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醫生簡介
① 王政的醫生簡介
王政,199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醫學院眼耳鼻喉專業,曾師從中山醫大眼科醫院著名白內障專家劉奕志教授、青光眼專家葛堅教授、玻璃體視網膜病專家呂林教授和高汝龍教授及眼肌病(斜視、弱視)專家麥光煥教授。
從事眼科教學和臨床近二十年,眼科專業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多篇,積累了較豐富的眼科教學和臨床經驗。擅長白內障(白內障超聲乳化術、先天性白內障手術、後發性白內障鞏膜隧道切口插管灌注睫狀體平坦部切除術)、青光眼(內、外引流術)、玻璃體視網膜疾病、角膜病(角膜移植術)、各種眼外傷(眼球裂傷修補、眼眶內、眼球內異物取出術、眶骨骨折復位術、眼瞼成形術、玻璃體切割術)、淚道疾病(淚道激光術、淚道置管術、鼻腔淚囊吻合術、鼻內窺鏡淚道再通術)、斜視(水平、垂直肌手術)、上瞼下垂(下頜瞬目綜合征手術、重度上瞼下垂額肌辦懸吊手術)、眼眶腫瘤(各種進路的開眶眶腫瘤摘除術)的診斷治療,精通復雜的驗光配鏡 。
② 各國歷史上著名醫生的簡介
扁鵲:
簡介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活動期公元前4世紀初)中國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學醫於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的四診法。而且,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他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後因醫治秦武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妨忌殺害。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戰國策.卷四秦二》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李時珍:
人物簡介
李時珍造像(蔣兆和繪制)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公元1518年7月3日,合新歷7月13日),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 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並富有實踐精神,肯於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 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後,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在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朝時代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於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在他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於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 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葯筐,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伴隨下,遠涉深山曠野,遍訪名醫宿儒,搜求民間驗方,觀察和收集葯物標本。 他首先在家鄉蘄州一帶采訪,後來,他多次出外采訪。除湖廣外,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過。盛產葯材的江西廬山和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反映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請求,其中有采葯的,有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神農本草經》說不明白,各家注釋也搞不清楚。李時珍問一個種菜的老人,在他指點下,又察了實物,才知道芸苔,實際上就是油菜。這種植物,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於是,這種葯物,便在他的《本草綱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釋出來了。
中國畫《李時珍采葯圖》
不論是在四處采訪中,還是在自己的葯圃里,李時珍都非常注意觀察葯物的形態和生長情況。 蘄蛇,即蘄州產的白花蛇,這種葯有醫治風痹、驚搐、癬癩等功用。李時珍早就研究它,但開始,只從蛇販子那裡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那是從江南興國州山裡捕來的,不是真的蘄蛇。那麼真正蘄蛇的樣子又是怎麼樣的呢?他請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訴他,蘄蛇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要立即截肢,否則就中毒死亡。在治療上述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貴重。州官逼著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去捉,以便向皇帝進貢。蘄州那麼大,其實只有城北龍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蘄蛇。李時珍追根究底,要親眼觀察蘄蛇,於是請捕蛇人帶他上了龍峰山上。那裡有個狻猊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纏繞在灌木上的石南藤,舉目皆是。蘄蛇喜歡吃石南藤的花葉,所以生活在這一帶。李時珍置危險於度外,到處尋找。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終於親眼看見了蘄蛇,並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由於這樣深入實際調查過,後來他在《本草綱目》寫到白花蛇時,就得心應手,說得簡明准確。說蘄蛇的形態是:「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說蘄蛇的捕捉和製作過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刀破腹以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扎縛炕干。」同時,也搞清了蘄蛇與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蘄地者,雖乾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這樣清楚地敘述蘄蛇各種情況,當然是得力於實地調查的細致。 李時珍了解葯物,並不滿足於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一一采視,對著實物進行比較核對。這樣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葯物。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一一采視,頗得其真」,「羅列諸品,反復諦視」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調查,搞清了葯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編寫工作。全書約有200萬字,52卷,載葯1892種,新增葯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葯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並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網路全書」 李時珍於1593年逝世,享年75歲;他逝世後遺體被安葬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竹林湖村 李時珍一生著述頗豐,除代表作《本草綱目》外,還著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五臟圖論》等十種著作;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將永遠被世界人民所懷念
③ 李永魁醫生簡介
大部分的動物都用舌復頭、嘴巴說制話,弱小的動物為了怕發出聲音會引來兇猛的野獸,便用其他方式代替說話…… 喜愛動物又能和它們交談的杜立德醫生的診所就一個動物園,有會煮菜的鴨子、愛出主意的鸚鵡、機智過人的狗、愛哭的大鱷魚等,每天都熱鬧非凡,趣事不斷……
④ 古今中外你還知道哪位醫德高尚的醫生的名字簡要的介紹他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當時社會,人心渙散,朝政不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 兵禍綿延,到處都是戰亂,黎民百姓飽受戰亂之災,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於非命,真是「生靈塗炭,橫屍遍野」,慘不忍睹。而府衙自顧不暇,為爭權奪勢,發動戰爭。這使張仲景從小就厭惡官場,輕視仕途,憐憫百姓,萌發了學醫救民的願望。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
⑤ 武維平簡介|武維平醫生怎麼樣
北京協和醫院武維平主任出身在一個軍人世家,從小教育嚴格,有著軍人一樣嚴謹、堅韌的性格。武維平主任高中畢業後,報考了中醫學院,當年就被錄取了。這也讓她與中醫學結緣,讓這一門學科走進了她的生命中,也讓她用一生去奉獻,直至如今她依舊奮戰在這片天地。
剛進入到中醫領域,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時,就像聽天書一樣,因為書中的內容都是文言文,老師們都是知名的老中醫,講課用詞對我們來說,也很生僻,就像講道一樣,難以理解。武維平主任回憶起當年學習的時光,依然便有滋味。雖然中醫晦澀難懂,但武維平主任,憑借著刻苦專研的韌勁,她的醫術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精進,為日後她的臨床、教學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實習下臨床後,跟著老中醫前輩們為患者診病,讓武維平主任更加深刻的認識到了,中醫的博大精深。於是在未來的三十五年從醫生涯,武維平主任憑借著對中醫的熱愛,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博覽群書,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武維平主任已成為國家中醫甲乳腺科領域知名專家。
⑥ 主治醫生的簡介
中國自古不同於西方,宋以前,對醫生的稱呼較為復雜,一般根據其專科進行稱呼,如食醫、疾醫、金瘡醫等。宋代始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時,天子及諸侯皆設之。分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3級。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諫大夫、太中大夫、光祿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階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稱大夫。舊時,太醫院專稱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以官名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於官名,將稱醫生為「大夫」的「大」讀成dài,而不讀dà。
南方人對醫生的尊稱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從官的通稱。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戰國始有,秦漢治置。後世遂以侍郎、郎中、員外郎為各部要職。郎中作為醫生的稱呼始自宋代。尊稱醫生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後官銜泛濫所致。
坐堂醫是在中葯店中為患者診脈看病的中醫大夫。坐堂醫源於漢。相傳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作過長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醫,並分文不取。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中葯店都冠以某某堂,並把坐在葯鋪里診病的醫師稱為「坐堂醫」。
直至近代,醫生才成為為業醫生者之通稱。
日本在明治以後稱呼為「醫師先生」「醫生」「老師」
美國傳統性地醫生被稱「Physician」。同時,以不同專業領域被分招呼為「內科醫生(Physician)」和「外科醫生(Surgeon)」
在歐美對醫生的普通名稱「Physician」只有外科醫生被稱呼為「Surgeon」。自中世紀後人們普遍認為「內科學」=「醫學」=「內科醫生」=「醫生Physician」。而「外科醫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發作為醫療補助工作存在,可是隨著時代前進外科醫生和葯劑師獨自都變得進行治療逐漸他們也變得被看作為醫生「外科醫生Surgeon」。
法語稱呼為「decin(mesan)」,德語是「Arzt(arutsuto)」。但在英聯邦英國外科醫生,今天還以「密司脫」稱呼。
⑦ 邱光榮醫生的簡介
不熟悉邱光榮啊,真的不認識這個人,具體是誰呢?
⑧ 武維平醫生簡介
中醫方面我覺得武維平主任看的還是很好的
⑨ 楊士文醫生簡介求介紹
楊士文,擅長肺癌、肝癌、食管癌、腸癌、胰腺癌、乳腺癌、腎癌、盆腔惡性腫瘤等全身各部位的穿刺活檢術、經皮動脈血管灌注化療術;盆腔囊腫化學消融術等。
⑩ 王琛的醫生簡介
自工作以來,勤奮好學,工作精益求精,不斷更新專業理論知識,通過大量的臨床手術實踐,奠定了扎實的外科基礎,特別是1998年從事腹腔鏡外科後,多次參加國內及國際學術會議,經常與國內外知名專家進行學術交流,建立了良好的溝通渠道,及時掌握國內外腹腔鏡外科領域的最新動態,勇於創新,在肝膽胰及胃腸道疾病方面開展了多種手術,除完成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膽總管探查術、肝囊腫開窗引流術、肝包蟲內囊摘除術等以外,還率先在甘肅省開展了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結直腸癌根治術、甲狀腺瘤摘除術、肝葉切除術以及腹腔鏡對重症胰腺炎的治療,這些手術填補了甘肅省腹腔鏡外科的空白,多次被省內各大媒體報道。此外,還積極協助醫院其他相關科室開展婦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的腹腔鏡手術,每年診治普通外科疾病患者達700人次,完成手術500多台次,為此獲得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手術台次最多獎。同時,還多次舉辦甘肅省腹腔鏡外科CME學習班,培養了一批腹腔鏡外科醫師,並指導其在當地醫院開展腹腔鏡外科手術,為甘肅省腹腔鏡外科事業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作為一名教學醫院的醫師,身上肩負著治病救人、教書育人雙重的責任,除完成本職臨床工作外,還積極認真完成醫院、教研室以及科室安排的各項教學任務,對待學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團結同學,愛護同學,對於實習學生,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為他們合理安排病床,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認真負責的管理好病人。每日的查房,除了針對每個患者的病情,講述相應的疾病外,還從體查、換葯到如何治療,給學生們詳盡的介紹,使之從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操作開始,打好良好的基本功,此外,還進行雙語查房,使學生們在英語專業知識方面亦有所提高。其次,不定期的給學生們舉辦小型講座,講授普外科常見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如何書寫普外科住院病歷及病程記錄、如何閱讀普外科影像學診斷結果以及國內外醫學的最新動態,使他們對普外科及腹腔鏡專業的基礎知識有一個比較全面地了解,基本掌握普外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斷程序及治療原則。此外還可以反饋學生們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以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觀摩手術以及參與手術治療,合理安排學生上手術的方式及次數,並在手術中,給學生們講述手術操作的基本方法和關鍵部位如何處理,按照教學大綱規定,學生必須掌握的手術,親自帶領並指導學生完成,使他們對外科手術,特別是腹腔鏡微創外科技術有一個宏觀地認識和了解,為以後搞好臨床工作打好基礎。在講授大課時,認真備課,除了書本上應有的知識外,還拓寬到國內外的新動態,本著開拓、創新、求實的教學態度,進一步完善和充實教學內容,授課方式以多媒體教學為主,避免枯燥無味、刻板的、機械地課本復述,使教學內容既生動又豐富,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每位學生和進修醫師不論從專業理論,還是臨床技能都能夠從中受益,掌握所學知識,為病患者服務,為此曾獲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優秀教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