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知音
1. 請教各位:中國有那些比較出名的雜志
《讀者》——最精緻的小資男人 《讀者》的品位決定了讀者的銷量,這本創刊於八十年代,植根於內陸的文摘雜志在近十年的時間,一直盤踞在中國雜志業的顛峰。有人說三代創造一個貴族,但是《讀者》卻用十幾年的時間創造了中國雜志的一個貴族並且是唯一貴族,讀者的選材區別於國內大多文摘類雜志,在整個刊物中盡情流露著思想的細膩和深度,人文的博大和文化的精緻,這是影響著中國數千萬小知識分子的一個紙雜志,其中大量出現著國外精品啟迪散文和台灣林清玄的佛性散文以及劉墉的哲理化短文,當然也收羅有大量反應中國社會和文化現實的理性評論文章,不張揚的,透著內蘊和時代精髓的《讀者》,吸取了甘肅的黃沙蒼涼的藝術品位和蘭州的內斂風格,在不經意之間,自然的成長為中國雜志的貴族,他的未來,我們仍可熱情期待…… 《知音》——最惡俗的偽真誠 《知音》走的是煽情路線,並且走得相當成功,巨大的銷量只是證明這種成功的一個方面,知音以所謂的純情故事取勝,在整個刊物中大量的充斥了凡人的所謂不平凡的感情和愛情故事,相濡以沫,白頭偕老,風雨人生,以痛苦見證堅貞,以堅貞見證偉大,以偉大見證幸福,矯情的故事一次一次上演,在大量的故事被粗糙的復制以後,所謂的職業寫手成為一個邊緣而新興的職業,他們大量的復制著感動和幸福,而知音的責任就是不厭其煩的傳播和鼓吹這種感動和幸福,相同的故事,相同的煽情方式和相同的矯情,讓我們輕信了這個世界無言的美麗和無所不在的真誠,而據可靠的內幕消息,寫手們所創造的感天動地的人間眷屬,多是浮誇和任意杜撰之後形成了海市蜃樓,這是中國當代做虛偽和最矯情的一本雜志,盤踞於以女性為主要讀者的對象當中,而帶給社會的唯一結果就是,讓更多無辜女性更加輕信愛情的力量,並且沉迷於這種力量當中不可自拔,所以,知音讓我們讀到喜劇的同時,卻即將去導演並且正在導演著更多的人間悲劇,這就是虛偽矯情帶給讀者和社會的代價…… 《青年文摘》——最文學的青年夢 文學青年一般最先接觸的雜志多是《青年文摘》,這是一本傾向於青春路線的文摘雜志,如果說《讀者》是實力派歌手,那麼《青年文摘》就一定是一個偶像派明星,這樣的價值取向使青年文摘在風格上形成了與《讀者》不同的內容。但是這樣做的代價也是顯然的,在一個流行深度和內蘊的時代,青年文摘就象浮在水面的蘆葦,美麗的開,美麗的謝,但是卻沒有厚實的思想土壤。從文學青年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本在文字上對文學愛好者具有啟蒙價值的通俗語言老師,其間的文字多半親切純情而又富有感染力,是模仿和吸取營養的好地方,只是真正的文學青年不應該拘泥於此,以為等待他們的應該有更美麗的夢…… 《家庭》——最粗俗的菜市場 《家庭》和《知音》一樣,是一本標榜情感和幸福的雜志。不同之處在於《知音》善於營造美麗的彩虹,並且為了這彩虹的存在無所不用其極。而家庭的故事則顯得粗放而帶有真實的意味,家庭一般選取的是知名人物作為平凡大眾的愛情偶像和家庭關系指南,比如著名作家藝術家政客等,另外家庭還有一個主打節目就是性知識普及教育,題目涉及中國人曾經避諱現在仍然禁忌的性領域,包括做愛,避孕,生育,色情,自慰等任何性話題,是中國幾代人的性教育啟蒙老師,在這一點上,家庭就象一個粗俗的菜市場,傳播著大眾口味,粗俗但是實用,矯情但是有真情。流連於此,沒有小資情懷,但是卻可以買一籃子好菜回去招待丈夫和孩子…… 《三聯生活周刊》——最花哨的新新人類 《三聯》是中國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周刊,也是一個成長迅速的周刊,就好象當今流行於世的新經濟。三聯的排版可能是中國雜志目前最花哨的,同樣三聯的選題也可能是最前衛的,他依附於時事,明星,新科技和新話題,一切前衛的詞彙匯聚於此,象海上漸進的西風,吹拂著中國報刊雜志業,三聯不僅花哨而且小資,其讀者定位就是今天中國所謂的新白領和新新人類,是處於消費和文化的前衛邊緣,《三聯〉存在的意義,象徵多於實際,由於價值和輿論取向,三聯註定缺乏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雜志的精髓和價值核心,流行的文化,思想以及藝術都無法構建三聯的王者風范,從這個層面來講,實現三聯做中國第一周刊,做中國的時代周刊的宏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女報》——最浪漫的小資女人 女報更多的時候,讓人看不明白,她似乎傳承著太多的內容,她好象集中了時裝,影視,文化,當然好有美容和美食,總之女人迷信的東西,在〈女報〉上都可以找到,其中渲染的是無限的女性情懷,小資情愫和浪漫空間,她製造著女人的美麗神話,當然也為大多數化妝品和時裝廠家所重視。〈女報〉的內容涉獵范圍之廣,頁碼之多都是中國雜志比較罕見的,而零售價格也一度高高在上,但是在零售報刊廳里,這無疑是一本搶手的雜志,印刷精美的封面,醒目的標題當然還有讓男人側目的美女圖,這是男人和女人逛公園以及結婚旅行度假都很不可少的一本雜志,對於女人來說,〈女報〉意味著時尚和潮流,而對於男人來說,與女人一起看〈女報〉不失為趁機握著她白皙小手或者擁住她瘦小肩頭的一個絕佳機會…… 《演講與口才》——學術界最大的騙子 我一直認為這應該是一本學術刊物,或者至少應該在演講這一準學術領域應該有所建樹,但是這樣一本雜志,在其虛幻的外表之下掩藏的是無力甚至虛弱的內容空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演講與口才〉不如叫貧嘴實驗更確切,在這本刊物上,我們除了看到那些老掉牙的案例以及案例分析之外,充斥於其中的便是某些所謂的演講大家的理論文章。我曾經硬了頭皮使勁看了幾期,但是蒼白的內容和堆砌的辭藻以及充數的篇幅讓我大失所望,這本刊物是目前中國最空殼主義的一本刊物,我相信現今之國人,通過看〈演講與口才〉提高口才水平的,應該是絕無僅有,奇怪的是這樣一本虛弱缺血的刊物仍在暢銷,這是因為國情所限,中國人的性格里沉默和木納的成分太多了,並且將自己人生的失敗完全歸於這種沉默和木納的人也太多了,因此,一本刊物折射了一個民族的日常性格,只是無論我們看多少次〈演講與口才〉,口若懸河對讀者來說,仍然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
2. 春秋時期著名琴師
伯牙是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師,是古書記載中最早以個人姓名傳世的音樂家。早年跟一位名叫成連的老師學習,傳說他學了三年琴,掌握了演奏技巧。
老師又帶他到東海蓬萊山上實地體驗生活,提高了他領悟音樂、表達樂曲內涵的能力。傳說,他的琴聲能使正在吃草的馬群
也仰起頭來豎耳傾聽。一天伯牙在演奏《高山》、《流水》琴曲時,遇上了一位名叫鍾子期的樵夫,此人十分理解和欣賞伯牙的琴曲,
兩人成了知心朋友,結拜為兄弟,並約好第二年相會的時間、地點,誰知第二年伯牙按時赴約,卻得知鍾子期的死訊,他悲哀萬分,
來到鍾子期墓前憑吊,彈完琴曲後割斷琴弦,沉痛地說:「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心難上難。子期已不在人世,今後我再對誰彈琴呢?」
後人根據這個傳說,把「知音」比作知心朋友。
伯牙演奏的《高山》、』《流水》琴曲氣勢磅礴,形象鮮明、生動,受到後人的喜愛。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射的「航行者」號太空船中,
有一張唱片上錄有《流水》琴曲的音樂,它代表我們地球人到宇宙去尋找「知音」。
伯牙算的上是我們古代一位使用彈奏樂器的音樂
3. 俞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哪個國著名的音樂家
楚國。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版大夫,且精通琴權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於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伯牙撫琴的故事。經考證,伯牙本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史志載鍾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於《警世通言》。
4. 古琴曲高山流水講的是誰和誰的故事原文稱他為知音
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俞瑞,字
,戰國時的
,曾擔任
的
。
從小就酷
,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
,領略大自然的壯
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
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
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
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
,
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
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俞
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
,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
的
,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
,!相傳是
造的。」接著他又把這
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
,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
,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
,
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
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
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
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
。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
在
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
。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後人有詩贊美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5. 近代著名的兩位知音。
蔡鍔與小鳳仙
蔡鍔於小鳳仙結識於青雲閣的普珍園。蔡鍔與小鳳仙的故事被許多野史所記載,也曾多次拍攝為影視作品.對其真實性各自說法不一。 結識 蔡鍔將軍曾在青雲閣的普珍園結識名妓小鳳仙,並多次在普珍園小酌,普珍園的名菜辣子鳳節倍受小鳳仙喜愛,從而演繹一段名流千古的愛情故事。將軍逝世後小鳳仙因無法忘懷,又來到青雲閣找尋將軍的記憶,並又在此遇到他的丈夫,因為他的丈夫長相很像將軍,之後她便隱姓埋名,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八十年代在青雲閣原址拍攝的電影《知音》是根據蔡鍔將軍與小鳳仙的愛情故事改編,世人為之感懷。 愛情 蔡松坡被誘進京師,軟禁跟班。後來又接受首席謀士,「願為帝王師」的曠世逸才楊度的建議,封蔡松坡為「始威將軍」,擔任一些有名無實的職務,加以籠絡。蔡松坡終日無所事事,內心煩悶,便到八大胡同走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鳳仙。小鳳仙識英雄、重英雄,兩人心生愛意.後小鳳仙幫助蔡鍔逃離北京。 護國戰爭後,蔡松坡已病情沉重,來不及也無法偕同小鳳仙了,急忙沿江東下,經上海到日本就醫,終因病入膏肓而在福岡醫院逝世,享年三十四歲。小鳳仙等的是蔡松坡的死訊,小鳳仙悲痛欲絕。 佚事 蔡鍔雖涉足花台,但並不常去。據蔡鍔長子蔡端先生回憶,其生母潘夫人給他講過,有一次蔡鍔陪家眷去看戲,開場前指著包廂里一年輕女子對潘夫人說:她就是小鳳仙。從這個細節里至少可以得出兩個信息:一、蔡鍔看戲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鳳仙出雙入對,說明他倆的關系並不怎麼親密;二、蔡鍔和小鳳仙的交往並不背著家人。 而且,據蔡端先生說,蔡鍔將母親和兩位夫人遣送回籍的理由是,潘夫人身懷六甲,想回娘家生育;老母不習慣京城生活,要回鄉下住,當然,要由劉夫人陪護,幾個孩子也分別回到昆明和邵陽。
6. 知己的故事
馬克思與恩格斯 偉大的友誼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們共同研究學問,共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共同辦報,編雜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就是他們共同起草的。
馬克思是共產主義理念的奠基人。他受反動政府的迫害,長期流亡在外,生活很窮苦。但他毫不在意,仍然堅強地進行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動。恩格斯把馬克思的生活困難看做自己的困難,省吃儉用,把節省下來的錢不斷地寄給馬克思。1863年初,馬克思一家到了一一貧如洗的地步。馬克思打算讓大女兒和二女兒停學,找個地方做工去,自己和燕妮、小女兒搬到貧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忙打電報勸說馬克思別這么做,又迅速籌集又一筆錢,匯給了馬克思,使馬克思一家暫時渡過了難關。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寫道:「親愛的恩格斯,你寄來的100英鎊我收到了。我簡直沒法表達我們全家人對你的感激之情。」
碰到恩格斯需要幫助的時候,馬克思同樣竭盡全力,毫不猶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因為走時匆忙,身邊沒帶多少錢。馬克思知道了,連忙從病床上掙紮起來,到銀行將自己僅有的錢取出,全部寄給了恩格斯。
馬克思和恩格斯不不僅在生活上互相關心,互相幫助,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共產主義的事業親密合作。
他們同住在倫敦時,每天下午,恩格斯總要到馬克思家裡去。他們討論各種政治事件和科學問題,一連談上好幾個小時,各抒已見,滔滔不絕,有時候還進行激烈的爭論。天氣晴朗的日子,他們就一起到郊外散步。後來他們住在兩個地方,就經常通信,彼此交換對政治事件和意見和研究工作的成果。
他們時時刻刻設法幫助對方,為對方在事業上的成就感到驕傲。馬克思答應給一家英文報紙寫通訊稿時,還沒有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幫他翻譯。恩格斯從事著述的時候,馬克思也往往放下自己的工作,幫助他編寫其中的某些部分。
1883年,馬克思逝世。這使恩格斯悲痛萬分。朋友們勸恩格斯去旅行,散散心。但他想到馬克思生前用畢生精力寫作的《資本論》還沒完成,就謝絕了朋友們的勸說,並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著手整理和出版《資本論》的最後兩卷。他日以繼夜地抄寫、整理、補充、編排,幾次累得生病。花了整整11年時間,才完成了這部偉大的著作。恩格斯說:「這是我喜歡的勞動,因為這時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
馬克斯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創造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在40年裡,在向著共同目標的奮斗中,他們建立了偉大的友誼。
33
7. 舉世知名 不如 一個知音是什麼意思
春秋時期遠近知名伯牙琴藝
沉魚也出水馬兒仰秣聆聽
聆聽寂寞的聲音
舉世知名,不如一個知音
直到子期聞琴解開伯牙心境
高山流水風景似有靈悉
高山青流水靜如鏡
無言卻勝過有言的天地
應該說的是一個人再好,舉世知名了,但別人要是只知道表面的好,卻不知道內涵,當事人也並不喜歡這樣的。而要是有個知音,即使自己不出名,但自己的作品或者其它被人欣賞了,也是好的。
8. 中國著名的漫畫刊物有哪些top10一一列舉(是只登載中國漫畫的中國漫畫刊物)
這個比較難啊,排名的話不好說的。比較著名的有類似於《知音漫客》《颯漫畫》《漫畫party》《幽默大王》什麼的。不過美型一點的還是《知音漫客》和《颯漫畫》吧,類型也蠻多。不知樓主你想找什麼樣的啊?
9. 歷史上有名的知己典故有哪些
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書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記不清是那一本書了,同樣記載了這個故事,但要比這個要長一些,它的記載是:在山之濱,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與山野樵夫鍾子期相遇,琴韻丁冬聲里,彌漫著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開闊吞吐萬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鍾子期聽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聲相和。俞伯牙把鍾子期引為人生知己,因為音乃心之聲,聽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靈魂,這是知音。後來二人不但是知音,還成了終生摯友,鍾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後,在鍾子期的墳前撫了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生不復鼓琴。
陸抗和羊祜。陸抗和羊祜分別魏、吳兩國的將領,羊祜在襄陽為官,陸抗鎮守荊州,兩個人你想統一我,我想滅掉你,但卻絲毫不妨礙二者是知音。陸抗病了,羊祜趕忙送葯來,陸抗手下東吳將領齊勸陸抗不要吃。陸抗答道:「豈有鴆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陸抗知羊祜愛飲酒,送自己親釀佳釀給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別飲恐有詐,羊祜說:「抗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 這就知音,日月同輝,磊落情懷。演繹成千古佳話。
《史記·刺客列傳》吧,翻開這一篇,那是滿紙的豪氣干雲,熱血縱橫,洋溢著「士為知己者死」的視死如歸。專諸、預讓、聶政等為報知遇,死而無怨,尤其荊珂刺秦王,更是浴血奮戰生死無悔。荊珂原為齊國人,後遷徙衛國,他刺殺秦王即不為利,亦非為民族,為國家諸等正義,他是為了受託於知己田光,報燕太子丹之知遇,他讓秦王驚慌失措,負劍逃竄,盡失王者風范。在身受巨創,面不改色,倚柱而笑,並且指著秦王罵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