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耶著名建築
㈠ 理查德·邁耶是屬於什麼建築流派
理查德·邁耶,當代最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現代主義建築「白色派」教父,被譽為建築界諾貝爾的「普立茲克」獎最年輕的獲得者.
更多的資訊請訪問網路「理查德·邁耶」。
㈡ 理查德·邁耶的生平簡介
理查德·邁耶是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的紐瓦克城(Newark)。他在幼年時便對建築很感興趣,在高中畢業之後,便進入康奈爾大學修習建築。由於當時美國,才剛脫離歐洲獨立不久,整個社會在經濟或文化上還是依附歐洲大陸。因此理查邁耶在大學畢業,便是抱如此朝聖的心情,到歐洲大陸去探訪歐洲傳統建築的根源,也曾拜訪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與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向他們請教,並暢談建築理念。這也對理查德·邁耶的建築思想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結束歐洲之行後,他先後在SOM和馬歇爾·布魯爾(Marcel Breur,1902-1981)事務所任職,而後在1963年結束了和馬歇爾三年多的賓主關系,便自行開業。
在事務所成立初期,理查德·邁耶所接的是一些如室內修復的小案子。之後,他的父母要求他替他們設計一幢住宅,為此理查邁耶特地跑到賴特所設計的流水別墅去體會那種水平的空間感,並試圖將賴特那室內的空間延伸到外部環境的手法,運用到自己設計上。但由於兩者基地環境的條件並不是全然相同,而使理查德·邁耶飽受挫折,在失望之餘,他便轉而研究其他大師的作品,而勒·柯布西耶的許多觀念卻恰巧與他的想法相吻合,於是便種下了理查德·邁耶早期的作品走勒·柯布西耶的路線。
而於1967年,理查德·邁耶設計出他的成名代表作史密斯住宅,在這個設計里表現出他對於自然環境的尊重,對於室外與戶外光線的相互關系,理查德·邁耶也下了相當的功夫,例如,初升的日光准確的射入卧室中,輕柔的午後陽光則射入起居空間,讓人不免贊嘆建築師的用心。
到了1970年,理查德·邁耶和邁克爾·格雷夫斯(Micheal Grares,1934-)、查爾斯·加斯米、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en,1932-)及約翰·海杜克(John Hejk,1929-2000)等五人,由於理念相同,對於現代主義建築的見解也相近,所以他們便一同將作品集結出書,而由於其風格特殊,故人稱紐約五人組。而他們的作品有一個相同的特點,即便是建築物的外觀多半是光滑且純白,有著現代主義雕塑風格,因此他們亦被稱為白色派(White)。
由於興趣使然,理查德·邁耶對於「剪貼畫」(Collage)也是相當有研究,邁耶本身也認為從「剪貼畫」中他學到了許多啟示,而事實證明在他的設計中,也不時可看出他運用了許多如「把物象經解析再重組」的剪貼畫手法。邁耶本人亦承認,在造型上他並沒有作什麼創新,他只不過將前人所曾使用的語匯加以重組,而產生某種新的意義罷了;例如史密斯住宅,只不過是勒·柯布西耶的多米諾(Dom-ino)與西楚漢(Chitrohan)兩種原型的重組罷了。
㈢ 英國建築大師理查德邁耶
美國建築師,現代建築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曾就學於紐約州伊薩卡城康奈爾大學,早年曾在紐約的S.O.M建築事務所和布勞耶事務所任職,並兼任過許多大學的教職;1963年自行開業。
邁耶的作品以「順應自然」的理論為基礎,他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綠色的自然景物襯托,使人覺得清新、脫俗。他善於利用白色表達建築本身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關系。在建築內部運用垂直空間和天然光線在建築上的反射達到富於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觀點解釋舊的建築語匯,並重新組合於幾何空間。他特別主張回復到20年代荷蘭風格派和勒·柯布西耶倡導的立體主義構圖和光影變化,強調面的穿插,講究純凈的建築空間和體量。
邁耶的代表作品有法蘭克福裝飾藝術博物院、海牙市政廳及中心圖書館密執安州道格斯拉住宅(1974)、紐約州布朗克斯發展中心(1976)、新哈莫尼文藝俱樂部(1978)和亞特蘭大高級美術館(1983)等。
〔主要作品〕
項目名稱:羅馬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
項目地址:羅馬,義大利Rome, Italy
建築設計:理查德·邁耶 Richard Meier & Partners
建成時間:2003
與周圍環境有機結合,特別是三片弧牆的閃亮一筆,使建築脫胎換骨,室內光線經過弧牆的反射,一定顯得靜謐和灑脫。
「白」是邁耶建築不可缺少的元素,而白的牆就像畫紙,光影就在其上自由的作著移動的圖畫。
「白」是邁耶的作品給我們的第一印象。盡管白色派的建築未必白,就邁耶而言,這個稱號卻是名副其實的,在以色彩濃艷的牆,紅黃藍綠的管線,眼花繚亂的裝飾為標志的種種時髦設計面前,他的白色建築自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與二戰後開始流行的暴露材料本色的設計相反,他做的白色光潔表面具有明顯的非天然效果。這就是邁耶建築的特點,也是他建築的魅力所在——純凈。然而,純凈不等於單調,精練的設計可以同時是一個富於藝術表現力的設計,如果說密斯(Mise Van der Rohe)後期那些鋼加玻璃的大空間給人於冷峻之感,那麼邁耶的作品卻有另一番情調。雖然他的局部素材來自於現代建築,整體卻沒有枯燥的氣氛,原因在於內外某些部分的體量被巧妙地增減,賦予建築明顯的雕塑風味。
一個個新穎的形象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以直線為主,不時穿插曲線的幾何體中,透過比例優雅的玻璃牆面,清楚地顯現出內部的景象,這些又縱深感的空間與白色實牆的交替更迭,產生了某種特殊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它們不是出自同一構圖因素的多次重復,也不是出自單方面強調水平或垂直感,而是通過某種內在的呼應起作用,使他的建築充滿了某種藝術的品味,讓人有一種舒適,柔和的感覺,也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
㈣ 理查德·邁耶的建築風格是什麼
理查德·邁耶設計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永遠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風格上受別人的影響而迷惑。由於其大膽的風格和值得稱頌的忠誠,邁耶創造出頗為獨特的粗壯風格。
㈤ 這是理查德邁耶的什麼建築,叫什麼名字
韋肖普特會議中心
㈥ 著名建築家的資料
世界建築設計界的四位大師。
勒·柯布西埃
(l887~1965)被譽為開創現代主義建築的鼻祖、20世紀最富激情的建築師。他一生致力於現代高層建築的設計,留下了眾多的經典傳世之作:1946年~1957年相繼建造的「馬賽公寓」體現了柯布西埃對單元型住宅的理解,這是第一個真正單元型的住宅建築,包含了復式住宅的概念,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性;而其在後期創作的「朗香教堂」,則完全是充滿激情的創世之作,簡直是一座讓人充滿想像的雕塑。為紀念這位建築大師,在柯布西埃誕辰一百周年的時候,聯合國曾以他的名義將那一年定名為「國際住房年 人們說:「如果不理解柯布西埃的話,就很難理解現代建築」,但要想真正理解這位建築大師似乎並非易事柯布西埃提出的理論本身就存在著許多矛盾。柯布西埃提出的「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道出了建築要滿足功能要求的重要性:建造一座建築、住宅,最終目的是為了使用。但他又說:建築往往被「貶低到僅僅有功能用途的水平」,「這僅僅是構築物,不是建築。建築只有在產生詩意的時刻才存在,建築是一種造型的東西。」再有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築》一書發出了民主乃至於民粹的精神號召,被稱為「建築中民主和科學的宣言」,但柯布西埃又倡導把他的「新建築五原則」 盡量適用於任何建築地段條件,使其成為通用的建築模式。迄今為止對柯布西埃其人及其作品的詮釋和評價褒貶不一。雖然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築》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經典著作,但此書也引發了許多批評文章,這些文章將其諷刺為狂熱大言、蕪雜混亂。
格羅皮烏斯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Walter Gropius,1883-1969)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是德國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倡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學校的創辦人。1883年5月18日生於柏林,1969年7月5日卒於美國波士頓。
1903~1907年就讀於慕尼黑工學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學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築師P.貝倫斯的建築事務所任職。1910~1914年自己開業,同A.邁耶合作設計了他的兩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廠和1914年在科隆展覽會展出的示範工廠和辦公樓。1919年任校長,將實用美術學校和魏瑪美術學院合並成為專門培養建築和工業日用品設計人才的學校,即公立包豪斯(Bauhaus)學校。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組織國際現代建築協會,1929~1959年任副會長。納粹德國期間,他受到迫害和驅逐,他所創建的包豪斯學校幾經輾轉後於1932年被納粹強行關閉。
1934年離德赴英開業。1937年到美國定居,任哈佛大學建築系教授、主任。1952 年起任榮譽教授,參與創辦該校的設計研究院。格羅皮烏斯在美國廣泛傳播包豪斯的教育觀點、教學方法和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理論,促進了美國現代建築的發展。他在美國還從事設計實踐。最初同學生合作成立建築事務所,設計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師為主的設計事務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學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獲得英國、聯邦德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建築師組織、學術團體和大學授予的榮譽獎、榮譽會員稱號和榮譽學位。
賴特簡介
(Frank Lloyd Wright ,1869-1959)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是本世紀美國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築師,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設計的許多建築受到普通的贊揚,是現代建築中有價值的瑰寶。賴特對現代建築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他的建築思想和歐洲新建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差別,他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
賴特於1869年出生在美國威斯新州,他在大學中原來學習土木工程,後來轉達而從事建築。他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就開始芝加哥從事建築活動,曾經在當時芝加哥學派建築師沙利文等眾的建築事務所中工作過。賴特開始工作的時候,正是美國工業蓬勃發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時期。十九世紀末的芝加哥是現代摩天樓誕生的地點。但是賴特對現代大城市持批判態度,他很少設計大城市裡的摩天樓。賴特對於建築工業化不感興趣,他一生中設計的最多的建築類型是別墅和小住宅。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最初的十年中,他在美國中西部的威斯康新州、伊利諾州和密執安州等地設計了許多小住宅和別墅。這些住宅大都屬於中等階級。坐落在郊外,用地寬闊,環境優美。材料是傳統的磚、木和石頭,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頂。在這類建築中賴特逐漸形成了一些特色的建築處理手法。
剌賴特這個時期設計的住宅即將有美國民間建築的傳統,又突破了封閉性。它適合於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賴特這一時期設計的住宅建築被稱為「草原住宅」,雖然他們並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賴特的青年時代在十九世紀渡過,那是惠特曼(W.Whitman,1819-1892)美國詩人)和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美國作家)的時代。賴特的祖父和父輩在威斯康星州的山谷中耕地土地,他在農莊上長大,對農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塔里埃森」就造在祖傳的土地上,他在八十歲的時候談到這一點還興奮地說:「在塔里埃森,我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在那塊土地上發展和創造美好的事物」,對祖輩和土地的眷戀溢於言表。
但在建築藝術范圍內,賴特確有其獨特的方面,他比別人更早地解決了盒子式的建築。他的建築空間靈活多樣,既有內外空間的交融流通,同時又具備有安靜隱蔽的特色。他既運用新材料和新結構,又始終重視和發揮傳統建築材料的優點,並善於把兩者結合起來。同自然環境的緊密配合則是他的建築作品的最大特色。賴氐慕ㄖ
㈦ 理查德·邁耶的代表作品
2003年10月26日,理查德·邁耶事務所設計的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在羅馬正式開放。這座地標性的建築將成為教堂設計的一個典範。
教堂所在地距離羅馬市中心6英里,附近是一片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中低收入居民住宅樓以及一座公共花園。教堂建築面積108414平方英尺,包括教堂和社區中心,兩者之間用4層高的中庭連接。建築材料包括混凝土、石灰華和玻璃。三座大型的混凝土翹殼高度從56英尺逐步上升到88英尺,看上去像白色的風帆。玻璃屋頂和天窗讓自然光線傾瀉而下。夜晚,教堂的燈光營造出一份天國的景觀。
與周圍環境有機結合,特別是三片弧牆的閃亮一筆,使建築脫胎換骨,室內光線經過弧牆的反射,一定顯得靜謐和灑脫。
這座引人注目有特色的千禧教堂,外觀上仍具傳統教堂予人的那份崇高和令人敬畏之意,然而,在這一片只有一般公寓的郊區里,並不會顯得過於誇大或讓人感到畏懼不可親近。尤其教堂內部,由於天窗的設置,人們可以沐浴在陽光里,再加上看似突兀即將傾倒的高牆(不論由外或由內觀看),使得人們就好像在戶外作禮拜一樣。
聖殿旁那三座曲面牆是用三百多片預先鑄好的灰白色混凝土版所製成的。牆在這棟建築里佔有決定性的因素,並具有許多功能。空間上來說,這些牆以極簡的方式勾勒區隔內外,並於內部分隔出了禮拜室。這三面牆高聳入雲的線條強而有力的展現了哥德式教堂的垂直風格;靠近內側的兩面牆隔出的不穩定的方形空間也令人聯想到傳統的哥德式聖殿。天主教廷更是視這三座牆為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象徵,雖然Meier本人予以否認。
關於建築刊物曾形容這三座牆相似於Jorn Utzon設計的悉尼歌劇院的「帆」,Meier說:「這三座牆與悉尼歌劇院極為不同,他們從地面向上伸出,而不是如悉尼歌劇院的帆般本是建築延伸的一部分。就建築體系與空間而的規劃言,這完全是不同的想法。」
由於三面牆各是三個半徑相等的球面的部分,前來禮拜的民眾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正置身在三個大小相同、虛幻又彼此交叉的巨大球體中。然而,北側的活動中心卻又是嚴謹的方形混凝土構造體。就像Meier自己形容的:「圓形是圓滿,意在表現天穹。方形則展現大地,也是理性的象徵。」另外,當身處教堂內部那好像正被神所擁抱的感覺也不僅是空想。一旦人們克服了那種一瞬間好似被凍結的震撼:這些不可思議的牆到底是如何矗立而不坍塌?當下他們就會強烈地感覺到他們正在一種偉大力量的羽翼下,被保護著。
通往教堂南側的迴廊為了不輕易受外界打擾﹝教堂每日只固定開放幾小時﹞,以六尺高的欄桿圍在兩側,令人感到死板而有些多餘。建築師本欲建一個廣而淺的水池,池中的水可以別具特色地倒映出三座牆,這設計也被教廷主權者嚴重忽略了。
然而,教堂最大的敗筆在於教堂的音效。Meier說,他非常注重聲音的問題,極力避免教堂關於麥克風或擴音器的需求。但教區的人卻隨後加裝了音效設備,也許是為了顧及現代性,造成了這種幽靜的地方,神職人員及朗誦者的聲音聽起來卻像從便宜的爛廣播里傳出的一樣。Meier批評道:「我們有許多問題是由於原本的設定被恣意更改,被來自各方的禮物代換。」音效系統便是禮物之一。
Meier被認為是史上第一位受委託建造天主教教堂的猶太建築師,這也源自於教皇增進天主教與猶太教間和平的信念。「我認為能被挑選上是一個莫大的光榮。」Meier說道:「這對教廷與猶太人間的歷史而言是和平的象徵,因此是很重大的責任。 格蒂中心(Getty Center)。坐落於洛杉磯,是世界上收藏最豐富的私人博物館,由億萬富翁格蒂捐贈建立,由洛杉磯建築師理查德·邁耶設計。
格蒂中心是一個集展覽、研究、行政、服務於一體的建築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博物館之一。它坐落於一座小山丘上,建築共8.8萬平方米,面向洛杉磯市區和太平洋,周圍景色優美。
整個中心由6組建築綜合體組成,從中可以看到幾乎所有邁耶個性化手法,堪稱邁耶設計生涯的里程碑之作。從形體到光線,從空間到環境景觀,邁耶無不全力以赴。格蒂中心設計最成功之處在於建築群的組織與環境的完美結合。平面布置,用清晰的軸線關系組合圓形和方形將他們分離、合並、交叉、扭轉產生明確的幾何構圖,使人想到理性的思維;在造型上,仍然是幾何立體的排列、穿插、迭合、扭轉、凹凸,並在牆面的設計上多樣變化,牆面、玻璃、柱子、石材相互作用產生統一的立體構圖。
格蒂中心的主體是由大廳和一組獨立展廳組成的美術館,依山就勢的展廳被的樓群,六幢展廳建築造型巧妙地分為兩組不對稱風格相近,但卻又各具變化,方向形態錯落有致,樓群中間則是露天庭院和水池。各展廳由天橋、樓梯和過廊相連接,空間的轉換自然而流暢,觀眾在看完一個廳後,可以間歇地回到室外環境中,讓身心得到調整。
外牆面大面積採用了白色的金屬鋁板和來自義大利的大理石,金屬外牆板的不同形式表示了建築群中各種建築的不同性質和功能。博物館部分是重要的公眾要素採用劈裂的大理石覆蓋牆面,傳達一種永恆和對藝術尊重的情感並且在山脊上與山體融合及過渡。主要的建築物均採用這種來自義大利羅馬的大理石,使得整個場地統一連貫起來。
格蒂中心1997年底在美國洛杉磯落成並向公眾開放。該建築自1984年國際競賽至建成歷時14年耗資10億美元。有人認為,它同另外兩座建築,即東京國際論壇(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和西班牙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Spain)是本世紀90年代三大傑出建築。 從史密斯住宅已經可以看到成熟的邁耶設計風格,這座獨立式住宅通體潔白,由明顯的幾何形體構成。在許多方面,如幾何形態、坡道、色彩以及上下貫通的客廳等都延續了現代建築的語言。但是邁耶獨特的風格在於他豐富了建築語匯,吸收了立體主義的精髓,將建築與場地、環境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在一片宜人的環境中,邁耶首先由基地的特徵確定了住宅的軸線關系:入口從濃密的樹林和演示中進入,而主立面直接面向沙灘與大海。
住宅本身以功能關系劃分為實體的和開敞的兩大部分,以區分家庭成員各自的私密生活空間與家庭的公共空間,而住宅的結構系統和空間組織系統正好也與之吻合。
住宅形成了清晰地形式邏輯關系:一條長坡道從叢林引向住宅,入口切入住宅實體部分,與住宅內部的水平走廊了連接,水平走廊又在沒個層面連接了兩個成對角布局的樓梯,交通流線就這樣將住宅私密與公共兩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㈧ 。。。。急。。。。關於理查德。邁耶大師的作品
http://www.bookuu.com/kgsm/ts/2006/04/06/0843455.shtml