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古代著名碑帖

古代著名碑帖

發布時間: 2020-11-29 05:02:53

⑴ 古代書法家的朝代、名字、作品(碑帖)

錯 王羲之不是唐朝的

元朝 趙孟頫 《洛神賦》

楷書四大名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元之趙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

鍾王——三國魏鍾繇、東晉王羲之

二張——指東漢張芝、唐代張旭二位善草書之書家

趙董——指元代趙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張米董: 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張瑞圖、米萬鍾、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
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說。

昊中四才子: 指明代居於蘇南的書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祝允明。

二沈: 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號稱「大小學士」。前者以婉麗勝,後者以遒逸勝。

鮮趙: 指元代書家趙孟俯、鮮於樞。又稱元「二雄」。趙氏代表作如《仇鍔墓碑銘》、《三門記》、《汲黯傳》、《二陸文賦跋》、《嵇康絕交書》,《蘭亭十三跋》等;鮮於樞代表作如《韓愈進學解》、《漁父詞》、《透光古鏡歌》、《韓愈石鼓歌》、《蘇軾海棠詩》、《老子道德經》等。

米薛: 指北宋米芾、薛紹彭,後者代表作如《雜書卷》等

蘇黃米蔡: 指宋「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蘇氏代表作如《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寒食詩》、《醉翁亭記》等;黃氏代表作如《松風閣》、《蘇軾寒食詩跋》、《花氣詩》、《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樓詩》、《苕溪詩帖》、《蜀素詩》等;蔡氏名作如《萬安橋記》《顏真卿自書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說為蔡京。

顏柳: 指唐之書家顏真卿、柳公權,書史上又有「顏筋柳骨」之稱。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寶塔感應碑》、《郭家廟碑》、《元吉墓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季明文稿》、《爭座位帖》等;後者的代表作如《李晟碑》、《金剛經》、《神策軍碑》等。

顛張醉素: 顛張即張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懷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筍帖》等,二人亦唐草聖。

虞歐褚薛: 指初唐的四大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廟碑》,歐陽氏代表作如《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虞恭公溫顏博碑》、《皇甫誕碑》,褚氏名如《雁塔聖教序》、《孟法師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禪師碑》等。

羊薄: 指南朝宋書法家羊欣、薄紹之。前者善隸(正)書,後者善行草。

二王: 指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前者為書聖,代表作如《蘭亭序》等,後者代表作如《鴨頭丸》、《十二月帖》等。

三謝: 指東晉的謝尚(從兄)、謝奕(兄)、謝安(弟)三人。他們不僅在政治上著名,在書法上也頗有造詣,並因此得名。

崔杜: 指東漢崔援、杜操(又改杜度),為徒師關系,皆善章草。

鍾張: 指東漢張芝、三國魏種繇。張氏創今草,被推為「草聖」,鍾氏代表作如《宣示表》,《賀捷表》等。

⑵ 古代的碑帖是怎麼拓本出來的

其實古代的碑帖是很多書法家他們按照這個碑自己來寫的。
如果不是書法家,就把紙按到上面,然後印刷印出來。

⑶ 中國歷代哪些著名的書法碑帖請你寫出任意三本難得名字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書 《黃州寒食詩帖》

附: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碑帖名單
國家級珍貴碑帖

00515 蕭敷及敬太妃墓誌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博物館
00516 化度寺邕禪師塔銘 (唐)李百葯撰文 歐陽詢正書 唐貞觀五年
(631)刻石 宋拓本 上海圖書館
00517 魏元丕碑 東漢光和四年(181)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18 範式碑 三國魏青龍三年(235)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19 溫彥博碑 (唐)歐陽詢撰文並正書 唐貞觀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20 溫彥博碑 (唐)歐陽詢撰文並正書 唐貞觀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圖書館
00521 皇甫誕碑 (唐)於志寧撰文 歐陽詢正書 唐貞觀十七年(643)
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22 李思訓碑 (唐)李邕撰文並行書 唐開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
本 故宮博物院
00523 大智禪師碑 (唐)杜昱撰文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宋拓
本 國家圖書館
00524 李秀碑 (唐)李邕撰文並行書 郭卓然摹勒並題 □慈敏 張昂等
鐫 唐天寶元年(742)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70 華山廟碑 東漢延熹八年(165)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71 華山廟碑 東漢延熹八年(165)刻石 元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72 瘞鶴銘 (南朝梁)華陽真逸撰文 上皇山樵書 南朝梁刻石 宋拓
本 故宮博物院
00573 龍藏寺碑 (隋)張公禮撰文 隋開皇六年(586)刻石 元拓本 沈
樹鏞跋 上海圖書館
00574 昭仁寺碑 (唐)朱子奢撰文 唐貞觀四年(630)刻石 宋拓本 北
京大學圖書館
00575 九成宮醴泉銘 (唐)魏徵撰文 歐陽詢正書 唐貞觀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76 九成宮醴泉銘 (唐)魏徵撰文 歐陽詢正書 唐貞觀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77 懷仁集王聖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記 (唐)
釋懷仁集王羲之書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館
00578 懷仁集王聖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記 (唐)
釋懷仁集王羲之書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館
00579 懷仁集王聖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記 (唐)
釋懷仁集王羲之書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
物館
00580 郎官石柱記 (唐)陳九言撰文 張旭書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
刻石 宋拓本 王世貞跋 上海博物館
00581 孔子廟堂碑 (唐)虞世南撰文並書 李旦篆額 唐天寶十一年
(752)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582 滑台新驛記 (唐)李勉撰文 李陽冰篆書 唐大歷九年(774)刻
石 宋拓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00583 神策軍碑 (唐)崔鉉撰文 柳公權正書 唐會昌三年(843)刻石 宋
拓本 國家圖書館
00584 許真人井銘 (五代)徐鉉撰文並書 十國南唐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圖書館
00585 水頭鑊銘 (宋)黃庭堅撰文並書 邢肅刊 北宋元佑二年(1087)
刻石 宋拓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
00696 (開皇本)蘭亭序 (晉)王羲之撰文並行書 隋開皇刻石 宋拓
本 故宮博物院
00697 爭座位帖 (唐)顏真卿撰文並行書 唐廣德二年(764)刻石 宋
拓本 何紹基跋 上海圖書館
00698 十七帖 (晉)王羲之草書 唐大歷元年(766)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圖書館
00699 淳化閣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故
宮博物院
00700 淳化閣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博物館
00701 淳化閣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王
淮等跋 上海博物館
存四卷(四、六至八)
00702 淳化閣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圖書館
存一卷(九)
00703 絳帖 (宋)潘師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
00704 絳帖 (宋)潘師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國家圖書館
00705 絳帖 (宋)潘師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國家圖書館
00706 大觀帖 (宋)蔡京等輯 北宋大觀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宮博物院
存三卷(二、四、五)
00707 大觀帖 (宋)蔡京等輯 北宋大觀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宮博物院 存五卷(二、四、六、八、十)
00708 大觀帖 (宋)蔡京等輯 北宋大觀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王
世貞跋 南京大學圖書館
存一卷(六)
00709 汝帖十二卷 (宋)王寀輯 北宋大觀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宮博物院
00710 蘭亭續帖上下冊 北宋政和初年刻石 宋拓本 上海博物館
00711 慈恩寺雁塔唐賢題名帖 北宋宣和二年(1120)刻石 宋拓本 中
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00712 鼎帖 (宋)張斛輯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圖書館
00713 紹興米帖 (宋)米芾書 趙構輯 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刻石 南
宋拓本 上海圖書館
存一卷(九)
00714 歷代鍾鼎款識法帖 (宋)薛尚功輯 南宋紹興十四年(1144)刻
石 宋拓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00715 西樓蘇帖 (宋)蘇軾書 汪應辰輯刻 南宋乾道四年(1168)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館
00716 松桂堂法帖 (南宋)米巨容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
物院
00717 甲秀堂帖 (宋)廬山陳氏輯 李氏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
宮博物院
00718 忠義堂帖 (唐)顏真卿撰文並書 南宋嘉定八年(1215)刻石 宋
拓本 浙江省博物館
00719 群玉堂帖 (宋)向若水摹 韓侂胄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
宮博物院
00720 英光堂帖 (宋)米芾書 岳珂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宮博
物院
00721 郁孤台法帖 (宋)聶子述輯 南宋紹定元年(1228)刻石 宋拓
本 上海圖書館
00722 鳳墅帖 (宋)曾宏父輯 張節摹勒 歐陽信明 歐陽庚等刻 南宋
淳佑刻石 宋拓本 上海圖書館
存十二卷
00723 澄清堂帖 (晉)王羲之書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宮博物院
00724 澄清堂帖 (晉)王羲之書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宮博物院
00725 寶晉齋法帖十卷 (宋)曹之格輯 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圖書館
01640 崔敬邕墓誌 北魏熙平二年(517)刻石 清出土初拓本 蔣祖詒跋
上海圖書館
01641 曹輔墓誌 (宋)楊時撰文 陳淵書 囗經篆蓋 翁文模鐫 南宋建
炎二年(1128)刻石 明拓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
01642 孔宙碑 東漢延熹七年(164)刻石 明拓本 故宮博物院
154
01643 張遷碑 東漢中平三年(186)刻石 明拓本 故宮博物院
01644 趙清獻公碑 (宋)蘇軾撰文並書 北宋元佑四年(1089)刻石 明
拓本 上海圖書館
01707 集古印譜二卷 (明)顧從德輯 明隆慶鈐印本 開封市圖書館
01708 集古印譜六卷 (明)王常輯 明萬曆三年(1575)顧氏芸閣刻朱
印本 泰州市圖書館
01709 集古印譜六卷 (明)王常輯 明萬曆三年(1575)顧氏芸閣刻朱
印本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01710 楊氏集古印章四卷 (明)楊元祥輯 明萬曆十五年(1587)鈐印
本 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
01711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來行學輯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刻
鈐印本 安徽省圖書館
01712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來行學輯 明萬曆刻朱墨套印本 湖南
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
01713 羅氏古今印藪不分卷 (明)羅龍文輯 明鈐印本 安徽省博物館
01714 石鼓文 戰國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宮博物院
01715 石鼓文 戰國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宮博物院
01716 泰山刻石 傳(秦)李斯篆書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 明
拓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
01717 乙瑛碑 東漢永興元年(153)刻石 明拓本 故宮博物院
01718 伊闕佛龕碑 (唐)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正書 唐貞觀十五年(641)
刻石 明拓本 國家圖書館
01719 天一池碑 (元)揭傒斯撰文並書 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明拓
本 國家圖書館
01837 樂善堂法帖 (元)趙孟頫書並繪 顧信摹勒 吳世昌 茅紹之鐫
元延佑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 國家圖書館
01838 真賞齋帖 (明)華夏輯 章文鐫 明嘉靖元年(1522)刻石 明拓
火前本 故宮博物院
01841 甘氏印集四卷 (明)甘暘篆刻 明萬曆刻鈐印本 南京圖書館
01842 方元長印譜五卷 (明)方逢吉篆刻 朱統■輯 明萬曆四十八年
(1620)鈐印本 湖北省圖書館
01843 鄭弘佑印譜一卷 (明)鄭基相篆刻 明崇禎六年(1633)刻鈐印
本 安徽省圖書館

⑷ 有沒有專門研究古代碑帖書法的網站

我經常關注類似消息,但至今沒有看到這類網站。如果你是對書法理論有興趣的話,我覺得還是要研究書本。

⑸ 什麼是書法古貼

通常指碑帖。

「帖」原是指書法家的墨跡真筆。為傳播、學習需要,宋代以後版出現將匯集的名家真跡,權經鉤勒上石或上棗木板,經鐫刻捶拓,這樣的匯帖刻本,也稱「帖」,如著名的有「淳化閣帖」、「寶晉齋法帖」。「碑帖」已合為一辭,用來泛指供學習書法取法的範本。----《古代碑帖鑒賞》 費聲騫

碑帖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匯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

⑹ 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怎麼樣

在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中,中國古代的碑帖藝術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國是一個講究書法藝術的文明古國,由於歷史條件和科學技術的限制,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曾產生過甲骨、金文、瓦當、竹木簡、石刻、木刻等載體,而這些藝術作品又大都歸結為碑帖形式流傳至今。
碑帖的原意本為鐫刻文字的石碑和石板、木板。但通常意義上的所謂碑帖,乃指中國古代一切硬質器物上的文字之拓本。
碑、帖雖然同為石刻(其中帖部分為木刻),但就其性質和用途而言,兩者之間又有著嚴格區別。簡而言之,凡銘功紀事的石刻謂之碑,它包括功德碑、墓表、墓誌、塔銘、刻經、造像、石闕、石碣、摩崖、題名、題詩、律令、紀游、界石、畫像、橋柱、井欄、享祠、紀事等,其意在於將名人事跡、祖先功德、名勝沿革、宗教源流以及律令、禁約等宣告世人,流芳後世。帖則是將著名墨跡摹刻流傳、以供世人學書臨范的一種復製品。碑、帖的原始本義雖然有別,但由於碑刻文字大都出自名家手跡,隨著書法藝術在中國的廣為推行。碑刻文字亦漸失其原始本義,被後世學者作為帖的別體和重要補充,拓成紙本,以供研習書法之用。
碑在中國創制很早,但在漢代以前,由於文學尚掌握在少數貴族知識分子手中,書法尚未成為大眾藝術,故碑刻文字數量極其有限。到目前為止,中國所發現的先秦碑刻文字真正可信的僅有商代的《商代石簋》和《婦好墓石牛刻字》,東周時期的《河光石銘》和《石鼓文》,秦朝時期的《嶧山刻石》、《耶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寥寥數種。至於相傳為夏禹時鐫刻的衡山《岣嶁碑》和《廬山紫霄峰刻石》、周穆王書寫的《壇山刻石》、孔子書寫的《比干墓字》和《吳季子墓碑》等古代碑刻文字,早已經宋人趙明誠、秦觀,清人王虛舟等金石學家考定為後人偽刻文字,只能作人文景觀。先秦時期所遺留的碑刻文字雖少,但藝術起點很高。如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石簋》雖然只有十二字,但觀其字跡刀法,鋒棱勁挺,起止有序,與甲骨文刀法如出一轍,非等閑之輩所能為。又如唐初在天興縣南三峙原出土的《石鼓文》,共十個鼓形石,每鼓一首四言詩,記載春秋時秦國君主游獵的情況,因此又稱「獵碣」。《石鼓文》書體出自周宣王時的史籀之筆,線條勻稱,古樸渾厚,凝重遒勁,被歷代書家譽為石刻之宗。

⑺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哪些

我國古代著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顏真卿、米芾、趙孟頫、王鐸等。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代表作品有《黃庭經》、《樂毅論》、《十七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唐朝名臣、書法家,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顏真卿率義軍對抗叛軍。

後至鳳翔,被授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

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嗣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顏真卿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其筆法。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創「顏體」楷書,對後世影響很大。

代表作品有《多寶塔碑》、《勸學詩》、《顏勤禮碑》、《祭侄文稿》等。

3、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

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

4、趙孟頫

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 ),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 ,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晚年逐漸隱退,後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

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代表作品有《松雪齋文集》、《秋郊飲馬圖》、《秀石疏林圖》、《松石老子圖》等。

5、王鐸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

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

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的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等,其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羲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顏真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米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孟頫

⑻ 中國有哪些有名的書法家及碑帖

最有名的是「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品是《蘭亭序》,但是真跡已經被唐內太宗帶入棺材,現容流傳的都是褚遂良的拓本。王羲之行書天下第一,這是公認的。
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碑》,行書《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書,第一當然是《蘭亭序》)。
懷素——行書《聖教序》,草書《小草千字文》。
柳公權——《玄妙塔碑》。
歐陽詢——《禮泉碑》。
史游——《急就章》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二人並稱「二王」,代表作《洛神賦十三行》。
我個人比較喜歡晉和唐代的書法家,宋朝還有米芾,蘇軾,宋徽宗,元有趙孟頫,明清以後仿體居多,沒少有風格大家了。另外,秦代以前的文字多刻於青銅器之上,或者是懸崖峭壁,碑拓有流傳下來的,但沒有署名的書法家,文字為篆字;漢代多書於竹片和絹帛,有漢簡,文字為隸書,也有些變體;隋唐逐漸演變為楷書,行楷,行草,草書之類。
現代書法家中個人比較推崇於右任,他創建了標准草書,算是有所建樹吧。

⑼ 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姓名及其代表作~~謝謝哈~

1.王羲之(303年-年),字逸少,原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
作品有:《蘭亭序》,《快雪時晴貼》 ,《姨母貼 》。
2.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
作品有:《中秋貼 》
3.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
作品有:《伯遠貼 》。
4.褚遂良(596年-658年),字登善,封河南郡公,故又世稱褚河南,唐朝政治家,書法家。錢塘人(今浙江杭州)。作品有:《雁塔聖教序碑 》。
5.張旭(生卒年不詳),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
作品有:《古詩四帖》、《肚痛帖》。
6.懷素(725-785)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
作品:《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
7.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生於京兆(今西安)。
作品有:《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祭侄稿》。
8.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
作品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
9.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
作品有:《嬰香方》、《王長者墓誌稿》、《瀘南詩老史翊正墓誌稿》。
10.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作品有:《黃州寒食詩帖》、《新歲展慶帖 》。
11.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鑒定家、畫家、收藏家。米芾原籍襄陽(今屬湖北),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作品有:《草書九帖》、《多景樓詩帖》、《珊瑚帖》、《蜀素帖》。
12.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謨,漢族,興化軍仙游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
作品有:《萬安橋記》、《澄心堂帖》
13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作品有:《淳化閣帖》。

⑽ 請提供中國古代碑帖以及碑帖拓本或者書寫本。

這張可以不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