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現代著名的什麼家
Ⅰ 巴金是什麼家
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
作品久被翻譯成各國文字,1949年之後再無長篇小說面世。妻子蕭珊,1944年5月結婚。1983年3月起,巴金連續五次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任職直到去世為止。
(1)巴金是現代著名的什麼家擴展閱讀:
巴金堅持真理與道德,被認為代表著中國大陸知識分子的良心,正因為如此,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了四人幫的非人道迫害,妻子蕭珊於1972年被迫害致死。巴金晚年提議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館,但是後者至今都未實現。
巴金對中國很有愛心,希望像龔自珍一樣「化作春泥更護花」,使中國繼續成長。他為自己在文革時做了順民感到內疚,認為談論文革是要警惕我們自己,警告不要再搞偶像崇拜和強調要說真話,認為新文學能鼓舞精神,寄予很大期望。
Ⅱ 巴金是現當代的什麼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求學期回間參加了反封建答的進步刊物《半月社》活動。1927年旅法在巴黎讀書並開始了文學創作。次年回國從事文學活動,「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救亡工作,和魯迅有了交往。抗日戰爭爆發後,和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是世界著名作家。
Ⅲ 巴金爺爺是我國著名的什麼家和什麼家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當代作家 。
1936年,巴金與上海愛國女學校學生陳蘊珍(蕭珊)結識。1938年7月,蕭珊高中畢業後追隨巴金來到廣州。1944年,與巴金在花溪結婚。1945年,女兒李小林出生。1972年,蕭珊因患癌症去世 。
(3)巴金是現代著名的什麼家擴展閱讀
巴金的小說往往是站在「現在」的時間場域里,在對比中否定和訣別了過去而奔向充滿希望的未來。巴金小說的時間定位在「時間的當前化」,即以「現在」為統攝,並將時間序列中的「過去」和「未來」拉到「現在」予以對比觀照,在「過去」與「未來」的當前化中形成時間的漩禍,重點展示人物的即時性心理時間,
而小說結尾又往往扯開一道口子沖向未來,體現出一種「向前看」的進化論的時間意識。這是一種全新的、疊加的現在,它使文本在藝術表現上不僅關注人物性格與心理,還關注著人物背後和周邊。另外,在小說文本中,作家對文本故事的敘事策略作為時間形式的一種特殊的修辭,體現著作家特定的心理結構,而文學意象作為時間的隱喻,也成為時間形式在文本中的重要呈現方式 。
Ⅳ 巴金是我國著名的什麼
巴金是我國著名的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
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
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4)巴金是現代著名的什麼家擴展閱讀:
巴金的故事:
一個18歲的女中學生陳蘊珍幾乎通讀了巴金所有的作品,深為感動,於是經常給這位年輕的作家寫信,這個女孩的信給巴金留下了特別的印象,他們通信達大半年之久,卻未見過面。
這個女孩叫陳蘊珍,即日後的蕭珊。巴金和蕭珊的戀愛長達八年。這8年中,他們在戰亂的烽火中幾度離散,幾度相聚,天南地北,兩情依依。患難與共的歲月,早已把他們的命運緊緊連在了一起。
1943年,巴金和蕭珊結婚。婚後的巴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家,他與蕭珊開始了相濡以沫的婚姻生活。婚後的四五年中,他們僅有兩次小別,此外巴金就不曾離開過上海。
不曾離開過蕭珊和女兒小林。1960年冬天,全國正陷於飢荒危機。巴金在四川老家被成都市長李宗林安排在省委招待所住了四個月修改《寒夜》等小說。
心中日日牽掛自己的妻兒。他每天都在積攢可以帶回家的食品,最後,他為家人積攢了一些花生、花生糖和兩瓶罐頭。後來,在十年動亂的滔滔濁浪面前,巴金未能逃過此劫。
蕭珊,以她東方女性特有的柔忍與無畏之軀和巴金一起熬過那段艱苦的日子,也許美好的事物永遠是短暫的,1972年,蕭珊被確診為腸癌。一個月後,癌細胞擴散到了肝部。
最後只好接受手術。手術前夕,蕭珊哭著對巴金說道:「看來,我們要分別了!」看著妻子飽受病魔摧殘,兩人相視無言,淚水相互交融,肝膽欲碎。手術結束後的第五天,蕭珊離開了人世。
臨終前她一直念著巴金的名字。蕭珊去世後,巴金傷心不已,後來專門寫了一本書《懷念蕭珊》。8年戀愛加上28年的婚姻生活,他們共同擁有36個春夏秋冬。
在他的書桌上,放著蕭珊生前的照片。床邊放著蕭珊的骨灰,後來巴金又獨自生活了33年。他活了101歲。他們的愛情,支撐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的盡頭。他再沒有感到孤單。
Ⅳ 巴金《家》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感謝邀請
巴金,魯迅之後的大文學家。在享有盛譽的諸多作家中,巴金是我敬重的幾個人之一。
一是「巴金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屬於一群真實的青年,而他的讀者也屬於一群真實的青年。他的心燃起他們的心。他的感受正是他們悒鬱不宣的感受」——李健吾語
巴金晚年出版隨筆集《再思錄》、整理出版《巴金全集》(16卷)、《巴金譯文全集》(10卷)等。由於在思想上和文學上的突出成就,也由於在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道路探索上的典型性,80年代以後一直成為學術界研究中國20世紀文學和知識分子道路的重要對象,自1989年起,全國共召開過四屆巴金國際研討會,出版過十幾種研究年譜、傳記和理論專著。
Ⅵ 巴金是現代什麼家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求學期間參加了反封建的進步刊物《半月社》活動。1927年旅法在巴黎讀書並開始了文學創作。次年回國從事文學活動,「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救亡工作,和魯迅有了交往。抗日戰爭爆發後,和茅盾創辦《烽火》,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是世界著名作家。
Ⅶ 巴金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傑出的( )
傑出的文學翻譯家,主要作品有《家》、《春》、《秋》、《霧》
Ⅷ 巴金是現代什麼家和什麼家,他創造的小說是什麼丶什麼、什麼、合稱為激流三部曲
不是「創造」是「創作」。
巴金是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他的創作的《家》、《春》、《秋》合稱為激流三部曲。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除巴金外,還有王文慧、歐陽鏡蓉、黃樹輝、餘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
1990年,獲得蘇聯人民友誼勛章;同年獲第一屆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國務院授予「人民作家」榮譽稱號。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8)巴金是現代著名的什麼家擴展閱讀
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巨制。其中,第一部《家》不僅是巴金文學道路上樹起的第一塊豐碑,也堪稱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之一。
在現代文學史上,揭露封建制度的弊害,是許多作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像巴金這樣曠日持久地堅持表現這一主題的作家並不多,像《激流三部曲》這樣從內部對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寫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見。
撕開封建家族制度虛偽的面紗,顯露它吃人的本質,並明確揭示它「木葉黃落」的窮途末路,是巴金對於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特出貢獻,也是《激流三部曲》最傑出的思想意義所在。
Ⅸ 巴金原名什麼,字什麼,現代著名的什麼和什麼,他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他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愛情三部曲》:《霧》《雨》《電》;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當代作家。
1936年,巴金與上海愛國女學校學生陳蘊珍(蕭珊)結識。1938年7月,蕭珊高中畢業後追隨巴金來到廣州。1944年,與巴金在花溪結婚。1945年,女兒李小林出生。1972年,蕭珊因患癌症去世。
(9)巴金是現代著名的什麼家擴展閱讀: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
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系,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
Ⅹ 巴金代表作:現代____、_____、_____
巴金代表作:現代《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抗戰三部曲》。
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表現巴金是有革命精神的人。
2、《愛情三部曲》:《霧》、《雨》、《電》,表現巴金是感情豐富的人。
3、《抗戰三部曲》又名《火》, 因書分三冊,又被稱為《抗戰三部曲》。分為:《火》、《馮文淑》、《田惠世》。
(10)巴金是現代著名的什麼家擴展閱讀: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
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