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畫家是誰
『壹』 世界最著名的畫家是誰
畫家似乎不分「最著名「
國外
梵高
和達芬奇
我最喜歡...兩個人風格不同
中國
..
齊白石
我很喜歡
還有呢畫漫畫的豐子凱
『貳』 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是誰
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潘天壽、徐悲鴻、張大千……
『叄』 世界十大著名畫家分別是誰
米開朗基羅、達·芬奇、魯本斯、倫勃朗、安格爾、塞尚、莫奈、凡·高、畢加索、達利
『肆』 著名的畫家有哪些人
1、張大千,出生於1899年,四川人,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他是20世紀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他走遍世界各地,被譽為「東方之筆」。代表作有《愛痕湖》、《長江萬里圖》、《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園雅集》。
2、徐悲鴻,出生於1895年,江蘇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他善於畫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尤其善於畫奔馬。代表作有《愚公移山圖》、《八駿圖》、《負傷之獅》、《田橫五百士》。
3、齊白石,出生於1864年,安徽人,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 ,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善於畫花鳥、走獸、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
4、達·芬奇,出生於1452年,義大利人,畫家、科學家。達·芬奇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他最出名的代表作是《蒙娜麗莎》,這幅畫代表了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畫中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5、克勞德·莫奈,出生於1840年,法國人,印象派畫家。他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代表作有《日出·印象》、《盧昂大教堂》、《維特尼附近的罌粟花田》、《睡蓮》、《乾草堆》。
『伍』 中國現在最著名的畫家是誰
這問抄題應該包括三部分;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畫家;王維;范寬;米芾;唐寅;李昭道;馬遠;夏圭;石濤等;中國近代最有名的畫家;金城;陳少梅;劉海粟;徐悲鴻;張大千;李可染;李苦禪;吳昌碩;何香凝等,現在著名畫家就更多了大概說幾個;范曾;孫其峰;何家英;劉大為;靳尚誼;吳冠中;何延喆;李青松;白庚延;王西京;白雪石;周思聰;王明明等
『陸』 中國著名的畫家是誰
顧愷之(約345-406)東晉畫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曾為醒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作《祭牙(旗)文》。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雲傳神寫照,盡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南朝宋畫家陸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女史箴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傳顧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圖》,乃宋人所作。
展子虔(約550-604),北周末隋初畫家傑出畫家,漢族,渤海(今山東陽信縣溫店鎮郭家樓村)人。他是現在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歷北齊、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擅畫人物、山水及雜畫,幾無所不能,人物描法細致,以色景染面部;畫馬入神,立馬有足勢,卧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與董伯仁齊名。亦工台閣,但不及董伯仁;寫山水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曾在洛陽天女寺、長安靈寶寺、崇聖寺等繪制佛教壁畫。傳世作品《游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序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
曹 霸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閻立本(約601~673), 中國唐代畫家兼工程學家。漢族,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臨潼縣)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傳世作品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
吳道子(約680~759年),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譽為「畫聖」。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他的畫作有《明皇受篆圖》、《十指鍾馗圖》,入《歷代名畫記》;《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又名《釋迦降生圖》卷,為凈飯王之子釋迦出生故事。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釋迦圖》藏日本京都東福寺。皆為後人託名摹本。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唐天復年間避亂入蜀,留居30餘年,卒於蜀。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准,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張萱,唐,漢族,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並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搗練圖》卷。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嶺間嬉戲的群猿。
郭熙(約1000-約1080年),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於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雲的皴筆,後人稱為「卷雲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存世作品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等。子郭思纂集其畫論為《林泉高致集》。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漢族,廬江郡舒州(今安徽舒城縣)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等。
張擇端,(公元12世紀·北宋)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生卒年不詳。幼好讀書,早年游學於京師(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朝(1101-1125)為宮廷翰林圖畫院待詔。明王夢端《書畫傳習錄》謂其「性習繪事,工於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卷,絹本,設色,縱24.8匣米,橫528.7厘米,是中國古代城市風俗畫中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不朽傑作,在美術史上具有劃時代重要意義。該畫所繪人物達500餘人,貴賤勞逸,形形色色,顯得生動傳神;店鋪作坊,茶房酒肆,行商攤販,一派生意興隆景象;長虹卧波,舟楫競流,車騎爭道,再現北宋盛景;寒食祭祖,攜籃挑擔,踏青插柳,把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梁社會各階層之生活情景和繁華盡收畫卷之中。全圖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結構嚴整謹密,筆法細致古雅,卷後有金代張著、張公葯,元代楊准,明代吳寬、李東陽、馮保等13家題跋,曾經北宋內府、元代內府、明代朱文徵、清代內府鑒藏。1925年溥儀將該畫攜出故宮,後流落於東北長春一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後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傳世作品:《竹禽圖》、《柳鴉蘆雁圖》、《御鷹圖》、《金英秋禽圖》、《枇杷山鳥圖》、《四禽圖》、《寫生珍禽圖》、《祥龍石圖》、《瑞鶴圖》、《杏花鸚鵡圖》
鄭思肖(1241—1318,一說1239—1316),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父叔起,官南宋平江(今江蘇蘇州)書院山長。鄭思肖年少時秉承父學,明忠孝廉義。宋末,以大學生應博學弘詞試,授官和靖書院山長。他曾在朝廷臨危時呈獻抗蒙計策,未被納用。宋亡後,隱於蘇州的寺觀和陋巷裡,仍「耿耿存孤忠」。他的名(思肖)、字(所南)始用於此時,與他坐卧必向南相關,意在不忘趙宋。又將其書齋取名為「本穴世界」,「本穴」二字一穿插,意為「大宋」。著有《心史》(文史界尚無定論)、《所南詩集》等。鄭思肖的墨蘭畫法在畫史上堪稱首創,極易抒發文人的胸臆。這種畫藝被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承傳下來,在表現畫家的個性方面達到了極致,技法上也有許多出新之處。他的墨蘭蘊含著深刻的思宋之情。「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番人奪,忍著耶?』」所畫墨蘭,飲譽江南,求者不絕,但鄭思肖有誡條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思肖尤為痛恨。鄭思肖的墨竹真本已無一存世,偶見有署款「所南」的贗作,筆法荒率,全無墨蘭之韻。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干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夏圭,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畫人物,後來以山水著稱。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他的山水畫師法李唐,又吸取范寬、米芾、米友仁的長處而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雖然與馬遠同屬水墨蒼勁一派,但卻喜用禿筆,下筆較重,因而更加老蒼雄放。用墨善於調節水分,而取得更為淋漓滋潤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筆淡墨掃染,然後趁濕用濃墨皴,造成水墨渾融的特殊效果,被稱作拖泥帶水皴。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雪堂客話圖》等。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蘇常熟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中年當過中台察院椽吏,後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帶賣卜。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道,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經驗創作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庄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沈家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區陽澄湖鎮。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親沈恆吉,又是杜瓊的學生,書畫乃家學淵源。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沈周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現實,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於收藏。交遊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
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文徵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出身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余,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裝瘋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百美圖》、《枯槎鸜鵒圖》、《兩岸峰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自幼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此時其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心中悒悒不樂。四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潛心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仇英(1482—1559) 字實父,號十洲,漢族,江蘇太倉人。後移居吳縣。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尤長於臨摹。他功力精湛,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如《臨宋人畫冊》和《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前冊若與原作對照,幾乎難辯真假。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於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於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範,後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艷逸,為明代之傑出者。傑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漢宮春曉圖》卷(配圖為此畫局部)、《供職圖》等。
張宏(公元1577年—1652年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門學者尊崇之。傳世作品:《西山爽氣圖》, 藏浙江省博物館;《延陵掛劍圖》、《雜技游戲圖》、《擊缶圖》、《閶門舟阻圖》、《溪亭秋意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浮嵐暖翠圖》,藏廣東省博物館;《蘭亭雅集圖》,藏首都博物館等。張宏的繪畫繼承了吳門畫派的文人畫風格和特色,師自然造化,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故宮博物院專家稱張宏的山水筆墨精湛,世所罕見。他曾登高畫鳥瞰俯視圖,更是當時罕見。他的畫作整個畫面看起來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他的山水畫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超凡脫俗的氣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人彷彿置身於畫卷中。畫面清新典雅,氣氛和諧,奇峰怪石,濃密古木,清風飛泉,意境空靈清曠。
徐渭(1521—1593),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他是詩人,他是畫家,他是書法家,他是軍事家,他是戲曲家,他是民間文學家 ,他是美食家,他是酒徒,他是狂禪居士、他是青藤道士、他是旅行家,他是歷史學家。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徐渭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身於浙江紹興府山陰城大雲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母為侍女小妾,少年時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讀書,「六歲受《大學》,日誦千餘言」「書一授數百字,不再目,立誦師聽。」。十歲仿揚雄《解嘲》作了一篇《釋毀》,性格豪放,「指掌之間,萬言可就。」二十歲時成為生員,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縣潘克敬女為妻,接下來八次應試不中,「再試有司,皆以不合規寸,擯斥於時。」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後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游,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後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飢民忤大吏,乞疾歸。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 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畫作為《蘭竹圖》。
顧愷之(348 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子虔:(約550-604)隋代傑出畫家。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善畫故事、人馬、山水、樓台;人物的描法細致,後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展子虔所非《游春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存世的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宣和畫譜》稱贊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畫比起六朝前山水畫那種「水不溶泛,人大於山」的稚拙畫法要成熟得多。據記載,他的《仙山樓閣圖》以青綠勾勒為主,筆調甚為細密,後人稱他為「唐畫之祖」。美史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了虔虔為唐以前傑出的四大畫家。
『柒』 世界上最著名的畫家是誰
米開朗基羅
達·芬奇
魯本斯
倫勃朗
安格爾
塞尚
莫奈
凡·高
畢加索
達利
『捌』 中國現代最著名的畫家是誰
中國現代最著名的畫家是
石魯、吳冠中、黃賓鴻、吳作人、程十發、劉勃舒、劉海粟
、陸儼少
、靳尚誼。
『玖』 中國古代著名畫家都有誰
顧愷之(348 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子虔:(約550-604)隋代傑出畫家。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善畫故事、人馬、山水、樓台;人物的描法細致,後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展子虔所非《游春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存世的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宣和畫譜》稱贊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畫比起六朝前山水畫那種「水不溶泛,人大於山」的稚拙畫法要成熟得多。據記載,他的《仙山樓閣圖》以青綠勾勒為主,筆調甚為細密,後人稱他為「唐畫之祖」。美史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了虔虔為唐以前傑出的四大畫家。
閻立本
閻立本:(601-673)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太宗時任刑部侍郎,顯慶初年,代兄做工部尚書,總章元年為右丞相。擅長書畫,最精形似。曾畫《步輦圖》等,作畫所取題材相當廣泛,如宗教人物、車馬、山水,尤其善畫人物肖像。代表作《歷代帝王圖》是古典繪畫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所畫宮女,曲眉豐頰,神采如生。用墨而有骨;設色奇特而有法。描法富於變化,有粗有細,有松有緊,用筆也較顧愷之細密精緻,富有表現力。
吳道玄:唐代傑出畫家。字道子。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人。約生於唐高宗時代,繪畫活動在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約公元七世紀末、八世紀前期)。出身貧寒之家。曾從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又習繪畫,師法張僧繇。後由山東兗州瑕丘尉召入供奉,授以「內教博士」、「寧王友」等職。因玄宗召他入宮,遂改名道玄為道子,並宣稱沒有朝廷的詔令,不得作畫。所作人物、鬼神、鳥獸、台閣都冠絕一世。作宗教壁畫有三百壁之多。後人奉為「畫聖」,被民主畫工尊為「祖師」。其藝術風格是「落筆雄勁」、「敷粉簡淡」,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因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的物象「高側深斜、卷飄帶之勢」,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還創出「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淡彩法,稱做「吳裝新格」。其作品反映現實生活者較多,有強烈的人民性。詩人杜甫在看了他畫在洛陽玄元廟的壁畫《五聖圖》後寫有「畫手看前輩,吳生獨擅場。森羅移地軸,妙絕動宮牆;五聖聯龍袞,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發,旌旗盡飛揚」的贊語。其其畫風,為唐代和宋元以來許多畫家所效法。宋代李公麟的朴質清勁的「只以墨蹤為之」的「白畫」發展起來的。對後世影響極大。
關 仝
關仝,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工畫山水,師事荊浩,刻意力學,遂自成一家,時人種「關家山水」所作山水筆簡氣壯,景廣意長,與李成,范寬齊名,在北宋號「三家山水」。富有生活氣息。布境兼「高遠」與「平遠」兩法,樹木有技無干 ,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落墨則漬染生動,饒於墨韻。《宣和畫譜》稱關仝「尤善作秋山寒林,與其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漁市山澤,使見者如在灞橋風雪中,三峽聞猿時,不復有市朝抗塵走俗狀。」所述畫外之情,亦可與圖中約見之。此畫無款,據收傳印璽,可知先後為賈似道,元內府,明內府,明晉王府及清安岐收藏,後入清宮。《墨緣匯觀》及《石渠寶笈續編》等畫書著錄,可以認為是代表關仝畫風之作。
李思訓
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傑出畫家。字健。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戰功聞名於時。曾任過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軍」。其子李昭道稱為「小李將軍」。其畫風精麗嚴整,以金碧青綠的濃重顏色作山水,細入毫發,獨樹一幟。在用筆方面,能曲折多變地勾劃出丘壑的變化。法度謹嚴、意境高超、筆力剛勁、色彩繁富,顯現出從小青綠到大青綠的山水畫的發展與成熟的過程。它和同時期興起的水墨山水畫,都為五代和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奠定了基礎。其作品均散佚。《宣和書譜》記載尚有《山屆四皓》、《春山圖》、《海天落照圖》、《江山漁樂》、《群山茂林》等十七幅,現在僅見《江帆樓閣圖》和《九成宮紈扇圖》。
張 萱:唐代傑出畫家。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平事跡不詳。開元、天寶年間做過宮廷畫量。擅長畫仕女、宮蒼一類題材。《搗練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人物動作自然,細節刻劃生動,勾線工線勁健,設色富麗。在人物造型上,畫中的婦女曲眉豐頰、麗多姿,臉龐體形都顯得肥胖。
三國·晉·隋·唐
鍾 繇 151 - 230 三國·魏 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筆勢傳雲許昌人)。
顧愷之 346 - 407 晉 字長康,小名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
展子虔 約550 - 604 隋 渤海(今山東陽信)人。歷北齊、周、隋,善道釋、人物故實。
閻立本 ? - 673 唐 雍州萬年(今西安)人,一作榆林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人。
李思訓 651 - 718 唐 字建,一作建景。宗室,封彭國公。山水樹石筆格遒勁,草木鳥獸皆窮其態。
張 萱 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善人物。
王 維 701 - 761 唐 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工草隸。尤工畫山水。
韓 干 ? - 780 唐 藍田(今陝西藍田)人,精寫貌人物,尤工鞍馬。
韓 滉 723 - 787 唐 字太沖,長安(今西安)人。休子,仕至德宗朝宰相,封晉國公。
荊 浩 五代·後梁 字浩然,隱於太行山之洪谷,因號洪穀子。
關 仝 約907 - 960 五代 畫山水,初師荊浩,刻意力學,寢食都廢。
董 源 ? - 962 五代·南唐 源又作無,字叔達,江南鍾陵(今江西進賢)人,有「山水魯班」之稱。
黃 筌 903 - 965 五代·後蜀 字要叔,成都人。幼有畫性,長負奇能。刁光胤入蜀,授之竹石花雀。
周文矩 約 917 - ? 五代·南唐,建康句容(今南京)人,能畫冕服車器,尤工人物士女。
顧閎中 五代·南唐 江南人,圖繪寶鑒入宋非是。事南唐元宗父子為待詔,善畫人物。
周 昉 唐 字仲朗,歷代名畫記作景玄,長安(今西安)人,善畫道釋、人物、士女,皆稱神品。
宋 代
巨 然 北宋,僧,江寧(今南京)人。攻畫山水,祖述董源,皆臻妙理。
李 成 919 - 967 字咸熙,世稱李營丘,系出長安,唐之宗室。
范 寬 ? - 1026 本名中正,字仲立,華原(今陝西耀縣)人。
燕文貴 967 - 1044 北宋 圖畫見聞志作燕貴,畫繼作燕文季,吳興(今浙江吳興)人。
蔡 襄 1012 - 1067 字君謨,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工於書,真、行、草、隸皆優入妙品。
文 同 1018 - 1079 北宋 字與可,號石室先生,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
蘇 軾 1036 - 1101 北宋 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李公麟 1049 - 1106 北宋 字伯時,自叫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
張擇端 北宋 字正道(按味水軒日記作字文友),東武(今山東武城)人,作《清明上河圖》。
米 芾 1051 - 1107 北宋 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黼。書畫自成一家,世稱米家山水,其為大米。
米友仁 1086 - 1165 南宋 字元暉,晚自稱懶拙老人,米芾之子,世稱大小米,其為小米。
趙 佶 1082 - 1135 宋徽宗。怠於政治,惟好書畫,山水人物、花鳥墨竹,無不精工極妍。
李 唐 約1083 - 1163 南宋 字晞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三城人。「南宋四大家」之一。
李 迪 1089 - 1161 宋 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山水小景不迨,畫犬貓亦佳。
王希孟 1094 - 約1121 宋 河北武原(今河南原陽)人。作青綠山水《千里江山圖》現藏故宮博物院。
蘇漢臣 宋 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宣和(1119-1125)畫院待詔。師劉宗古,工畫道釋、人物臻妙。
趙伯駒 1119 - 1185 宋 字千里,太祖七世孫。善青綠山水及木石,兼工花卉翎毛,尤長於人物。
馬 遠 1164 - ? 字遙父,號欽山,原籍山西,後居錢塘(杭州)。「南宋四大家」之一。
劉松年 1190 - 1194 南宋 畫院待詔 錢塘(今杭州)人,俗呼為暗門劉。「南宋四大家」之一。
夏 圭 1195 - 1224 南宋 畫院待詔 字禹玉,錢塘(今杭州)人。「南宋四大家」之一。
梁 楷 宋 1201畫院待詔 號曰梁風子,東平(今山東東平)人。師賈師古,描寫飄逸,青過於藍。
鄭思肖 1241 - 1318 南宋 字所南,一作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世家三山(今福州)。
馬 麟 南宋 所作《芳春雨霏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元 代
錢 選 1239 - 1301 元 字舜舉,號玉潭,浙江吳興人,工詩,善書、畫。
高克恭 1248 - 1340 元 字彥敬,號房山老人。其先回鶻(今維吾爾族)人,一生學米有不及而無過。
趙孟頫 1254 - 1322 元 孟頫(俯)字子昂,扁其燕處曰松雪齋,自號松雪道人。
黃公望 1269 - 1355 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晚號井西道人。元「四大家」。
吳 鎮 1280 - 1354 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嘗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彌。元「四大家」。
柯九思 1290 - 1343 元 字敬仲,號丹丘生,別號五雲閣吏,天台(今浙江天台)人。
倪 瓚 1301 - 1374 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又署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元「四大家」。
王 蒙 1301 - 1385 字叔明,一作叔銘,號黃鶴山樵,又署黃鶴山人、黃鶴樵者。元「四大家」。
方從義 約1302 - 1393 元 字無隅,號方壺。貴溪(今江西貴溪)人。上清宮道士,工詩文,善書畫。
明 代
王 紱 1362 - 1416 字孟端,後以字行,號友石生、又號九龍山人。
戴 進 1388 - 1462 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錢塘(今杭州)人。
沈 周 1427 - 1509 字啟南,號石田,自稱白石翁,清河書畫舫謂初號玉田翁。
吳 偉 1459 - 1508 字士英,一作世英,江夏(今湖北武昌)人。
唐 寅 1470 - 1523 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文徵明 1470 - 1559 名壁或作璧,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呂 紀 1477 - ? 明 字廷振,一作廷孫,號樂愚,一作樂漁,鄞(今浙江寧波)人。
陳 淳 1482 - 1544 明 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山人,蘇州(今江蘇蘇州)人。
仇 英 1493 - 1560 字實父,太倉(今江蘇太倉)人,移家吳縣(今江蘇蘇州)。
文 彭 1498 - 1573 字壽承,號三橋,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徐 渭 1521 - 1593 字文清,更字文長,號天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周 臣 - 1535作長江萬里圖 字舜卿,號東村,吳(今江蘇蘇州)人,山水師陳暹。
孫克弘 1533 - 1611 明
董其昌 1555 - 1636 明
藍 瑛 1585 - 約1664 明
陳洪綬 1598 - 1652 明
蔣 藹 1621-1644 明 字志和,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一作虞山(今江蘇常熟)人。
朱 耷 明末清初,既八大山人,明寧王朱權後裔,別號甚多,與清弘仁、髡殘、石濤並為「清四僧」。
清 代
王時敏 1592 - 1680 清 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西田主人,江蘇太倉人。「清四王」之首。
王 鑒 1598 - 1677 清 字元照,一字圓照,自號湘碧、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清四王」之一。
弘 仁 1610 - 1663 清 「清四僧」之一。明諸生,申後為僧,號漸江,一號無智,人稱梅花古衲。
髡 殘 1612 - ? 清 僧人,字石溪,「清四僧」之一,俗姓劉,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查士標 1616 - 1698 清 字二瞻,號梅壑,一號梅壑散人,安徽休寧人,流寓江蘇揚州。
樊 圻 1616 - ? 清 字會公,更字洽公,江寧(今南京)人。
龔 賢 1618 - 1689 清
高 岑 1621 - 1691 清
王 翚 1632 - 1717 清 字石谷,號臞樵、耕煙散人、清暉主人,江蘇常熟人。「清四王」之一。
吳 歷 1632 - 1718 清 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與「清四王」有「四王吳惲」之稱。
惲壽平 1633 - 1690 清 字壽平,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與「清四王」有「四王吳惲」之稱。
王原祁 1642 - 1715 清 字茂京,號麓台、石師道人,江蘇太倉人,「清四王」之一,王時敏之孫。
石 濤 1642 - 1707 清 僧人,俗姓朱,字石濤,號大滌子,「清四僧」之一,與石溪並稱「二石」。
高其佩 1660 - 1734 清
華 喦 1682 - 約1762 清
高鳳翰 1683 - 1749 清
邊壽民 1684 - 1752 清
黃 慎 1687 - 1772 清
金 農 1687 - 1764 清
高 翔 1688 - 1753 清
鄭 燮 1693 - 1765 清 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工詩詞書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
李方膺 1695 - 1755 清
冷 枚 - 1703仿仇英漢宮春曉圖
陳 撰 - 1724嘗作《水仙圖》
焦秉貞 1689嘗寫池上篇畫意
任 熊 1822 - 1857 清
任 薰 1835 - 1893 清
吳大澄 1835 - 1902 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精於鑒別和古文字考釋,工篆刻書畫。
『拾』 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是誰
最著名的是東晉顧愷之,被稱為「畫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