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著名認證 » 魯迅著名雜文

魯迅著名雜文

發布時間: 2020-11-29 05:32:15

A. 魯迅著名雜文有什麼

魯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阿Q正傳》等皆收於《吶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含《風箏》、《雪》等作品)《故鄉》 論文集:《門外文談》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偽自由書》《附集》《准風月談》《集外集》《且介亭雜文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8部和很多另外的。 魯迅文集選 《而已集》文選 《魯迅傳略》;《偽自由書》文選 《野草》 《朝花夕拾》《吶喊》;文集《且介亭雜文》《二心集》;雜文集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 《白光》 《端午節》 《風波》《故鄉》《孔乙己》。1918年5月發表首次用筆名「魯迅」的中國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明天》《社戲》《頭發的故事》《兔和貓》《一件小事》《鴨的喜劇》《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樓上》《傷逝》《離婚》《孤獨者》《高老夫子》《示眾》《長明燈》《肥皂》《幸福的家庭》《墳》文集《題記》《我之節烈觀》《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娜拉走後怎樣》 《未有天才之前》《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的倒掉》《說胡須》《論照相之類》《看鏡有感》《燈下漫筆》《春末閑談》《論「他媽的!」》《雜憶》《從胡須說到牙齒》《寡婦主義》《堅壁清野主義》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寫在『墳』後面》《藤野先生》《父親的病》《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反駁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墓碣文》《「友邦驚詫」論》,魯迅的自撰文《魯迅自傳》。

隨感錄三十八
隨感錄四十八
隨感錄五十九「聖武」
隨感錄六十一不滿
隨感錄六十二恨恨而死
隨感錄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看鏡有感
春末閑談
燈下漫筆
論「他媽的!」
論睜了眼看
忽然想到(三、四)
夏三蟲
忽然想到(五,六)
雜感
北京通信
導師
長城
忽然想到(七)
補白
十四年的「讀經」
這個與那個
學界的三魂
談皇帝
黃花節的雜感
略論中國人的臉
讀書雜談
小雜感
無聲的中國
老調子已經唱完
太平歌訣
鏟共大觀
流氓的變遷
習慣與改革
新的「女將」
宣傳與做戲
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
今春的兩種感想
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
定孔夫子有胃病(「學匪」派考古學之一)
談金聖嘆
經驗
諺語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兒童

魯迅的雜文,既是他個人特異的藝術創造才情和思想認識能力的生動表現,也是他辯證地批判和繼承古代和近代雜文寫作傳統的具體結晶。上古《莊子》的奇幻想像,中古魏晉文章的清峻通脫,近代章炳麟《民報》體文言雜文的雄辯周嚴,都深得魯迅重視。這一點,是不應該被魯迅一部分雜文中激烈抨擊傳統文化的觀點所掩蓋的。

只有首先清楚地意識到魯迅雜文和傳統雜文之間的歷史聯系,才能更清楚地體會和理解魯迅雜文在哪些方面真正超越了傳統。

在魯迅一生創作的總共約700多篇的雜文中,形式和內容上最具有特色的是1920年代中期以後所寫的600多篇。這600多篇雜文自然並不是篇篇都屬精品,但從整體上,它們代表了魯迅在自己的雜文寫作中實現了思維方法和文學表現手段有機統一的一個階段。所謂思維方法和文學表現手段的有機統一,就是不脫離開文學的形象去進行枯燥的抽象思辨,也不脫離開縝密深切的思辨邏輯,單純為了有趣而去構想和表現某些文學形象。而魯迅雜文中所運用的形象和思維方法,又各有其特點。

魯迅雜文中的形象,通常是一種比魯迅小說中的白描的形象更簡略的類型化和符號化的形象。這一點跟傳統的雜文或記敘散文中那種拘泥於寫清楚一碗一碟、一嘴一臉的做法,大不相同。就是在《記念劉和珍君》這樣記敘性很強的雜文里,魯迅給我們呈現的一個最能刺痛人心的形象,也僅僅是劉和珍的一個微笑。而在《白莽遺詩序》這種照尋常的寫作慣例總免不了要說一番道理或敘一段舊事的序文里,魯迅為我們展示的卻是林中響箭、愛的大纛這樣一些虛實迭現、非用詩的激情和詩的思維不能聯系為一體的超逸於現實經驗之外的形象組合。

與類型和符號式的形象相映襯,魯迅雜文中的思維形態,總是在事物間尖銳的對立關繫上鋪展開來,有時候這種對立關系甚至還重疊成很多層,讓人很難從中判辨出正反黑白的簡單關系。而在這種對立關系中,魯迅在雜文中藉以展開思辨的立足點,卻很少會落在對立關系的某一個端點上。即使是在《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類痛悼自己所贊賞的學生和青年朋友的文章里,魯迅為自己找到的,也仍然是既與屠殺進步青年的反動當局針鋒相對,但也與逝去的可敬青年們在思維和情感方式上明顯保持有一定距離的文章情境之外的一個立足點。如果結合文章寫作前後的背景材料來稍做一點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出:甚至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這類直接介入輿論爭議的雜文里,魯迅所取的立足點,也是超越於文中所指的論爭對手的。

魯迅雜文的上述特點,是魯迅思想的復雜性、深刻性的自然體現。魯迅的許多雜文,字面上看只是針對他所處的那個社會環境中的許多具體的人、事和社會現象,但他據以觀察、分析這些人、事、現象的知識和經驗的參照系,卻遠遠地向他眼前那個狹小的社會空間之外延伸著。

對此,一位和魯迅同時代的作家曾有這樣的感慨:「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了解中國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郁達夫:《魯迅的偉大》)

B. 魯迅著名的散文,雜文,小說有哪些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1957年版本,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八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葯》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C. 誰知道魯迅的著名雜文

隨感錄三十八
隨感錄四十八
隨感錄五十九「聖武」
隨感錄六十一不滿
隨感錄六十二恨恨而死
隨感錄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我之節烈觀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娜拉走後怎樣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看鏡有感
春末閑談
燈下漫筆
論「他媽的!」
論睜了眼看
忽然想到(三、四)
夏三蟲
忽然想到(五,六)
雜感
北京通信
導師
長城
忽然想到(七)
補白
十四年的「讀經」
這個與那個
學界的三魂
談皇帝
黃花節的雜感
略論中國人的臉
讀書雜談
小雜感
無聲的中國
老調子已經唱完
太平歌訣
鏟共大觀
流氓的變遷
習慣與改革
新的「女將」
宣傳與做戲
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
今春的兩種感想
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
定孔夫子有胃病(「學匪」派考古學之一)
談金聖嘆
經驗
諺語

上海的少女
上海的兒童

魯迅的雜文,既是他個人特異的藝術創造才情和思想認識能力的生動表現,也是他辯證地批判和繼承古代和近代雜文寫作傳統的具體結晶。上古《莊子》的奇幻想像,中古魏晉文章的清峻通脫,近代章炳麟《民報》體文言雜文的雄辯周嚴,都深得魯迅重視。這一點,是不應該被魯迅一部分雜文中激烈抨擊傳統文化的觀點所掩蓋的。

只有首先清楚地意識到魯迅雜文和傳統雜文之間的歷史聯系,才能更清楚地體會和理解魯迅雜文在哪些方面真正超越了傳統。

在魯迅一生創作的總共約700多篇的雜文中,形式和內容上最具有特色的是1920年代中期以後所寫的600多篇。這600多篇雜文自然並不是篇篇都屬精品,但從整體上,它們代表了魯迅在自己的雜文寫作中實現了思維方法和文學表現手段有機統一的一個階段。所謂思維方法和文學表現手段的有機統一,就是不脫離開文學的形象去進行枯燥的抽象思辨,也不脫離開縝密深切的思辨邏輯,單純為了有趣而去構想和表現某些文學形象。而魯迅雜文中所運用的形象和思維方法,又各有其特點。

魯迅雜文中的形象,通常是一種比魯迅小說中的白描的形象更簡略的類型化和符號化的形象。這一點跟傳統的雜文或記敘散文中那種拘泥於寫清楚一碗一碟、一嘴一臉的做法,大不相同。就是在《記念劉和珍君》這樣記敘性很強的雜文里,魯迅給我們呈現的一個最能刺痛人心的形象,也僅僅是劉和珍的一個微笑。而在《白莽遺詩序》這種照尋常的寫作慣例總免不了要說一番道理或敘一段舊事的序文里,魯迅為我們展示的卻是林中響箭、愛的大纛這樣一些虛實迭現、非用詩的激情和詩的思維不能聯系為一體的超逸於現實經驗之外的形象組合。

與類型和符號式的形象相映襯,魯迅雜文中的思維形態,總是在事物間尖銳的對立關繫上鋪展開來,有時候這種對立關系甚至還重疊成很多層,讓人很難從中判辨出正反黑白的簡單關系。而在這種對立關系中,魯迅在雜文中藉以展開思辨的立足點,卻很少會落在對立關系的某一個端點上。即使是在《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這類痛悼自己所贊賞的學生和青年朋友的文章里,魯迅為自己找到的,也仍然是既與屠殺進步青年的反動當局針鋒相對,但也與逝去的可敬青年們在思維和情感方式上明顯保持有一定距離的文章情境之外的一個立足點。如果結合文章寫作前後的背景材料來稍做一點分析,我們還可以看出:甚至在《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這類直接介入輿論爭議的雜文里,魯迅所取的立足點,也是超越於文中所指的論爭對手的。

魯迅雜文的上述特點,是魯迅思想的復雜性、深刻性的自然體現。魯迅的許多雜文,字面上看只是針對他所處的那個社會環境中的許多具體的人、事和社會現象,但他據以觀察、分析這些人、事、現象的知識和經驗的參照系,卻遠遠地向他眼前那個狹小的社會空間之外延伸著。

對此,一位和魯迅同時代的作家曾有這樣的感慨:「當我們見到局部時,他見到的卻是全面。當我們熱衷去掌握現實時,他已把握了古今與未來。要了解中國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讀《魯迅全集》以外,別無捷徑。」(郁達夫:《魯迅的偉大》)

D. 魯迅的著名雜文

五四時期:我們怎樣做父親,娜拉出走以後,論雷峰塔的倒掉等
北洋時期:記念劉和珍君,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
革命文學:為了忘卻的記念,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先驅的血,在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上的講話,硬譯和文學的階級性,文學和出汗,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

大眾文學:無聲的中國,門外文談等。

反對復古:重三感舊,再論感舊等
抗日:我要騙人,友邦驚詫論等
打擊反動文學:民族主義文學的任務和運命等
社會批評:搗鬼心傳,文壇登龍術,推,爬和撞,拿來主義等。
支持革命: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中國人失去自信力了嗎等。
。。。。。。

E. 魯迅的小說集 散文集 雜文集 各有哪些

一、魯迅的小說集

魯迅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小說集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從革命民主主義出發,抱著啟蒙主義目的和人道主義精神,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舊時中國的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希望。

二、魯迅散文集

魯迅散文集有《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丑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

三、魯迅散文詩集

魯迅散文詩集有《野草》

《野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一部散文詩集,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斗,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四、魯迅雜文集

魯迅雜文集有十六部,分別是《墳 》、《熱風》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華蓋集續編的續編》、《而已集 》、《三閑集》、《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集》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集外集》

《墳》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包括《論雷峰塔的倒掉》《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娜拉走後怎樣》《論「他媽的!」》《文化偏至論》《從胡須說到牙齒》《寡婦主義》等二十四篇。這些雜文寫於1907年到1925年間,在這些雜文中,魯迅突出地運用史筆,生動形象地引據事實,表達自己的是非愛憎,指陳時弊,論證古今,顯現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斗到底的革命形象。

(5)魯迅著名雜文擴展閱讀: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F. 魯迅作品雜文集有哪些

《熱風》:這是魯迅寫於1918年到1924年的雜文集。當時中國處在最黑暗的時代,許多志士仁人在探索社會病根所在,文化界有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魯迅在「題記」中說:「我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我自說我的話,所以反而稱之曰《熱風》。」

《墳》:這是魯迅寫於1907年至1925年的一本論文的雜文集,1927年在廈門時出版。作者說將有關文章收斂起來,「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墳,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戀。」這是作者的自謙之詞。

《三閑集》:這是魯迅1927年在上海所寫的雜文集。此集是戰友誤解的記錄,當時創造社的人說魯迅「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魯迅就拈過來命名自己的集子。

《二心集》:此集收入魯迅1930年到1931年寫的雜文。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攻擊魯迅的「拿蘇聯盧布」,還編《文藝貳臣傳》。魯迅承認自己不是統治者的「忠臣」,確有「二心」,對自己出身的階級也「有一點攜貳的心思」,因而取名為《二心集》。

《華蓋集》:這是魯迅寫於1925年的雜文集。「華蓋」是星名,星相家說,和尚交華蓋運是成佛的好運,俗人交華蓋運就會被罩住,碰釘子。該集的一些短文是沖破重重阻撓才發表出來的,集名表現了對反動當局的憤懣之情。

《而已集》:此集收魯迅1927年在廣州有上海所寫的雜感。「而已」屬文言語氣詞,是「罷了」的意思。面對敵人的血腥暴行,魯迅說:「淚揩了,血消了,/屠伯了逍遙復逍遙,/用鋼刀的,軟刀的,/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准風月談》收集先生1933年下半年所作雜文,1934年出版。

(6)魯迅著名雜文擴展閱讀:

魯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別是後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與心血於雜文創作中。他的雜文極具批判性,魯迅曾把雜文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強調的正是雜文的「批評(批判)」內涵與功能。

順次翻開魯迅生前出版的14本雜文集,就可以看到一部不停息地批判,論戰,反擊……的思想文化斗爭的編年史:從《熱風》開始的對封建禮教、舊傳統的批判,與復古派的論爭,一直延續到《且介亭雜文末編》對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專政的抗議,對中國共產黨內的「左傾」路線的反擊。

魯迅雜文所顯示的這種「不克厥敵,戰則不止」的不屈精神,從根本上有違於中國文化與中國士大夫文化知識分子的「恕道」、「中庸」傳統,集中的體現了魯迅其人其文的反叛性、異質性。

熱點內容
美發店認證 發布:2021-03-16 21:43:38 瀏覽:443
物業糾紛原因 發布:2021-03-16 21:42:46 瀏覽:474
全國著名不孕不育醫院 發布:2021-03-16 21:42:24 瀏覽:679
知名明星確診 發布:2021-03-16 21:42:04 瀏覽:14
ipad大專有用嗎 發布:2021-03-16 21:40:58 瀏覽:670
公務員協議班值得嗎 發布:2021-03-16 21:40:00 瀏覽:21
知名書店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9:09 瀏覽:949
q雷授權碼在哪裡買 發布:2021-03-16 21:38:44 瀏覽:852
圖書天貓轉讓 發布:2021-03-16 21:38:26 瀏覽:707
寶寶水杯品牌 發布:2021-03-16 21:35:56 瀏覽: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