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著名字畫
⑴ 中國古代著名畫家代表作
1、《洛神賦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2、《送子天王圖》
《送子天王圖》(又名《天王送子圖》、《釋迦降生圖》)是唐代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創作紙本墨筆畫,一說宋人摹本。該作現藏於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全圖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描繪一位王者氣度的天神端坐中間,兩旁是手執筋板的文臣、捧著硯台的仙女,以及仗劍圍蛇的武將力士面對一條由二神降伏的巨龍。
第二段畫的是一個踞坐在石頭之上的四臂披發尊神,身後烈焰騰騰。神像形貌詭異,頗具氣勢,左右兩邊是手捧瓶爐法器的天女神人。
第三段即《釋迎牟尼降生圖》,內容是印度凈飯王的兒子出生的故事。從畫面上,可以看到釋迎牟尼降生時,他的父親抱著他到寺廟朝謁見自在天神的情景。
此圖寫異域故事,而畫中的人、鬼神、獸等卻完全加以中國化、道教化,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變化至唐日趨融合之勢所致。此圖意象繁富,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技藝高超,想像奇特,令人神馳目眩。
3、《天女獻花圖》
《天女獻花圖》是劉松年在宋代所創作的國畫,現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
此圖中天女手捧花藍,邊舞邊散,對面菩薩神情安逸,微笑觀看,周圍幾位羅漢則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賞之色。圖中除了菩薩頭戴寶冠,身披瓔珞,保持了傳統的造型特點以外,其餘形象都似由凡塵中人脫胎而來,具有寫實生動的效果。
4、《游春圖》
《游春圖》是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繪畫館。 圖中展現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疊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馬山徑或駐足湖邊,還有美麗的仕女泛舟水上,熏風和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綻開,綠草如茵。
畫家用青綠重著山水,用泥金描繪山腳,用赭石填染樹干,遙攝全景,人物布局得當,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該畫是展子虔傳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
5、《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⑵ 什麼是傳統中國畫
中國繪畫的發展年代久遠.傳統中國繪畫(區別於「西洋畫」)。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它的精神內核是「筆墨」。
⑶ 中國傳統繪畫的特有哪些
國畫從題材上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類,從表現形式上可分為工筆、寫意兩種。
中國畫講究形式美,構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畫面空白的運用獨具特色。多採用散點透視法 ( 即可移動的遠近法),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沖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
國畫營造的空間多種多樣,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種,即:全景式空間、分段式空間和分層式空間。
⑷ 中國傳統美術分為哪些
中國傳統美術即指傳統的中國繪畫,按類型分工筆和寫意,按內容分人物、山水、花鳥等這些
中國古代繪畫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的先民們就用礦物顏色在岩石上塗畫拙樸的動植物紋樣和人形圖案,在陶器上描繪各種美麗的圖案紋飾,之後又在青銅器上刻鑄紛繁神秘的花紋及其他圖形。這些作品由於年代的久遠,所保存下來的實屬鳳毛磷角,卻使我們得以一窺早期繪畫的面貌。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繪制於紙絹上的獨幅繪畫作品,是出土於墓葬的隨葬品,距今己有2000多年的歷史。
早期的中國繪畫以作品的題材劃分為若干畫科,如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公元17世紀前後,歐洲繪畫傳入中國,為了與本土傳統繪畫相區別,舶來之歐洲繪畫作品冠名為"西洋畫",本土繪畫自然就稱為"中國畫"。因此,中國畫最初的稱謂,是相對於西洋繪畫(泛指歐洲繪畫)而言的。
中國畫是東方繪畫藝術的主流,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無論在藝術內容、形式,還是表現手法上,中國畫與西方繪畫都有極大的差別。
工筆重彩畫與水墨寫意畫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傳統的中國畫似乎就是水墨寫意畫,其實這是一個誤會。中國畫按照其技法及風格可分為兩大類型,即工筆重彩畫和水墨寫意畫。工筆畫又稱"細筆畫"。其繪畫風格工整細致,以規整並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畫出物象的輪廓,並注重於細部的刻劃,然後再敷以厚重、鮮亮的顏色。工筆畫所用顏料大多以礦物質製成,歷經多年,仍然可以保持原有的色彩;整個畫面漂亮明麗,有著很強的裝飾效果。正因為這部分繪畫作品具有富麗堂皇的外觀,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宮廷畫家部採用此種畫法,以表現皇家氣派。
相對於工筆畫的就是寫意畫,又稱 "粗筆畫"。其畫風簡略,通過盡量簡練的筆墨,著重描繪物象的神韻相意態,而並不十分在意所畫對象的逼真與形似。畫家在畫中多採用概括、誇張的手法,運用豐富的聯想,最大限度地抒發自己的情緒,張揚不同的個性。因此,寫意畫作品帶有一定的即興性、隨意性和偶然出現的意外效果,較難臨仿和描摹。它們幾乎部是用水墨完成的,有著素淡、清雅的外觀。這類作品在後期中國畫壇上佔有很大的比例。
從中國畫發展的歷史來看,早期的(公元12世紀以前)畫幅均為工筆重彩畫。晚期的作品則多是水墨寫意畫;再從作者的情形來看,工筆重彩畫的作者大都是職業畫家或工匠畫家,水墨寫意畫的作者則大多兼有文人的身份。
當然,在工筆畫和寫意畫之間還有一片開闊地帶,供畫家們在兩端取捨,從而形成折中的即半工筆半寫意的畫法。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
傳統的中國畫離不開詩詞。題款。篆刻,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表述。
早期中國的許多文字,是根據對象的形狀或意義,用簡練的 線條描繪出來的象形艾宇。這與使用線條畫畫相似。中國文字的這一特點,加上書寫文字的形式本身帶有很強的藝術創造性,因而與繪畫有著某種天然的聯系,人謂之"書畫同源"。中國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在作畫的過程往往十分自然地將寫字的筆法運用到繪畫中去;他們在創作中的情感,很多時候以詩句的形式——直接題在畫面上;並按中國文人的習慣,在畫的落款處蓋上刻有自己名號的硃砂紅印章。強調線條的表現力,強調繪畫筆墨的書法情趣,是品評中國畫作品格調高下的重要標准。
中國繪畫非常講究畫家綜合的藝術修養,畫家在下筆之先,一般已經將題詩的內容、宇體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位置作了通盤的考慮。畫中的詩何與圖像相輔相成,對畫面意境和構圖起到了某種補充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紅顏色義與黑白的(水墨)圖畫形成色彩的差異。將詩、書、畫、印四個分割的因素融為一體,組成一幅統一的畫面,是中國畫一個很重要的特色。
從畫面布局上看,中國傳統繪畫與歐洲繪畫有一個明顯不同,就是中國畫很注重在畫面留有空白。空白處並不是空無一物,它可以是山中的雲藹,可以是江面的晨霧,也可以是日月的光華,甚至可以什麼都不是。有人認為,"布白"是中國畫中最為人關注的要點。畫家強調畫面詩意的傳達,那些空白處也許正是詩意的不確定性、模糊檬攏的象徵,留給觀賞者想像的餘地。公元11世紀時的中國大畫家、大文學家蘇拭(1036-1101)曾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主張,這也是後來歷代畫家追求的境界。
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足鼎立
在中國畫中,人"物、山水、花鳥是三個最大的科目,也是最常見的題材。它們大致可以和歐洲繪畫中的人物、風景、靜物相對應。
以人物形象為賽主體的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各科目中出"現最早的,美術考古發現也證明了這一-點。原始社會的先民"們用白莖、紅礬土、霸炭黑在岩壁上畫的人寨形和動物圖案,可以"說首開人物畫的先霸河。至大約1500年前的魏昔南北朝時期,人物畫的藝術發展逐漸成熟。這一時代的霞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顧檔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畫應"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主張,認為畫家不僅應當正確地描繪人物的外形,而且要注意刻劃人物的精神、氣質,即內在的東西。在此後的漫長歲月里,藝術家。藝術評論家幾乎無一例外地依循這一認識,從事創作和品評。人物畫在中國繪畫發展的前期有極其輝煌的歷史。
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稱為山水畫,是中國畫中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一個科目。它的興起比人物畫要晚得多,大約在唐代(618-907)趨於成熟,此後名家輩曲 名作不斷,盛極一時。山水畫的興盛,有其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深層的原因。中國古代哲人崇尚"天人合一",認為人與天地萬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相通的,人的善性天賦能感知自然。即便人在官場市井,心也嚮往著山水林木;親近自然、融人自然,成為中國文人 (包括畫家)最大的願望。畫家們在描繪自然景色中寄託內心的感情和追求,同時給予觀賞者以許多聯想與啟示。縱觀中國古代的繪畫史,山水畫畫家在所有畫家電 所佔比例是最大的。
中國畫的另一門類,以描寫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為主體,其中最常見的是將花、鳥組合在一起,故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給人一種特殊的觀賞情趣,其興起較山水畫為早,起先用於工藝品的紋樣上,到唐代開始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個獨立門類。中國古代文人喜好梅、蘭、竹、菊,認為它們清雅高貴,表現了文人清高脫俗的氣質。因此,梅蘭竹菊是花鳥畫中常見的題材。
⑸ 什麼是傳統中國畫的筆墨
墨法基礎:墨法包括調墨方法、用墨方法和渲染方法三大部份內容,不同的墨法其效果亦不同。
調墨方法包括
焦墨法:用濃度最高的墨作畫,畫面凝重。
水墨法:用摻水的墨作畫,畫面滋潤。
設色法:設一定的色彩,畫面艷麗。
鑲金法:鑲上部份金粉,畫面堂皇。(圖16)
圖16
用墨方法包括
蘸墨法:將筆洗凈,在筆尖上蘸一點墨或色,使筆尖濃,筆肚淡,筆根是水,用此法作畫,一筆下去,濃淡分明,過渡自然。
混墨法:筆上不同部位分別蘸上不同墨或色,用此法作畫,一筆下去,多色俱備,過渡自然。
潑墨法:將墨或色直接潑在絹紙上作畫,大寫意常用。
破墨法:用墨破水或水破墨,破墨法又包括干破濕、濕破干、淡破濃、濃破淡、色破墨、墨破色等。干破濕是先濕紙,再上墨,藉助墨遇水會暈散的特性讓墨散開,形成暈化效果。濕破干相反,先上墨再上水。淡破濃,濃破淡,色破墨,墨破色亦同。
宿墨法:宿墨指隔夜墨,此種墨不易暈化,有特種效果,但山水畫不常用。
留白法:絹紙上並不沾墨,一片空白,以白代景,起此地無聲勝有聲之效,畫雲霧、湖水多用此法。(圖17)
圖17
渲染方法包括
平染法:將墨色均勻的平塗在畫面上曰平染。
分染法:將墨色塗在畫面上,然後用清水筆將邊緣染開,形成濃淡自然過渡效果。
刷染法:用枯筆在畫面上掃刷,形成飛白效果。所謂飛白,指筆毛運行後,自然形成空白區域。(圖18)
圖18 分染與刷染
積墨法:先用淡墨平染,在需要加深的區域重復上墨若干次,形成累積效果,直到滿意為止。(圖19)
圖19 積墨染
混染法:用墨色混合渲染,有墨混色、淡混濃等多種混法。
點染法:常用淡墨點染樹葉類。
罩染法:主要用於熟宣,指全部畫完並等畫面干透後,再噴上清水用清水筆普遍染一遍。
這些方法要根據不同的紙質和風格要求選擇實施。(圖20)
圖20 點染
筆者就墨法總結為淡、變、水、韻四字
淡:指用墨宜淡,淡則出韻味,淡則可改救,墨色太濃易成臟畫死墨。
變:指用墨要有變化,不同環境、紙質、景色、畫法要用不同的墨法。
水:國畫就叫水墨畫,其墨中水、筆中水、紙中水掌握適度很是關鍵。
韻:用墨的關鍵是體現出水墨的韻味來,體現出濃淡干濕的墨韻變化。
筆墨運用:筆墨運用有四個原則應牢記。
寧草勿刻,除工筆外,大小寫意畫運筆寧願潦草勿要刻板。所謂刻板,指放不開手腳,下筆運筆不果斷,而是小心翼翼的去畫。
寧枯勿濕,運筆寧願乾枯慎用濕筆。枯筆是指筆上蘸墨極少,山水畫許多場合宜施枯筆,且不易出敗筆。
寧散勿聚,運筆寧用散鋒慎用聚鋒。元人倡以書入畫,好用聚鋒筆以書法線條繪畫,但大多不理想。
寧淡勿濃,用墨寧用淡墨慎用濃墨。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一旦過濃就不容易改正了。
注意事項:
跑墨,是剛入道的藝人在使用生宣作畫時,遭遇最頭痛的問題。所謂跑墨,指墨浸染到畫面外去了,破壞了畫面的整體美。防備方法有三,一是先染後畫,根據浸染程度進行修正。二是染邊線用枯筆,動作要快,且不要反復塗抹。三是染後馬上用吹風吹一下,驅除些水份。
如果出現了跑墨,補救方法有二。一是在跑墨的地方點畫一些叢樹予以掩飾。二是在跑墨的地方染成雲霧予以掩飾。
敗筆,是指作畫時不慎使畫面出現了瑕疵,通常有構圖瑕疵,用筆瑕疵,用墨瑕疵等。預防方法主要是畫前要思考成熟,作到胸有成竹,最好要起草畫稿,反復修正確定後再畫,那種提筆就畫的並非能士,古人有三日一石,十日一水之說,意即即便是畫一塊石頭,一片水面也要思之再三,因為許多瑕疵尤其是構圖瑕疵是無法補救的,只有撕掉重來。
風格,許多藝人急於創立自我風格,但又不知從何入手。其實,一個人的風格是在事畫過程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刻意去創立的。事畫最關鍵的是要努力去研究和實踐如何畫得好畫得精,這涉及到許多傳統筆墨技法問題,只有吃透了傳統,才能從中變法出自已的獨特技法,從而自然形成獨特的風格。
以書入畫,許多藝人熱衷於以書入畫,事實上,畫史上也只有倡導以書入畫的趙孟頫及其子弟黃公望採取了這種畫法,因為單純用書法線條構畫效果並不理想,其後真正繼承這種畫法的人也不多,因此,只能將其看作是若干種畫法中的一種,切不可太過盲從。
形神之爭,此爭論從未斷過,筆者以為,以形傳神和以意傳神同等重要,絕不能厚此薄彼,文人畫派反對形似其實主要是不提倡太過追求寫生真景入畫,如現代的寫真山水、彩墨山水等很逼真,但缺乏意境美和情趣美,與文人畫要求不合,但反對形似與主張形態美是兩碼事,任何藝術作品都應注重形態美,作到形神兼備才能成為優秀作品。
逸筆草草,文人寫意水墨畫是中國畫的標志,講究逸筆草草,用率性的筆墨寫胸中逸氣。有的人將逸筆草草解為簡潔、清淡、草率、潦草而故意畫得潦草不堪,將文人畫引進了死胡同。應當明白,構圖簡潔、題材率性、畫面詩情、筆墨意趣、形態優美才是文人畫的真諦,不可不深究。
⑹ 中國傳統繪畫有哪些
淺談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 , 中國畫這一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繪畫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因為它代表了東方民族特殊的藝術審美觀念。縱觀中國繪畫史,我們會清醒地發現,創新並不是現在才提出的問題。從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等,哪一個不是在創新中崛起、發展、壯大的呢?藝術貴在創新。對於這一點,中國畫家似乎沒有太大的分岐。但關於中國畫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系怎樣把握、如何去創新等問題倒是眾說紛紜,因此,我們很有探討的必要。對於傳統,多數畫家僅把畫史上幾個著名畫派的技巧及風格當做傳統的本質而加以繼承。畫派的技巧和風格是形成與發展傳統的重要因素,是傳統的具體體現,但絕不能代替傳統。所謂傳統,筆者認為,指的是對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觀點、藝術方法、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質性。什麼是中國畫的傳統?根據中國畫發展的特點,筆者將其概括為以下五點:一、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是中國畫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則。中國畫講究氣韻、追求意境。一個畫家應具備「畫得像」的功夫。但如果作品有形無神,那麼即使畫得再像也不是中國畫所要達到的目的。有形無神的畫是存在的,而有神無形的畫是不存在的。寫形是為了傳神、為了暢神。形可在「似與不似之間」。我們要知道,「以形寫神」的最終目的是「達意」。蘇軾曾言:「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沒有「形」的支架,「神」無處依附。相傳五代荊浩為松寫生的畫集達幾萬冊,所以用筆能夠「運轉變通」、「如飛如動」,用線既不專以渾朴勝,也不專以娟麗勝,而是達到了所謂「神化」的境地。中國畫歷來要求以「形」這個支架表現「神」。這個「神」指的是客觀對象的生命力、生動氣韻和本質特徵。「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現代大家齊白石、黃賓虹都提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畫才算是好畫。也就是說,畫得太像就太俗了;畫得一點兒也不像,更不是中國畫。所謂「意象造型」就是這個道理。而從西方繪畫史來看,古希臘以及文藝復興以後的繪畫著重於形的逼真再現;發展到現代派,則走上了另一極端。現代派畫家主張繪畫是「自我表現」的憑借,因此,可以隨意擺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談不上了。二、中國畫以線、墨為主,講究筆法,追求「筆精墨妙」的藝術效果,講究骨法用筆。這些都是對筆墨內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書寫點畫中蘊蓄的筆力。它是構成點畫與形體的支柱,也是表現神情的依憑。畫家以挺勁的筆法將自己的感情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過程中,畫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筆力融在一起。筆所到之處,留下的盡為畫家感情活動的痕跡。用筆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國畫區別於西方畫的重要特徵。雖然西方畫家也用線條,現代派繪畫更追求曲線美,但西方畫的線條不像中國畫這樣具有豐富的變化,同時又有嚴格的用筆規律和用筆方法。黃賓虹這樣總結中國畫的用筆:「用筆須平,如錐畫沙;用筆須圓,如折釵股,如金之柔;用筆須留,如屋漏痕;用筆須重,如高山墜石。」這是對中國畫筆法的高度概括。中國畫中雖然有「沒骨法」,但此法在著色過程中仍然很注重筆法。要知道,點是有體積的,點是力量的積聚,積力而成的線也有內在之骨。三、中國畫在色彩上以墨為主,強調「墨分五色」、「尚純而戒駁」。中國畫雖也講究隨類賦彩,但最重要的是畫面整體效果。為了整體的需要,對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變動。在中國畫中,無論是平塗的重色,還是暈染的輕色,都「尚化而戒駁」。墨是中國畫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為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種。每一種墨色若運用得巧妙、適當,則會呈現豐富的變化。創作中國畫時,如何繼承傳統一直是我們研究的課題。繼承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創新的前提是繼承前人的寶貴經驗。當然,對傳統繪畫的繼承並不是不加思考地繼承,而是有選擇地繼承,且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關於這一點,「揚州八怪」認為,繪畫「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對於前人的繪畫,應該「師其意不跡象間」;或者說,要「學一半,撇一半」。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四、中國畫的構圖講究氣勢,不受透視規律束縛。畫家取景時,要步步移、面面觀;要善於利用紙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悶。「畫意」是畫家精神感受的傳達。構思「畫意」是創作的開始。它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統一。「畫意」在構思之後並不是不可變化,而是可根據需要在作畫過程中不斷調整。畫家邊作畫邊改變自己的「畫意」,在逐步完善繪畫中尋找創作的樂趣。因此,作品的「畫意」產生於作畫前,完善於創作中。構圖是因得勢而稱盡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勢不同而變化的。構圖、布勢有兩種,一張一斂。張的力量是向外擴散,呈輻射狀,能給人一種畫外有畫的感覺;斂的力量是向內集結,能給人一種畫中有畫的感覺。一張一斂以求其變、求其勢。宋王微《敘畫》載:「夫言繪畫者,意求容勢而已。」而西方畫的構圖有嚴格的透視規律,不太講究對畫家情感的抒發。五、詩書畫印有機結合,是中國畫區別於其他畫種的一個特徵。傳統的形成,取決於一個民族獨特的歷史經歷和生活習慣,以及特殊的審美觀念。它是在歷代畫家的不懈努力下演變而成的。而這種傳統反過來又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東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國畫之所以被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也正基於這一點。若用以上的傳統精神來審視我國繪畫史上的各種流派,我們可以發現,一切優秀流派的畫家都在藝術上既繼承了傳統精神,又有獨特的畫風,正所謂「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家之生面」。而守舊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當做傳統來繼承,以此代替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表現,使藝術失去了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謂「只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傳統就像大樹的主幹,一切創新的流派是它無數的分枝。這些創新的分枝一方面從主幹獲取水分和養料,另一方面又從外界獲得陽光和空氣,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豐富、更充足的養分提供給主幹,使其成為蔥郁茂盛的參天大樹。因此,當代畫家要創新,不能僅從傳統的技法和表現形式出發,而是要結合中國的繪畫理論,緊跟時代步伐,並融入自己的審美追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所創新。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⑺ 傳統中國山水畫分為哪四類
大致可以分為四種來類型。第源一部分是表現高原的風雲,奇特的地貌,南疆的小院清溪,戈壁雪山的晨光晚照等作品。這部分作品是他長期寫生積累的素材中整理創作出來的,比較注重寫實的生動直觀性。第二部分是具有宗教的虔誠、深邃乃至神秘意味的作品。在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宗教是一種普遍和有影響的信仰,宇宙建築宏大壯麗,位置顯要,是善良而虔誠的信徒們心靈的依歸。在嚴峻的大自然和歷史形成的生存重壓的背景下,這是可以理解的。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寺廟與群山融合成一整體,宗教印記處處可見,作品中洋溢著關於人生信仰的表述。這部分作品是經過沉思醞釀後加工而成的,蘊涵著畫家對人生、自然和宇宙廣闊空間富於哲理的思考。第三部分是他在國內寫生的作品。像長城和北京游覽勝地,雲南風情一類作品,一般都畫得優美和注重情趣意境。如《長城》、《碧雲低垂寄情思——紀念孫中山》,《夢回版納》等。第四部分是他去國外訪問時對異國風情的寫生與創作,所佔比例較小。
⑻ 中國畫和中國書法,哪個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繪畫在中西方都有一定的歷史,也代表了各自的文化,西洋畫和國畫就像是並行的選手,很版難評權定哪個厲害,那個更有內涵。
而書法則不太相同,中國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在書法創作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篆隸楷行草,無不充滿著韻味,中國書法很講求意境,書由心造,書法在歷史的長河中經歷各朝代更迭而越發光彩,同時流派也越來越廣泛。
最早闡述書畫同源這個道理的是趙孟頫 ,曾有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在這個時候在繪畫創作中大量使用以寫代描,用書法的筆法來創作,這與宋朝的宮廷畫是有很大區別的。再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畫被賦予了更多的魅力,兩者相互豐富彼此,成就了彼此。
「文化」的定義,本身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琴棋書畫,都是其中的一部分,當然我認為中國書法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基於上面的兩點,我們聽過西洋畫,卻很少聽說西洋書法,書畫本同源,書法有豐富了繪畫的表現形式,所以我認為中國書法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⑼ 中國的傳統畫 是什麼
國畫即是水墨畫,分工筆和寫意
⑽ 中國傳統文化 國畫的來歷
中國國畫是一個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的繪畫表現形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表現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因此在世界畫壇自成一個體系。其歷史久遠可追溯於象形文字,歷夏、商、周各朝,圖文漸見於青銅器上,而戰國時的綿畫已具線條的特色,西漢後期古墓中的壁畫更是豐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