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著名詩句滿江紅
① 秋瑾在《滿江紅》中借用楚漢爭霸的典故表達自己家破國滅四處飄零的悲痛之情的詩句
《滿來江紅·小住京華》近源現代: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釋義: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麼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裡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② 秋瑾 滿江紅為是什麼 關注民生 的詩
詞的上片寫與王子芳結婚八年,表面上過著富貴人的生活,實際上是「奴僕不如」的生活,如今與其決裂,突破家庭束縛,詞的下片寫作者雖有凌雲壯志,但知音難覓,不覺淚濕衣襟。表達了作者匡國濟世的凌雲志向。
出自:《滿江紅·小住京華》是婦女解放運動先驅秋瑾所寫的一首詞。原文: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譯文: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
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
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麼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裡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③ 秋瑾的滿江紅的名句是哪句
秋瑾的滿江紅的名句是: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運用短句/節奏明快/格調高昂,豪邁雄健,將身不能為男兒,心卻不讓須眉的苦悶表達得淋漓盡致。
滿江紅·小住京華
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①,八年風味獨思浙②。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夫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秋瑾(1875-1907),浙江紹興人,別署鑒湖女俠。自費留學日本,積極參加反對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活動,並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創辦《中國女報》,宣傳革命。後回紹興組織光復會,與徐錫麟分頭准備皖浙兩省起義,事發後被捕,堅貞不屈,六月六日就義於紹興古軒亭口。
【注釋】
①四面歌殘終破楚:此處用《史記·項羽本紀》中漢軍破楚的故事,來比喻說明自己終於沖破家庭牢籠。
②八年風味獨思浙:應為「獨思浙八年風味」的倒裝。指作者在浙江時過的貌似貴婦的生活,實則處於被奴役的地位。
(1)滿江紅:詞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後改今名。
(2)小住京華:到京不久。小住,暫時居住。京華,京城的美稱,這里指北京。
(3)四面歌殘終破楚:列強逼近,中國前途危殆。此處用《史記·項羽本紀》「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故事。
(4)八年風味徒思浙:八年來空想著故鄉浙江的風味。八年,作者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結婚,到作詞時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5)蛾眉:美女的代稱,這里指女子。
(6)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還,仍然。未,不。屑,顧惜,介意。
(7)烈:剛正,不輕易屈服。
(8)因人常熱:為別人而屢屢激動。熱,激動。
(9)末路:路途的終點,比喻失意潦倒或沒有前途的境地。
(10)莽:廣大。
(11)青衫濕:失意傷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詩義。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為官職最低的服色。
參考譯文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麼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裡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④ 滿江紅 秋瑾名句
滿江紅·來小住京華自
【作者】秋瑾 【朝代】清代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
英雄末路當折磨。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其中,
俗子胸襟誰識我?
英雄末路當折磨。
這兩句是千古名句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望採納
⑤ 秋瑾滿江紅千古名句
這首詞寫於秋瑾赴日留學前一年的1903年,表達的是熾烈的愛國情感,風格豪邁而沉鬱內,不加雕飾卻感人容至深.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可算作名句.
作品原文
滿江紅·小住京華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⑥ 滿江紅 秋瑾這首詩通過寫什麼表達了什麼
詞的上片寫與王子芳結婚八年,表面上過著富貴人的生活,實際上是「奴僕不如」的生活,如今與其決裂,突破家庭束縛,詞的下片寫作者雖有凌雲壯志,但知音難覓,不覺淚濕衣襟。表達了作者匡國濟世的凌雲志向。
出自:《滿江紅·小住京華》是婦女解放運動先驅秋瑾所寫的一首詞。原文: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譯文: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
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
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麼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裡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6)秋瑾的著名詩句滿江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而其丈夫無心國事。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廷均發生沖突,離家出走。
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後雖由吳芝瑛出面調解,但秋瑾下決心沖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便東渡日本留學。這首詞是她在中秋節的述懷之作。
賞析:
這首《滿江紅》作者是秋瑾,秋瑾在詞中說自己「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這年秋瑾三十歲,有感於民族危機,拋家別子,女扮男裝,東渡日本,去追求另樣的人生。
去尋求民族振興的道路。自從精忠愛國的民族英雄岳飛首創氣壯山河的《滿江紅》一詞以來,已成為千古不朽的絕唱和傑作,歷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當作楷模,仿效學作,但大都是望塵莫及!
看過古今許多人寫的《滿江紅》,誰也沒有岳飛那種氣吞牛斗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熱情。只有鑒湖女俠的一首《滿江紅》詞,頗有一些男子漢大丈夫的氣魄,顯示著秋瑾不甘雌伏的巾幗英雄的本色。
本來秋瑾還想得到丈夫的諒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業的。但這一打,卻打醒了秋瑾的痴夢,秋瑾再也忍受不住這種封建囚籠的生活。於是秋瑾下決心於1904年春,離開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
把兒女送回紹興秋瑾娘家母親照養,秋瑾自己隻身獨自東渡日本,在日本秋瑾結識了陳天華等進步人士,並參加了同盟會,得到孫中山的器重,後來派秋瑾回國策動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
秋瑾和安慶徐錫林等人共謀武裝,不幸失敗,慘遭滿清政府的逮捕殺害,死時年僅33歲,秋瑾是我國辛亥革命最傑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作者介紹:
秋瑾,生於1875年11月8日( 光緒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 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神沖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後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傑」。
⑦ 秋瑾滿江紅表達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詩句是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是我國近代的女革命家,這首詩寫得非常的大氣磅礴,表現了秋瑾內心的彷徨
⑧ 和秋瑾的滿江紅相似的古詩
幾乎不可能找到與秋瑾風格相近古詩。秋瑾是近代女英,號稱鑒湖女俠,文武雙全,古代女子以無才為德,能與鑒湖比肩者為明末女帥秦良玉一人,但秦良玉雖是女中豪傑古今唯一得朝廷承認皇帝親授帥印的女元帥,但為國戎馬一生,未有詩詞傳世。故古代應該沒有人的詩詞風格與秋瑾相似,多少男子的風格,或豪邁或婉約,卻都少了女子的俠骨柔情。所以這個問題基本無解。
⑨ 秋瑾滿江紅每句賞析
近現代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賞析: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接下來幾句貌似描繪秋景,實則是情緒的流露。秋瑾筆下的」為籬下、黃花開遍」,應該是為後句」秋容如拭」作鋪墊。拭,本來是擦拭的意思,又可以引申為」清」的意思,這樣理解的話,」秋容如拭」應該可以解釋為秋色清澈明凈,就好像是剛剛擦拭得乾乾凈凈。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這兩句一句化用歷史典故,一句是秋瑾自己的經歷與情緒提煉。在秋瑾寫下這首《滿江紅》的1903年中秋節,正是中國四面楚歌的時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列強環伺,中華民族處於懸崖的邊緣。
秋瑾雖是女性,卻從來不是一個眼界狹小的弱女子,她深刻感受著民族與國家的危難,同時,也為自己的命悲嘆:」八年風味徒思浙。」離開她的家鄉浙江已經八年了,這八年來,她是多麼思念家鄉的風味啊!八年的離別,家鄉其實並不遙遠,但回家卻是那麼艱難的事情。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正是這樣的女兒身、男兒心,讓秋瑾發出了不甘命運擺布的激越心聲!蛾眉就是指美女了。
命運何其荒謬啊,為什麼強迫我做一個只能足不出戶、三從四德的女子呢?」殊未屑」對這樣的命運安排,我就是不屑一顧,我就是不甘沉淪,我就是要打破一切枷鎖,我就是要開創一個亘古未有的自由平等的女性世界啊!
「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只有了解了秋瑾的人生理想和個性氣質,我們才能真正讀懂秋瑾對傳統女性束縛的強烈憤慨。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對女性命運不的幸發泄牢騷、怨憤,那秋瑾也算不上是一個傳奇女俠了。
有了理想,還要擁有打破桎梏、將理想付諸實現的膽量和智慧,那才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秋瑾是這樣想的,她就真的這樣做了!讀懂了秋瑾的憤慨,《滿江紅》的下片我們也就自然而然能夠心領神會了。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雖然沒有男兒身,心卻比男兒更加剛烈、更加熱血沸騰。」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這樣高遠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境界,普通的凡夫俗子又怎麼能夠理解呢?
這里的」俗子」並非泛泛所指,而是特指秋瑾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身邊人。命運當真奇怪,秋瑾身為江南女子,偏偏英姿颯爽、性情剛烈;王子芳身為七尺男兒偏偏虛偽懦弱,沒有主見。
「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青衫濕」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詩意,秋瑾從此踏上了尋覓知音、尋求女性自由、尋找民族解放的道路。這樣看來,這首《滿江紅》既標志著秋瑾勇敢改變命運的轉折,又是她追求理想
的大膽宣言。
(9)秋瑾的著名詩句滿江紅擴展閱讀:
《滿江紅·小住京華》近現代: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獨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釋義:
我在京城小住時日,轉眼間就又到了中秋佳節。籬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開,秋色明凈,就像剛剛擦洗過一般。四面的歌聲漸歇,我也終如漢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籠,如今一個人思量著在浙江時那八年的生活況味。他們苦苦地想讓我做一個貴婦人,其實,我是多麼的不屑啊!
今生我雖然不能身為男子,加入他們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還要剛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顆心,常為別人而熱。那些俗人,心胸狹窄,怎麼能懂我呢?英雄在無路可走的時候,難免要經受磨難挫折。在這莽莽紅塵之中,哪裡才能覓到知音呢?眼淚打濕了我的衣襟。
創作背景:
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決心獻身救國事業,而其丈夫無心國事。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廷均發生沖突,離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後雖由吳芝瑛出面調解,但秋瑾下決心投身革命。東渡日本留學。這首詞是她在中秋節的述懷之作。
⑩ 秋瑾在《滿江紅》中借用歷史典故的一句是
1.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典故:此處用《史記·項羽本紀》「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故事。
2.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典故: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滿江紅·小住京華》清代:秋瑾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味徒思浙。苦將儂,強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 一作:獨思浙,蛾眉 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英雄末路當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俗子 一作:俗夫,磨折 一作:折磨)
(10)秋瑾的著名詩句滿江紅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瑾18歲時,嫁給湖南人王廷鈞。王廷鈞是一個暴發戶的浮盪子弟。1898年前後王廷鈞用錢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隨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間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並在當時的革命形勢影響下,立志要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婦女獨立與解放。
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節的述懷之作,值八國聯軍入侵後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機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敗,決心獻身救國事業,而其丈夫無心國事。中秋節,秋瑾與丈夫王廷均發生沖突,離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門外泰順客棧。後雖由吳芝瑛出面調解,但秋瑾下決心沖破家庭牢籠,投身革命。不久便東渡日本留學。這首詞是她在中秋節的述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