之材」的年輕人,他與張伯苓商量以他在南開設立的「范孫獎學金」資助周恩來出國深造。這一年,嚴修捐款七千元銀洋,設置「范孫獎學金」 ,選派南開大學最優秀學生出國深造。他們一致同意派周恩來出國留學。在南開校董事會上研究和徵求部有關人員的意見時,大家也一致認為周恩來符合條件,同意派其出國留學。為了給周恩來創造更好的留學條件,嚴修還特意給駐英國公使顧維鈞寫信,介紹周恩來的情況,推薦他去英國留學。這年藉助「范孫獎學金」出國留學的還有李福景。後來李福景之子李競的回憶,周恩來1962年還提到此事,說他在法國的留學費用不是靠勤工儉學,而是「范孫獎學金」,正是「范孫獎學金」 起了資助革命的作用。
到達歐洲後,周恩來一直與嚴修書信往還,保持密切聯系。嚴為資助周恩來,特在嚴家帳目上為其立了戶頭。除第一年留學費用是交給周恩來支票,讓他親自帶走外,以後的學費,都是嚴修讓人轉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時不誤。如 1921年嚴修日記載有:「2月 27日「李琴湘來(李福景的父親),余將補助周恩來、李福景之學費,交伊持去」。為了感激嚴修對周恩來的資助,1922年春節,周恩來的父親周懋臣特去拜謝嚴修。嚴修在經濟上的幫助,使周恩來免受飢餒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歐學生那樣勤工儉學,這使他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去從事革命活動。
由於「范孫獎學金」的資助,周恩來的留學生涯實際上成了他對西歐這一資產階級革命及工業革命發祥地的實地考察。他旅歐時的活動中心是巴黎,間或往返於比利時及德國等地,從事革命考察和領導工作。在較為系統地考察中,周恩來依據親眼所見,對真理做了進一步的求索,並重構了自己的思想,確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並成為中共旅歐總支書記。由於周恩來在歐洲從事革命活動,有人就勸嚴修不要再給周恩來以資助,但他不為所動,以「人各有志」奉答,繼續寄錢給周恩來。
全國解放後,周恩來總理於1950年在中南海西華廳設便宴招待張伯苓校長,當時在場的張希陸(張伯苓的兒子)回憶,總理曾說:「我在歐洲時,有人對嚴先生說,不要再幫助周恩來,因為他參加了共產黨。嚴先生說:『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說出這種話,我對他很感激」。言外之意,是感激老先生對他人格的認識。吃飯時,端上一碗湯來。總理又深情地說:「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湯,清而有味,是封建社會一個好人。」周總理對嚴修老先生的資助始終未曾忘懷。
相關鏈接:周恩來在法國的足跡
幾年前,我曾兩次訪問歐洲。在巴黎,友人應我的懇求,帶我尋訪周恩來當年在巴黎的時光和足跡,使我終生難忘。今年適逢周恩來總理誕辰110周年,謹追憶尋訪歷程,以寄懷念之情。
在巴黎上千條街道中,位於巴黎13區「義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毫不起眼,連陪同我的西蒙夫人也很吃驚,連連詢問多次才找到了這個偏僻小巷。
但走進戈德弗魯瓦街,沒幾步就能看到一面牆上鑲嵌著一方墨綠色的大理石紀念牌,上面是周恩來的銅質正面浮雕頭像,頭像下面刻著鄧小平題寫的「周恩來」三個中文金字,並配有法文說明:「周恩來,1922年——1924年在法國期間曾經居住在此。」 這塊紀念牌是1979年法國政府為了紀念周恩來而特別設立的。
周恩來當年居住的小旅館就緊挨著這塊紀念牌。這家旅館是一棟干凈整齊的三層小樓,法國旅遊局的銅牌表明這是一家二星級旅店。老闆是一對華人夫婦。
女主人告訴我們,2001年,她和丈夫想要開一家旅館,通過中介找到了這處旅館。「我們發現,小旅館不但整潔標致,而且舒服溫馨,就毫不猶豫地接手了。當時還不知道周總理曾在這里生活過。」她認為自己很幸運:「我們去中國銀行巴黎分行貸款時,他們一聽說是周總理住過的房子,還給了我們一些優惠。」旅館的1號住房,便是當年周恩來住過的那一間。這是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間。女主人告訴我,前來住宿的中國人並不多,但專程來參觀的中國人卻不少。周恩來的侄子和侄孫、蔡暢的女兒,還有那些研究歷史的中國學者,都曾特意來這里小住。在房子沒有被改造前,鄧穎超也曾來這里看過。
1920年11月,22歲的周恩來來到了巴黎。1946年,周恩來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時曾說:「當時正值大戰之後,在法國容易找到工作,可以半工半讀……在去法之前,我已和國內報紙訂合同,給它們做特約通訊員,所以在法國一面讀書,一面寫文章。」據史料記載,周恩來主要為天津《益世報》《新民意報》寫文章。有影響的有長達二萬五千字的長篇通信《留法勤工儉學生之大波瀾》,在天津《益世報》上分十天連續刊載。那時人們經常可以看到周恩來從法國發回的通訊報導。
同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聶榮臻後來在自己回憶錄中寫道:「恩來在法國的生活十分艱苦。他住在巴黎義大利廣場附近的戈德弗魯瓦街17號一家小旅館三樓第16號房間,唯一的一間住房不到10平方米,除了一張單人床和一張小木桌外,容不下多少別的東西,真可以說是"身居斗室"。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我們辦刊物和進行黨團活動的中心。人多了,實在裝不下,就只好到廣場附近的一家咖啡館活動。每當我到恩來那裡,總見他不是在找人談話,就是在伏案奮筆疾書。吃飯常常是幾片麵包,一碟蔬菜,有時連蔬菜也沒有,只有麵包就著開水吃。」
我翻閱了「留言薄」,許多是中國遊客寫的,也有用法文、英文、俄文寫的。鄧穎超和他們的侄子、侄女都留有筆跡,幾任駐法大使:韓克華、黃鎮、姚廣、吳建民……都有簽名。一位前蘇聯漢學家伊凡諾夫訪問後留下深情的題詞。他說:「……周同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偉大的戰士……他從這里起始,一生奉獻於共產主義事業,畢其一生……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也是世界人民的偉大兒子……我們永遠懷念他。」
我就要離開時,在住房一角一個不起眼的展櫃里,偶然發現了一件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珍貴文物,淡黃紙復印件,是周恩來1929年7月下旬回國的時候,帶回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會給團中央的一封報告。裡面寫著對他的評語:「周恩來——浙江,年二十六,誠懇、溫和,活動能力富足,說話動聽,作文敏捷,對主義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無產階級化。英文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書、看報。本區成立的發啟(起)人,他是其中的一個。曾任本區三屆執行委員,熱心耐苦,成績卓著。1924年7月20日。」可惜我沒有攝像、復制,只能手抄,至今保存在我的《出訪筆記》中。
告別法中友協秘書長西蒙夫人時,我對她陪我尋訪周恩來巴黎故居表示深情地謝意。她卻說:「周恩來是世界名人,和平的旗手,我一向尊重他。今天有機會陪中國友人尋訪他當年在法國的故居,也是我的榮幸。我又知道了許多,使我更加欽佩這位偉人。我永遠會紀念他。」
C. 周恩來什麼時候去法國勤工儉學的
據《我們的法蘭歲月》故事宣傳片里介紹是前後共21批中的第18批赴法儉學成員之一;又一說是大型紀錄片《百年恩來》中第一集中第15批成員。
他是1920年11月7日【也就是羈押半年出獄後】由上海乘坐法國油輪『波爾多斯號』歷時一月三萬里航程於12月20號到達法國馬賽港。
雖不是最早的一批,但卻是所有赴法勤工儉學的成員中日後成為不但成為影響祖國民族命運歷史進程的重要風雲歷史人物之一;而且也是同樣影響【中法】兩國關系的重要歷史人物之一;是擎畫中法兩國建交的奠基人之一;其本人在法國也是家喻戶曉深受喜愛敬仰的人物。
D. 為何多位共和國元勛都曾在法國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勤工儉學
因為那時候他們還都沒有成為元勛,都是在學習階段,而且那時候家裡都不太富裕,自然要勤工儉學。
E. 中國留學生赴法國勤工儉學法語怎麼說
法語相對比較難學,想要找到收入較高一點的打工工作的話,建議還是先盡可能的提升一下法語哦,其中最能鍛煉法語能力的還是服務生一類的工作,報酬也不錯,等法語練得好了,就可以試著去從事翻譯、導游一類的工作,報酬會更高,也能更好的鍛煉自己的法語。
下面介紹一些法語的學習技巧:
一、利用空閑時間刷法語新聞,推文等間接的學習素材。你喜歡瀏覽新聞,何不看一些法語新聞呢?等人的時候,刷新聞!等電梯的時候,刷新聞!可能你只是看了幾分鍾,但長期如此你會發現,你的法語詞彙量提升得很快。更「學霸」點的做法是,對於你看新聞瀏覽到的有印象的高頻詞,你還會去查閱它們的准確用法。
二、培養語感,閱讀量越大,語感就越強。記住,不停地閱讀,當你的閱讀水平達到一定境界,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臉熟詞」,看到此不再是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而且良好的語感還能幫你避免一些拼寫錯誤。當你看每個句子的結構不再問為什麼是這樣的時候,恭喜你,你已經掌握了這種語言思維。
三、閱讀。把這項愛好作為一個學習工具。網路上有大量的在線學習資源,無論你的興趣在哪裡,都可以找到一些有用的法語學習素材。比如說你喜歡看電影,何不看一些法語的電影介紹?你會學到這個話題的很多詞彙,最好是一天看一篇。當然,剛開始堅持的是比較吃力的,但你能從中發現句子的結構是怎樣,並且學到一些更恰當,更考究的詞彙,從而更好地表達你喜歡的話題。
四、結合背景理解、記憶單詞。法語和英語一樣,有些詞根據語境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意義。所以,不要只是單個地背單詞,最好記憶相關表達,句子,甚至是文段。這樣你才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詞語靈活運用到你的句子中。更多的技巧還是建議報班學習一下,北京新東方的法語課程就很不錯。
五、模仿作者寫作風格。通過模仿其他作者的寫作風格,你會知道如何更流暢地組織句子。平時的一些社交軟體,如Facebook,google+同樣也可以給你更多的想法,就像小時候學說話收到家人和朋友潛移默化的影響,你會模仿一些對自身表達有用的說法,其實是一個道理。這個方法至少可以不用糾結語法。
F. 赴法國勤工儉學
這個挺費勁的,法國是一座浪漫的城市,而且法國厄景色宜人厄歷史文化濃郁,但是最近鬧了一些不太愉快的事,所以說最近去法國留學,還是很推薦的。
G.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精神是什麼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中國青年在五四運動時期,接受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斗爭的影響,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知識和真理,大批赴法國開展勤工儉學的運動。為「輸世界文明於國內」,1912年,李石曾、吳玉章、吳稚暉、張繼等在北京發起組織「留法儉學會」。當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力贊此事。儉學會在北京成立留法預備學校,送80多人赴法儉學,1914年受袁世凱政府的阻止,被迫停辦。以後李石曾等在巴黎華工中試驗工余求學,1915年發起組織勤工儉學會,1916年3月,在巴黎成立華工學校,蔡元培等人還親自講授課程。
起源
由於華工教育取得成績,進而提倡國內青年學生赴法勤工儉學。同年3月中法兩國人士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歐樂、穆岱等為了「發展中法兩國之交誼」,促進中國經濟文化之發展,在巴黎發起成立了華法教育會。1917年在國內也成立了華法教育會,組織赴法勤工儉學活動,事實上已成為該會的主要活動內容。北京留法預備學校也重新建立,並在長辛店、河北高陽縣布里村、保定育德中學及成都先後成立各種各樣的預備學校,為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展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發展
「五四」運動前後,中國廣大青年在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壓迫下,目睹國勢危亡,面臨教育遭到摧殘,身受失學失業的痛苦。為了尋找救國圖強,改造社會的知識和真理,同時受工讀思潮的影響,大批青年投入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當時湖南新民學會積極贊助,組織會員和湖南青年參加,蔡和森、毛澤東曾為此奔走聯絡。中國少年學會和天津覺悟社也都有成員參加。
1919~1920年間,先後共20批約1600多人到達法國。他們來自全國 18個省, 其中以四川(378人)、 湖南(346人)、河北(147人)為最多。基本上都是16~30歲的青年。此外還有湖南教育界著名的徐特立,蔡和森、蔡暢和他們的母親葛健豪一家,王若飛和貴州教育界知名的黃齊生甥舅,向警予等近20名女青年。他們到法國後,有的先工後學,有的先學後工,有的邊工邊讀。據1920年8、9月調查,當時有四、五百人進入70多家工廠,還有的當散工、干雜活。約 670人進入巴黎及各地30多個學校,其中多是首先補習法文,然後進入工業實習學校及其他學校學習。候工的勤工儉學生只靠微薄的維持費度日,生活極為艱苦。進入工廠後完全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和法國工人或華工一起勞動。每天 8小時工作後還補習法文或學習工藝。他們受到法國工人、青年、友好人士的歡迎和關切,廣泛地接觸了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實際。有些青年則著重鍛煉自己,考察資本主義社會,接觸工人群眾,研究工人運動、研究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主義。例如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等就是這樣。
衰落
1921年,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經過一系列矛盾斗爭而逐漸走向衰落。由於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自身面臨的經濟危機日益尖銳,工廠歇工、工人失業、工潮迭起,勤工儉學生處於勤工困難、儉學不易的境地。當時入工廠者不到十分之四、五。中法反動當局和投機政客們又不滿勤工儉學生日益走向革命的傾向,華法教育會於1921年 1月發出通知,宣告與勤工儉學生脫離經濟關系。學生多方呼援無路, 2月28日發生了「爭生存權、爭求學權」的「二·二八」運動。6~8月,留法勤工儉學生又發動旅法華人反對北洋政府來法代表團以出賣國家權利為條件向法國政府借款3億(後增至5億)法郎的斗爭。 9月,爆發了留法勤工儉學生聯合一致佔領里昂中法大學的斗爭。里昂中法大學,原為勤工儉學生籌建,但創辦後,卻置留法勤工儉學生於不顧。留法勤工儉學生被迫聯合行動,9月21日,各地代表125人到里昂占據了中法大學。但卻遭到中法反動當局的迫害,他們在被因禁了28天以後,除了個別人外,大多數被武裝押送回國。
低潮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從此進入低潮。但卻促使了一大批青年新的覺醒,在勞動、學習、斗爭中走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路,一批共產主義戰士成長起來。1922年6月, 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等同志在巴黎成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團組織性質)。同年秋冬之際,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正式成立。1923年開始,大批人轉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4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大批革命者先後奉調回國,成為中國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赴法勤工儉學生中,也有一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參加政治活動,在國外學習科學技術,回國後從事科技方面的工作。
宗旨
從儉學會成立到勤工儉學發動初期,主要宗旨在「輸入西方文明」,其內容主要還是法蘭西的民主自由思想和自然科學技術,仍是舊民主主義范疇內的教育救國運動。「五四」運動後,在各種新思想和「勞工神聖」呼聲影響下出現的工讀思潮,推動了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的發展。工讀主義思想影響很大,它把勞力與勞心的分離看作是社會不良的根源,因此,主張實行工讀結合,人人勞力,人人勞心,勞動互助的新生活,以謀社會的改造,實現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自由平等的新社會。但那時勤工儉學運動中工讀結合的主張包含了不同的內容。一是以勤工為手段,解決學費問題,以達儉學的目的。二是勤工與儉學都是目的,創「工讀並進」的新生活、新社會。三是作為教育方法,主張「工學結合」,互相促進,學用一致,掌握生產知識和技術。四是提倡一種勤儉苦學的學風,進行勞動教育。這些主張都是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及其教育的批判,對新社會新教育的探索。但想通過勤工儉學運動來改造社會是行不通的。
影響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鄧小平等積極努力下,旅歐黨團組織建立和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組織工作,開展了革命斗爭,它的性質和內容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大批青年在斗爭實踐中走上與勞動群眾相結合的革命道路,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克服工讀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接受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成長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五四」運動時期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教育發展史上,都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留法勤工儉學運動高陽縣修復學校舊址 中新社保定六月十九日電 (記者 呂子豪)「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的故鄉河北省高陽縣,開始修復位於該縣布里村的「國保」單位——中國第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舊址。該縣縣委宣傳部十九日稱,這所曾培養出顏昌頤、向警予等大批傑出人物,並與毛澤東、蔡和森結緣的學校,將以原貌重現。 據介紹,此次修復將本著「復原原貌」的原則,先期投入五十萬元人民幣對舊址現存的校門、字匾、平房、蔡和森先生使用過的十三間辦公室和宿舍,以及作為實習工廠的兩間西配房進行修復.隨後,將對周邊五戶居民進行搬遷,並聘請有資質的文保單位對舊址進行整體保護規劃,包括操場的整治、後花園的建設及布展陳列等全部工程。
據透露,修復設計規劃和修復施工建設,均由河北省古代建設保護所承擔。
一九一五年六月,法國巴黎豆腐公司的高陽籍工人,提出「勤於工作,儉以求學」的口號,受此影響,旅居法國的蔡元培等人在巴黎發起成立了「留法勤工儉學會」。為使留法青年出國前接受必要的技能培訓,一九一七年夏,經當時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李石曾、段宗林在高陽縣布里村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即「布里留法勤工儉學工藝學校」,主要教授法語、國文並進行工藝實踐。當年九月,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專程到保定迎接前來報到的三十多名湖南籍學生,蔡和森擔任「南方班」班主任兼國文教員。
該校先後招收學生二百餘名,其中赴法成行的七十三名,培養了顏昌頤、向警予、馬致遠、何長工、王守義、唐靈運等一大批傑出人物。抗日戰爭期間,校舍遭日軍破壞。一九五0年,由在北京做工的布里籍義士捐款重修。一九八0年,河北省政府出資落架重修。二00六年被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H.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遠赴法國勤工儉學的經歷對於將共產主義傳播到中國和指導革命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共產黨是追求共產主義的黨,而不是現在這個追求資本主義的黨
I. 小平同志多大歲數去法國勤工儉學
樓主啊,
樓上太錯了
是15歲呀!!!
1919年春天,15歲的鄧小平與只比他大3歲的族叔鄧紹聖一起離開廣安,到重慶吳玉章籌建的一所赴法留學預備學校就讀,他是當時班上年齡最小的學員。經過18個月的努力學習,在1920年9月上旬他和其他378名學員乘船沿長江到達上海准備赴國外勤工儉學。9月11日,年輕的鄧小平和其他85名學員一起被安排到法國勤工儉學,他們乘坐法國安德烈·萊蓬號輪船從上海出發,駛往法國馬賽。個子矮小的鄧小平在這批留學生中被選為領頭,在旅途中表現出了出眾的組織能力。10月底,他們抵達馬賽,短暫停留後到達巴黎。
J. 誰知道留法勤工儉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知識青年赴法國求學的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曾向中國大量招募華工。從1915年開始,中國知識界的李石曾(1881~1973,1902年留法)、蔡元培(1868~1940,1907年留德)、吳稚暉(1865~1953,1901年留日)、汪精衛(1883~1944,1903年留日)等人激奮於振興中國的科學技術,鼓勵青年向西方學習,提倡「勤以做工,儉以求學」,發起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在里昂、北京等地設立分會,招尋自願赴法求學的青年。在河北高陽縣辦「留法工藝學校」,為貧寒子弟留法做准備。李石曾還組建「法華教育會」,與法社會各界建立聯系,為留法創造半工半讀條件。從1919年3月到1920年底,中國先後有17批學生赴法,總數達1600多人。通過勤工儉學,他們對西方社會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對中國社會的落後、愚昧狀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變革中國社會的願望更加強烈了。他們中的先進分子如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李維漢、王若飛、李立三、向警予、陳毅、陳延年、陳喬年、聶榮臻、鄧小平、李富春等,利用在歐洲的有利條件,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相繼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嚴濟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鴻、錢三強、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學家、藝術家、音樂家都隨此潮在法國學習和工作過。1922年6月,趙世炎、周恩來、王若飛等發起成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旅歐學生和工人中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1924年,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中國大革命運動蓬勃興起,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留法勤工儉學的大批先進分子或回國,或轉赴蘇聯學習,這一運動遂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