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著名拳法

著名拳法

發布時間: 2020-11-27 02:44:25

⑴ 七大拳系有哪些著名的拳法

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太極、形意、八卦
少林有梅花、炮拳、洪(紅)拳、功(弓)力、劈掛、通臂、短打、燕青(秘蹤)、攔手、螳螂、七星、朝(昭)陽、關東、戳腳、鷹爪,以及長拳、猴拳、萇家拳、岳氏連拳等
武當有太乙五行、純陽、太和、啟蒙、六步、咫尺、光明、問津、探馬、七肘、七星、兩儀、指迷、鷂子、長拳、六路、八極、醉八仙、雲帚、剛拳、五朵梅花、柳葉綿絲掌等等。武當派的器械套路也有幾十種,如六乘槍、四門槍、雁門神槍、岳家槍、龍門十三槍、一葦棍、撼山易棍、玄武棍、棍元鐵棍、武當劍、八仙劍、三合刀、四門刀、戒刀、春秋大刀、雁尾單刀、虎尾鞭、連環鐧、板凳拳、太極球等
峨眉有蛤蟆拳、蝴蝶拳、攀花拳等
南拳有:洪、劉、蔡、李、莫、蔡李佛等
太極有:陳、楊、武、孫、吳等
形意有:形意拳、心意把、大成拳、心意六合拳等
八卦有:龍形八卦掌、尹氏八卦掌、程氏八卦掌、宋氏八卦掌、梁氏八卦掌等

⑵ 長安大學否認馬保國拳法入體育課,如何看待知名校友撈民辦三本上熱搜

馬保國,自稱“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以“松果糖豆閃電鞭”,“年輕人不講武德”等梗風靡一些短視頻平台,同樣有傳言說長安大學將馬保國拳法列入體育課,但是長安大學否定了這一說法,那麼馬保國的拳法到底厲不厲害,在我看來,這就是個笑話。首先,打法無形。從馬保國發的教學視頻來說,他把打拳當成了小孩子過家家,一套五連鞭可以說相似於扭秧歌。其次,毫無戰鬥力。馬保國的戰鬥力可以說還不如空氣。

失敗之後還對自己的對手說出一些不當言論。最後,人設營造。馬保國可以說是刻意營造出來的人設,他自己本身本沒有什麼成績,靠的是吹牛,虛假宣傳來營造自己的形象,這種人的功夫能有什麼戰鬥力?下面讓我們具體盤點一下。

打法無形

馬保國的打法無神無形,太極拳是很多人強身健體的運動,很多人雖然無法做到戰斗強橫,但是總會來學習,馬保國為了自己,侮辱了傳統功夫,這種人的功夫要是列入了大學體育課才是荒謬的。接、化、發只存在於理論,實戰沒有用。

對於馬保國本人作假這件事情是非常惡心的,同時不尊重中國武功,讓別人覺得中國武功就是一個虛假的幌子,再者,長安大學這件事是因為網友惡搞不能怪罪於馬保國身上。但是馬保國事件給社會帶來了一個非常不好的影響,同時中國功夫在很多國家面前都成為了一個笑話,所以為了防止中國武功的名聲被破壞,一定要嚴格控制這些作假的人員。

⑶ 中國四大名拳

中國四大名拳指的是中國四種著名的拳法,它們分別是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

少林拳是中國傳統拳種之一,得名於少林寺,是在中國古代健身術的基礎上,吸收各種武藝之長而形成的拳術。作為一個最有影響的流派,以其剛健有力、朴實無華和利於技擊而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八卦拳是武術拳種之一。亦稱八卦捶。相傳在清代乾隆年間始有傳習,當時有山東壽章人孟二及其甥張百祿、河北深縣人張廣學、饒陽人劉玉、冠縣人郭洛雲、徐保占等皆精習八卦拳。

太極拳是以中國傳統道家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

(3)著名拳法擴展閱讀:

形意拳,又稱行意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雖然起源說法不一,但廣泛認可的最初創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濟市)姬際可(1602年—1680年)。形意拳創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

現行流傳的形意拳為道光年間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心意拳的基礎上改革創立而成,形意拳講究內意與外形的高度統一 。後世尊李洛能為形意拳祖師。

李洛能所創建的形意拳,基本內容為三體式樁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體式為形意拳獨有的基本功和內功訓練方式,有「萬法源於三體式」之稱。

五行拳結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別為劈拳(金)、鑽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橫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種動物的動作特徵而創編的實戰技法,分別為龍形、虎形、熊形、蛇形、駘形、猴形、馬形、雞形、燕形、鼉形、鷂形、鷹形。

2011年5月23日,形意拳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四大名拳

⑷ 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傑出人物

1、朱英富

朱英富,中國工程院院士,公開資料顯示此前曾擔任三個型號戰艦的總設計師。而吳曉光已出現在十八大代表名錄中,為國家航母工程副總設計師。

因為他們肩負的特殊任務,這兩個在行業內如雷貫耳的名字,對公眾而言卻陌生異常。在他們工作生活的地方九省通衢之地武漢,還有許多同樣遠離公眾視野的艦船大師。

2、林鳴

中國交建總工程師,自2010年12月起,擔任港珠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率領數千建設大軍奔赴珠江口,開始了攀登世界工程技術的創新之路。

在他的帶領下打造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千米,其中主橋29.6千米、中國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41.6千米;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你要知道他默默無聞的付出的多少.

3、錢學森

錢學森,中華民族的驕傲。1911年12月出生,1970年6月入伍,生前系原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的九大至十二大代表。

他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此後長期擔任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小羅克韋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號。

4、於敏

中國「氫彈之父」,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

後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5、鄧稼先

「兩彈元勛」鄧稼先。「七·七」事變後,鄧稼先全家滯留北京,他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16歲的鄧稼先隨大姐去了大後方,在四川江津讀完高中,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

抗日戰爭勝利時,他拿到了畢業證書,在昆明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京大學教職工聯合會主席。

⑸ 全球的武術流派有哪些

中國武術流派:中國武術流派介紹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健身、護體、防敵、制勝的作用,被稱為中國四大國粹之一,為各族人民所喜聞樂見。中國武術具有獨特的風采。武術的主要內容由拳術和器械的套路組成。根據拳種和類別的不同,套路有長有短,有剛有柔,有單練,有對練,風格不同,表現各異。但共同的要求是動作連貫、往返多變、起伏轉折、快速敏捷、節奏鮮明。在武術的動作和練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擊、刺等動作,是組成武術套路運動的主要因素,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演練特點和攻防規律。中國武術具有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神韻,由於武術動作是從格鬥攻防技術中提煉出來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腳相隨,上下協調;意領身隨,以氣催力;意識、呼吸、動作必須和諧一致。在中國武術的長期發展中,逐漸演化出十八般武藝或十八般兵器。通常認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中國古代的兵器遠不止這18種,平常所說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藝只不過是一種泛稱。中國武術文化底蘊豐富,門類眾多。按流行地區分類,劃分為南拳、太極拳;按山脈、廟宇分類,可劃分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按形象分類,可劃分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術內容分類,劃分為拳術類、器械類、氣功類、摔跤類等。拳術類包括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器械類包括刀術、劍術、槍術、棍術四大主要形式。氣功類包括禪家、道家、儒家、醫家和拳家五大派別。摔跤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角力和相撲,現稱為中國式摔跤。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最為著名的武術流派是少林派、武當派和峨眉派。(1)少林武術。發源於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術內容極為豐富,其中少林拳的精華被稱為「少林五拳」,系指龍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鶴拳,分為小洪拳、大洪拳、羅漢拳、梅花樁炮捶等幾十種少林拳法,還有刀、槍、劍、鏟、棒等器械的技擊法,並創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陰陽功、混元一氣功等氣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分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2)武當武術。因發源於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武當武術起源於元末明初,盛行於明末清初。武當拳的風格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見長,以慢擊快,以意運空,以氣運身。武當派拳術有無極拳、鷂子長拳、猿猴伏地拳、六歲散手和五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兵器有武當劍、白虹劍、六合槍、六合刀、松溪棍等。太權拳屬武當著名拳種,影響極大。太極拳在長期流傳中,演變出許多支派,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太極拳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和孫式太極拳。後經提煉整理,又出現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等套路。(3)峨眉武術。發祥於四川峨眉山,形成於明代。峨眉拳集眾家之長,形成了獨特的技法與風格。它的主要技擊特點是動作小,變化大,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靜制動和以動制靜並用,攻防時多順勢前鑽,借力反擊,以快取勝。峨眉拳術有僧門、岳門、杜門、趙門四大家和洪門、化門、字門、慧門四小家,還分為黃林、點易、青城、鐵佛、青牛五大門派。此外,氣功與摔跤也在中國武術中佔有一席之地。氣功是一種祛病健身、益壽延年的養生術和自我身心鍛煉方法。氣功在發展中,逐漸與各學說流派相結合。儒家養氣,旨在修身。武術拳家養氣,旨在積氣。醫家養氣,旨在治疾健身。佛家養氣,旨在排除雜念,達到禪定。氣功門派眾多,尤以道家氣功見長。摔跤是兩人相角的一種武術體育運動,摔跤一般均按體重分級進行,能使對手的身體任何部位(兩腳除外)觸地為勝。摔跤也是中國部分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之一,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族和保安族等都喜愛摔跤。中國武術自唐宋後,就逐漸傳向國外。日本、朝鮮、越南及東南亞國家習武者不少,並形成一些武術門派。在歐美國家,中國武術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稱中國武術為「功夫」。很多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首先是從了解中國武術開始的。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至於拳法那就多了去了。沒法詳解的。(搜於網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⑹ 太極拳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較著名的太極拳有哪些

太極拳起源爭議
隨著太極拳的廣泛普及,它的一些理論問題也日益為人們所關注。其中關於太極拳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為當今武術研究中一個曠日持久的爭議課題:
1.陳家溝起源說
這種觀點認為,太極拳為明末陳王庭所編創。持此觀點的代表人物為武術史研究者唐豪、顧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實地考察了河南溫縣,並查閱了縣志和《陳氏家譜》等後得出此結論。主要依據為陳王庭遺詩中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鬧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作為其編創太極拳之論據;再者,據《陳氏家譜》載,陳王庭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由於廣為流行的幾大類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有著淵源或師承關系,故加重了此說法的權威性。在一段時間內,這一觀點曾佔主導地位,如《簡明武術辭典》等書中均用此觀點。
2.張三豐創拳說
由於太極拳的理論根據是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太極理論」,而道家和道教乃是此理論的發揮者,於是道教、道家與太極拳的關系問題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視,張三豐創拳說實則是這一現象的反映。這一觀點由來已久,「陳王庭創拳說」盛行以前,即為傳統定論。如楊澄甫所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豐,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且附有《張真人傳》。更早如李亦畲《太極拳小序》中也說:「太極拳始自宋張三豐」。今人亦多有贊同此說者。其佐證文獻如《三豐全書》.其中記載「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豐為內家」等。
3.王宗岳創拳說
王宗岳在中國太極拳史上的重要地位,為歷代拳家所公認。他首次運用易學概念,並闡發《周子全書》於拳理之中,寫成《太極拳論》.遂使「太極拳」名稱得以確立,其文也成為太極拳傳統理論的頂峰:由於王宗岳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太極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跡可查,故有人據此認為王宗岳總結前人經驗,首創太極拳於世,後傳人陳家溝:因現存有文獻記載,「王宗岳傳拳蔣發,蔣再傳陳長興」之說。
4.武當山創拳說
中國武術與宗教淵源頗深.至少在理論上可見其廣泛的牽涉。而流行的「內家」「外家」之分,將武當歸於內家,少林歸於外家,其立論客觀與否,可另為議論.但無疑加重了武術的宗教色彩。與此相應,出現「太極拳起源於武當山」的觀點,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這種看法的認為,「煉丹」是中國道教的一大活動內容,也是古代研究養生術的一種方法.武當道士在長期的內丹實踐基礎上(多為靜功),結合呼吸吐納以及導引方法,發揮而成太極拳,其主要作用在於疏通經絡(如帶脈、任、督脈等),調和氣血,以達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擊之功。
5.其他觀點
如陳家溝的陳卜創拳說;唐代許宣平創拳說;唐代李道之創拳說(稱「先天拳」);唐代胡鏡子創拳說;戚繼光創拳說(因其所著《紀效新書》中所載拳圖與今之太極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韓拱創拳說等等。這些說法大都言之有源;或據拳法名稱;或據拳理記載;或據歷史源承線索。這些說法也都有附合者。 對於各種論點,持論證者固然言之鑿鑿,反對者也有聲有色。 有研究者指出:「陳王庭創拳說」所依據的《拳經總歌》與太極拳技理相去甚遠,且憑《陳氏家譜}中「陳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及「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的詩句立論太過於單薄,陳王庭歷史上也不止他一人,唐豪先生則是混淆了明末戰將陳王庭和陳家溝九世祖陳王庭(後者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即文武秀才),再者,在陳氏家譜人名旁註中「拳師…『拳手」者也並非王庭一人,故所謂「陳王庭創拳說」難以成立。 而且除陳式太極拳之外,也有其他流派太極拳。這些流派均有明確的傳承,獨立於陳氏之外,甚至比陳王庭所處年代要久遠得多。 否定張三豐創太極拳者認為,和尚、道士創拳說是一些人為了神話武術而做的牽強附會,張三豐其人就極為模糊:宋,明兩代皆有名「張三豐」或「張三峰」的道士,與武術並無直接關系;加之其中涉及「玄武夢中授拳」之說,更屬無稽之談。顧留馨先生斷曰:「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對於「王宗岳創拳」,也有人表示異議。認為王宗岳是中興太極的大家而非創始人,因其生卒年代有誤,在他之前,已有太極拳出現。 反對「武當山傳拳」者,或否認「太極拳」與道教有關,或否認太極拳與煉丹有關。有的進而認為武當山並非內家武術發源地,甚至陰陽、五行、八卦等理論,對於武術也都是「裝飾」之用,與拳技的形成與發展毫不相干。 有關專家建議,探討這一「謎」團可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一要關於「太極拳」的概念需要加以確定;二要對於太極拳史上所涉及的重要人物生平、著述進行考證;三要對於幾個主要流派之外的太極拳進行鑒別和技術分析;四要對太極拳產生的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等因素進行分析、研究。 太極拳起源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個謎。研究、爭論這一問題本身並非硬要給太極拳尋個祖宗。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史籍中關於武術人物及事件的記載極為缺乏,使得許多武術線索模糊不清。對於太極拳起源問題的研究,有助於促進武術史上一些要點的澄清。拋開門戶之見,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去探討拳法源流,這也將有助於樹立健康的武術學風。
編輯本段流派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 武當太極拳
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其中流傳較廣或特點較顯著的有以下幾派。
原始太極拳
原始太極拳法最初出自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他根據蛇和喜鵲相鬥的形態而創出此拳法。中國道教邋遢派所傳老拳譜上有這么一段話:「黃帝隅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援。鵲攻中,首尾連。黃帝一見非隅然,從此留下太極拳。」老拳譜上記載著各種拳勢動作的形成過程及創編人和創編的時間地點。還記載著演變出的多種拳法,如呂洞賓祖師創編的「呂式太極拳」,陳摶老祖創編的「華山太極拳」等。
武當太極拳
武當太極拳武當太極拳是祖師張三豐經過整理內家拳法時所創的,經過武當弟子傳到陳氏、楊氏等人中經改良便成了陳氏、楊氏的新型太極拳。武當太極拳講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兩米方圓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纏絲外,另有九宮、八卦的內容。 武當太極拳的要決就是:拳隨心境,舒展綿長,恢宏大氣,容萬物於心。 張三豐塑像
武當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能四兩撥千斤。不但是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武當太極拳結合有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還虛合道的道教氣功功法,開人智慧、發人體能,使人延年益壽、長生久世,是一種集武術與養生一體,上乘的拳法。太極拳的練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首先練形、然後練氣、最後練神。其內含功法主要有:吐納導引功、外氣采補功、混元站樁功。其動作以棚、捋、擠、按、采、列、肘、靠為主,在應用中沾、粘、連、隨,連綿不斷、行雲流水。演練太極拳要求虛靈頂靜、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塌胯,動作舒展,做到行雲流水,神形俱妙。太極拳動靜結合、內外相含,是內外雙修的至寶,是人體性命的源泉。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兩種,老架是清初陳王廷所編,原有 5個套路,又名十三勢,另有長拳一百單八勢 1套,炮捶1套。從陳王廷起,經過300多年的傳習,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原有拳套不斷加工提煉,終於形成了近代所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第 1路和第2路拳套。這兩套拳動作都是經過精心編排的,其速度和強度不同,身法、運動量和難度也不盡相同。陳式第 1路拳套現有83式,主要特點如下:①纏絲勁明顯,要求處處留心源動腰脊,用意貫勁於四梢(即兩手和兩足尖),動作呈弧形螺旋,纏繞圓轉並要做到「一動內外俱動」;②剛柔相濟,柔中寓剛,亦即能打出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沉重而又靈活的內勁;③動作要和呼吸運氣相結合,不僅做到「氣沉丹田」,而且在練動作的同時進行「丹田內轉」, 有時也可在呼氣時發聲(如呵、哂、噓、吹),以加大勁力;④快慢相間,亦即在動作轉換處要快,一般行拳時要慢;⑤拳路架子由高架練起,當全身骨節松開後,自然的螺旋下沉,便可呈現低架。陳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現有71式,主要特點如下:①震腳發勁的動作更多;②動作比第1路快、剛, 爆發力強;③「竄蹦跳躍,閃展騰挪」的動作較多,氣勢雄壯。第2路並非只適於青壯年練,之所以流傳不廣,是因為練習者多數走偏了練拳的方向。陳式新架套路是陳有本(陳家溝拳師)編創的,順序與老架同,架式較老架小,轉圈較老架密,要想拳練好先把圈練小,當圈成點時便是另一境界。陳家溝村人稱之為「小圈拳」,把老架稱為「大圈拳」。這種拳後來又傳至陳鑫,他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闡發陳氏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陳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多數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跟陳式太極拳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陳王廷銅像
陳氏太極的另外一個分支是:中國溫縣南冷架太極拳 學太極,到溫縣,盡人皆知。溫縣太極拳系「陳家溝,南冷架及趙堡架」三個支脈。其中「南冷架」以其所蘊含的中國太極傳統哲學文化的深奧,古風濃郁,架式的純正內家拳。南冷架一直為嫡傳功夫,在第四代嫡傳南冷太極功夫大師,秦毅風的改良修正了古傳太極的繁雜,使南冷太極更加突出實戰的作用。南冷太極,發勁呼呼生風,招招有法,式式嚴謹,氣血貫通,剛柔並濟,堪稱太極拳家族中最具古法韻味,遙接高風者,高屋建瓴。 「南冷架」嚴格按照古法走經絡,行氣血,調五臟,促代謝,鼓盪真氣,強筋壯骨。對敵實戰搏擊,則攻防兼並,長於「四兩撥千斤」,周身勁氣,勁若纏絲,綿綿不絕,認真習練2--3年,功力漸深,猶如「臨深淵履薄冰而氣定神閑,激水中流而心有大荒」之神妙體會。
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800 ~1873),酷愛武術,向陳家溝陳長興學習太極拳,學成返里傳習太極拳,因他能避開並制服強硬之力,當時人稱他的拳為「沾綿拳」、「軟拳」、「化拳」。楊露禪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貴族多向他學習。他武技高超,當時人稱「楊無敵」。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在觀看楊露禪與人比武後,對大臣們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如運球,猶太極之渾圓一體也。」為楊露禪親題的對聯:「手捧太極震寰宇,胸懷絕技壓群英」。後來,楊露禪根據實踐,不斷發展已有拳架,又經其孫楊澄甫一再修訂,遂定型為楊式大架太極拳,由於練法平正簡易,故成為現代最為流行的楊式太極拳。楊氏祖孫3代,在北京負有盛名。楊露禪有三子,長子鳳侯早亡,但留下一支,在河北邢台地區有傳,次子楊班侯和三子楊健侯,各有所長。班侯脾氣火暴,偏重太極拳的技擊作用,實戰中下手較狠,「出手見紅」,在京都留下「拳打雄縣劉」、「擂打萬斤力」等佳話,承父「楊無敵」之稱號,在北京名噪一時,有「楊露禪闖天下、楊班侯打天下」之說,為太極拳在高手如雲的北京樹立了威名,並繼而推動了太極拳在全國的快速普及和傳播。但因出手打死洋人,無法再在北京而返回鄉里,所以傳博范圍不廣,實為憾事,目前聞者有永年廣府有班侯架、河北齊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傳承。健侯性格溫和,更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眾多,所傳為中架,當今流傳的太極拳大多數為健侯一枝。1928年後,健侯之三子楊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漢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傳於全國各大城市。楊式大架子的特點是舒展簡潔,動作和順、輕靈,剛柔內含,輕沉自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絕,鍛煉步驟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能自然地表現出氣派大,形象美的獨特風格。其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學拳者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和不同的要求適當調整運動量。因之,它既適用於療病保健,益壽延年,又適用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提高技術,適應性廣。因此,楊式太極拳是流傳最廣的太極拳,據統計,全球有三億人在習練楊式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國家體委組織創編了24式簡化太極拳。1957年根據楊式太極拳整理成《太極拳運動》(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楊式太極拳》一書。楊式小架太極拳和二路炮錘僅在少數傳人中練習,主要強調技擊作用。 楊振河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氏太極傳承人,為楊氏太極第五代傳人。
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 滿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興人,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大架子,後來拜楊露禪次子為師學小架子,以善於柔化著名。其子始從漢族改姓吳,名鑒泉。吳鑒泉繼承和傳授的拳式連綿不斷,不縱不跳,適應性較廣泛。由於吳氏對拳式有所修改,後人就稱之為吳式小架子。成為現代流傳較廣的吳式太極拳。 吳鑒泉在北京、上海傳拳較久,他打拳式正招圓,舒松自然, 雖架式小巧, 但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1958年曾出版《吳式太極拳》一書。
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後又學新架太極拳,並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於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於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後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於是委託同鄉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後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楊露禪全家。楊露禪先後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最終武禹襄還不滿足於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後果有大成。而從李亦畲的著作,武禹襄是因公到趙堡,一月即回。可見武還是主要從楊處習得太極拳。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後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郝為真武藝最高,他的拳佳經其後人修改後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准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聖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後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民國初年始跟郝為真學武式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孫式太極拳,並著有《太極拳學》。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
趙堡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它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相傳是由武當太極拳創始人張三豐所創,由武當太極拳外傳,祖師王宗岳傳蔣法。蔣法又傳邢喜懷,傳張楚臣,傳陳敬伯,傳張宗禹,傳張彥,傳陳清萍,傳張敬芝,傳陳英明,傳王慶升,等歷代傳人經數百年的辨理、習技傳下來的趙堡太極拳。另一種說法是陳式太極拳新架的一種套路,是由陳有本的弟子陳青萍創編的,特點是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漸加圈,以至極為復雜。因為是在河南溫縣趙堡鎮首先傳開的,故人們稱為「趙堡架」。趙堡太極拳無論拳架或理論、著作都是有師傅口傳和身教。理論有:王宗岳師尊的專著《九要論》《太極行功歌》《捷要論》《運天機輪》《五字訣》《撒手法》還有《論推手》《論擒拿法》和《論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極拳花園中趙堡太極拳是民間流傳的一門太極真功,有著獨特的技擊特點和顯著特徵。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里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 趙堡太極拳,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 上述 8式太極拳的風格、姿勢雖不相同,但套路結構和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練拳目的皆為健身治病。 8式太極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練法,如太極劍、太極刀等。
八卦太極拳
八卦太極拳有兩類:一為趙堡大架太極拳第十一代掌門趙增福師父所公開的,該拳架系趙堡架第六代宗師張彥。張彥在山東廣收門徒,使太極拳拳藝代代相傳,傳至山東聊城的馬永勝先生。馬永勝先生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根據最為古老、最為實用的趙堡太極拳創立八卦太極拳,傳拳王懷德老先生,王懷德師爺傳拳趙增福師父。 由於該拳架在編排上吸收了八卦的理論與形式,使外象具體量化:如按太極分兩儀,故拳為二節;兩儀生四象,故拳架分四段;在拳架的運動路線上,按:干(開門)西北;離(景門)南;坎(休門)北;兌(驚門)西;震(傷門)東;巽(杜門)東南;艮(生門)東北;坤(死門)西南,嚴格布陣,故拳為八路,而成外象之八方五位之圖。其拳架招勢,又取上五禽;下五獸。上五禽:鳳;鶴;鷹;燕;雀。下五獸:龍;虎;獅;馬;猴。該拳架盤煉起來,頗為壯觀。 趙增福師父傳授的八卦太極拳有上中下三盤,九十八實戰法。 另一種被稱為「八卦太極拳」的情況是:當年楊祿禪與八卦拳(掌)祖師董海川;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切磋技藝。董海川發現三種拳藝雖練功方法不同,然則理為一貫,萌生了取太極拳之長,彌補八卦拳之不足的想法,便自編了一套走直趟的類似於太極拳的練功方法,傳給了程廷華;劉德寬等弟子。
忽雷太極拳
忽雷太極拳是從趙堡太極衍生過來,在理論當中包含清代出版的科技書籍<靈台易象志>(一說:<靈台儀像志>),受到書中,三角,杠桿等力學原理影響,在清朝中期誕生,發展於清朝末期. 正式名稱是" 方圓活步架". 忽雷意思是該太極演練時所發出之聲音猶如"忽如雷咋",是骨頭間的摩擦聲而已. 忽雷太極是所有太極最強的一種,擊敗無數拳種,最有代表性的是它能擊敗當今西洋所認為最厲害拳種-詠春. 宗師李景延 (1825-1898) 忽雷有特別的忽領(靈)勁,這是其他太極不及的原因. 方圓活步架屬內家拳,剛拳系. (除楊式以外其他太極都是剛拳系)
騰挪架太極拳
騰挪架太極拳源於河南省溫縣南張羌村,是趙堡太極拳的一個重要分支,為太極拳宗師陳清平先生的高徒李作智先師所創。拳法身樁下扎、拳走底架、松沉兼備、螺旋起伏、剛柔相濟、氣勢磅礴、古樸典雅、獨具風格。講究丹田內轉,處處襠胯帶動。身法立身中正。步法虛實分明,體用一致,技理相合。是太極拳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 禪門太極拳禪門太極拳是一個拳術套路。相傳為少林和尚根據「廣大圓滿無凝大悲陀羅尼」經咒,演繹其意融入拳式而編成。初名「大悲陀羅尼拳」(簡稱「大悲拳」)。
養生太極拳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習太極拳
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衛,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修煉功法。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養生太極拳的功法特點 養生太極拳理精法密,練形、意、松、息、氣、勁、神,由淺入深,逐階進修,層次修煉,真修實證。按層次功階進修,功夫深淺,各有功效。練一式得一式,練成一階進一階。進門學習,學一式練一式,學練結合,以練為主,以迅速顯效。 養生太極拳練拳練氣和靜功練氣,動靜相修,得氣快、顯效迅速。功法有聚氣養氣——練丹田氣,意氣升降——氣通任督,升降開合——行氣通經。這是療疾健身和功夫性鍛煉的太極修煉基礎功夫。 意氣合力 養生太極拳,練拳、松、息、氣合一意,練到意力足,氣力自生。氣力用於內以運氣血,是為陰陽自和之能力——療疾健身的功力。氣力用於外以運身手,是為拳勢招式之勁力——技擊應用的功力。
簡化太極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推行的簡易太極拳套路。為了便於在廣大群眾中推廣太極拳,1956在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刪去繁難和重復的動作,選取24式,編成「簡化太極拳」。20多年來﹐簡化太極拳已盛行於國內外,深受人們喜愛。《簡化
太極拳》的掛圖和書籍出版了數百萬冊(張)。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 140多處太極拳輔導站,舉辦過 800多期太極拳訓練班﹐參加活動者達 4萬人次以上,這些輔導站傳授的主要是簡化太極拳。 為了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在1979年又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吸取其它各式太極拳之長,編成「48式簡化太極拳」。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 太極拳
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永年縣的楊振河和韓會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簡易太極拳對太極拳的傳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⑺ 少林以什麼武功聞名天下

相傳少林武術創始於達摩祖師傳易筋、洗髓二經及先天羅漢拳。此後少林寺歷代高僧結合中華民族固有的武術技法,發展成名揚中外的少林武術。
少林武功是我國著名的武術流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影響深廣,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的一頁。
少林武功起源於古代嵩山少林寺,並因而得名。嵩山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嵩山少室五乳峰下。它創建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來嵩山落跡傳教而建。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歷史見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內的「少林拳譜」壁畫,描繪了當年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真實情景:宏偉的寺院,張燈結綵,三十個身著短裝,精神奕奕的健壯武僧,分成十五對,在演練少林拳,拳打腳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圖外,殿內還有寺僧演練器械、揮舞棍棒的壁畫,南北兩壁有少林武術的「錘譜」,畫面突出兩個武僧擺開對打的架勢,沖拳、撥掌對練。千佛殿是當年少林寺的練功房,地堂上還有四十八個寺僧「站柱」的遺跡;只見磚鋪的地面上留下兩行直徑約四、五十厘米的鍋底狀圓坑,一個個間隔約二米半,據說是眾僧苦心學藝,兩腳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練少林武功的真實史跡。
少林武功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凝結了千百萬人民的心積血。少林武術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中華民族無數武林高手發展流傳下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廣東少林、峨嵋少林和武當少林,每派中又分許多小派和門別,派別實繁。從地域上又可分為北少林和南少林兩大流派。

少林功夫內容豐富、套路繁多。按性質大致可分為內功、外功、硬功、輕功、氣功等。內功以練精氣為主;外功、硬功多指鍛煉身體某一局部的猛力;輕功專練縱跳和超距;氣功包括練氣和養氣。按技法又分拳術、棍術、槍術、刀術、劍術、技擊散打、器械和器械對練等共一百多種。這些套路和軟硬功夫,由於年代久遠,散失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流傳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
目前少林武術流傳的主要有以下套路:

1.拳術:

小洪拳、大洪拳(三節)、朝陽拳(四節)、觀潮拳(一節)、炮拳(三節)、通臂拳(三節)、梅花拳、長錘拳、太祖長拳、黑虎拳、大通臂、心意拳(三節)、羅漢拳(五十四節)、心意把(十二種變化、十二大勢)。
源為武藝之源。少林派拳術有羅漢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戰拳、昭陽拳、連環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圓功拳、內功拳、太祖長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觀潮拳、金剛拳、七星拳、練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長錘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長關東拳、青龍出海拳、翻子拳、鷹爪拳、護身流拳等。
對練拳術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開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橫炮、二十四炮、少林對拳、一百零八對拳、華拳對練、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術剛健有力、剛中有柔、朴實無華、利於實戰,招招勢勢非打即防,沒有花架子。在練習少林拳時,不受場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說,其風格主要體現一個「硬」字,攻防兼備,以攻擊為主。拳勢不強調外形的美觀,只求技擊的實用。步法進退靈活,敏捷,有沖拳一條線之說。在身段與出拳上,要求手法曲而不曲,直而不直,進退出入,一切自如。步法要求穩固而靈活,眼法講究以目視目,運氣要氣沉丹田。其動作迅如閃電,轉似輪旋,站如釘立,跳似輕飛。少林拳分南北兩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每派還分許多小派。

2 .棍術:

單盤龍、雙盤龍、猿猴棒、風火棍、齊眉棍、齊天大聖猴棍、六合風里夜叉棍、小夜叉棍(五路)、大夜叉棍(三路)、陰手棍、六合陽手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十八點齊眉棍、劈山棍等。 對練棍術有六合桿、排棍、穿棱棍、破棍十二路、群羊棍、上沙六回排棍、中沙排棍、下沙排棍等。
少林派棍術有猿猴棍、風火棍、齊眉棍、大桿子、旗門棍、小夜叉棍、大夜叉棍、少林棍、小梅花棍、雲陽棍、劈山棍、陰手棍、陽手棍、五虎擒羊棍等。
對練棍術有排棍、穿梭棍、六合桿、破棍十二路等。
棍打一大片,一掃一劈全身著力。棍練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棍法密集,快速勇猛。它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克敵制勝,在歷代抗敵禦侮中,少林棍發揮過重要作用。

3.槍術:

十三槍、本十一名槍、六路花槍、三十一名暴花槍、十八槍、二十七槍、三十六槍、八十四槍、十槍架、六門槍勢、秘授槍譜三十六點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槍這古代兵器之王。少林派槍術有少林槍、五虎槍、夜戰槍、提爐槍、攔門槍、金花雙舌槍、擔攔槍、十三槍、十八名槍、二十一名槍、二十四名槍、二十七名槍、三十一名暴花槍、三十六槍、四十八名槍、八十四槍、六門槍勢、十槍架、六路花槍、秘授槍譜三十六點、豹花槍等。
對練槍術有槍對槍、對手槍、戰槍、雙刀對槍、六合槍、三十六槍破法對練、二十一名槍對刺等。
少林槍術有一條歌訣是:「身法秀如貓、扎槍如斗虎,槍扎一條線、槍出如射箭,收槍如捺虎、跳步如登山,壓槍如按虎、挑槍如挑龍,兩眼要高看、身法要自然,攔、拿、亢、點、崩、挑、撥,各種用法奧妙全。」

4.刀術:

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春秋二十四刀、單刀、長行刀、穿刀、六合刀、座山刀、少林雙刀、八路雙刀、六路雙刀、梅花單刀、太祖卧龍刀、五虎少林追風刀、滾堂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
刀是歷代重要兵器之一,其中大刀被譽為「百兵之帥」。「刀如猛虎、槍似蛟龍」,刀術的演練一招一式都要有威武、凜烈的氣概。
少林的刀有春秋大刀、梅花刀、少林單刀、少林雙刀、奮勇刀、縱撲刀、雪片刀、提爐大刀、抱月刀、劈山刀、少林一路大刀、二路大刀、六合單刀、座山刀、六路雙刀、八路雙刀、太祖卧龍刀、馬門單刀、燕尾單刀、梅花雙發刀、地堂雙刀、滾堂刀、單刀長行刀、五虎少林追風刀等。
對練刀術有刀對刀、二合雙刀、對劈單刀、對劈大刀、單刀進雙刀等。刀的使用特點是纏頭裹腦、翻轉劈掃、撩掛雲刺、托架抹挑等,並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劈、撩、斬、刺似猛虎之說。

5.劍術:

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劉玄德雙劍、達摩劍、綈袍劍等。對練劍術有二堂劍對刺、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
劍術矯健、優美、豪放,自古至今流傳深遠。
少林派劍術有達摩劍、乾坤劍、連環劍、太乙劍、二堂劍、五堂劍、龍形劍、飛龍劍、白猿劍、綈袍劍、劉玄德雙劍、青鋒劍、行龍劍、武林雙劍等。
對練劍術有二堂劍、五堂劍對刺、少林劍對刺等。劍訣:「劍是青龍劍,走劍要平善,氣要隨劍行,兩眼顧劍尖,氣沉兩足穩,身法須自然,劍行如飛燕,劍落如停風,劍收如花絮,劍刺如鋼釘。」

6.其他兵器類:

三股叉、方便鏟、套三環、峨眉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節鞭、刀里加鞭、繩鞭、虎頭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等。
少林武術器械有長的、短的、硬的、軟的、帶尖、帶刺、帶鉤、帶刃的,多種多樣,古有十八般兵器之說,近計不易勝數。除上述刀、槍、劍、棍以外,還有三股叉(南方又稱大鈀)、方便鏟、套三環、峨嵋刺、月牙鏟、和戟鐮、秀圈、方天畫戟、雙錘、大斧、雙斧、三節棍、梢子棍、七節鞭、九節鞭、雙鞭、刀里加鞭、繩標、虎頭雙鉤、草鐮、「五合草鐮、六合戰鏈」、戟頭鉤、梅花單拐、六合雙拐、馬牙刺、烏龜圈、雙鐧、日月狼牙乾坤圈、禪杖、大槊、風魔杖以及盾牌、弩等。

7.器械和器械對練及器械拳術對練套路有:

空手奪刀、空手奪槍、空手奪匕首、棍穿槍、草鐮合槍、梢子棍合槍、刀對槍、雙刀進槍、齊眉棍合槍、單拐進槍、雙拐進槍、拐子合齊眉棍、虎頭鉤進槍、馬牙刺合槍、烏龜圈合槍、套三環合槍、方便鏟合槍、月牙鏟破雙槍、節鞭對棍、鋼鞭對節鞭、月牙合槍、月牙合鐧、三節棍進槍、方天畫戟進槍、三英戰呂布、空手奪刀槍、和戟鏈進槍、三股叉進槍、大刀封槍、三節棍破雙槍、峨眉刺進槍等。


8.軟硬功夫練法多種:

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彈弓譜、易筋經義、各種用葯法、救治法等等。
少林派技擊散打有:閃戰移身把、心意把、虎撲把、游龍飛步、丹鳳朝陽、十字亂把、老君抱葫蘆、仙人摘茄、葉底偷桃、腦後砍瓜、黑虎偷心、老猴搬枝、金絲纏法、應門鐵扇子、撥步炮、少鬼攥槍等。

9、氣功

氣功是少林功夫的一大類,少林寺流傳的氣功有「易筋經」、「小武功」、「站樁功」、「益壽陰陽法」、「混元一氣功」等。

10、軟硬功夫

軟硬功夫練法有多種,有卸骨法、擒拿法、點穴秘法、短打手法、各種用葯法、救治法等。
北魏

⑻ 【潮汕拳術】百度文庫說「南枝拳」是潮汕著名實戰拳。是嗎有視頻教程地址嗎

不太清楚,我只知道我外公的岳父,也就我外婆她父親,在清朝末年,是當時潮州府功夫排名第二,我外老舅也有跟著學,會一點。

⑼ 中國功夫中的拳術有哪些著名的像詠春拳那樣的

三大內家拳: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
眾多知名拳種:八極拳、洪拳、紅拳、心意拳、燕青拳、螳螂拳、查拳、通臂拳、蔡李佛、地龍經……
中國拳種太多,數不勝數,每個拳種都誕生過宗師人物將拳術發揚光大。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