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著名書院
① 湖南有哪些最有名的旅遊景點
1.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山東麓,創建於北宋太祖開寶九年(976),真宗祥符八年(1015)山長周式以品學稱著,真宗賜名嶽麓書院。書院佔地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30平方米。主軸線上依次為前門、赫曦台、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主體建築左為文廟,右為百泉軒及園林建築,大門兩側為齋舍。
書院大門上有一副楹聯,曰:「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大意是說楚地的人才在此地會聚。上聯是清代嘉慶年間任嶽麓書院院長的袁名曜所出,下聯是當時書院的一位學生張中階所對,兩句話分別出自《左傳》和《論語》。在抗日戰爭中,這副對聯被日機炸毀,現在懸掛的是1984年根據歷史照片復制而成的。
交通:從火車站乘立珊專線到嶽麓公園站下,步行5分鍾即到。
門票:30元
嶽麓書院歷代名人:楊樹達、程潛、王夫之、陶澍 、楊守仁、左宗棠、曾國藩、曾國荃、李元度、皮錫瑞 楊昌濟、魏源、陳天華、蔡鍔、范旭東
書院的學規:中國書院一般都有學規。所謂學規,是書院訂的用以規范生徒學習、生活行為的規矩章法。嶽麓書院的學規,最早源於朱熹的《書院教條》,到清代乾隆年間,歐陽正煥任書院院長時,提出「整、齊、嚴、肅」四字並撰詩,刻在碑上嵌於書院講堂右壁,流傳至今。這四個大字剛勁有力,令後人景仰不已。
2.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位於烈士公園西側,這里陳列著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以及2100年前的西漢女屍。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有一件素紗樣衣,薄如蟬翼,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非常高超。三號墓出土了10多萬字的帛書以及外面已經失傳的佚書。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繪制技巧與現代地圖大體近似,評價極高。
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以活動,軟組織尚有彈性,是防腐學上的奇跡。
來到長沙不可不來博物館一睹二千多年前的燦爛文明。
交通:博物館位於東風路德雅路口,乘3路或113路公交車都可到達。
門票:50元
張家界好玩的景點有:張家界森林公園(黃石寨、金鞭溪、天子山、袁家界、十里畫廊……)
周邊有:鳳凰古城(推薦)、猛洞河漂流、芙蓉鎮、長沙、韶山…… 鳳凰古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被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稱贊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這里與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順的猛洞河,貴州的梵凈山相毗鄰,是懷化、吉首、貴州銅仁三地之間的必經之路。
作為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鳳凰的風景將自然的、人文的特質有機融合到一處,透視後的沉重感也許正是其吸引八方遊人的魅力之精髓。
這座曾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鳳凰古城」建於清康熙時,這顆「湘西明珠」是名副其實的「小」,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可它卻是一條綠色長廊。 張家界市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景區、景點繁多。有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自然保護區;天子山自然保護區;中國首批20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首批45個網路成員之一的湖南八大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天門山、茅岩河鳳景名勝區;"地下明珠"黃龍洞;"人間瑤池"寶峰湖;被譽為世界溶洞之奇、亞洲第一洞的九天洞;"江南名剎"普光禪寺;土家人的"聖地"土家風情園;"道教勝地"五雷山;賀龍紀念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革命紀念地等等。
張家界從4月份開始,一直到10月份中,都屬於旅遊高峰期,4月-7月,比較熱,穿短袖,可參加漂流,冬天適合攝影看雪景
② 北宋時期湖南的兩個著名書院,一個是嶽麓,另一個是什麼
河南中州的嵩陽書院 河南商丘的睢陽書院 湖南的嶽麓書院 江西白鹿洞書院
估計你說的是這個: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
③ 湖南書院對聯大全
雙峰書院,位於湖南湘鄉(今屬雙峰)。原為義學,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天如建。二十五年知縣張董達改建為書院,以前有雙峰山,故名。嘉慶二年(1797)重修。道光五年(1825)知縣胡鈞率邑人程大閭修講堂、後齋。二十二年邑人黃道炳捐建文昌殿、東西齋各15間。同治二年(1853)增建文塔於書院對岸。從學者日眾。八年曾國潢、程以敬、朱堯階等擴建齋舍16間、廳堂3間,規制大備。羅澤南、王龍文等曾肄業其中。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次年改為高等小學堂,蔡和森曾就讀於此。1941年改為湘鄉縣初級中學。1951年始置雙峰縣時,與湘鄉第二女子職業學校合並為雙峰縣一中。
衡峰疊嶂千層秀;
湘水瀠波一派青。
清代呂南村題雙峰書院
兩派交流,好向此間尋活水;
雙峰對峙,更從何處仰高山。
清代朱堯階題雙峰書院
東山書院
東山書院,位於湖南茶陵。創建於元代,是宋末元初湖廣影響最大的三家書院之一,也是湖南元代最大的私家書院。創建人陳仁子,字同甫,號古迂。是茶陵東山(今腰陂鎮東山村)人,南宋咸淳十年(1274)中漕舉第一名,授登士郎。五年後,南宋滅亡,元朝定鼎後,他屢拒朝廷徵召,隱居東山,罄其家產,築東山書院。此後聚眾講課授徒,著書立說、刻印圖書。為元代著名私家刻書者之一,東山書院的刻書業為當時湖南第一家。東山書院是以刻印圖書為主的書院,著名藏書家、學者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載:「(東山書院)有名為書院,實為私刻者。」東山書院又名陳氏古遷書院、陳氏家塾,以此名稱刻印了大量圖書。據歷代諸家書目記載和現存傳本統計:刻有《增補六臣注文選》六十卷、《夢溪筆談》二十六卷、《文選補選》四十卷,《新刻續補文選纂注》十二卷、《牧萊脞語》二十卷、《二稿》八卷、《尹文子》二卷、《說苑》二十卷、《迂褚燕說》三十卷、《韻史》三百卷、《唐史卮言》三十卷、《葉十林詩話》三卷、《考古圖》十卷等。其中《增補六臣注文選》為陳仁子校補,《尹文子》、《文選補遺》、《續文選補遺》、《迂褚燕說》、《韻史》、《唐史卮言》、《牧萊脞語》等系陳仁子編撰。《增補六臣注文選》、《文選補遺》、《牧萊脞語》、《唐史卮言》被清代的《匹庫全書》輯錄。東山書院刻印的圖書印製精美,很有特色,紙張潔白有韌性,耐收藏,被歷代藏書家視為珍品。多為歷代朝廷內閣藏書,稱之為「茶陵本」。如《夢溪筆談》(東山書院刻本)自宮廷流落民間後,為清代著名藏書家汪士鍾「藝芸精舍」珍藏秘本。嗣後散出,流落香港,為香港某收藏家所得。1965年,這位收藏家家道中落,要拍賣這部書和其它古籍善本。引起了學術界關注。這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批准,高價買回,由北京圖書館收藏。1975年12月,國家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了這部古籍圖書,名為《元刊夢溪筆談》。由此可見東山書院的刻本之珍貴。今存傳世刻本在北京圖書館、北大圖書館和湖南、重慶、南京、浙江、河南以及台灣中央圖書館等大圖書館均有收藏。東山書院的圖書刻印對後世影響深遠。明、清兩朝,茶陵私刻圖書蔚然成風,成為當時湖南省三大刻書中心之一。即茶陵為全省私刻中心,長沙為全省官刻中心,寶靖為全省坊刻(商業性)中心。
萬世綱常第;
六經道義門。
元代陳仁子題東山書院
觀瀾書院
觀瀾書院,位於湖南武武岡(今屬洞口)。原為清武岡州同知駐地。清嘉慶十三年(1808,一作道光二年)邑人貢生袁敏捐錢萬緡創建。置田162畝,實為義學。光緒間湖南新政時期,受湘水校經書院、時務學堂影響,士紳陸孝達、王佐龍等將觀瀾與鰲山、峽江書院「一律改課實學」,課程分為經義、史事、時務、輿地、兵法、算學、方言、格致8門,因師資及經費關系,實開前5門課程。
千重山勢撐文筆;
一派川流見道心。
唐守中題觀瀾書院
無隱亦無言,俯察仰視,百物四季皆道妙;
善學還善晤,靜存動會,落花流水盡文章。
佚名題觀瀾書院
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位於湖南永明(今屬江永)。原名宗元書院。明嘉靖中建於三元宮左,祀周敦頤。清康熙十四年(1675)知縣侯綬重建,改名「濂溪」。二十二年教諭徐尊昆修葺,訂學規16條,並置藏書,捐田畝。四十八年訂《田租條議章程》,設總理、經管等管理院產。嘉慶二十二年(1817)知縣楊耀曾重修。光堵十七年(1891)、二十六年兩增學田。本縣周兆龍、王明良、方正、周紹儀等曾為山長。清末廢。有《濂溪書院惠政錄》。
泉陵山高峰聳翠,瀟湘水兩派澄清,勝地共居游,論大局比衡岳洞庭,高高在上;
李式貞攮第英流,陳文肅匡時碩輔,鄉賢宜效法,願諸君把狀元宰相,早早安排。
佚名題濂溪書院
其它主要書院簡介
明經書院位於湖南茶陵火田鄉。宋紹興二年(1132)岳飛率部攻曹成至茶陵火田,邑人尹彥德「犒以牛酒」。飛以其為君長「當以一經教子」,乃書「一經堂」,並奏請國子生教其子弟。尹氏因建明經堂,同知李慶遠薦蜀人端木賢掌教其中。淳熙初,孝宗賜御書「明經書院」額。尹伯正、尹仲正、尹申等皆受業其中,並成進士。元初建雙忠祠,祀岳飛及宋末為國盡忠的族人尹谷。延祐間改為長生觀,尹氏子弟仍肄業其中,明、清皆然。1958年長生觀拆建為火田衛生院,舊址今為民房。
濂溪書院位於湖南道州(今屬道縣)城西。道州為理學家周敦頤故鄉,後人因建書院,以其號為名。宋景定三年(1262)知州楊允恭奏諸理宗皇帝賜御書「道州濂溪書院」6字,「以旌道學之源」。次年,請李挺祖為「濂溪書院掌御書臣」,「辟台門而摹揭」,並拓地擴建,「凡祠宇、講堂、齋舍咸新之」。既成,集諸生肄業其中,又作記告以興學之旨:「國家之建書院,宸筆之表道州,豈徒為觀美乎?豈使之傳習文詞為決科利祿計乎?蓋欲成就人才,將以傳斯道而濟斯民也。」時設山長、齋長、主祠掌書院事務。元至正十九年(1359)山長歐誠能等重新祠宇。二十二年通判吳宥率山長戴世榮修葺,建有應門、濂溪祠、楊公祠、兩廡、誠源堂、光風霽月堂、清遠樓、愛蓮亭、瞻德亭等。又援例以周氏子孫之賢能者,世為書院山長,「以奉專祠」。歐陽玄為作《重修濂溪書院記》,戒師生「師道自樹」,「善人自期」,成為「真儒」。明弘治間知州方瓊重建。正德、嘉靖間知府曹來旬、御史姚虞、知州王公接等均有修葺。萬曆間毀於火,二十年(1592)御史大夫李楨重建,捐置祭田,參政吳中傳作記,辟異說而「崇正學」。明末毀。清順治十三年(1656)知州高攀龍重修正祠、禮廳。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賜御書「學達性天」額,三十年司馬史修御碑亭。乾隆十六年(1751,一作六十年)署知州李永埰、嘉慶二年(1797)知州龍舜耕均有修葺。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校士館。位於湖南邵陽。宋治平四年(1067)周敦頤(號濂溪)以永州通判攝邵州事,遷州學於東山。後歷代均建祠並祀濂溪。元末廢為東山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參議楊逢春集諸生講學其間,以「民居環列」,「遂遷僧眾於別處」,三十一年改建為書院,名「東山」。有景濂堂、濂溪祠、會心室等,「日集諸生於景濂堂,教以習經讀史。且講明心性之學,所造士,本末皆可觀」。崇禎末毀於兵火。清順治十五年(1658)知府張惟養始復濂溪祠。康熙元年(1652)知縣顏堯揆增修。「書院略有成規」。十一年,知府李益陽建講堂等,「規制大備」,李又建希濂書院於東山。不久,並兩書院為一,正式定名「濂溪」。然「無官師董治及置田膳養之法」。乾隆八年(1743)知縣高應遴置學田382畝,收租谷603石。二十四年知府鄭之僑重建,有三希、致道二堂,敦崇、實學二室,「進德」、「居業」二齋及濂溪祠、藏節樓、觀瀾閣等,「大觀備矣」。又作《濂溪書院勸學篇》、《濂溪書院興學編》等,大倡理學,以「明夫仁義禮智之性,以敦夫孝弟忠信之行」。後主講如蔣載熹,余廷燦、鄧顯鶴等皆一代名師。咸豐九年(1859)毀於兵。
鳳山書院位於湖南攸州(今屬攸縣)。元元貞二年(1295)邑人譚淵「以其里之士距州幾二百里,廟學瞻儀講肄之弗及」,乃創建書院。有講堂名「明德」,燕居室奉孔子,東西序祀先賢,置田250畝以資廩膳費,凡里中之士皆得肄業其中。次年聘入元不仕之宋代進士黎桂肇任講席,教諸生以德行為本,文藝為末,「善其相勸以擴充之,匿其自修以決去之」,譚氏「習聞理要」亦登壇講學,大倡「理學節義之風」。「鳳山」遂名聞遐邇,元末,江西吉安洪氏舉族西遷以就書院。明代院廢,崇禎間洪氏後人曾建金仙書院,「以繼元之鳳山」。
東萊書院位於湖南醴陵。原名萊山書院。相傳宋代呂祖謙曾讀書講學於縣境東沖鋪簡家村,後人因立書院祀之。元大德三年(1299)重修,宋渤作記,以倡其學。明正藩二年(1507)參議吳世忠遷至縣署後,取呂氏之號,改名「東萊」。清順治十七年(1660)知縣張法孔重修。康熙二十年(1681)改為營署,書院遂廢。
儒林書院位於湖南城步。其地「四山如屏,層環疊拱;一水漣漪,橫練映帶」,風景極佳。元皇慶二年(1313),武岡路總管延承直過此,嘆其勝概,而惜其「未有申孝弟,明教化,以淑人心者」。綏寧苗族人楊再成因「捐己財,創建書室,招集團峒子弟,立師帥之」,並取其鄉名名院。是為中國第一所苗族書院。有正殿、講堂、門壁、齋廡、牆垣、廚湢,祀先師十哲,規制完備。時「冠帶如雲,弦歌盈耳,化其民為君子士大夫,易其俗為禮義廉恥」,實有「教成之效」。明弘治前,廢為巡檢司。萬曆三年(1595),知縣元宗孔復建於隘頭山。天啟間廢。
浯溪書院位於湖南祁陽。元(後)至元三年(1337)零陵尉曾圭命其子堯臣捐家資獨建。規制宏偉,有大成殿、明倫堂、齋舍等,祀唐人元吉、顏真卿。割私田300畝,招多士肄業其中。元、明之際毀。明成化二十年(1484)中宮寺僧正禞募捐重建,副憲沈慶置田300畝以供經費。正德八年(1513)知府曹來旬游此,留有「朗讀殘燈夜,秋風共抑揚」詩句。嘉靖四年(1525)知府黃焯增建仰高亭。嘉靖末年廢。清康熙七年(1668)知縣王頤重建,然「書聲寂寞樵歌杳」,已非教學之地。乾隆間廢。同治元年(1862)知府楊翰再建,以為其退居之地。民國時邑人黃霦、唐茂栽等設經館於此。1949年後,祁陽三中遷入,院舍改作女生宿舍。1984年原建築全部拆除。
紫溪書院位於湖南東安。原名清溪書院。明嘉靖初知縣陳祥麟改清溪寺而成。嘉靖中,知縣吳允裕增建仰高軒,祀名宦鄉賢。萬曆中,知縣朱應辰改祀名宦鄉賢於學宮,而奉周敦頤於院中,時「以例禁書院」,遂改為景濂精舍。置田產,年收租谷900斤。集諸生講學其中,「縣中文雅始盛」。後廢。清康熙中守道朱士傑重建,改名濂溪書院,實為義學。後移建西門外。咸豐二年(1852)與創建於東門外的紫陽書院(祀朱熹)同毀於兵火。時院長周而溥合兩院公費重建新院於城中,取名紫溪書院,自後興學不斷。本縣羅澍昀等曾為院長。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
洣江書院位於湖南茶陵。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州林廷玉建於近獅口山地州學旁。有端教化、善風俗二坊,另有多賢祠、講堂、吸秀亭及「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列號房,並撰記教諸生「由言語文字之末,鉤深索賾,以求精微奧妙之理」。後廢為民居。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張廷琛重建於南關內,有前後中3棟,計19間。置學田146.8畝,年收租156.85石,以供膏火。「舉行修經明者為教學長」,招士子「日給其廩,月課其能,俾朝夕講肄其中,養其心體,習其恭讓」,「與其所可進,戒其所不率,務使人人復其性」。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改建於城南。三十七年知州陳廷柱諭令各都捐置田畝共600畝。五十九年知州王潤遷建至西郊。嘉慶十三年(1808)知州鮑炳禮重建,有大廳、講堂、御書樓、大成殿、院長室、崇道祠、齋舍等。道光二十九年(1849)監生周楊烈獨力重修。咸豐八年(1858)知州劉如玉免徵院田錢糧,並捐廉為獎賞之資。清代任山長者有長沙張啟鵬、寧鄉丁公路、本州尹學周、譚為坊等。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官立小學堂。今為茶陵一中。
鰲山書院位於湖南武岡。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同知蒙大賚改城內鰲山祠為文昌宮,「萃弟子之秀者為文會其中」。四十三年同知昌應時始拓建為書院。中建堂禮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張栻「五先賢」,後為瞻雲樓,左右號舍30楹。崇禎末毀。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州童廣式重建於舊州學地,有大門、二門、講堂、正誼堂、惜陰堂,及進德、日新、修業、時習4齋,集諸生肄業其中,「文風一變」。又「酌定條規教十則,並取先賢學規備載於編」,成《鰲山書院志》,「俾後之學者宗以為法」。二十六年州學復歸舊址,知州席芬遷書院於岷藩府故址。嘉慶二年(1797)、十年、同治九年(1870)均有修葺。歷任山長有新化歐陽瑞、鄧瑔,羅廷灧、武岡夏陳常等。光緒二十四年(1898)受時務學堂影響,士紳陸孝達、王佐龍等將其與觀瀾、峽江等書院一律改課實學,擬分經義、史事、時務、輿地、兵法、算學、方言、格致8門課程,因師資及經費關系,實開前5門課士。位於湖南藍山。原名宗濂書院。明萬曆元年(1573)知縣鄭之韶建於先農壇側,為「萃群秀士」、「考德問業之地」。以藍山「密邇濂溪周夫子之鄉,流風余韻,足以使人興起,私淑而漸染之」,故名。四年教諭張朝臣作記,戒諸生「借書院為名利之階」。後廢。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李榮裕重建於東門外鰲山,改名「三藍」。二十九年知縣續相文改建。然「從未聘一山長,聽邑人士假館授徙,聚散無常」。五十六年知縣史克信重建,有坊、門、講堂、聽事廳、過亭、燕室、培元閣、主敬、存誠二齋,計35間。請縣學教官熊堂、湯禮秩「主其教,間嘗臨門而觀」。五十八年改名「鰲山」。嘉慶初始專聘名宿主講。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式南任主講,一改「課八比試帖」之例,「日以子臣弟友諸大端」等「本原之學」教士。咸豐間增置田畝,並於十一年(1861)修《書院膏火志》。同治間仍以教諭、訓導輪掌書院。光緒二十四年(1898)知縣王兆涵始購藏書。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1927年原建築拆毀。舊址今為縣人武部家屬宿舍。
崇正書院位於湖南寧遠。明萬曆元年(1573)(一作四年),知縣蔡光憂於士民多迷信佛教,其「去父母離宗族者,歲不知若幹人,至於7-8歲之童,負美質堪讀書者,父母又遣去投佛為徒,故讀佛書者較於讀儒書者為多」,因拆毀西門外勝因寺,而建書院,以「明聖學,端士習」,故名「崇正」。有講堂、齋舍,可居60人。後圮廢。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縣詹爾廉以城東舂陵書院(建於乾隆十九年)「規模狹隘」,「地近市喧」,移建於城西火神廟左,仍名「崇正」。次年,聘門生曹雁主講,「生童踴躍從游,潛修者已大逾於昔時」。咸豐十年(1860),山長歐陽澤闓增建佳士園、百二十峰草堂。同治二年(1863),山長楊象繩刊《崇正書院制藝》。光緒中,楊宗恕主講其間,嚴學規、增膏火,旬日一講,反復於義利之辨,作《交警鐸言》,《秀才說》示諸生,成就甚眾。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1912年改為縣立高級小學校。
文昌書院位於湖南祁陽。明萬曆十二年(1584)(一作十六年),在天馬山南麓(前臨湘江),邑人、銅仁太守鄧球倡建文昌塔於江濱,並建書院於塔前,故名。有石坊、講堂等。堂前置三祠,一祀文昌神,一祀周敦頤、程顥、程頤,一祀前代寓賢與鄉先達名流。集諸生日講課其中。天啟間,邑人陳朝鼐「誤信形家邪說,倡眾毀塔,而書院亦廢」。清康熙九年(1670),知縣王頤建文昌閣於文昌塔廢址,「並於閣後仍構書院為肄業所」。後以「踵增無人」,閣猶存而書院則為僧院。至乾隆十年(1745),知縣陳大受重建文昌塔於原址,遷文昌閣於塔旁山阜。十四年,知縣李映岱重建書院於新閣,有講堂、大成殿、文昌祠、正誼堂、官廳、雨亭等建築。二十七年,知縣李蒔訂立《規制》,聘師、招生、考課等均有規定。諸生分為內肄業、外肄業、與課三類管理。道光二十年(1840),知縣易學超重建,以祁陽古稱永昌,改名「永昌」,並以「遵嶽麓、白鹿之規,體紫陽、南軒之訓,黜浮華而崇實學,敦孝友以重人倫」為宗旨,昌明道學,丕振人文。咸豐九年(1859),石達開軍曾駐此。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兩年後改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堂。1912年改稱學校。1930年改為鄉村師范學校。今為祁陽師范校址。
資江書院位於湖南新化。原名梅溪書院。清康熙四年(1665)知縣於肖龍建於城隍廟左(今縣政府),實為義學。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宗衡遷建於廟右。十七年知縣戴高擴建學舍,增闢考棚。二十七年知縣王業欲另建書院,未果。四十年知縣黃九敘別建於考棚旁,講堂名「正誼」,眾人即以「正誼」為院名。嘉、道間多有修葺,道光十二年(1832)知縣林聯桂置學田160畝。二十七年邑人以院小難容諸生,請知縣李寅庵建於城南梅樹村承熙寺,改名「資江」,「講堂齋廡,高朗宏敞」,並增田租1000石以供經費。山長有王恆齋、周之瑞、黃聯俊、游昌豫、晏德孚、謝玉芝等,皆本縣名宿,陳天華、曾繼梧、游范程等皆受業其中,為佼佼者。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舊址今為縣城關第三小學。
金城書院位於湖南新寧。原名清泉書院,又稱青泉書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知縣牟國鎮改城西北清泉庵而成。有學田206畝,年收租谷374石,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溫元章遷建城西南蓮潭之上,改名「金城」,未竟而卒。二十五年知縣李騰淵繼成,並建祠於後,祀周敦頤,命名「蓮潭」。嘉慶十六年(1811)知縣羊拱辰重修,改周子祠為文昌閣,遂改名「文昌」。道光二十九年(1849)毀於兵火。同治八年(1869)邑人重建於城東寶安寺求忠書院故址,復名「金城」。光緒十一年(1885)改革課程,專授經義、古文辭,生童正附課皆以10名為限。邵陽楊修職、益陽熊光琿等曾為山長。二十八年,改為小學堂。
洣泉書院位於湖南酃縣(今炎陵縣)。原名黃龍書院。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縣張瑤建於城西北。乾隆十九年(1754)知縣周仕魁重修,並撥官田充實經費,改名「烈山」。嘉慶二年(1797)知縣趙宗文增修齋舍,改名「洣泉」。道光五年(1825)知縣沈道寬遷建至北門外校場坪,改名「酃湖」。同治二年(1863)邑紳萬典璋遷回原址,復名「洣泉」。自後興學不斷,有學田272畝,年收租谷548石以供經費。山長有安仁周元和、寧鄉王開琸等。清末改為第一高級小學堂。1928年3月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到酃縣,為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駐地,是年秋被毀,後經修復辦學。1968-1971年作為草命紀念地,按同治時書院原貌修復,並增建陳列館。
榜山書院位於湖南新田。清雍正五年(1727)知縣高岳建於縣城北門內。乾隆六十年(1795)知縣羅為孝、教諭張國藩改建於東門文昌閣後,有講堂、齋舍、魁星樓等,祀文昌帝君。嘉慶十年(1805)知縣張厚郿率邑紳增修。石門梅峰等曾為山長。清末廢。
白雲書院位於湖南城步。原為白石庵。清乾隆七年(1742)知縣張方佳改作書院,「以圳苗俗」。有門樓、講堂、書屋、齋舍、方亭、八角亭等。撥官田30餘畝以作膏火,延名師課迪生童。嘉慶二十四、五年間(1819-1820)知縣梁如鋼、署知縣施均重修,增闢後堂祀孔子,外建文昌閣、奎星樓。訓導文運升作記,教諸生「敦詩說禮」,「佩實銜華」,以成「功臣名儒」。道光十四年(1834)知縣戴鴻恩取青雲直上之意改名為「青雲」,並置田畝。至咸豐、同治間,學田增至599畝,收入分作束修膏火、館課獎賞等費用。山長如長沙胡隸萼、華容吳中孚、寧鄉程壽林、益陽段立敏、桃源文運升、本縣蕭燧等,皆一時名俊。「鄰邑聞而負笈者」嘗至數十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改為小學堂。三十一學堂遷至城內,院舍拆毀。今僅存遺址。
虎溪書院位於湖南綏寧。原名萬峰書塾。清乾隆七年(1742)知縣董琰建於虎溪山。十四年知縣程際泰增修,置學田80餘畝,因綏邑古為崇寧,遂改名「崇寧」。五十七年署知州葉鳴岡、嘉慶三年(1798)知縣越宗文重修,五年知縣李方谷改名「虎溪」。十五年署知縣唐古特復名「崇寧」。道光八年(1828)知縣林聯桂、十年知縣胡岩、咸豐二年(1852)知縣黃淳熙、六年知縣舒明皆有修葺。十年毀於兵。同治五年(1866)重建,仍改名「虎溪」。山長有廣東吳川林聯桂、本縣吳醇等。清末廢。
連璧書院位於湖南湘鄉(今屬婁底)。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張天如率邑紳彭華翥等倡建於望湘門之東,取莊子「以日月為連璧」之義,故名。每年僅支「學田修金20兩,師生住齋者少」。嘉慶十八、九年(1813-1814)邑紳議移建,「以基地構訟」未果。二十一年知縣李世經重修。道光四年(1824)知縣胡鈞率邑紳遷建於觀化門左側,有門堂、齋舍、藏書樓、大成殿等,「規模之大乃更十倍」於前。九年山長謝琇、二十三年邑人李仁棠、咸豐二年(1852)劉象履、七年李竹航、同治三年(1864)顏次豪等或捐田,或增修,計有學田251畝,錢284.5千文,藏書萬余冊。
④ 在長沙的四大書院是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南嶽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嶽麓山腳,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書院。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賜「嶽麓書院」題額,於是「書院稱聞天下,鼓簡登堂者不絕」, 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著名理學家張木式主持嶽麓書院,他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面,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並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從而培養出一批如吳獵、趙方、游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湖湘學派多數學者也在嶽麓書院學習過。一時間,大批游學的士子前來書院研習理學問難論辯,有的還「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當時的嶽麓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傳習理學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嶽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 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並以十三經、二十一史、經書講義等遣送至嶽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書「道南正脈」匾額送至嶽麓山,嶽麓書院又得以復興。復興後的麓書院,除了對齋舍屢加擴建外,其書院性質也由民辦而逐漸演化為官辦。隨著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嶽麓書院往往由從事詁經考史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的內容也由理學轉向經史考證,特別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間,更以「群經教授諸子」。此後羅典任山長,「唯以治經論文,啟誘後進」。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 清代的嶽麓書院,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陶樹、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國藩、郭嵩濤、李元度、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書院大門橫匾「嶽麓書院」四個大字,兩邊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講堂正中懸清乾隆御書「道南正脈」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節」四個高1.6米、寬1.2米大字。左右兩廊有清歐陽正煥所書「整齊嚴肅」石刻。講堂屏風正向刊張村撰《嶽麓書院記》。麓書院佔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⑤ 湖南有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為北宋年間潭州太守誰所創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專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屬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並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⑥ 湖南出名的書院有哪些
嶽麓書抄院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襲位,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享有「千年學府」美譽。
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湘江畔嶽麓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絕,故世稱「千年學府」。南宋理學家朱熹等曾在此講學,據說,鼎盛時期從學有千人之眾。 從嶽麓書院至湖南大學的千年辦學歷史,反映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遷,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⑦ 北宋時期,湖南的兩大著名書院是 [ ] A.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B.石鼓書院、應天書院C.岳
搜一下:北宋時期,湖南的兩大著名書院是
[
]
A.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B.石鼓書院、應天書院C.岳
⑧ 北宋四大書院的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南嶽衡山七十二峰最後一峰的嶽麓山腳。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湖南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舍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舍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初設講堂5間,齋室52間。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奠定了書院的基本格局。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木式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朱熹曾兩次來此講學,當時學生達千人,從而使嶽麓書院有「瀟湘洙泗」之譽,幾與孔子在家鄉講學的地方並稱。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中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師范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
⑨ 北宋四大著名書院有哪些
中國古代書院之嶽麓書院
嶽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間,隱存著一座雅緻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就是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的嶽麓書院。
這塊令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會覺得太過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會默然承認,這座靜靜的庭院實在是有這樣的資本。單就清季以來,書院便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那一個不是一等一的傑出人物?
· 中國古代書院之白鹿洞書院
唐貞元年間,洛陽人李渤與其兄李涉在此隱居讀書,養一白鹿自娛。此鹿通人性,常跟隨左右,且能跋涉數十里到星子縣城將主人要買的書、紙、筆、墨等如數購回,故時人稱李渤為白鹿先生,其所居為白鹿洞。後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讀書台舊址創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辦起學校,稱「廬山國學」,也就是白鹿洞書院的前身。
白鹿洞書院最盛時,有360餘間建築,屢經興廢,今尚存禮聖殿、御書閣、朱子祠等。書院內,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佳花名木,姿態各異;碑額詩聯,比比皆是。這充分體現了古書院攻讀經史、求索問道、賦詩作聯、舞文弄墨的特色。· 中國古代書院之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區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極峰,面對雙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高等學府,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在此聚眾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北宋名儒司馬光、范仲淹、韓維、李剛、朱熹、呂晦等也曾在此講學。嵩陽書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學傳播聖地。
嵩陽書院在古代並不是單純的指一個院落而言,而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和周圍多個單體建築群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較廣闊。大至而言,除今天我們看到的嵩陽書院建築外,屬於書院的建築物,比較有名的還有位於嵩陽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和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嵩陽書院別墅-君子亭;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築。· 中國古代書院之應天書院
應天書院的前身是後晉時楊愨所辦的私學,北宋政權開科取士,應天書院人才輩出,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l009年,宋真宗正式將該書院賜額為「應天府書院」。宋仁宗時,又於l043年將應天書院這一府學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後該書院在應天知府、著名文學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擴展。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⑩ 長沙三大書院
包括: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 湖南長沙嶽麓書院 湖南衡陽石鼓書院 (抗日戰爭中為日軍所毀,1998年由河南登封嵩陽書院接替其四大書院頭銜) 河南商丘應天書院。
應該是四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