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最著名戰績什麼
Ⅰ 唐太宗有哪些輝煌戰績
從早期的雁門關救隋煬帝。到太原起兵。再到貞觀之治……李世民的輝煌戰績數不清楚。 現存的《秦王破陣樂》是唐時著名歌舞大麴,原是唐初軍歌,主要是歌頌唐太宗的英勇戰績。唐太宗親自為此曲設計秦王破陣樂舞,此曲亦流傳國外。 秦王破陣樂:秦王指的是唐朝李世民(秦王是他的封號)。此曲是唐時著名的歌舞大麴,最初乃唐初的軍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敗了叛軍劉武周,鞏固了剛建立的唐政權。於是,他的將士們遂以舊曲填入新詞,為李世民唱贊歌:「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顯然很喜歡這支軍歌,公元633年,李世民親自設計《秦王破陣樂舞圖》,據圖可知:舞隊的左面呈圓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戰車,後面擺著隊伍,隊形展開像簸箕伸出兩翼、作成打仗的態勢。太宗叫呂才按圖教授給一百二十八位樂工,經常穿甲持戟練習。此曲即為這場樂舞的主題曲。 《秦王破陣樂》在當時的名氣很大,甚至傳到外國。玄奘大師到達印度後,印度國王屍羅逸多召見他時就曾問起有關此曲的事項。武則天時期日本遣唐使節粟田正人將其帶回日本。
Ⅱ 李世民最著名的戰績
打敗頡利可汗應該是最著名的戰績
Ⅲ 李世民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家,請問他最著名的戰績是什麼
數百騎兵沖陣,大破竇建德十萬大軍
Ⅳ 太宗李世民在隋唐時期的戰績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被突厥十萬騎圍困於雁門(今山西代縣),李世民受募從屯衛將軍雲定興之命前往救援,提出虛張軍容,晝引旌旗數十里,夜以鉦鼓相應的疑兵計。時值東都及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縣北),迫使突厥始畢可汗解圍而去。十三年六月,與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陽),首戰獲勝,促使李淵決意西向關中。任右領軍大都督,統右三軍,封敦煌郡公。七月隨李淵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淵一度動搖,欲還師更圖後舉。世民堅決主張繼續進軍,提出先入咸陽,號令天下的方略。八月,進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輕騎至城下,誘隋守將宋老生出戰,繼而率騎猛沖其側背,配合李淵、建成正面攻擊,斬宋老生,克其城。九月,軍至河東(今永濟西南),力主急速進軍長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軍西渡黃河,順利佔領渭河以北地區。
唐朝建立以後,為統一全國,先後進行了六次大的戰役。這六個戰役李世民就指揮了四個,全部取得了勝利。
第一次是對隴右薛舉父子集團的戰役,唐武德元年,薛舉率軍進攻關中,雙方在現陝西長武縣發生激戰,在這里,李世民打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敗仗,退回長安。但不久,他便在淺水原之戰徹底打敗薛軍,消滅了隴東集團。
第二次,劉武周依附突厥,南下進攻唐朝,攻佔了晉陽,李世民不畏艱險,終於擊潰了敵人主力,並乘勝追擊,兩天不吃飯,三天不解甲,徹底消滅了敵軍,收復了丟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役。這次戰役規模為唐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先將王世充擊敗,圍困在洛陽,令其無糧草供應,待其自斃。就在洛陽將下未下之時,河北的竇建德軍十餘萬眾號稱三十萬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現在唐軍背後,李世民力排眾議,在虎牢之戰中大敗竇建德軍,生擒竇建德。洛陽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這次李世民一舉兩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第四次是平定劉黑闥的戰役,劉黑闥是竇建德的部下,他打著為竇建德復仇的旗號,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揮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戰役,僅僅兩個月就取得了勝利。(其他兩個戰役是由李孝恭指揮的平定杜伏威的江淮軍和平定以江陵為根據地的蕭銑的梁政權)。
Ⅳ 請列舉李世民的輝煌戰績
1. 不拘一格用人才,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2 .他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採納;
李世民坐像
3 .不獨斷專行、初步確立了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個政府機構之間權力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並糾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危害與影響;
4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復奏(外地五復奏)復審批准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讓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390人,太宗審查時令全部3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復刑,結果390人均准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對高句麗戰爭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東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將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名相中,貞觀朝佔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6 .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勝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嚇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別啊!
7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內只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內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8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范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9 .工書法、富文詞,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10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並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於志寧、魏徵、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迴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11 . 由於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古代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基礎;
12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並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並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綜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古代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
唐太宗能任用賢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開創「貞觀之治」。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
Ⅵ 秦瓊武功蓋世,為何只能排在李世民二十四功臣的最後一位
首先凌煙閣功臣是指對唐朝有功勞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勇猛無畏,胸懷大志,有氣節,經歷坎坷,傲視天下勇者的豪傑,在秦瓊去世五年後,唐太宗還能記住他,並將其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已實屬可貴。所以從秦瓊的戰績來看,凌煙閣只是從太宗對傑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紀念的感情出發而建的,並不是功勞排名冊。所以排名無所謂,只是一種紀念。
Ⅶ 李世民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家,請問他的著名戰績是什麼
唐朝建立時,天下各自為政的軍閥依然相當多。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Ⅷ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有哪些功績
唐太宗即李世民(599~454),唐代皇帝,李淵次子。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後世居於陝西武功。他自幼聰穎干練,博文精武,少年即通古今兵法,是古代著名的軍事家。隋末勸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為秦王,任尚書令。曾鎮壓竇建德、劉黑達等農民起義軍,消滅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武德九年(626)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繼帝位。公元626~649年在位,推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常以「亡隋為戒」,較能任賢、納諫,注意恢復發展社會經濟和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貿易文化交流,貞觀四年(630)擊敗東突厥,被鐵勒、回紇等族尊為天可汗。晚年由於連年用兵,營建宮室,賦重役繁,加深了階級矛盾。
Ⅸ 古代歷史上的帝王,哪些可以被當作軍事家來看待呢
軍事家,我的理解是能夠領兵打仗,且有代表性的戰役和不俗的戰績。
那麼秦皇漢武這樣的在廟堂上指揮作戰的顯然就不能算了。
自古能征善戰的皇帝有很多,這里選擇了其中的十位佼佼者。
1,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10,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一個真正以藩王造反成功的皇帝,之後五伐蒙古均為親征,其軍事能力使其屬下均黯然失色。
Ⅹ 單論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這幾個皇帝的戰績,能否算得上名將呢
名將,俗語就是著名的將領,即作為將軍必須在其中某個方面領先同時代其他將領,也就是將軍之中的佼佼者。譬如太史公在《史記》中稱呼王離“秦之名將也”。
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都是馬上征戰天下的英雄,謂之名將毫不為過也。
漢光武帝劉秀的戰績
漢光武帝劉秀,作為大漢王朝的延續者,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劉秀自跟隨其兄長兄劉演於南陽郡起兵,劉秀也深謀遠慮,經常親率軍隊,身先士卒。
在昆陽之戰中,劉秀曾率13名騎兵星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赴援昆陽,更是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復猛沖,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最終取得昆陽大勝,讓號稱有百萬大軍的王莽新朝折翼與昆陽城下,從此新莽政權土崩瓦解。
在兄長大司馬劉縯被更始帝無故所殺後,劉秀更是表現益發謙遜,韜光養晦、隱忍負重,取得更始帝的信任從而出撫河內。北渡黃河後,劉秀採取一邊聯合地方勢力派,一邊強化武裝加強對弱小武裝的打擊吸收,很快統一的河北地區,最終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