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戰役簡表
『壹』 尋二戰戰役簡表和二戰全史
你好。
1約翰內斯·埃爾文·尤金·隆美爾(erwin·rommel)
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第二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中最後也是最大的一次戰爭,盡管已經是50年前的舊事,但其經過直到今天仍然還是一種非常值得留戀的回憶。在大戰中德國固然終於失敗,但其軍人在戰場上的表現則真是可圈可點,所有其他交戰國的人員也都無不自愧弗如。至少,在作戰的層面上,德軍真可以說是蓋世無雙。因此,他們的確是雖敗猶榮,甚至於更可以問心無愧地說非戰之罪也。
2富蘭克林· 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美國第32位總統(1933年3月4日——1937年1月20日,1937年1月20日——1941年1月20日,1941年1月20日——1945年1月20日,1945年1月20日——1945年4月12日 ) 美國歷史上唯一蟬聯四屆(第四屆未任滿)的總統。羅斯福在20世紀的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學者評為是美國最偉大的三位總統之一。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是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遠房堂叔。
3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原姓朱加什維利,原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的主要領導人,馬克思主義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還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的締造者之一,以及共產主義五大人物之一。(其他四位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以及毛澤東),其所創立的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對20世紀的世界產生了影響。
安東尼斯庫(Ion Antonescu),羅馬尼亞總理(1940~1944),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西斯獨裁者,曾任總參謀長,國防部長,1940年卡羅爾二世(Carol II,1893~1953)退位後組閣,成為獨裁者。當政期間,羅馬尼亞於1940年加入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集團,次年參加侵略蘇聯的戰爭。1944安東尼斯庫年在人民起義中被捕,後被處死。
雅科夫·朱加什維利是斯大林的長子,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於1941被德國俘虜,1943年希特勒曾企圖用雅科夫交換在斯大林格勒被蘇聯軍隊俘獲的德軍元帥保盧斯,但被斯大林拒絕,斯大林讓中立國的紅十字會轉告希特勒:「我不喜歡用一名將軍交換一名士兵。」雅科夫後來犧牲。他較早開始獨立生活,生活儉朴,堅定頑強,在法西斯面前英勇不屈,受到蘇聯人民的熱愛。
(埃達·墨索里尼,生於1910年9月1日,卒於1995年4月9日):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女兒,1930年嫁給齊亞諾伯爵,生有3個孩子,20世紀30年代末開始和她丈夫齊亞諾伯爵分居,1941年在義大利做護士,1943年同她丈夫和好,她父親被推翻後在德國的支持下逃往巴伐利亞,將孩子們送到瑞士,試圖營救她丈夫,在他被處決後逃到瑞士.1946年返回義大利,被短時間關押在利帕里島上,要求歸還家庭財產,取得部分的成功,不從事政治活動.
大日本帝國海軍軍人,海軍元帥。幕府末期薩摩藩士的氏族。明治時代和大正時代的日本海軍軍人,他是初代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他也是眾所周知的所謂左衛門,東史郎。號碧海。海軍副子爵兵學的校長tasuku itou你是伊東佑享的兄弟,伊東佑享的兄弟tasuku itou是海軍中將。
原 忠一
(はら ちゅういち、1889年(明治22年)3月15日-1964年(昭和39年)2月17日)
は、日本の海軍軍人。
最終階級は海軍中將。
島根県松江市出身。
略歴舊制島根県松江尋常中學校より海軍兵學校第39期入校。入校時成績順位は150名中第53位、卒業時成績順位は149名中第85位。北部仏印進駐事件の際は第2遣支艦隊參謀長として陸軍強硬派幹部との対応に追われる。人物像身長體重共に日本人離れした大柄な體格からあだ名が「キングコング」だったと言う。
古德里安 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里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阿爾貝特·凱瑟林,1885年11月30日生於下弗蘭肯的馬克斯泰夫特,1960年7月16日卒於巴德瑙海姆):1904年參加巴伐利亞陸軍,1906年為少尉,就讀於炮兵工程學校,1913年為中尉,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步炮兵巴伐利亞將軍身邊當副官,上尉,1917年起在某師參謀部,1918年起在第2巴伐利亞軍團總參謀部,1919年被國防軍接收.1921年為第7炮兵團炮兵連長,1922年轉到國防部,1925年為陸軍指揮部參謀室少校,1926年在防衛司,後擔任各種高級參謀,1932年升上校,1933年轉到空軍.1934年升少將,1936年升中將,空軍總司令,1937年升空軍將軍,第3空軍司令,1938年擔任第1空軍部隊司令,1940年擔任第2空軍部隊司令,陸軍元帥,1943年任南方集團軍總司令(地中海地區,義大利),後任C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起任D(西方)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為英國俘虜,1947年被判死刑,後減刑為終身監禁,1952年被釋放.
(台奧多爾·莫勒爾,1886年7月22日生於吉森附近的特賴斯明岑貝格,1948年5月26日卒於泰根塞):公立學校教師培訓,1907年起學習醫學,在巴黎上大學,191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913年為船醫,1915年服兵役,在西線當外科醫生,病後被派到帝國地區的各軍醫院,1918年以軍醫身份退役,1918年底在柏林開設泌尿科診所,後將醫療范圍擴大到性病.1933年加入國家社會黨,1936年通過海因里希·霍夫曼的介紹,成功地為希特勒治療胃痙攣,從此擔任希特勒的私人醫生,1941年起主要隨希特勒生活在他的各元首大本營里,1945年4月在同希特勒商談後逃出柏林,在巴伐利亞被捕,被關在多座俘虜營和醫院,1947年因沒有關押和受審能力被釋放.
東條英機(とうじょう ひでき)(Toujou Hideki,1884~1948)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法西斯主犯之一
在日本戰犯犯下的55條罪名中,佔有率最高的日本戰犯——東條英機
東條英機,日本陸軍大將,日本統制派軍官,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代表人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希特勒、墨索里尼齊名的三大法西斯頭目之一,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亞洲、侵略中國的頭號戰爭罪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任日本陸軍大將和第四十任內閣首相(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戰後被定為甲級戰犯,在其出任日本陸軍大臣和內閣總理期間,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軍隊策動攻擊美國夏威夷珍珠港,瘋狂侵略、踐踏亞洲1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數以千萬計的生靈塗炭。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Chester Wiliam Nimitz,1885~1966年)。1885年2月24日,尼米茲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弗雷德里克斯堡。1901年9月,尼米茲考入安納波利斯的美國海軍學院。4年之後以優異成績畢業,赴戰列艦上實習。1907年1月實習期滿即獲海軍少尉軍銜,成為「帕奈」號炮艇艇長,同年7月又成為「迪凱特」號驅逐艦艦長。盡管曾因工作疏忽大意而受到警告處分,但仍於1909年越級晉升為海軍上尉並改任潛艇軍官,先後出任「潛水者」號、「甲魚」號、「獨角鯨」號等潛艇的艦長,晉升上尉
巴頓1885年11月出生於美國加州雷克維尼亞德。
1903年9月進入弗吉尼亞軍校。
1904年6月考入了西點軍校。
1909年在謝里登堡出任騎兵連少尉。
1913年自費赴法國學習劍術。
1917年成為美國第一名坦克指揮官。
1935年,晉升為陸軍中校,並赴夏威夷軍區出任情報處長。
1938年,調任邁爾堡要塞司令。
1940年9月,被任命為第2裝甲師的代理師長,並被晉升為陸軍准將。
1942年7月,被派赴歐洲參戰。
1943年4月出任美國第7集團軍司令。
1944年8月指揮第3集團軍參加最後的決戰。
1945年4月晉升為陸軍四星上將。
(格特魯德·榮格,父姓漢姆普斯,1920年3月16日生於慕尼黑,2002年2月11日卒於慕尼黑):貿易學校畢業,一家鋼鐵廠的辦事員,1938、39年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秘書,1939年2月起在慕尼黑的《評論》出版社當編輯秘書,1942年9月起為總理府(元首總理府)秘書,1942年11月被派到「狼穴」元首大本營,1943年1月30日被安排為希特勒的秘書,直到1945年4月30日都呆在掩體里,突圍和逃跑後被蘇軍俘虜,後同一位蘇聯軍官一起生活.1946年逃往巴伐利亞,在那裡被捕.1947年被釋放,當秘書(如在《迅速》畫報),後從事記者工作.
只能寫這麽多了
二戰全史http://ke..com/view/5338.htm
各年份大事記:
一九三九年
九月一日:德國首次使用閃電戰術,入侵波蘭。全世界首次了解到閃電戰是甚麼一回事。
九月三日:英、法對德宣戰。
九月十七日:蘇聯取得德國默契,從東面進攻波蘭。
九月二十七日:波蘭向德無條件投降。
十一月三十日:蘇聯軍隊侵略芬蘭,轟炸首都赫爾辛基。
一九四○年
三月十二日:芬蘭與蘇聯在莫斯科簽署和約,割讓領地予蘇聯。
四月九日:德國進侵丹麥與挪威,丹麥不予抵抗,挪威則奮起迎敵。
五月十日:德軍席捲荷蘭、比利時以及盧森堡。
英國首相張伯倫辭職,邱吉爾繼任首相。
五月十四日:德軍越過法國邊境。荷蘭軍隊停止抵抗。
五月二十八日: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三世下令軍隊投降。
五月二十六日:戰局急轉直下,約有三十四萬英、法以及其他盟國的軍隊,開始自法國撤退到英國本土,亦即著名的敦克爾克奇跡。
六月十日:義大利對英、法兩國宣戰。
六月十四日:希特勒的軍隊進入不設防的巴黎。
六月十六日:法國總理雷諾辭職,具當元帥繼任。
六月二十二日:法國接受納粹征服者的一切要求,在康白尼與德國簽署休戰協定。
七月十日:德國首次大規模襲擊英國本土,不列顚戰役開始。
九日七日:倫敦第一次遭到德國飛機猛烈空襲。
九月二十七日:日本參加柏林 - 羅馬軸心,締結三國盟約。
十二月十五日:英軍將義大利軍隊逐出埃及。
一九四一年
一月十日:美國國會提出租借法案,觸動了孤立主義者與干涉主義者的激烈辯論。
三月十一日: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授權總統全面援助英國及所有對抗軸心國的國家。
三月二十七日:南斯拉夫領袖為防上國家加入軸心國組織,發動政變,推舉保羅親王的政權,推舉彼得二世為國家元首。
三月二十八日:英國艦隊於馬塔班角大敗義大利海軍,奪得地中海的制海權。
三月三十日:希特勒的非洲軍隊在北非發動反攻。
四月六日:南斯拉夫的軍隊向德國投降,但游擊戰則繼續進行。
五月十日:納粹德國第二號頭子魯爾夫.赫斯,秘密飛抵蘇格蘭,企圖私下與英國進行和談。
五月二十日:德軍進攻位於地中海東部由英國據守的克里特島。
五月二十七日:德國重型戰列艦「俾斯麥」號於北大西洋被皇家海軍擊沉。
六月一日:英軍棄守克里特島。
六月十四日:羅斯福總統宣布凍結軸心國在美國的資產,國務院下令關閉所有德國駐美領事館及宣傳機關。
六月二十二日:德國對蘇聯宣戰,沿著自波羅的海至黑海的一千六百公里長戰線,進攻蘇聯。
七月二十六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並停止對日貿易。
八月九日至十四日:邱吉爾與羅斯福在一艘船上進行秘密會議,隨後發表聯合聲明,陳述戰爭的共同目標,是為大西洋憲章。
九月八日:德軍開始圍困列寧格勒,持續達九百天之久。
九月十九日:納粹軍隊攻陷蘇聯烏克蘭首都基輔。
十月十七日:軍人極端領袖東條英機被委任為日本首相。
十月三十一日:美國驅逐艦「魯本.詹娒斯」號,護送軍火運輸船的時侯,被德國潛艇擊沉。一百一十五人喪生。
十一月十四日:日本特使來棲三郎從東京到達美國,商談美、日關系。
十一月十八日:部署於北非的英國第八軍,在利比亞的沙漠發動攻勢。
十二月七日:夏威夷時間上午七時五十分,日本發動空中奇襲,猛炸停泊於珍珠港的的美國軍艦,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日本對英、美宣戰。
十二月八日:美國國會通過對日宣戰。邱吉爾在英國國會宣布,英國即對日本作戰。
日軍入侵泰國和馬來亞。
日本第一批部隊登陸菲律賓,大規模空襲菲律賓群島。當地守軍由麥克阿瑟將軍指揮
十二月十日:英國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在馬來亞被日機炸沉。
十二月十一日:德國及義大利對美國宣戰。美國國會聲明該兩國與美國已處於交戰狀態。
十二月十三日:匈牙利及保加利亞對美國宣戰。
十二月二十五日:駐香港的皇家軍隊向日軍投降。
魏萊特將軍和少數美軍撤退至柯里基多島。
四月十八日:由杜立特上校率領的美國軍機,轟炸東京。
五月八日:美、日雙方均宣稱在珊瑚海戰役中大捷。美航艦「勒星頓」號和日航艦「祥鳳」號沉沒。
五月六日:魏萊特將軍在柯里基多島向日軍投降。
六月六日:日本大批飛機襲擊中途島,在海空激戰中損失慘重。
六月二十一日:德國隆美爾將軍攻陷北非的土布魯克。
六月二十五日:艾森豪將軍被任命為歐洲戰場的美軍統帥。
七月一日:蘇聯的黑海要塞塞瓦斯托波被圍困二十五天之後,終被德軍攻陷。
八月七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所羅門羣島的瓜達坎納島登陸。
八月十九日:英國及加拿大的突擊隊,襲擊位於英倫海峽的法國海岸城市狄厄普,損失慘重。
八月三十一日:蒙哥馬利中將指揮的英軍,在埃及的阿藍哈爾法戰役中,擊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
十一月五日:隆美爾部隊在亞拉海恩戰役中大敗之後,朝突尼西亞方面撤退。
十一月八日:盟國海陸空三軍部隊在最高統帥艾森豪將軍指揮下登陸北非。
十一月十一日:納粹軍隊向尚未被佔領的法國領土進攻。
十一月十三日:英軍擊退德軍,奪回土布魯克。
十一月二十二日:蘇聯軍隊在朱可夫將軍率領下,在史達林格勒之戰中反攻。
一九四三年
一月二十四日:羅斯福總統與邱吉爾首相會同軍事領袖,在卡薩布蘭加舉行會議。
一月三十日:英國空軍對柏林進行第一次白晝空襲。
二月二日:筋疲力盡的德軍投降,史達林格勒之戰結束。德軍統師保祿斯在投降前兩天被俘。
二月七日:日軍從瓜達坎納島撤退,終止歷時六個月的頑抗。
三月二日:新幾內亞海岸對開的俾斯麥海發生海戰,日本大部分艦只被摧毀。
五月十一日:美軍在阿留申羣島的阿圖島登陸。
五月十二日:軸心國軍隊在突尼西亞停止有組織的抵抗,顯示盟軍在北非取得全面勝利。
七月九日:盟國軍隊在最高統帥艾森豪將軍指揮下,進攻西西里島。
七月二十五日: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辭職,巴多格里奧元帥繼任。
八月一日:美國「解放者」戰機轟炸普洛耶斯的羅馬尼亞油田。
八月十七日:盟軍完全佔領西西里島。
九月三日:盟軍越過麥西那海峽,進攻義大利南部。
九月八日:義大利宣布向盟軍投降。
九月十日:德軍炮轟並奪取羅馬。義大利海軍由盟國接管。
十月一日:美國第五軍攻佔那不勒斯。
十月十三日:義大利對德國宣戰。
十日月十九日:聯合國主要成員國的外交部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
十一月一日:美軍在所羅門羣島的布肯維爾登陸。
十一月六日:蘇聯軍隊從德軍手中奪回基輔。
十一月二十日:美軍在吉耳貝特羣島的塔拉瓦及馬晉登陸。
十一月二十三日:羅斯福、邱吉爾及蔣介石在埃及首都舉行第一次開羅會議。
十一月二十八日:羅斯福、邱吉爾及史達林「三巨頭」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
十二月二十四日:艾森豪被委任為盟國遠征部隊的最高統帥,負責策劃和指揮進攻歐洲大陸的行動。
十二月二十六日:德國的戰艦「香霍斯特」號在北角被英國海軍擊沉。
一九四四年
一月二十二日:英、美軍隊在義大利安齊峩的德軍陣地後方降落。
二月二日:蘇聯軍隊進入愛沙尼亞,並向拉脫維亞進軍。
美國海軍陸戰隊攻克馬紹爾羣島的洛爾拿穆島,五天之後,美軍又佔領瓜加林島。
二月二十一日:東條英機獲任命為日本陸軍參謀總長,成為軍事獨裁者。
三月二十日:納粹為了解除巴爾干半島所受的威脅,揮軍進入匈牙利。
四月五日:戴高樂將軍成為設在倫敦的法國臨時政府領導人。
四月二十二日:麥克亞瑟將軍率領美軍登陸荷屬新幾內亞的荷蘭第亞島。
五月九日:蘇聯軍隊收復塞瓦斯托波海軍基地。
五月十八日:納粹軍隊從卡辛諾修道院撤退,為期三個月的大包圍於是結束。
五月二十三日:盟軍從義大利安齊峩的灘頭陣地發動攻勢。
五月二十五日:德軍放棄由安齊峩至德拉西納整段義大利海岸。
六月四日:英、美軍隊拿下未受德軍摧毀的羅馬。
六月六日:歐洲登陸日。以艾森豪為首的盟國大軍登陸諾曼第,對希特勒的歐洲堡壘發動籌劃已久的大攻勢。
六月十三日:德軍首次用V-1火箭攻擊英國。
六月十四日:戴高樂將軍巡視諾曼第。這是他四年以來第一次重臨法國。
六月十五日:美國首次派出B-29型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轟炸日本。
六月十九日:在菲律賓海大戰中,美國的艦載機襲擊位於馬利安納羣島與菲律賓呂宋島之間的日本艦隊。
六月二十七日:在法國瑟堡港的德軍停止抵抗。
七月九日:經過二十五天的激戰之後,美軍攻佔馬利安納羣島的塞班島。
七月十一日:蘇聯紅軍突破拉脫維亞及立陶宛兩國的邊境。
七月十八日:英國第二軍在法國的康尼攻破德軍防線。
七月二十日:拉斯敦堡的希特勒東普魯士總部發生爆炸,希特勒僅受輕傷,行刺計劃失敗。
七月二十一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及步兵在關島建立灘頭陣地。
七月二十六日:美軍在法國聖羅以西突破德軍防線。
八月十日:美軍苦戰三個星期,終於佔領關島。
八月十一日:盟軍迫近佛羅稜薩,德軍棄守,該城安然無損。
八月十五日:盟軍在法國南部的康城與土倫之間發動攻勢。
八月二十一日:美軍裝甲縱隊到達巴黎南面及北面的塞納河地區。
八月二十三日:羅馬尼亞向蘇聯投降,並加入盟國陣營。
八月二十五日:巴黎獲解放,德軍司令向勒克萊克將軍投降。
八月二十七日:艾森豪將軍在布德雷中將陪同下進入巴黎。
九月三日:陸軍中將鄧普綏麾下的英國第二軍解放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九月四日:芬蘭及蘇聯宣布休戰。
九月五日:蘇聯向保加利亞宣戰。
九月八日:德國發射第一批V-2火箭炮襲擊英國首都倫敦。
九月九日:保加利亞與蘇聯簽署雙邊休戰協定。
九月十日:羅斯福與邱吉爾在魁北克舉行大戰期間的第九會議,也是兩巨頭在該城舉行的第二次會議。
九月十七日:盟軍空運部隊深入荷蘭。
九月二十四日:蘇聯軍隊從波蘭出發,深入捷克三十二公里。
十月三日:在波科莫洛斯基將軍指揮下的華沙抵抗軍,經過兩個月的苦戰後,終於向德軍投降。
十月二十日:美軍在菲律賓中部的雷伊泰登陸。
十月二十三日:雷伊泰灣戰役,日本艦隊損失慘重,美國航空母艦「普林斯頓」號被擊沉。
十一月六日:史達林宣布廢除與日本簽訂的中立條約。
十一月七日:羅斯福連續四次當選美國總統。
十一月十二日:德國戰艦「提匹茲」號在挪威特羅素對開海面被英國皇家空軍炸沉。
十一月二十四日:駐塞班島的美國B-29型轟炸機大炸東京。
十二月十六日:德軍在阿登區發動大規模反攻,是為突出部之役。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突出部之役的要塞巴斯托涅,麥考利夫少將指揮的美軍由從南方推進的盟軍先鋒部隊接替。
一九四五年
一月九日:麥克亞瑟將軍麾下的部隊在呂宋島馬尼拉以北大約一百六十公里的林嘉延灣登陸。
一月十七日:蘇聯派出軍隊攻佔波蘭首都華沙。
一月二十日:匈牙利臨時政府與同盟國簽署休戰協定。
一月二十七日:立陶宛的麥美耳獲得解放,蘇聯完全控制該國。
一月三十一日:邱吉爾與羅斯福在英屬馬爾他島上會面,此次會談是雅爾達會議的前奏。
二月三日:美軍進入馬尼拉。
二月四日: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舉行雅爾達會議,策劃如何控制德國及其他已被解放的東歐國家。
二月十九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登陸距東京一千二百里的琉璜磺島。
二月二十三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奪得琉璜島的摺缽山。
三月四日:芬蘭對德國正式宣戰,實際的宣戰日期則追溯至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五日。
三月七日:美國第一軍在里馬堅渡過橫跨萊茵河的魯登道夫大橋。科隆落入盟軍手中。
三月九日:空前龐大的B-29型機羣轟炸東京,炸平市內四十二平方公里土地。
三月二十六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穩握琉璜島。
四月一日:美軍進攻東京以南五百四十多公里的沖繩島。
四月十二日:羅斯福逝世,杜魯門繼任為美國總統。
四月十三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落入蘇軍手中。
四月十六日:蘇聯軍隊沿著七十二公里長的戰線推進,對柏林作最後一擊。
四月二十五日:美國及蘇聯的軍隊在易北河畔的土高會師,互相慶祝此一歷史性時刻。
四月二十八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以及十六名篤信法西斯主義的親信在義大利科木湖略的一小村默齊格拉。
四月三十日:希特勒於柏林總理公署地下室中自戕。蘇聯國旗在德意志帝國國會大廈頂上飄揚。美軍從達豪集中營釋放了三萬三千人。
五月二日:柏林落入蘇軍手中;義大利北部的殘余德軍部隊投降。
五月三日:英軍收復緬甸首都仰光。
五月七日:德國在法國里娒斯舉行的一項儀式中,向各同盟國及蘇聯正式無條件投降。
六月五日:美、英、蘇、法四強,共同宣布德國戰敗。四強接管德國,將該國劃分為四個佔領區。
六月二十一日:沖繩島戰役結束,美軍獲全面勝利。
六月二十六日:五十個國家的代表在舊金山簽署世界安全憲章,成立聯合國。
七月四日:麥克亞瑟將軍宣布菲律賓全國重光。
七月五日:邱吉爾在英國大選中失敗,艾德禮領導的工黨上台。
七月十六日:首枚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的亞拉摩戈多市試爆成功。
七月十七日:波茨坦會議在德國舉行,社魯門、邱吉爾(後由艾德禮取代)、史達林出席會議。
八月二日:發表波茨坦尼宣言,和平條款令德國人有來日維艱之感。
八月六日:美國的原子彈投落廣島,幾乎毀滅整個城市。
八月八日:蘇聯對日本宣戰,並且進軍東三省。
八月九日:美國把另一枚原子彈投落在日本長崎。
八月十四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天皇裕仁向全國人民宣布日本戰敗。
九日三日:日本投降儀式在停泊於東京對開海面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外相重光葵及一些軍事領袖簽署投降書。
『貳』 初一上學期歷史 重要戰役簡表
炎黃與蚩尤-涿鹿之戰(3課)
項羽劉邦與秦軍-巨鹿之戰(10課)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5課)
齊軍與魏軍版-桂陵之戰、馬陵之戰(6課)
秦與權趙-長平之戰(6課)
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14課)
曹操與劉備孫權-赤壁之戰(14課)
前秦與東晉-(19課)
大概就是這些了
參考資料:書本
『叄』 初一上學期歷史 重要戰役簡表
炎黃與蚩尤-涿鹿之戰(3課)
項羽劉邦與秦軍-巨鹿之戰(10課)
晉楚爭霸-城濮之戰版(5課)
齊軍權與魏軍-桂陵之戰、馬陵之戰(6課)
秦與趙-長平之戰(6課)
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14課)
曹操與劉備孫權-赤壁之戰(14課)
前秦與東晉-(19課)
大概就是這些了
參考資料:書本
『肆』 三國演義的著名戰役的簡介(或說明)
1官渡之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曹操占據黃河中下游以南的地區,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優勢,勢力迅速發展。公元199年,北方的最大軍閥袁紹率10萬精兵南下攻許(今河南許昌東),企圖一舉消滅曹操。當時,曹操兵少將寡,率主力2萬北上迎敵。第二年,袁、曹兩軍相峙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決戰迫山眉睫。當時,袁紹的軍隊佔有明顯的優勢。曹操採用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術,奇襲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南)袁軍,斬袁紹的大將顏良。然後,曹操又誘敵深入,斬袁紹的大將文丑。兩戰皆敗,損失兩員大將,袁軍士氣非常低落,但袁紹自恃兵多糧足,定要同曹操決一死戰。監軍沮授勸袁紹說,曹操兵少糧缺,只求速戰,難於持久,不如跟曹軍長久相持,等曹軍兵疲糧絕,再進行攻擊。袁紹不聽,決意急速進攻,謀士許攸獻計說:曹兵固守官渡,後方必然空虛,可分兵偷襲許,一定會成功。袁紹又不聽,坐失了良機。許攸獻計不被採納,又遭到袁紹的排斥,就投奔了曹操,向曹操獻計,建義偷襲袁紹屯集軍糧的烏巢(今河南延津縣東南),說如果此舉成功,不出三天,袁紹就會大敗。同年農歷十月,曹操率5000人馬,偽裝成袁軍,偷襲烏巢,把袁紹的軍糧全部燒毀。袁軍聽說軍糧被燒,頓時大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殲滅袁軍7萬多人,袁紹僅帶800奇拴逃脫。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袁軍主力,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2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病重,孫權於是加緊時機向荊州進攻;投靠劉表、駐扎新野的劉備也借口抵禦曹操和孫權,把所屬軍隊擴充到幾萬人,並命令關羽於樊口大力訓練水軍,准備搶奪荊州;劉表長子劉倚為後母蔡氏家族所逼,進駐夏口。8月,劉表病死,次子劉宗在實力派舅舅蔡瑁兄弟、張允、蒯越等的支持下,任荊州牧。曹操於是率領大軍迅速從葉、宛的小路南下,擊敗劉備守軍,佔領新野;劉宗在王粲、蒯越、蔡瑁等人的建議下投降曹操。劉備企圖佔領南郡(江陵),依靠那裡大量的物資抵抗曹操;曹操得知劉備意圖後,自己親自率領5000精銳騎兵星夜追擊劉備,由於大量百姓跟隨劉備南下,曹軍於當陽長坂為追上劉軍,而關羽、諸葛亮已經事先撤退到夏口,劉軍大敗,劉備、趙雲等「僅以身免」;劉備無奈只好改變主意,退回夏口。曹操取江陵後,又攻取、招降了荊州8郡,受降劉宗水、陸軍達10萬人;劉備於是派諸葛亮與孫權結盟,孫權在聽取了周瑜、魯肅、諸葛亮的分析後,決定抗曹,並命令周瑜、魯肅、程普帶3萬多水軍與劉備回合。11月,曹操率領10餘萬大軍,進攻夏口的劉備;曹操水軍在赤壁與孫劉聯軍遭遇交戰失禮,曹操領主力到達後,大軍在烏林駐扎;由於水土不服,曹軍大量染上血吸蟲病。為了克服曹軍不適應水戰的缺點,曹操命令把大部分船隻用鐵索連起來,形成為日後慘敗致命的「連環船」。周瑜、黃蓋等人發現連環船有不易躲避火燒的致命弱點,決定利用火攻;通常冬天吹北風,而江南由於氣候問題,每年在12月有幾天是反常吹東南風;為方便縱火,周瑜、黃蓋使出「苦肉計」,曹操被蒙騙上當。在一個北風轉東南風的夜晚,黃蓋詐降,成功縱火,曹軍大亂,聯軍乘機進攻;曹軍大量燒死、淹死、投降,曹操在親衛隊的保護下,倉皇從華容道逃回江陵;為避免戰船落入聯軍手中,曹操命令放火燒毀其他營寨的所有戰船。同時孫權在南方進攻合肥,曹操無奈命令張遼、樂進、李典星夜馳援合肥;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自己退回許昌。一年後,曹操命令曹仁、徐晃退出江陵,防守襄陽、樊城,荊州大部分於是落入劉備、孫權手中。209年,孫權從東線進攻合肥,於合肥為劉馥所擋。曹操10餘萬大軍,敗給了只有5——6萬的孫劉聯軍,主要的原因是血吸蟲病的流行和水土不服令北方軍隊喪失了戰鬥力,而曹操過於驕傲輕敵是主要的主觀原因;而聯軍充分的利用了各個有利的條件,所以贏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赤壁之戰,曹操的所有水軍全部喪失,而劉備、孫權在赤壁之戰後實力大大增強,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中國的機會,對後世的影響相當大。
3 夷陵猇亭之戰(火燒連營)
三國時期決定蜀國命運的彝陵之戰,火燒連營七百里,劉備兵敗猇亭,這次戰役是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之一。
後漢末年,三國鼎立。吳、羅兩國,實力不相上下、魏國最強。劉備為報東吳襲取荊州、殺死關羽的仇恨,不聽諸葛亮、趙雲的勸告,起兵七十多萬,親征東吳。
孫權先派年輕的孫桓、 後派年老的甘寧等將領阻擋劉備, 都被劉備打敗。 孫權急得沒有辦法, 就把殺害張飛的兇手范疆、 張達送給劉備,還願讓出荊州求和。劉備不答應, 非要滅了東吳不可。
之後,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大都督。
劉 備 的 部 隊 從 春 天 出 征 直 到 夏 天, 也 沒 打 敗 東 吳 主 力, 當時正是盛夏季節,天氣異常炎熱,蜀軍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氣,叫苦連天。劉備只得讓水軍離船上岸,和陸軍一起,靠著溪溝山澗、樹林茂密的地方,紮下互相連接的四十多座軍營,以便躲避暑熱,休整軍隊,等到秋涼後再向吳軍大舉進攻。 馬良感到不妥, 勸劉備說:「這樣安營,是不是徵求一下丞相的意見?」劉備說:「我很懂兵法,何必問孔明。」
陸遜看到了蜀軍戰線拉得過長,兵力分散,士卒疲乏,土氣低落,認為進行反攻的條件已經成熟。
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勝利,陸遜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對蜀軍的一個營寨進行試探性進攻,戰斗結果吳軍吃了虧,可陸遜已經找到了攻破蜀軍的辦法,那就是用火攻。陸遜命令水路士兵,用船隻裝載茅草,迅速運到指定地點;陸路士兵,每人手拿一把茅草,在茅草里藏著硫磺、硝石等引火物:一到蜀營,就順風縱火。
吳軍又是火攻,又是突然襲擊。蜀軍毫無防備,頓時亂成一團。各路吳軍乘著大火,同時發起反攻,接連攻破了蜀軍的四十多座營寨。蜀將張南、馮習抵擋不住,被吳兵殺死。在慌亂中,劉備撥馬向夷陵馬鞍山逃走。劉備逃到馬鞍山。陸遜的大隊人馬把馬鞍山團團圍住,從四面放火燒山。劉備只得帶著殘兵敗將,殺開一條血路,向西逃跑。吳軍緊緊尾追,劉備趕忙命令沿途驛站的人員,集中軍用物資和士兵拋棄的盔甲,堆在要道上,放火燒著,堵塞山道,阻擋追兵。擔負斷後的蜀將傅肜,堅持戰斗,率領部下往來沖殺,身受重傷,奮力死戰,才使劉備擺脫追兵,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節縣)。沒多久,劉備也身死白帝城。
4.漢巴之戰
5合肥之戰
曹魏方(守方):
主將:張遼 副將:樂進,李典 兵力:七千
孫吳方(攻方):
主將:孫權 副將:可以確定的有凌統,甘寧,其餘不詳。 兵力:十萬
戰前形勢:
孫權舉傾國之力,對合肥勢在必得,雙方的兵力對比為14:1,而曹操遠在漢中,遠水救不了近火。
戰斗進程:
一:前哨戰:
本來前哨戰一般是指雙方試探性的相互攻擊,但由於本戰的特殊性,使得前哨戰成了整個合肥之戰的關鍵。
張遼在接到曹操指示之後,分析了當前形勢,之後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主動出擊。他募集了八百勇士,第二天向吳軍發起突擊,造成吳軍一時混亂,無法應戰。後來雖將張遼團團圍住,但無奈對方勇猛難當,數次突破重圍。激戰半日,銳氣盡失。而曹軍則穩定了軍心,提升了士氣。
分析:
對於曹軍來說,此戰有以下幾個特點:
1:必要性:此戰必須要打,因為雙方實力相差太大,己方援軍遙遙無期,軍心動搖,若不能有效打擊對方士氣以穩定己方軍心,即使守城也一定守不住。所以張遼說「成敗之機,在此一舉。」
2:危險性:此戰對於張遼及八百勇士可以說是九死一生。因為此戰是正面突擊,不是偷襲,對方畢竟是十萬大軍,己方突擊隊還不到對方百分之一的兵力,稍有差池,就會全軍覆沒。而且,此戰只能勝,不能敗。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整場戰役的失敗。
3:可行性:對於張遼來說,此戰也並非沒有取勝可能。其一:「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對方兵力遠勝於我方,難免會產生輕敵思想,防範必定會比較鬆散。只怕從主將到士兵,誰也不會想到只有十幾分之一兵力的敵人居然敢主動出擊。而且包圍未成,陣腳未穩,這就給了張遼可乘之機。其二:吳軍在如此優勢兵力下,一定會自認為己方必然能獲勝,在這樣的思想下,將領士兵缺乏力戰甚至死戰的決心,戰鬥力打了折扣,反觀我方,自張遼以下,突擊隊員個個抱著必死的覺悟和必勝的決心(兩者缺一不可),戰意旺盛,戰鬥力強。
而最後,張遼憑著八百勇士,打贏了這場困難重重的戰斗。其結果就是:敵方「吳人奪氣」,而己方則是「眾心乃安,諸將咸服」。
二:相持階段:
這一階段較為簡單,孫權圍攻合肥十餘日,不能破城,只能撤退。
由於張遼打贏了前哨戰,使得雙方在氣勢上此消彼長,孫權空有十萬大軍,卻不能攻破這只有區區七千守兵的合肥城,可見士氣戰斗中的重要作用。
三:尾聲:
孫權撤退,各隊人馬皆以就路,唯有孫權,凌統,甘寧在後,張遼卻在此時突然率軍追擊,打散了吳軍的後隊,幾乎就捉住了三人。孫權躍馬逍遙津,而凌統部下全軍覆沒,自己死戰才逃脫。
張遼可謂極善於把握戰機。而反觀孫權,在這里差點又犯下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如果說開始時是由於輕敵的緣故,那麼在這里就完全是指揮上的失誤了。己方可以說是戰敗而歸,居然完全不堤防追兵。
戰後評價:
曹操:太祖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
曹丕: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
東吳:聞張遼大名,小兒不敢夜啼。
總體分析:
此戰可以說是三國歷史上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張遼在極端不利的形勢下,冷靜分析情況,作出正確決策,並且身先士卒,勇猛作戰,使己方最終挫敗強敵,獲得勝利,確實體現了「智勇雙全」的名將風范。而孫權在己方實力占優的情況下,產生輕敵思想,對於對方的突襲缺乏正確的應對方法,在指揮上又犯嚴重失誤,可以得出結論:孫權並不擅長軍事。
6.兗州之戰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東郡太守曹操在壽張(今山東東平西南)地區擊敗黃巾軍的作戰。
青州黃巾軍進入兗州境內東平、任城一帶,聲勢浩大,銳不可當。兗州刺史劉岱輕敵,不聽濟北相鮑信勸阻,貿然出戰,被黃巾軍所殺。曹操部將陳宮建議,劉岱被殺,兗州無主,可據為霸業之基,以爭天下,並自薦前去說服劉岱部眾,邀請曹操主持州政。鮑信原與曹操友善,其濟北相之職即為操所表薦,遂到東郡(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迎接曹操為兗州(治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南)刺史。曹操即向壽張黃巾軍進攻,失利。於是,曹操明令嘗罰,激勵將士,針對黃巾軍無後勤輜重,唯賴抄掠供應的弱點,採用奇襲戰術,晝夜襲擊,使其無所抄掠,終於反敗為勝,每戰必獲。黃巾軍被迫北撤,曹操跟蹤追擊,在濟北(治盧縣,今山東長清南)又敗之,黃巾軍勢窮願降。當年冬,曹操受降卒30餘萬,家屬數十萬人,遂將其健壯精銳者編組為軍,號為青州兵,將老弱婦孺安置屯田。
點評:此戰,曹操以少勝多,不僅取得了兗州根據地,而且收編精兵數萬,成為曹操的基幹部隊,為曹操爾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伍』 中國 戰爭 順序表
1,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1840年至1842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後的清朝逐步落後於世界大潮,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
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2,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借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7,解放戰爭:解放戰爭,亦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軍完成了解放全國大陸和近海島嶼的任務,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第二次國共內戰勝利,統一了中國大陸。
8、對越自衛反擊戰,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間在中國和越南之間的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稱取得勝利。隨後解放軍開始對越南北部的基礎設施進行系統毀滅後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布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近代史
『陸』 七次反法同盟和拿破崙指揮的著名戰 役簡表 求七次反法同盟和拿破崙指揮的著名戰役
時間——1796年4月12日
地點——蒙德諾特
兵力——法軍:30000餘人。聯軍:奧軍30000人,薩軍25000人,另有英艦隊一部在海上配合。
簡述——拿坡侖揮軍越險阻,中間突破。奧軍傷亡1000,被俘2000;法軍傷亡不詳。
時間——1796年5月10日
地點——羅地
兵力——法軍:6000人,騎兵一部。奧軍:15000人,炮36門。
簡述——拿坡侖親自率軍強攻奪橋。奧軍傷亡2000餘,丟炮15門;法軍傷亡亦不少。
時間——1796年8月3日
地點——羅納托
兵力——法軍:42000人,實際參戰小於此數。奧軍:47000人,實際參戰18000人。
簡述——法軍先敗,後勝。
時間——1796年8月5日
地點——克斯迭羅
兵力——法軍:30000人。奧軍:24000人。
簡述——法軍佯退誘敵,側翼攻擊。奧軍損失3000,炮20門;法軍傷亡不詳。
時間——1796年9月4日
地點——羅維雷多
兵力——法軍:33000人,實際參戰小於此數。奧軍:50000人,實際參戰20000人。
簡述——發軍拂曉暗襲,俘奧軍7000人,得炮20門。
時間——1796年11月15日至17日
地點——阿科爾
兵力——法軍:40000人,參戰20000人。奧軍:50000人,參戰30000人。
簡述——法軍與奧軍激戰,相持不決。奧軍因受一部騎兵襲擾,先行退卻,法軍堅持最後五分鍾 而獲勝。雙方傷亡均8000以上。
時間——1797年1月14日、15日
地點——利沃里、拉法沃里塔
兵力——法軍:42000人,大部參戰。奧軍:45000人。
簡述——法軍主力利用雪夜,拂曉突擊利沃里奧軍主力,使之大敗;旋即回師夾擊,迫降拉法沃里塔奧軍。奧軍傷亡6000人,被俘25000人,丟炮60門;法軍傷亡亦不少。
時間——1797年2月2日
地點——曼圖亞
力——法軍:40000餘人。奧軍:10000餘人。
簡述——曼圖亞奧軍被圍六月,烏色爾率軍投降,僅帶衛隊500人、馬200匹、炮6門出城。守軍20000人、炮500餘門均為法軍俘虜。
時間——1797年4月3日
地點——紐馬克
兵力——法軍:50000人。奧軍:50000人。
簡述——法軍主力擊敗奧軍主力。4月6日晚,奧帝弗蘭西斯遣使向拿破崙求和。
時間——1798年7月21日
地點——開羅(金字塔之戰)
兵力——法軍:遠征埃及兵力為35000人,戰艦13艘,巡洋艦14艘,小型艦72艘,運輸船300餘艘。參戰為一部分步兵及艦船。馬美琉克:約5000騎兵。
簡述——法軍擊敗馬美琉克騎兵,溺死於尼羅河的有數百之多。
時間——1798年8月1日
地點——亞歷山大港
兵力——法軍:戰艦13艘英軍:戰艦13艘
簡述——法艦在無戒備狀態,受英艦突襲和夾擊。法艦毀沉11艘。
時間——1799年2月至6月
地點——敘利亞
兵力——法軍:15000人。敘利亞:土耳其、英國、阿爾巴尼亞軍及法國逃亡貴族軍,兵力不詳。
簡述——法軍2月11日由開羅出發,24日攻佔加薩;3月4日至11日攻雅法,阿爾巴尼亞守軍4000人投降;3月19日攻打亞克,數攻不下。因天熱,疫病,法軍撤退,沿途損失5000人。
時間——1799年7月25日
地點——亞堡基爾灣
兵力——法軍:在埃兵力30000,參戰小於此數。土軍:12000人。(英海軍一部掩護)
簡述——法軍大敗土軍。土軍傷亡1000餘,被逼進大海淹死有6000人,其餘大部被俘。
時間——1800年6月14日
地點——馬倫哥
兵力——法軍:102000人,參戰34000人。奧軍:100000人,參戰30000餘人。
簡述——拿破崙率軍越過聖伯納德山口,直插米蘭,切斷奧軍退路。雙方戰於馬倫哥,法軍敗而不亂,反敗為勝。奧軍傷亡近萬,被俘數千;法軍傷亡6000餘。
地點——特拉法加
兵力——法西艦隊:33艘(法18艘,西15艘),炮為2626門。英艦隊:34艘,炮2480門。
簡述——法艦隊大敗,被擊沉19艘,被俘4艘,傷亡7000餘;英艦損失不到法艦的三分之一。
時間——1805年10月10日至20日
地點——烏爾姆
兵力——法軍:244000人,參戰180000人。聯軍:奧軍190000人,俄軍120000人,實際參戰為奧軍90000人。
簡述——法軍運動迅捷,不待俄軍到達與奧軍會合,即迂迴、包圍烏爾姆附近奧軍。馬克率軍30000、炮60門投降;法軍傷亡1500人。
時間——1805年12月2日
地點——奧斯特利茨
兵力——法軍:70000餘人。聯軍:80000餘人(俄軍70000;奧軍10000餘人)。
簡述——法軍暫棄要地,誘敵分兵,造成主要方向上的兵力優勢,擊敵獲勝,再各個擊殲。俄軍傷亡21000餘,奧軍傷亡6000餘;法軍6800餘,獲炮180門。
時間——1806年10月14日
地點——耶拿
兵力——法軍:200000人,參戰54000(內騎兵8500,炮108門)。聯軍:普軍集中180000人,參戰53000人(內騎兵10500,炮175門);俄軍50000在開進,另有82000在繼續,均未及參戰。
簡述——法軍集兵各個擊破,以散兵戰對付普軍線式戰術,因獲大勝。普軍被殲40000,法軍損失5000餘人。
時間——1806年10月15日
地點——奧爾施泰特
兵力——法軍:27000餘(騎兵1700,炮44門)。普軍:50000餘(騎兵9200,炮230門),實際參戰約30000人。
簡述——法軍達武軍團頑強作戰,擊敗奧軍。奧軍損失軍官320人,丟炮150門,傷亡7000以上;法軍傷亡7000餘,內軍官為58人。
時間——1806年12月26日
地點——普爾土斯克
兵力——法軍:九個軍團,參戰為拉納軍團。俄軍:十個師,參戰三師約40000人。
簡述——兩軍激戰,俄軍擊退法軍,但法大軍續至,俄軍退卻。
時間——1807年2月8日
地點——艾勞
兵力——法軍:六個軍團,參戰四個軍團約64000人。俄軍:五個軍團,參戰76000人,炮230門。
簡述——雙方激戰,勝負難分。俄軍先行退卻,法軍乘勢而勝。此又一堅持最後五分鍾獲勝之例。俄軍傷亡26000人;法軍傷亡22000人。
時間——1807年6月14日
地點——弗利德蘭
兵力——法軍:210000人,參戰87000人。俄軍:100000人,參戰46000人;另有普軍一部。
簡述——法軍以優勢兵力擊敗俄、普軍。俄軍傷亡、被俘者30000餘,普軍亦潰退。
時間——1808年11月3日至1809年1月6日
地點——西班牙
兵力——法軍:250000人(拿破崙親自指揮100000人)。西軍:115000人;英軍30000人。
簡述——法軍八路進攻,西軍在馬德里北設防。拿破崙採取中央突破,直進馬德里,西軍降。遂又在科洛那擊殲英軍6000人。
時間——1809年4月18日至23日
地點——累根斯堡
兵力——法軍:200000人,參戰小於此數。奧軍:180000人。
簡述——兩軍在累根斯堡附近交戰。法軍迅速集兵,並迂迴奧軍左翼切斷其聯系。奧軍兵力分散,行動遲緩,失去戰機。奧軍傷亡40000人;法軍損失亦不小,獲炮百門。
時間——1809年5月21日、22日
地點——阿斯佩恩、愛斯林
兵力——法軍:77000餘人(步兵96營,騎兵96連)。奧軍:105000人(內騎兵15000人,炮288門)。
簡述——法軍渡河准備不足,後續難繼,背水為陣。奧軍半渡擊,獲勝。法軍死7000人,另29793人受傷和被俘;拉納受致命重傷,幾天後死去;奧軍死4200餘人內,內高級軍官87名,傷16300人。
時間——1809年7月4日至6日
地點——瓦格拉姆
兵力——法軍:200000人,參戰170000人(內騎兵30000人,炮584門)。奧軍:210000人,參戰137000人(內騎兵15000人,炮410門)。
簡述——法軍正面佯渡,調動奧軍主力奔波;右翼充分准備後,乘雷雨夜渡,迅即展開,攻擊、迂迴,最後中間突破,大敗奧軍。奧軍死傷23000人,被俘7500人;法軍傷亡20000。
時間——1812年6月22日至1812年12月
地點——俄國
兵力——法軍:600000人(步兵500000人,騎兵100000人,炮1350門);另有680000人等說。最初入俄兵力為450000人。俄軍:430000人,第一線兵力200000人。
簡述——法軍遠征莫斯科,動員歐洲許多國家兵力、物力,先後在維爾納、威德比斯克、斯摩棱斯克、博羅迪諾等地作戰。後以失敗告終。
時間——1812年8月17日
地點——斯摩棱斯克
兵力——法軍:185000人,參戰140000人。俄軍:120000人。
簡述——法軍與俄軍激戰,俄軍堅壁清野,火燒城市後撤退。雙方均損失甚重,各約20000人。
時間——1812年9月5日至7日
地點——博羅迪諾(莫斯科之戰)
兵力——法軍:160000人,參戰135000人,內騎兵40000人,炮587門。俄軍:120000人,內騎兵30000人,炮640門。
簡述——法軍佯攻博羅迪諾,主力攻擊俄軍左翼,雙方激戰,法勝俄敗。俄軍損失42500人;法軍損失32000人。
時間——1812年10月24日
地點——莫洛亞羅斯拉維茨
兵力——法軍:主力約100000人。俄軍:主力超過100000人。
簡述——雙方激烈爭奪,八次易手。法軍雖奪占陣地,但南進之路仍被俄軍遮斷。法軍損失5000人;俄軍損失亦甚重。
時間——1812年11月14日
地點——克那斯尼
兵力——法軍:15000人(近衛軍團)。俄軍:80000人。
簡述——拿破崙率軍抗擊庫圖佐夫優勢兵力,掩護法軍撤退。俄軍未敢斷然攻擊。
時間——1812年11月25日至29日
地點——別列津納河
兵力——法軍:30000餘人,參戰17000人。俄軍:65000人,參戰29000人。
簡述——法軍在下游佯渡誘敵,而在上游架橋渡河。俄軍受惑使法軍渡河成功,後在兩岸相戰,俄軍攻擊不力,雙方損失不多。但法軍毀橋斷敵,使萬余掉隊人員被俘。
時間——1813年5月2日
地點——呂岑
兵力——法軍:200000人,內騎兵10000人,參戰90000人。聯軍:俄、普軍100000人。
簡述——聯軍在法軍在法軍行進中,出其不意,法軍回兵復戰。聯軍潰退,傷亡11500人,參謀長沙恩霍思特負重傷後身死;法軍傷亡18000人。
時間——1813年5月21日
地點——包岑
兵力——法軍:200000人,參戰120000人。聯軍:96000人(俄軍64000人,普軍32000人)。
簡述——法軍先攻敵左翼,又攻右翼,乘兩翼無暇接應,主力中央突破,但因兵力不足未能迂迴、追擊。法軍傷亡20000人;聯軍傷亡12000人。
時間——1813年8月26日
地點——卡茲巴赫
兵力——法軍:110000人(麥克唐納軍)。聯軍:100000人(布呂歇爾西里西亞軍)。
簡述——聯軍誘引拿破崙回兵,乘麥克唐納追擊、疏於戒備之時進行襲擊。法軍傷亡30000人,丟炮百門;聯軍傷亡25000人。
時間——1813年8月27日
地點——德累斯頓
兵力——法軍:70000人,一說130000人。聯軍:150000人。
簡述——拿破崙聞聯軍大舉進攻,迅即率主力回兵德累斯頓。法軍左右出擊,乘雨而攻,擊敗聯軍。聯軍傷亡50000餘人;法軍傷亡20000餘人。
時間——1813年10月16日至19日
地點——萊比錫
兵力——法軍:256000人,有炮784門,參戰155000人。聯軍:295000人,有炮1466門。
簡述——聯軍四面集兵合攻萊比錫,法軍先勝後敗。聯軍傷亡54000餘人;法軍傷亡38000餘人,被俘虜者不少。法軍將官死6名,傷12名,被俘36名。
時間——1814年1月29日
地點——布里埃納
兵力——法軍:50000人。普軍:80000人。
簡述——兩軍遭遇,法軍迂迴攻擊普軍側背,遂破敵。普軍傷亡3000人,主將幾乎被俘。
時間——1814年2月1日
地點——拉羅提爾
兵力——法軍:40000人。普軍:130000人(內有奧軍)。
簡述——奧普軍以優勢兵力攻擊,但因諸將意見不一,行動遲緩。法軍沉著應戰後撤退。法軍傷亡6000人;奧普軍傷亡不詳。
時間——1814年2月10日至14日
地點——馬奴河畔
兵力——法軍:70000人。聯軍:80000人。
簡述——法軍擊俄、普、奧軍,在波伯、蒙米拉、狄里、伊圖吉等地,連戰連捷。
時間——1814年2月15日至21日
地點——塞納河畔
兵力——法軍:100000餘人。聯軍:200000人。
簡述——法軍與俄奧軍在馬蒙、蒙特魯、洛戎等地交戰,法軍屢勝,聯軍退巴爾。
時間——1814年3月7日至9日
地點——克那恩、拉翁
兵力——法軍:40000人。聯軍:120000人。
簡述——聯軍雖屢遭失敗,但兵力甚多,仍向巴黎前進。法軍分路迎擊,破普、比軍於克那恩和拉翁。法軍傷亡10000人;聯軍傷亡數不詳。
時間——1814年3月13日
地點——萊姆
兵力——法軍:30000人。俄軍:20000人。
簡述——法軍擊退俄軍。但聯軍眾多,3月25日,聯軍250000人迫近巴黎,法守將馬爾蒙投降。拿破崙欲整軍再戰,許多將帥反對。
時間——1815年6月
地點——比利時
兵力——法軍:總兵力284000人,另輔助部隊222000人。在比利時方向124500人(內步兵89415人,騎兵23595人,炮344門)。聯軍:總兵力700000人(英荷軍團93000人,普軍117000人,奧軍210000人,俄軍150000人,奧意軍團75000人。在比利時方向為英、荷、普軍210000人,內步兵169544人,騎兵26361人,炮兵17526人,炮508門,工兵1240人)。
簡述——拿破崙由厄爾巴島回巴黎再掌政權,重組軍隊,以攻為守,率兵至比利時與普軍和英、荷軍在里尼、滑鐵盧等地相戰。
時間——1815年6月16日
地點——里尼
兵力——法軍:68000人,實際使用58000人。普軍:87000人。
簡述——法軍迅速運動攻擊普軍,並切斷英、普聯系。普軍潰退傷亡16000人,布呂歇爾負傷;法軍傷亡10000餘人。
時間——1815年6月17日
地點——誇特里—布拉斯
兵力——法軍:50000人(內依指揮)。英軍:31000人。
簡述——英軍敗退,傷亡6800人;法軍傷亡5000人。
時間——1815年6月18日
地點——滑鐵盧
兵力——法軍:71947人(騎兵15767人,炮兵7237人,炮246門)。聯軍:英荷軍67661人(騎兵12408人,炮兵5645人,炮156門);普軍三個軍團。
簡述——英軍依山設防,法軍三路進攻,經激戰突破英軍防線。後因普軍突入戰場,英軍反勝為敗。法軍傷亡25000人;英荷軍傷亡15100人,普軍傷亡7000人。
『柒』 世界最著名的戰役
⑴「大戰中的大戰」———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塹壕前的大廝殺。雙方共傷亡130多萬人。「陸戰之王」初顯神威。
1916年,德軍對通往巴黎的門戶和法軍陣地的樞紐———凡爾登進行重點進攻。英法聯軍為減輕凡爾登所受壓力,在索姆河發動支援性進攻戰役。2月21日,德第5集團軍擔任凡爾登主攻。德法兩軍前線兵力3∶1,火炮對比7∶1。為求勝利,雙方不斷加大兵力投入。在正面15~30公里、縱深7~10公里戰場上,雙方共150萬人的軍隊進行了激烈廝殺。戰役第一天,德軍就發射了200萬發炮彈。7月1日,英法軍隊向駐守索姆河地區的德第2集團軍發起進攻。雙方共投入了153個師,約一萬門火炮、1000架飛機。英軍在作戰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塹壕和支撐點配系的3道防禦陣地上,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英法聯軍以傷亡61.5萬人的代價僅推進了5~12公里。德軍損失65萬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陣地,但打破了英法聯軍的計劃。此役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陣地消耗戰成為主要的作戰形式。此戰德國大傷元氣。戰爭向有利於協約國的方向發展。
⑵激戰英倫———不列顛空戰
飛機問世後最大規模空戰。「千里眼」幫忙。德國損失飛機1700餘架。
為對抗希特勒發動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英德之間爆發了空軍誕生以來最大的空戰。德空軍此戰嚴重受挫。丘吉爾評價說:「戰爭史上,從來不曾有過如此眾多的人(英國民眾)從如此少的人(皇家飛行員)那裡獲得如此多的好處。」
此役德空軍出動了約1300架轟炸機、900架單引擎攻擊機和120架雙引擎殲擊機。英國空軍參戰飛機最多時約650架,但掌握了先進的雷達技術,藉助雷達幫助,使德軍始終未能奪取制空權。
1940年7~10月「不列顛之戰」最緊張激烈的4個月,英國共損失作戰飛機915架。納粹德國損失飛機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嚴重受挫。其入侵英國的企圖被挫敗。
⑶大漠「獵狐」———阿拉曼戰役
非洲戰場轉折點。德軍作戰密碼被破譯。希特勒非洲軍團殘部被迫開始大撤退。
阿拉曼戰役是二戰時非洲戰場轉折點。由蒙哥馬利統率的英第8集團軍迎戰號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率領的德意軍隊組成的非洲軍團。此後,盟軍完全掌握了非洲戰場的主動權。
1941年6月,非洲軍團連敗英軍,進抵阿拉曼防線。整個北非幾乎垂手可得。但連續作戰使非洲軍團成了強弩之末。英軍速調8個旅在阿拉曼一線嚴陣以待。1942年6月30日,隆美爾發動進攻。到7月3日,4次大規模進攻均告失敗。雙方形成僵持狀態。8月中旬,蒙哥馬利接任英國第8集團軍司令。此時,英空軍對德空軍比例達5∶1,坦克數量超德軍一倍。8月30日,孤注一擲的隆美爾發動第二階段攻擊。但英國人已破譯德軍密碼電報,知其進攻計劃的每一個細節。結果,隆美爾的這場豪賭變成了德、意軍隊的自殺性攻擊。1942年10月23日夜,第8集團軍展開反攻,對德軍形成圍殲之勢。11月4日,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死守命令,帶著僅剩5萬餘人的非洲軍團,從阿拉曼開始了大撤退。
⑷航母時代的號角———中途島海戰
雙方海上編隊在炮火射程外以艦載機實施突擊。日本損失航母4艘、飛機285架。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成為歷史。
1942年4月18日美軍空襲東京後,日本決心奪取中途島,誘殲美國太平洋艦隊,以保障本土安全。此役,日動用了包括8艘航母(艦載機400多架)在內的艦船200餘艘,由山本五十六海軍上將指揮,分南、北兩個編隊對中途島發起攻擊。由於美軍破譯了日海軍密碼電報,掌握了日進攻意圖,美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指揮特混艦隊在中途島附近,隱蔽待機。6月4日,日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率隊進至中途島西北海域,派出飛機108架轟炸中途島。美岸基機升空迎戰。南雲下令已掛上魚雷准備攻擊美艦的第2波飛機改裝炸彈攻擊中途島。此時,美特混艦隊接近。南雲急忙命令第2波飛機卸下炸彈重掛魚雷。此時美艦載魚雷機和俯沖轟炸機連續攻擊南雲的航母。日機未能迎戰,擺在甲板上未及入庫的炸彈和魚雷機接連爆炸。日損失航母4艘、飛機285架。中途島海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日美航空母艦的實力對比。雙方海上戰斗編隊在炮火射程之外以航空兵實施突擊,宣告以戰列艦為主力的巨艦「大炮主義」已成歷史。空海一體戰開始主導海上戰場。
⑸決定性轉折———斯大林格勒戰役
驚心動魄大決戰。逐條街道逐間房屋反復爭奪。德軍150萬人被殲。
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德軍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戰略補給線。1942年7月17日,蘇德戰場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開始。蘇軍的頑強抵抗使德軍傷亡慘重。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市區防禦戰斗極為激烈。雙方對每一塊土地都進行了反復爭奪,對火車站的爭奪竟達13次之多。盡管德軍佔領了市區,但其攻勢已是強弩之末。11月19日,蘇軍拉開了反攻帷幕。裝備著當時最先進的喀秋莎火箭炮的蘇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110.6萬人對德軍及其仆從國軍隊101.1萬人發起反攻,對德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22個師33萬人構成了「鉗形攻勢」。經過兩個月的相持,德第6集團軍投降,司令官保盧斯元帥被俘。斯大林格勒戰役打破了德國法西斯滅亡蘇聯、稱霸世界的狂妄企圖,消滅了德軍近150萬人,成為二戰的歷史性轉折點。
⑹「霸王行動」———諾曼底登陸戰役
計劃周密,規模宏大。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
代號「霸王行動」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二戰期間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登陸戰役。戰役從1944年6月6日至7月24日歷時49天。
為這次登陸作戰,盟軍集中了近300萬人、5000餘艘艦船(其中登陸運輸艦艇4000餘艘、作戰艦艇1000餘艘)和一萬余架飛機。戰前盟軍聲東擊西,巧妙運用電子欺騙。6月6日凌晨,美英聯軍第1梯隊5個師在法國海岸82公里寬的正面突擊登陸。德軍未能組織起強有力的反擊。兩天內,盟軍上陸部隊達17.6萬人、車輛兩萬輛。德軍只進行了幾次談不上協同的局部反沖擊。6月30日,盟軍奪取瑟堡港。至7月初,盟軍已上陸100萬人、車輛17萬輛。7月24日,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結束,轉入陸上突破戰役。此役,盟軍傷亡12.2萬人,德軍傷亡和被俘11.4萬人。
諾曼底登陸戰役加速了納粹德國的崩潰,是現代戰爭史上光輝的一頁。斯大林曾稱贊說:「這次行動按其計劃的周密、規模的宏大和行動的巧妙來說,在戰爭史上還未有過類似的先例。」
⑺逐鹿中原———淮海戰役
兩個主力,3個階段。「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解放軍一役殲敵55萬人。
淮海戰役作為戰爭史上極為罕見的一個戰例———60萬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功圍殲80萬人的國民黨軍,被寫進了許多國家的軍事教材。
1948年秋,蔣介石為防備解放軍進攻南京,在黃淮地區展開了60萬重兵。中央軍委令華野和中野配合組織淮海戰役。11月6日,華野向敵戰區發動強大攻勢。11月8日,國民黨第3「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起義。黃伯韜兵團被包圍在碾庄附近。國民黨軍第6、第8兵團全力北援,被華野一部阻在蚌埠附近。此時,國民黨軍加入會戰兵力已達80萬人。
11月22日,黃伯韜兵團悉數被殲,黃伯韜被擊斃。黃維兵團孤軍冒進,被包圍在雙堆集附近。杜聿明指揮的3個兵團西撤時又於陳官莊附近落入包圍。這樣,整個淮海戰場,華野與中野兩大主力「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劉伯承語),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12月15日,黃維兵團被全殲。第二年1月10日,杜聿明集團被全殲。兩人均被生俘。至此,這個以少勝多、被毛澤東稱為「吃夾生飯」的淮海戰役以人民解放軍全勝而結束。國民黨軍5個兵團55萬餘人被殲滅。
⑻扭轉戰局———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
誘敵深入,迂迴包圍,斷敵退路。一場賽戰斗意志、賽指揮藝術的較量。一舉殲敵3.6萬餘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誤認為中國只是「象徵性出兵」,狂妄叫囂要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分東西兩線發動總攻勢。志願軍示弱於敵,誘敵深入。西線志願軍於1950年11月25日黃昏發起進攻,殲滅李承晚軍第7師、第8師主力,並迫使美軍一個建制工兵連共115人投降。敵軍紛紛向南逃竄,遭到我38軍截擊。12月3日,「聯合國軍」向「三八線」以南全線敗退。12月6日,志願軍收復平壤。東線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發起進攻,至12月24日,志願軍收復元山、興南。至此,第二次戰役以志願軍大獲全勝而結束。
這次戰役,志願軍共殲「聯合國軍」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外)的全部敵占區,並解放了「三八線」以南的延安、瓮津兩半島,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氣焰。這次戰役的勝利大大超出了志願軍預定的計劃,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半島的戰局。
⑼風卷殘雲———海灣戰爭中的地面作戰
陸、海、空、天、電全方位協同。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戰役。
經38天空中打擊,伊拉克的核設施和生化武器製造廠、指揮通訊、交通設施和機場、導彈陣地等被毀壞殆盡。1991年2月24日凌晨「多國部隊」向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內的伊軍發動了地面進攻。交戰雙方在200公里長的戰線上投入120餘萬人。「多國部隊」採取「聲東擊西、正面進攻、側翼迂迴」戰法,讓美第18空降軍和第7軍空中機動到伊軍側後,利用裝甲突擊力優勢,在海空軍支援下實施「左勾拳」計劃,經鉗形攻擊和戰略迂迴,將伊軍合圍於巴士拉以南地區。到26日,伊軍基本失去抵抗力。薩達姆接受停火。此戰是二戰結束後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地面戰役,系統使用了20世紀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成功實施了戰役欺騙、海陸空協同、大縱深迂迴包圍,重點打擊了對方重兵集團,是現代化條件下高技術局部戰爭之典型戰例。
⑽瘋狂的天火———科索沃空襲戰
以遠程和高空打擊為主要作戰樣式。78天投擲炸彈、發射導彈約2.3萬枚。空襲成為達到戰爭目的的惟一手段。
為將巴爾乾地區納入西方戰略體系,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了一場代號為「聯盟力量」、歷時78天的大規模空襲戰。戰役第一階段,北約B-52、F-117、B-2轟炸機對南軍70個目標發動了90次大規模攻擊,平均每天50~70架次,摧毀了南50%的空防能力;第二個階段北約每天出動近300~600架次,打擊包括南總統府、塞軍和內務部隊總部、電台、電視台、鐵路和公路橋梁等在內的各種目標。北約方面是零戰斗傷亡,南斯拉夫損失慘重。整個空襲北約共出動飛機3.8萬架次,投擲和發射了約2.3萬枚炸彈和導彈,其中精確制導武器佔35%。是一場典型的航空兵與導彈戰役,是高技術對中低技術的「非對稱作戰」。整個戰役遠程和高空打擊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並主導了戰爭進程,空襲是達到戰爭目的的惟一手段。
『捌』 國內著名戰役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玖』 七次反法同盟和拿破崙指揮的著名戰役簡表
1805年8月,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崙於是在9月24日離開巴黎,親自揮軍東進,到10月12日法軍已經佔領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蘭西共和國和奧地利帝國在烏爾姆激戰後,反法同盟投降。之後法蘭西共和國又取得了奧斯特里茨戰役的勝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並且迫使奧地利帝國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稱號。拿破崙隨後聯合了德國境內各諸侯國組成「萊茵邦聯」,把它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俄國、普魯士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軍同時在耶拿和奧爾斯塔特擊潰敵軍,普魯士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拿破崙因此取得了德國大部分地區。1807年6月法軍又在波蘭大敗俄國軍隊,拿破崙與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面,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在此前一年拿破崙頒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陸封鎖政策,禁止歐洲大陸與英倫的任何貿易往來。自此,法蘭西共和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確立。拿破崙一世兼任義大利國王、萊茵邦聯的保護者、瑞士聯邦的仲裁者,並分別封他的兄弟約瑟夫、路易、熱羅姆為那不勒斯、荷蘭、威斯特伐利亞國王。
轉折:入侵西班牙、奧地利帝國共和國與俄羅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發內部動亂,西班牙國王遭到人民的唾棄。拿破崙於是乘機入侵了西班牙,並讓其長兄約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